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写好规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那么规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
一是核桃产业发展态势很好。坚持把核桃产业作为我县第一大农业产业进行培植,严格按照“六个一”的技术标准和“四个一”的质量要求,坚持整村推进核桃产业建设,核桃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核桃产业的信心更加坚定。20*年,全县定植核桃5万亩,初步形成了峡口泗湘溪、黄粮冯家槽和高桥伍家坪三个连片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核桃走廊,建成了一批面积超过500亩的核桃重点村。全年累计完成核桃育苗530亩,建采穗圃130亩,完成核桃嫁接44万株。在职教中心举办了第一期农民技术员培训班,共培训核桃技术员65名,在8个乡镇开展了8场专题培训。全县核桃产业在全省已小有名气。
二是烟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年,全年种植烤烟3.88万亩,比去年增长9.9%,收购烟叶5350吨,比上年增长18.9%;均价13.22元/公斤,比去年增加2.11元/公斤;收购金额7246.07万元;实现税收1594.14万元,比上年1*7.59万元增长45.24%,烟叶种植面积、烟农收入、烟叶税收、烟叶均价等创历史新高。
三是畜牧产业平稳发展。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抓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良种的引进、繁育、改良、推广力度,逐步实现畜牧产品的升级。全年出栏生猪31万头,增7.5%;出栏山羊8.9万只,增11%。鼓励回乡创业农民工发展特种养殖,现有山鸡、黑豚、绿壳蛋鸡等多种特色养殖场7个。全县标准化规模化万头生猪养殖场1个,千头生猪养殖小区10个,发展出栏肉猪1000头以上的5户,300头以上的19户,100头以上的93户;发展出栏山羊100只以上的20户,50只以上的150户。
四是柑桔档次不断提升。近年来,我们多方筹资,积极争取三峡库区产业基金、退耕还林、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低温雨雪冰冻等项目基金2950万元对全县柑桔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其中20*年投入2170万元,柑桔品改工作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湖北省农业厅组织的三峡河谷地区甜橙品种更新改良现场会上,与会领导、专家一致认为*近五年甜橙品种更新改良力度大,效果好,成为全省甜橙产区学习的样板。20*年,全县柑桔总面积达8万亩,其中今年新增2120亩,实现总产量5.4万吨,比上年增长4.9%,实现收入8500万元,完成柑桔品改8200亩,超计划17%。精品果园达到5000亩,精品果园亩产达到2000公斤以上。
四是茶叶效益实现大幅提高。通过引进推广茶园配方施肥、机剪、机采、机制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在“第三届*市十大名茶暨名优茶评选”活动中,我县参加评选的6支茶全部获奖,其中昭君白鹤获得“第三届*市十大名茶”称号,绿缘银针等5支茶获得“三峡杯”金奖和“优质茶”称号。20*年,全县茶叶面积2.4万亩,完成茶叶产量519吨,比上年增长83%,名优茶、春茶均价都大幅提高,全年实现茶叶收入3510万元,新建优质茶叶基地5000亩,新建茶叶清洁化生产线2条,完成无性系茶叶苗木扦插繁育1200万株,出圃无性系茶苗800万株。
五是“菜蓝子”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建机构、抓基地、建市场、抓检测”四项措施,以城郊蔬菜为抓手,蔬菜产业发展加快,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蔬菜价格有所回落。20*年,全县蔬菜种植9万亩,总产量12万吨,同比增长14.5%。其中建城郊蔬菜基地5000亩,大棚蔬菜面积500亩,今年新建大棚150亩;在永安二市场建蔬菜自产自销区,发放自产自销证1200个。“榛子乡”牌蔬菜通过“农超”对接,成功进入*雅斯超市和武汉白沙洲农贸大市场,年销售量达1.5万吨以上。
二、现代农业加速推进。
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县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按照实施一个项目、新建一个基地、培育一个企业、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对基地进行水电路配套,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建设,带动现代产业发展。20*年,整合低丘岗地改造、水利民办公助、低效林改造等项目资金2200万元,在古夫麦仓打造连片万亩现代核桃基地;整合移土培肥、土地整理、普安灌区、三峡后扶等项目资金2800万元,在峡口普安打造连片万亩现代茶叶生产基地;整合低丘岗地改造、水利民办公助、低效林改造、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2800万元,张家河打造连片万亩现代核桃基地;整合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基金、省级农业配套发展基金1100万元,在峡口文家山打造现代柑桔基地。
二是农业企业发展较快。围绕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各项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支持、减免有关规费、执行农业电价、优先供应建设用地等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企业,集中力量支持昭君生态、大丰收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全县现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萧氏茶叶加工,大丰收脱水蔬菜、马铃薯加工,*龙联食品有限公司有机蔬菜加工,昭君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柑桔加工,绿缘茶叶专业合作社小水果加工,天源核桃加工,航行食品、三峡牧业肉食品加工8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起步良好。
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认真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开展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20*年,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农民合作组织达到96家,使用注册商标8个,申请产品质量标准认证32个,合作组织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万多亩,年销售各类农产品6.5万吨。引导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合理进行土地流转,在南阳、古夫、黄粮3个乡镇成立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构建了镇村土地流转信息收集网络,20*年,全县规范合同流转面积达到8200亩。
四是农业科技应用水平逐步提高。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积极引进推广优质、高效种养业新品种和设施农业新技术,强化科技对高效农业规模化的促进作用。20*年,全县推广“两杂”优质良种新品种25万亩,推广节本增效轻型栽培技术25.5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5万亩。全年新增农机总动力8000千瓦,机械化耕整作业面积达到21.29万亩,共投入农田作业机械2332台(套),农田作业收入达到400多万元。启动测土配方二期项目,采集土样2000个,布置田间试验32个,验收测土配方肥料对比试验17个,制备样品900个,开展作物配方施肥2万亩。通过科技手段及时准确病虫预测预报,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猪禽防疫密度达到了100%,牛羊防疫密度分别达到98.2%和98.5%,实现了防疫面、免疫率、佩戴耳标率三个100%,将稻温病、柑桔大实蝇危害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
三、新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一个突破口,多方争取,重点投入,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年,整合涉农资金,全年共投入2.2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得到大大提高。以“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为目标,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长效机制,以集中供水为主和分散供水为辅的办法,全年投资400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点19处,建生物漫滤池13处,解决13个村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筹集资金800多万元,完成了水毁水利基础设施修复工程,对39口塘堰进行了除险加固,修复水毁工程202处,维修灌溉及排涝沟渠21条41公里,完成了古夫河、南阳河等地7处2477米河道的治理工程;投资890万元完成滩坪、田家坪和拱桥湾3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年完成5512口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建成8处乡村服务网点、2处养殖小区小型沼气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8处联户沼气工程全部完工;投资3641万元完成278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
二是农业基础更加夯实。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争取国家、省、市投入不断夯宵我且农业基础,农业抗灾救灾能力不断加强,农业产出率不断提高。20*年,全县共争取土地整理项目资金6184万元,其中古夫、高桥、峡口和水月寺四个乡镇3万亩的低丘岗地改造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目前正在抓紧实施。省级投资1750万元的黄粮镇低丘岗地改造项目完成投资的60%;省级投资1829万元的黄粮镇基本农田整理已完成工程量的30%。投资1987.49万元,在4个乡镇建设完成水池17口容量15650立方米,管网272.87千米,烟路41条15.*千米、密集式烤房140栋,烟草通用和专用设备860套,烟水配套和烟路工程受益面积1.5万亩,烟机项目受益面积1.69万亩。投资1360万元新建3个烟叶收购站点。顺利完成了黄粮镇水磨溪“民办公助”项目建设任务,该项目共完成渠道整治16条15800米,塘堰整治7口,新建取水口15处、沉砂池12座和控制闸12座;新建人行桥11座、放水口1*处、涵管762米;完成黄粮镇集雨灌溉工程,新建蓄水池12口,366m3,建粗滤、漫滤池各1口,取水口2处,新修堰塘1口,蓄水3000m3,安装引水管道26000米,供水管道2030米,节水灌溉配水管网5721米。完成了“长治”七期工程中20*年30.30平方公里的治理任务和20*年新增的19.8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计划,总投资达627万元。完成张家河现代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在黄粮镇张家河村、界牌垭村建小水果基地800亩,其中农田整治坡改梯25亩,兴修田间工作道路及排洪沟11条,蓄水池13口,1575立方,整修堰塘2座,建取水坝2座,机耕道路2条,完善基地内管网灌溉设施,已定植苗木4万株。完成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改造任务,改扩建县级兽医诊断室200㎡,新建乡镇兽医站业务用房面积120㎡,添置各类仪器设备县乡共计93台套。
关键词:规划,内容,分析
1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简介
区域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域之间关系而采取的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1]。它是对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对其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更高层次的战略部署,是描绘区域未来建设的蓝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规划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规划,以城镇为核心的市域规划,跨省区规划等类型多样、时空尺度不同的规划互补递进,区位论、中心地理论、梯度发展理论等引入,使规划内容不断充实,遥感地信机助制图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带来了规划手段与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日新月异。学术领域更是百家齐放。
2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工农商业等多领域和部门,因此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又由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产业历史基础与现状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或者区位条件与经济体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规划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世界上各个地区无论发达富裕的城市地区还是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其总体规划主要内容都遵循大体相近的几个方面。论文参考,分析。
