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小故事(精选13篇)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下面是可爱的小编有缘人给大伙儿整理的13篇教育小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教育小故事 篇1

【哈佛心语】

成大事者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塞约翰生

【故事殿堂】

通用公司的面试通知,像一缕阳光照亮了克里弗德焦急期待的心。面试那天,克里弗德精心地梳洗打扮了一番,又换了一条新领带,以祝福自己好运。上午10钟,他走进通用公司人力资源部。

等秘书小姐向经理通报后,克里弗德静了静心,提着手提包来到经理办公室门前,轻轻地敲了两下门。

“是克里弗德先生吗?”屋里传出问询声。

“面试官先生,你好!我克里弗德。”克里弗德慢慢地推开门。

“抱歉,克里弗德先生,你能再敲一下门吗?”端坐在沙发转椅上的面试官悠闲地注视着克里弗德,表情有些冷淡。

面试官的话虽令克里弗德有些疑惑,但他并未多想,关上门,重新敲了两下,然后推门走进去。

“不,克里弗德先生,这次没有第一次好,你能再来一次吗?”面试官示意他出去重来。克里弗德重新敲门,又一次踏进房间,“先生,这样可以吗?”

“这样说话不好——”

克里弗德又一次走进去:“我是克里弗德,见到你很高兴,面试官先生。”

“请别这样。”面试官依然淡淡道,“还得再来一次。”

克里弗德又做了一次尝试:“抱歉,打扰你工作了。”

“这回差不多了,如果你能再来一次会更好,你能再试一次吗?”

当克里弗德第10次退出来时,他内心的喜悦和憧憬已消失殆尽,开始有些恼火,心想,进门打招呼哪有这么多讲究?这哪是招聘面试呀,分明是在刁难戏弄人。

克里弗德生气地转身离开,可刚走几步又停了下来,不行,我不能就这样逃开,即使公司不打算聘用我,也得听到他们当面对我说。于是,克里弗德稍稍地舒了一口气,第11次敲响了门。这次,他得到的不是拒绝,而是热烈欢迎的掌声。克里弗德没有想到,第11次敲门,叩开的竟是一扇成功之门。

原来,通用公司此次是打算招聘一名市场调查员。而一名优秀的市场调查员,不仅要具备学识素质,更要具备耐心和毅力等心理素质。第11次敲门和问候就是考查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考题。

【智慧点睛】

人生的许多难题,如果希望有迎刃而解的局面,就必须有勇气助行。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勇气,只有怯弱与害羞的话,我们的命运将会一塌糊涂。哈佛有句名言说:失败的人不一定懦弱,而懦弱的人却常常失败。这是因为,懦弱的人害怕有压力的状态,因而他们害怕竞争。在对手或困难面前,他们往往不善于坚持,而选择回避或屈服。

懦弱通常是恐惧的游伴。懦弱带来恐惧,恐惧加强懦弱。它们都束缚了人的心灵和手脚。恐惧的字眼和言语,却常常将我们所恐惧的东西招致身边。美国最伟大的推销员弗兰克说:“如果你是懦夫,那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如果你是勇士,那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对于胆怯而又犹豫不决的人来说,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正如采珠的人如果被鲨鱼吓住,怎能得到名贵的珍珠呢?那些总是担惊受怕的人,得不到真正自由的人生,因为他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恐惧、忧虑包围着,看不到前面的路,更看不到前方的风景。

同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事,成功者不过是比那些失败者多试了一次。再试一次,就意味着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挫败是成功的垫脚石。遭受挫折的次数越多,你就越接近成功。

教育小故事 篇2

让计划让位于行动

奥马尔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头脑里充满了智慧,而且稳健、博学,为人们所敬仰。有一次,一个年轻人问他:”您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刚—开始您是否就已经制定了—生的计划了呢?“奥马尔微笑着说:”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我才知道制定计划是没有用的。“当我20岁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我要用20岁以后的第一个10年学习知识;第二个10年去国外旅行;第三个10年,我要和一个漂亮的姑娘结婚并且生几个孩子。

在最后的10年里,我将在乡村地区,过着隐居生活,思考人生。“终于有一天,在前10年的第7个年头,我发现自已什么也没有学到,于是我推迟了旅行的安排。在以后的4午时间里,我学习了法律。并且成了这一领域举足轻重自的人物,人们把我当作楷模。这个时候我想要出去旅行了,这是我心仪已久的愿望。但是各种各样的事情让我无法抽身离开。我害怕人们在背后斥责我不负责任,后来我只好放弃旅行的想法。等到我40岁的时候,我开始考虑自己的婚姻了。但总是找不到自己以前想像中那样美丽的姑娘。直到62岁的时候,我还是单身一个人,那时候我为自己这么大一把年纪还想结婚而感到羞愧。于是我又放弃了找到这样一个姑娘并且和她结婚的想法。后来我想到了最后一个愿望,那扰是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隐居下来。但是我一直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如果患上疾病,我连这个愿望都完成不了。这就是我一生的计划,但是一个也没有实现。”年轻人,不要把时间放在制定漫长的计划上,只要你想到要做一什事就马上去做。放弃计划,立刻行动吧!“奥马尔最后说。

点评: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与其给孩子制定漫长的学习计划,不如督促孩子立即开始行动,把握好当下的时光。在具体行动中,或许会有新的发现,或许会有新的想法。如果适时做出调整,或许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孩子成长、发展的新办法和新途径。

教育小故事 篇3

向孩子讲一个《孔雀的悲哀》的故事,作者是德国诗人布瓦尔迪斯。

有一次孔雀在主神朱庇特面前抱怨道:“你把我创造得如此美丽,把我的羽毛装饰得这样美妙,从脖子到背脊如花似锦;我的尾巴五彩缤纷,熠熠生辉;我的脑袋上还缀着精致的王冠。美中不足的是,哦,主神,你曾答应我的那个声音,我至今还不曾拥有。对此,所有的鸟儿都瞧不起我;他们讥笑我这沙哑的嗓门。你对待夜莺比对待我和其他鸟儿要好,你给了她一副悦耳动听的嗓子。她每每在夜晚用她那嘹亮的嗓音取悦于人,您想想,这夜莺怎么会不被诗人歌颂呢?哦,我的歌压根儿就不能同夜莺相比,这让我多么伤心哟。”

