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书感想【实用33篇】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精选33篇)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1

读书对我们益处多多,从古至今,无数的贤人都体会到读书的益处和乐趣,我们就来聊聊读书的好处吧!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欧阳修曾说过“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书在这位文豪心中是多么的重要,李苦禅也曾经说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欲上进先读书”,这句诗深刻的告诉我们书是多么的重要,好似鸟儿的翅膀……

你感受到了读书的好处了吗?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帮助学习课内知识。

让我来谈谈自己的读书经历吧!像许多人一样,我也有自己爱读的书,如漫画、小说、自然、科技等等,但其中我最爱的还是《世界地理》和《动物世界》。每每读到那些奇异、有趣的故事、自然现象,我就会对这个无奇不有的世界叹为观止。有时读得入神,仿佛身临其境,在险峰上、沼泽中、海洋里、溶洞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在获得读书的快乐的同时,我又获得了许多知识,在一次地理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几种澳大利亚特有的物种,同学们都不知道,我因为在课外书上看过,所以很了解,便介绍给同学们。读书的好处我心领神会!

总而言之,善于读书,便如同和一群有知识、有文化、有个性的人交流。同学们,让我们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与书交朋友!让读书之花盛开四季校园!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2

暑假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但是,在这个暑假里,我觉得我的暑假生活非常快乐和充实。

暑假作业中有一项阅读作业,我家里的课外书都被我读的滚瓜烂熟了!经过郭老师的推荐,我和爸爸一起去书店买了五本课外书:《草房子》、《窗边小豆豆》、《男生女生》、《男生贾里全传》和《女生贾梅全传》。其中,我最爱读的当然是《女生贾梅全传》了!

因为我非常喜爱《女生贾梅全传》这本书,所以我每天起早贪黑的读这本书。早晨六点多就起床,捧起书,迎着黎明的晨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在书中尽情地遨游。我也利用午睡时间来看书,看起书来如饥似渴,有时连吃饭都忘了!正如高尔基所说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暑假里,我也报了一些兴趣班,每次上课,我都认真听讲。在课间,我抓紧时间读书,一分钟也不肯放过。记得有一次,在上课的时间,我因为刚看到精彩的段落,所以,太想知道下面的内容,于是,我就在课堂上看书;结果,被老师逮个正着!老师严厉的说:“下不为例!”哎!以后,我在也不敢在课堂上看书了!

如今,一个暑假过去了,《女生贾梅全传》这本书我也看完了。这本书的主人公——贾梅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呢:可爱的贾梅实在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女孩,她天真活泼、心灵纯洁、心地善良,特别富有同情心。在贾梅的校园生活里有酸甜苦辣,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有对亲情和纯洁友谊的渴望……

读完这本书,我百感交集:我觉得,生活就像一场电视剧,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这本书的主人公贾梅,在她的生活中有快乐,有悲伤,有失落,也有寂寞……

我们现在已经是六年级了,再过一学期,我们就要踏入初中的大门,我们的初中生活是怎样的呢?是不是也像贾梅的校园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呢?我期待着……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3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学习《三字经》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学知识之前必先学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学习中,成绩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也启发了我们,当今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的重要性。另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现在好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们能从小好好学习《三字经》,那么我们是否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4

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接触鲁迅的文章,才会真正感觉到“大文豪”的文豪之气所在。薄薄的《呐喊》中虽然只有十几篇文章,但不乏经典之作,如其中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一部作品或者一篇小说能经历时光的筛选和磨炼,然后流传至今,思想的光辉丝毫不褪色,那应该是其中的内容更多是表现出深层次的意义,而《呐喊》正是如此之作。虽然鲁迅先生早已作古,但其文笔文风仍不是活力,而在《呐喊》中对国民性赤裸裸的剖析和抨击,在今日看来,更有另一番风采。对中国国民性的抨击,不止是鲁迅一人,像林语堂、柏杨之辈,也对中国的国民劣根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与他们所不用,鲁迅的《呐喊》更对国民性“劣根”的“根”进行剖析,从整体的民族性入手。一个民族“国民性”的形成,自然与几千年来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密切联系。几十年前,我们的国民性如此,今日,或者几十年后的今日,“我们”或者“他们”也会如此,劣根犹存,这边是国民性的“根”。

鲁迅曾说,他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不可否认这与当时国人思想钝化,麻木不仁有关,而这一切的形成又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他在《呐喊》中对整个国民性进行猛烈的剖析抨击时,其实也就是在对自身的剖析和检讨。正如其中一文所说的那样“人性大抵都如此,只不过是个人控制能力不同罢了”。

从《阿Q正传》中,更能明白鲁迅文笔的不朽,或者说是阿Q的不朽。其实阿Q一直都没有走远,也许就活在我们自己的身边,甚至有时候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身,或许我们不愿承认罢了。鲁迅用浓墨描写阿Q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在“借鉴”自己或身边的人。而阿Q发明的“精神胜利法”,更是我们中国国民性中的“精粹”,也是我们很多时候都得以借用的“秘籍”。看看我们以前的“天朝上国梦”,看看我们现在还把自己得不到的当作是对别人的赏赐,斗不过别人,便躲在自家的被窝里显耀祖宗的余威,就算在睡梦中,嘴角还露着轻轻的轻蔑笑意的痕迹,俨然一副阿Q标准像。

读鲁迅的书,尤其是呐喊之类,读多了,每次都有心惊胆战的感觉,甚至有时还会有冷汗直冒,模模糊糊中似乎是在隐射到自己的“劣根”,时不时总要抬头环视四周,看看别人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异样。

之前曾经看过一篇关于评论鲁迅的文章,大体是说鲁迅在猛烈抨击国民性的“劣根”时,国人看了隐隐约约“知其所指”,但又不会感觉“害怕”,那是因为这种劣根早已根深蒂固,四海皆是了。你如此,我亦是,他一样,既然大家都如此,那怎会有“害怕”呢?

在国民的迷茫中,鲁迅大声疾呼,奋力呐喊,只是他那薄弱的声音有几个人会听到呢?听到的人之中又会有几个明白呢?而明白的那些人又会有几个去改变呢?

