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观后感(优秀7篇)

“让子弹飞一会儿”好让我们看清楚,让我们抵制滥用权力的行为,营造一个公平的社会!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让子弹飞》观后感(优秀7篇),仅供借鉴。

让子弹飞观后感 篇1

在2010年12月31日,我们一家吃过晚饭,坐着爸爸的车去新开张的三和影院看贺岁片《让子弹飞》。

车里很温暖又很温馨。车窗外飘着零星的雪花,马路两旁的路灯在夜空中闪烁着微弱的桔黄色的光,放眼望去,像两条蜿蜒的长龙。到了三和影院,我们顺着楼梯爬了上去,楼梯两旁挂着精美的电影广告牌。到了收银台,有两个大姐姐穿着草绿色的制服在收银台后面忙得不可开交。这天看电影的人很多,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最后轮到我们了,那收银台的大姐姐安排我们坐一室一排8、9、10座,让我们稍等,正因那厅里的电影还没有放完。等了一会儿,我们跟一个戴话筒的大哥哥去了一号放映室。放映室里有六排座位,每排10多个椅子,呈梯形分布。椅子是红色的小沙发,扶手上还有一个小圆筒,是用来放饮料的。电影屏幕是长方形的,电影机就安装在座位后面的墙壁上。大家纷纷找个座位坐了下来。这时放映厅的灯光熄了,从墙后打出一束光来,电影开始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马邦德(葛优扮演)带着他老婆、师爷他们坐着马拉的火车,烤着火,喝着红酒,唱着《送别》去康城当县长。但是火车在半路上遇到了马匪,火车翻了,只留下马邦德和夫人,其他人都一命呜呼了。马县长为了活命,假称自己是师爷。强盗头子张麻子就装成马县长去鹅城上任。进城后张麻子的养子小六子被鹅城最大的劣绅黄四郎的手下胡飞逼死了。张麻子决定为民除害,杀死胡飞和鹅城一霸黄四郎。黄四郎也怀恨在心,于是设计了一个鸿门宴。在鸿门宴上,黄四郎送假马县长一双宝石。那宝石是无价之宝,黄四郎是想收买马县长让他去剿匪。同时他又让胡飞扮成土匪的模样把马夫人射死了。黄四郎又出了一个诡计,把一个威力巨大的炸弹埋在路上,想趁马县长他们去杀匪的时候,踩到炸弹炸死他们。在剿匪的途中张麻子的士兵都被黄四郎的人打死了。老二被抓吊死了,只剩下老三、老四、老五、老七和马邦德及张麻子。他们奋勇杀敌,不料马邦德被炸弹炸死了。张麻子带领手下浴血奋战,最后杀死了假黄四郎,真黄四郎也自杀了。村民们欣喜若狂,拿起枪杀向黄四郎的家,拿走了本来就应属于他们的东西。

看完电影后,我明白了张麻子上山为匪,是正因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们只好落草为寇,劫富济贫。他们是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除暴安良,为民除害。这充分说明了公平正义是社会永恒的主题。

让子弹飞观后感 篇2

今年的国产贺岁片有很多,《让子弹飞》就是其中的一部。2010年12月16日上映的它,便成为了最早与观众见面的贺岁片。

周末朋友约好一起去看,原本有约的我并没有开口否决。因为面对孤身一人处在异地的她,我一直都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既是长辈,又是朋友的界限让我萌生一种尊敬和感恩的态度,有时候会局促不安或是拘谨尴尬,那是一次又一次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

电影院我很少去,一是觉得没必要花这个钱,因为在网上下载也是一回事;二是没人一起看,因为一个人独来独往实在是有些寒颤。说起来这还是自己第二次上电影院看电影,第一次去的人更多,热闹得很。在第7排的位子上坐定以后,就是长达1个多小时的影片放映了。

乍听《让子弹飞》这个片名,多半认为是战争片,但是除了枪杀的场面以外,整部影片融入更多的的是喜剧元素。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北洋军阀时期,土匪和骗子之间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一开场,就是一场惊天动地的的火车劫案,号令山林的绿林悍匪张牧之(姜文饰),遭遇行走江湖的通天大骗老汤(葛优饰),两人从生死宿敌变成莫逆之交,在鹅城遇到南国一霸黄四郎(周润发饰)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让子弹飞》电影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节,拥有众多明星的`加盟,主要演员有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和陈坤等,首周票房1.7亿,打破了《唐山大地震》1.6亿元的国产片首周票房记录。姜文在片中饰演土匪张牧之,表现得既匪又痞,英雄气概十足,还有点儿民间的小聪明;葛优在片中饰演骗子老汤,他不说话都准能把您给逗乐;周润发饰演的是恶霸黄四郎,阴阳怪气的他到底是怎样的呢?去看看就知道了。