这时主神说道:“你自己不是说,你有一身美丽的羽毛吗?我为每一个创造物都提供了一个天赋。夜莺的嗓门的确不错,能唱美妙动听的。歌,可是她的羽毛却是灰不溜丢的,非常不起眼;然而,她却非常满足。因此,你对自己这身华丽的羽毛,还是知足了吧,别再去计较夜莺的歌喉了!”上帝给予了每个人应有的天赋,所以,谁也别去羡慕上帝给予别人的才能

教育孩子不要贪心不足

向孩子讲一个《生金蛋的鸭子》的故事,作者是德国诗人布?瓦尔迪斯。

一个穷农夫有一只鸭子,这只鸭子会生金蛋;不过它一个星期只生一次,而且每次只生一个。对此农夫心想:“对了,我应该杀了这只鸭子,这样我就可能在一天之内得到它肚子里的全部金蛋了。”

说干就干,他立刻便把那鸭子宰了,可是他又立刻惊奇地发现,他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那只鸭子肚子里连一只金蛋都没有。农夫后悔不已,暗暗叫苦:“唉,我真是活该倒霉!每个星期一只金蛋不要,偏偏要什么更多的金蛋。这下,我的希望,我的慰藉,我的利益全都化为泡影。现在我才是真正到了贫穷的地步了!”

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

教育的小故事 篇4

被人称为“丹青神化”的唐代画家阎立本。出生在雍州万年(今西安市)一个绘画艺术之家。他在父亲和哥哥的培养下,十六七岁就已落笔不俗,名噪乡里。但阎立本却总觉得自己的水平还比不上一些古代的名画家。

有一天,有人告诉他,在长江之滨的荆州,新近发现了一块张僧繇(yáo)的`绘画石刻。阎立本一听,喜形于色,暗想,张僧繇是南北朝时代的“画圣”之一,尤其是他画的龙,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我何不前往荆州,一饱眼福啊!

于是,他毅然带上笔墨纸砚,踏上了千里行程。

经过两个多月的跋山涉水,阎立本终于平安到达了荆州。他住进旅店,风尘未洗,就请店家领他去看绘画石刻。绘画石刻是在一家菜园的角落里,上面已被涂上了许多污泥,不少地方难以辨认。石刻周围,荒草丛生,乌鸦鼓噪,阴森森的

阎立本打眼一看,大失所望:“原来不过如此,我白来一趟了。”可回店之后,他又觉得自己有点太轻率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原处,擦掉污泥,细看一番,才发现画中果然有不少妙处。

第三天,他提来一桶水,把石刻认真冲刷了几遍,再细心端详,反复揣摩,更觉得张僧繇的技艺高人一筹。他越看越入迷,白天看不够,晚上又打起灯笼继续观赏。

就这样,阎立本在石刻前竟一坐就是十几天。

【智慧小语】

牛顿曾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只有谦虚地吸取各家之长,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教育小故事 篇5

着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从小曾经被认定是一个坏孩子。母牛走失了,树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做的。甚至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很坏。人们都认为母亲死了,没有人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了。有一天,父亲说要再婚,大家都担心新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希尔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对一个人有这种信心,他就会成功。

点评:不是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将决定孩子不同的'命运。可是,当孩子表现不好时,许多家长却往往一味地指责,抱怨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而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结果,很多父母把原本活泼可爱、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了没有志气、没有理想、自暴自弃、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的人。

教育的小故事 篇6

放学了,小兔阿白从幼儿园里蹦蹦跳跳地跑出来找妈妈。一见到妈妈,阿白就迫不急待地说:“妈妈,我饿了。”兔妈妈说:“一会我们买点东西吃。”阿白高兴地说:“好呀,好呀!”

它们走着走着,看见了狐狸大叔摆的地摊,而且旁边挤满了森林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阿白拉着妈妈的手挤进去看,摊上有好多零食呀,馋得阿白口水都要流下来了。阿白说:“妈妈,给我买点辣片吧。”兔妈妈拿起一包辣片,看了看,是没有保质期、生产日期和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兔妈妈气愤地对狐狸说:“老狐狸,这种三无产品会危害孩子们的健康,你要是不收摊,我就向森林公安局报案。”“别、别、千万别,我这就走。”狐狸被吓得脸都白了,它收拾起东西,悄悄地走了。

走着走着,它们来到了森林量贩,阿白跑进去选了一包胡萝卜干和一包开心果。妈妈拿起包装袋仔细看了看,说:“可以买,它们都不是三无产品。”说完,兔妈妈就掏钱买了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阿白边吃边说:“太好了妈妈,我知道了不能从地摊上买东西,和不能买三无产品。”说完,阿白自豪地笑了,露出了两颗可爱的小兔牙。

故事二:《爱捡东西的小猪》

有关教育的小故事 篇7

我看了一篇《小故事大道理》。有一个年青人很想比在身边的人都强,经过多年的努力也没有长进,就向智者请教。智者叫来三个弟子和青年去五里山打一担自己满意的`柴。

智者在原地迎接他们,年青人满头大汗扛着2捆柴,后面的两个弟子,有一个弟子扛着4捆柴,还有一个在跟着。

教师教育案例小故事 篇8

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交流感到很荣幸,也非常感谢你们在百忙中倾听我的教育历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岁月如歌”这个词真是不错,就在岁月不经意地一唱一和中,我在镇小工作9个春秋了。学生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不经意间,我已先后做了9年的班主任了。孩子们给了我很多东西,他们让我笑过,让我哭过,也让我感动过。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我也逐渐成熟起来。我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在过去那么单调的生活中,感到了快乐和满足;是他们让我有了成就感。在这些孩子当中,我现在六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带给我的还有感动、伤心和震撼。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爱是理解、爱是宽容、爱是信任、爱是希望。