也许,更多,更多时候,都自己在无力地呐喊。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5

《活着》写了七个人的生与死。凤霞难产而死;有庆在校长生孩子时,为她献血而死;二喜在工地上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家珍因自己的一双儿女死了,伤心过度而死;苦根吃豆子撑死了。只有福贵还活着。

其中有庆的死最悲催。一个年幼的孩子,为了给校长献血,在抽血时,脸色由梅红变苍白,由苍白变青紫,直到死也不说一句话。就这样,被活活地抽干了血。

有庆难道连死都不知道吗?还是他心中,校长的生比自己的死更重要?这个人让我百死不得其解。现在有庆这样的人物在我们身边已经非常少了。但像他这样能为别人着想的人还是挺多的。就说我们班的谭老师吧,她是我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在我们眼中应该是很厉害的人,她就是“标准答案”。

可有一次,谭老师在算3_+1=13时把_算成了5,我一看这道题,掐指一算结果_是4。我正要举手的时时候,我们班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不是5而是4。”谭老师仔细算了一遍后,说:“哎呀,果然错了。幸亏你们提出来,以后有错都要及时提出来!”我们听了,不但没有嘲笑谭老师,反而更加敬重她了!我们也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我们不但要像有庆一样为别人而活,我们更要为自己活。

我明白了余华想借有庆告诉我们,活着有多难,死却如此简单,唯有为自己活,才能活出风采!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6

今年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刚吃完中午饭的我,便坐在椅子上,看起了《边城》。

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写的,初读之下,会觉得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读着读着,似乎自我也融入了这个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淳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条忠心的黄狗,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枯燥乏味,但对于一向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他们仍然把这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本该一向这么悠然度日,但却在一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走上了感情这条“路”……

那次盛会上翠翠与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不期而遇,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傩送的兄长也喜欢上了翠翠。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可是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傩送十分责怪自我,很内疚,便自我下桃源去了。

而杯具还未停止……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却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去世后解开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应只要傩送愿意就娶翠翠做儿媳。于是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还记得原句是这样的------“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要有多悲哀才会如此……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7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小说的其中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小说的其中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弗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

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与情感面前难以适从。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而弗龙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弗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弗龙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弗龙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 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当邪恶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这是我们的现实。 我不认为两个灵魂的相触一定要用某种契约作为凭证。

现行婚姻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安全?情感?良心?

安娜可以不屑于世俗的嘲笑和讥讽,但却不得不受到婚姻制度的困扰。

现行婚姻制度实际上对没有爱情的婚姻保护更多。

晚年的托尔斯泰拒绝肉食,因为在他看来,猎杀动物,既是残害生命。

他的一生一直在维护着人的尊严。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广阔的人文精神都留在他那些伟大的著作中。

从最早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叶赫留朵夫,到《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到《复活》中又以叶赫留朵夫作为完结,我们始终看到一个身材魁梧,外表腼腆,温文尔雅,思想上却又极端自审和复杂的人,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托尔斯泰自己。在这个人最初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庄园中的农奴,并宣布他们获得了自由,想用自己的行动给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作出一个表率(《一个地主的早晨》)。后来他放弃自己公爵的身份,要跟一个地位低下的结婚(《复活》)。到了八十高龄,托尔斯泰还为了寻求真理而离家出走,最终客死异乡。

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真理与美善就像道一样玄妙深微,不可言说,无影无踪。丰富啊,可以包容宇宙,博大啊,可以气吞山河。只有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才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感到安娜正在某个角落里,怀着满腹的渴望和决绝的目光看着我……。

我想,我终会拥抱,带着同样满怀的激情,摆脱所有的现实,去与她一起起舞长空。 安娜·卡列尼娜,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远驻留在我的心中。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8

读完《安妮日记》这本书,我还一直沉侵在故事情节中,眼眶因安妮的希望、勇气、温柔的 悲伤的种.种表情感动得落泪。

我想原来我一直没有崇拜的人,但读完《安妮日记》之后,崇拜的对象已在我心中悄然 诞生。

在1942到1944年,仿佛黑暗一直笼罩着每天,战争让很多种族灭绝,也让天空乌云密布 。这里有许多的犹太人被盖世太保的铁抓袭击,他们就这么无辜的离开了人世。这是历史上 异常惨绝人烟的浩劫。其中也包括安妮,她是个犹太少女,她原来过着多么幸福美满的生活 啊!命运却如此捉弄人,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

许多人都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在那里生活。密室十分枯燥,而当时安妮还是个13 岁的女孩。它是活泼好动天真的,却不能不一直在密室几年不出门,密室每个地方都有非常 严格的限制。胆敢你面对这些时,本应该是被逼疯,但她没有屈服,反而让她在遇到这种困 境时产生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渐渐长大,她在社会中完全独立了,15岁的他想改变现在,想到了男女平等,这些 社会问题。战争是恐怖的,它能破坏一切,却不能破环拥有一颗勇敢、坚强、自由的心!虽 然她最后没有逃过残害的命运,不过她的心永远活在世上,或在每个人的心中。当她闭上双 眼时,它距自己的16岁生日只差3个月。“多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啦!”我不禁悲叹道 。

虽然安妮死了,但她生前说的“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我坚信他的愿望能实现。

我敬佩安妮,我相信这本书会一直压制住战胜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她能感动全世界, 但愿世界不会再有战争!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9

读了《童话故事》这本书,书中的故事令我十分着迷。这本书不仅有趣,我从中还明白了许多道理。

《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内心百感交集。小女孩想和我差不多大,但我享受到的一切她都没有,这完全是那个旧社会的错。多么希望小女孩儿能够到我们的世界,和我们一起玩耍学习呀!

《白雪公主》这个故事从多方面告诉了我不同的道理。从公主的角度,我知道了要勇敢对抗黑暗势力;从猎人的走路上我知道了做人要良知;从七个小矮人的角度上我知道了我们要有同情心,热于奉献自己的爱心;从皇后的角度我知道了不能过分。忌妒别人,过于留一点的优点,反而会忽略自己的优点。

《兔子和刺猬》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论自身的速度,刺猬是绝对不能跑赢兔子的,可是刺猬却用聪明与智慧赢得了比赛。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像刺猬那样多动脑筋,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蛮力。

《蓝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国王忘恩负义,士兵为他做了那么多,最后没有用处了他就把士兵赶走了。他这样做就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像他这种人就应该得到应得的报应。我们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要知恩图报。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都让我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就连爸爸妈妈都觉得我变得更加懂事了。

《童话故事》真是让我爱不释手。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10

《安妮日记》是德国德籍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集中营幸存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这本书从一个少女的角度记录了二战给犹太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毁灭性破坏。日记中既有担心被发现的多次惊恐,又有日常生活中的欢乐温馨。安妮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密室中每个成员的鲜明性格,使他们活生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而结尾又是戛然而止,一切欢乐、争吵都埋葬在发配往集中营的路上。少女童趣的世界和那残酷的现实的碰撞让每个看完书的人都会陷入沉思。所以,这是一本特别的、深入的、记录二战的书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与思考。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11

