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精彩22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1

一、教学内容:

p2~p14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

7课时

六、教学进度:

第1~2周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2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1课时

平行四边形: 1课时

周长: 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1课时

周长的练习课: 1课时

估计: 1课时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3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习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 4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24÷230÷360÷6

48÷484÷480÷290÷3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5

第75页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15题。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知道分数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1.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

2.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多媒体,长方形纸条、圆形纸片若干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

老师这里有6个饼,要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板书33)

有4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板书:22)

有2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分?(板书:11)

同学们在分得时候,注意到了要公平,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我们就叫做怎样分?(板书:平均分)

谁愿来说说,你怎样理解平均分?

现在只有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位同学,你们会分呢?

假设这个圆形纸片就是一个饼,同位合作试一试?(学生操作)

举起来,互相看看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我们怎样证明这样分就是平均分?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表示一下?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

二分之一,在数学上叫分数。

2、指导读、写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老师板书)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写一写。

3、认识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另一份呢?

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二分之一。

谁愿来说说,什么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学们指着刚才分的圆形纸片说说,什么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说)

谁想再来说说,什么是这张圆形纸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学们,给你一张纸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拿出你的纸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谁愿把你涂的展示给大家?

正方形还有不同涂法吗?

观察,这几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对,虽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还有涂其它图形的吗?

5、小练习

同学们,把刚才分圆形纸片,再对折一次,你发现了什么?谁是谁的四分之一?

这一份呢?

每份都是这张圆形纸的四分之一。

谁来说说,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认识三分之一

这张纸片,阴影部分能用分数来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怎么证明这样分是平均分?(剪开)

大家的眼真锐利。

能说说,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认识几分之一

1、独立探索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谁创造的分数最好?

谁愿把你创造的分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的分数,不要回避,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老师刚才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创作的分数,一起来判断一下?

同学们,真聪明,创造了那么多分数,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来吗?

能不能都写出来?

分数有多少个?

观察一下,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2、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同位两个,举个分数,互相说说,分数各部分名称。

3、小资料

一起来看个小资料,自己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想?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课都积极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78页1、2、3

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较灵活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

咱们班同学真聪明,这节课上到这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 6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78×11=33×21=24×12=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37≈40

50×40=20xx

大约20xx盒。

(2)40×37=1450

8×37=296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7—8—9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 7

1、经历探索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估算过程,学会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能正确合理地进行一位数除多为数的估算,初步学会表述估算过程。

3、体会除法估算的必要性,培养估算意识,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多媒体课件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120÷6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同桌交流、讨论,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2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124÷3≈41(箱)

3、小结: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课堂作业本》第8页。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为下面学习乘法做背景。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提出问题:坐碰碰车20元,3人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呢?

预设:20×3=

提出问题:要怎样计算呢?

预设1:可以用加法计算,20+20+20=60

预设2:2个十乘3是6个十,也就是60。

提出问题:那200×3=多少呢?

预设:2个百乘3是6个百,也就是600。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提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预设1:12+12+12=36。

预设2:把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

预设3:用3乘2等于6写在个位,1乘3等于3写在十位,就是36。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3写到十位上呢?

预设:因为1表示1个十,1个十乘3就是3个十。

提出问题:想一想,12×4=应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2乘4等于8写到个位上,1乘4等于4写到十位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1.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200×7=700×2=

21×4=23×2=32×3=

2.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多少钱?

3.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口算算法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预设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一位数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理清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9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多媒体课件教学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2×8+6=7×9+5=

5×5+3=3×9+7=8×6+4=

1、练习三第2题。

43×8=7×44=39×5=75×6=

3×284=9×263=6×724=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2×14=24×2=

16×3=4×14=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 10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数),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除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口算练习

60÷3=360÷9=80÷4=

300÷6=2400÷6=4000÷5=

2、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有()个十,()个一。

(2)46里有()个十,()个一。

(3)62里有()个十,()个一。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来我们一起看看这道题。

1、动手操作,理解算法

(1)出示例题: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2)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

生:要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3)理解题意并列式

板书:66÷3=

3、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并说明理由,可以借助小棒图。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生1:66就是6捆和6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2捆和2根小棒,就是22根小棒。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和起来就是22。

师用多媒体演示分一分

5、借助图片,理解算理

出示图片1:

60÷3=20

6÷3=2

20+2=22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用个位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商。

6、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96÷3=46÷2=

练一练

64÷2=84÷4=77÷7=

28÷2=69÷3=63÷3=

210÷3=350÷5=8100÷9=

420÷6=160÷2=1200÷6=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第13页练习三,第5题;

第14页练习三,第7题、第9题、

第10题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11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12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13

教学内容:p26页例题及“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 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 24×12 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 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周长的认识》

三维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摸、画、算、测等活动来感知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去了一些好玩的地方,其中有些地方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老师把它拍下来,想不想欣赏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课件各种形状的花坛依次出现)

看到这么漂亮的花花草草,你想说些什么呢?(生可能说不要怎么怎么、插警示牌、围栅栏、篱笆等方法)如果学生提到围栅栏我就顺口引出:哦,也就是给每个花坛的周围安上护栏。根据这个方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可能提出:需要多长的护栏?等问题)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出: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在生活中,我们要想知道每个护栏有多长?必须先知道花坛的什么呢?(生可能说边长、长和宽、一周的长)

那花坛一周的长,在数学上,我们给他取个什么名字好呢?(周长等)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生活中的新朋友——周长,引出课题:周长的认识。

二、 大量感知周长

1、体验周长的意义。

看到这么漂亮的图片小兔子也来凑热闹,它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走了一周,你知道小兔走的这一周是长方形花坛的什么吗?(是这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依次展现小兔走其它形状的花坛,问:刚才小兔走的这一周是什么?

