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细致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全球贸易范例优秀8篇,欢迎参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应对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给各个国家都带来了新挑战,国家贸易市场在逐渐扩大的同时,也在日益复杂化、多样化。我国的国际贸易受大环境影响,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处于贸易发展困境中,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顺应趋势并做到独善其身,成为当前我国贸易产业的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
伴随各国之间经济方面的合作、交流日渐加深,我们步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体化经济使得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国际贸易市场空前繁荣。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的影响是提升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使得我国整体经济结构与经济总量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也使得我国贸易发展步入正轨。国际贸易有着较长时期的发展历程,世界格局在20世纪90年代后发生了巨大转变,西方国家因周期性等因素实现经济衰退,再加上国际债务、美元汇率的变化,从而加重了经济衰退迹象。宏观来看,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贸易处于一个新的增长期,发展速度较快,我国也搭乘国际贸易列车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在近些年,国际贸易显然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核心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环境日益复杂化,各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国际贸易发展进程中问题不断,多边谈判变的愈加困难,原定计划实施的并不理想,让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一定损伤,各国也为此都落实了防范机制。在大格局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都跟往日有所不同,国际贸易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依旧存在,且更为复杂化、烦琐化。我国也深受这些因素影响,急需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新趋势下找寻相关应对策略,以此来为贸易经济的稳步提升提供保障。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是不同国家就不同的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等内容上的资源置换。随着参与国际贸易组织的国家越来越多,再加上国家之间的文化、语言、制度、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使得当下的国际贸易复杂化更为凸显,其中的风险也更为多样,伴随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和国家利益集团的角逐,使得当下的国际贸易发展拥有了新的特点与趋势。当下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跨国企业依旧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较高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地位仍旧在攀升状态中。自2016年之后,国外投资力度加强,根据推论,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还会更加凸显,话语权也会伴随地位的上升而提高,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外部力量,这股力量不容小觑,未来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只会越来越明显,话语权也将进一步提升。在跨国企业话语权不断加大的当下,对于国际贸易的结构及贸易集中区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跨国企业的全球性投资是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体现。国际贸易中,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日渐白热化,所涉及的利益冲突屡见不鲜,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被激发,自由化贸易面临着多重困境,未来发展也会面临诸多挑战。虽然有些国家的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仍然保持增长态势,经济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仍然频繁,自由贸易发展势头依然勇猛。当然伴随经济体之间竞争激烈态势升级,各类为谋求发展和利润增长的手段层出不穷,在间接阻碍着国家贸易平衡、稳定发展,这种状况在发达国家尤其常见,公共资源被不合理、不合法掠夺,人为干涉国家贸易,且恶意的阻止其他落后国家进行交易,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也受到一些干扰和影响,不利于我国贸易发展,也由此引出了国家贸易争端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贸易日趋多元化,网络贸易迅速崛起,发展势头不可小觑,促进了国家贸易效益显著提高。伴随互联网应用普及化,国家贸易中的网络贸易越来越多,形成一股强硬的势头,有着较大发展空间,逐渐在国际贸易中站稳了脚跟,未来也是举世瞩目的焦点。网络贸易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贸易活动、贸易交流,打破了传统贸易的固定发展模式,切实延展了贸易发展方式。在网络贸易迅速兴起的视域下,国际贸易日趋多元化,突破了传统贸易中的空间、地域、时间禁锢,实现了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不仅大型企业可以参与其中,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加入进来,甚至零售批发商、个体商户也都可以成为国家贸易参与者,有名的“海淘”浪潮,就是依托互联网实现个人参与国际贸易的典型实例,打开了国家贸易新格局。放眼当下,电子商务方式的网络贸易成为各国争夺贸易市场与贸易资源的最有利武器,未来这种情况只会愈演愈烈,受到各国重视也就不足为奇。国际贸易整体结构优化,贸易走向高端化。当前的国际贸易仍旧未能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对于西方国家经济打击较大,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仍旧保持活力与稳定的发展势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影响日益显著,成为国际贸易中冉冉升起的新星,世界格局仍旧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中,国际莫阿姨参与者结构日趋合理与稳定,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的最大体现的是第三产业实现全球化,而第三产业的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技术和知识的发展与融合,能够对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造成干扰与影响。目前的第三产业仍旧处于发展上升期,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其中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也就因此奠定国际贸易走向高端化的趋势。
三、我国应对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策略
我国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经济虽然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呈现出短暂的经济缓慢发展状况,但是我国的经济上升空间依然很大,既是大国,肩上的复苏全球经济责任必然沉重,间接加快了我国经济转型。鉴于国际贸易新趋势,我国应当挑战视为机遇,攻克难题、突破困境,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总结出了几点应对策略,依次如下:
(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也是不可抵挡的潮流,凡是朝着相反方向发展,必然是以卵击石、玉石俱焚,顺应这种趋势去发展经济才是正道,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也是不变的真理。我国应当在顺应这种潮流和趋势的基础上,坚守改革开放方针不动摇,并且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挑战与困难。要将经济发展眼光放长远,切实把握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并根据评估和预计结果去制定和实施相关对策,切实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主动投身国家贸易洪流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应当密切关注国内产业发展动态,并且带动和鼓励产业实现结构升级,进一步提高所有产业生产水平,将国内资源进行整合,以此来形成贸易合力,从而加强抗风险能力。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当维护与加强和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构建良好贸易合作关系,切实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二)坚决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近些年,国际贸易争端不断,我国也一直在处理相关问题的道路上。据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之后,G2000集团提出的针对贸易活动的限制举措,大半都在推行中,这些举措对于全球4%左右的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影响[1]。中国也是影响较深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状况,我国应当及时吸取教训并快速成立应对体系,增强对贸易摩擦的处理水平,坚决地质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且决心更坚决、信心不动摇,切实维护我国贸易权益。除此之外,我国还应针对产业不合理、劳动力低廉等问题进行合理改善,切实将发现的贸易摩擦因素进行妥善解决,并进一步加强贸易经济并减少贸易摩擦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升我国跨国企业实力,拓宽规模
鉴于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在不断提升趋势,我国也要审时度势,进一步加强我国跨国企业的实力与规模,才有可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据更多优势和话语权。近几年,我国跨国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这是我国国力的彰显,经济实力的体现,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我国跨国企业的实力和质量都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公司有着较大差距,这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因此,需要国家重点发展跨国企业,并且重新审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国际贸易合作中的站位和方式,针对发展不足的地方进行创新和调整,针对发展有优势的地方要进行大力支持,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产品质量上动脑筋、做努力,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向知识、技术和服务密集型商品方向进行转变;而在进口方面,要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技术,只有这样,产品质量的市场吸引力才会加大,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形成强大的贸易风险抵抗力,进而推动我国企业升级发展、外贸水平快速提升,我国跨国企业的实力和规模才可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在国际贸易中才可占据更高地位、拥有更多话语权,这既是身为大国的一种责任,又不失为一种担当。相信在跨国企业实力提升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推动网络贸易发展并加速电子商务普及
我国是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大国,且互联网在进一步普及进程中,在互联网贸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利于我国贸易产业迅速转型,也利于增多我国贸易产业群和提高整体贸易抗风险等级。我国应当在网络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大支持力度,切实让网络贸易形成规模,还应引入科学技术来促使电子商务进一步普及和发展。近几年,电子商务的作用和影响力都在逐渐上升,就双11天猫狂欢节而言,短短的几分钟,交易额就可突破100亿,可见电子商务前景绝佳[2]。其他行业和产业都可效仿这种经营模式,切实拓宽企业的推广渠道,为企业盈利提供便利,也为企业的知名度打响提供协助。越是严峻的时刻,越是突破的契机,我国应当抓住国际贸易严峻新趋势,向以往全球经济贸易利益链发起挑战,打破固有模式,建立新的贸易利益链,切实打开贸易新格局,促使贸易模式发生转变,积极投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怕艰难险阻,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国际贸易中稳扎稳打,最终巩固基础和实力。我国还应不断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寻求突围办法,进一步在符合国情基础上进行贸易创新,做到其他国家所不能及,使得我国的贸易地位、影响力、话语权不断上升,为今后的伟大复兴迈出重要的一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有利有弊,需要全面认知、客观对待。对于我国贸易产业而言,虽然面临的挑战和阻挠诸多,但最重要的仍旧是认清贸易时局,找出利于我国贸易发展的契机,并针对新趋势找寻并制定应对策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我国也应当在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中明确贸易战略,坚守路线并为此寻求稳定、健康发展渠道,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进一步把握国际贸易趋势,制定全局策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分析及应对策略[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2).