森林的呼唤,是大自然的主调。柔美的主调飘逸而出,仿佛在述说着情话,一丝丝凉沁沁的音丝。飘洒入灵魂深处,缓缓拂去着灵魂的不安,静静洗涤去灵魂的戾气;万物的轻吟,是大自然的伴曲,以韵辅声,音韵相成,韵味悠长,仿佛能让人融入那沉醉的静谧,如痴如醉。让人看到了那剔透琉璃的音色,沉迷于中。

《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讲的是一直叫柴斯特的小蟋蟀的传奇故事,从默默无闻的土老帽儿到出人头地的名蟋蟀。但它放弃了这些功名利益,只因它不快乐。在大自然诞生的蟋蟀是特别的,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它不受荣耀的诱惑而折断自己的双翼。它的一生只做自己快乐的事情——为大自然歌唱,为快乐歌唱,为自由歌唱。柴斯特的一生是自由逍遥的,不受贪婪的摆布,也不受欲望的控制,它只做一只平凡快乐的小蟋蟀。柴斯特的歌声是纯净而淡然的,也是千变万化的,如风般清爽,如云般飘渺,如水般清凉,如月般朦胧,还带着一股属于大自然的不坠入红尘的优雅、尊贵与傲然。

可是,在如今的社会上,又有谁会像蟋蟀柴斯特一样听到自由的声音。面对喧嚣吵闹的世界,是谁被金钱遮挡了双眼,是谁被利欲扰乱了双耳,是谁被妒恨蒙蔽了心灵。荣耀是件好事,但是太累,太孤独了。因为要出名,所以付出了自由;因为要出名,所以付出了一切。值得吗?贪婪、欲望、妒忌……这些太阴暗、太可怕了。

大自然的声音如甘竹般雅致清幽、竹影悠悠,碧锦涟涟;大自然的声音,如火莲般傲然赤热,灼潋妖娆,邪肆逍遥;大自然的声音如水晶般云蒸霞蔚、滢彩若幻,晞星隐曜。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12

闲来无事,捧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来读,因为是太厚重的书,捧着看时真的很不方便。而书中描写得冗长沉闷也是让人很难以消受的,于是只能今天两页,明天三页的读,开始还是睡前看会,马桶上看会,后来就放在厕所间,如厕时勉强翻上几页。幸好托大爷不急不慢地写,因此每次续读也都能接得上。

此处绝无贬低托大爷的辛劳巨作,这本历史上让多少文豪前辈推崇的巨作,不说有多少次被翻拍成电影,单看看有谁曾主演过安娜一角的影星吧,都会让你炫目惊讶:葛丽泰嘉宝、费丽雯和苏菲玛索,她们都是不同年代里最出色的光芒巨星。所以多少年来倍受推崇的光芒的伟大的巨作,不会因为我放在厕所里读就可以贬低的。

这次阅读一来是认真看了,怕不理解还辅助看了几部翻拍的电影。过去年轻时看的时候光注意情节,跳跃式的泛读,也跟随大众的评论,认为安娜是好人,卡列宁是坏人,安娜很可怜最后自杀死了。

因为这次阅读很慢,所以读一段就有一段感慨,现在书还是没有看完,正读安娜和伏伦斯基私奔后回国遭到冷遇和鄙视后,来到伏伦斯基乡下的庄园。我怕等不到读完全书了,因为阅读的路还很漫长,怕有感而发的想说的话到时候整理不起来,另外也担心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完全书。

我也如托大爷一样,在冗长沉闷的叙述中,还没有切入我的关于读后感的正题。

从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相遇和相爱开始。一切都是寂寞惹得祸,安娜认为的幸福其实也是不幸的开始,只是安娜当时自己不知道,包括托大爷都不知道书写到最后会安排安娜去惨死在火车轮子之下。

托大爷在完成巨作后,曾表述:“我那些男女主人公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我本意的事来,他们做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的和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我所希望他们做的事”。

安娜死了,从一开始就踏上了死亡之路,因为寂寞。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13

“我常常问自己,要是我们都遇难了,那就不会受这么多苦,不会连累那些保护我们的朋友,不也挺好的吗?不,不对。我们还想活下去,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还要自由、幸福的活下去!”这番辛酸又坚强的话出自《安妮日记》主人公,一位名叫安妮·弗兰克的犹太少女的日记中。

我默默的将这段话读了一遍又一遍,反复思索着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暗天无日的藏匿生活;食物以及其它生活用品的极度稀缺;恐怖的空袭噩梦般的反复上演;恐惧绝望的日日夜夜。这种窒息的地下生活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可安妮却把这种生活当成“一场浪漫又刺激的冒险之旅”,带着她的日记踏上了征途……

这本日记本是安妮十三岁生日时父母送给他的礼物,于是安妮与这本笔记本的对话成了安妮每天必做的功课。但在温暖的的小屋外,世界并不太平。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开始了对犹太人残酷的种族迫害。迫于形势,弗兰克一家带着其它四位犹太人逃到了公司的密室里。他们白天必须安静,以免被楼下的工人或邻居发现,晚上才可以自由活动。在日记中,安妮犀利的控诉了法西斯的种.种恶行,在战争机器的碾压下,明天的世界将会呈现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对此,善良的安妮始终相信:“人性本善,混战和苦难终将结束……”

我查了资料,结果让我震惊: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警察闯进秘密小屋,八名成员被捕!八个月后,只有安妮的爸爸奥托·弗兰克活着从集中营回来。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纳粹德国投降——世界如安妮所愿迎来了和平的曙光。我们不会忘记,有一双来自天堂的眼睛正默默的注视着我们。她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历史名人,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少女,一个战争的牺牲品,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是啊,战争又有何意义呢?如果我们呼吁和平,将会有多少人免遭战争的残杀?让世界不再和平。如果某些国家不那么霸权,不那么好战,如果这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为什么不让和平之花永远绽放?这样下去,我们离第三次的世界大战又有多远呢?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14

提起余华,就会想到他的代表作《活着》,有人说,一个好的演员是可以让人记住他的角色名而往往不知道真名,同样,一个好的作家可以让人记住他的作品名而对于作家本人却往往不甚关注,《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活着》。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主人公福贵从少爷变为农民的巨大反差,而正是这种文学性的对比,给予我们无限的感概与深思。一开始的他,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有着平常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宠,烟花柳巷,纸醉金迷。当一切繁华都褪去时,福贵才开始脚踏实地的生活。

最经典的那一句:人一旦开始真实的活着,那不真实的也变的真实起来。家道中落前,他不知柴米油盐的由来,不懂母亲妻子的关心与劝诫,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所有的日子宛如梦幻一场,直到失去后才开始想要努力地活着。

