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优秀10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人们运用到措施的场合不断增多,措施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可以分为非常措施、应变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安全措施。那么相关的措施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呢?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飞白帮助大家收集的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优秀10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财务风险与防范 篇1

关键词:军队;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前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党和国家加强了对人民军队建设的投入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军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在此过程中,人民军队应当妥善处理军队财务管理问题,做好风险防范,才能有效促进人民军队的健康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人民军队在财务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和不足,如财务信息完整性不高、财务信息缺乏准确性和时效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容易演变为财务危机,因而影响人民军队的良性发展与运作。因此,新时期新阶段,在面对愈发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过程中,有必要对人民军队的财务风险问题展开研究,进而探讨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此来降低军队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为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一、新时期军队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类因素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出现收益与预期无法相一致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属于一种典型的经济现象,其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可度量性与全面性等基本特征。人民军队担负保家卫国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受单位属性的制约,人民军队的务管理不同于各类企业,因此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种类也较为不同。人民军队在日常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资金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和财务信息管理风险。

1.资金管理风险

现阶段,人民军队主要采取集中核算的方式来确保资金结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模式主要依靠建立起财务单一账户体系,然后利用集中支付的形式来防范资金管理风险。然而在实践中,人民军队在资金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风险。

第一,未按照既定目标使用资金的风险。人民军队与集中核算中心并没有明确各自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责关系,人民军队在资金管理方面倾向于对票据凭证进行集中管理,却并不注重资金使用目标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的管理,并未对资金的使用和分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集中核算中心由于无法深入到军队基层,因而无法充分发挥资金管理监督的职能。

第二,项目资金被挪用截留的风险。人民军队保障中心的部分项目资金与资金需求常出现不匹配的现象,部分项目资金出现较多的结余,而部分项目资金却入不敷出,或是没有受到严格的使用监管,这使得项目资金常出现被挪用或截留。

2.资产管理风险

人民军队在资产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有如下两点。

第一,在资产统筹方面还不够充分,始终存在分散和重复购置的问题。部分基层部队位置较为偏远,且单位较为分散,在缺乏资产统筹管理机制的背景下,这些基层部队在不同时期的资产采购行为均会存在较大的隐患,极易出现重复购置而造成资金浪费的风险以及分散购置提高资产采购成本和资金使用监管不力的风险。

第二,资产管理的相关标准还未细化,经常存在资产随意处置和重新购置的风险。当前人民军队还未出台关于资产重新购置、报废等方面完善的标准制度,因此基层部队常出现随意性的资产报废和重新购置的问题。在资产采购入库的过程中,也存在资产登记信息不清晰、库存资产盘点不彻底、资产随意领取等问题,这导致人民军队在资产管理上始终存在账实不符的问题。

3.财务信息管理的风险

当前,部分基层部队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限制,还未建立起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因此这些部队始终存在财务信息管理的风险。

第一,部队的财务信息缺乏时效性。基层部队的财务人员在处理完资产和相关经济业务之后,需要及时将相关票据上交给核算中心,这样才能便于核算中心及时完成财务核算与管理工作。然而部分基层部队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同时工作量较大,加之基层部队还未建立起与核算中心相匹配的财务信息传输和分享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部队财务信息的时效性。

第二,部队的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部队还未就日常项目资金管理、资产使用等业务设计相关的绩效考核指标。部队财务管理人员之间的素养差异较大,不同财务人员常会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来对待相同的业务,这导致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部分核算中心由于人员编制不足,经常会将多笔不同的费用进行同一科目报账入账,而不分开支和部分明细,这使得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也对财务信息的可比性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军队面临财务风险的相关成因

1.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风险防控意识

人民军队是非营利性机构,其不同于企业的盈利目标,因此在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与企业有很大差异。企业在市场经营中,为了维护投资者和企业的利益,会对资金使用、资产管理、资产保值等财务活动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而人民军队主要任务在于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人民财产安全,财务管理并不是日常的工作重点,因此部队财务风险风范的意识远不及企业的风控意识。人民军队的财务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日常的财务活动也主要围绕部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划拨和使用以及各项采购资金的支出。部队财务工作人员并没有树立起经费集中使用的观念,这使得相关资金无法被充分合理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部队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部队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也主要集中在贪腐领域,对于资金使用、财务信息利用等方面的风险问题并没有相关的前期准备和预案,这导致部队一旦出现财务风险问题,则无法及时有效地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2.财务风险防范手段过于滞后

现阶段军队主要采用集中核算的方式来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控,这有助于主管部门加强对各级财务管理活动的监督。然而,集中核算模式中并未就后期资金分配管理以及相关部门的权责加以明确和细化,此外由于部队缺乏科学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这导致部队经常存在收支超出预算的问题。总体而言,目前部队财务管理手段还较为滞后,如财务报表编制、资产信息化管理等措施均无法满足当前部队财务风险防范的要求。

三、加强军队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及相关成因,人民军队应当加强财务管理,树立起财务风险防范意识,集中资源和力量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1.树立起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人民军队的财务资金主要用于提升战斗力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勤保障等领域。因此要确保财务资金精准的投放和使用,杜绝重复浪费和贪腐问题,就必须树立起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各级部队管理人员要注重加强对财务风险意识的普及和宣传,要建立起依托各级军队党委的财务评价体系,对项目资金和经费预算进行绩效考核管理,防范各类非贪腐的财务风险,确保财务资金不被浪费。

2.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体系及监管机制

为有效应对财务风险问题,各级部队应当加快建立起责任机制,要明确细化与资产管理相关的部门以及责任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同时完善资产管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将资产管理的具体任务和指标分配到具体的个人,将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与个人的职务晋升以及福利待遇相挂钩。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部队应当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协作,确保经济业务处理的流畅性。此外,部队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起有效的资产管理监管体制,对不符合规范和要求的资产管理操作予以制止,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资产管理不合规的问题次数。

3.加强对财务信息化的管理

第一,部队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依照相关法律规范对部队财务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要对票据、原始凭证等进行严格管控,确保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第二,基层部队的财务人员需要及时向核算中心提交相关结算票据和财务综合报表,将各个资金使用细节予以明确,方便核算中心的核算与审计监督。

第三,改善核算中心的人员编制,杜绝因人员编制不足,而导致相关人员超负荷工作,为完成工作任务而随意处置财务数据和票据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第四,核算中心应当与各级部队建立起财务信息交流分享平台,提高基层部队传输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基层部队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检查和指导,对其中存在的财务信息管理风险要及时指出并责令限期整改,确保部队财务信息会计处理的一致性,确保财务信息具有可比性。

财务风险论文范文 篇2

(一)资金来源风险

受国家财力所限,我国政府财政部门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偏重于九年义务教育,对高等院校的投入长期不足,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较少。2012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达到GDP的4%,但逐年增加的教育经费,也主要用于解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缺口。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拨款到位比例很低,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政府由于财政收入不高,造成地方高校获得的财政拨款更少。因此,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难以满足新时期地方高校的发展需求。但是,现在甚至将来更长的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模式中,政府财政资金与学费收入占比仍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资金流入高校的路径仍然不畅。造成事实上地方高校资金来源结构的单一性。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筹资模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尤其是社会捐资、服务性收入占高校经费筹措比例较高。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自的不断开放,地方高校在发展的国际视野下,谋求经费筹集的多元化,发展校办企业、开展产学研服务、开发专利获取收入等,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给地方高校的发展增添收入。但是,短期内,由于相关体制改革、法制建设经验的相对不足,在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也隐藏着较为严重的资金来源风险。