全球一体化是21世纪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的创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经济全球化既加强了世界各国ZF、跨国公司以及相关组织乃至个人在国际贸易的合作和相互影响,更加剧了各个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推动了以经济增长为指向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发展。在此种趋势之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交流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贸易的各个市场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而在这样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国际贸易理论也随着国际贸易实践活动的变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则在全球化背景下给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原动力和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形式背景下,对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行一番探究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成为了许多相关工作者探索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基于这样的出发点,选择就全球化下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行一番探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或意见。
关键词:
全球化;国际贸易;理论;实践;热点;焦点;理论体制;未来展望
全球化,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而在全球化的推进发展过程中,经济贸易的全球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甚至是各个国家联系走向更为密切的风向标,因此全球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是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各个国家也在全球化的发展中也将本国的国际贸易作为主要的政府工作甚至制定了相应的具体国策进行经营,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已然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发展,只有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中去,才能够与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成长,才能够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尤为重要,而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之前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以及实践活动内容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内容,各个国家关注的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也从单一化发展为多边化了。全球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内容也成为了新的研究领域,并有了新的研究价值。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本文选择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一侧面从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展望等方面展开一番剖析和论述。
一、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
全球化推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给各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联系创造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局面。就国际贸易而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可谓是给其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贸易在全球化下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和问题,首先是在新的全球化发展状态下发达国家所占据的领先地位会在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上有怎样的变化;在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状况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其次是国际贸易所主要涉及的商品跨国交换中在交换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各个国家采取了何种相应的具体措施使得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能够获得双方的认可,以及国际贸易全球化体系下跨国公司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带来的影响;而作为国际贸易中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WTO,当中国加入这个组织成为其中的一员之后,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冲突和矛盾,而进出口贸易政策也随之发展了怎样的改变。而就具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来说:第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国际贸易也就与中国的经济贸易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了,而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改革也牵动着国际市场上相关政策和交易活动的改变,这也就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关注点和研究内容,其中有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机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机器解决措施研究、人民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杠杆作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在发展中的理论问题研究,只有贸易协定以及应对贸易冲突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势必产生交易不平衡,也势必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本土夕阳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加剧竞争,贸易顺差和逆差之间的的不断转变也势必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相应的产业中进行贸易保护壁垒的建立,而在贸易保护体制和理论下,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实践活动和交易中就难免产生冲突和矛盾,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如何才能够在各个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下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能够更好的获得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势必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各个国家在贸易过程中制定的规则各不相同,在具体的国际贸易过程中,虽然有相应的国际交易规则,但是涉及到一些内容还是存在法律方面的漏洞,而这也会给许多国家之间在贸易往来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其中也就衍生了类似与驰名商标保护及海关边境措施的使用,WTO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法律效力的辨析,垄断法以及反垄断措施所面临的若干调整和VTO反倾销价格承诺规则和使用方法等热点问题;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给各个国家在交易中发生争端,这些争端的解决机制和具体措施则直接影响着贸易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因此国际裁决这些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对于国际贸易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重要价值可见一斑。而在加工贸易是当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劳务和商品所在,而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贸易方式和生产机制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和升级则是决定着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是否能够更加具有竞争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给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带来新的气象和新的发展道路;而如何在科研投入和制造业中加大投入,使得加工贸易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每一种贸易方式都与货币息息相关,而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易涉及到货币之间的兑换,而这也使得货币汇率,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以及国际货币对于国际贸易顺差的走势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特点和需要关注的焦点,总而言之,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给国际贸易注入了新思路、新动力,也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问题,新热点,我们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适应的调整,从国家政策层面以及国际合作的大局观出发,做好国际贸易的相应实践活动以及理论研究和发展,那么就能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迎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百花齐放美好局面。
二、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
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使得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和发展,其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体制。H-O-S定理和多边贸易体制就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发展内容。H-O-S定理,即要素价格均等化(赫-俄-萨定理):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要素价格均等说可以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是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的。俄林则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是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替代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是要素价格呈现均等化趋势。萨缪尔论证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理论被称为H-O-S理论,它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多边贸易体制即WTO所管理的体制。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是多边经济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织方,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的管理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也能够及时有效在体制中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各个交易方的自由、平等贸易;在WTO事务中,多边贸易体制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不产生不良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使贸易尽可能自由地流动,这一方面意味着消除壁垒,另一方面意味着保证个人、公司和政府了解世界上的贸易规则是什么,并使他们相信,政策不会发生突然的变化。《WTO协议》是涵盖范围广泛的各项活动的法律文本,冗长而复杂。但几个简单而根本的原则贯穿于所有这些文件,构成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多边贸易体制主要有非歧视性、更自由的贸易、可预见性、促进公平竞争以及是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而经济一体化则是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多边贸易体制在发展中需要不断推动的。总的来说,国际贸易在理论体制方面的不断丰富给国际贸易的实践活动发展有指导作用,也让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据可循。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未来展望
全球化的推进对于丰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小的贡献,而国际贸易理论不可能一层不变,需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活动则会不断的给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案例和改变的原动力。具体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新方向和新未来来说,首先,是贸易保护政策方面的变化,我们的国际贸易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化,最大化分配,通过贸易活动让各个国家的输出产品和劳务能够在竞争中更好的发展,也让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能够获得产品技术上的引进和提升,因此贸易保护政策,特别是其中的夕阳产业保护理论等这些明显有着保护本土产业发展而拒绝外来产品进入本土市场的政策需要进行相适应的调整,需要从大局观的层面有效的进行产业改革和升级从而为国际贸易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活动提供更好的保障;其次,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合作必将更为紧密,而在这些合作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必然和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关系很大,而各个国家关于国际贸易的政策则来自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内容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直接影响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意味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关系到未来各个国家贸易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离不开国际贸易组织WTO,在国际贸易体制的建立以及具体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中,建立全球贸易保障机制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WTO成员,各个国家可以通过本国进口增长、关税变化及反倾销措施等情况对贸易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而WTO成员承诺约束现行贸易开放水平,不采取任何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并每两年向WTO通报一次落实情况。事实上,WTO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扮演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遏制者"和"终结者"的角色,为全球经济避免滑向深度衰退设置了一道"安全阀"。在未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势必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而这些变化则将与实践过程中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从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全球化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发展下必然发生新变化,呈现出新内容和新趋势,但是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上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在合作中做到共生共赢,那么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都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作者:汤洪平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知桂。比较利益原则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贡献[N].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4
[2]朱应庚。从历史看西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战线1982
[3]周俊。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02
[4]赵亚平。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8
[5]邓晓馨。国际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01
关键词:国际贸易;全球化;中国;竞争力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逐步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而国际贸易作为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世界各国通过跨越国境进行商品货物的交易,实现国家经济上的互利共赢。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积极施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降低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关税,并积极投身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在如今风云变幻的世界环境中,进行公平互惠的国际贸易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近些年,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和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国家开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封锁,造成了一些国际贸易壁垒情况的出现,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国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深化我国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突破国外势力对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壁垒和封锁,并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概述