而当人越想努力的活着时,生活却往往不会那么如意。一开始,所有的钱财散尽,他那怀着孕的妻子被丈人接回,宣布与他永远断绝关系;后来,他被蛮不讲理的军官强迫去打仗,颠沛流离多年后再回故乡时却发现自己美丽聪慧的女儿变成了哑巴;再后来,便是所有亲人的一一离去,他的女儿因难产而死,他的儿子在医院被人抽干血而死,他的女婿工作时被水泥板砸死,唯一的外甥,也因吃多了豆子而撑死,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只剩下他孑然一人,也许人生便是由种种磨难构成,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的经历,不断的涅盘,尝尽悲欢离合,体会人生百味。

福贵的一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他成长于解放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改革开放前期,在这种历史的大背景下,个人的生死显得尤为渺小,个人的命运宛如一根稻草,漂浮在那乱世中。在这种苦难的历史坏境下,他的一生又充满了戏剧性,因输光了家产而逃过枪毙地主的命运,在大街上买药被意外地抓去当兵……短短几十年间,他经历了各种苦难,但他依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在他晚年的自述中,我看不到悲观与厌世,有的只是他带给我们种种思考。

当代的我们,所经历的、所承受的有这位老人的多吗?并没有,但我们当中,依然有人悲观厌世,郁郁寡欢,明明经历的不多,感受的太少,却要故作沧桑,与福贵相比,这样的我们,真应该深以为耻。人本身是为活着而活着的,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的,这是一种生的使命。只有活着,才有资格去经历,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无论苦难还是死亡,都要直面面对,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这才是活着。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15

读了《呼兰河传》,心中生出几多感悟。

许多作家描写自己的童年,描绘一个光明灿烂的童真世界,或许他们忘了,只要是纪实,便没有完美生活,纵使孩子,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灰暗的哥特风。萧红儿时的那个阶段,那是一个沉重甚至沉痛的社会。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社会在她眼里是怎样的,那些人、那些事又会是什么样的姿态,的确很难想象。把人物融入背景中,这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难题。这本书中,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把那些愚昧与无奈不着痕迹地烙进故事里,给予这段往事足够的尊重,却又不会使人感到厚重。读来是一个有质感的年代,每一个人物都充满张力,每一个故事都浓缩着一段历史,所有的见解都源于一个孩子的敏锐、无知,讽刺、批判、赞扬、歌颂,这些历来对封建的评头论足都与这本书没有干系,平淡的叙事,如同中国水墨的留白,别有一番韵味。

《呼兰河传》最入人心的是它的意境。开篇,文字带着利刃划出严冬干冷的刺痛,字里行间旧社会市井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寥寥几人的勾画,仿佛耳畔就响起了清冷小镇上的几声嘈杂。我读时动笔批注,却无从评谈,似乎哪里多了或者少了,都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有了意境,文字才有了深入的可能。这是这本书独有的意境,通篇都是这样,极具渲染力,每一句都是陈述,每一句都是诗。

同样令人称叹的是书中的人物。这是一部没有“神”的小说。无论历史、文学,我们习惯了绝对,美好与丑恶在不同人身上分辨的如此清晰;厌倦了完全正面的“神”,厌倦了“万恶”。在呼兰河畔的那个小镇,那些凡之又凡的平民,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封建落后的影子,每个人又都有人性不可泯灭的良知,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是非认知,他们不完美,但他们是完全的、活生生的,在书中哭笑悲欢。

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小城,一段渐渐为人遗忘的历史,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一个无法触及的世界。

这就是《呼兰河传》的全部,这就足够了。读文学作品,读的无非是一种感觉。把琐碎的往事收集起来,用平实的语调讲述一个明媚而沧桑的故事,读书人放下书后意犹未尽,一口气想叹吁却最终浅笑着呼出。透过一本书,可以领略到呼兰河畔的世界,碰触到萧红的寂寞,仿佛她就在叹息,这对于一本小说,是最大的价值。

几多感悟,结为一谈。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16

安妮的童年有着许多美好故事,但这样的生活持续不了多久。在安妮的日记本里,倾诉了她许多的心声。

身为犹太人的她,以及她的一家,受到了许多的限制:必须在衣服上绣黄色的六角星徽;不准开车,不准搭电车,必须缴出家里所有的自行车;晚上八点后不准出门,就连坐在自己家院子里也不行;只能在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到指定的商店买东西;不准进电影院、歌厅等娱乐场所;游泳池,网球场和其他运动场所也一概不能进;不得与徒来往,并且只能进犹太学校。

我和她是花在两个不同时间的同龄女孩,她活在二战时期,那是个被没日没夜的战火包围的世界。而我活在一个和她完完全全不同的世界里,这是个别无限热情和无限的爱围裹的世界里……

我真得很幸福,活在一个这么光明的世界里,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只有和平。‘世界大战’已经告一段落,美好迈入社会。这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个美好的时代。也许我上辈子无辜的受到许多苦难,但现在的我很幸福,活在这个世上真好。

我真的很满足,活在一个这么公平的世界里,这里没有偏袒,没有不公平,只有无私。‘不公平的法制’已经过去了,和平迈入社会。这是一个和平的社会,一个和平的时代。也许我上辈子受到了许多不公平的压迫,但现在的我很满足,活在这个世上真好。

当我受到身边人的关心和爱戴时,我觉得我好幸福;当我自由的穿梭在大街上时,我好满足。

安妮,我和你素未谋面,但从你的日记里,我感到你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从中我觉得我是多么的胆小,你让我感到幸福和满足。

没错,活在这个世上真好。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17

在混乱中,有一个声音保留了下来——安妮。她讲述了她所经历的一切事情。

犹太人为国做了许多好事,却被一句谎话变成了“千古罪犯”。而命运却像开玩笑似的,把安妮诞生在犹太人族里。安妮原本平淡的生活毁灭了。但是安妮爸爸好心的同事帮他们安了家,于是安妮一家和范达恩一家“逃”到了“秘密后屋”躲避德国 军队的追击,经历了许多事情。在这些事中,安妮和双胞胎姐姐玛格特的感情好了起来,且被嘲笑不懂事的安妮越来越显得比同龄人要成熟得多。并且喜欢上了知心人彼得。

他们8人生活了25个月左右。他们早上不能有动静,包括洗澡上则所;连晚上都不能开灯。

但好运不长,安妮和其他7人因有人告密而被抓。1944年10月,安妮,玛格特和范达恩太太被送往贝尔森集中营。而被留下来的弗兰克太太绝食死了。最后,俄军救了弗兰克先生,使他活了下来,但玛格特和安妮——两位花季少女先后死于疾病。那时的安妮还不到16岁。