师:刚才小兔走的周长都一样吗?(不一样)但它走的方法一样吗?(一样)

它都是怎么走的?(可能会说从一点开始沿的边线走的一周……)

那你觉的什么叫周长啊?

随机板书:边线一周的长度之和就叫周长。

2、摸一摸感知周长。

那我们身边有周长吗?找一找,像刚才小兔那样摸一摸,同桌俩一边摸一边说你摸的是哪个面的周长。(教师随机指导)

汇报:谁想跟小朋友说说你刚才摸的是哪个面的周长,怎么摸的?

3、画一画。

汇报:都有谁得到礼物了,展示给大家看看,谁愿意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件礼物的。

4、 测一侧,算一算。

看来啊,描一个图形的周长已经难不倒大家了,那你会计算一个图形的周长吗?

怎么算呢?(……)

下面,我们就来测一测,算一算物体一个面的周长,请组长拿出装在2号信封里的礼物,看看都有什么?(手绢、光盘盒、……)

小组长先分工 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分工的?

出示:活动要求

1、 选定物体的一个面。

2、 先估一估其周长,在测一测,算一算。

3、 组长做好记录,以便交流。

汇报: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刚才的合作情况?

三、 生活中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一起交流了怎样来计算周长,那我们的身上,哪个地方的周长经常用到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有关李老师腰围的实际问题。

一天,老师在商场里选中的一条裤子,

出示:裤子的半周长36厘米,李老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适合老师吗?

四、 小结

今天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下,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用今天学过的周长知识,测一测,算一算,我们学校花坛的周长。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15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总汇(二十一)

6、练习八(1)教学内容:p.87-88练习八1-6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面积单位,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2、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灵活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并在这过程中,加强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87-88练习八1-6,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吗?1、指导学生读懂题目意思:(1)是用估计的方法(2)要分别得到“周长”和“面积”两个方面的答案。2、学生自己尝试并与同桌交流。3、在估计完后,允许用测量的方法再来量一量,算一算,以验证自己的估计的结果是否合理。全班交流:(1)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结果是多少?(2)和计算的结果差距大吗?主要原因在哪里?(3)� 笑完了问:你们为什么笑?生:想象一下具体的形象,觉得很好笑。2、指出:单位名称如果合适的话,是不好笑的。但往往是一些不合适的单位名称给人很好笑的感觉。做这类题一定要想清楚具体的表象,来判断自己做对了没有。3、(1)课桌长106()。用手比画具体的长度,问:其他的长度单位合适吗?也比画一下。(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用手比画邮票一般是多大的?填出6平方厘米后,问:面积是长乘宽的结果,可能这张邮票是长3厘米、2厘米,画出具体的大小,看它是不是和你印象中的邮票差不多大。(3)一座塔高36()指出:塔类似于高楼,它们都用米做单位。(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指出:房间的面积一般用平方米。在教室里找出一块大约是14平方米的地方,让大家感受究竟有多大,是不是和家里的房间面积差不多。三、算出下表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多媒体出示插图(1)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说清楚用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名称。(2)并用手分别做一下找周长和面积的动作,体会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四、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0厘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问:要求这块玻璃的大小,其实就是求什么?五、下图是一块长42米、宽35米的长方形苗圃。(1)这块苗圃有多大?问:“多大?”说明要求的是什么?(2)在苗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问:“篱笆的长”指的是什么?分别求一求。六、下图中每一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说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先独立数,数完后交流。如果发现有数错的就提醒学生:不满1格的当成半格的来数,2个半格当成1格。像最后一题,格数比较多,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为什么?(发现:这些图都是轴对称图形,正确找到一半之后,也可以不继续数,而直接乘2。)试一试,用线划出它们的一半。七、课堂总结八、作业:练习八2、4、57、练习八(2)教学内容:p.88-89练习八7-10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面积单位,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2、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灵活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并在这过程中,加强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88--89练习八7-10,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用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下面这这个长方形(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把这根铁丝拉直再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读题后问:这根铁丝的。长度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怎么解答?2、有一个正方形边长是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面积呢?能不能说: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为什么?3、一块菜地长36米,宽24米。菜地的中间留了宽2米的路,把菜地平均分成了四块。你能算一算每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吗?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图,从2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二、指导练习:1、多媒体出示练习八7(1)图中白菜地和萝卜地的面积相等吗?它们的周长呢?(2)同桌之间先讨论一下,再全班交流,说清楚判断的理由。(3)感受:周长相等,面积是不一定相等的。2、练习八8:下面两个图形都是用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先猜一猜,再求出它们的周长。(1)读完题后马上能判断的是:面积相等,都是8平方厘米而周长要数一数之后才能知道,分别是:12厘米和16厘米(2)感悟: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3、练习八9:同桌合作,用1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把每次摆的情况填在下表里。多媒体出示问:通过这几种情况,你有什么发现吗?4、和你的同学一起完成下面的测量和计算(1)计算《中国少年报》的面积(2)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指出:在测量过程中,为了计算的方便等因素,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如教室长7米20厘米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成是7米,而没有必要说成是72分米或是720厘米。三、思维训练:1、思考:(p.89)思考题,讨论完成2、教学“你知道吗?”四、课堂总结五、作业:练习八1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 16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的进行笔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346+93657+329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二)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少多少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三)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师:这道题,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3)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列竖式计算。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2、探究验算方法。