2.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区域发展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即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部门的、行业的发展战略,也有空间的开发战略。制定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指标,一、二、三产业大体的就业结构,实施战略的措施或对策作为研究的重点。经济部门发展战略主要是规划区域适宜发展的重点部门,大体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远景发展目标,明确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提出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各部门的重点建设项目。空间开发战略着重研究区域开发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布局、城镇布局的总体蓝图。
2.2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
区域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的重点习惯上放在工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上。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科学布局生产力,是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区域规划要对规划区域的产业结构、工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区分布状况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照当地生产发展的条件,揭示产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和行业,以及重点的发展区域。论文参考,分析。规划中要大体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远景发展目标,根据产业链的关系和地域分工状况,明确与主导产业直接相关部门发展的可能性。有时对新开发的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的生产项目,特别是企业集团、骨干企业,要选址定点,并安排好生产的地域组合。有时对原有生产基地的调整、对原有企业的迁徙要作出调整和迁徙的布局规划。区域规划中往往需要对工农业生产基地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作出安排,处理好城乡用地关系,搞好工农业生产的结合。与工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的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也常常在工农业生产布局规划中一并研究,统筹安排。2.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是社会生产力和人口在地域空间组合的具体反映。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生产力综合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和协调各项专业规划的重要环节。由于农村居民点比较分散,点多面广,故区域规划多数只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论文参考,分析。研究城镇体系演变过程,现状特征,预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区域城镇化的道路是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1)拟定区域城镇化目标和政策;
(2)确定规划区的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
(3)原则确定各主要城镇的性质和方向,明确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经济联系;
(4)原则确定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各阶段主要城镇的人口发展规模、用地规模;
(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各级中心城镇的分布,新城镇出现的可能性及其分布;
(6)提出重点发展的城镇地区或重点发展的城镇,以及重点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建议。论文参考,分析。
(7)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议。
2.4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赖以正常进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公用性等特点。基础设施对生产力和城镇的发展与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或者超前发展。基础设施大体上可以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两大类。生产性基础设施是为生产力系统的运行直接提供条件的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仓储设施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是为生产力系统运行间接提供条件的设施,又称为社会服务事业或福利事业设施,包括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商业、金融、贸易、旅游、园林、绿化等设施。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要在对各种基础设施发展过程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预测未来对各种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确定各种设施的数量、等级、规模、建设工程项目及空间分布。
2.5土地利用规划
准确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对各类用地在空间上实行优化组合并在时间上实行优化组合的科学安排,是实现区域战略目标,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保证。
土地利用规划应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质量评价基础上,以达到区域最佳预期目标的目的,对土地利用现状加以评价,并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布局。
区域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主要是:
(1)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质量评价;
(3)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
(4)未来各类用地布局和农业用地、园林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等各类型用地分区规划;
(5)土地资源整治、保护规划。
2.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广义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狭义的环境仅指自然环境而言。过去的区域规划着重于狭义的环境治理和保护,但近50年来,对环境已多作广义的理解。论文参考,分析。
区域规划中自然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规划的基本内容是:
(1)分析环境诸要素的现状特征;
(2)揭示整个区域环境和各个环境要素状态的存在问题。
(3)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预测环境状况,制定区域近期和远期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包括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和自然生态保护目标。
(4)拟定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包括大气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保护,土壤植被保护和被毁土地的恢复,绿化体系的形成,卫生防疫条件的改善,防噪声、防电磁震荡、防热污染,动物界的保护,景观的保持与改善等措施。
2.7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政策可以看作是为实现区域战略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的总和。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企业布局区位的政策,属于微观政策范畴,如补贴政策、区位控制和产业支持政策等;另一类是影响区域人民收入与地区投资的政策,属于宏观政策范畴,可用以调整区域问题。它在不同的区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关税、汇率等。区域规划的区域发展政策研究,侧重于微观政策研究,并且要注意区域政策与国家其它政策相互协调一致,避免彼此间的矛盾。
区域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劳动力政策。包括流动政策和就地转移政策等,既要防止后进地区人才流失,又要区内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转向高的行业。
(2)资金政策。包括财政手段(如补贴和税收)、改善企业金融状况和行政控制等,诱导资金投向。
(3)企业区位控制政策。如通过税收和企业开发许可证制度,促使工业的发展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论文参考,分析。
(4)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促进新企业的创建和小企业的成长,促进技术革新,发展经济开发区。
3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分析逻辑研究
规划摘要。
具体说来,规划基础线索包含人口、城镇、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基础、区域分工、比较研究、领导思路、市场潜力、适宜性评价等方面。人口现状主要包括人口总数、年龄结构、地域分布、产业分布、非农人口数量。城镇现状主要包括城镇职能、规模和城市化水平。社会事业主要包括教育机构与设施体系与布局、科学研究的配套建设、文化卫生机构的层次与等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海陆空多方位立体化交通和商业服务业设施、供水电气热工程、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所。资源环境基础主要包括土地、水、工业矿产、森林、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指标调控。区域分工主要是区域基于区位、资源基础与地域战略选择的一种发展定位。比较研究是本区域与国内外相似条件的区域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既包括向历史上曾经繁荣或者现在蓬勃发展的区域学习经验,也不乏从走向衰落的区域汲取教训。市场潜力是对与本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域现状、未来走向、宏观与微观市场调节作用多要素的综合考量。适宜性评价是对一定时期规划工作完成程度与产生效果进行把握与修正的不可或缺环节。领导思路是规划工作的集体智慧总结与指引方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规划变化分析线索是对规划基础线索中各个方面指标的未来一定时间段内(5年、20年或者更长的规划预期)动态演进态势的勾勒与描绘。在某些大政方针与规划思想指导下,如国内的“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 、“发展是硬道理”[2] ,国外的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西方校园社会的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小即是美”思潮[3],调整产业发展,建立相应的新产业链条与产业园区,进而影响人口的劳动就业与迁移集聚,也同时推动着城镇规模与职能的不同程度的分化与变异。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不可避免地做出适应性的响应。
规划影响后果线索是对上述线索中各个指标体系的明细与确定,每一方面都有各自的控制规划。如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包括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部署、战略措施等多层次阐释。战略定位主要是在更大地域范围内本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出的总体合理性展望,如建设某经济圈内科技含量较高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某沿海带重要的海滨农家乐示范区,某省市区中高档居住区。战略目标层次性强,可以分为总目标、阶段目标以及产业与相关目标体系。战略部署根据区域功能、产业与人口的现实需要,按照放大结构效应、优势互补、整合资源的原则,做出构建分城区带、组团式、条带状的空间格局分配。战略措施,就是把比较抽象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进一步具体化,通常包括实施战略的相应的组织机构、资源分配、资金政策、劳动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控制、激励、协调等手段。产业调整基于产业发展详细设计有条不紊地逐步进行。产业调整的目标,增加居民与政府财政收入都会在此得以体现。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对应不同的未来规划与解决方案。
图1 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的主要线索与分析逻辑
Fig.1 The mainclues and analytic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otal planning
4小结
区域规划是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
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雯。我国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的若干问题[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2):141-147
[2]陈栋生。论区域协调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5,(2):1-6
[3]孙娟,崔功豪。国外区域规划发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汇刊,2002,(2):48-50.