安妮是多有个性的一个人啊!被祖国抛弃了,却仍然爱着荷兰,爱着祖国的语言;就算到了秘密后屋,也把看书当成一种娱乐,一种放松身心的游戏;当别人再三嘲笑她的不足时,她只是忍气吞声,尽量改正;她还把自己的感情和事情毫不留情的,毫无虚假的写在了笔记本上。

“我希望即便自己死后仍然继续活着。”安妮已完成了她的心愿。我认为《安妮日记》会流传下去。而安妮也会留在我们心中。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18

从小到大,我读过许多课外书。但使我感受最深、收获的,还是我今年暑假刚刚读完的一本新书——《小学生优秀新日记》。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写日记的许多好处,还教会了我如何写日记。

这本书共有日记200多篇,分写人、叙事、观察体会、状物写景、感悟抒情、名人日记摘选六个部分。而且每篇日记的后面,都有老师的精彩简评。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没有从头到尾一篇一篇的读,而是先挑自己感兴趣的去读。但读着读着,我放不下了。我感到这每一篇日记,都是一篇十分优秀的小作文。于是,我一鼓作气,一篇接一篇的往下读,终于利用这个假期,读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第一个收获,就是明白了写日记的许多好处。以前,我只知道写日记能提高写作水平。但由于平时作业多,课外学习多,有时还想玩一会儿,看看电视,不写日记老师也不会检查,就把写日记当成可做可不做的事。读了这本书,我感到不写日记确实是一大损失。因为写日记太重要了。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记录每天的真实生活,做到经常练笔,还能保存和积累许多自己比较熟悉的写作素材。通过写日记,能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我们选材料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为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打下好的基础。爸爸常给我说的:“芽而后茎,茎而后叶,叶而后花,花而后果”,“好记性不如赖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收获是,读了这本书,使我学会了如何写日记。写日记,要写我们一天中最有意义,印象最深,体会最深,鲜的事情。它的内容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生活中的日记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它让我明白了写日记不能写成流水账,如果感到没什么可写,就要注意平时多观察,多思考。比如写人,应当写自己最熟悉的人,这样容易仔细观察,通过对人物外貌、性格、爱好、气质、语言、行动的观察和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事,不是信手拈来随便写一件就行,要写新鲜、有深刻意义的。这样写出的日记,对自己、对别人都有教育意义。写事的'日记,要条理清楚,有顺序,有详有略。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写的具体、形象,要按一定顺序,由静到动,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上到下,由点到面,要有条理。

写动物时,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的具体。一般应从外形特点,活动情况、生活习性几个方面来写。

书中有一篇写人的日记叫《啊,老倔》,说的是班上刚刚转来一个外号叫“老倔”的新同学。开始,大家都不太注意他。但作者通过两个事例的描写,使我对“老倔”真的刮目相看了。第一件事:班上有个捣蛋鬼叫王宝,经常欺负同学,人称“惹不起”。当一次他用毛笔在一位女同学的白衬衣上画“乌龟”时,“老倔”仗义执言,降服了王宝,使他向这位女同学道了歉。第二件事:一次长跑比赛,“老倔”一直跑在前面。但由于一个小同学横穿跑道,为了躲避他,“老倔”摔倒了。他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强忍疼痛第一个跑到终点,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通过这两件事的描写,一个呼之欲出的“老倔”就站在了我们的面前。这就是能正确选材、典型描写的结果。

总之,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但使我懂得了写日记的好处和怎样写日记,还使我通过读日记,明白了不少生活常识,懂得了不少人生的道理、朋友之间的友情,以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等。

这本书,我太喜欢它了!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19

直到今日,我仍不愿去回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全球性的战争,一想起它,脑中便会浮现出遍野的尸首和撕裂心肺的痛苦呻吟,我不要看到不幸的泪,不要看到绝望无助的眼神,我要听到全世界人民高声颂读渴望世界和平的赞美诗,而不是吟唱无助的咏叹调。

初涉《安妮日记》大约是在两年前吧,好奇的我与一名犹太小女孩进行了一番心灵的交流。正是这番不寻常的交流使我的心灵有了如此的震撼与触动。小女孩名叫安妮,出身在一个犹太家族,父亲是一家糖果公司的老板,因此小安妮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然而,正值豆寇年华的小姑娘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有悲惨遭遇。希特勒发动了对波兰的突袭战,二战由此爆发,接下来便是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无奈的安妮一家悄悄躲进了父亲公司中的一间密室,躲避战争。然而,他们最终还是被发现了。安妮一家被凶恶的纳粹党徒关进了令人窒息的集中营。但是,安妮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坚强,她努力。她每天在发黄的床榻上悄悄记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念。我坚信,这么一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少女有理由活下去,并且活得更为出色。出人意料的是日记突然中断了,无奈的她终于含泪倒在了黑暗中,但是她的精神并没倒,坚强的犹太人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法西斯政策倒台了,她们获得了重生。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动,有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伤,也有被顽强的犹太人民的斗争精神的感动,更多的是对那种黑暗独裁统治的憎恶、不屑与鄙视。我悲愤,为什么有人在制造不幸,难道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战争是维护利益的仅有手段吗?我怅惘,为什么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样,蒙太奇也好,乌托邦也罢,但那儿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男女老少平等博爱,愉快地生活在一个宁静的世界,但这可能吗?是的,我敢说可能。因此,我希冀,希冀我们的世界停止战争!希冀白色的和平鸽在这方乐土抛下橄榄枝,希冀我们的人生色彩斑斓。听,远处传来了颂读赞美诗的声音,浑厚而圆润的嗓音萦绕在我们耳际。人性的光辉!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20

《荆轲刺秦王》是高一年级的第二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并不是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而是写荆轲为刺秦王而准备,情节曲折,令人回味。

一开始觉得荆轲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甚至认为他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形象而去刺秦王,不认为那是对燕国的回报,而是一个政治上的败笔,反而加速燕国的灭亡,这不是与当初的目的背道而驰吗?