(二)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的概念首先来自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其本质是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善性而存在的一种内部控制机制(刘明辉、张宜霞,200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内部控制逐步受到高校重视。高校重视内部控制理念,其一是受到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影响,其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发展的需求。然而,大学是非营利机构,其发展目标与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与高校的组织关系特征也不尽一致,企业组织关系中的横向制衡特征,在高校组织特征中就不明显,因此企业与高校的内部控制框架要素也不可能一致。事实上,企业内由监督决定的内部控制结构以及由制衡决定的内部控制结构往往并存,而高校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内部控制结构往往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缺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应有的权利和工作激励机制,使得高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或机制不完善;或执行力低下等。加之行政管理的计划体制惯性,人情关、利益关的阻碍等,较长时期内,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风险仍会存在。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公务卡制度的改革,这些情况会有较大的改善,但不可否认,从管理角度出发,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理论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亟待实践中完善丰富。

(三)资产管理风险

高校资产管理是高校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上仍存在许多缺陷。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事业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拨款,学校自身并不承担经济责任(李辉生,2007)。这种现状使得我国高校较为普遍的存在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观念落后的问题。这种明显“计划调配”的资产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当前高校发展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与文化改革步伐的总体要求。而办学规模扩大、资产总量骤增的现实,使得将高校资产科学管理的紧迫性日益凸显。资产管理不当,产权认识偏差等所导致的基础建设盲目上马、固定资产重复投入、资产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现象就会发生,这些都会成为新时期地方高校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忽视资产的科学管理,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给地方高校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四)运营风险

运营的基本特征是标准、细致、效率、协作、创新。从高等学校的运营管理角度解读,明确办学定位、保障教学质量、加强规范管理、合理拓宽筹资渠道、谋求校际平等合作与支援等等,是学校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运营不善也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首先,地方高校如果不能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没有明确自身的运营目标和经济责任,对学校的资产缺乏保值增值意识,在学校发展和建设资金的管理中,忽视科学的运营管理,可能直接给学校造成财务风险。其次,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学费催缴制度,造成学校的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这不利于学校的财务收支,造成学校的资金归集难度,给学校的经营带来困难。另外,地方高校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下滑,学校就业率降低等,都给学校的运营管理增添了难度,形成一定的财务压力和风险。

二、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地方高校的运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而财政拨款在我国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当中占据主导。但是,近年来,我国虽然对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不断增长,但是依旧难以有效的满足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也财力有限,不能够充分的满足地方高校的资金需求。近年来,地方高校的规模扩张速度远高于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许多地方高校不断的增加校园面积、增加固定资产投入。高校的教育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地方高校的资金需求,导致地方高校严重的资金缺口,给地方高校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

高等院校的管理者重视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张,注重学校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和日常经费开支的增加,但是,缺乏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在对高校的运营管理中,容易忽视地方高校的发展实际和资金量,盲目的进行扩招和增加学校建设投入。另外,政绩观、求全求大的发展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容易造成学校的粗放型发展。这些都是风险意识缺乏的表现,长远来说影响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

地方高校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管制度和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和基础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流程和内部审计监督。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通过对高校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展开科学的、全面的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通过设置一定的量化指标,在学校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学校的经营和资本管理活动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识别和控制。但是,当前地方高校现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学校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的管理制度、人员和技术条件,这也是导致地方高校的财务风险的隐患。

(四)财务支出缺乏健全的监督和管控

受人力和环境条件所限,地方高校在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诸如设备采购、公务消费、科研经费列支等等经费支出的过程中较难形成有效的监督管控。招投标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制度等等虽然使得这些情况有所改观,但消费条件与环境的限制,仍然难以有效避免资金使用的盲目性,公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与约束力的差异,有效监督的缺失等,均可能导致隐蔽的腐败现象发生,影响学校的财务安全。例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器材的采购的过程中的预算管理机制、审批机制、招投标管理问题;科研人才的引进和科研经费的投入、管理与使用问题等,如果监督管理不善,都会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诸多风险和危机。

三、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增加政府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因此,应当稳步加强政府财政投入,确保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地方高等院校应当明确自身的产权,地方公立高校的资产属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所有。地方政府应当强化自身责任,重视扶持地方高等院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另外,地方高等院校除了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之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资金筹集渠道。首先,变商业性贷款为政策性贷款。地方高校在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大多数项目是建设周期长和收益低的项目,而商业贷款会增加地方高校的还款压力和资金筹集成本。另外,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创收,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地方高校的经费收入,解决地方高校的资金压力。最后,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宣传等方式向社会筹集办学资金,从而有效的降低地方高校的资金筹集风险。

(二)增强高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健全高校内部控制

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应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重视高校自身的财务管理。高校的领导者应当明确自身的权利和责任,在学校规模扩张和基础建设过程中,明确岗位设置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建设中的招投标管理,重视利用财务监督机制和内部审计机制开展对学校的财务风险的监督和控制。高校的管理者应重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高校贷款、资金使用、基础建设、教育经费投入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避免学校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权力滥用的现象。

(三)完善财务监控制度和财务预警系统

提高对地方高校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应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和科学的财务监控制度。通过系统性的制度保障,提高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的财务管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同时加强执行力监督。通过科学的财务监控,防止出现财务风险,促进高校资产保值增值。同时,高校应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认真调研,科学筛选与制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学校财务风险进行具体量化的分析与评价,及时的发现高校运营中的财务风险,并有效的将潜在风险进行转化和消除。

(四)规范高校财务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财务风险范文 篇3

1.1定价风险

所谓定价风险,就是并购过程的收购方对被收购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现今资产价值进行适当的估计,并在估计之后由于发展其超出了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而使企业在后续的活动中不能够获得足够的回报弥补其收购价格。对于这种定价风险来说,其同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以及企业的财务报表风险存在较大的联系,由于企业并购价格是根据企业自身财务报告等决定的,而如果被并购企业在定价时对于影响价格方面的信息不完全披露或者不披露,都会使最终并购的价格受到很大的影响,并因此使并购之后的企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另外,对于这种评估工作来说,其本身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且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很大影响,而这种因素的存在,就会对并购方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

1.2支付风险

在并购价格确定之后,企业则需要开展支付工作。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其所具有的支付方式主要有换股并购、现金支付以及混合支付这几种方式,而这种企业所采取的并购方式也同其可能面对的债务以及融资风险存在较大的联系。首先:现金支付方式将产生资金流动性以及支付风险。一方面,这种现金方式的应用是一种具有即时现金特点的负担,会对企业产生较大的现金压力;另一方面,从被并购一方看来,这种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和转移实现的资本收益,也会使其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所以也不是很希望使用这种现金的方式支付并购款项。另外,如果企业选择了股权支付的方式,也会对企业原有股东的利益不同程度的产生一定的损害。