影片的平民风很浓,具有传奇色彩,不觉得就让我想起了《林海雪原》这部小说,同样是斗智斗勇,同样是语出惊人,同样是悬念层出不穷。书中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是怎样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呢?即使是时间久了,杨子荣与小炉匠那场舌战实在是精彩,直到现在也记忆犹新,先发制人、故弄玄虚、乘胜追击,直追问得小炉匠破绽百出,最终让座山雕处决了小炉匠。

影片中的结局也一样,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欺诈百姓的黄四郎输了,输的很惨,可是到影片最后,却有一种失落默然出现在自己的心头。百姓们为什么最后有勇气拿起枪杆对抗了?不是正义的号召,因为直到黄四郎的死讯传来,没有后顾之忧之后,他们才突然变得血气方刚,勇猛杀敌!胜利后大家为什么不欢而散、各分东西?老大哥张麻子最后成了一个人,没有了战争的硝烟他显得茫然迷惑、一无是处,华丽的马车与颓废的老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底要何去何从呢?马车里隐约传来一阵阵说笑声,却还是静的可怕……

无论是从剧情上,还是从演员表现上来说,《让子弹飞》这部贺岁片都值得一看。

让子弹飞观后感 篇3

上个礼拜我啥也没干,就只做成了两件事,一是下载和看完了《让子弹飞》,二是写完了这篇观后感。

让子弹再飞一会--等剪刀手回过神来,再让子弹缓慢地引爆。

这里先说说片子的名字吧,让子弹飞,这个名字真是神来之笔,简单而有力度,还暗合片子的寓意,并与在戛纳曝光的“子弹加羽毛”海报吻合。据说之前还有一个名字,叫《火烧云》。呵呵,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总的说来,《让子弹飞》真的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情节紧凑,台词巧妙精炼,镜头及配乐很有美感,故事环节引人入胜,各方面都结合得非常完美。看起来它是集合了西部,喜剧,传奇等娱乐元素的商业片,但实际上却是一部辛辣的政治电影。在这样一个讳言政治,把用艺术表现政治视为禁区的国家里,这么一部政治影片能够逃过剪刀手的审查,得到官方的认可,又能稳坐华语电影第一票房冠军的宝座,可说是绝无仅有,也可说是一个奇迹:姜文,他站着也把钱给挣了。

而不管你是什么类型的人,看这部电影,都能从中得到满足,你有多少思想,就可以看到多少东西。难怪有人会极力推荐我看这部电影呢。

椐姜文说,这是他闻着女性的荷尔蒙拍出来给女人看的男人戏。

那么,我现在就先来谈谈“男人戏”。

虽然说是给女人看的,但这部片子的确不折不扣是一部纯男人戏,纯爷们的,只是表现方式更容易让女人接受而已。

枪战、马战、巷战等纯阳刚充满视觉冲击效果的镜头就不用说了,个人觉得不比好莱坞大片逊色。里面隐晦的政治映射如马拉列车,“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把税预征到90年后的前任县长,19madeinus的地雷,黄四郎所代表的阶层,等等,可说是随处可见,但这些内容比较敏感,还是不提了。

实际上,在这部片子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张牧之--一个孤独的英雄。

其实张牧之也不能完全说是孤独的,他还有六子,只可惜六子在能成长成和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之前,就中了黄四郎的激将奸计,用不理智的做法剖腹来证明自己,从而含恨死去,但也正因为他的死,张牧之从此踏上了由伪土匪转变为英雄的道路。

而张牧之的其他兄弟,对他也算是忠心耿耿,但不是同路人,所以到最后,只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在片子的后段,张牧之在鹅城发银子,发枪,白天老百姓不敢捡,晚上偷偷出来拿了个精光。而黄四郎的爪牙一出现,又立刻归还得一干二净。老百姓在高压统治下的懦弱,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以为黄四郎的逼迫会把老百姓的怒给激发出来。可是张牧之一边喊:“枪在手,跟我走!”,一边在城内来回地纵马奔驰,往返了无数遍,结果跟在他后边的还是他的3个兄弟和50只鹅,他总算明白了:“谁赢了他们就帮谁!”人哪,有时还不如一只鹅!