国际贸易是指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等价交换,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贸易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进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需要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一个是国家的形成,当形成国家的体系和制度,并且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这样才可被称为正式的国际贸易;另一个条件是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各类商品,并将这些商品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换,获取各自国家所需的利益。通过国家商品移动的方向可以将国际贸易分成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三类,其中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是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易,对国际贸易是有利的。而过境贸易是指两个国家进行贸易,但是贸易地点选择在第三个国家的国境内,这样的的贸易方式对国际贸易是起阻碍作用的,不利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二、我国国际贸易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相关法规不健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需要相关的法规予以制约,保证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的互惠互利。而WTO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贸易组织,主要任务就是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但是WTO组织在处理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不按照国际贸易法规进行国际贸易的现象,不仅会严重破坏WTO组织的国际形象,还会损害进行国际贸易国家的利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相关法规不健全,首先在特定的国际贸易情形之下,没有相关的国际贸易法规处理国际贸易事物,容易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产生国际冲突,造成严重不利的局面出现。另外,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相关法规不健全还会体现在WTO组织在处理国际贸易争端事物中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发生,国家贸易没有做到公平互利,损坏了WTO组织在处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公正形象。
(二)全球化的国际贸易存在一定的壁垒和封锁。自中国加入WTO组织以来,对外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内积极改革发展经济,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时,便引起了西方国家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严重损害了西方国家的利益,之后便采取了有力措施,就是在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提高中国商品的关税,并对出口中国特定的产品和技术实行封锁,这些都使得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存在一定的壁垒和封锁。在国际贸易存在一定的壁垒和封锁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西方国家没有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中国的经济崛起,而是采取打压的方式严重阻碍中国进行国际贸易,这样下去不仅会对西方国家经济产生严重影响,还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我国通过国际贸易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是,当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和经济发展缓慢的西方国家逐渐缩小经济上的差距,便对中国参与的国际贸易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商品打压和技术封锁。面对这样的艰难局面,认识到我国在国际贸易事物中依然竞争力不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国际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无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提高了在国际贸易事物中的人力成本。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多个方面均有表现,一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不明确,资源配置的有效利用率不高,还有就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事物中的人力成本过高,使得国际贸易的经济效益不高,另外就是我国的技术外溢规模较大,中国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较高,使得在某些方面,中国将自己独有的产品技术也进行了出口,造成中国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技术竞争力不足。
三、全球化背景下增强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策略
(一)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面对风云变化的国际贸易形势,中国需进一步加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扩大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不仅会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会对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可以是我国的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增强贸易竞争意识,增强商品经济的观念,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优化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增强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如今,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主要是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商品,商品主要集中在低端的商品中,技术含量不高,这样必然会影响我国对外国际贸易的竞争力。因此,在扩大我国国际贸易规模的同时要增强商品的竞争力,这样在扩大国际贸易规模时才能更加有竞争力。
(二)深化我国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我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深化我国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需要根据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水平进行实时调整,从我国参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实际出发,根据全球化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完善我国内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另外在进行深化我国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时,要注重对外产业机构的调整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产业结构管理机制,增强我国对外经济的竞争力。我国在过去的国际贸易中往往只注重贸易的数量,对贸易的质量不是太关心,这样必然会逐步失去我国国际贸易的优势,所以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在深化国际贸易结构的同时,努力提高国际贸易的贸易质量。
(三)突破国外势力在国际贸易中的壁垒和封锁。当今,国际贸易中国外势力对我国商品依然存在一定的壁垒,并对出口到我国的技术产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封锁,面对这样的复杂形势,需要努力增强我国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突破国外势力在国际贸易中的壁垒和封锁,维护我国应获得的国际贸易利益。首先需要国际贸易中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主张,降低进出口商品的关税,突破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商品限制。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商品的封锁,我国应积极提高受封锁商品的品质,采取逐个击破的方式,突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商品封锁。另外,还要加快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并对进出口我国的商品加大检查力度,发挥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增强我国商品在全球化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全球化。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为经济全球化贡献自己国家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在我国有着许多优秀的跨国企业和公司,政府应该对这样的公司实施严格的政府监督和政策扶持,增加我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形成全方位、多领域和深层次的开放模式,同时按照国际贸易交易规则严格要求我国的国际贸易公司和国际贸易商品,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市场,优化国内资源配置,不断拓大对外市场规模,积极引起国外先进的企业,并鼓励我国优秀的企业走出去,提高我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结语
关键词:国际贸易;经济问题;贸易形势
分析2016-2017年全年的数据可知,我国全球贸易开始进入复苏阶段,国际航空运输也增长迅速,另外,出口订单也持续增多。但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升温,“逆全球化”思潮有所强化。美国更加支持贸易保护主义,以后的美国将会加大对贸易执法的力度,这也会带来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和摩擦。另外,当前国际局势不断变化,发达国家民粹主义思潮越来越严重,支持经济开放的人数越来越少。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由电子商务带来了全球贸易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球贸易不断放量,大宗商品价格实现了同周期的快速增长,但是,在实际上,贸易量并没有很大的增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客观面对国内经济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使我国贸易战略更加科学合理,更有效地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这是现阶段促进贸易水平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集约化不足
众所周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也使得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密切,一国经济的波动常常会影响其它国家。当前我国虽然实现了高度的全球化,但是,在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我国还没有达到经济的高度集约化,在这个过程中,全球经济一点的风吹草动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贸易边界不清晰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边界更加模糊,造成了国内保护贸易和全球一体化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国际经济和贸易的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形势,劝酒经济和贸易的一体化又会不断地促使我们对经济贸易格局作出调整。当前,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主要表现为技术、服务和金融的一体化。但是在和发达国家的比较中看出,我国的这几个方面并不存在优势。
二、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途径和策略
(一)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要不断增强我国的资金、技术优势,开展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推动和他们自贸区网络建设的进程,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的便利化。其次,我国当前已经丧失了劳动力优势,要寻求生产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将我国不具备优势的生产环节逐渐转移到这些地区,增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使用,提高我国经济的资源整合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地位,从而使我国的优质企业可以主动参与到构建全球价值链的目标中去。
(二)调整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
首先,要彻底改变传统分工方式,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注重发展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助力其转型和升级,延长我国贸易生产和销售的产业链。其次,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减少对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依赖,在加工贸易中,增加研发和设计的比重,不断加强对关键产品的制造,实现产品设计的增值率,在政策上,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高层次的国生产中来,加强企业自主创新。
(三)实现企业创新发展
我国的贸易企业应该减少对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的依赖程度,转变传统的竞争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并且在创新中,实现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要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和附加值,将创新要素加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去,使其质量不断提高,减少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使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出口的重要部分;加快顺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实现贸易的产品升级,向技术、品牌和服务等方面转变,培养新的竞争优势,培育自主品牌生产,加大对品牌的推广力度,不断推进自主研发进程,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参与到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中去,不断改进我国的外贸政策,政府要加强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的贸易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贸易汇总的参与度。
(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我国要提高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提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优势,促进新兴产业快速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努力构建新型的以我国企业为中心的全球一体化生产模式。建立科学的经济贸易政策,实现贸易政策和新兴产业政策的结合,不断整合全球资源,构建全球经济要素聚集的新平台,不断提升产品的价值链,提高产品竞争新优势,加速优势的培养,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中的竞争力。另外,要实现产业转移和“一带一路”政策方向的吻合,鼓励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建厂,推进我国企业生产分工的不断优化。
(五)推进贸易合作
我国要积极参与到国际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中来,推进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制定合理的自贸区战略和规划,加强自贸区网络的规划和构建,深化同其他战略合作伙伴的贸易往来和贸易合作。其次,要积极参与到多边沟通协调中来,发挥在亚太经合组织和其他组织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区域组织合作,不断参与到调解国际矛盾中的对话中去,共同推动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构建。另外,还要注意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加大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形成战略同盟,一起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的合作中来,推进他们的建设和发展,为推进亚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自由化贸易关系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全球贸易指数可知,全球贸易处于稳步增长和回升中,但是,在贸易一体化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结构发展趋同等等,另外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政策不断调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我国要立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把握新的发展趋势,遵循和贯彻以WTO为主导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推进国际贸易的一体化进程,做好“一带一路”及周边国家的自贸网络建设,从而促进全球经济和贸易的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刘杨。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生态化战略选择[J].现代交际,2017.