关键词:临港产业;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对策
伴随着港口经济的快速增长,港口产业已� 沿海许多城市都制定了港口规划,以图充分发挥港口对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沿海各省市也携手进行跨行政区域的港口资源整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龙口市城市空间布局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港口选址和用地已然跟不上港口发展的需求,岸线利用不经济影响城市整体发展、港口产业整合水平不高,港城一体化进展缓慢,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没有更好的发挥对港口的服务功能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亟需根据临港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以求共同发展。
1. 龙口市临港产业布局发展分析
龙口市开发区的产业布局模式如下:
(1)新能源新材料工业区:以延伸新材料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群为主题,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以工业为核心,以物流、商务办公、生活居住、文化休闲为保障的五大产业互动互补发展格局,打造成一个集新材料科研开发、生产加工与应用、物流仓储、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端工业园区。
(2)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在已建的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配件生产区的基础上,向东发展至大莱龙铁路,向南发展至八里沙河。以兴民钢圈、隆基集团、韦辰实业、海盟机械等大型企业为主体,带动其他中小型企业集中发展,将汽车产
(3)加工贸易产业功能区: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发展物料加工、对外贸易等产业,主要发展服装加工纺织、塑编、包装、电子等产业和保税物流业。
(4)港口发展区:港区重点发展煤炭等大宗散货运输和粮食、液体化工品等物资的中转储运业务,积极开展集装箱喂给运输,适度发展客运滚装业务。依托港口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提升港口商贸、信息等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大、中、小泊位结合,内外贸并举,客货运兼备的大型综合性港区。
(5)市场物流区:东部物流园区主要依托龙口北站和国防路发展铁路物流和公路物流,依靠有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大莱龙铁路和龙烟线为载体的铁路物流业,以国防路、608省道、206国道和疏港快速路为载体的公路物流业,为其他产业园区提供物流基础。
2. 龙口市临港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协同的规划对策
2.1 城市空间发展方向要采取正确的发展方式,顺应临港产业布局
龙口港用地目前主要集中在海岸线中部,没有给城市的生活岸线留出空间,极大的影响了滨海城市景观。为了顺应临港产业的布局,应当将部分港口产业迁至开发区区北部,避免港口作业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根据龙口港及龙口市开发区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确定开发区将向北部和南部纵深发展,大力发展港口、产业、生活三大功能板块,完善以港口产业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立配套的市场、物流区,建立以汽车配件、机械制造为主要功能的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港口的发展也必然带动开发区的飞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港城大道向东扩张,与东部中心城区联动发展,形成有机的生产动线,经济高效的交通体系,配套合理的支撑体系。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开发区的生产用地与港区对接,并沿着港口码头顺海岸线拓展,工业生产用地同时与港口对接,城市居住用地沿振兴路线展开,开发区发展一方面通过港城大道扩张,另一方面沿环海路临海岸线扩张,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与临港产业的布局相匹配的。
2.2 港口城市的功能结构应当符合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
为了顺应临港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可以将和平路、环海路作为开发区的南北向主要空间发展轴,依托疏港高速、疏港铁路,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开发区北部、南部和东部发展,形成产业与生活明确分离的功能布局,打造商贸办公综合中心和行政商贸文化中心作为开发区的增长极核,中部综合生活区提供后勤保障,龙口河、北马南河、河口于河、八里沙河成为开发区的生态廊道,道恩湖为中心的湿地公园作为开发区的绿肺。产生龙口港发展区、港口产业园、生活服务区、工业园区和人工岛产业群等五大功能片区;从单一的港口、居住、工业组团发展出临港产业、保税物流、商业贸易等关联产业,沿道路向内陆辐射扩张,整个城市进一步朝组合形态演进,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功能组团。沿渤海带状发展的开发区各功能片区有机互动,焕发勃勃生机。总的说来,形成了三轴五区的结构模式。
2.3 港口城市土地利用需要确定宏观层面的具有整体性的布局原则
港口城市往往位于城市的拥挤地带,港区和城市相互交织,对港口来说,港区零散狭窄,使用不便;对城市来说,滨海岸线被侵占,城市交通压力大。因此,龙口市的港口发展可以将港区集中迁往开发区北部,进行结构和功能的扩大优化,既可以提高港口效率,也可以腾出土地,便于城市发展商业、金融、居住、休闲旅游等。
此外,沿海城市还可以填海造地,为城市的发展提高新的土地资源。目前,龙口市建立了山东省首个蓝色经济突破区,向海洋要土地,其人工岛填海规划首期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
2.4 城市交通组织要实现港口和城市的便捷快速联系,建立综合交通体系
龙口市开发区是沿海岸线布局的带状城区,周边的道路系统较为复杂,涉及到疏港高速公路、疏港铁路、环海路和城市主次道路。因此城市的道路系统不仅要解决狭长地段的纵深交通,还要合理解决与外对交通的相互干扰。
开发区的道路系统由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主干道成“十横四纵”格局。其中“十横”自北向南分别为:电厂南路、新港路、海港路、龙海路、港城大道、龙中路、新龙路、龙泉路、政海路;“四纵”即振兴路、和平路、逄牟路、龙港路。
2.5 临港产业要有合理的产业布局,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龙口市的工业资源大部分是由龙口港提供的,将来的产业发展也仍然需要依靠港口,因此城市的产业布局不但需要紧密围绕港口开展,还应当顺应城市的发展阶段,满足城市功能升级和结构优化的要求。以龙口港为母体,龙口市发展出了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力能源、船舶修造、加工贸易五大临港工业集群。围绕这五大临港工业集群,开发区内形成了龙口港发展组团、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和以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工业组团三大功能组团,未来根据港口发展需要还应当依托铁路建设物流仓储组团。顺应这一格局,开发区的产业发展以南北主干路为十字形轴线,工业、仓储等城市的各项工业产业及相关项目都沿轴线规划,同时,城市的远景发展也将依托这条产业轴线向东扩展,拓宽港口的陆域纵深。
图5 龙口市开发区产业分区示意图
参考文献:
著作:
[1]王缉宪。 中国港口城市互动与发展。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一、健康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健康产业包括健康服务产业和健康制造经营产业,主要是指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与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其中健康服务产业包括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人才服务、培训考试等;健康制造经营产业涵盖医药用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绿色食品、体育健身用品、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原料中间体、制造设备、包装材料、化妆品等。本规划侧重于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
(一)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形势。健康产业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有专家分析其可能取代it 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 健康产业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1.优势与机遇。
(1)中医药优势明显。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称,中药材品种及蕴藏量、中医药从业人员及机构数、研究开发能力和中药产业产值均居全国前列。范围内有国家“中医急症治疗中心”、“中医眼底病治疗中心”,部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4个、省级31个、市级19个,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骨科、肛肠科、儿科、肝病、肺病、针灸推拿、眼科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同仁堂、德仁堂等著名中医药企业。
(2)优质医疗机构及学科建设发展良好。拥有一批优质医疗机构,如大学华西医院、省医院、军区总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骨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等。口腔医学、循证医学、心脑血管专科、骨科、烧伤外科、心理卫生、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肿瘤专科等领域居全国先进水平。
(3)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以来,我市采取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大投入等重大举措,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为重点,各级财政对卫生总投入达66.43亿元,其中,投入22.168亿元,较增长773%。投入4.2亿元对全市223个公立乡镇卫生院实施“五统一”的标准化建设。对18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八统一”标准化建设,对2396个村卫生站实施标准化改建。形成了政府主导、可及性较好、全覆盖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对市级医疗机构进行了调整合并和改扩建,建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市血液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传染病医院)。依托县级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卫生机构技术力量,构建区域卫生医疗中心。逐步形成以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我市现有优质医疗资源为主体的中西部医疗服务中心。
(4)健康产业市场容量大。,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59元;全市医药和医疗设备收入200.09亿元,较增长224.6%;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市民休闲文化、健康保健特色鲜明,市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为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空间。
2.问题与劣势。
(1)高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较少,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仅占全市医疗机构的10%,难以满足市民对高端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此外,我市还没有一座档次高、规模大的国际医院,难以适应国际交流快速发展的形势。
(2)健康产业项目较少,服务项目单一,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社会资本对健康产业投资尚显不足。
(3)全民健康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亟需拓展。
二、基本思路、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1.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国际医学城、中医药产业、医疗康复服务、全民健康管理和教育、医学支持平台、健康产业信息化以及展会节庆活动为重点,以健康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为动力,以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全民健康水�
2.按照产业高端、特色突出、国际知名的定位,瞄准国际高端健康产业,着力引进世界一流的企业及能迅速带动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积极扶持,使其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力争用5—8年时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健康产 业集群。
3.按照“联动发展”、“内生外引”的发展模式,利用我市医药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注重行业之间协同促进,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壮大健康产业,延伸产业链。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化原则。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健康产业发展。
2.坚持社会化原则。充分发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与民营医疗卫生资源的互补作用,倡导全民参与、惠及全民,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延伸中医药、健康体检等产业链,鼓励开发开展前端及后端新型增值服务,延长价值链条,刺激健康消费。集约节约利用有限资源,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互补发展,形成健康产业新兴增长点。
4.坚持解放思想,打破垄断。站在城乡统筹、促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高度,打破属地、所有制的界限,改变生产方式、采用信息化服务,实现技术、知识、信息和资源共享。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2017年)。构建起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
2.近期目标(—20__年)。基本完成40个健康服务产业项目,总投资达300亿元。国际医学城项目产值达40亿元;中医药产业项目产值达21.2亿元,年增长率近25%;医疗康复服务收入达250亿元,年增长率高于15%,力争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3位;健康管理服务收入达3亿元;医学支持平台项目收入达6亿元。
3.中期目标(20__—2017年)。引进国际一流医院和现代化的传统医药养生保健项目;建立健康产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全民化、健康教育社会化、全民健康管理、全民健康体检。健康产业年均增长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三、发展重点、产业布局与重点建设项目