最后张牧之利用替身使了一招:诈赢。果然城内群情奋勇,黄四郎的得力手下武举人冲在最前,英勇神武,一头把大门撞破,一举把黄家抢了个精光,真正的黄四郎反而成了替身。多么地讽刺啊!这说明了什么呢?老百姓害怕的是什么呢?是真正的黄四郎吗?不,是他们心中的黄四郎,其实也就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权力。

不是我贬低自己人,我觉得这就是广大国人的真实写照。长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国人已经习惯了冷血和麻木,以及明哲保身。其结果就是到处充斥着个人主义,投机主义者。

因此,在影片的结尾,革命是胜利了,但并没有成为张牧之所想建立的公平,自由的理想社会。这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兲朝并没有适合茉莉花开放的土壤。

所以,张牧之是注定要孤独的,知音难觅啊!

接下来,我要谈谈“给女人看的”了。

我只是个小女人,相比起政治来,爱情是我更为关注的东西。

而这部片子里的情感也是同样的隐晦,犹如惊鸿一现,一不小心就错过了。

两个女主角同是青楼女子,同样的胆量超人,却各有各的风格。

县长夫人风流妩媚,是个物质主义者。“我不在乎谁是县长,最重要的我是县长夫人。”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和当今很多女性的择偶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房有车,这个是找对象的首要前提。而不是看对方的人品,性格,两个人能否契合,能否良好地沟通。婚姻不谈感情和精神交流,只谈物质,难怪如今的剩男剩女大流行,离婚率高居不下,或者说,难有幸福的婚姻。

花姐外表爽朗,面上微笑如春风拂人,内里却颇具智谋。可说是个成功的无间道。她把老二,老三都收服了,连大哥张牧之也对她心动不已。

实际上象花姐这样不让须眉的女人,老三是不适合她的,只有张牧之这样的男人才能驾驭得住她。

而最一开始对花姐动心的,其实是张牧之。从鹅城城门的鼓技,张牧之的视线就被她吸引住了。此后,每次花姐出现,张牧之望向她的目光总是带着一丝柔和。

当花姐也拿着枪说要跟他们一起做土匪时,张牧之眼中的欣喜是遮掩不住的,当时的他,一定以为终于找到自己的红颜知己了。

花姐如此聪明,张牧之眼中的欣喜她不可能没有觉察,而这个大哥英雄了得,谋略胆识,非一般男人可比,对她不可能没有吸引力:城门口枪声过后花姐看似傻乎乎地吹羽毛可不是瞎吹的。

但指望女人能够大胆主动?这比较难,女人被动惯了,就希望男人比较主动。何况,如此美丽又非一般女子可比的花姐,也是极具女性魅力的,别忘了,她身边还围绕着老二,老三,对她大献殷勤呢!

“他跑我就追,她追我就堵。”

“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

当然不可能就这么简单。当中他们之间一定发生了不少事情,从而形势发生了扭转,老三完全倒向了爱情这一边,而花姐心中爱的天平,也倒向了老三这边。

其实女人是感性的动物,跟谁天天在一起,谁对自己更好,就跟谁。而不会在乎什么大哥的头衔,有多聪明和优秀,这些东西,和一颗真正对自己好的心比起来,只能说是身外之物。

所以到最后,只会逗趣搞笑的老三,赢得了花姐的心,要代替老二娶了花姐,最优秀,也是最钟情于花姐的张牧之却因为不会表达,白白错失了时机,只能看着心爱的女人和自己的兄弟离开,剩下自己孤独一人。

只有事业没有爱情,人生一大憾事啊。

其实一开始如果张牧之就对花姐表露自己的感情,让她觉得有个可信赖的人可以依靠,那么花姐未必就不是一个小凤仙,最后也未必会跟老三走。

看起来最天造地设的而实际上也曾互相吸引的一对最后却不能走在一起,多么令人遗憾。

在感情上,真诚而及时的表达是多么的重要!

再怎么真心,再怎么热烈的爱,如果不表达,和不爱有什么区别?