[2]张晓兰。当前全球贸易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J].宏观经济管理,2017.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金融工具;全球化;贸易融合
引言
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通过分析当今经济全球化、贸易融合,发现未来发展国际趋同的必要性,进而预测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
一、回顾过去: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
2006年,我国进入后WTO时代,市场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中国经济更广更深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积极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及地区进行战略经济对话,增强国际合作。而此时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国开始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这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既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顺应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之后的十年间,中国响应了G20关于建立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财政部修订了公允价值计量等新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保持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此后,2017年企业会计准则又进行了一次重大变化,修订了金融工具、政府补助等具体准则,以金融工具为例,在金融工具定义上,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17)来看,金融工具的定义与IFRS的表述近乎一致,这说明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加快了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步伐。在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方面,在旧准则中,金融资产被分为了四类,即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种金融资产的四分类划分的标准很模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导致了主观性增强,仅根据管理者的意图便可以划分金融资产。新准则将金融资产的四类划分为三类后,除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金融资产的细分增强了其分类的逻辑性之外,国内外会计准则实际含义相同。可以看出,在这一基础上,对国内会计准则的更新和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必要的。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趋同进程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便开始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深刻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发挥协调作用,承担国际责任。在这一形势推动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很可能发生变革,可以看出趋同进程具有波动性和周期性,历史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又会重现,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将会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和贸易的规范发展,促进我国与各国经贸团结合作,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声誉。
二、着眼现在:国际趋同大势所趋
(一)国家发展建设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出台。我国会计法制建设都是紧紧围绕并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是如此。在国内和国际会议中可以看出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在众多国际会议上中国和各国表现出了合作共赢的进一步展望。比如,2019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上,与会各国领导人对于世界经济形势、贸易、数字经济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在各国都走向开放融合的大趋势下,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各国经济产业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下更快融合。当世界经济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强的情况下,逆全球化对全球化造成冲击,各国倡导共同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以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减少经济风险对本国的冲击。全球共同治理需要共同的准则规范和交流,在这一背景下,从经济交流方面为践行互利共赢理念,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成为大势所趋。
(二)经济全球化助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利于在世界各国面对经济全球化中的困境时,加强全球治理,促进区域合作,在贸易融合的背景下促进经济发展。在疫情扩散至全球时,从G20领导人应对肺炎特别峰会中中方表示会尽最大力量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到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中中国明确发声会加强中非的友好关系,共同抗疫,团结合作,再从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到全球疫苗峰会,可以看出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面对全球疫情下民族主义倾向增强。逆全球化浪潮加剧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倡导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长远的发展之道,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紧密的国际交流,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目前,在疫情仍未在全球得到全面控制下,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召开,中国表明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共同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繁荣,此后我国加强了中国贸易强国的建设,抓住国际分工深化所带来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机遇,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发展。因此,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融合的进程也成为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必要原因之一。
(三)数字化经济急需与国际接轨。随着数字化经济的日益发展,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供了技术条件。在疫情的冲击下,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而之前我国数字化经济虽在快速发展,但效率不高。疫情期间,实体经济陷入困境,数字经济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一直以来我国的数字技术在行业上发展并不平衡,此时正是我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最好发展机遇,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取得在国际社会上发展数字经济的主动权。而会计作为一门深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影响的学科,会计数字化转型也即将成为大势所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也将成为中国企业的决定性因素。云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载体,对比传统财务内部系统,云财务将更加方便快捷。随着线上办公成为趋势、数字化办公软件的普及,社会对数字化会计师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要求财务专家不仅要具有数字化思维方式与国际化新兴技术相接轨,更要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以满足因社会需求而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发展契机: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融合现状
(一)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二战后为重整国际经济秩序,避免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造成打击,破坏世界经济秩序,逐渐形成了以互惠为基础的货物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准则。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运输成本降低,各国贸易进一步融合,国际贸易模式也一改传统模式变为跨国生产、全球销售的一体化综合体。与此同时,贸易融合的趋势也间接推动着在这一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
(二)我国进行国际贸易融合的进程:风险和机遇并存。机遇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1)改革开放后,我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加入了全球贸易融合的队伍,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深度融入了全球贸易链,并通过发挥自身劳动力优势及积极引进外资,发挥生产要素的价格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继续深化全球化的进程,推动国际贸易融合无疑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2)因肺炎疫情而迅速发展的线上线下融合的跨境交易模式,通过大数据发展线上电子商务平台,实时监控订单收发,引流线下实体店至线上交易平台,扩大了国际市场的销售规模,新开发的线上交易系统需有统一的交易政策和计量政策对产品进行监管从而使国际交易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贸易链和价值链中取得更具优势的地位,不仅要知悉全球贸易链和价值链的发展方向,更要洞悉国际所采用的各项会计准则及其文化和发展历史,及时作出适应线上交易的战略调整,采取相应的贸易战略和投资战略。从以上进程可以看出我国的贸易融合在深入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风险。风险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国际贸易依存度降低。近年来逆全球化对我国贸易融合产生了较大阻碍,发生了很多像英国脱欧,美国增强贸易壁垒并挑起贸易摩擦等逆全球化的事件使进出口贸易额下降,国际的贸易依存度降低。(2)负面影响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国际分工深化作为当今贸易融合的体现之一,全球分工一方面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一国受到负面冲击,会通过全球贸易链传递到其他国家,进而影响整个世界。(3)国家发展后面临的潜在威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日益缩小,面对日益强大的竞争对手,各国产生危机感,进而转向加强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使我国的贸易融合进程受到潜在威胁。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对外部资金、技术等依赖在增强,而中美贸易摩擦、科技冷战使我国受到潜在威胁的风险增大。在贸易融合下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趋同后的机遇和风险并存,而如何在紧跟国际趋同步伐的前提下应对随之而来的风险才是当今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展望未来:对未来国际趋同的建议