发展重点分为国际医学城、中医药产业、医疗康复服务、全民健康管理及教育、医学支持平台、健康产业信息化和健康展会节庆活动等7个方面,含51个子项目。预计总投资约614.369亿元,其中近期(—20__年)投资__.369亿元(有4个拟定项目投资待定)。
(一)建设国际医学城。在温江区集中发展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国际医疗旅游、教育研发和商务配�
重点项目:芙蓉长卷——中医药文化养生公园;美国ict()肿瘤诊疗中心;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分院;省八一康复中心;大学华西医院永宁分院;博奥生物独立医学实验室;医疗综合服务区。
预计投资:总投资约500亿元,一期投资43.5亿元。
发展目标:到20__年建设成为中西部医疗及健康服务核心基地,20__年项目产值达40亿元;到2016�
(二)发展中医药产业。在中心城区、都江堰市、温江区集中发展以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为主题,集中医医疗、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安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康复体系,提供中医药精品特色服务,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重点项目: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德仁堂中医馆连锁化;德仁堂药膳养生餐饮连锁化;五谷粮仓健康连锁超市;市传统医学中心;肛肠专科医院扩建项目;非遗公园·中医药精品文化特色园区项目;市二、三圈层护理安老院建设项目。
预计投资:预计建设项目投资13.5532亿元。
发展目标:产值达21.2亿。到2017�
(三)开展医疗康复服务。引进国际一流医院来蓉投资新建国际医院,引进国际医疗保险机构落户。通过合作发展,共同提高,打造多学科、多专业的全国知名的特色专科。
重点项目: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宋庆龄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华西三圣医院、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省医院川港康复中心、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住院大楼、市三医院扩建工程、市二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市五医院住院综合楼、省假肢矫形康复医院、市西区医院扩建项目、新生堂妇产医院、蜀都乳腺医院、红星老年病医院、济民皮肤病专科医院、肛肠病医院扩建项目、阿波罗前列腺专科医院、双流华美口腔医院、市金康诺医疗投资有限公司拟建医院。
预计投资:47.9358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250亿元。形成“三级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医疗服务网络,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四)实施全民健康管理与教育。以预防保健为切入点,推进健康教育社会化,促进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制定全民健康素质教育计划、教材及宣传手册,推进健康教育进学校课堂、进社区家庭;实施全民健康体检计划,以政府购买与个人出资相结合,提供多样化健康体检服务包,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发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在蓉科研院所的技术指导作用,以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为主、各级各类健康机构为辅,采取惠民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全民健康动态管理,实现从治病向防病、从坐诊向走访的转变,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档案。
重点项目:爱康国宾蓝色海岸健康城、美年健康体检医院、凯尔健康体检医院、安生美健康体检医院等4—7个子项目。
预计投资:1.05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3亿元。以大型医院体检中心及健康管理公司、独立体检机构为主体,形成集健康筛查、评估、干预和健康档案动态管理为一体的健康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提升我市健康管理水平,打造西部健康管理之都。
(五)构建医学服务支持平台。在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以服务健康为宗旨,满足多层次需求的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开展临床、病理、食品和化妆品检测等精品特色服务。
重点项目:第三方独立检验实验室;市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高新达安医学检验医院;省高新兰卫医学检验有限公司独立实验室;艾迪康临床检验中心;金域医学检验所建设项目;市中药院内制剂中心储备项目。
预计投资:2.9 3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6亿元。将独立检验实验室建成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学术地位最高的全国知名企业。
(六)推进健康产业信息化。由政府统筹,建立健全“一个中心、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的全市医疗卫生数据交换中心,从全域角度做到“知识、技术、信息”资源共享。以建立规范的全民健康档案为抓手,整合在蓉的所有医疗卫生资源,完成医疗、预防、保健数据及管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共享,实现全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和互联互通,实现从大医院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康复保健、专科特色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健康教育与教学、医疗卫生保障等信息网络化,并逐步与医保、社保、民政等信息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重点项目:
1.建立数字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完成“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全市统一、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集基本医疗、医疗保障、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2.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通过优化整合医院卫生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创新考核管理体制,加强医疗卫生协作,建立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个人健康一卡通”系统,实现实时报账、健康信息查询、检验结果和电子病历互认互通、处方共享等功能。
3.建立“均衡营养健康教育在线”网络平台。通过建立集健康远程教育、均衡营养在线配餐、健康人才就业、健康社会性网络服务社区系统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均衡营养健康教育在线”网络平台,实现每个家庭均可以便捷享受健康教育与服务。
(七)举办健康展会节庆活动。继续办好“国际中医药科技大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健康产业展会节庆活动,借助会展平台进行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我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市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建立协调会议制度、检查督办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
(二)完善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明确各项工作时间、内容、任务及责任主体,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加强政策保障。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对重点企业的改建扩建、新技术引进等项目,在现有贷款贴息政策基础上提高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年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在信贷资金方面支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市)县要在土地、规划、财政等方面制定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于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要梳理招商目标企业,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对正在洽谈的特别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在市场准入、医疗资源配置、土地、财税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利用我市医疗、中医药、体育、旅游、蜀文化资源等优势,鼓励国内外知名的企业来蓉兴办实体,促进联合开发。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mine planning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maintain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lan,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capacity, resolve the excess capacity of the coal industry, promote the coal enterprises to escape difficulties, and guide the min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to achieve balanced and orderly , s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规范;计划与能力;管理;实现;发展
Key words: specification;planning and ability;management;implement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030-02
1 基本原则
①严肃性。计划编制批准下达以后,无重大变化及劳动组织的变革调整,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②科学性。计划安排科学合理,有理有据,符合生产现场实际,不超能力进行生产。
③可操作性。依据矿井长远发展规划,以实现稳产高效为最终目标,提高矿井开拓掘进工程实际效果,达到采掘比例关系正常,保证采场正常接续,实现矿井可持续发展。
2 实施要求
2.1 按照矿井年度生产经营指标总预算要求开展工作
紧密结合“六位一体”管控体系,严细落实,高效协同,精准发力,结合采场实际情况和矿井开拓布局要求,完成全年商品煤产销总目标,实现矿井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2.2 分工科学,责任明确
生产技术部门负责提供矿井采煤工作面的面长、采高、走向长度、落煤方式等相关参数。
开拓部门负责提供掘进巷道的煤岩别、支护方式、巷道设计断面、巷道类别及使用掘进机械等参数。
地测部门负责提供工作面回采率、资源回收率等参数,并制定有关的实施措施。
机电运输部门和通风防尘部门要根据矿井生产接续要求,结合矿井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排定各自专业工作计划初案,保证顺利实施。
洗煤运销部门要根据采场实际状况,负责提供工作面灰分、含矸率、发热量及精煤产量和灰分等质量参数,为矿井的后期销售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2.3 优化劳动组织,更新观念
在劳动组织调整优化方面做文章,打破原来传统“三八制”“四六制”24小时作业格局,大力倡导采掘集约化生产模式,优化劳动组织,推进控员瘦身,以机减人,推广区队集体休班,取消月底翻班打连勤现象,最大限度地压缩采掘夜班薄弱班次,不仅实现了减班控员保出勤的目的,也扭转了 “月底翻班必须打连勤”等传统的旧有认识,还提高了全员的幸福指数。
2.4 改变传统观念,提升矿井可持续发展能力
面对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的实际,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再想一味靠提高产能提效益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成为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核心任务。靠拼产能提效益,实现脱困突围将是一条不归路。没有它法,只有打破传统,走减量提质提效之路。
2.5 减量提质,优化商品煤结构
田陈煤矿经过近二十年的开采,剩余可采储量逐年减少。从矿井采场条件来看,产量逐年递减已� 抓好源头煤质管控,进一步优化放顶煤工艺,找准煤质控制和原煤回收率的最佳结合点,减少顶矸直接煤流系统,特别是7111面机头断层区域,尽可能降低采高,采少矸石采出;采煤工作面严格控制“采高”,实行超高割矸扣款扣产。对采煤工作面超过规定采高采出的矸石,每吨处以15元罚款,连带三大员0.2元/吨罚款,并在月度产量结算中改变传统的计算产量办法,采取以“纯煤计产”、“质量考核”,实行发热量标煤计量,完不成发热量考核指标的,以实际热值/考核指标×实际产量来计算最终产量。掘进全岩及岩超煤上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坚持好分打分装和煤矸分流,确保入仓掘进煤质量。
2.6 科学组织,稳住生产源头
一是认真执行276个工作日制度,把它作为一项指导矿井科学组织生产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提升矿井生产系统储运能力,对井下缓冲煤仓、生产系统、提升系统、运输系统等各个环节的论证分析,力求突破限制生产的瓶颈问题;二是切实从源头上提升煤质,减少矸石提升量。针对7112工作面出现火成岩区域,对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的实际,自觉组织力量,实施掏矸助采33米;对7111工作面进行系统改造。三是强力落实掘进煤矸分流、分打分装措施,在地面系统充分发挥矸石拣选系统作用,最大限度拣出矸石,提高了矿井煤质。
3 严格考核办法执行落地
对采掘区队及生产辅助单位计划任务考核:
①完成当月作业计划规定的工作量的,即完成程度100%,根据矿“3331”结构工资考核管理办法规定,考核月得分。
②未全部完成当月作业计划规定的工作量的,根据矿“3331”结构工资考核管理办法进行折算得分。
1)采掘单位实际得分=实际完成/作业计划*100%*30。
2)生产辅助单位实际得分=实际完成项(台)数/计划安排项(台)数*100%*30。
③为了充分体现生产经营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加强生产能力管理,保证采场的正常接续,在考核总体计划任务的同时,将对矿下达的重点工程及重点掘进工作面实行单头考核。即对于完不成当月计划指标的重点掘进工作面,即使整个工区完成了作业计划,仍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进行扣罚。
4 计划调整相关规定
4.1 若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重大地质变化,导致无法完成当月下达的计划任务,由区队主管技术员于当月月底以前负责出具作业计划调整申请报告,详细说明调整计划的原因,通过专业职能科室和本专业副总工程师签字认可,经过考核运营中心、地质测量科、规划发展科、生产技术科及开拓科共同商讨确认,形成正式调整报告材料,报总工程师审查后,由规划发展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2 因其他原因(生产接续需要、应急工程安排等)出现计划内项目月度发生变更的,责任单位应及时与规划发展科沟通,并出具书面变更报告,经专业分管领导签字认可后报规划发展科备案,规划发展科将根据变更报告据实进行考核。否则,将视为该项目未完成计划来予以考核扣罚。
5 处罚相关规定
5.1 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计划任务考核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做到考核公平公正,规划发展部门将不定期地实行对重点单项工程完成进度、设备修理完成情况进行全方位抽查,并将抽查的结果与月终最后任务考核得分挂钩,进行严格奖罚。