2煤炭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2.1融资问题防范措施

对于企业所存在的融资风险,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首先,需要选择正确合理的融资手段。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高投入同高风险并存的行业,在并购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数额非常大,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资金往往存在较大的困难。对此,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并购工作时能够从多个角度筹集资金,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并购工作的筹资数量以及筹资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资本成本的最小化以及结构的合理化。其次,需要制定正确、合理的融资策略。煤炭行业自身是一种资本密集类型的行业,而正是这种属性的存在使其在开展并购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现金。面对此种情况,就需要企业在并购工作开展之前就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融资计划,并在利用杠杆融资的同时需要对杠杆这种方式进行融资所能够获得的收益以及这种方式可能造成的债务风险进行充分的考虑。另外,从宏观方面来说,也需要对资金一旦没有在规定期限中筹集到位的情况以及应对方式进行全面的考虑,确保资金数量同期限间能够具有良好的协调性;最后,企业也可以借鉴杠杆并购的方式进行融资。在发达国家中,杠杆并购的方式较为流行,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所具有的融资环境以及行业特点同发达国家相比毕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就需要我们能够对这种杠杆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运用,对于所采取的主要融资方式依然为债务融资,而由单一债务融资方式所引起的风险则可以通过杠杆方式的运用对其进行解决。

2.2定价问题防范措施

对于企业所存在的定价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对企业所具有的核心业务与能力进行查找,并保障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对于目前来说,我国煤炭行业并购的方式基本是一种横向的类型,即大型企业去并购其他中小型企业,在这种并购方式中,大型企业将能够较为顺利的对人才、技术等进行投入,并以此降低了并购工作所存在的经营以及财务风险;其次,应当对目标企业所具有的经营、财务以及安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其通常都是在战略发展的角度开展并购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企业能够对目标企业所具有的潜力进行全面的评估,看其是否对企业自身的未来发展具有价值。同时,也需要通过先进并购定价模型的应用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以此帮助我们对最终的并购价格进行更为合理的制定。

2.3支付问题防范措施

对于支付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对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慎重的考虑,避免因为资金处理方式的不合理而使企业在支付并购资金之后出现资金流动的不足甚至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其次,资金的支付时间也需要我们能够引起重视。这就需要企业能严密监控资产的负债表与现金的流量表,对债务期限与对应现金流进行认真的分析,确保资金时间与资金数量的对等;最后,在支付方式方面,应当将现金支出尽可能的减少,并以此降低资金流可能存在的风险。当前,煤炭行业并购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根据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需要而展开的,这样的大背景下,并购方的企业可借助政府机构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对并购资金进行支付,将现金支付的概率降低,以减少资金流动产生的风险。

3结束语

财务风险论文范文 篇4

【关键词】财务杠杆财务杠杆利益财务风险

【Abstract】FinancialLeverageistheshiftinwhichanenterpriseadjuststherevenueofowner"scapi-----thebenefitonfinancialleverage,totheowner"scapitalofthisenterprise.Thefinancialleverageisaffectedbymanyfactors,soatthesametimewegetbenefitonfinancialleverage,wegetmuchunpredictablefinancialrisk.Socarefullystudyingthefinancialleverageandanalyzingallthefactorswhichaffectthefinancialleverage,andmakingclearitsfunction,natureanditsinfluencetotherevenueofowner"scapital,isthebasicpremiseofreasonablyoperatingthefinancialleveragetoservetheenterprise.

【Keywords】FinacialLeverageBenefitonFinacialLeverageFinacialRisk

财务杠杆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利用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就能用很小的力量抬起很重的物体,而什么是财务杠杆呢?从西方的理财学到我国目前的财会界对财务杠杆的理解,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将财务杠杆定义为"企业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因而财务杠杆又可称为融资杠杆、资本杠杆或者负债经营。这种定义强调财务杠杆是对负债的一种利用。

其二:认为财务杠杆是指在筹资中适当举债,调整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如果负债经营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上升,便称为正财务杠杆;如果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下降,通常称为负财务杠杆。显而易见,在这种定义中,财务杠杆强调的是通过负债经营而引起的结果。

另外,有些财务学者认为财务杠杆是指在企业的资金总额中,由于使用利率固定的债务资金而对企业资金收益产生的重大影响。与第二种观点对比,这种定义也侧重于负债经营的结果,但其将负债经营的客体局限于利率固定的债务资金,笔者认为其定义的客体范围是狭隘的。笔者将在后文中论述到,企业在事实是上可以选择一部分利率可浮动的债务资金,从而达到转移财务风险的目的的。而在前两种定义中,笔者更倾向于将财务杠杆定义为对负债的利用,而将其结果称为财务杠杆利益(损失)或正(负)财务杠杆利益。这两种定义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笔者认为采用前一种定义对于财务风险、经营杠杆、经营风险乃至整个杠杆理论体系概念的定义,起了系统化的作用,便于财务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交流。

我们在明确了财务杠杆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伴随着负债经营的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影响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的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财务杠杆和减少财务风险。

一、财务杠杆利益(损失)(BenefitonFinancialLeverage)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所谓财务杠杆利益(损失)是指负债筹资经营对所有者收益的影响。负债经营后,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就是:

资本收益=企业投资收益率×总资本-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

=企业投资收益率×(权益资本+债务资本)-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

=企业投资收益率×权益资本-(企业投资收益率-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①

(此处的企业投资收益率率=息税前利润÷资本总额,所以即息税前利润率)

因而可得整个公司权益资本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

权益资本收益率=企业投资收益率+(企业投资收益率-负债利率)×债务资本/权益资本②

可见,只要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财务杠杆作用使得资本收益由于负债经营而绝对值增加,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且产权比率(债务资本/权益资本)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所以财务杠杆利益的实质便是由于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由负债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本,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上升。而若是企业投资收益率等于或小于负债利率,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以弥补负债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利用权益资本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而不得不以减少权益资本来偿债,这便是财务杠杆损失的本质所在。

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egreeofFinancialLeverage,DFL)来衡量,财务杠杆系数指企业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相对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其理论公式为:

财务杠杆系数=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③

通过数学变形后公式可以变为:

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利润/(息税前利润-负债比率×利息率)

=息税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负债比率×利息率)④

根据这两个公式计算的财务杠杆系数,后者揭示负债比率、息税前利润以及负债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前者可以反映出资本收益率变动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企业利用债务资金不仅能提高资金的收益率,而且也能使资金收益率低于息税前利润率,这就是财务杠杆作用产生的财务杠杆利益(损失)。

二、财务风险(FinancialRisk)

风险是一个与损失相关联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一般情况下,财

务杠杆系数越大,资本收益率对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弹性就越大,如果息税前利润率升,则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下降,那么资本利润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从而风险也越大。反之,财务风险就越小。财务风险存在的实质是由于负债经营从而使得负债所负担的那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权益资本。下面的例子将有助于理解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

假定企业的所得税率为35%,则权益资本净利润率的计算表如表一:

项目行次负债比率

0%50%80%

资本总额①100010001000

其中:负债②=①×负债比率0500800

权益资本③=①-②1000500200

息税前利润④150150150

利息费用⑤=②×10%05080

税前利润⑥=④-⑤15010070

所得税⑦=⑥×35%52.53524.5

税后净利⑧=⑥-⑦97.56545.5

权益资本净利润率⑨=⑧÷③9.75%13%22.75%

财务杠杆系数⑩=④÷⑥11.52.14

假定企业没有获得预期的经营效益,息税前利润仅为90万元,其他其他条件不变,则权益资本净利润率计算如表二:

项目负债比率

0%50%80%

息税前利润909090

利息费用05080

税前利润904010

所得税31.5143.5

税后净利58.5266.5

权益资本净利润率5.85%5.2%3.25%

财务杠杆系数12.259

对比表一和表二可以发现,在全部息税前利润率为15%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所获得财务杠杆利益越大,权益资本净利润越高。在企业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率为9%的条件下,情况则相反。以负债比率80%为例,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率比负债成本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权益资本净利润率就会提高2.6个百分点[(22.75%-9.75%)÷(15-10)],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率比负债成本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权益资本净利润率则下降2.6个百分点。如果息税前利润下降到某一个特定水平时(以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成本为转折点),财务杠杆作用就会从积极转化为消极。此时,使用财务杠杆,反面降低了在不使用财务杠杆的情况下本应获得的收益水平,而且越是较多使用财务杠杆,损失越大。在息税前利润为90万元,负债比率80%的条件下,财务杠杆系数高达9,就是说,如果息税前利润在90万元的基础上每降低1%,权益资本净利润将以9倍的速度下降,可见财务风险之高。如果不使用财务杠杆,就不会产生以上损失,也无财务风险而言,但在经营状况好时,也无法取得杠杆利益。

三、影响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的因素

由于财务风险随着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而且财务杠杆系数则是财务杠杆作用大小的体现,那么影响财务杠杆作用大小的因素,也必然影响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影响两者的三个主要因素:

1、息税前利润率:由上述计算财务杠杆系数的公式④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因而税前利润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是呈相反方向变化。由计算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公式②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却是呈相同方向的。

2、负债的利息率:同样上述公式②④可知,在息税前利润率和负债比率一定的情况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负债的利息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总是呈相同方向变化的,而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则是呈相反方向变化。即负债的利息率越低,资本收益率会相应提高,而当负债的利息率提高时,资本收益率会相应降低。那种认为财务风险是指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是片面的观点。

3、资本结构:根据前面公式①②可以知道,负债比率即负债与总资本的比率也是影响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的因素之一,负债比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与负债利息率的影响相同。即在息税前利润率和负债利息率不变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也就是说负债比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总是呈相同方向变化的。但负债比率对资金收益率的影响不仅不同于负债利息率的影响,也不同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影响,负债比率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表现在正、负两个方面,当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时,表现为正的影响,反之,表现为负的影响。

上述因素在影响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也在影响财务风险。而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这是因为除了上述主要因素外,影响财务风险的其他因素很多,并且这其中有许多因素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必须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一旦预计企业将出现财务风险,就应该采取措施回避和转移。

回避财务风险的主要办法是降低负债比率,控制债务资金的数额。回避风险的前提是正确地预计风险,预计风险是建立在预计未来经营收益的基础上的,如果预计企业未来经营状况不佳,息税前利润率低于负债的利息率,那么就应该减少负债,降低负债比率,从而回避将要遇到的财务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风险转移他人的做法,其具体做法是通过选择那些利率可浮动,偿还期可伸缩的债务资金,以使债权人与企业共担一部分财务风险。此外,财务杠杆作用程度的确定除考虑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之外,还应注意经营杠杆联合财务杠杆对企业复合杠杆和复合风险的影响,使之达到一定的复合杠杆作用,根据经营杠杆的不同作用选择不同的财务杠杆作用。

综上所述,财务杠杆可以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也可能造成额外损失,这就是构成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财务杠杆利益并没有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是既定财富在投资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财务风险也没有增加整个社会的风险,是经营风险向投资人的转移。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是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结构决策需要在杠杆利益与其相关的风险之间进行合理的权衡。任何只顾获取财务杠杆利益,无视财务风险而不恰当地使用财务杠杆的做法都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大失误,最终将损害投资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200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立信会计丛书《现代管理会计学》李天民立信会计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修订版《财务管理学》荆新王化成刘俊彦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财务管理的杠杆作用》王京芳薛小荣陕西工商学院学报(西安)1995.4.24--28,48

《论财务杠杆利益的计量和应用》席彦群广西会计(南宁)1997.2.3--7

《负债经营初探》吴思明广西会计(南宁)1995.11.10--13

《谈"财务杠杆系数"及"期望资本金税前利润率"》严鹏飞朱学麟内江财贸学校

《对财务杠杆理论与应用的探讨》杜英斌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1--3

财务风险论文范文 篇5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对其财务产生直接影响,相应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尤其是最佳资本结构的偏离,造成企业价值下降,财务风险高涨。财务风险的产生和增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发展和运营,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如何了解、掌控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认真分析并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关系到并购的成功与否。

作为企业间的一项产权交易的并购行为在资本市场上日益增多。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企业并购金额约4000亿美元,而到21世纪初,就上升到3.5万亿美元左右,企业并购迅速发展。国内企业间的并购发展也比较快,并购作为资本运营方式日益增多,其中出现了许多让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其中存在的财务风险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分析企业并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研究相应的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对于国有企业并购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并购的含义和动因

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公司,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其他公司m。收购是企业通过现金或股权方式收购其他企业产权的交易行为。合并与收购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合并以导致一方或双方丧失法人资格为特征。收购以用产权交易行为的方式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力为特征。企业并购一般以获取被并购企业一定数量的产权和主要控制权为目的。

企业并购的动因:一是谋求未来发展机会。如果一个企业打算扩大其在特定行业的生产经营时,常采用的方法是并购行业中的其他企业。这样,可以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优势,避免投资建厂延误的时间,而且并购后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在生产领域,由于规模的扩大,可产生规模经济性,利用新技术,减少供给短缺的可能性,充分利用未使用生产能力。在市场及分配领域,进人新市场,扩展现存分布网,增强产品市场控制力。

二是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现在的管理者以非标准方式经营,当其被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后,可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或者当管理者自身利益与现有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时,也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的发展注重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在管理规模经济上,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为减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三是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人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在换股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的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之后再转换成股票。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人中扣除,然后再计算所得税。

四是迅速筹集资金的需要。并购拥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因为筹集资金是发展迅速的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并购一家资金盈余的企业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职能部门改组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使筹资渠道扩展到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业绩良好的企业出于壮大规模的考虑往往会采取并购的方法。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它存在于企业并购的整个流程中。

(一)计划决策阶段的财务风险。在计划决策阶段,企业对并购环境进行考察,对本企业和目标企业的资金、管理等进行合理的评价。在此过程中存在系统风险和价值评估风险。

1.系统风险。是指影响企业并购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不确定外部因素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外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等。