但是偶尔看到了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才发现,荆轲其实是个一侠肝义胆,不畏强暴的人,他虽不懂一个之力难为力挽狂澜的道理,也不懂秦帝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至少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难,不畏强暴的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他为了太子的“恩”而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这一点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他明知去就一定是死,无论成败,死字当头,可他却义无返顾,走向了死亡的深渊,但也同时走上了精神世界的天堂,虽末成功却名垂千古,成为四大刺客之首。

如果有一天,我接受了他人的恩情,不知是否能为他豁出性命,也许现在人对荆轲有太多的不解,但是荆轲却毫不在乎,他侠肝义胆,司马迁曾赞道。

他是卫国人,替太子舟充当刺客并不是基于对国的爱,而是对恩的回报,勇往直前,即使前面是深渊。

最后,对于这篇文章,给我的不解太多,但给我的遗憾却更多,就如错过雨后彩虹的几分钟,但我可认骄傲的说道:“我,读懂了荆轲!读懂了这个传奇人物。”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2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在这个暑假,我看了《三国演义》,深有感触。《三国演义》写了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足鼎立、三国归晋这五个部分。在其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诸葛亮了。

在书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在《草船借箭》一章中,诸葛亮提前预算好了大雾,水流以及曹操、鲁肃的性格,从而三天内“造”了十万支箭,完成了都督周瑜的任务。要知道在那时,想要计算好大雾、长江的水流和“人心”可不简单!诸葛亮早就猜透周瑜想害他的用心;委托忠厚老实的鲁肃,得到了借箭的材料;通过观察天象、大雾和长江水流利“借”到东风;最精妙的算计曹操的心思,要知道,曹操也是三国时期的军事家,曾用几万兵在官渡打败了袁绍几十万大军呢!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诸葛亮正是利用了曹操生性多疑这个特点,综合这些因素,诸葛亮才能成功“借”到了十万支箭,他是多么智慧的人啊!但是他的聪明才智来自哪里?来源于他的好学。诸葛亮8岁以前父母双亡,和弟弟一起在叔父家过日子。在失去双亲的日子里,诸葛亮十分好学,饱读诗书,最终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

智慧来自于后天的努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智慧之人。匡衡家中贫困,看书无灯,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把墙打小孔,晚上借着邻居家的灯光看书,最后成为了名人。范仲淹亦是如此,通过少年时期的勤奋努力获得了不少成就,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篇。

智慧,不是一个人天生拥有的,而是经过后天不懈努力换来的。我们应该像古代那些伟人一样,多学习,勤思考,成为有学问的人。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22

第一次听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报纸上正在刊登其作者:J·D·塞林格去世的新闻,说他生性孤僻,不与人交往;说他真的如小说中所想一般,一个人在田野里生活、写作,与世隔绝;说他一生未再发表过一篇小说。

那时候少不更事,心下只促狭地想他定然是才思穷尽了,不然不会一部小说就了结了作家生涯。后来明白即使死后稿子烧了灰飞烟灭了,那样好的文字依然存在过,并且只属于过自己。而且还是那样一部小说。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青春肆意飞扬。那样幼稚的霍尔顿,不学习,不向上,人际交往简直糟糕透了——他和所有人都合不来,每一个人都用一种“青春式”的笔调来形容。总大胆地谈论女人,酒,其实自己就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尽管个头很高,可在酒吧里服务员怎么也不肯卖给他酒。休学之后,回家之前,他用剩下的钱过了一段不算太堕落却乱糟糟的生活。违心去和女朋友萨丽看“糟糕透了”的戏,却还是不得不认为尽管她浅薄,但“真是漂亮极了”。霍尔顿他家境殷实,也是一个聪明小伙子,潘西中学是一所挺有名的学校,里面的人都是有教养的,都还不赖,可他就是不肯好好学习,因为他心里明白,学那些有用的知识,不为别的,就只为了他能功成名就,“买一辆混账凯迪拉克”。他心里厌烦这样的学习,但除了不把学习放在心上,以至于被退学,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他自己心里对这满不在乎,还是打算等到星期三再回家,因为他的父母一定因此而难过极了。

霍尔顿的纠结不是他一个人的纠结,所有这个年纪的少年少女都有这样的复杂心理。我们以为什么都懂了,我们对什么“大人世界”的东西都满不在乎,但一旦降临到自己身上,都会害怕得颤抖,但我们还是怀着好奇心与不屑小心翼翼地尝试。所有人都一样,甚至没喝过烈性酒,却对酒吧不肯买给自己而懊恼。面对一个清晰而朦胧的不一样的世界,可以说什么都懂得,也都了解,可偏偏没有也不敢去尝试,害怕得要死还装的好像不屑。就像霍尔顿面对电梯人近乎开玩笑似的问他要不要妓(ji)女,他紧张得心脏都要崩裂了,还若无其事地答应。只为了在比自己年长的人面前表现得好像长大了。妓(ji)女到了房间却什么也不敢做,扔了钱过去叫她赶紧走,看他那么好欺负,又敲诈了他5美元,他满心懊悔又无可奈何。

有些时候不是不喜欢,而是故作叛逆的样子,好显示自己的“成熟”和与众不同。越是流行什么,越鄙视什么。也许不是事物本身让人鄙视,而是整个社会环境让还不成熟的我们整个思想对那些自认为愚蠢的人们喜欢的事物持一种消极态度。我们可以看到,霍尔顿对所有流行的、新的事物都不感兴趣,他一心想到公园里去找他的妹妹菲苾,给她一张很久以前喜欢的唱片。

可我们决不能说他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只不过当时社会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是健康纯洁的,对所有恶心污秽的东西十分害怕且反感。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他还是一个心怀美好梦想的人,和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青春过,迷惘过,也拼搏过,梦想过,即使最后失败了,又有什么不愿意的呢?人活在世上,不就是为了经历一个又一个冲破疑惑完成梦想的过程的吗?

我那无处安放的青春,也许困惑了,也许挫败了,也许灰心了,我们都不曾绝望。我们在生活道路上跌跌撞撞,甚至摔得灰头土脸,但我们相信,梦想会有的,快乐会有的,成功或者理想什么的,都会有的。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23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我们这一代的小朋友更幸福,吃着营养食品,穿着高档服装,玩着电子玩具。

可凡卡的童年呢?他父母双亡,只是靠爷爷当守夜人的报酬生活,衣服破烂单薄,连想都不感想的高级食品,他只求和世上的唯一一个亲人——爷爷在一起。

9岁正是接受教育的时候。我们在这个时候早已坐在教室里了。而凡卡呢?在老板家白天做苦力不算,更糟的是,每天晚上还要去给老板的儿子去摇摇篮,有时一摇就是一夜!

当我读到凡卡在老板那里受苦的时候,“凡卡真可怜!”“他能支持住吗?”我不禁这样想。对于九岁的小孩来说,挨打,挨饿,挨困已经是很难熬的事情,还要被别人捉弄,受尽了欺凌与讥笑。而且亲人就只有一个远在乡下的爷爷,身边没有亲人的陪伴,也就没有了温暖。小凡卡就是在这种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中打工,那情景可以想象是多么的悲惨!

当我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熟睡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这就是凡卡的梦,他渴望自由,渴望回到爷爷的身边。

可是他的梦能够实现吗?不,绝对不行。这不单单只是因为他没有贴上邮票,地址不详细,还因为爷爷绝对不可能来接他。爷爷太穷了,他只是一个别墅的守夜人,根本没有可能把凡卡养活,这也是爷爷把凡卡送入城里做学徒的原因。

凡卡失去东西的太多了。没有亲人的照顾,没有人们的关心,没有……命运夺走他的够多了,狠心的老板、老板娘还百般虐待他,生活和命运对他来说是多么残酷呀!