5.2 若发现抽查的结果与单位上报资料出F较大偏差的,将视出入的轻重程度,在对单位进行严肃处罚的同时,同时对该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连带处罚。
6 结论
可以说,企业计划与生产能力管理,在当前煤炭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其他管理所无法替代的。为了把计划与生产能力管理的作用最充分、最大化的发挥出来,作为企业来讲,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予以正确定位,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与此相适应,作为主抓此项工作的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从多方面将此项工作做细、做实。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辉。制造系统中的生产能力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
关键词:规划;环保
Abstract: by making sure the topic, collect data, analysis, arrange, the layout of key industries in xinjiang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Key words: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通过确定课题、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对新疆重点产业的规划布局与环保工作做如下思考:
一、新疆概况及重点产业布局
(一)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自然环境差异大,生态总体脆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6。区内分布山地、戈壁、沙漠等多种地貌类型,高山面积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7.5%,低山丘陵占21.5%;沙漠面积占22.4%,戈壁面积占24.0%;绿洲总面积仅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面积的5%,其中天然绿洲多串珠状分布于准格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边缘,占全区面积的4%。横亘中部的天山山脉使新疆在气候、水文、土壤及生物多样性资源等方面分为南、北两大区域。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地,属典型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广大区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2.94%,主要分布在北疆山区,植物种类较少,覆盖度低,类型结构简单,生物生长量低下。区域自然生态总体脆弱且破坏后较难恢复,沙尘、春旱、山洪等气象灾害频繁,常伴有泥石流、山体塌方等地质灾害;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问题突出,环境自净能力低,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稀释、沉降作用微弱。
2010年数据显示,新疆自然植被覆盖度为19.9%,地表植被生物量为175克碳/平方米·年,自然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虽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植被状况下降的区域面积约占8.71%,主要集中分布在阿勒泰山山前平原、天山南坡西部及昆仑山西段的大部分地区。
(二)矿产资源丰富,农牧业和能源产业基础较好,特色农业优势明显
新疆矿产资源较丰富。目前,已发现矿产138种,查明资源储量矿产95种,矿产地1300余处,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及稀有金属、膨润土、蛭石、芒硝、石盐、钾盐、石棉、白云母、水泥用石灰岩、宝玉石等具有较大优势,天然气、石油、煤炭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三位,镍矿和铬铁矿已查明资源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四位,占全国13.6%和18.6%。据国土资源部门的预测,新疆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潜在价值超过6万亿元,居全国第六位;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不足预测资源量的10%,矿产资源潜力巨大。
以能源、石化、农产品加工等具有本土资源优势的产业为主导,新疆经济形成以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为基础,包括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2000年以来,油气产量和原油加工量以及乙烯产量增长迅速,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随着准东、伊犁等地煤炭资源的开发,新疆正在向国家重要的煤炭产业基地迈进。煤电、焦炭、合成氨、尿素、电石法PVC等规模逐年稳步上升。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新疆的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畜牧等四大基地已经形成。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业等特色农业为主,盛产棉花、小麦、水稻。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43万亩,产量达1171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主要的粮棉产区。以棉花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占到种植业的50%以上,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29.6%和37.3%。围绕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牧业四大基地建设,新疆优势、特色农业呈现出分布范围广、发展速度快、专业化水平高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以优质棉花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白色产业,以番茄、红花、辣椒、枸杞、红枣等加工为主的红色产业,以优质瓜果蔬菜加工为主的酿酒、饮料产业,以优质粮油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产业以及以核桃、杏子、葡萄等为原料的干果产业等特色林果业和现代畜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分工初步形成,第三产业潜力巨大
经过多年建设,新疆已经形成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乌(鲁木齐)昌(吉)一体化经济区、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等为主体的工业聚集区,以及32个国家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天山北坡经济区面积经济总量占新疆的60%以上,已经形成新疆基础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在新疆和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均占重要地位,拥有包括新疆油田公司(克拉玛依油田)、独山子石化、乌鲁木齐石化、克拉玛依石化、中石油西部钻探公司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油气及石油化工企业,具备形成大型石油炼制、乙烯、芳烃、聚氯乙烯、氮肥、甲醇加工等为主的油气化工和精细化工系列产品生产的基础条件。
利用地理区位优势,新疆初步形成了沿边、沿桥(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10年,全区对外贸易额171亿美元。共有1.1万家疆外企业落户,其中世界500强及外国知名企业25家,中国500强75家。现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是全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有3个部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塔城边境经济合作区、博乐边境经济合作区)、1个出口加工区以及中哈两国跨境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同16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2000年以来,新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以“丝绸之路”为主导的旅游品牌日益显现,天池、喀纳斯、那拉提等已成为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旅游区。2010年,全区接待境外游客107万人次,境外旅游收入3.68亿美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038万人次,旅游收入281亿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8亿元。传统的商业饮食、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行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旅游、信息、社区服务、现代物流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城市环境容量有限,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污染排放增加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新疆城市多分布于河谷绿洲,大气扩散条件差,环境容量有限。受能源结构和扩散条件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差,首要污染物主要为可吸入颗粒物,大部分城市冬季呈煤烟型污染,南疆和东疆城市呈沙尘污染。2010年,全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为57.9%,好于Ⅱ级优良日数占80.3%,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十一五”期间,非采暖期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所上升,二氧化氮年日均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
新疆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处于良好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区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河流总体水质明显好转,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优,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对河流水环境质量影响逐步减弱,其中首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断面超标率下降10.0个百分点,氨氮的影响逐步显现,其超标率排第二。
2010年,新疆自治区COD排放量28.07万吨,比上年增长3.5%;SO2排放量56.94万吨,比上年增长1028%,在“十一五”期间,全区COD排放量增长9.35%;SO2排放量增长13.34%。“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7%,十一五期间,原油加工量增长24.1%、焦炭增长280.5%,发电量增长121.3%,生铁增长263.8%。“十二五”期间,全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十一五”基础上大气污染物新增15.4%,水污染物新增10%。
(五)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环境影响大,生态破坏明显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范围广泛。长期的矿业开采活动为新疆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新疆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原因一是自然因素。新疆地形封闭,降水稀少,是我国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区,成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生态地质环境脆弱,采矿活动一旦介入,将引起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矿山开采规模小,布局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较低,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仍很严重;三是矿山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多数个体矿山和承包性质的集体矿山业主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忽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四是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转轨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欠帐过多。
多年来,矿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矿产资源开发规模以及开发强度的日益增大,导致的各类矿山环境问题已日显突出,尤其是位于乌鲁木齐、伊宁和哈密的煤炭矿区,位于阿勒泰、哈密的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矿区,井下开采诱发采空塌陷、地裂缝,矿山排水引起的地下水均衡破坏。露天开采破坏土地、植被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形成不稳定边坡,造成水土流失,甚至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山废水、废液、废渣排放引发水土环境污染。
二、开发潜力释放的生态环境压力不容忽视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新疆作为全国重要能源资源生产基地和进口能源资源战略通道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大规模开发潜力的释放必将会对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巨大压力。
(一)重化工业大规模发展增加水资源压力
新疆绝大多数地区干旱指数大于7,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尽管新疆的降水总量和地表水资源总量在全国各省分别排第9和第12位,但相对量明显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新疆多年平均年降水深为154.8mm,仅为全国平均值的23.9%,全球平均值的13.7%,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倒数第一。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是新疆两个最富水的行政区,河川径流量分别占全疆总量的18.8%和14.1%。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是新疆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河川径流量分别仅占全疆总量的1.2%和0.7%,水资源已出现需求远大于供给的局面。
除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外,目前大部分河流引水率已达85%以上,水资源已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天山北坡经济区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和超引地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尤其是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吐鲁番、哈密等地。规划重点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均属于高耗水产业,未来将对水资源供给产生巨大压力。以煤化工为例,到2015年,全区计划建成煤制天然气600亿立方米、合成油360万吨、尿素260万吨(约156万吨合成氨)、二甲醚80万吨、烯烃100万吨、乙二醇100万吨,新增焦化生产能力800万吨,这些煤化工项目其水资源消耗量将在7~10亿立方米,重点产业发展水资源需求快速增长与区域/流域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益更加尖锐。