2.价值评估风险。价值评估风险包括对自身和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必须判断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去实施并购,其风险主要体现在过高地估计了企业的实力或没有充分地发掘企业的潜力;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主要体现在对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如果因信息真实或者在并购过程中存在腐败行为,则都会导致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二)并购交易执行阶段的财务风险。在并购实施阶段,企业要决定并购的融资策略和支付方式,从而产生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1.融资风险。融资方式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虽然内部融资无须偿还,无筹资成本,但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因为大量占用企业宝贵的流动资金,会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适应能力。外部融资包括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和混合性证券融资三种。权益融资可以迅速筹到大量资金,但企业的股权结构改变可能出现并购企业大股东丧失控股权的风险。债务融资具有资金成本低,能带来节税利益和财务杠杆利益,但过高的负债会使资本结构恶化,导致较高的偿债风险。混合性证券融资是指兼具债务和权益融资双重特征的长期融资方式,通常包括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企业不能自主调整资本结构,转换权的行使会带来股权的分散,放弃行使权则又使企业面临再融资的风险。发行可转换优先股,企业可以使用较低的股息率,但会使公司面临减少取得资金和增加财务负担的风险。

2.支付风险。并购主要有四种支付方式: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混合支付和杠杆收购。其风险主要表现在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税务风险,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不同支付方式选择带来的支付风险最终表现为支付结构不合理、现金支付过多从而使得整合运营期间的资金压力过大。

(三)并购运营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

1.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并购活动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

2.运营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企业财务组织管理制度及财务运营过程和财务行为及财务管理人员财务失误和财务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并购企业实现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有遭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

三、防范企业并购产生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以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是产生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为了降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并购企业应聘请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CPA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对信息加以证实并扩大调查取证的范围。正确地对资产进行评估,为并购双方提供一个协商作价的基础。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采用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作出合理预测,降低财务风险。

(二)统筹安排资金以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应确定并筹集并购所需要的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设计,合理安排现金、债务、股权各方式的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应考虑买方支付现金能力的限度,力争达到一个较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收购后的巨大还贷压力。

(三)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是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外在表现,而流动性的强弱源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安排,所以必须通过资产负债相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财务风险。其中较为有效的途径是建立流动资产组合,在流动资产中,合理搭配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使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支付能力的同时也降低财务风险。

(四)通过法律保护降低财务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是必要的,协议中应该包括相关的文件、义务、治理、保密、非竞争、陈述和保证及赔偿等。因为在调查中往往不可能深人到每个细节,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在并购中的正确性签定法律协议是非常必要的。并购中,经常存在被并购方刻意隐瞒或不主动披露相关信息的情况,财务风险在每一起的并购中都是存在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稳健、审慎,用准确的财务数据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合理、完备的财务运作和细致、充分的产业判断相结合,才能成功地降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范文 篇6

本文就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进行概述,对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特征、成因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以促进企业整体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提高,从而推动企业整体效益快速增长。

关键词:

企业;财务风险;税务风险;比较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活动有着较强不确定性。并且,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伴随着这种不确定性和快速的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相应增大。由于财务活动与企业日常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有着直接联系,系统工程的复杂性、繁琐性等都比较强,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比较大,不但会降低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债务偿还能力,还会加大预期收益和财务收益直接的差距,最终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日常秩序。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概述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税务风险是企业没有依法纳税、存在违法行为和违背相关税法等引起的。这种行为不但会造成财务损失、损毁企业声誉等,还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通常情况下,企业必须注重研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合理利用政府优惠政策,进行合法避税,才能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进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于促进企业稳定、持续、高效地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特征比较分析

(一)特征存在的一致性

在企业的各种经营风险中,财务风险、税务风险的特征存在着一致性,即它们都有较强不确定性,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由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税务风险都是无法估量的,企业必须加强各种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才能提高企业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可靠性等。与此同时,财务风险、税务风险在特征上存在的一致性还指的是获得收益时的相对性。由于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争取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必须抓住时机,承担相应的税务风险、财务风险等,以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因此,在企业想要获取最高效益的时候,企业面临的风险最大的,必须找准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点,才能避免企业损失惨重、破产等情况出现。

(二)特征之间的差异性

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财务风险有着一定客观性,是企业日常经营中必须重视的一种风险。与其相比,税务风险有着较强主观性,通常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作出的推测。因此,财务风险、税务风险的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性,在企业的发展中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在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的发展资金越来越多。特别是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为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往往会采取高杠杆、高息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与竞争对手的经营情况、社会经济水平、市场环境等多个方面有着直接联系,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会加大企业的资金运作难度。根据税务风险的分析来看,它是税法立法、税法行政等多个方面引起的,在我国税务法规还不够完善、继续修正和纳税人纳税意识还不够强、认识不够全面的情况下,税务机构起着重要引导作用,从而导致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企业和税务机关之间存在对税法细则和纳税实务理解不一样的情况。如果企业与税务征收、稽查执法部门的看法不一致,无法达成共识,则会导致双方沟通失效。最终按税务机构的理解处理涉税事项,增强了企业的税务负担,给企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三、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成因比较分析

(一)成因具有的一致性

在企业税务风险、财务风险形成的过程中,各种外部因素、内部因素都可能带来极大影响,因此,两者在成因上具有一定一致性,其中,财务风险受到外部影响因素有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而税务风险受到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税务环境、法律环境等多个方面。对上述两者受到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来看,主要是指税务人员、财务人员能力、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其中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着主要作用。另外,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才能构建出一套可行、科学的财务、税务信息管理系统,以企业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前提下,实现风险的最有效控制,最终促进企业稳定、长远发展。

(二)成因之间的差异性

在财务风险、税务风险形成的过程中,两者在成因上存在的差异性主要是指风险形式。财务风险主要是由融资、投资、资金使用和资金回收等产生的,如果资金使用不当、投资科学性较小等,则可以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与其相比,税务风险是在日常纳税、税务筹划等多个环节中产生的,如果企业不能正确理解纳税行为,不注重政府相关税收政策的合理运用,则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最终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益等。

四、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注重内控机制的完善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内控机制的有效完善,是企业降低各种风险的重要基础。因此,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可行的财务制度、奖惩机制和考核制度。合理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管控程序等,才能全面掌握各种财务信息的基础上,保证各种风险防范措施的可靠性。与此同时,高度重视各种制度的全面落实,真正发挥企业内控机制在防范风险方面的的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忠诚度、竞争意识和专业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等有着重要影响。

(二)加大风险管控力度

在不断完善企业内控机制的情况下,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对风险管理目标、设置、人员等给予高度重视,才能真正发挥每个岗位的作用,从而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在实践过程中,对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税务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和采取预先防范措施。全面贯彻到企业经营运行的各个环节中,才能为企业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提供可靠保障,最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投资决策可行性

对我国市场经济下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可知,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税务风险主要是企业投资失败造成的,是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因此,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趋势等,提高企业各种投资决策的可行性,有效完善投资决策机制,注重投资程序的规范化发展,才能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先进设备等基础上,促进企业风险管控方法的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对于降低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有着极大作用。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财务、税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对财务风险、税务风险给予高度重视,全面落实风险防范措施,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作者:陈文锋 单位: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财务风险与防范 篇7

Abstract: With the spread of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management becomes the cor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rough expounding the definition, categories and manifestation of financial risk,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prevent financial risk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enterprises to set up risk awareness, tak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

关键词: 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Key words: financial risk;preven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132-02

0 引言

随着金融危机风暴的爆发与影响的持续,不少企业破产倒闭,而有些企业却在此次危机中发现机遇,加速转型从从而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在此种经济环境之下,企业财务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忽视财务风险是许多公司经营不善,甚至倒闭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与应对措施已成为当今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企业要不断树立财务风险意识,通过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体系,加强监管、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管控,保证企业健康发展,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1 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风险是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所谓财务风险是指受财务结构不合理和融资不当的影响,导致公司丧失偿债能力,进一步使得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转移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