凡卡的信,爷爷不可能收到,他也没可能远离这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他是多么的可怜!而我们,不愁吃穿,有亲人的温暖,有老师的培养,是多么的幸福!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报答所有关心我们的亲人、朋友!把我们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24

有许多书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从中吸取精华和营养,更加茁壮成长。上个星期,我读了《 安妮日记》,感觉既真切又感人。

安妮·费兰克是一个二战时期,纳粹大屠杀犹太人时一个15岁犹太女孩。她有一个姐姐玛格 ,本来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希特勒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费兰格家被迫住进了秘密小屋 。此外,同居室还有一个牙医,几对夫妻,还有一个男孩皮德。在这一段充满噩梦的将近25 个月的危险日子里,安妮用纯真而感人的笔触记录下了躲藏在秘密小屋的恐惧、害怕,以及 与皮德之间真挚男女情意。安妮梦见亲爱的已经过世的外婆,梦见亲爱的朋友达莉,心里充 满了焦虑和担心。而日记是她最好的倾诉,也是二战期间犹太人悲惨命运的一个证明!日记 本是安妮13岁生日时收到的一份礼物,她给日记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基帝”,向它吐露 自己的心声以及自己内心的无助与烦恼,思考生命和战争。

在安妮15岁那年的8月份,有人告密,秘密小屋的8个人全部被捕。数日后,安妮和姐姐玛格 死于集中营,8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还生。

多么不幸的故事呀!25个月的悲惨生活,忍受饥饿、担心、害怕……在困难中成长,在害怕 中成熟。在躲避的日子里,安妮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女孩长成了一个花季少女,在这花一般 的年龄,只能躲避在那矮小的秘密小屋。

一本日记,让我们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体会到了犹太人的悲惨命运!让我们认识到了 纳粹恶魔给人类整体以及每个个体带来的伤害以及无可弥补的伤痛!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25

我看了这《安妮日记》后才发现,原来以前的德国党卫军是那么的坏!他们为什么夺走了年仅16岁、善良可爱的安妮的生命呢?读了这本书,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可怕的年代,感受到安妮那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纯朴善良的心。

《安妮日记》是从安妮13岁生日那一天开始写到15岁,后来由于被抓到在德国军营才停笔的。

里面主要是写了安妮的爸爸奥托弗兰克,妈妈艾蒂丝弗兰克,姐姐玛弗兰克,凡丹夫妇,彼得杜瑟尔医生和安妮一起躲进了安妮爸爸公司大楼后面的一些房屋里面,他们叫做“密室”。他们早上先用木板钉住,然后在用厚窗帘挡光,白天他们不能出一点声音,以免被楼下的德国人发现,因为安妮他们全都是犹太人,德国人抓到犹太人后会把人毒死,闷死,病死和饿死。晚上才是他们的自由时间,不过所有人都要规定时间冲凉和上洗手间。“密室”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没有自由,只有伤心和恐惧。安妮在“密室”里唯一的朋友就是日记,她向日记说出了心中的苦闷,讲述了身边的故事,记录了成长中的好奇和期待,同时也控诉了法西斯的战争,还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让人们知道战争是残酷的,是危险的。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平安和幸福,不要让战争来到我们的身边。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美丽、充满生机的国家是非常幸福的,我将珍惜生活、珍惜时光,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更美丽。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26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

读着它,读出青春逝去的可伤,爱情逝去的可伤,恋人不再纯真的可伤。

有爱情的子君是勇敢的。期待浪漫,但无法面对艰苦和琐碎的生活,当她的目光仅仅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她成了折翅的飞鸟,面目逐渐庸俗,浪漫也终于难以为继,而且终于变成了涓生的包袱。

我很悲悯子君,爱她的天真痴情,纯洁无邪,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唯一,爱情可以输掉,但我们不能输了自己。

热切的爱和踏实的生活。珍爱自己,任何时候都不是错误。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27

边城,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的一部颇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想要了解沈从文,就要读边城,想要读边城也一定要知道沈从文的故事。

边城中的翠翠,是一个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有对爷爷的体贴,对爱情的羞涩,对情感的坚定执着,一个弱女子,满心的都是爱。从她的身上,可见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边城中的老船夫,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淳朴,坚韧,乐观,慈祥,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身为老船夫,他把划船渡人看作自己的人生天职和最大的快乐,年老力衰了,依然乐吃不疲;作为祖父,他把自己的孙女当成掌上明珠,精心的关爱,呵护她,他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女儿的哀思,可以说,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唯一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的老人,但通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单。边城中的天保,代表了茶峒人的粗鲁爽直的一面,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老大的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知道自己的弟弟也爱翠翠,他便怀着复杂的情感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出失败的落寞。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边城是典雅性与口语化相结合的一部艺术盛演。与凤凰古城恬静美丽相应的,是沈从文恬淡诗意的语言,没有喧嚣的辞藻,也没有强烈的色彩,只有“语言的亲切”。但那些看来不用心的修饰的句子,却是以自然为最高修饰原则,以恬静之美为最高美学风范,就如在边城中,典雅性与口语化自然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

边城是翠翠,老船夫等等的边城,也是我们渴望进入,却又害怕进入的边城,给自己的心找一个边城,还自己一份梦的画纸,边城,由我们自己编写。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28

从13 岁生日收到父亲送的精心挑选的最美丽的日记本到1944年8月1日,日记毫无预兆的永远停留在这一天.刚过完十五岁生日没多久的安妮,花一般的年级,梦想着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而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可怕的世界战争,死在了集中营.