记不清是什么日子了,大概是上个学期吧,我们班的陈东升带来了一个电子词典,有时课上需要查字典时他能很快地查出来,为他解决了很大问题。那个电子词典价格比较贵大概四五百块钱吧,全班只有他一个人有,当然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为此陈东升就在同学们中间炫耀起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来过把瘾。

但是就在他拿电子词典不久几天,意外发生了,大课间一个女同学告诉我:“赵老师,陈东升说他的电子词典不见了。”听到这话,我二话没说快步朝教室走去,找到陈东升,询问情况,陈东升对我说:“老师,我的电子词典不见了,”“什么时候发现的”,“刚才”“想一想是不是放在家里没有带来”陈东升平静地说:“我清楚地记得是放在书包里了,老师您别着急,也许我记混了也不一定”。听了陈东升的诉说,我的心真是百感交集,怎么办?让同学们都把书包掏出来,翻看一下,还是——我的思想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这些学生和我已经朝夕相处了两年半的时间了,很多时候我看到了他们充满爱心的举动,汶川地震他们感同深受,慷慨解囊,同学有困难,更是嘘寒问暖,在班级里,他们已经成为了主人,都在努力为这个家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不容许出现破坏这个家的事。我们这个集体就是用爱造就而成的。我这个班主任对他们的爱也表现于行,体现于心,他们也已经充分地感受到了这些。难道我们一阵紧张激烈的斗争后我拿定了主意,我要通过这个案例验证一下爱可以改变一切,爱可以让一个浪子回头,爱会使我们的心更齐。我要用自己的真情打动拿电子词典的同学。让真情感化他,让我们共同承担。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是付老师的课,我向付老师说明了情况,给我抽出了10分钟,来处理这件事。

我一改以前上课的轻松愉快,变得是那样的沉重,向我的学生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我讲述了两年多来老师看到同学们的进步,讲述了一个人诚信的重要,以及这件事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讲述了老师的焦急与无奈,讲述了此刻陈东升的心情。最后讲述了我们现在在最关键的时刻发生这件事给全体同学带来的后果。如果你是一个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的学生,你一定会把没有经过陈东升同意而拿走的电子词典还回去的,因为你肯定后悔了。

最后我说:“老师相信你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你觉得后悔了,想还回你私自拿的电子词典,在下午上课前,放到某个同学的书桌里。老师保证绝不会追查此事,并说到做到”下午上课前,王姝雯急匆匆地找到我,说:“赵老师,我书桌里有一个电子词典”说着把词典递给我,我一看,果然是陈东升丢失的那个。我笑着对王姝雯说:“别着急,老师、同学们决不会怀疑是你拿的,”那是谁拿的呢?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谁拿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能主动还回来,这比他拿这件事更值得人高兴,重要的是他改了。

有的人认为,学生偷东西,老师追究,查出“小偷”,严厉批评,似乎天经地义,但有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学生的尊严,是不是应该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是不是应该创造合理的机会让他自行改正呢。我想,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拿电子词典的学生来说,对他的一生都产生及其恶劣的影响,都背负着小偷的罪名。所以我庆幸自己没有把这个学生的名字公布于众,当然,在当天我就发现了这个拿电子词典的同学。但我始终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理至今没有人知道。我相信和颜悦色的宽容对待往往比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呵斥更有用。因为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一个机会。

老师们,善存于心,爱在于行!让我们用爱心搭起桥梁,用关心凝成温暖,用真心传递幸福,用时光铸就“爱可以改变一切”的金色长城!因为有爱,所以可以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把更无私的爱倾注与我的学生、我的孩子们,同时我更换来了他们对我们的关爱与尊重,我的经历真正验证了一个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教育案例小故事 篇9

魔鬼说:“爱因斯坦,降生吧。”于是世界又遁入黑暗中。

1919年5月29日清晨,巴西南部一个叫做索不拉尔的偏僻村庄里。太阳刚刚升起。上帝赐予了当地人永久的宁静,在他们眼中,世界不过是蓝天,麦田,草原,绵羊,仅此而已。甚至刚结束的硝烟弥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仿佛也是天边的传说。

但他们还是一大早就被人吵醒了,门口来了一队行装古怪的外国人。有的操着蹩足的葡萄牙语向他们问好,有的打着手势借水喝,更多人在忙着架设天文望远镜和照相机。

中午时分,灿烂的阳光慢慢开始变暗,本世纪一次著名的日全食发生了。围观的人群骚动了起来,纷纷在胸口画着十字,有人急忙去找牧师,而那些外国人则胸有成竹地开始进行观测。

他们是一支天文观测队,来自遥远的英国,此行的目的是验证一个德国人的奇怪理论。

很快数据得到了处理,而且底片也冲出来了。

领队的教授是一个标准的英格兰绅士,虽然绅士们最推崇沉着冷静的作风,但是教授的目光明显流露出期待和不安。当他将湿漉漉的底片放在灯下时,很快教授先生的手连同大胡子都激动地抖了起来,宇宙有界还是无界,我们所属的空间平直还是弯曲,牛顿思想胜利还是被颠覆,都取决这几张小小的底片了。他深吸一口气,睁大了眼睛。

很快,即使离屋子五十米以外的地方都可以听到一声毫无风度的嚎叫:“我的上帝,难道那个叫爱因斯坦的德国人到底说中了?“

在两张重叠的底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笔直的星光在穿过阴影中的太阳时,竟然发生了偏转,偏转角是1.7秒。

英国皇家学会的大厅里,坐满了英伦三岛的科学精英。他们有的可能意识到这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特地换上节日才穿里的西装。

当大会主席汤姆逊爵士,扶了扶眼镜,慢吞吞地宣布这次大会的议题是《广义相对论在天文学上的验证》时,底下的学者们就开始窃窃私语,而后声音愈来愈大,有的甚至不等主持人的召唤隔着橡木桌就站起来大声辩论,汤姆生几次摇玲试图控制局势都未成功,他遗憾地摇摇头,向旁边的几位委员尴尬地笑笑。