面对当今的时代挑战及贸易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对中国未来国际趋同步伐的建议如下:
(一)密切关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动向。应密切关注会计在国际上的发展动向,例如通过国际化发展得较好的国际化机构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可以及时了解会计在国际上的发展,并主动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运用IASB会议提供的开放机制提出建议,反映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特殊问题,增加参与度并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并提升我国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发言权,从而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
(二)“因地制宜”地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在具体准则推行方面,例如因高素质人员配备不足,风险管理部门制度不健全,基础数据的缺失等问题。我国现行的金融工具减值原则还不能实现国际化接轨,在具体企业推行方面,因我国企业类型,数量众多,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业务性质和相关需求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如果一概推行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有些企业可能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反而不利于实现个体的经济目标。因此,之前我国会计准则还实行渐进式趋同,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实施之初仍以原会计准则为主,再渐渐过渡,不仅吸取了国际准则的精华,还创立了自己的特色,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实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系统全面地联系了整体与部分,并逐步解决了企业治理规范的问题。因此这一特色应继续延续下去,因地制宜地推行会计准则国际化,可以更好地兼容我国企业发展的特点。
(三)加强贸易强国建设,夯实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基础。国际贸易融合作为稳定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背景和基础,中国应着力加快贸易强国的建设。而目前因疫情演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此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不断膨胀的债务负担仍是全球经济的重大隐患。因此,中国应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作出有力的中国贡献,同全球各国共同推动全球贸易稳定复苏,推进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贸易发展路线,营造有利于复苏的国际环境,并继续推进国际贸易便利化,尽早解决疫情带来的影响全球贸易的法律问题,进而最终完善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面对国际分工深化所带来的负面冲击,为了尽量减少贸易链分散导致的效率损失,我国应加强自身的科技含量,积极创新贸易方式,并加快提升国际标准制定的能力,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来趋利避害。在中国-阿联酋经济贸易数字博览会上,中方表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而数字技术与贸易融合的新型贸易方式,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际贸易链的安全,我国应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数字产业,并通过自主发展,减少因依赖外部而产生的潜在威胁,从而推动我国贸易强国建设。
(四)加强国际合作,抵御逆全球化风险。2021年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中详细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理念和政策主张,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和进展。加强中国与国际的发展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在空前加深,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在世界发展面临难题和挑战的情况下的必然产物,肺炎疫情便是对世界的警示,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的风险挑战。要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我国应积极将合作理念传递到世界,并加大国际援助,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各国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
(五)稳步推进趋同步伐。我国现阶段的会计准则基础较为薄弱,要完善趋同机制,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稳步推进,扎实前行。若趋同进程与我国发展进程不协调,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就会与国家经济现状脱轨,反而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在趋同过程中要调和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现状的需求,针对我国的发展需求,综合不同国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验,从而总结出适合我国发展的趋同步伐。
五、结语
(一)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为价值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体系的建立是对全球价值链(GVC)快速发展的回应。美欧试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等超大型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来主导未来国际贸易、世界投资新规则体系的建立。国际贸易新规则体系中包括同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条款和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回应全球价值链快速发展的要求,是维护欧美主导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的核心利益,通过边境内条款、投资条款等核心内容在全球的推行和确立,使得GVC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边境间商品和服务流动更加顺畅、成本进一步降低、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更深入地参与全球价值链。《2014年世界贸易报告》指出,根据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附加值贸易(OECD-WTOTiVA)数据库计算的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09年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GVCparticipationindex),发展中国家参与程度高于发达国家,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也得出结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附加值贸易中所占份额从1990年的20%增加到2000年的30%,今天已经超过40%。二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价值链联系更加紧密。《2014年世界贸易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零部件贸易比例从1988年的6%增加到2013年的25%。这一比例的显著增长并不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零部件贸易减少所造成的,数据显示同时期南北国家之间的零部件贸易也从30%提高到40%。但是发达国家之间的零部件贸易比例下降了近一半。特别是,二十国集团(G20)中的发展中国家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和出口的比例都更高。三是全球价值链的未来地理位置、治理结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利用全球价值链参与到国际生产网络中,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伴随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财富和经济权力的逐渐“东移”,跨国公司调整其全球价值链分布策略,更多的创新活动和最终的消费市场逐渐向新兴市场经济体倾斜,新兴经济体有望在GVC中实现升级。
(三)再工业化促进全球价值链的调整和升级
伴随新工业革命而来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数字化制造模式,将对传统依靠资源禀赋的规模经济生产方式造成冲击,使得未来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成为可能。无论是成本驱动型还是消费驱动型的制造业回流,发达经济体中出现了本地化取代国际化的趋势。美国再工业战略的含义并非简单的制造业回归,其实质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再工业化的实质是以引领新工业革命为核心目标,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进行动态治理和重塑。
(四)新工业革命将重塑全球价值链
新工业革命的到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不仅仅由于许多关键技术面临突破的临界点,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新变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在新工业革命的洗礼下,未来的社会需求将是个性化和差异性的,与此相适应,生产方式将更为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本地化、小型化和扁平化,中小企业组成的生产网络将和国际商业巨头一起发挥作用。商业模式也以解决顾客需要为主,服务成为获得更多附加价值的关键所在。数字化、自动化、个性化和人力资本中体力成本的下降,使得传统的要素比较优势大大削弱,高级制造装备生产将更具个性,并且具备更多的高附加值。这将使全球产业链条形态发生改变:作为微笑曲线前端的研发、设计和后端的市场、营销所占比例将提升,而作为中部底端的生产、组装比重将下降。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制造中心,通过低要素成本大规模生产同质产品,但新工业革命将使中国的传统比较优势大幅削弱,中国未来的制造业发展空间将大幅压缩,制造中心的地位也将受到威胁。
(五)服务和创新为导向更加明晰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加速融合是推动全球价值链横向深化发展的决定性变量。未来几年,随着全球创新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一体化生产的持续深入,全球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同时,创新也成为引领全球价值链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将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希望通过创新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控制权。
二、全球价值链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影响
