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的作文【精彩11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中秋节的来历的作文【精彩11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秋节的来历作文500字 篇1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其实,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作文 篇2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唐代,这种祭月风俗更为人们重视,《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 篇3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这句诗是诗人李峤在中秋之夜作的,来赞美中秋圆月。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沉浸在热闹的节日气氛里。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过中秋节呢?中秋节的由来又是什么?于是,我和妈妈一起翻阅书籍,搜索资料,原来中国自古就有在八月过中秋的习俗,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节。中秋节兴起较晚,到了唐朝才有人登台或坐船赏月,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时恰好是三秋的一半。此后逐渐形成祭月、拜月、赏月以及吃月饼的习俗。人们在中秋节互相赠送月饼,这一天也一定要吃月饼,用圆如满月的月饼来象征团圆。

中秋节的传说也是非常丰富的,像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今年的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姐姐还有爷爷一起过中秋。妈妈准备了一桌子丰盛的美味佳肴,有红宝石似的石榴;有紫的发黑的大葡萄;有红中带黄的水晶苹果;有让人垂涎欲滴的蛋黄连蓉月饼;还有可口的饭菜。说着关于中秋节美丽的神话故事

有关中秋节的由来作文 篇4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由来作文500字 篇5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至今都被我们传诵。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作文 篇6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乐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亭”、“望月楼”的古迹。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作文 篇7

马上就要过中秋节了,可是直到现在,我对中秋节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唯一知道的就是:中秋节需要吃月饼。这可怎么行呢?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应该要了解关于中秋节的一切知识的,不然,人可就丢大啦!

不行,可不能等到中秋节一问三不知,光知道吃月饼吧?趁着这点时间,我赶紧在网上搜索“关于中秋节的知识”。马上,一搜出来一大片,我仔细翻翻看看,再加以整理和汇总。终于恶补完了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可是我想着还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就把整理好的资料粘贴在下面了,如下: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

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作文 篇8

《周礼》中出现过中秋这个词,但它指的不是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汉代有“秋节”,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类书里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也没有中秋节,但唐诗中已出现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第一次对中秋节作了明确记载的是南宋人吴自收,他在《梦梁录》一书中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书里还描写了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赏月逛夜市的。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作文 篇9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中秋佳节。历法说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每逢八月十五人们仰望夜空,看到较之其他月份的更圆、更皎洁的圆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他乡的游子,也以此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最早记载于《周礼》,其意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里面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自古关于中秋节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中秋节的习俗

其一,与农业生产相关。“秋”字的含义是:“庄稼成熟曰秋。”农历八月,各种农作物逐渐成熟,农民们为表达因丰收喜悦的心情,便以八月十五这天作为节日进行庆祝。因为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节”。

其二,《礼记》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因而早在春秋时代,帝王有祭月、拜月的活动。后来达官贵人和文人学士也相继效仿,渐渐传到民间。形成举国欢庆的节日。

相传后羿射日成功,拯救了人民,获得王母娘娘所赐两颗仙丹。如若服一颗就会长生不老,两颗就会即刻升仙。后羿大喜,想与自己的爱妻——美丽善良的嫦娥——一同服用。

后羿把仙丹交给嫦娥,让她先珍藏起来,以择良辰吉日,沐浴更衣再一同服用。然而此事,被后羿的手下蓬蒙所知,趁一日后羿不在家,就持剑闯人女眷居所,逼嫦娥把仙丹拿出来,嫦娥自知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趁其不备,把仙丹全部吞人腹中。嫦娥吞下仙丹,身子马上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空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后羿回来不见爱妻,得知因果,伤心欲绝的他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朦胧中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妻心切,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并逐渐演化出众多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节赏月的习俗。《礼记》中记载有“秋暮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人们在大香案上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等月亮挂到半空时便开始祭拜。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加盛行。《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楼在这一天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大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已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中秋节习俗-吃月饼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秋高气爽,月亮最圆,全家团聚——“人月共圆”。正是这种人们希望团聚的愿望,因而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其饼必圆……其有妇归宁者,时日必返夫家,乃团圆节也。”明人田汝成在其《西湖游览志余》中则把中秋与月饼直接联系起来:“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赠),取团圆之意。”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佳品。

中秋月饼是谁发明的?我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的风俗。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祭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祖宗”。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加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核)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叫“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传,有一年中秋明月之夜,唐明皇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明皇嫌“胡饼”的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就逐渐流传开来。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宋代诗人苏东坡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酥是酥油,饴即饴糖),说明当时的月饼制作已经比较考究,味道甜脆,香美可口。元代,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民间传说,元末朝廷为巩固统治地位,不准民间私藏铁器,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高邮人张士诚暗中串联,在月饼里夹着小字条,约定起义时间:“八月十五杀元兵,家家户户齐动手。”派人四面秘密传递,以此蒙蔽了搜查的元军,起义得以成功,后来终于把元朝*。

小小月饼也记录了古代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斗争的光辉历程。明清时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广为流传。清朝诗人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此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月饼花样翻新,品种增多,质量有很大提高。民国时期,广式月饼最为有名。1927年出版的《民俗》周刊第32期载,中秋展出月饼80余种,多为广式。极为名贵的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

月饼发展到今天,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已告别中秋节日食品单一的功能,逐渐演变成四季皆可食用的美昧糕点。其中,京式、苏式、广式、宁式、潮式等月饼广为各地的人们所喜爱。近年来,媒体不断有披露,一些月饼生产厂家,专门制作了一批造型别致的“超级月饼”、“天价月饼”,包装极为精致,标价几千元、上万元不等。这哪是在品尝月饼,而是在吃“派头”,月饼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含义被歪曲、异化,变成一种畸形的消费形式,很不正常。

自古人们把月饼当做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流传下来就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传说起源于唐初。唐高祖李渊与群臣欢度中秋节时,兴高采烈地手持吐番商人所献的装饰华美的圆饼,指着天上明亮的圆月,高声笑道:“应将圆饼邀蟾赊。”随即把圆饼分给群臣,同庆欢乐。

中秋节的来历作文 篇10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来逐步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之一:“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药以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人们对嫦娥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为祭月,期盼嫦娥回归人间。

中秋节的由来之二:”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中秋节的由来作文 篇11

传统的中秋到了,爷爷上街买了好多吃的,一直忙个不停。我和哥哥一边玩一边闻到爷爷做的饭菜香飘来了,口水直流。

不一会儿,爷爷就叫我们吃饭了,我和哥哥兴高采烈地跑着回家,一桌丰盛的晚餐。爷爷带着我们在院子里,边吃月饼边赏月亮,这时爷爷给我们讲“嫦娥本月的故事”:在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拉开神功,一气之下射下九个太阳,百姓才有了幸福的生活。后羿有个妻子叫嫦娥。一天嫦娥偷吃了王母得不死药,即可成仙。后羿十分伤心,为了思念妻子,在后花园里,摆上很多嫦娥爱吃的食鲜果。百姓们得知嫦娥本月后纷纷摆下香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听完爷爷的故事让我了解中秋的来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