但是当著名的天文学家爱丁顿勋爵,这次天文测量的总领队出席在会场时,下面顿时静了下来。他满脸风尘,声音低哑而且发言简短,但纵使会场离他最远的人也听清了这样几句,“……铁一般的事实……光线弯曲了……与爱因斯坦博士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会议开到很晚,没人提前退出会场,甚至没有人站起来发言。鲜红的地毯,昏黄摇曳的烛光,将沉思中的学者们的脸衬得或明或暗。没人感到饥饿,没人感到倦意,更为糟糕的是工作人员似乎也受上了物理学家风范的影响,粗心得连晚餐也忘了上。但人们根本顾不上这些,从白发班驳的老学究,到颇富朝气的新锐,都在默默地思考着,激动着。

无论是赞成派还是反对派,都清楚这的确是重要的一天,不仅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代巨人就此崛起,而且是他,爱因斯坦,亲手抡起大槌,将牛顿苦心创建,业已竣工百年的经典物理学的大厦砸开第一道裂纹。

牛顿也错了?物理学就此混乱?末日就此到来?呵,依撒克.牛顿,我们心中的神祗,我们都是你忠实的追随者,你会怎样指示我们呢?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大厅正中牛顿的巨幅画像上。

牛顿不说话,他只是高深莫测地笑着。

在伦敦,第二天影响甚大的《泰晤士报》头版头条的报道是《光线弯曲了,牛顿神话的破灭》,盛赞爱因斯坦是继牛顿之后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更正了人类的时空观,拓展了人类的思维世界,并且断言他的相对论产生的影响决不会只囿于二十世纪。很快,从踯躅在伦敦街头的商贩,到面目黝黑的煤炭工人,都隐约知道了科学界最近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至于对其它人有什么影响,一时还领悟不到。毕竟,这离相对论的副产品之一——原子弹的诞生,还有漫长的二十六年。

在大西洋彼岸的纽约,惯用哗众取宠手法的《纽约时报》的头条标题是“俄国爆发革命“,但接下去以更大的标题写道:“爱因斯坦的胜利“,“恒星在不在它们应在的位置上出现,但是似乎不必担心。“按照他们的报道,公众们已开始怀疑九九乘法表的正确性,学生们则开始拒绝作几何题,又据称,爱因斯坦在把他的著作交付出版商时,警告说全世界仅有12个人懂相对论,但出版商乐于承担这个风险。

在巴黎,沙龙里“相对论”立时成了最时髦的词语。雍容的女贵族可以一边抚着怀中的哈巴狗,一边和女友们眉飞色舞地谈论“相对论”,如同在谈论昨夜刚上演的歌剧。她们并不需要纸和笔。

在柏林,官方机构正在为难是否宣传这位并不是日尔曼人而是犹太人的传奇科学家的时候,大街小巷的啤酒馆里的人都在神秘而兴奋地谈论着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是的,自从一战以德国的惨败而告终后,很久没有这样激动人心的话题了。一个德国人能受到战胜国的推崇,真是少见。一夜之间,即使是小学生也把爱因斯坦那著名的公式写入了练习簿。

191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为民族主义所鼓动的人们在狂欢或狂悲过后,却发现轰轰烈烈的一战除了大口径重炮,齐柏林飞艇,满目疮痍的建筑物和以百万计亲人充当的炮灰以外,委实没有剩下什么。理性终于在人们的冷静中回归,科学再度被摆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不管怎么讲,1919年的爱因斯坦如日中天。

街头的电车刚刚停稳,就下来一个穿褐色风衣,头发凌乱的中年人。刚才在电车上,警惕的售票员几乎把他认作小偷,因为他实在很少见这种脖子上扎着领带,脚下穿着拖鞋的人。不过要是他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教授,一定会惊讶得说不出话的。爱因斯坦先生刚刚从他朋友洛仑兹教授的电报里得知广义相对论被证实的消息,他不过微微一笑,自然,一切都在意料中了。

心情毕竟很好,他边走边哼着舒伯特的小夜曲,但是没过多久声音就小了下去。爱因斯坦,这位历史上出名的智者,又一次晃着硕大的头脑陷入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1879年3月14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诞生于德国南部一个宁静的小城乌尔姆。和牛顿一样,这个注定要震撼世界的人的童年并未有任何特异之处。

他的父亲海尔曼.爱因斯坦虽说是一位商人,但是他年青在学校里展现的数学方面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而他的母亲艾尔莎则是音乐爱好者,并经常在家庭聚会大声朗诵席勒的诗篇。父亲的数学才华加上母亲的艺术天赋,照理小爱因斯坦应该聪颖过人。然而这个孩子天生沉默寡言,以致忧心的母亲一度怀疑他是否有智力障碍。

但是当他的母亲奏起钢琴时,小爱因斯坦就会侧过脑袋倾听。他的湛蓝的目光显得很是深邃,孩子显然是听懂了。这就是美呀。也许他毕生所追求的自然界和谐的美就根源于此。

很快爱因斯坦就发现小城的环境并不适合他。弯曲而狭窄的街道,庄严的哥特式教堂,威武雄壮的炮台,这里似乎更适宜培养出一批热血的日尔曼战士,而不是他这种视自由为生命的思想家。在宏大的阅兵式上,普鲁士军官刻板的军令,士兵们单调的步伐,往往成为孩童们模仿的对象。而这时可怜的爱因斯坦紧张地抓住大人的手,他要回家。军号和刺刀是他厌恶了一生的东西。

在学校的情况似乎也妙不到哪里去。他是一个犹太人,而欧洲排犹的习俗由来已久。周围同学有意无意的伤害,使小爱因斯坦更加孤僻。老师们也没有注意到蜷在教室一角的他,在老师看来,不能掌握拉丁文语法的孩子是没有前途的,而且小爱因斯坦回答问题时总显得很迟钝。他们并不能理解这是爱因斯坦思考比同龄人深刻得多的缘故。