随着资源开发强度和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必将成倍增长。同时,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生活的水资源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增加将对生态用水形成压力,使生态用水保证率下降,有可能威胁流域沿岸的林草系统和绿洲系统,导致区域或流域生态失衡,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的生态风险和地质灾害风险增大
新疆国土面积广大但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将进一步降低土地的承载能力,同时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将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沙尘等恶劣天气的出现频率加大,进而影响人居环境。目前,新疆约60%的土地和1200多万人正受到沙漠化的危害和威胁,沙漠化土地以85km2/a的速度扩展,每年约有66.67×104hm2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有800×104hm2草场严重沙化。新疆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动物已有83种,约占全国濒危动物物种数的15.40%,其 全疆天然草场退化面积达2133万hm2,其中严重退化面积达670 hm2。塔里木河两岸胡杨林面积只有29.80万hm2,仅为50年代的65%。
(三)水环境与水资源问题将交织显现
新疆水资源量约占全国的3%,共有大小河流570条,地表水年径流量88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55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数的2.25倍,但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地表水蒸发量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煤化、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产业大规模发展,将使受纳河流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呈增加趋势。产业集中的天山北坡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转换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在盆地内河流地表水污染必然带来地下水污染。进入河道的持久性有机物和重金属将随地表水入渗进入含水层,并向下游运移、扩散,一部分通过岩土颗粒吸附累积于含水层,一部分随地下水排泄进入湖泊。如沿袭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水环境将因水污染负荷的迅速增长而急剧恶化,并向不可逆演变。
影响新疆水环境质量的常规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位居第一,但总量保持相对稳定,氨氮增长迅速。2010年地表水中氨氮浓度值较2005年升高42.9%。预测十二五期间COD将较2010年增加54%,氨氮增加16.6%。内陆河流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自净能力有限,且较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面临常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巨大压力,实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对城市、绿洲污染压力增大
“十二五”期间,新疆煤炭开采能力预计由目前不到1亿吨的基础上增加至4亿吨,仅有5000万吨外运出疆。3.5亿吨煤炭的就地转换将给区域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以煤电为例,预计2015年全区新增装机4900万千瓦,是现有火电规模的3倍,2020年新增火电规模预计将达到现有火电规模的5倍。大规模的火电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将新增用煤量1.4亿吨,由此新增的SO2排放量为20~30万吨。仅十二五期间新增火电带来的SO2排放量将超过“十二五”国家给新疆全区新增15.4%的SO2排放量(约合10万吨)的2倍多。同时考虑钢铁、石化等重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区域减排压力巨大,在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和污染控制水平不进一步提高,发展规模不适度控制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十二五”总量控制任务。
三、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开发资源,合理布局高耗水产业
新疆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未来矿产开发和重点产业发展,必须科学认识资源环境禀赋,特别是充分估计到矿产资源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区水资源相对短缺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制约作用。水资源配置应当以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水环境为目标,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实行水资源的最严格管理,防止走我国东中部一些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重点产业发展应当根据疆内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承载力、发展密度、发展潜力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大型化、一体化、多联产”的发展模式,统一布局、分阶段实施,高起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能源化工基地,合理布局高耗水的煤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统筹规划、吐哈、准东和伊犁等煤炭基地开发。
(二)发挥资源优势,以新兴战略性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但体现在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方面,还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新疆的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程度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数量型增长比较明显。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的西端,包括新疆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带状区域以及伊犁河谷部分地区。新疆工业结构单一,以原料产品初加工业为主。2008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7.4%,然而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仅为4.4%,在资源开发、加工的产业链上,新疆石化业依然处在最初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发展严重不足。建议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在建设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电、煤化工、机电工业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同时,发挥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对外开放的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国际商贸、物流、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逐渐降低重点产业发展的资源依赖程度。
(三)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预防环境风险
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及煤层气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的建设,乌鲁木齐、伊犁河谷、准东、哈密等热点地区的重化工业将会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能源消费量将迅速增长。工业能源消费量的大量增长,将给大气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大气环境质量将很难得到改善,由原有的煤烟污染向复合型污染转变。应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增强环保政策和环保能力建设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有效预防大规模资源开发和重点产业发展的非地带性生态退化和环境风险。
一、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省“两圈一带”战略的深入实施,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步伐不断加快,区抢抓城市东拓和重点项目建设机遇,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争当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排头兵的战略选择;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现
代新城中心的关键所在;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发挥区区位优势,构建“双轮驱动”产业格局,建设“四区一中心”,实现我区科学发展、率先跨越的重要支撑;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区核心竞争力,建成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
二、总体要求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包括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重点应放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上,专项规划包括《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旅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文化产发展专项规划》以及《区总部楼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在可行性论证分析、编制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以现代物流、商贸旅游、医疗健康、文化体育和总部楼宇经济为重点的《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是:
(一)实用。编制的规划是详规和实施性规划,不是研究性规划,更不是概念性规划,要尽量避免空洞理论和概念,内容上必须结合实际、务求实效,做到有较强的指导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清晰。专项规划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简明扼要。规划中涉及的目标定位要科学合理,指标应以统计部门或行业统计指标为依据。任务要明确,突出重点,防止面面俱到;产业布局要清晰,各专项规划必须有明确的产业布局和项目规划图(表)。
(三)有效。要特别突出规划的有效性。规划编制要获得两个方面的认可,即要获得市场主体认可,产业目标、思路举措都要符合市场发展要求;要获得市政府认可,要加强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省市行业规划的衔接。各规划要获得市级相应主管部门的审查认可。规划的项目要纳入市级项目库,产业定位、发展目标要获得政府和市场认同,产业和项目布局要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协调一致。
三、编制原则
(一)规划编制要体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突出市场主体和主导地位,头脑中要始终有一根“市场经”。要广泛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脉搏,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拿思路、出措施、想办法,切忌凭空臆断、不切实际,把政府和规划编制者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市场,充分体现政府通过规划实施科学引导,推动服务业科学发展。
(二)规划编制要体现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原则。同一区域应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坚持立足我区实际,与西陵区进行充分比较,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路子,在产业规划、发展定位、思路举措等方面,按照“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原则,积极扶持优质产业、重点项目、特色区块和潜力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规划编制要立足区位优势、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要进一步拓宽规划编制的思路视野,同类性质产业既要同市内发展较好的区县进行比较,又要同省内外同一产业发展领先的地区进行比较,在充分比较中找准自身的优势,紧扣自身优势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努力提升发展质效。
(四)规划编制要体现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原则。顺应产业发展融合的趋势,发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流通融通、智力支持,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格局,强化服务业内部和行业的协调和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渗透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五)规划编制要体现共同编制的原则。各行业主管部门在选择有实力、有影响、有资质的设计咨询机构主持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组织、带领设计咨询机构人员深入市场、企业、项目开展调查研究,共同做好前期调研、项目谋划、规划起草、论证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不可委托了事,“甩手”规划。调研市场主体的面要尽可能广泛。
四、注意事项
1.各责任单位在选择规划编制单位时,要拓宽视野,尽量选择接触实际工作较多的设计咨询机构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院校专家学者,增强规划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避免不切实际、空洞的学术性规划。
2.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工作,与组织规划编制工作专班人员深入市场开展调研,与市场主体面对面座谈,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意见,切实闭门造车、凭空构想。
3.规划专班人员要认真学习、研究、吃透市级各项已有行业规划,特别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学习,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4.各专项规划对本产业的发展定位要高度准确,发展目标要科学合理,切合区现状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能够获得各方面的一致认可。