2 财务风险的分类

根据资金运动的过程,财务风险可分为:①筹资风险。所谓筹资风险是指与企业筹资活动相关的资金和负债的风险。此外,筹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筹资技术,资金投放、使用、收回、分配等因素的影响。②投资风险。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存在的偏差,构成投资风险。这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给投资者的收益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收益风险、投资额风险、变现风险、购买力风险共同构成投资风险。③资金回收风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其资金的转化形式为:从成品资金向结算资金转化,再由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在转化过程中,资金在时间和金额方面产生不确定性,进而对资金回收产生潜在的风险。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对资金回收风险产生很大的影响。④收益分配风险。所谓收益分配风险是指收益分配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来源主要有:一收益确认的风险,通常情况下是由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会计方法不当,进而出现少计成本费用现象,造成多确认当期收益,虚增当期利润,使得大量资金提前流出企业构成财务风险;二是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形式、时间和金额把握不当而产生的风险。

另外,根据财务风险产生原因,分为制度性财务风险、固有财务风险和操作性财务风险;根据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和种类,财务风险分为战略性财务风险、总体性财务风险、部门性财务风险;根据财务风险的表现层次,分为轻微财务风险、一般财务风险、重大财务风险。

3 财务风险的表现

通常情况下,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

3.1 资金结构不合理 资金结构不合理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加重企业财务负担,偿付能力出现严重不足,进而引发财务风险,造成资金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企业长期资金的组成成分及比例关系不合理、不科学。

3.2 投资缺乏科学性 企业投资包括:

①对外投资。企业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投资出现盲目性,使得企业资金遭受重大损失,进而造成财务风险。②对内投资。企业对内投资通常情况下主要是对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企业决策者在制定投资决策时,自身能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投资决策与实际情况发生很大偏差,导致企业难以取得预期的投资收益。当企业无法按期收回资金时,在一定程度上便会产生潜在的财务风险。③资金回收策略不当。企业为了攫取更高的利润,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大市场份额,增加销量,进而采用赊销的的经营模式进行销售。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种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利润。但是,通过赊销的模式进行经营,其弊端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对客户的信用等级缺乏了解,导致赊销出现盲目性,进而无法收回应收账款,使得应收账款失去控制,甚至成为坏账。另外,企业存货规模较大,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进而积压了流动资金的空间,导致资产被存货长期占用,企业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数量大大减少,使得企业无法归还到期的债务,甚至会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4 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追求低风险或零风险不是企业制定措施预防财务风险的根本目的,而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企业制定财务风险的最终目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实现财务管理目标。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主要为:

4.1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4.1.1 事前控制财务风险 企业制定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一方面考虑预期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预防投资风险。通过对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借助概率分析法、风险决策法、弹性预算法等手段进行研究分析,制定财务风险管理办法,进而预留调整空间,应对发生的意外情况。遵守谨慎原则,预留风险资金,通过建立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预防损失的发生。例如产品制造业为了弥补风险损失,可以根据相应的规定和标准提取一定数量的坏账准备金,对于商业流通企业来说就是提取一定数量的商品削价准备金。

4.1.2 事中控制财务运行过程 为了将投资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范围之内,减少经济损失,进而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采用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计算和监控,制定相应预防措施,进而抑制不良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和发展。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对企业资金使用进行监管。对资产管理比率相关部门要定期进行考核。同时,为了提高流动资金的周转率,对流动资金加强投放和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的变现能力。

4.1.3 事后控制财务风险 为了避免日后发生相同类型的风险,企业要对已发生的财务风险,通过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风险档案,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消化处理已经发生的损失。如果挂账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企业埋下隐患。盘活存量资产、处理闲置设备,进而偿还债务。

4.2 根据财务风险种类进行控制 通常情况下,对财务风险采用回避、控制、接受、分散的措施进行控制。具体方案为:

4.2.1 控制筹资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不断成熟,筹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企业通过筹集资金的方式维持日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效益将会出现很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引发筹资风险。通常情况下,企业通过下列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一是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吸纳所有投资者,并将税后利润再分配用于再投资;二是通过财务杠杆,借入资金,进而取得财务利益。企业通过借入资金的形式进行负债经营,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收益在一定程度出现很大的不确定性。利率波动和筹集资金的利息过高等因素都会引发筹资风险的产生。另外,组织和调度资金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筹资产生影响。因此,企业必须严格控制负债的数量和规模。

4.2.2 投资风险控制 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在生产项目、证券、商贸活动中进行投资。

企业对生产项目进行投资时,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能产生预期的收益。其原因是:第一生产项目不能按期投产,进而无法取得投资收益;第二尽管生产项目已经投产,但是没有实现盈利,企业的投资也无法取得。上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企业在制定投资风险决策过程中,一方面为了攫取超额利润,要敢于实施风险投资;另一方面为了规避投资风险,必须要克服投资的盲目性和冒险性。在投资决策中,企业投资的最佳组合是在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4.2.3 资金回收风险控制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回收资金成为财务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应收账款构成回收资金风险,其原因是应收账款加速了现金的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应收账款产生利润,企业现金的数量没有增加;第二企业利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对应收账款进行垫付,没有实现利税开支,却导致了现金加速流出。

4.2.4 收益分配风险控制 收益分配包括:一是用于扩大投资规模的留存收益;二是用于扩大股东财产要求的股息分配。留存收益与分配股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方面企业为了加快扩展速度,税后利润大部分用于添置资产;另一方面股息分配低于利润率水平,进而降低股票价值,构成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4.3 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通过采用数据化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将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通过设置财务预警指标进行量化,并将预测结果事先告知决策者。通过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而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通过设置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等方面的指标,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防范财务风险。

4.4 建立和完善决策机制 企业的决策机制包括决策机构和决策内容,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来说,决策机制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系统,财务风险能够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所有风险,通常情况下,借助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可以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预防。

5 小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成熟,企业逐渐意识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尤其是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给企业敲响了警钟,使企业逐渐意识到重视财务风险和其他企业风险的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预测、管控,进而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通过上所分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规避财务风险,需要强化风险意识,健全风险防范体制,价钱财务风险控制,预防财务风险,通过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加强风险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贺琼,程侃。浅谈企业财务风险防范[J].交通财会,2002(09).