这期间也发生了触及爱因斯坦终生的事。

他的父亲送给小爱因斯坦一个罗盘针。不管他怎么拨动指针,它永远只朝一个方向。这在大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但在孩子的眼里充满了神奇,一定有什么神秘的力在推动它,怎么才能找到这种力呢?孩子为这苦恼了一段时间。

在他升入中学的时候,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几何。这更是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书上各种复杂的定理归根到底由几个公理推论而出,一切是那么的简明,而证明过程又严格得无可挑剔,自然界有它独特的秩序美。

更令小爱因斯坦惊奇的是自然界竟也会骗人!人们通过粗浅的直觉经验得来的结论往往是那么的不可靠。上帝不仅淘气,而且吝啬,他经常会把真理象皮球一样踢向更深处,然后转过身向人们扮个鬼脸。人类对真理的追寻如同与上帝的角力。“或许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根本就有偏差,因为它不过是建立在几个公理之上的,如果这些公理本身也有漏洞呢?“当小爱因斯坦摆弄着圆规和三角板的时候,心中升起这样的念头。当然他没有说出来,说出来也只会导致大人紧张地伸出手去摸他的额头,没有人相信若干年后这个羸弱的孩子会轻轻掀翻整个人类的世界观。

对于爱因斯坦而言,长期音乐的熏陶赋予他美感与想象,对常见事物的深思训练了他的洞察力,而几何题迷宫一样的推理使他的思路更加缜密。他无疑是幸运的。

然而爱因斯坦还是不能足够敏锐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遭白眼,还是不得不交出自己精心制作却依旧丑陋的泥捏小板凳而遭同学们嘲笑,拉丁语的课文念得结结巴巴,算术考试也由于马虎而错误百出,整个少年时代,学业不过平平。

从1896年到1900年,爱因斯坦求学于瑞士苏黎士工业大学,这是他一生中十分平静和惬意的地方。

瑞士立国数百年,自由的氛围欧洲无国可及。爱因斯坦在这里听不到士兵们无休止的冲杀声,空气清新,阳光也分外的和媚,即使巡逻在街头的警察也是步履缓慢,眼角蕴含着笑意。

在这里,爱因斯坦的自由散漫发挥到极致。他可以穿着拖鞋进出教室,可以蓬头垢面地整天窝在实验室,可以和同学们在一起自由讨论,可以不去上自己不喜欢的课。他甚至对数学这样重要的课都去敷衍。在他当时看来,物理世界是简单而优美的,上帝只垂青1,2,3,4,而数学只是徒增形式上的复杂。这甚至影响他多年以后的研究工作。

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当时无论数学还是物理都发展得远不够充分。到二十世纪末,我们才发现数学和物理交叉愈来愈深。以前只是物理简单地从数学中寻找工具,而现在甚至物理可以导致数学中的突破。

我记得在一次报告中,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伸出双手,这样说道:“物理学和数学犹如一根树枝上的两片叶子。“

可是一般说来, 极富洞察力具有哲学家气质的人,并不一定很胜任细琐而又精密,逻辑性强的数学推理工作。

从来没有人能兼两者之长,牛顿不能,爱因斯坦也不能。

更主要的是爱因斯坦发现展现他面前的数学分支繁复,数论,几何,拓扑等等,任意一门就会耗尽一生的精力。这情形犹如布里丹之驴。这头可怜的驴子因为摆在它面前的两堆稻草同样厚而无法选取吃哪一堆,最终活活饿死。

但是,爱因斯坦很快就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了。考试之前,他对着自己散乱不堪的笔记发愣。幸好他的老朋友格罗斯曼先生是一个生来与爱因斯坦处处相反的人,他的笔记和他的人一样,光鲜齐整,一丝不苟。当爱因斯坦在发展广义相对论时发现几何知识欠缺而找其时已为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援手时,这已经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

爱因斯坦用格罗斯曼的笔记马虎对付了考试,但这并未改变老师对他的看法。在教授们眼中,他懒惰无比,性格怪僻,而且他是唯一与教授打招呼用“喂“的学生。这也是爱因斯坦虽然聪明绝顶,却不谙世事,天真得如同孩子的缘故。

他的数学老师闵可夫斯基看见爱因斯坦从实验室里衣冠不整地跑出来,便将他挡住:

“爱因斯坦,你也许是个聪明人,但你决不适合搞物理,为什么你不尝试一下其它职业,比如学医或者法律呢?“

“也许吧。”爱因斯坦淡淡地回答道。

仅仅几年后,闵可夫斯基为他“并不勤劳”的学生的狭义相对论摇旗呐喊,并为此名动四海时,一位记者不合时宜地问道:

“教授先生,您何以曾断言爱因斯坦不适合从事物理工作呢?“

“他太懒了,至少在当时。“教授耸耸肩。

不幸的是这位闵可夫斯基先生不久就身缠沉疴,临死前曾大发感慨:在相对论刚出世的年月就死去,真是可惜呀。

也不能说爱因斯坦在这几年无所事事,他主要的精力花在实验室里,当时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疲于奔命地寻找以太,他也曾设计过几个实验,显而易见,简陋的条件和根本不存在的以太使他的努力徒劳。

他也经常和他的朋友们去一个叫做“都会“的咖啡厅。他们在这里经常进行哲学话题的探讨,一次同学介绍了马赫的作品《力学》给他。马赫是对牛顿的经典力学开炮的第一人,他尖锐地抨击了牛顿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观念。

爱因斯坦如获至宝,马上拿回去通宵阅读。马赫的思想赫然如黑夜中的明星,空间也是绝对的,时间也是绝对的,既然都是绝对而孤立的,那么我们怎么能感觉到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呢?