(一)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分解带来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在全球价值链下,生产的碎片化加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国际产业分工的主导力量,其通过投资和业务外包,实现产品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被分割为不同的任务,并按要素禀赋差异、专业化和交易效率的原则安排在不同的经济体完成,国际分工覆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球价值链以全球技术进步、要素跨国流动的快速发展为基础不断发展,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碎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间产品贸易的占比逐渐攀升,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全球价值链碎片化、分散化加剧,不仅催生了模块化生产、服务外包、垂直专业化生产等生产方式和商务模式的创新,还带动新型国家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打破了原有的基于商品贸易的产业间分工模式,由产业间分工发展为产品内分工,从主要使用本国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发展为中间品贸易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各国、各类型的企业在价值链上,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对赶超国家而言,产品内分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同早期的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相比,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所在国的门槛较低,对其技术和资本禀赋要求较低,这使得后起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更加容易,只需实现某一环节的生产即可。目前,国际间产业分工形成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并存的格局,多样化的分工体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融入世界生产体系的多种选择。但另一方面,全球价值链和产品内分工的模式,使得后起国家容易被固化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落入跟随式发展陷阱。全球价值链和国际产业分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可以说,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导致传统的一国生产、全球销售模式被国际生产、全球销售模式取代,工序切片化和任务活动成为新型国际生产体系的显著特征。全球价值链和国际产业分工是这种新型生产体系的一体两面,从产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角度看,就是全球价值链;从生产组织的角度看,就是国际产业分工。
(二)基于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途径
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升级,指的是价值链中的企业从价值链中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联系,从而提高竞争力,顺着价值阶梯逐步提升,进入到附加值更高的活动中。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有利于领导企业,这使得发展中国家重视在价值链中的升级问题。根据Humphrey和Schmitz(2002)的划分,价值链上的升级分为四个层次: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性升级和部门间升级。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向领导企业学习技术、经验,跟随企业很容易实现流程和产品升级,从而实现价值链上的初级升级过程。但是功能升级和部门间升级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知识资本的累积,以及创新和服务因素的大量引入。
(三)高端产业链是新兴经济体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
作为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提供了机遇。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将高端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与《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再工业化战略,欧盟的2020战略、俄罗斯的《2020年创新发展战略》等,这些战略的实质都是抢占未来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和治理权,确立竞争新优势。高端产业的发展具有技术和资源密集性强,政府在其发展中起到战略规划和重要推动作用的特点,目前这类产业的国际分工机制尚未明确,行业主导企业的能力和地位尚未稳固。发达国家同新兴经济体的起点差距小,新兴经济体具有了弯道超车的巨大发展机遇,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参与和构建新型国际分工体系提供了契机。
三、全球价值链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贸易方式的转变:中间品贸易时代来临
目前,世界货物贸易的60%是中间品贸易。在全球价值链时代,很多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提供已延伸为多个连续的阶段,并形成跨越许多国家的供应链。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导致产业不同价值增值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分工,中间品贸易形成,贸易方式发生转变。全球价值链和贸易深入融合的结果之一是,在全球贸易中,中间产品的贸易份额已经超过最终产品的贸易份额。在过去的20年中,贸易相对于总产出的增长十分显著,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间产品跨越国境的次数。实际上,中间产品贸易已经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着当前趋于分散化的国际分工模式。
(二)贸易结构的改变
1.新型贸易统计方法避免重复计算问题
(1)全球贸易规模缩水传统贸易总值和贸易增值两种不同的统计方法的主要区别,是出口中的外国增值部分。世界贸易总额在附加值贸易统计下贸易额减少。根据OECD-WTO联合数据库TiVA已有的数据,目前仅能计算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09年的世界附加值贸易总额,分别为5.2万亿美元、8.1万亿美元、12.3万亿美元和10.1万亿美元。同年度按传统贸易总值统计方法计算,世界贸易额分别为6.5万亿美元、10.5万亿美元、16.1万亿美元和12.5万亿美元,前者大约比后者少20%。
(2)主要贸易大国排位发生变化附加值贸易重新调整了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其中,2009年欧盟27国占比为18%,美国依然是全球贸易份额最高的国家,2009年为12%,占比超过传统贸易统计下的比重。2009年,德国和日本在附加值贸易统计下的贸易份额分别为8%和5%,比传统贸易统计下的占比高出一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中,按照附加值贸易统计,中国的贸易排名最高,2009年超过德国位居第二,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由于主要出口能源和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不高,但总体呈增长趋势。从历史纵向对比来看,主要发达经济体附加值贸易的份额逐年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附加值贸易份额逐年提高。其中,中国是附加值贸易份额提高最显著的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全球价值链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掌控着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占据着“微笑曲线”的两端位置,所得到的贸易和投资收益最大。全球价值链是发达国家获得巨大收益的重要路径。尽管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创造的附加值比重越来越高,但其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环节,对进口投入品的依赖也有增无减,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下游劳动力密集型零部件并完成组装任务。根据UNCTAD-Eora全球价值链数据库,1990年发展中国家附加值贸易的份额为22%,2000年提高到30%,2010年则猛增到42%。
3.服务贸易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尽管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广泛共识,但从贸易增值的角度看,服务贸易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可以说,没有服务就没有所谓的价值链的存在。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GVC起到连接的作用,将GVC中的各个环节,从产品概念、设计、品牌、生产、营销、销售到售后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Johnson(2014)的研究可以从更广义的部门层面来理解贸易总值和贸易增值方法对国际贸易认识上的不同。按照出口总额统计,制成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为70%,而服务贸易占比为20%。但按照贸易增值的统计方法,制成品和服务的占比分别为40%。
4.贸易比较优势的显现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更能清楚地认识一国的贸易竞争力所在。如果采用贸易增值的方法,可以更加准确的计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从而更加清楚一国的比较优势所在,从而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本国的贸易竞争力。例如,一国的金属制成品(ISIC28)的竞争力情况,按照贸易总额的统计计算,中国的RCA指数最高,但按照贸易增值方法测算,中国仅排名第七位。而美国同一产品的排名在贸易总值和贸易增值的方法下分别排名第十位和第三位。
5.贸易差额的变化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贸易附加值统计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一国从贸易中获得的贸易利益。随着国际贸易分工的不断深入和范围扩大,中间品贸易飞速发展,贸易总值统计无法准确反映一国实际获得的贸易利益,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一类贸易结构比较特殊的国家来说。Koopmanetal(2014)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国是零部件的最终组装国,中国同美国的贸易逆差存在重复计算问题,被严重高估。如果按照贸易增值的方法统计,中美贸易逆差可以减少40%。
(三)贸易政策层面:全球价值链对贸易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食用油籽;全球贸易格局;贸易网络;粮食安全
1引言
