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议论文【最新9篇】

现如今,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学生议论文【最新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中学生议论文 篇1

1.目前高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有问题也只能埋藏在心底,并最终遗忘。学生间对问题意识往往持嘲笑态度。谁质疑教师或书本知识,则被认为不知,杞人忧天。学生间的氛围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再有,部分学生学习过分依赖老师的讲授、自学能力很差,缺乏主动质疑的能力,即使能提出问题,问题本身价值不大,缺乏求异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退化,问题意识越来越欠缺,只知模仿书本或者教师,创造力下降,沦为考试的机器。而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高尚的政治情操,而考试只是手段,我们不能本未倒置。

2.成因分析。

学生自身的自信力、学习力和思维力直接影响着问题意识的强弱。学生缺乏自信,不积极参与课堂,不主动探索新知,遇到疑难问题常常回避,即使发现问题也不去想法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思维能力也制约着问题意识的产生,学习、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能从已有知识中发现问题,还能从新知识中发现问题。有些学生知识匮乏,受到高考功利化的影响,还有社会上一些浮躁之风的影响,看书范围仅局限于书本,或者一些网络小说,对有文化内涵的书籍接触甚少,导致思维能力差,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没有真理意识。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如果认为上课、考试是第一位的,把清楚知识讲给学生就是优秀教师,这样就会直接打压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可能由于学生的一些问题千奇百怪,自己不能解答,则反而批评学生想歪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需要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若是一问三不知,不能让学生信服,并且影响到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高中政治教学评价也影响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比如,思想政治考试试题缺乏探究意识,虽试题也力求考查能力,但终究效果不明显,多数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而道德与情操,通过考试很难检验出来,评价的方法注重量化绝笔考试,缺乏质性评价。这些评价上的不足制约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

1.加强双基教学,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不会提问题或者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知识较差。所以,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以社会主义实践为根本,以书本知识为写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能力、思想、品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思考各种各类的优秀书籍,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了,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取粗存精,去伪存真,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培养起问题意识。离开对“双基”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想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决不能搞满堂灌式的教学。在课堂上既要师生间合作探寻,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不是为讨论而讨论,讨论的背后是能力的体现,最终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布置有价值的疑点,并留出的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质疑,让学生交流探究,这样慢慢教会学生质疑,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把问题化成生活情境,或者说,生活是学习知识的起点。如讲民主选举方式时,可采用衡阳贿选事件,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1月3日,湖南省衡阳市召开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共有527名市人大代表出席会议。湖南省人大代表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以贿赂手段破坏选举的违纪违法案件。现初步查明,共有56名当选的省人大代表存在送钱拉票行为,涉案金额人民币1.1亿余元,有518名衡阳市人大代表和68名大会工作人员收受钱物。师生可共同深入的思考其中的产生贿选的原因,选举方式是哪种,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换作是你又如何去做。从中要多角度去看,如这是差额选举,它的优劣,要不要坚持。这是间接选举,用直接选举能不能避免。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若你行使选举权能如何去做:会不会受贿赂,若你是被选举人,会不会去贿选。这样在政治生活真实的情境中,学生会不断追问,思想得到启迪与升华。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敢问”。

营造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欢迎学生的不同见解。用科学、民主、自由的理念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完成知识的建构,与学生共同成长。怀疑不仅仅是对错误的批评,也是创造新知的前提条件。面对世界只有常常怀疑,常常思考,才能寻出真谛。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有差异的,要让知识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有更多的思考时间,表达不清晰的学生可以有重复和改过的机会,学生失误了可以有纠正错误的机会,学生宽松的氛围中,才能敢问,敢说,敢动,才能深度参与课堂。教师要给学生创新的时空,挖掘学生思维的灵性,给学生心理的自由,这样他们智慧的火花,才得以闪现,他们各种能力才会得到全面发展。

4.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中学生议论文 篇2

关键词:作文素材积累

初中学生的作文,以记叙文为主,也可以是议论文等。现在,强调淡化文体了,也可以写成诗歌、小说等。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作文的好坏。也就是说,学生作文水平上不去,肯定达不到优秀的成绩。因此,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如何写好作文,仍是一个难题,不好把握,也无法量化、系统化。因为学生的作文水平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绝非一朝一夕之力。一名初中学生要从小学的时候,并开始积累素材,培养观察力,加上长期练笔、读书等,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