5.各专项规划要认真分析、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能够支撑本产业发展目标的项目,对规划出来的项目要进行充分论证,力求切实可行,能够纳入市级项目库并能付诸实施。
6.各责任部门要高度重视专项规划与市级相关行业规划的对接,要积极与市行业主管部门衔接、协调,将专项规划纳入市级行业规划的延伸规划,推动专项规划实施。
五、规划大纲
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20年,近期至2015年,远景至2020年。本着务实、科学、简明、实用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规划的主体框架:
(一)规划背景(包括基础条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环境、未来供需预测等内容)
(二)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规划原则、目标定位、发展方向等内容)
(三)产业布局(在参考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调研市场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各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说明产业布局的理由,形成产业布局图)
(四)主要任务(包括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建设内容等)
(五)项目规划(在充分论证、前期谋划的基础上提出各产业发展的项目库,形成项目简介和项目分布图)
(六)实施建议(包括对全市土地利用、城市规划、项目推进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议)
(七)保障措施(包括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市场环境、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六、责任分工
1.区发改统计局:负责编制《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
2.区商旅局:负责编制《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旅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3.区卫生局:负责编制《区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4.区文体局:负责编制《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5.区招商局:负责完成《区总部楼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七、实施步骤
专项规划编制分为前期工作、起草衔接、审查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2年5月至6月)
1.选择设计咨询机构,组建规划编制专班(5月上旬)。各规划编制责任单位自主选择设计咨询机构,同时从本部门本系统抽调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规划编制工作专班。
2.编制工作培训(5月上旬)。由区发改局负责邀请省、市规划编制部门的专家,对各专项规划编制专班人员进行一次规划编制业务培训。
3.搜集、学习相关材料(5月上中旬)。用半个月时间,由各责任单位牵头,搜集与相关产业发展有关的市区发展规划、调研报告、领导讲话、工作计划等资料,组织编制专班人员系统学习。特别要学习吃透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重要文件,做到胸中有数。
4.开展调查研究(5月下旬至6月下旬)。大致安排1个月时间,由相关责任单位会同规划单位深入街乡、重点企业、项目单位,围绕产业发展现状、现有基础条件和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未来市场供需预测、存在困难和问题、现有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相关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开展实地调研。要尽可能扩大与市场主体面对面研究座谈的面,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广泛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在汇总梳理调研成果的基
础上形成规划编制大纲。
5.考察学习(6月中下旬)。用10天左右时间,各责任部门牵头围绕规划编制的相关事宜,组织规划编制人员赴省内外相关产业发展先进地区观摩考察,比较、学习、借鉴各地好的理念、做法、措施、政策等。
第二阶段:规划起草(2012年7月9月)
6.集中撰写规划(7月)。大致安排1个月时间,由各责任单位、设计咨询机构组成的规划编制专班集中撰写专项规划。
8.行业主管部门初审(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大致安排1个月左右时间,由各分管区长负责,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邀请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发改、规划、土地及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市场主体代表对各专项规划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并定稿。
9.综合规划编制(9月下旬)。在各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由发改局组织专班人员,修订完善现代服务业综合规划。
第三阶段:综合评审及(10月-11月)
10.综合规划市级评审(10月)。大致安排1个月左右时间,由区政府邀请与规划编制相关的市直部门,对综合规划进行联合审查,与市有关规划进行对接,并争取纳入市级规划的延伸规划,有关产业项目纳入市级项目库。
11.区政府审定规划(11月)。区政府对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予以审定并对外。
八、组织领导
(一)规划背景。龙王乡位于新郑市东北部,区位优越,距郑州市区仅15公里。交通便利,紧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郑州国际航空港的东南侧,地处新郑、中牟、尉氏县交界地带,总人口41000人,总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万亩。龙王乡辖28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176个村民组,10056户,41087口人,乡域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2392亩。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且沙岗与洼地相间,平均海拔110米,俗有“两岗夹一洼”之说。土壤以沙壤土和褐土化沙壤土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林业资源充足,是优质小麦、地膜花生生产基地。境内保存较完整的苑陵故城和著名的马陵之战遗址及大量的古墓群,考古和历史价值较高。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均从龙王乡境内通过。自2013年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在龙王乡成立办事处起,龙王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依托港区的带动,尤其是2017年在郑州航空港区召开的第十一届园艺博览会,主会场的A场馆就在龙王乡,这会成为龙王乡房地产和旅游观光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二)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已形成木材加工、花生加工、面粉加工、铁业加工等主要产业。木材加工群体规模不断壮大,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乡木材加工户260户,每年可加工原木13万方,产成品主要有细木板、条子板、夹心板、木砖等,从事木材运输户530户。花生加工群区得到规范建设,辐射带动粮油加工业向纵深发展,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全乡共发展优质地膜花生35000亩,从事花生收购、加工、销售的有643户;私营企业有了较大发展,河南省粮油食品公司投资1070万元,与该乡良友面粉厂合作,建成粮食综合加工基地;北京紫珍香果品有限公司投资280万元与陈楼村合作开发特鲜水果基地;河南农大富民种业有限公司投资340万元在蒲庄村兴建了集科研、育种、推�
(三)规划任务。整合当地已有的木材加工和地膜花生生产产业,结合园博园A区场馆建设需要的绿化业、旅游服务业及房地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和增收。
二、规划依据、原则
(一)指导思路。以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园博园为依托,在保护龙王乡古民居的前提下,以郑州市及其周边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未来乡村旅游发展和生态宜居古镇为导向,在整体形象上,全面打造绿色、环保、生态、宜居的天然氧吧和住宅区;在市场开发上,响应当前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方针,提供优质高档的别墅住宅区和乡村古文化旅游体验区;在古文物保护上,由过去自发行为保护,向科学、规范保护方向提升。同时,突出特色,科学管理,将规划区打造成为集特色文化体验、农家休闲、农事体验、乡村度假、高档住宅为一体的知名乡村旅游休闲和宜居目的地。
(二)规划原则
1、保护文物原则。由于规划区的古建筑和苑陵故城已经被些许破坏,合理保护和培育自然和人文资源与环境,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生态遗产,保护好这些清代中原古民居和苑陵故城。
2、突出特色原则。特色是一个地区发展生命力的关键,园博园的建造主要选在龙王乡无疑是今后龙王乡发展文化乡村旅游和生态宜居古镇的一个特色优势,以优美的人文自然风光和绿色生态的高档别墅吸引周边及全国人民。
3、市场导向原则。一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准确把握未来乡村休闲市场的前提下,打造应对市场需求的系列乡村旅游产品,以满足多变和多样的旅游市场需求;二要充分认识到当今城市居民对闲适优美健康的乡村生活的渴望,开发富有特色生态宜居的别墅等房产项目,满足城市人的需要。
(三)产业资源概况
1、龙王乡历史文化古迹概况。龙王乡共有108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八千乡29处、薛店镇46处、和庄镇43处。
2、房地产资源概况。整个规划区可以分三个片区开发,北区古遗址比较多,可以充分开发旅游资源,为旅游文化区,主要为规划区的居住、旅店,文化古街;中部为规划区核心区,受园博园环境绿化影响,可以开发高档住宅、享受型经济;南区为产业园区,配备部分住宅、商业开发,同类功能物业开发与整体规划布局一直,呈分区式集中。
三、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一)优势
龙王乡规划区农家乐发展的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交通优势等方面。
1、龙王乡文化底蕴深厚。龙王乡的古遗址在中原地带都属于聚集性好、考古价值高的资源,具有区域垄断性特质。林木覆盖率达到27.2%。循环经济快速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11.2%、22%。
2、乡村旅游资源丰富。龙王乡地处中原文化发源地新郑,历史悠久,古遗址众多,且独特的土壤特征,农业景观丰富,农业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灿烂,生物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地膜花生享誉中原。近年来绿化升级,成为了中原的天然氧吧。
3、距离城市近便,市场优势突出。从市场需求看,龙王乡属于郑州航空港区经济发展重点规划区,今年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发展质量,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城镇化率达到49.6%,消费能力大大加强。
(二)机遇
1、国家政策机遇。国家旅游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工作。国家还出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农业与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完善。
2、省级政策机遇。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为规划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0年以来,河南省政府推出“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从政策、资金、技术上对全省农村发展提供支持。
3、市级政策机遇。郑州机场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枢纽机场,而
4、园博园的举办带来新的机遇。第十一届园博园举办落户郑州航空港区,并且园博园A区主场馆就在龙王乡,这无疑带动了整个规划区的发展,不仅可以发展旅游相关的吃穿住行服务业,还可以带动规划区医疗教育的发展。
芦荟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其综合利用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委内瑞拉法肯州气候环境非常适宜芦荟的生长,当地农民种植芦荟已有悠久的历史。国际上,芦荟被普遍认为是健康植物,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化妆品、药品生产的原材料,芦荟产品的需求在国际市场上日趋增长,全球芦荟产品的产值每年超过30亿美元。
为了加快芦荟产业的发展,委内瑞拉政府决定在法肯州大力发展芦荟产业,以此带动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受委内瑞拉委托,中国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农工院)组织国内有关农业规划、芦荟种植、芦荟加工、市场分析以及装备生产方面的专家,由农工院朱明院长亲自带队,两赴委内瑞拉,对法肯州地区芦荟的种植、加工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考察与调研,编制了法肯州芦荟产业发展规划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方案),最终获得委内瑞拉各级政府的肯定。
1 世界芦荟产业现状
1.1 世界芦荟的种植情况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芦荟种植面积约23589公顷,其中美洲19119公顷,约占81%;非洲300公顷,约占1%;澳洲和亚洲为4170公顷,约占18%。
世界芦荟主要种植国家的芦荟种植面积及产量分布分别见图1、图2。
1.2 世界芦荟产品销售情况
全球芦荟销售额总共约为1.235亿美元,主要销售额的分布情况。美洲:7640万美元,约占62%;澳洲和亚洲:4700万美元,约占38%。
各国占世界销售额的百分比。泰国:34%;墨西哥:29%;多米尼加共和国:17%;美国:8%;哥斯达黎加:4%;中国:4%;危地马拉:3%;澳大利亚:1%;委内瑞拉:0%;印度:0%;非洲:0%;马来西亚;0%;巴西:0%;阿根廷:0%。
世界上芦荟产品的市场分布情况为欧洲:20%:澳洲和亚洲:43%;美洲:37%。
在世界范围内每年(112个月)就有1557种以芦荟为原料或添加剂的新产品产生,是每年新产品产生最多的种植原料。
据估计,芦荟天然原料的市场有1.25亿美元,而芦荟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可以达到1100亿美元。
2 委内瑞拉芦荟产业发展现状
芦荟在法肯州的种植有悠久的历史,法肯州的气候十分适宜种植芦荟。法肯州种植芦荟中芦荟素的含量居于世界首位,在32%以上。绝大部分的芦荟种植区域集中在Fale6n,Sucre和Carirubana三个市。由于在医药以及化妆品等方面的使用扩展,近几年芦荟的种植需求增长较大。基于这些原因,芦荟商品化在国内外增长也较大。芦荟被公认为健康植物,广泛用于食品加工或化妆品生产的原材料。委内瑞拉芦荟种植面积约占全美洲的18%,占全球的3%。委内瑞拉芦荟年产值为42.2万美元,约占全美洲的1%。委内瑞拉芦荟潜在的产值大于350万美元。
2.1 委内瑞拉芦荟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1 芦荟在法肯州的种植有多年的历史,法肯州的气候十分适宜种植芦荟,且芦荟素的含量在32%以上,为世界最高。