不表达,不沟通,没有精神上的交流,永远无法谈得上真爱。

让子弹飞观后感 篇4

临近年底,国内银幕被三部贺岁片所霸占,而这三部片子的主演居然是一个人——葛优,难怪有人戏谑:三部贺岁片,一个老男人。三部里边可能观众最期待的是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公映之前几乎就是一边倒的溢美之词,其不绝于耳的赞誉为影片热映大造声势,令其它影片唯恐避之不及,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今天周日有空,笔者也从众走进影院,观看了据说是姜文姜大爷历经三年打造的这部众所期待的《让子弹飞》。观后,有几点感受,实话实说。

其一,从商业的角度看,这部影片非常成功,无论是题材的独特还是演员的大牌,无论是场景的布设还是摄影的多变,都完全具备了国内一流水准,可以预见,这部影片的票房一定会达到一个新高。

其二,从艺术的角度审视,笔者以为这部影片并未超越姜文之前的影片,也并非舆论赞誉的那样出色。比如,影片中段的叙事节奏太拖沓,且某些环节破绽迭出;太依赖大牌演员,虽然周润发、葛优和姜文等都有出彩表现,但“熟面孔效应”令观众过于被演员本身所吸引,压缩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影片的色调过于鲜艳,与作品的背景(民国初年)中国西南偏远县城的生活场景反差太大。尤其不能容忍的是影片中小六子之死和黄四郎的替身被砍头等细节的处理,太血腥,太缺乏想象力,破坏了观众的胃口,损害了影片的美学意蕴。另外,许多评论都提到影片有不少令人捧腹的元素,但笔者看后并不觉得有何值得一笑的地方,只是觉得整个影片所叙述的故事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意味而已。总之,笔者虽然对姜文非常尊重,但感觉《让子弹飞》充其量只是一部较为成功的商业片,在艺术上并未走多远。如果真要说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那最多的也是“技术”上的成功。

其三,中国电影必须尽快实施分级。《让子弹飞》中的不少台词、镜头的确不适合青少年,但在贺岁和搞笑的借口下仍然面向所有观众,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中国电影的主管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子弹飞观后感 篇5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观看电影《让子弹飞》了,但今晚才有了些“品”的感觉。

一、人物塑造

这部电影几乎每一个人物都各具特色,无论主角配角,还是大人物小人物,个个棱角分明、身怀“绝”技!当然塑造得最精彩的还数张麻子、黄四郎、汤师爷三人。张麻子,本名张牧之,讲武堂出身,护国运动失败后,落草为寇,有勇有谋,侠肝义胆,善恶分明。黄四郎,为鹅城当地恶霸,豢养了一批打手,欺压百姓,勒索民财。汤师父,即马邦德,新任县长,招摇撞骗,贪财爱命,又擅长见风使舵,拍马溜须。

二、情节起伏

这真是一个好看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环扣一环。正如剧中台词“我坐着火车,吃着火祸,唱着歌,却突然遇到麻匪,成了阶下囚。”正象这个开头,故事就在突变中演绎开来。张麻子假扮县长、马邦德谎称汤师父,真真假假中,率队走马上任鹅城。武状元打人、小六子剖腹、鸿门宴斗勇、真假土匪发钱抢钱、县衙门斗智、汤师爷被炸死、张麻子回师鹅城、黄四郎自取炸死……只觉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三、语言奥妙

影片中充满中国人特有的幽默和语言表达技巧。文言文与现代文交错,中文与西文兼用。如初到鹅城,张麻子说:“来者不善啊”,汤师爷却说:“你才是来者”。鸿门宴中,黄四郎说:“dorIer”,汤师父却说:“谈刀干什么?”影片最后,张麻子对黄四郎说:“钱对我不重要,你对我也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汉语言的奥妙,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都是讲故事高手!特别是对语言的驾驭,登峰造极,堪称绝佳!这恐怕也是师父选它做为“辩才无碍”教具的原因吧!感恩恩师的匠心独具!

让子弹飞观后感1400字 篇6

三年以后,我们又等来了姜文。

上部《太阳照常升起》够出彩,但只有两种受众,要么绝对天真,要么绝对深刻。这回姜文修炼的更加聪明,他让各种水平的观众都能看到足够好的东西。这一次姜文把自己的野心藏在了表面的喜剧包袱之下。《让子弹飞》是一部商业片,却比国内绝大多数艺术片更艺术。钱挣了,还站着。而且藏得深了,反而站得更直。

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电影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儿,英雄一定被浓墨重彩所渲染。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变社会,英雄创造历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英雄。但姜文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义的弱点,所以夏雨在砸过人砖头以后,需要为大规模群架负责;六子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代价。只有当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点时,你才可以说你真正爱它。