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杰作首先要有内容有较为雄厚的素材积累;其次是要有一个较好的完整的结构安排。我们先分析一下写作素材的积累,这关系到作文的内容,是作文的核心,也是一篇文章主旨表现的载体。那么,如果提高作文素材的积累能力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要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你想要表现的内容

文学艺术讲究“真、善、美”第一位是“真”。只有真的,才是善的,才是美的。因此我们要发现的是另人感动的,赞美的东西。所以在生活中找到我们要发现的主旨载体,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语文教改后初中语文教材中,就选取了大量的与学生同步的生活题材。因为只有这样,教材才能与学生生活相同,才能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作文也如此,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选出来,写成文章表达中心,才会感动人,才会收到中心鲜明、内容充实、喜闻乐见的效果。作文水平才会提高,成绩才能上去。

尤其是记叙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写日记,观察生活中所有的发生过的现象,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把它们写成文字,在心底留下一个影像。待到作文时,把作文的中心与曾有的影像一对,以生活写“中心”,文章肯定充实而有意义。初中议论文,相对讲有些简单。生活中的例子发生过的事情,比如那些英模人物的事迹,那些罪恶的轨迹……也是学生写作文中典型有说服力的例证。这些例证好似法官手上的铁证,运用到文中非常有力度。总之,作文素材的积累,第一位要向身边事,生活中索取,这是最好的取道。

二、要多看书籍、报刊、电视、网络或其他媒体来提高素材的积累

学生生活毕竟简单,范围小,哪有那么多的材料可以获取呢?因此,我们虽然提倡写生活,但写起来,仍然觉得窘迫。那么我们就要挖掘第二条取道,从书刊、电视、网上来探寻、收集,积累作文材料。应该说学生作文的素材积累,这条道路是阳关道,道上风景更多、更美,所以学生多读书,多看有益的、有价值的网络作文素材,搜集一些有用的东西,对提高作文素材积累,提高作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写文章要引经据典,这里的“经”与“典”就是历史上有价值、有说服力的东西。古人教学就是读书,反复读,直到会背诵,教师也没有怎么讲解,不像现在老师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解释。但古人的作文水平却很高。这说明多读书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在前两个内容基础上,会演绎,也就是会虚拟一个材料

生活中没有,但却合乎逻辑,也可以叫做“编”一个材料。这一点做起来比前两项要难,真的在生活中发现的,我们可以用录像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作文中。在书本中、电视上、网上看到的,我们可以把它拷贝在作文上。而这种方式,让我们去创造材料,以生活为基础。加上想象联想,塑造一个新材料就不好说了。这就要求一个学生前两项的基础功上非常扎实。公务员之家

当然,这三点是相互关联的,第一项是第二项的同步,第一、第二是第三项的基础,第三项是前两项的飞跃。

中学生议论文 篇3

关键词:写作教学;记叙文写作;说明文写作;议论文写作;应用文写作

朱自清称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1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可以帮助中学生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提高思想觉悟、培养高尚情操。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训练。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可以帮助中学生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提高思想觉悟、培养高尚情操。

一、中学写作中的共性问题及写作类型、要求

写作教学,分为口头作文教学和书面作文教学。这里所说的口头作文,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是一种更高级的口头表达。这种高级的口头表达是在学生一般说话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构思成文的能力。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并且可以与所学课文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书面作文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写作文”,是中小学阶段训练写作能力的主要方式。写作教学是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大事,所以我们常说语文教师教得好不好,就看学生作文写得好不好。目前在中学生写作上存在着基础差、实践能力差、找不到新颖题材,作文思路不清晰、布局谋篇能力不高等共性问题。一般来说,中学语文写作类型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简单的应用文;要求有正确的观点、具体的内容,文章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无错别字。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要求有鲜明的观点、充实的内容,文章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句流畅优美。