夜已经很深了,爱因斯坦屋内的灯光依旧闪烁,这位思想的巨人,又开始磨砺他的旷世利剑了。

当爱因斯坦走出校门,却悲惨地发现自己毕业即失业,而且父亲在意大利办的公司也破了产,丝毫帮不上忙。他曾努力地申请留在苏黎士工业学院教书,但是高高在上的教授们冷漠地拒绝了他。没有人喜欢一个离经叛道的斗士。

秋天晚上的瑞士已颇见寒意了,我们的爱因斯坦先生披着深色的风衣,手中的旧皮箱里盛着全部的家当,凉风拂着乱发,静静地走在漫长的街道上,路灯划下斜斜的影子。

真是安静呀,事实上终其一生,爱因斯坦都是在这种静谧中度过,这不仅是指外部环境上的,更是他内心深处的。无论他是在日内瓦时的穷困潦倒,或是在柏林时的誉满全球,还是在普林斯顿时的无人喝彩,孤独的感觉始终如影身随。

后来他曾反复说过自己最希望的职业是看守灯塔,汹涌而漆黑的海面上一盏明灯,指引了航船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的内心,那里更象是一间祈祷室,可以静静地聆听上帝的指示。他甚至不愿意接受作为教授这项职业所领的薪水,而宁愿把物理学研究作为业余爱好。看来显然是受了中世纪的大哲学家斯宾诺沙的。影响,这位先哲的正式职业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偏僻的眼睛店里磨镜片。

可是现在真是发愁呀,辘辘的饥肠,妻子焦灼期盼的眼睛,还有她肚里的孩子……

迎面刮来一张残破的报纸,爱因斯坦没精打采地一瞥,上面印着份招聘启事:"伯尔尼专利局,征聘二级工程师,须受高等教育,精通机械工程或物理学……"

爱因斯坦眼睛一亮。

很快伯尔尼专利局的职员们迎来了一位新同事,这位同事似乎格外地忙。工作十分卖力不说,还经常和夫人一起排队买面包,或者推着婴儿车在公园闲转,而在上班时还偷偷地在纸上写写画画。幸亏他的上司一点儿也不知道这位年轻的专利审查员完成任务是多么迅速,不然他这种拙劣的表演很快就会露馅的。

其时已经是1905年,爱因斯坦26岁。当时他久已远离的物理学界正处于更大的混乱中,寻找以太的实验彻底失败,一些物理学家提出种种解释。比如爱尔兰物理学家斐兹杰诺提出,运动的物体可能因为以太风压缩而变短,但这遭到更多人的反驳。不仅如此,几年以前,伦琴发现的X射线更使人觉察到物质内部有更为基本的结构,而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量子论,也已经掀开了物理学新的篇章,只是当时没有人意识到罢了。无论怎样,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当时的情形是再恰(★)当不过的。

然而爱因斯坦在学术上处于十分封闭的状态,他没有机会听取报告,也没机会参加学院的讨论班,和他交往频繁的不过是一些民间物理学爱好者。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向物理学的塔尖迈进。

他一直在苦思"以太之迷",而且他走的道路与所有人的都不同。还在他中学的时候,他一度对迈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崇拜之致。这并不是因为它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导致电磁波的发现。爱因斯坦看中的是公式本身具有完美的对称性,但是显然这种协变性与牛顿的经典理论是相冲突的。

比方说,按照牛顿力学的观点,如果一个人站在速度为20米/秒的车上以相对于车以10米/秒的速度向前抛出一个皮球,在地面静止的人来看,球的速度是20加10等于30米/秒。任何初通物理的人都会得出这个结论。然而,我们知道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0万公里/秒,如果那个站在车上的人拿的是支手电筒,那么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光的速度是多少呢,还是30万公里/秒加上20米/秒吗?还能简单地叠加吗?

要是你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追上一束光,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你会看到光波在原地不动地抖动吗?

爱因斯坦进行了一次冒险,他宁愿为了从对称性这种单纯的美学观点出发,而放弃掉人们习以为常的经验。他也是信仰上帝的,但他不是信仰那个只手捏控人类命运的上帝,而是那个在万物的有序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

我们称之为冒险,是因为仅仅在几十年后,两个在美国留学的年青人在研究基本粒子中"t-q之迷"的时候,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对称性的破坏,在当时激起轩然大波,按照普通美国人的解释是他们又推翻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事实上推翻的不是相对论,而是从古希腊文明以来人们对自然界恒久抱有的美丽幻想。仿佛无数物理学家费劲心机终于战战兢兢揭开上帝——这位梦中情人头上的面纱,却失望地看到一张坑坑洼洼的老妪的脸。

这两个值得全人类骄傲的年青人都是中国人,他们一个叫李政道,一个叫扬振宁。

观念上的重大修改无疑引起很多麻烦,对于新观念的创始人来说更是如此。很快爱因斯坦的头脑里塞满了以太,量子,时间,空间这些东西,以至于给他的孩子小汉斯拿着奶瓶喂奶时也时常走神。而逻辑上的混乱让爱因斯坦更是无所适从。

他疲倦地从办公室回到家里,头脑里天旋地转,然而凭直觉爱因斯坦逐步认定有种极平常的经验在作祟,究竟是什么呢?他越想越困,眼睛慢慢快要阖上了,这时,厨房里传来妻子米列娃的呼唤,"阿尔伯特,吃饭的时间到了,还不快收拾桌子?"

"时间!?"宛如流星划过脑际,爱因斯坦几乎从椅子上跳将下来。他匆匆翻开牛顿的《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在上面牛顿以确凿的口气写道:

"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外界任何事物毫无关系,它永远是同一的,不动的。"

"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本身按其本性来说是均匀流逝的,与外界的任何事物无关。"

"在运动系和静止系坐标变换时,显然,时间是不变的。"

不会是这样的,一定不是这样,爱因斯坦一边埋着头,一边踱着步,一个在运动着的车上的人看到的时间,与在地上静止的人看到的时间未必相同,嘿嘿,根本不存在绝对的空间和绝对的时间,既然如此,我们费力寻找的以太,刻意想测量出地球相对于绝对空间的速度,都是徒然。以太不是找不到,而是根本就不存在!!