(1)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的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63+979395+475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1、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四)练习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67+93165+78409+39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收获。

回顾新课导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作业:第38页做一做,4题。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1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第52、53页内容及相关的练习。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换。

3、能计算经过的时间。

4、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24时计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互换。

计算经过的时间。

多媒体、学具钟、小黑板。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

师:这是几时?这个时刻老师可能在做什么?

生1:我猜老师可能在上课。

生2:我猜老师可能在批改作业。

……

师:大家都猜得不错,那为什么有些小同学会猜得不一样呢?

生:有的说的是上午的9时,有的说的是晚上9时了!

师:一天中有几个9时?

怎样表示才能把两个9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

教师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

师:为了把一天的时间记录得清楚明白,广播、电视、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了另外一种记录一天时间的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质疑探究、学习24时计时法

师: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24时计时法?

生2:24时计时法有什么用?

生3: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1、体会一天有24小时

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学生各持己见)

师:你们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吗?0点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

师:对,晚上12时,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从晚上12时到晚上12时是一天。

教师拨钟面演示,学生边观察边数:晚上12时……

师:现在几时?

生:中午12时。

师:时针走了几圈?

12小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圈:晚上12时中午12时12小时

接着演示板书:

第二圈:中午12时晚上12时

师:一日有几个小时?

1日(天)=24小时

师:一天有24小时,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体会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的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多媒体出示钟面:晚上12时记为0时……下午1时记为13时,……晚上12时记为24时。

3、小练(用小黑板出示):

把下面的时间进行分类

(1)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相同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的时数不相同。

互换方法:下午、晚上的时数加12就是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

24时的时数减12就是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数。

4、应用。

(1)把下面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

凌晨3:40()中午12:00()

下午1:00()晚上7:30()

(2)把下面的时刻用普通计时法表示。

1:20()12:00()

14:00()16:30()

三、求经过时间

出示例题:从上午8时到11时,经过了()小时(课多媒体演示)

四、口答(多媒体演示)

1、选择填空

小赵去看一场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1)9时(2)17时

(3)9小时(4)17小时

2、从6时到12时经过()小时

3、一个展览馆每天8:00开馆,17:00闭馆,每天开放()小时

4、许老师今天上午7时进学校,到下午4时离校,许老师今天在学校多少时间?(课多媒体演示)(比较解法)

五、聪明题

2、爸爸21:00上夜班,工作8小时,第二天几时下班?

六、总结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上午9时晚上9时

24时计时法:9时21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 18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二、探究拓展题: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 19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教具准备

挂图、计分表等。

活动建议

一、宣布活动内容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www.开支建议。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20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21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一般乘法,都学习了哪些计算方法?生认真思考,互相交流。

2、出示练习题,学生做集体订正。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乘法

1、继续以14×12例,

生:12看成10+2,14×110=140,14×2=28,140+28=168

2、肯定并表扬学生的计算。

3、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乘法的竖式计算,生板演。

4、肯定该生的板演。

6、老师请生讲述自己的思想,为什么少了一个0。

生:用个位2去乘14,得数的末尾与乘数个位数对齐,再用12的十位上的1去乘14得140。

7、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22

练习内容:

练习九第2(2)、3、4、5题,了解“你知道吗”的内容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认识,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练习量边长、比角,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不同之处。

3、练习用七巧板拼图,培养学生的相象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练习重点、难点

第3、4两题,即平行四边形与正、长方形、梯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另别。

练习过程:

一、 复习旧知

找出下面图形中的四边形打上“”,给平行四边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二、 练习

(1) 第4题

观察说出3个四边形的名称。

用学生尺分别量一量这3个四边形每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3个四边形的各个角,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有什么不同?

汇报小结。

(2) 第3题

观察回答:下边画的是平行四边形吗?

用手比一比,怎样改能使它成为平行四边形?

动手画一画。

(3) 第5题

模仿拼图

三、 练习小结

四、 课后延伸

用七巧板拼出自己想象的图形,越多越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