二、中学语文各类写作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中学语文写作类型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在中学的不同阶段,写作教学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也不同。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具体各类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密不可分,是通过各类文章的写作实践锻炼出来的。(一)记叙文写作教学方法。记叙文是通过记人、叙事、描景、状物来表达思想的文体。中学生写作的弊病就是内容空泛或者“套话连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加强对“中学生记叙文怎样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方面的指导。要想把文章写具体,就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具体有用的记叙方法,比如:侧重法、类概法、鸟瞰法、移进法。侧重法是说记叙的内容有多方面时,应选择最贴近题目重点的部分详细记叙。类概法是说如果你要记叙的内容不能有所侧重的时候,就应该分类记叙。分类记叙时应包括事物所有的部分,分类的性质应平等、不排斥。鸟瞰法,就像鸟在天空中俯视下面的事物一样,去记叙事物的全貌和事情的全部经过。移进法,就是说随着时间或空间的推进去记叙。叙述不清也是中学生作文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要使学生作文做到叙述清楚,就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叙述人称的训练、叙述顺序的训练、叙述线索的训练、叙述详略的训练。这里重点讲讲叙述顺序的训练,就是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要求学会用顺序、倒叙和插叙等方法安排选择的写作材料(或素材)。我在实习课堂上结合中学生熟悉的数学中的数轴知识,制作如下“叙述顺序图”,起到了一目了然、印象清晰的教学效果:顺序:倒序插叙补叙(二)说明文写作教学生文体的比较。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说明文写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区分说明与记叙、议论的不同。我们可以给学生出示一篇典型的说明文章、一篇典型的记叙文章和一篇典型的议论文章,用“兴趣引导法”让学生放在一起去读去感受去比较,然后使学生明确:就写事物来说,记叙主要是通过具体叙述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反映某种现象;议论则是说理论事,直接抒发自己的见解;而说明,则需要解说该事物的形状、大小、性质、结构、用处等,并能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深层原因、原理或本质。只有区分清了说明与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区别,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进行写作训练。(三)议论文写作教学重在说理。议论文是一种说理论事、直接表达自己观点与主张的说理性文体。许多中学生不喜欢写议论文,他们普遍认为议论文写作枯燥无味,说理论事既抽象又不好把握。面对现实,我认识到:议论文写作教学,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即“兴趣激发法”。从生活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比如设计“有些同学认为追星没有好处,所以中学生不应追星”,“有些同学认为追星有好处,所以中学生追星不应该打压”,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讨论交流。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能激发学生写作议论文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四)应用文写作教学重在格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应用文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文写作也愈发受到“教”“学”“研究”多方面多视角的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常见应用文的格式和注意事项上。应用文与其它一般文章有很多共同之处,写作内容上并不难,重点是各类应用文的格式问题。

三、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的综合

中学生议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轮滑课;教学;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对策

轮滑运动是以人的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健身、娱乐、趣味、竞技、技巧、休闲和惊险为一体,能全面提高和综合发展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能力。但是,由于轮滑运动动作难度较大又容易受伤等因素,使学生在轮滑的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以至于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本文针对学生在轮滑课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与建议。

1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轮滑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还会因为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轮滑课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技术动作生硬、不协调,失去节奏,有时中途停下或请假,逃避练习。在休息和生活中,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集体活动表现比较淡薄,即使参与了也是为了应付。平时表现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情绪不愉快,对于体能和技能训练缺乏热情且意志薄弱。

1.1动作难度与危险性

轮滑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它要求学生靠与地面接触很窄的滑轮作为支撑点,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项目运动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刚开始感到很新奇,当穿上轮滑鞋后就会产生站不稳、失去重心和不能移动的感受,这时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定式,认为“太难了”、“我学不了”、“我不行”等畏惧心理。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力差,根本就不适合学习这项运动,尤其当其他同学摔倒或出现意外时,这种恐惧心理越发严重。例如,学生在弯道技术学习中,不敢大胆地向弯道“圆内”倒重心,又不敢大胆地使用外刃蹬地,结果不但动作技术没有长进,有时会由于动作不连贯或其他原因导致摔倒,从而更加畏惧弯道的滑行,产生畏惧心理。因此,笔者认为动作难度和动作危险性大是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直接原因。

1.2学生运动素质和心理品质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轮滑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学习和练习;其次,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也是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由于轮滑项目自身的危险性和运动者自身的因素,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当受过伤害的学生在练习中碰到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可能会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轮滑运动的恐惧。此外,过度紧张是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在学习轮滑运动时,就会产生过度紧张的心理现象,如,动作呆板、不协调、多余动作增多、动作感觉性差等,如果较长时间都不能克服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渗透到动作学习过程中去,最终导致自信心水平降低,从而诱发出一种丧失学习动力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轮滑课前,对轮滑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理解比较肤浅,没有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角度进行系统地学习,不能够掌握站立、转弯、停止等基本动作的用力分析,只进行盲目的模仿练习,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疑惑感,最终导致对轮滑运动失去了兴趣。