在一个月内,名不见经传的爱因斯坦向德国最有声望的杂志《物理学年鉴》(Annalen derPhysik)发表了四篇论文。他挑出分量最轻的一篇,内容是通过中性物质的稀溶液的扩散和内摩擦来测定原子的大小,寄给了他的母校苏黎士联邦工业学院,毫不费力地取得了博士学位。另一篇是关于研究悬浮微粒的布朗运动的,也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第三篇是著名的光电效应,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光量子的理论,在发展与相对论并称二十世纪物理学两大基石的量子力学中意义重大,几年后单凭此而不是相对论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其实就爱因斯坦的贡献来看,一生完全可以五次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光量子理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统计物理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还有我们熟悉的激光的理论工作也归功于他。

第四篇的论文名字很朴素,叫《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然而稍通物理学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它宣布了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在这篇文章里,爱因斯坦没有卖弄令人目眩的数学技巧,平实而又深刻是爱因斯坦论文的一贯风格。读懂它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但更需要革命性的思想和与日常经验决裂的勇气,尤其是在当时。

爱因斯坦提出的假设很简单,第一,我们无法确定相对静止的物体到底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匀速运动状态。因为绝对静止的空间不存在了,一切静止都是相对的。第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永远不变而且不可超越,它与光源的速度无关。也即,对于站在地面上的人看,20米/秒的车上发出的光和即使以光速飞行的火箭(当然是不可能的)上发出的光的速度是一样的,均为30万公里/秒。

从这两个假设出发首先得出的古怪结论是:所谓"同时"是相对的!假设我们站在地面上,一架飞机从我们面前匀速飞过。在我们地面上的人看来,我们右边的人挥起手的"同时"左边的人弯下腰,而在飞机上的人则坚决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我们右边的人先挥手,而左边的人后弯腰。与此相反,在飞机上的人认定机头处空中小姐不小心打破只碟子的"同时"机尾处的乘客点燃支香烟,而地面上的人异口同声地说碟子先落在地上然后香烟才被点着。

荒谬吗?我奉劝各位不要带着秒表上飞机一证真伪,因为"同时"事件在另一群人眼中的时间差是千万分之一秒,你可不具备那个反应能力。而这又是由于飞机的速度尽管达到几百米每秒,比起光的速度,30万公里/秒,还是望尘莫及的。不过这样也不错,至少平时说"这两件事同时发生"时不用再地加上诸如"在我们这群相对静止的人看来"之类的复杂状语了。

为了更好地解释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设计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所谓思想实验,就是在地球上的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条件下作的假想实验,因为跨入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通常状态下的物质研究几乎穷尽,动辄就研究绝对零度的低温或者上亿度的高温,速度接近光速的运动或者万万分之一米长度的空间。这对爱因斯坦这位思想大师来说轻车熟路,并很快成为他在学术上进攻或者防守的利器。

爱因斯坦这样假设:"观察者M站在铁路边上,在沿火车前进方向上有一个点B,在运动相反方向同样距离上有一点A,某一时刻A和B同时闪电,观察者M自然认定这两个点是同时闪光的,因为光的传播速度不变,而他又恰好站在两个闪光点的中心。"

"假定在闪电时,有一列车从A点到B点方向运动。在两道闪电的一刹那,在火车内的观察者N恰好在与地面观察者M相对的位置上,但N正向闪光点B运行,而离开闪光点A,自然他看到B点的闪光比A点的早,但他知道他是在运动中的,根据自己运动的速度,也很容易得出两道光是同时发生的结论。"

但根据前面两个基本假设,同样可想,火车是静止的,而地面正在向后运动。因此,火车上的观测者N是相继看到那些闪光的,因而他得出B点发光比A点早的结论。他又知道自己的位置是在两个闪光的中间,由于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所以他不得不断定他看到的头一个闪光比他看见的下一个早。"

有趣的是地面上的观测者M也不能不同意这个结论,他的确看见两个闪光是同时发生的。但既然现在他是被假定运动着的。当他考虑到光速和他是在向发光的A点运动着这一事实,也作出B点闪光比A点早的结论。

总之一句话,对于闪电是否同时发生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口咬定是或不是,而是要就选定的参考系来回答。

你可能已经迷惑了,但再往下推导更会导致你意想不到的结论。比如说"尺缩效应"和"钟缓效应","质增效应"。"尺缩效应"指在你面前有把尺子,当它相对你运动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长度缩短。

而"钟缓效应"指在运动的参考系里时钟会变慢。比如,在地面上和飞机上各有一人手那时钟,这时飞机上一只鸡蛋落在机舱的地板上。从鸡蛋脱手的那一瞬间开始,机上和地上的人同时开始记时,到落地时止。结果是地面上的人测出的时间长一些。换句话说,在地面静止的人看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时间变慢。

"质增效应"是指运动中的物体质量增加。譬如一筐一斤重的鸡蛋,如果它飞得足够快,我们在地面上静止的人称来重量会达到五斤。它飞得更快的话,会毫不犹豫地将地球上最大的磅秤压歪。但它永远也到不了光速,不光是鸡蛋,任何有质量的物质的速度都绝对达不到光速。光也是一种物质,它的速度之所以能臻极限,原因就是光本身静止时是没有质量的。当然,你若据次推理出质量越小的物质跑得越快,显然是荒谬的。

至此相对论的费解可见一斑。而在爱因斯坦出名后,有一段时间里很多人在"弄懂"了自己的相对论后,忙不迭地再向自己的亲友介绍。

还是有部分人自始至终地困惑。一次,一位大学生找到爱因斯坦请教为何时间时快时慢。爱因斯坦不愿再制造玄想,他的幽默发挥了作用,"朋友,当你夏天坐在一个火炉旁,你会觉得一分钟是一小时,而当你坐在一个美丽女郎身边时,一小时就象一分钟,难道不是这样么?"