2.1.2 委内瑞拉芦荟的种植面积很大,约占世界芦荟种植面积的15%,但是产量比较低,只占世界产量的约3‰而芦荟的销售额更是不到1%,因此委内瑞拉芦荟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2.1.3 委内瑞拉在开发芦荟系列产品方面已有较好的基础,民间已有芦荟肥皂、芦荟酒、芦荟洗液等许多产品。发展芦荟产业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2.1.4 委内瑞拉政府、法肯州政府对发展芦荟产业非常支持,芦荟生产已作为法肯州农业的支柱产业进行规划。种植面积拟从现在的3400公顷发展到13000公顷。
2.1.5 委内瑞拉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丰富,而且能源价格十分低廉,加工成本低,因此芦荟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2 委内瑞拉芦荟产业的限制因素
2.2.1 芦荟产业整体科技水平低
虽然委内瑞拉种植芦荟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从种植来看,属粗放式管理,完全是靠天吃饭,缺乏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措施,更不用说采用先进的组培技术以及培养优质、高产的新品种。从加工来讲,目前重点还集中于药品中间体的生产,对芦荟作为一种神奇作物的整体性缺乏重视,全国没有一家专业的芦荟种植与加工研究单位,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2.2.2 产业缺乏整体规划,聚集度不够,经营水平低
委内瑞拉芦荟产业缺乏统的规划,在种植面积的扩大方面,目的性不强。芦荟加工企业规模很小,缺乏规模优势,也没有一定的集中度。目前芦荟仅建有6家原料产地加工工厂,分别是1家芦荟凝胶加工厂(未完工)、4家芦荟素浓缩液厂和1家芦荟素精炼厂(正在建设),缺少对芦荟深度和广度的加工,且基本上未考虑产品的市场。
2.2.3 基础设施条件薄弱
道路、水、电等基础条件差,法肯州是一个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饮用水需要从其它各州输入。南部山区道路为山区公路,不便大型运输车辆通行。电力基础设施薄弱。
2.2.4 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
库拉索芦荟在中国已经作为一种食品新资源,由于其神奇的生物学功效,可广泛用于食品、日化用品和药品等领域,制成各种食品如芦荟饮料、芦荟布丁、食品添加剂、以及各种日用化工产品如香皂、洗液、膏霜等,还可将芦荟制成膏、芦荟素等。法肯州芦荟产业仅生产芦荟凝胶、芦荟素浓缩液、芦荟素精炼等初级加工产品,芦荟产品科技含量低,芦荟产业链条短。
委内瑞拉芦荟产品的生产组织性和国家集中计划性不强,加工和生产此产品的大公司数量很少,虽然芦荟产品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系统,削弱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
3 规划思路与目标
3.1 规划思路
在法肯州芦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委内瑞拉法肯州现有芦荟规划种植面积为基础,通过建设国家芦荟研究中心和芦荟工业园区,来带动和支持法肯州以及整个委内瑞拉国家芦荟产业的发展。
3.2 规划目标
3.2.1 将芦荟产业发展成为法肯州农业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13000公顷。通过种植管理技术的提升,在现有生产水平基础上逐步提高产量30%以上。
3.2.2 将委内瑞拉法肯州的芦荟产业发展成为委内瑞拉国家芦荟产业种植、加工、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的主要基地。并通过芦荟种植、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和市场开拓等产业化建设,逐步形成委内瑞拉芦荟产业发展体系及模式。
3.2.3 通过芦荟产业的发展带动包装、运输、储藏等相关产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就业率和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2.4 通过法肯州芦荟产业发展模式的建设,为委内瑞拉农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打造世界芦荟产业强国。
4 总体技术方案
根据目前委内瑞拉芦荟种植与加工的现状,通过构建委内瑞拉芦荟产业体系,在13000公顷芦荟规划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建设芦荟原料产地加工与芦荟工业园项目,以此带动委内瑞拉芦荟产业的全面发展。
4.1 芦荟产业体系
通过本规划项目实施,构建委内瑞拉芦荟从种植、加工到研究示范推广的产业体系,详见图3。
4.2 芦荟种植基地建设
按照法肯州芦荟规划总种植规模13000公顷进行规划,其中4000公顷用于生产芦荟素,其余9000公顷用于生产芦荟凝胶。
4.3 芦荟原料产地加工
芦荟原料产地加工项目一是在芦荟产地就地进行原料初级加工,减少运输成本,二是为加工园区食品加工厂、日化厂、凝胶粉厂和芦荟素精炼厂提供原料。
综合考虑芦荟种植基地分布和运输半径,规划建设9座芦荟凝胶产地加工厂,其中4座加工厂生产凝胶原汁、浓缩汁和凝胶丁,为工业园区内食品厂、日化厂提供凝胶原汁和凝胶丁;另外5座加工厂生产凝胶浓缩汁,为工业园区凝胶粉厂提供原料。
芦荟原料产地加工项目建设内容及产品方案设计见表1:
4.4 芦荟产品加工工业园
根据法肯州芦荟加工规模与种植规模不配套的现状,拟在委内瑞拉法肯州科罗市附近,建设一个以芦荟产品加工为主体的芦荟产品加工园。芦荟产品加工园建设项目包括芦荟食品加工厂、芦荟日用化工加工厂、芦荟素精炼厂、芦荟凝胶粉加工厂、包装材料厂和芦荟研究示范推广中心,包括园区内污水处理厂、变电站以及道路等公用工程等,总占地面积38.5公顷。
5 对我国产业规划的启示
5.1 规划对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规划很多,用于指导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它缺乏在空间上指明规划的目标、方向和产业的发展方式。各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是按照全国的经济发展指标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而很难考虑到自身在全国总体布局中的分工和定位,因此出现了诸多区域战略雷同、产业规划缺乏特色、不合理重复建设及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等问题。为有效地制定各地区产业规划,进一步明确各地区产业发展在我国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具体内容以及保障措施等。
5.2 重视土地利用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委内瑞拉非常强调在编制芦荟产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确定土地利用的基本框架,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在农村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土地资源已� 我国各地区都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但是在地方规划体系中,土地利用规划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它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的关系如何协调,尤其是如何协调保护有限资源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5.3 高度重视规划的前期准备和后期评估
委内瑞拉政府积极配合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非常重视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即对该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做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这种对地方特点问题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是制定当地芦荟产业区域未来发展规划的基础。在规划编制后,为确保规划的实施,在规划年度完成以后,还要进行规划制定后的跟踪活动。这个活动要对区域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结构转变做充分的认识和修改。
我国农业产业区域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在规划前缺乏详细的调查和充分的准备工作,规划编制后对规划实施的效果如何,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等工作也缺乏连续性,从而造成规划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出应有作用。当前在农业产业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大力倡导对规划前有关重大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而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明确编制农业产业区域规划的目的和意义、形式和内容、手段和方法,尤其是通过何种方式协调多方面的利益矛盾,最终使规划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合理制定,还能够充分发挥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和谐发展
如今的人们,打开报纸、杂志、电视网络,随处的媒体都可见到房地产产业无所不在的广告。到处都是楼盘分析,楼价趋势预测,房屋买卖中介,不知不觉房地产开发日益成为社会的经济龙头产业。房地产业是一种城市形态的产业。是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表现与必然产物。房地产业的兴起、发展都离不开城市这个主体环境。它是在人群聚居的城市地区中,随着工业化、城市代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的独立产业。而房地产业在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主要是在城市这个环境中体现也来的。因此,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等种种原因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存在着不和谐之处。从最开始的长期的滞后到后来的短期的过热,即使在经过调整后的今天,仍有一些矛盾存在。该如何采取措施,才能促使形成房地产业这一地域性很强的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发展的良性互动,使房地产业这一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更好地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点浅显的分析。
1 何为城市规划?何为房地产开发?
城市规划即为: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房地产开发一般则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以赢利为目的投资开发房地产项目,从立项、规划、土地出让或转让、拆迁、建设、到销售等一系列经营行为。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条对房地产开发下的定义是指在依据本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基础建设,房屋建设的行为。
2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行为特点
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规划方案多由政府部门组织编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而房地产开发是指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对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和房屋进行的综合开发与配套建设,是一种商品生产和管理的行为。房地产开发多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决定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不同特点。
3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矛盾
城市规划的整体最优和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最优城市规划考虑整个城市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用地的合理组织,以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具有全局性的特点。房地产开发是个体经济行为。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总是选择区位条件最好的地段,采用收益最大的开发方式,要求更高的容积率。
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导致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之间产生的必然的矛盾:城市规划在寻求城市发展的整体最优模式,立足于长远考虑。而房地产开发的投资者和开发商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使投入资金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利润,市场经济成为衡量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依据。房地产开发更加着重于经济开发,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以上的根本矛盾导致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比如,对公共开发的冷落,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为社会的利益服务。但以市政设施、绿化、道路等公用设施为主体的公共开发。由于缺少直接的经济利益,很少有人参与建设。而商品房楼盘则存在过度开发现象,开发方为提高出房率,尽可能增大建筑密度,简单的行列式密集排列,往往导致居住区面貌单调,日照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等。
如果过份强调长远利益,会失去经济发展的机会;过分强调短期效益,则可能加重未来城市的负担和损害城市公众利益。那么如何协调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协调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使城市规划的宏伟蓝图通过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活动来实现,城市得到稳步、协调的发展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3.1城市规划必须有超前意识。城市规划超前不仅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和思想、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3.2开发方则应在委托规划设计时,在审查资质的基础上,设计输出除符合法律、法规外,一定要符合城市规划和开发企业的设计意图。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联片开发,都应和周围的建筑及环境相协调,并体现出设计规划总体意图的建筑艺术。加强自己身服务城市的意识,给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幽雅的生活空间。不能只顾自身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
3.3在市场经济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具有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否决权,这导致了规划部门对城市建设的一些被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职能的更应该强调主观能动性,在控制性指标范围内适当的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控制性详规的各项控制指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也赋予开发方更大的设计方面的自由度,同时又符合规划要求,更好的吸引投资。
3.4房地产开发要服从城市规划,同时将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况及时反馈给城市规划部门,双方共同协调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