1.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同时,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们当作反面教材,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

2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

心理障碍是轮滑课学习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克服和解除的。在轮滑课教学中,每名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都存在着差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缺乏信心,兴趣削弱。因此,教师应遵循有关原则,应用适当的方法,解除学生学习的厌倦情绪。

2.1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和运动能力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学生身体各素质的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在他们尚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情况下,片面追求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例如,通过练习一些复杂的动作来增加身体的协调能力,或用橡皮筋等外界物体对身体施加外力来增加腿部力量及脚跺关节力量。

2.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活动目的越明确,越深刻,意志就越坚强,越能够激励人们的行为去达到某一目标”,。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只有把轮滑课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要求时,才能产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及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轮滑课的动机不明确,认为不是主课,只不过是玩玩而已,不必认真;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对要求考试的教学内容认真对待,积极练习,对不是考试的内容,则不重视。因此,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要求并鼓励学生在跌倒后继续坚持练习,更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练习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让学生用动机的力量、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待和战胜困难。

2.3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法上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使课堂充满欢乐气氛。学生情绪较沉闷时说些得体的幽默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可避免枯燥、厌倦的心理,培养学生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要注意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让他们去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在气候条件较差或动作难度较大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克服怕苦怕累心理。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重点技术的讲解,在开设轮滑课之前,学生必须进行有关的理论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实践练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例如,教师在学习练习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保持重心平衡是关键,此外必须学会“八字”停止法,这是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降低畏惧心理

2.4重视动作示范和保护措施

动作技能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一般是从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开始的,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建立起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通过自己的练习形成动觉表象,最终形成视、动综合表象。因此可以看出,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易学的感觉,使其对轮滑技术动作产生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效果,从而大胆地充满信心去练习。同时,在上课之前要求怕摔的学生佩戴护膝、护腕、头盔等护具,在加上轮滑技术上的正确姿势示范和技术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严格的技术要求下轻松、平安地完成轮滑动作,这是减轻学生在轮滑课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2.5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使学生自我比较,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二教师除运用语言激励外,还可采用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通过表象回忆的方式,引起消极心理因素的出现,同时利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达到逐步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让学生回忆自己完成动作难度较大动作时的肌肉用力感觉,并将自己的动作同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对肌肉动作控制程度,使身体各器官系统达到协调发展,以增强学生学习轮滑的信心和动力。

2.6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紧张、害怕等不良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肯定和评价,提醒学生动作用力的时机、方向和动作幅度,帮助学生分析动作失败的原因和指出纠正错误的方法,转移和分散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惧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从而能顽强果断地克服动作困难,加速技术动作的掌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学生议论文 篇5

(一)难以培养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只会唱歌是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音乐人的。要想成为优秀的音乐人,还必须培养优良的综合素质。例如歌唱、舞蹈,还有表演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任何一种可以单个存在而发展到至高点。因此,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人并非易事,它需要三者的完美结合。可现实往往相反,例如:唱功优良的学生在加入舞蹈后便会气喘吁吁,走音严重;而舞蹈完美的学生在加入歌唱后,舞蹈动作就会严重变形。二者的完美结合已成为一个瓶颈,大多数学生都是顾此失彼。即使二者皆能很好驾驭的学生,却在加入表演元素后临阵怯场,心理素质不过关,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要培养出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并非易事。

(二)老师对新兴教学工具认识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给学校提供的硬件教育条件也越来越完善。可是,一些老师却偏执地缺乏学习心态,依旧采用传统的口述方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效率低下也毫无新意,学生很容易因为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尝试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等一些方式让学生对声乐这个学科本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好的艺术感受力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开阔的思维,而多媒体的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打开思路,同时,也能在生动而趣味性十足的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整个课堂效率。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物尽其用,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