大众媒体对相对论也异乎寻常地加以关注。从牛顿时代以来,观众们第一次渴望了解高高在上的物理学家们到底在弄些什么,虽然其中猎奇的心情远重于对科学精神的景仰。很多哲学家,神学家,印象派画家,现代派诗人,专栏作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人纷纷在报刊杂志上撰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相对论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推导出来的公式更是威力惊人,它是由爱因斯坦在发表狭义相对论后一个月在另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在今天则几乎是条成语。它就是"E=MC2",表示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留心的观众会注意到,在好莱坞的电影和动画片中如果要刻画一位资深教授,则会让他在黑板上写上一些不知所云的杂乱公式后,重重地补上E=MC2这几个大字的。

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使是在不甚关心其实用价值的纯理论型的物理学家看来也是惊心动魄的,几百年以来所毫无疑义的,不,甚至人类自诞生来就模糊意识到的质量守恒定律被破坏了。质量和能量本身并无区别,而且可以相互转换。即使是最前卫的哲学家也会吸口冷气,太不可思议了。但不管哲学家怎么喋喋不休地发挥思辨的威力,物理学家是不屑一顾的,他们只认定确凿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物理学家和自然哲学家都是研究世界的奥秘的,但在这一点上,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而在绝大多数人眼里,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能量是质量的九百万倍,多么诱人的前景呀。指甲盖般大小的物质的质量如果完全消失,其释放的能量是用以万吨煤炭来计算的。我们这个星球从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能源问题就仿佛人类脖子上的绞索,越勒越紧。

甚至在本世纪的九十年代,一个超级大国在海湾名为抗击侵略实为保障石油供应的畅通还狠狠地开过一仗。而相对论诞生了,能量似乎唾手可来,无数的科幻小说展示着在能量极大丰富的年代里,机床永不停息地转动,电线纵横四野,地球上即使最阴暗的角落也装上了电灯,到处一片光明,因为我们这个星球别的没有,质量可大得吓人,我们可以一点一点象吃面包一样将地球的质量全变成能量。

然而当记者兴致勃勃地向爱因斯坦教授提出灿烂的前景时,这个老实人摇头否认了:"这根本不能,没人能随便减少质量,上帝未必会允许开这个玩笑。"

仔细想想,我们何尝能够轻易地将物质的质量消除掉。譬如一块石头,我们尽可以用锤子砸成小块,然后碾成碎末,可是当你仔细地收集这些碎末后就会发现它的质量并未变化。就算是化学反应,当我们耐心收集在空气中燃烧的煤炭的生成物,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煤渣之类的物质,并放在天平上后,我们一定会失望地低下头。

看来是不可能了。但是爱因斯坦当时的话也说得过满。可能即便是他也未曾料到科学发展的势道惊人如斯。上帝的玩笑也有人敢开了。

十几年后,德国物理学家发现在核裂变前后质量出现了亏损,虽然亏损质量微不足道,但是带来的后果是可怕的。仅仅在几年后,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成功,紧接着日本人遭受了自基督降世以来最残酷的惩罚,几十万人死伤,其中一部分人瞬间还被原成基本粒子,真成了魂飞魄散。E=MC2在给人间带来希望之前,带来的先是致命的创伤。当然,这一切对于深爱和平的爱因斯坦来说无疑是一记重拳,直至临死前他为此仍耿耿不已。

不过总的来说,我们尽管以种种或好奇或欣赏的角度来看相对论,但是它离日常生活委实过远。所以人们在白天惊讶地讨论完相对论带来的后果之后,晚上仍可以高枕无忧地阖上眼睛。

教育的小故事 篇10

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勤奋的学生却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大师是在传授真经啊。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之中,却极不情愿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总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

【点灯心语】在我们身边的确不乏这样的学生:勤奋却成绩不佳。我们的确很有必要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们一天到晚都在做题,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比教他做题更有用。

教育的小故事 篇11

有一个成长在孤儿院中的小男孩,经常达观地问院长:“象我这样的没人要的孩子,活着毕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本地发明有不少人好奇地对他的石头感兴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内,男孩高兴地向院长讲演,院长笑笑,要他来日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格来买这块石头。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现,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为“稀世至宝”。

男孩兴冲冲的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所有告知给院长,并问为什么会这样。

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馒说道:

“生命的价值就象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爱、惜售而晋升了他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瑰宝。你不就象这块石头一样?只有自己重视自己,自我爱护,生命就有意思有价值。”性命的价值首先取决于自己的立场。

有关教育的小故事 篇12

入职时间:20xx年9月

入校时间:20xx年9月

所属学科:语文

教育感言:向上,向善。

在故事中穿梭

一个放学后的傍晚,子麦同学给我讲了个故事。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小红和小明是一对朋友。有一天,他们俩闹矛盾了,小明打了小红一巴掌,小红伤心地哭了,并在沙子上写下:今天,小明打了我一巴掌。过了一段日子,小红和小明出去玩,小红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小明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救出了小红。

小红十分感激小明,在石头上刻下:今天小明救了我。小明看到后问:“小红,为什么上次我打你一巴掌,你写在沙子上;今天我救了你,你却刻在石头上呢?”小红笑笑说:“我们应该把那些让自己难过的事,写在容易被抹去的地方,把它们交给风和时间,风会把它们带走,时间会治愈一切;而那些令我们快乐、感激的事,应该记在那些不容易被抹去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心底。”当下触动我的不仅仅是子麦甜美、温暖的声音,还有这个年纪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于是我把这个故事分享给班里的孩子。听完故事后,孩子们还是会闹别扭、拌嘴,我心想着可能孩子们还没能理解吧。然而,在之后一次和家长的沟通中,喜闻孩子把这个故事说给妈妈听了。还有一位家长在朋友圈写到孩子用这个故事让妈妈把烦恼写在沙子上,让风带走它……

我和班里的`孩子也发生了许多故事,有笑有泪,每个故事都让孩子们收获成长,每个故事都让我停下脚步思考。我和孩子们将继续谱写属于我们的未知的故事,在故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育的小故事 篇13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没想到,他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弟子,说:“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桌子上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方丈踏进佛堂时,看到佛桌上开满了花朵。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子,却为时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