《安妮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和家人及朋友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记载。作为一个小小的犹太女孩儿,她的日记吐露了与家人的冲突,对爱情的好奇,以及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下担惊受怕的密室生活。

看完《安妮日记》一来你会欣慰于安妮的成熟勇敢和智慧,另一方面心理更多的是难受,难受于在那段黑暗的25个月生灵涂炭仅仅是起源于愚蠢的权欲膨胀和种族优越。

安妮的日记后来被安妮家的一名佣工发现,并在战争结束后转交给了她的父亲——这个家庭唯一一名在大屠杀中幸存的成员。

安妮写过:“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后也继续的活着。”她的确做到了,即使在过去了这么多年后,人们依旧没有遗忘。提到法西斯,提到阿姆斯特丹犹太人,我们能想到的是安妮。她留下的对于法西斯罪行的珍贵证明,是人们不忘过去,谨记历史的重要资料。平凡而真实的历史记录,足以引起人们心中的震撼和共鸣。这个世界即使过去了多年,种族问题引发的战争仍在发生,但更多的安妮也在世界的角落里存在着。只是希望,在这些美丽的生命还健在,这些充满着梦想的安妮还活着时,战争能提早停止。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29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金锁记》写的就是人性受到压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说充满了“人生味。小说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30

读书,选书,一定要买名家、名出版社的经典著作,这样阅读收获才大。在读研时候,妈妈就告诉我要多读那些有名气的教授的文章。网购书的时候,如果某大家的著作很多,先少量购买阅读之后,确实对某某感兴趣,在把他其他的论著买来或下载看看,甚至可以精读与研读。比如说,我慕名而买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顺便买了他的导读书《托马斯库恩》,而他的其他几本有名的著作,如《必要的张力》我就没有买了。原因有:第一,对于我研究的'高等教育学专业及领域作用不大,第二,读懂它你花掉的时间太多,暂时没有必要。就读读这两本,我采用的先细读部分章节,其余不感兴趣的篇章就比较简略阅读,这样大致对他的观点有所知晓,至少和别人谈及的时候有所了解。通过现在慢慢阅读,就收获了一些读书的经验,不像以前那样傻读,收获甚微。读书要得法,才会兴趣增加。

向瞿葆奎学习,记住他的这些话。

瞿葆奎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他主编的《教育学文集》积十年之功,汇集150位研究者的心血,共26卷,30册,总计1800万字。编著期间不畏寒暑,没有周末、节假日,从未在零点以前休息。瞿葆奎经常勉励身边的青年学子:“觉少睡一点,天少聊一点,影视少看一点”。

多读书,注意总结、思考和及时记录。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31

《小布头奇遇记》这本书很好看。放假第一天,任艳婷阿姨就给我们买了这本书,我每天坚持读三到四个章节,用了十二天全部读完。在这之外其他的课外书我也读,比如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和他的弟弟》、《神奇的房子》等。在阅读这些书时,我总能在书中划出许许多多 的好词佳句,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便于牢固掌握。《小布头奇遇记》中我最喜欢的故事 是《苹苹得到了小布头》。

因为,离开幼儿园的小朋友 都到幼儿园来给阿姨、老师和炊事员伯伯拜年,阿姨、老师和伯伯都很高兴,和小朋友们热情地打招呼问好。小朋友们坐好后,老师就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件礼物,小朋友们都很高兴,只有豆豆不高兴,因为她发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布娃娃,她觉得这个布娃娃太小了。她很羡慕苹苹手里的大洋娃娃,就一直盯着苹苹手里的大洋娃娃看,苹苹看见了,了解到豆豆的心情后,就把自己手里的大洋娃娃和豆豆交换了,就这样苹苹得到了小布头。接送车在路上开得飞快,车里特别寒冷,苹苹很关心小布头的冷暖,用毛绒手套裹着它,还说让它回家先烤烤火,还让它当火车司机。我喜欢里面的主人公苹苹,因为她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苹苹牺牲了自己的大洋娃娃,把它让给了豆豆。我觉得苹苹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所以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以后我还会再读几遍这本书的,它让我在书中认识了可爱的小布头和它的奇遇故事,还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收获很大。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32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是以犹太女孩安妮的视角记述二战时期间住在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景。安妮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在漫长的25个月内,按你记录了每一天的成长经历,并对战争、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宗教等问题进行反思。但居住在密室里的人,最后还是被纳粹逮捕,被解送到波兰的奥希维兹集中营。他们八个人中,只有父亲奥托.弗兰克活着走出集中营,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人民共享。

我认为安妮是个活泼开朗、敢作敢当的女孩,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8个人居住在密室中的人每天白天提心吊胆。有一天晚上,大家都出来活动时,听见有小偷在偷东西。密室中的3个男人们立刻就去抓小偷了,而安妮在上面听着下面的动静。没想到的是,真正的小偷跑了,他们却变成了替罪羊。幸运的是,当警察赶到时,他们已经跑回密室了。

《安妮日记》是一本好书,希望大家也能去看。

《安妮日记》读书感想 篇33

《安妮日记》里的小主人公安妮·弗兰克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为什么呢?那就跟我来吧!

《安妮日记》讲述的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和人在密室里的真实记录。安妮原来是居住德国的法兰克福,由于有外来人侵犯,她的一家就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的生日,她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从这时开始她把日记本当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并且把它取了个名字——吉蔕。也从这时开始,她用她的笔以一个作家的梦想记录下了在密室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写下了关于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种.种问题。

他们从1942年7月6日躲进密室,到1944年8月4日,在这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也用日记恢复了原来的镇定。虽然她写的每一篇日记非常简短,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安妮很想恢复自由。我想:在密室里那么泛味、苦闷,安妮也面对着种.种恐惧、不安,可是她怎样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写日记来消除这些呢?这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安妮日记》里的日记很简短,但是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这本书之所以可以选为世界名着,也因为它的真实和朴素,而也是它的真实、朴素,安妮的坚强自信把我给感动了。《安妮日记》是妈妈推荐给我读的一本书,据妈妈说她小时候读完这本书很受震撼。我在寒假期间也阅读了这本书,读了之后我也不禁受到了震撼,我还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读者。《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这本书记叙了在荷兰被德国纳粹占领的两年中,13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一家躲进狭小的密室中,他们犹如坐在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脚下是滚烫的岩浆,火山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愤怒、恐惧、绝望、悲伤、甚至濒临崩溃,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与特殊的环境下,安妮从没有绝望!坚持学习写日记,记录了周围环境、人与事对自己的考验、磨砺和成长的经历。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她用她的坚强快乐去鼓舞身边那些绝望到极点的大人们,使他们重燃信心和勇气。

也许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会给我们启迪和激励。她那种历经磨难而乐观向上的态度,身处绝境却不放弃希望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

从这本日记中,我们看到一个纯洁、率真又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们对她孩子气的顽皮、倔强、焦躁、苦恼感到理解和同情;我们更为这样一个年仅十四五岁的孩子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沮丧,反而勤奋学习、怀抱理想的顽强性格感到钦佩。她在日记中记载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铁证。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世界正在变成荒漠的可怕现实,感到无比痛苦的同时,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败,反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用汲取知识、精神上的充实,弥补物质的匮乏,追求心灵世界的最大自由。这些文字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给人以鼓舞吗?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天然的电影剧本,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美好词汇——乐观、信念、感恩、勇气和爱。

安妮,你让我们知道,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坚强;你让我们知道,颓废,空虚,迷茫,不过是糟践自己;你让我们怀念,你让我们振作;你让我们知道,要好好去爱,好好生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