财务风险范文 篇8

[关键词] 学校风险管理 学校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审计

2006年11月,天津大学违规挪用资金炒股,造成巨额损失3750万元;2007年2月,南开大学校办企业允公集团总裁杨育麟贪污1.1亿,另外,因杨担任总裁期间管理失误导致3亿元债务;2007年3月,吉林大学财务处贴出通知,详细介绍了吉大目前负债30亿元,每年支付的银行利息高达1.5亿至1.7亿元,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这三大财务事件暴露了高等学校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效益低下,未能有效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导致发生巨额经济损失和陷入财务困境。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学校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实施风险管理,分析了内部审计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强调学校应当实施风险管理审计,评价、改进学校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有效性,有效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促进学校目标实现。

一、学校风险管理与财务风险

(一)学校风险管理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根据以上定义,结合学校的特点,学校风险管理是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具体包括对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的可靠性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

(二)学校财务风险

不论学校规模大小,财务风险是学校风险中的重要风险,风险管理必须以财务风险为重点。学校财务风险的含义应该是广义的,是指导致学校发生资产损失、财务困境等不利财务事件的可能性。资产损失指资产被盗、贪污挪用、意外事故导致损失等,财务困境是指一个学校处于经常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例如银行借款本息、商业信用等),导致正常运转受到影响,而被迫采取改正行动的境况。财务困境可以通过若干方法解决,比如,(1)出售主要资产;(2)减少资本支出及研究与开发费用;(3)与银行和其他债权人谈判进行债务重组。学校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筹资、投资、资产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

(三)学校风险管理在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识别学校战略规划、业务运营中的各种财务风险,认识财务风险的性质和特征,为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应对奠定基础;实施风险管理对学校财务风险采取定性、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可以合理判断财务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及发生后影响程度的大小;实施风险管理,针对学校财务风险的特征及影响,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提出回避、接受、降低、分担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二、风险管理审计定义及其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一)风险管理审计定义

王晓霞在《企业风险审计》一书中,给出企业风险审计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RMIS)、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指出:“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充分了解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审查和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综合以上观点,在内部审计中风险管理审计可定义为: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围绕组织风险,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从组织整体层次到职能层次,对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有效性进行鉴定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风险管理审计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1.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可以协助学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能够从机制、制度方面强化对学校财务风险的管理。目前学校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没有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对学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前瞻性作用,能够提出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合理建议,使最高管理层认识到风险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促使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对学校财务风险实施规范管理。当学校已经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过程时,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提出建议,能够协助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完善,有利于财务风险管理。

2.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从学校整体出发,从全局考虑,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学校管理层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能以独特的身份调控学校的风险策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财务风险。

3.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采取独特的技术手段,检查、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取调查、取证、分析等手段评价主要财务风险因素,测定关键风险点、风险度,以判断学校财务风险监控报告制度是否适当、监控报告是否充分有效,财务风险分析是否全面、防范措施是否完善;对管理层自我评估进行测试,检查其依据是否准确;评估与财务风险有关的薄弱环节并与有关管理层进行沟通;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式与学校活动性质是否适当。

4.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客观的风险管理建议直接报告给学校最高决策层,能够引起高层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

5.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对学校预算管理进行评估,促进学校严格执行预算,按预算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加强风险管理审计,防范学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确保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内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专业水平高低,是保障内审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学校高层管理者、内部审计机构要重视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为内审人员学习内审领域先进的审计理念、技术、方法提供各种保障,不断促进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只有永远保持专业水平的先进性,才能有效实施风险管理审计,才能不断改进完善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合理防范财务风险。

(三)使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保证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性。先进的审计技术已经得到实践证明是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能够从内审角度对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应对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可以使用的技术有:(1)风险控制自我评估(CSA)。CSA是一种预防性审计工具,即针对硬性控制也针对柔性控制,是针对内部控制进行的咨询业务,可以评估旨在减缓风险的各项控制以及有关政策和规程的全面遵循情况,可以采取协调性小组讨论会(专题研讨班)、问卷调查、管理人员分析三种方法。专题研讨班可以采取:“目标-风险-控制-剩余风险-评估”的形式,强调列举阻止实现目标的的壁垒、障碍、威胁和风险,接着对控制进行检查,以确定控制过程是否足以对关键风险进行管理,其目的是确定严重的剩余风险;(2)头脑风暴法。针对问题,把能想到的一切主意集中起来,通过一群人的交流,来激发新思想产生;(3)德尔菲法。采用函调方式,分别向有关专家提出问题,之后将专家的意见整理、归纳,并反馈给有关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次综合反馈,这样多次重复,得到比较一致的意见;(4)抽样技术;(5)共同研讨法;(6)系统分析法。

(四)确定财务风险重点领域,揭示风险暴露,加强风险预警

学校的财务风险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筹资、投资、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及使用。

1.筹资。学校应重点关注债务风险。吉林大学陷入30亿元债务困境,说明加强债务风险管理举足轻重。学校债务须经最高层批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分析学校的资产负债率、还本能力、还息能力,揭示债务风险是否达到警戒状态。对资产负债率的分析既要看比率的大小,又要分析预期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对于还本、还息能力分析应重点分析预期所有者(各级政府等投资者)是否不断增加偿还债务本息的投入;可以分析利息保障倍数(预计不含利息费后的结余/利息),利息保障倍数至少为1,越高还息风险越小。

2.投资。应重点关注校办产业、工程建设、闲置资金的投资,应注重投资效益分析,如新建学生宿舍是否有效改善了学生住宿状况,筹办产业企业的未来收益如何。闲置资金应投资于国债等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项目,不要投资于股票等高风险投资,天津大学发生违规挪用资金炒股,造成巨额损失3750万元就是巨大教训。高校依托先进技术筹办产业企业,内审人员必须对其风险评估进行审查评价,可以采取贴现现金流量等技术。工程建设项目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项目申请,是否进行招投标,是否纳入资本预算,在建工程支出控制是否完善。

3.固定资产管理。应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和使用。内审人员应重点审查评价资产采购的控制制度是否完善,采购是否进行竞价选择;资产保管制度是否健全,记录是否规范;哪些资产经常使用,哪些资产不需用,各类资产的年使用次数及使用效率。确定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控制、固定资产处理的控制是否恰当,以判断其是否足以防范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方面的财务风险。

4.资金管理及使用。应注意资金(现金、银行存款等)实物接触控制不当、盗用及错误处理资金、潜在舞弊和违规、支出未经授权或审批、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等财务风险及暴露。如两免一补、中职、高教的助学金专款专用,内部审计人员应审查、评价风险管理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是否按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效益如何。

5.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对重点风险领域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学校高层应授权内部审计机构参加重大财务事项的预测、规划等重要会议,使内审人员以独立的视野分析各种财务风险,提供合理建议。对重点风险领域应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及时防范,避免学校可能遭受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刘霄仑,朱军霞,李旭红译。 CIA考试指南。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理论卷).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李海风,李媛媛译。 CIA考试指南。实施内部审计业务(理论卷).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

[5]沈征。内部审计禁忌120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6]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内协网,2004.