二、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当今社会上无论是教育内容、考试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均在慢慢发生改变并不断地自我完善。音乐教育也不例外,老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不再是被动地加入。同时,如果在教授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为家庭成长环境、年龄、性格等因素造成的学生知识接受率不同等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也更容易发现不同潜力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填鸭式地教授理论。同时作为学习的一方,中专学生们多为还尚未成年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上,因材施教的策略能让这个敏感年龄的学生觉得自己被重视、被欣赏,而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二)加强日常训练。

上文提到,要将歌唱、舞蹈还有表演结合,完成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的加强。而无论是三个因素中的哪一个,都不能缺少日常的有序训练。例如,将歌唱与舞蹈结合,也就是边唱边跳时有一个呼吸支点,这个呼吸支点必须在不断的训练中体会,而无法通过理论知识获得。歌唱时气向下走,而舞蹈时却要求它向上提起,这就需要学生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不断训练,才能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运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老师应该利用学校能利用的条件,创造丰富而充满趣味的教学环境。将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相结合,既保证学生的独特潜能不被埋没,又可以避免重复教学与教学资源的浪费。打破传统的教师一味灌输,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可以针对每个学生嗓音的不同而进行分组,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小组活动。不仅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中专声乐课堂的效率。

三、总结

中学生议论文 篇6

今年试题的长度,全卷学生文字阅读量6000字左右,答题书写量1000字左右,与去年大体相当,这对学生在考场上完成答卷比较适宜。试题的卷式分为Ⅰ、Ⅱ卷是比较科学的。第Ⅰ卷25个选择题,赋分60分;第Ⅱ卷是非选择性的文字表述题或填空改错题,其中一个现代文阅读大题20分,两道文学、文化知识填空题5分,一道文段语言改错题5分,小作文20分,大作文40分,第Ⅱ卷共90分。总的看,试题的长度、难度、卷式、题型分类、各类测试点的赋分比值等,除个别地方稍有变化外,与去年基本相似。这种相对稳定性的命题,给中学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这就启示我们,对近一两年的试题作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指导明年考生复习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启示我们,只要在平时教学中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加强运用能力的培养,再加临场较好地发挥,即可适应高考试题,完全不必猜押宝或大搞题海战术。

二、试题内容材料出自课内的不到10分,其它全部都出自课外,特别突出重在测试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既有利于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又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高考命题原则。同时,试题的测试点覆盖面比较宽,“高考语文说明”中列出的所有测试点几乎都涉及到了。这就启示我们,平时教学和高考复习中,要全面理解和把握“高考语文说明”,全面、辩证地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测试点,不能有所忽视。今年与往年相似,试题内容材料绝大部分出自课外。这就启示我们,单靠对课内内容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重视培养举一反三的运用能力。这一点应该从高一就开始注意,不应等高三总复习。

三、在语言知识及运用方面,突出了“语境”分析应用及联系实际生活。

第Ⅰ卷1——8小题18分和第Ⅱ卷第31小题语言运用修改5分,这23分语言知识运用试题,虽然涉及到语音、汉字、词语(包括虚词和成语)、句式语法等等,但“语料”几乎全部选自实际生活。例如涉及到“经济协作区”、“新书征订单”、“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广播艺术团的节目”,等等。不少题语言运用测试联系到“语境”,这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点。例如成语的运用“莘莘学子”、“不孚众望”、“趋之若鹜”、“万人空巷”;“延续”与“沿用”、“考察”与“考查”、“进行”与“提供”等词语运用的辨析;以及在一段文字中根据“语境”修改语言运用的错误;等等。这就启示我们,虽然语言知识的学习来自于课内,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应落脚于生活。学习语言,其重点不在于学习“死”的知识,而应重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年试题的这种导向,对于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四、文学、文化知识测试方面,既考查了考生的知识积累,又突出考查了鉴赏能力,而且适当考查了知识的扩展。

这部分内容Ⅰ、Ⅱ卷5个小题共14分。文学鉴赏能力的考查今年是选了两首唐诗,要求考生比较鉴赏分析,显然比去年增加了难度。尽管考生得分很低,但其导向很有意义。文化常识的扩展,考了“五岳”的名称,《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京剧行当的生、旦、净、末,题目虽然不难,但导向很好,引导学生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启示我们,高中学生应该增加文学、文化的知识,从高一开始就应该注意加强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尤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鉴赏评析能力。