中国是食用油籽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的大国,在全球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食用油籽作为食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等农业产品的重要来源,也作为畜牧业饲料蛋白和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原料产品,在社会经济发展与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食用油籽稳定供给受到关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具体要求。我国生产与消费的传统食用油籽品种包括大豆、花生、油菜籽、棉籽、葵花籽、芝麻、亚麻籽和油茶籽等[1]。其中,大豆是我国原产的油料作物,也是消费量占比最大的食用油籽品种,海关数据表明,2021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约占全国大豆总需求的85.5%。此外,我国是全球花生总产量最高的国家,也是花生及其制品的主要消费大国,在全球花生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2]。油菜籽是全球三大食用油籽之一,在被大豆超越以前,油菜籽曾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油料作物,中国油菜籽产量占全球油菜籽产量的20%左右[3]。自21世纪初,中国食用油籽生产总体上保持稳步增长态势,随着人口快速增加及经济总量增加,国内食用油籽生产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消费需求,中国对外进口食用油籽总量不断加大,同时对进口来源国的进口依赖性也有所加强[4-5]。加入WTO后,中国食用油籽产品国际贸易呈现新趋势,进口总量不断攀升。近年来,国际贸易争端和新冠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的食用油籽生产、加工和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影响,中国在食用油籽稳定供给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与隐患[6]。作为我国重要的食用油籽品类,大豆、花生、油菜籽深刻影响食用油籽的稳定发展,研究食用油籽全球贸易格局演化特征及中国在食用油籽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数量整体有所增长,国家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增多,国内外学者对国际贸易格局问题的研究也有所增加。由于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错综复杂,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恰好能更加直观且全面地反映国际贸易格局特征,因此作为分析国家或地区间关系结构的重要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测度全球各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促进区域及全球间经济发展等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有关全球各单一品种食用油籽贸易网络格局的相关研究和文献较多,分别对大豆、花生、油菜籽的全球贸易格局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7-9]。从整体来看,世界食用油籽的生产与进出口贸易在短时间内会出现进口来源国之间的国别替代现象,但从长期来看,食用油籽出口大国整体结构变动不会很大,美洲地区为大豆的主要出口地区,加拿大为油菜籽主要出口国,欧洲各国的食用油籽进出口贸易往来较为频繁。中国为食用油籽进口大国,对进口来源国的依赖性较强,但同时我国出口的食用油籽及相关产品也为部分国家提供了一定保障[10-13]。近年来,关于食用油籽贸易网络格局研究多侧重于单一品种,也有部分研究从国际竞争力、对外依存度等角度对食用油籽国际贸易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但对于食用油籽国际贸易格局整体演变情况的讨论则相对较少。由于保证食用油籽的充足供应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国愈发重视进口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问题。在2000—2020年间,金融危机、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疫情等事件在不同年份分别对食用油籽国际贸易均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选取较长时间跨度数据,以便可以更好地反映食用油籽贸易格局的演化过程。由于我国大豆、花生、油菜籽三大品种的国际贸易量合计达到了我国食用油籽整体贸易总量的90%以上,能够较好的反映食用油籽贸易格局的的基本特征与变动趋势,因此本文选取2000—2020年间三大食用油籽品种的国际贸易总量数据进行处理,并将所得数据作为食用油籽整体数据的代表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测度全球食用油籽贸易网络演变情况、中国食用油籽贸易网络结构以及中国食用油籽进口来源市场份额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全球食用油籽贸易格局演变及中国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迁,从全球视角分析目前的食用油籽国际贸易关系,探讨中国扩大食用油籽进口潜在贸易伙伴的选择问题,并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政策建议。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食用油籽全球贸易网络模型构建
全球食用油籽贸易网络中包括两个基本要素:贸易节点和贸易连接。贸易节点即为参与全球食用油籽贸易的所有国家,贸易连接即为食用油籽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两两关联关系,且在贸易网络中全球食用油籽贸易国家间的连接具有方向性[14]。本文中的全球食用油籽贸易网络关系用邻接矩阵A表示,若N年第i国与第j国开展了食用油籽贸易活动,则邻接矩阵中aij(N)=1,节点i与节点j之间存在有方向性的贸易连接;若N年第i国与第j国没有开展贸易活动,则邻接矩阵中aij(N)=0,节点i与节点j之间不存在贸易连接。本文以构建全球食用油籽贸易网络为基础,通过对贸易网络的网络连通性指标和节点中心性指标的结果分析,对全球食用油籽贸易格局的演变和中国食用油籽贸易网络结构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2.2食用油籽贸易网络测度指标选取
2.2.1网络连通性指标。(1)网络密度网络密度是衡量网络紧密性的指标,取值范围为[0,1],测算所得结果数值越大,则紧密性越高,反之则紧密性较低。网络密度D的表达式为:)1(nnLD其中,L表示实际存在的贸易连接数目,n表示贸易节点数目。(2)平均点度平均点度为各国平均拥有的贸易伙伴数量。平均点度<k>的表达式为:nkknii1其中,ik表示节点i的节点度,n表示贸易节点数目。(3)平均聚类系数聚类系数是贸易网络内部的各个节点间连接程度的测算指标,所有节点聚类系数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聚类系数C,表达式为:niiiikknC1)1(1k其中,ik和n所代表的的含义与平均点度中的含义相同。(4)平均路径长度平均路径长度是指贸易网络中所有相连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平均步数,平均路径长度越短,则贸易效率越高,表达式为:ijjidnnl),()1(1其中,jid),(表示网络中节点i和节点j之间的最短路径步数。
2.2.2节点中心性指标。(1)绝对中心度绝对中心度由出度中心度和入度中心度构成,节点中心度越高,则表示该国的贸易伙伴国越多,这一国家的贸易集中度也越高,出度中心度、入度中心度表达式分别为:niijoutnjjiinaaCC11、(2)介度中心度介度中心度是反映某一参与贸易的国家对整体贸易网络路径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表达式为:kjikjgigiCnjnkjkjkB,/)()(,其中,gjk为贸易网络中j国和k国间存在的捷径数,gjk(i)为j国和k国间存在的经过i国的捷径数。(3)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度是衡量贸易节点能否独立开展贸易的指标,出接近中心度和入接近中心度分别反映了一个贸易节点在出口和进口商品时不受其他节点控制的程度。CCO(i)与CCI(i)表示出接近中心度和入接近中心度,dij与dji表示节点i(j)到达节点j(i)最短路径的步数,表达式为:nijjjiijjijCCCdnCd,1In,1O/)1()i(/)1n()i(、
2.3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食用油籽主要指的是《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中的大豆(HS1201)、花生(HS1202)、油菜籽(HS1205)这三种全球主要食用油籽品种,本文所使用的全球食用油籽进出口贸易原始数据均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在数据整理与统计时,发生贸易的两国双方只要有一方存在贸易数据,即认为两国之间发生了贸易往来,若两国之间的进口和出口数据不一致,则以汇报国的进口数据为准。食用油籽国际贸易受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影响,自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逐步降低了食用油籽及相关产品市场准入门槛,对大豆实行3%的单一关税,油菜籽的关税也降至9%[15]。2006年我国对进出口关税配额进行再分配,豆油、菜籽油的进口国营贸易管理取消。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油料油脂等实体行业造成极大影响,欧盟地区对大豆、油菜籽等生物燃料原材料的需求减少,我国食用油籽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与贸易也遭受一定冲击。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拓宽了我国食用油籽的贸易渠道。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响后,中国对美国的食用油籽及相关产品征收关税,世界食用油籽贸易格局也因此产生变化。考虑到贸易政策和国际事件对食用油籽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且全球食用油籽贸易网络年际差距较小,因此在进行全球食用油籽贸易网络的网络连通性指标测算和中国食用油籽贸易绝对中心度及其排名计算时,侧重选取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2020年作为时间节点进行分析研究。在对全球节点中心性指标中的节点中心性指标、中国食用油籽主要进口来源市场及进口份额变化情况进行测算时,侧重选取2000年、2006年、2012年、2018年和2020年作为主要的分析时间节点进行研究,最终通过Ucinet软件的整理与测算得出相关数据的最终结果。
3全球油菜籽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分析
2000—2020年间,全球食用油籽进口总量由6147.7万吨增长至18634.8万吨,年均增长率为5.68%。随着全球食用油籽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食用油籽国际贸易的参与主体也逐渐增多。食用油籽的生产和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人均土地资源丰富的少数国家,而中国、印度由于人口较多和消费量庞大则需要大量进口食用油籽[16],此外日本、欧盟等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进口食用油籽量也较多。这些进出口贸易量大、贸易活动较为频繁的国家与地区,作为食用油籽贸易的核心国家,贸易格局地位较稳定,但因国家间关系的动态性,贸易结构也随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2000年(左)和2020年(右)全球食用油籽贸易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在网络连通性指标的测度中,贸易网络密度由2000年的0.05增长至2020年的0.07,网络中各节点联系的紧密性有所上升,但变化并不显著。平均点度自2000年起逐年增长,在2018年达到了最大值15.25,但自2020年降至13.26,全球参与食用油籽贸易活动的各国平均拥有贸易伙伴数量由2000年的9个增加至13个以上,这一变化情况表明食用油籽贸易网络中各参与国的贸易伙伴数量有所增加,但易受到新冠疫情等全球性的外部因素影响,从而使贸易参与国减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平均聚类系数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2020年超过0.5,平均特征途径长度略微缩短,近年来保持在2.3左右,这两种变化特征均表明食用油籽贸易国家之间的联系趋于增强,食用油籽贸易效率有所提升。节点中心性指标对贸易的集中程度进行分析。绝对中心度反映了2000—2020年间部分年份食用油籽贸易参与国的直接贸易伙伴数量的变化情况,从整体来看,贸易网络中进出口国家的绝对中心度都相对稳定,但仍在排名上存在一定的波动。在全球食用油籽贸易网络中,节点入度较高的出口市场包括中国、美国、印度、巴西、阿根廷以及法国等,其中美国、加拿大、法国贸易地位有所下降,印度、阿根廷、巴西贸易地位有所上升,中国作为食用油籽进口大国,始终保持在节点入度前两名,贸易地位较为稳定。节点出度较高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为荷兰、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荷兰、德国、法国贸易核心出口国地位均较为稳定,英国排名有所下降,美国、加拿大排名呈波动变化,中国在出度前十位国家的排名中较为靠后。介度中心度作为网络中各个节点对贸易路径控制能力的测度指标,对贸易参与国中介能力的分析具有重要作用。从整体来看,美国、中国、法国、加拿大、印度在介度中心度的排名中居于较为靠前的位置,且食用油籽主要出口国对贸易路径的控制能力略强于进口国。