在葛优扮演的师爷死后,剧情突然离开了勉强算安分守己的商业片节奏,进入了一种癫狂之中,讲了一个有关革命的寓言。当张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号召大家去进攻黄四郎时,却没人响应,他们等着看谁能赢。直到张麻子杀了假黄四郎回来,他们又一拥而上,跑到黄府抢东西,顺民变成暴民。武举人平日里帮着黄四郎欺压百姓,这个时候他却冲的最猛。整治黄四郎,他也最狠。革命是盲目与投机并行的产物。就像鬼子来了,很多人说是在批判国民劣根性,可是我看完的时候,却是几为我的民族落泪。

本片的首尾几乎是完美的对应。翱翔的鹰,长亭外古道边的歌声,铁道,马拉火车,有节奏感而激动人心的音乐。 然而,开始的时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车,恣意江湖,斗志昂扬。结尾却是物是人非。仇虽然已经报了,但人死无法复生;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是理想却依然遥不可及。张麻子开始受师爷劝告没有当场杀掉胡万给六子报仇,后来是在碉楼主动让弟兄们撤,姜文在里面扮演的人物变得越来越克制。这其实也就是姜文在学着克制自己。也许可以理解为姜文在“太阳”失败以后的一种反思和内省。可是成熟了以后,也就无法再那么快意恩仇。影片结尾处,姜文骑着马的背影,是怅然的。弟兄们都走了,还带着自己深爱的人。张麻子此刻却只剩铁轨、青山、夕阳和背影,本片表面看是个喜剧,但其实却是悲剧。

影片中多处表现出姜文的日本情结:送六子留洋,先说的是东洋;黄四郎要跟张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红楼人物,却组成日本名。其实作为一个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并很看重男性气概和尊严的人,欣赏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怀疑姜文参观靖国神社其实并不是因为对记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于姜文对于武士道精神的认同。

这次主要角色中有6个人出彩,葛优,廖凡,姜武,刘嘉玲,周韵,还有不知道演员名字的老五。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众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个最后管张麻子拿椅子的胖子。两次看时我都特别观察了群众起义时中间各个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边的几个特别出色。群众表演没有看出假来,这很不容易。

本片的仰拍很多。快速正反打很多。用了很多侧逆光的镜头来用光晕表现张麻子和他的弟兄的气概。鸿门宴那场戏在饭桌外面布了一个圆环,等距放了3台摄像机,慢速的逆时针转动,结合正反打,效果极佳。类似的方法后面还用过一次。

音乐沿用了久石让给《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因为有足够的情节的缘故,效果比上次更好。有个规律,凡是姜文在很商业的说笑话或者发展必须的故事时,没有配乐;每到姜文玩段风格了,配乐就上来了

这几年来,自己逐渐被很多事情变得很实际。自己能看的进去的艺术片很少,喜欢的艺术片导演更是几乎没有。可是当我看完姜文的片子时觉得,总有一些情怀,值得保留。

让子弹飞影片的2200字观后感 篇7

麻匪们靠吹哨来传递信息,说明在特殊环境里,有些话不能明说,明说有生命危险。在我看来,这不是商业片,不是文艺片,不是贺岁片,不是西部片,不是动作片,也不是喜剧片,明说有生命危险。

马拉火车是某一个时代的象征,这个时代美丽而又邪恶,变态而又畸形,仿佛癌肿上盛开的罂粟花,要么红艳欲滴,要么惨白可爱。它汲取一切生命的精华,用来营养恶魔的子嗣,占有一切资源和金钱,供恶魔挥霍淫乐,垄断一切媒体和信息,任恶魔粉饰或扭曲,还要杀尽一切反对者和曾经的追随者,最后只剩下一具干朽的躯壳,藏在火车里,伴着悠扬的歌声,驾着白马驰向漆黑的地狱。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想像,现实远比想像残酷得多,其实车里的人不过是流水的县长,马拉火车才是铁打的老爷。

有些电影要流着泪看才过瘾,因为不用流血。哭瞎了眼睛总比流干了血只剩下苍白的尸体要好,这也是现在狗比狼多原因。但有些问题只能靠流血解决,所以谭嗣同会死,留下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所以秋谨会死,留下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我以前不肯理解,还笑他们傻,现在我知道错了,麻木的灵魂只有靠勇士的血祭才有苏醒的可能,只是有可能。但是热血洒出去,要么赤化河山,要么制成偏方,也都有可能。赌命,我自知没有这样的勇气,因我爱惜我的血远胜过爱惜我的眼泪。醒得早的人,死得也早,有些人不是不醒,是不敢醒,正如鹅城的百姓一样。谁愿意拿自已的血去浸馒头?