五、文言文阅读方面,共17分,材料选自课外,但测试点涉及到的文言知识都来自课内。这就启示我们,文言文的教学,首要的是认真学好课内文言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要以此为基础领会文言文语段的文意,万不可忽视文言课文的语言学习而去望文生义地猜测句义,囫囵吞枣。

六、现代文阅读方面,着重考查了理解文意,而且特别注重考查文章“语境”中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归纳,以及从“语境”中提取信息要点的能力。这一部分共2个大题30分,考生得分普遍较低。这就启示我们,现代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从文章“语境”中确切地理解词语、句式、段意和文意,防止脱离“语境”孤立地解词释句。现代文阅读试题几乎年年考生失分较多,反映出这方面教学的弱点和问题。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应打破低效率的单纯讲析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阅读训练式的教学,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七、作文方面。今年的作文题仍如去年,是材料作文,而且是“一材两题”作文。总的看难度不大。

中学生议论文 篇7

艺术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中学生艺术教育属于狭义艺术教育的一种,它指的是普通中学学校教育中的艺术类课程和课外活动的总和,教育对象为全体在校学生,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审美发展及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总目标服务。中学生艺术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杂性与实践性。

中学生艺术教育是开启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活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技术教育,有其复杂性;需要吸取现有教育理论的有益成分,结合中学生实际,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把中学生艺术教育发展推上新台阶。实践性也是中学生艺术教育的特点之一,受中学生理论性逻辑思维发展的限制,其艺术教育开展更多地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2)情感性与体验性。

中学生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主要目标之一;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沐浴艺术的光辉,体验艺术的丰富情感内涵。由于学生有切实的情感与体验,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加有渗透性和穿透力,影响更为细致。中学生艺术教育通过激发学生情感达到影响理智的目的,真正实现学生感性与理性成长的统一。

(3)形象性与生动性。

形象性与生动性也是中学生艺术教育的突出特点;由于艺术教育活动更为形象、生动,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得中学生艺术教学能有效激活学生的艺术意识,使艺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影响学生。学生在观赏、聆听、创作艺术作品过程中,原有观念、思想会在无意识中被激起、改造和升华,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对学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中学生艺术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通过在中学开设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教育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为更好地开展中学生艺术教育,除利用正常学校课程教学外,教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可以结合各自实际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中学生艺术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培养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又要注意选拔有艺术天赋、特长的学生进入特长生班进行重点培养。这样一方面能发挥艺术特长生在学校学生群体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能更大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为考取高校艺术特长生做准备。

(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在中学生艺术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一般传统艺术、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艺术创新、创作,让学生在体验艺术时代性、创新性过程中提高自己。如:组织开展校内艺术作品展,鼓励学生创作作品,参加评选和展览,对于获奖的学生要予以奖励,并尽可能的提供条件鼓励他们继续钻研、创造,通过更多的努力、锻炼提高艺术素养。

(4)审美与育人相结合。

中学生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中学生艺术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要注重艺术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人格的提升和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崇尚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让学生通过体验艺术之美体验生活之美,从而树立生活的信心,努力拼搏、进取;将审美教育与育人教育融为一体。

3.结语

中学生议论文 篇8

关键词:作文素材积累

初中学生的作文,以记叙文为主,也可以是议论文等。现在,强调淡化文体了,也可以写成诗歌、小说等。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作文的好坏。也就是说,学生作文水平上不去,肯定达不到优秀的成绩。因此,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如何写好作文,仍是一个难题,不好把握,也无法量化、系统化。因为学生的作文水平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绝非一朝一夕之力。一名初中学生要从小学的时候,并开始积累素材,培养观察力,加上长期练笔、读书等,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

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杰作首先要有内容有较为雄厚的素材积累;其次是要有一个较好的完整的结构安排。我们先分析一下写作素材的积累,这关系到作文的内容,是作文的核心,也是一篇文章主旨表现的载体。那么,如果提高作文素材的积累能力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要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你想要表现的内容

文学艺术讲究“真、善、美”第一位是“真”。只有真的,才是善的,才是美的。因此我们要发现的是另人感动的,赞美的东西。所以在生活中找到我们要发现的主旨载体,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语文教改后初中语文教材中,就选取了大量的与学生同步的生活题材。因为只有这样,教材才能与学生生活相同,才能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作文也如此,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选出来,写成文章表达中心,才会感动人,才会收到中心鲜明、内容充实、喜闻乐见的效果。作文水平才会提高,成绩才能上去。