其中,美国在2000年、2006年、2012年始终保持在第一名的位置上,但自2018年开始下降至第二位,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在食用油籽贸易网络中的中介作用十分强大,近二十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近几年美国对食用油籽贸易网络的控制力有所下降。印度则与美国的介度中心度变动方向相反,且其发展速度较快,2020年印度排名跃居世界首位。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与荷兰在贸易网络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比较稳定,但两国参与贸易的流向有所差别,荷兰为食用油籽主要出口国家,而中国是食用油籽进口大国。接近中心度能够反映出各个参与国独立开展进出口贸易活动的能力,在食用油籽贸易网络中,核心进口国开展贸易活动的能力略强于核心出口国,且能够独立开展贸易的国家排名变动较小。德国、法国、荷兰的食用油籽出口国位置相对稳定,美国、英国排名与前者相比起伏较大,但也处于世界前列。食用油籽进口国中,中国、美国、印度、加拿大在进口贸易中受其他节点的影响较小,更不易受其他国家或地区贸易行为的约束。美国在接近中心出度和接近中心入度两个测度指标中的排名都较为靠前,说明该国在食用油籽贸易网络中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总的来讲,全球食用油籽贸易发展符合经济全球化总体趋势,但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对称,食用油籽出口国相对集中,而进口国则较为分散。其中,德国、荷兰、法国等欧洲地区国家的食用油籽单产较高,并且加工业十分发达,由于这一地区港口众多,转口贸易量较大,这些国家也对食用油籽的进出口贸易具备较高的控制能力,对经济全球化以及自由贸易的重视程度较高,但也更易受到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的阻碍。中国与印度作为人口大国,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对食用油籽的消费需求迅速扩张,进口总量大且进口来源相对集中。美国与加拿大分别为大豆与油菜籽的传统出口强国,利用其资源优势和先进技术,在食用油籽贸易格局中占据相对垄断的位置。巴西、阿根廷等国则作为新兴的食用油籽进口来源国,发展潜力较大。
4中国食用油籽贸易网络特征
从中国食用油籽出口贸易规模来看,2000—2020年间中国食用油籽出口贸易总额波动下降,在2008年达到出口贸易额最大值6.58亿美元,且同年大豆出口贸易额首次超过花生出口贸易额。2012年,中国食用油籽出口贸易额出现第二次波峰,同年大豆出口贸易额与花生出口贸易额基本持平。在中国食用油籽出口贸易中,大豆和花生所占比重较大,且与大豆相比,我国花生出口较为稳定,油菜籽出口贸易整体规模较小。从中国食用油籽进口贸易规模来看,2000—2020年间中国食用油籽进口贸易总额大幅上涨,由2000年的29.2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430.93亿美元,此后虽食用油籽进口贸易额有所降低,但基本保持在350亿美元以上。在进口方面,大豆进口贸易额占据食用油籽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大,因此二者变动趋势基本相同,油菜籽和花生的占比相对较小。中国食用油籽贸易绝对中心度及其排名演变情况见表4,2000—2020年间与中国产生食用油籽贸易往来的国家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2015年后受中美贸易争端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有所下降,近几年与中国开展进出口贸易的国家数量有所下滑。中国进口食用油籽的国家数量由2003年的21个增长至2015年的53个,2020年降至45个;中国进口食用油籽的主要来源国数量由2000年的108个增长至2018年的147个,2020年降低至106个。中国作为食用油籽进出口贸易的大国,虽然贸易伙伴国数量存在波动情况,但贸易效率有所提升,在排名方面相对稳定,入度排名居于世界前列,进口来源较为广阔。中国食用油籽进口量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对外依存度随之上升,食用油籽进口安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我国食用油籽主要进口来源国的排名以及各国在中国食用油籽总进口中所占份额进行分析,有利于对我国食用油籽主要进口来源地进一步了解,从而促进中国寻求更广阔的进口市场,减少贸易中存在的风险,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国食用油籽主要进口来源市场及其占中国进口份额变化情况见表5,中国食用油籽进口来源国主要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乌拉圭、俄罗斯等。在各节点年份,这些国家占中国食用油籽进口市场份额的年际变动较大,但进口份额排名前六的国家在中国食用油籽市场中所占份额总量均在97%以上,进口来源地十分集中。由于国家与国家间、品种与品种间具备关联性,不同品种的食用油籽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同一品种的食用油籽进口来源国之间也可以互相替代,因此中国可以根据国内外供需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降低对单一国家和单一品种产品的过度依赖,促进中国多品种多渠道进口食用油籽。由于在我国食用油籽进口贸易中,大豆基本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美国、巴西、阿根廷作为我国进口大豆的主要来源国,占中国食用油籽进口份额的比重也较大。2018年后,巴西超过美国成为我国最大的食用油籽进口来源地,占比超过50%。此外,乌拉圭也作为大豆出口国占据小部分份额。加拿大作为我国油菜籽的主要进口来源国,其所占份额变动较大,但排名相对较为稳定。俄罗斯出口到中国的食用油籽所占份额整体有所上升,2020年已接近1%。短时间内,中国食用油籽的进口总量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化,一方面国内的生产仍然难以满足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外进口的食用油籽具备价格和品质方面的优势。虽然近年来新冠疫情爆发以及国际形势变化使贸易便利化遭到一定阻碍,但本质上不会对我国食用油籽贸易的整体结构产生根本性影响,短期内,中国对主要进口来源国和主要食用油籽品种的进口依赖仍然难以改变。因此,在未来食用油籽进出口贸易中我国仍然面临着较大挑战,应进一步深化贸易格局,寻求新贸易伙伴国家,扩大我国在食用油籽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话语权。
5结论及政策启示
5.1结论
基于全球贸易网络视角,本文对2000—2020年的全球食用油籽贸易数据进行整理测度,分析了全球食用油籽贸易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探讨了中国贸易网络地位变化情况。从全球食用油籽贸易网络整体特征看,贸易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各个国家间的平均贸易路径长度有所缩短,食用油籽贸易效率有所提升。从食用油籽贸易网络的集中程度来看,全球贸易格局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进出口国家较为固定,但进口与出口的结构较为不对称。此外,荷兰、德国、法国、中国、美国等国家贸易开放程度较高,与众多国家产生了进出口贸易关系,具有独立开展进出口贸易活动的能力,且对贸易网络具备一定控制能力,全球食用油籽贸易格局的整体变化情况较为复杂。从中国食用油籽贸易网络特征来看,作为食用油籽进口大国的中国在贸易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贸易伙伴国众多,且参与贸易活动的主要品种并不单一,各品种间具备一定可替代性,食用油籽的进出口总量与其他国家相比整体较大。在进口方面,中国大豆进口来源主要集中于美洲地区的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油菜籽进口来源国主要为加拿大;在花生出口方面,中国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
5.2政策启示
由于我国食用油籽的进口总量较大,并且进口来源国比较集中,因此在贸易格局的演变过程中,我国仍需采取一些有效政策措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稳定食用油籽的有效供给,拓宽食用油籽进出口市场,维护食用油籽国际贸易网络格局的稳定发展态势,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促进全球食用油籽贸易的多元化发展。
5.2.1提高中国食用油籽生产水平。想要保障我国国内食用油籽安全与稳定,就应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提高我国食用油籽生产水平。首先,应从食用油籽种质资源方面着手,加大食用油籽育种方面的技术创新投入,建立我国的食用油籽种质资源库,为中国食用油籽产业提供核心战略资源,摆脱我国食用油籽种质资源受制于人的困境。此外,应扩大国内食用油籽种植,有序恢复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长江流域的油菜籽、北方地区的花生种植,因地制宜发展其他特色食用油籽作物的生产与加工。
5.2.2拓宽中国国食用油籽进口来源市场。中国进口食用油籽总量庞大,但进口来源国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家,且我国对食用油籽主要进口来源国的依赖性相对较高。由于食用油籽各个品种在消费过程中有一定替代性,因此中国应促进食用油籽进口品种多样化,积极开发油橄榄、油茶、核桃等具有特色的小品种食用油籽资源。由于进口来源国之间也可以互相替代,因此应加快布局以中国为核心的食用油籽进出口体系,促进食用油籽进口来源国多元化,推动中国与其他具有贸易潜力的国家和地区开展食用油籽贸易,建设海外食用油籽生产和供应基地,拓宽我国国食用油籽进口来源市场。
1.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特点
过去几十年,中国全面夯实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快了改革创新的速度,为国际贸易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中受益匪浅。目前不论是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还是中国外汇储备和外贸利用数量,都已领先国际发展的平均水平。在亚洲,中国的经济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经济综合发展的引领者,对亚洲经济崛起、提高区域影响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国际贸易的发展问题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群体中起着重要作用,国际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并呈快速上升态势,世界经济投资发展融合态势越来越凸显。跨国公司掌控了国际顶尖高端技术和高端贸易技术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就使得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未来一段时间,跨国公司在全球国际经贸中的位置会更加凸出,话语权将会更加强大巩固。现阶段,跨国公司已经作为全球国际经贸中的一支强大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世界贸易市场的比重不断稳步攀升,交易活动也逐渐频繁增多。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会对世界国际经贸的构架形成以及贸易集中区域分布产生重要作用。跨国公司全球性投入的加大,是国际经贸发展态势的重要体现。环保经贸异军突起,国际经贸被赋予环保绿色概念,环保经贸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随着环境负担日益加重,全世界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达成共识,“发展绿色经济”成为环境保护的主题。各国对环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而各国消费者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环保消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消费方向,环保贸易则由此诞生。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环保贸易在国际经贸中的比例逐渐上升。世界经贸整体构架优化,经贸向智能高端技术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尚未完全脱离金融危机的束缚,金融危机对部分国家的重创非常明显,尤其是欧洲部分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则仍是保持较强的生存活力和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的恢复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成为世界经贸市场极速壮大的新能量,世界经贸格局正在发生一定的改变。经贸全球化群体发展的一个特征是服务产业的国际化,而服务产业国际化正从根本上改变国际经贸、金融、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式,并影响着国与国之间在世界经贸市场上的竞争。
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