佛山血印石的千古奇冤因鹅而起,《飞狐外传》借用,《让子弹飞》也借用,故名鹅城。刀进了肚子,凉粉为什么还是凉粉?这就好像在问窦娥:你的血为什么会飞到白布上?答案只有一个字:冤!鹅城其实是一座冤城,甚至连鸣冤鼓都被藤蔓缠满,所以张麻子来了要做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

我认为,人至少有三样东西值得以生命的代价去捍卫——自由、尊严、爱。而公平就是尊严的一部分,没有公平,何谈尊严,没有尊严,人不如狗!张麻子对鹅城的民众说:不准跪,没有人值得你们跪,我也不值得。可他们还是要跪,因为他们没有尊严。中国古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然而膝下有黄金的中国爷们儿越来越少,少到几乎没有。

张麻子要当鹅城的“老天爷”,所以他的儿子就必须死,耶稣也是老天爷的儿子,这就是当老天爷的代价。如果老天爷的儿子不死,那么很多人的儿子都会死,所以最后真正痛苦的人,其实只有老天爷。六子死了,死的很爷们儿,很有尊严,也很“傻”。他似乎只能以死来血证清白,因为他还太年轻,像五四时期的爱国学生。死神带走了他年轻的生命,却在许多人心底燃起一团熊熊怒火。纪念六子……

开始我不明白黄四郎为何要提小凤仙,也不懂黄说二十年前与张有过一面之缘是从何说起,直到后来张麻子提到松坡将军,我才了然。松坡将军即蔡锷,清末民初的爱国将领,他支持和参与了辛亥革命,并强烈反对袁世凯复辟。他与京城名妓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流传很广,据说蔡锷离开北京时,得到了小凤仙的帮助。而黄四郎提醒花姐不要变成小凤仙,就已经在暗示张麻子的来历了。

电影最后的二十分钟,令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鲁迅先生。中国人怯弱可悲的奴性,早在一百年前就已被先生写尽,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变,精神生活在变,性生活也在变,唯一不变的,却仍旧是可悲的奴性,这种“不变”比奴性本身还要可悲一万倍!最后的决战里,满溢着鲁迅式的愤慨与讽刺,“谁赢,他们就帮谁”这句话,便是中国人灵魂最真实的写照,胡千如此,胡万如此,武智冲如此,鹅城的百姓也统统如此,真正有些血性的,反倒是那些妓女,不能说她们有什么革命意识,但至少她们还懂得什么叫知恩图报。所以这部电影中最可恨的人不是胡千,不是胡万,不是武智冲,更不是黄四郎,最可恨的人,其实是卖凉粉儿的孙守义和他所代表的中国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谁赢,他们就帮谁!”这句话才是真正的杀人诛心,听懂这句话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该九死一生。

张麻子本来对自已的枪法很有信心,所以他说: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可子弹打门的时候,本来要打惊叹号,结果却打出一个问号。或许他曾经以为,攻陷碉楼只需要枪和愤怒,现在看来可并没有那么简单,掺过水的愤怒不容易点燃,必要的时候,你得加血和银子进去才成。或许他对打倒黄四郎已有九成的把握,但成功后的去向却令他感到困惑,因为他要解救的不是人,是一群鹅!正如影片最后所示,黄四郎死了,碉楼被攻破,可百姓们只顾着分东西,像一群争食的鹅,连一把椅子都不肯给张麻子留下,所以兄弟们跟着他会觉得不轻松,连那个曾经敢拿枪指着他的妓女也开始向往大上海的奢华生活,谁还肯花心思去盘算鹅城未来的路该怎样走呢?也许在鹅城这样一片腐化糜烂的精神土壤里,救世主要保持清白,就只能像苍鹰一样高傲地飞翔在寂寞的蓝天里。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也呐喊也咆哮,也犹豫也迷茫,鲁迅先生坚持不破不立,胡适先生要搞曲线救国。中国那时候很乱,百家争鸣,但总算还有很多真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现在当然也有,只是极少,死去的黄万里先生算一个,姜文先生因为还没死,所以不好评论。苏东坡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西游记》说: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想这也许就是那个问号的答案吧。

我知道站着挣钱很累,因为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所以“没有黄四郎”对站着挣钱的人很重要,尽管现在“黄四郎”多得像粪坑里的苍蝇,但还是希望姜文先生能一直站着挣钱。也希望这颗霸气外露的子弹能够多飞一会儿,不要重蹈《走向共和》的覆辙。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