尤其是记叙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写日记,观察生活中所有的发生过的现象,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把它们写成文字,在心底留下一个影像。待到作文时,把作文的中心与曾有的影像一对,以生活写“中心”,文章肯定充实而有意义。初中议论文,相对讲有些简单。生活中的例子发生过的事情,比如那些英模人物的事迹,那些罪恶的轨迹……也是学生写作文中典型有说服力的例证。这些例证好似法官手上的铁证,运用到文中非常有力度。总之,作文素材的积累,第一位要向身边事,生活中索取,这是最好的取道。

二、要多看书籍、报刊、电视、网络或其他媒体来提高素材的积累

学生生活毕竟简单,范围小,哪有那么多的材料可以获取呢?因此,我们虽然提倡写生活,但写起来,仍然觉得窘迫。那么我们就要挖掘第二条取道,从书刊、电视、网上来探寻、收集,积累作文材料。应该说学生作文的素材积累,这条道路是阳关道,道上风景更多、更美,所以学生多读书,多看有益的、有价值的网络作文素材,搜集一些有用的东西,对提高作文素材积累,提高作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写文章要引经据典,这里的“经”与“典”就是历史上有价值、有说服力的东西。古人教学就是读书,反复读,直到会背诵,教师也没有怎么讲解,不像现在老师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解释。但古人的作文水平却很高。这说明多读书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在前两个内容基础上,会演绎,也就是会虚拟一个材料

生活中没有,但却合乎逻辑,也可以叫做“编”一个材料。这一点做起来比前两项要难,真的在生活中发现的,我们可以用录像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作文中。在书本中、电视上、网上看到的,我们可以把它拷贝在作文上。而这种方式,让我们去创造材料,以生活为基础。加上想象联想,塑造一个新材料就不好说了。这就要求一个学生前两项的基础功上非常扎实。

当然,这三点是相互关联的,第一项是第二项的同步,第一、第二是第三项的基础,第三项是前两项的飞跃。公务员之家

中学生议论文 篇9

1.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采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对生物学科根本就没有兴趣,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就不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是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长期被动接受。

长期以来,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忽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一个人的身影,忙着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将学生置于教学之外,认为学生只是记住教师所讲授的书本知识就可以了。正是在这种片面追求课堂教学大容量、大密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忽视知识的形成,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重记忆的结果忽视对知识的理解,而严重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习惯于接受,对教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不会提问。

3.学生心理负担沉重。

许多学生不敢提问的原因并不是没有问题,也不是不敢问,而是他们担心所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价值而会受到教师的指责、同学的嘲笑。正是在这种心理负担的压制与影响下,许多学生不敢提问,即使是鼓起了勇气来提问,也大多是敷衍了事,问不到点上。

4.教师缺乏驾驭能力。

许多教师由于课堂驾驭能力不强,怕学生过多的提问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干扰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不愿意让学生提问。在这种思想下,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压制学生的提问,而使得原本问题意识薄弱的学生更加不会提问。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浓厚的兴趣,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其思维才能处于最活跃状态,进而才能产生更多的问题。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要善于借助教具、学具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现生物教学的魅力,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沉睡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生物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无疑为原本枯燥抽象的生物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这既可以向我们展现生物学科的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事物与现象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更能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从而让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角色的变换,将学习的主体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参与到主体参与,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让学生由以往的信息被动接受者成为真正学习主体、主动的探索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俯下身来,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学习主体,建立平等师生关系,以逐渐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明确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参与到教学探究中来,并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时间与空间上的保证,让学生以主体参与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实验是生物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也正是学生发现真理的重要手段,而在以往忽视实验教学,或是将实验的权利牢牢地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只是观看实验,我们要将实验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有更多亲自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与思考,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并由此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3.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而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民主与融洽,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负担的牢笼中摆脱出来,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提出各种问题。首先,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问号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只有勇于质疑,善于提问,才能有更多发现与创造的机会,否则就只能是机械地重复前人的成果。其次,要科学对待学生的提问。不管学生提问是否有价值,首先都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评价时不仅要语言真切,还要具体,如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提得不好,不好在哪里。既要客观分析,同时还要以正面肯定为主,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能够增强信心,鼓起更大的勇气,否则评价就是失败的。

4.提高教师驾驭能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