财务风险分析总结 篇9

我国教育改革带来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高校规模的扩张和教育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满足愈来愈多的新增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在财政支持力度相对减小的情况下,高校不得不利用信贷资金来解决这一矛盾。在利用信贷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同时,财务风险也逐渐显现。因此,为防范与化解高校财务风险,探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其建立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在高校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则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财务预警指标和财务预警标准,监测高校实际财务状况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的一种有组织的程序。建立预警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在高校现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采用合理、可比的原则,设置相关的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高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通过该系统,找出高校之间存在的差距,及时揭示隐性问题,为各级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并对高校财务运行中潜在的风险起到预警预报的作用,并采取措施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

建立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为了满足学校自身及其他方面的管理需求,以求快捷、方便、准确、及时地了解财务运行状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建立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其一,预测性原则。系统对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监测要有分析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作用。高等学校的管理成效最终通过财务信息反映出来,预警系统要从众多的财务指标中选取一系列能敏锐反映高等学校财务状况且独立性高、补充性强的指标,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高等学校管理绩效的综合指数,从而让大家认识、了解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

其二,统一性原则。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以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为基础,在收集信息的范围、方法、口径上应统一,以保证判定结果的可比、准确和连续。

其三,动态连续性原则。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及时预测风险出现的情况,发出警报,亮出红黄牌,但它监测的是高等学校一个动态连续的管理过程,系统也只有坚持动态连续性的原则,才能不断修正、补充,确保先进性,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

其四,实时性原则。高等学校要准确、及时地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就要求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必须要敏捷、实时地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发出预警。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财务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是风险的识别、风险的测度和风险的控制。本文按照这个思路来构建高校财务预警系统,

高校财务预警系统是一个循环运行的系统。基本信息系统负责财务信息的收集,财务信息收集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和外部信息,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将所有资料传递给分析监测系统。分析监测系统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运用专门的财务预警模型,通过分析监测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对其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的原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系统应及时根据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或化解策略,对财务风险回避、转移和承接。

(一)基本信息系统

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基本信息系统。负责财务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信息的输入,还包括信息的输出;不仅有财会人员提供的财会信息,更有其他渠道的信息。这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报告系统,还包括对会计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以及寻找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消除财务风险的工作。

(二)分析监测系统

分析监测系统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它以高校的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资料为依据,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存在的风险做出判断,对风险水平达到或超过预警线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设计一套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来评估高校财务风险的。

1.建立高效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最关键的是选择高敏感性的重点预警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状况。根据高等学校财务活动的特点,其预警指标体系一般可分为四类:偿债能力指标、运营绩效指标、收益能力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考虑到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是负债,所以预警指标体系以偿债能力指标为主,运营绩效指标为辅,收益能力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为补充。在具体指标的选择方面,各指标间应既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

(1)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反映高校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可选择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带息负债比率、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负债偿付率、可供周转月数等指标评价高校偿债能力。各指标具体说明如下: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用于分析负债程度和财务风险的大小。从高校的性质来看,资产负债率保持在较低的比例上较为合适,高校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为40%-60%。当高校资产负债率大于60%,就应该发出预警信号;资产负债率大于1,说明高校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越高,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就越强。高校流动比率为1.5较好,小于1.5则应发出预警;但比率过高,其偿债能力未必很强,反而会因为大量流动资产的占用影响到高校资金的运营效果。带息负债比率=(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利息)/负债总额×100%。带息负债比率表明:高校带息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带息负债比率越高,说明高校的财务负担越重,还本付息的压力越大。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长期负债总额/负债总额×100%。这一指标越少,表明高校还债的时间越紧迫,风险越大。负债偿付率=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总额/可用于偿还债务的收入×100%,负债偿付率将债务与收入结合起来,用来分析高校取得收入偿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小说明偿债能力越强。可供周转月数=(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年末借出款+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应收票据-年末借入款-年末应交税金)/学校全年支出总额/12。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支付能力越强。经费来源中稳定性、可靠性最强的渠道是国家拨款,而这些拨款一般是按季度下达,所以可供周转月数最好不要低于3个月。(2)运营绩效能力指标。高校资产和资金的使用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如果不能完成既定目标,说明高校的资产和资金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可选择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自筹收入能力比率、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运营绩效能力。具体说明如下:收入支出比率=一定时期高校收入总额/一定时期高校支出总额。这一指标反映高校每一元支出有多少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支付能力越强,相对来说筹资风险越小,一般以0.5为宜。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数/生均支出数。该指标反映高校生均支出一元有多少生均学费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学生交费补偿支出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动用其他经费补足学生支出的能力越强。公用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事业支出,衡量事业支出的结构指标。公用支出比率反映高校合理安排资金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用于发展投入的资金大。一般以0.5为宜。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上年固定资产。该指标反映高校在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中所投入的资金,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资产增长速度越快;但过高也会导致筹资风险增加。自筹收入能力比率=自筹收入/总收入。这一指标衡量高校在开源创收方面的能力,也是高校自身价值实现的体现,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发展能力越强。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应收及暂付款/(学校总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该指标反映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指标数值越大则财务风险越大。

(3)收益能力指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高校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运用自身力量最大限度的获取最佳的办学效益。可选择总资产收入率、净资产收入率、投资收益率、职工人均纯贡献、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等指标衡量高校收益能力。

(4)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反映高校持续发展能力,可选择资产权益比率、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其他资金占用程度、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等指标反映高校发展能力。

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虽然是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来完成财务风险预警的,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这种方式也会受到不同高校条件差异、高校在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评价时对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高校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高校对财务风险预警的全面需要。而定性分析则是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分析人员的经验判断,可以对定量分析的不足加以弥补。如当高校过度依赖贷款、总资产和收入急剧下降、过度大规模扩张、财务预测在较长时间不准确等情况,则预示着高校存在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为此,高校不但要通过定量分析来把握高校的发展趋势,而且要相应地结合定性分析来进行考量和判断。

(三)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系统

风险控制系统就是针对分析检测系统对财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作出的预警,对不同的财务风险类型提供不同的有效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按其是否依靠外界帮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财务风险转移,另一类是将财务风险自行承接。高校对自身控制能力有限,即使可以控制,但控制的成本和代价太大的财务风险可以实施转移策略,如会同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还贷方案和多家银行组合实现贷款,向专业保险公司投保等。高校对不能转移的财务风险或自己有能力将损失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的财务风险可以实施自行承接策略。自行承接的方式即制定相应的对策改善目前的财务状况,如加速应收账款的收回,节约开支,有效处理不良资产等。在制定好控制措施后,还应定期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根据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重新对财务风险评估系统作出的预警进行适当性、有效性、及时性的分析,并对基本信息系统的风险信息进行修正,从而将高校财务预警系统的三部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财务存在的风险点 篇10

关键词:财务风险;原因;措施;研究

财务风险是指预期收益的离散性,即脱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从实践来看,财务风险贯穿于财务管理全过程。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也具有自身特点。充分分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及成因,对有效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十分必要。

一、充分认清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

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谨慎对待财务风险,需要充分认识涉及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和要素,了解财务风险的特点,进而提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1)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存在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财务风险的发生有其客观必然性。事业单位的各项年度工作有着相对固定的内容,但财务风险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仍然存在。(2)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可预测的。随着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日益复杂和多样,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发生、范围和程度是不确定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难以完全掌控风险的发生,但是通过探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规律,能够对财务风险进行充分预测。随着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进步,对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进行科学预测,之后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3)预算改革带来的制度性风险。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开展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大力度推进预算改革,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也进行了相关改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部门预算改革的制度性缺陷仍然存在。在保稳定、保发展的压力下,挤占专项经费、弥补资金缺口,财务部门也因此承担着极大的违规支付风险。(4)制度体系不健全带来的风险。一方面,一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体系还不健全,仍然存在财务管理的死角与盲区,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产生、传递、审核等全过程管理中存在财务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对既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的落实力度仍不足,而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措施又不到位,管理手段更新不及时,也容易造成财务管理风险。(5)事业单位财务队伍道德弱化带来风险。财务人员的道德素养对财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一些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不能严格落实财务制度,对发现的财务风险问题没有及时关注和处置。事业单位对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偏离财务管理制度,甚至违规从事财务活动的风险隐患。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