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
一、认真开展稳定形势分析,查找治安防范薄弱环节
为切实提高治安防范能力,通过定期召开稳定形势分析会,及时查找治安防范薄弱环节,针对症结采取措施予以加强改进,做到防有重点、控有目标,确保了工作思路清晰、抓手明确。
1、整合敌社情信息资源。坚持定期召开政法工作例会,组织__*、__*、__*及各乡镇等相关部门人员参加,实行周工作汇报和月工作汇报制度,每月开展一次敌社情情况分析,定期进行归纳、分类、汇总。各乡镇坚持开展稳定大排查活动,及时了解敌社情动态,坚持重要情况立即上报,一般性问题每周一报的原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研判敌社情发展趋势。通过整合敌社情信息资源,对__*向学校、国家公职人员、未成年人、妇女进行渗透的新动向,利用录音电话、商品商标、网络、音像制品、手机铃声等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新手段,跨区域作案、团伙作案、流窜作案的新特点,经济发展当中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等动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了解掌握敌社情发展趋势,查找治安防范薄弱环节,为加强改进措施、提高治安防范能力做好准备。
3、明确敌社情防控重点。针对敌社情发展趋势的新动向,以努力获取高质量、深层次、内幕性的预警信息为方向,以对小商店、小餐馆、出租房、娱乐场、__*、施工地等排查为关键,坚持围绕重点人、重点物、重点事、重点地,突出防控重点,加强改进各项防控措施,提高治安防范能力,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二、坚持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全面提高治安防范能力
为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层层定责任,级级抓落实,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良好格局。
1、建立健全责任制。为使责任分工明确,县与乡、乡与村、村与组、组与农户层层签定责任书,规范各自责任义务。明确各级党政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对其职责范围内稳定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各级党组织(党委、党组、党总支、党支部)书记是维护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职责范围内的稳定工作负总责,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根据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稳定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是直接责任人。同时为抓好责任制的延伸,今年县委出台了《__*》,将__*人员纳入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中来,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治安防范网络建设。
2、定期进行督查点评。积极探索督查工作规律,提高督查工作水平,在全面提高督查效能上下功夫。建立县乡两级督查工作组,在村设置维稳监督岗,采取联合督查、专项督查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对维稳工作进行督查点评。结合敌社情情况突出督点,及时查找治安防范存在的不足,改进提高;总结好的经验做法,互相借鉴,全面进行推广。
3、落实各项保障机制。为充分调动各级积极性,实现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机制,促进社会治安防范网络建设,一是保障经费投入。通过县乡财政预算、划拨“__*”、群众开展“一事一议”收取__*等方式解决基础建设建设经费和巡防人员待遇;二是保障人力到位。通过全免、半免等形式免除农村基层维稳人员义务工,通过开展扶贫帮困、按时发放工资待遇、走访慰问等活动解决维稳人员生产生活困难,尽全力解决农村基层维稳人员后顾之忧以及在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与维稳措施中产生的矛盾。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对因防范不力致使稳定方面出现问题的,是个人的向__*等职能部门建议进行岗位调整、撤职、降职、开除、停止享受待遇等处罚,是单位的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
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部署,切实提高“三防”建设水平
为切实加强对社会面的掌控力,坚持人防为基础,以物防为补充,以技防为支撑,在深入调查摸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加大“三防”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1、加强“人防”队伍建设,构织严密的“人防”网络。一是配齐配强“人防”队伍。把享受国家工资和政府生活补贴的乡村干部、教师、“__*”人员、离退休干部职工、宗教人士、低保户以及政治上可靠的党团员、民兵等人员纳入“人防”队伍建设范围,组建县、乡、村、组四级治安巡逻体系,构织严密的“人防”网络。二是提高“人防”队伍素质。通过开展政治教育培训、民兵军事训>文秘站:机关、站所社干部及应急分队共__*人,乡领导干部带头参加训练,邀请县武装部进行指导,并通过政治教育“促训”和汇报表演“评训”使军事集训活动取得了实效。全县其他各乡镇积极借鉴__*乡的好做法,将军事集训活动延伸到村组,推进了“人防”队伍素质
现在,安全厂商都把APT当作一个强大的敌人看待,但有些企业用户仍然对APT不以为然。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APT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持续性和隐蔽性,可能有些受害企业在几年前就已经遭到了攻击,后门大开,但是到今天仍然浑然不觉。
“其实,趋势科技一直在帮助全球各地的用户防范和处置APT攻击,趋势科技一直站在对抗APT的最前线。”趋势科技(中国区)业务发展总监童宁表示。
面对APT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威胁,我们应该怎么办?趋势科技近日了APT治理战略,值得一看。
监控为中心
23日,趋势科技了针对APT攻击防御治理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白皮书――《演化的APT治理战略》,并提出APT攻击防御治理应以1个中心、4个过程、6个抑制点为基础,形成了“螺旋迭代”的立体化治理模式,即每经历一个迭代周期,防护体系具备更强的防御治理能力。
趋势科技产品经理林依莹介绍:“APT 攻击是一种高级的、狡猾的伎俩,高级黑客可以利用APT 入侵网络、逃避‘追捕’、随心所欲对相关数据进行长期访问,最终挖掘到想要的信息。而一旦被APT 攻击事件缠身,核心数据泄密之后,将在技术、业务、市场、客户等方面发生连锁反应,侵蚀企业的市场价值,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成本影响和连带风险,更会影响到CEO、CIO、CTO等人的职业发展。”
为了改变网络风险失控的现状,趋势科技提出了“演化的APT 治理战略”,这包括:1个中心、4个过程、6个抑制点。即:“监控”为中心,实现威胁可视化、策略下发,以及威胁情报共享;“侦测、分析、响应、阻止”为4个治理过程,贯穿整个APT 治理的生命周期;对应APT 攻击过程的6个阶段分别建立抑制点,实现针对性极强的防御。
趋势科技产品经理白日表示:“演化的APT 治理战略中所阐述的观点,是一种‘螺旋迭代’的立体化治理模式,每经历一个迭代周期,防护体系将具备更强的防御治理能力。另外,演化的APT 治理战略包括的具体落地方案,通过趋势科技控制管理中心(TrendMicro Control Manager,TMCM)整个企业提供全方位智能的安全管控,它紧密整合了趋势科技云安全智能防护网络(TrendMicro Smart Protection Network,SPN)全球威胁情报分析系统、趋势科技深度威胁发现平台(Deep Discovery,DD)的威胁侦测和分析能力。用户可以将DD系列产品部署在各层网络节点,构成安全联动的防护体系,配合最高等级的趋势科技APT治理专属咨询服务(TrendMicro Premium Support Program,PSP)从而达到有效治理APT 的目标。”
显然,建立“抑制点”是治理APT 攻击的关键所在,而趋势科技的具有全面性、有效性、开放性的深度威胁发现平台(Deep Discovery产品系列),加上云安全智能防护网络(SPN)、控制管理中心(TMCM),成为联动治理APT的有效手段。
据悉,趋势科技深度威胁发现平台(Deep Discovery)核心产品构成包括:威胁发现设备TDA、高级威胁邮件安全网关DDEI、深度威胁终端取证及行为分析系统DDES、深度威胁分析设备DDAN,该平台能与趋势科技网络网关、服务器与终端、云和虚拟化安全产品,以及第三方安全产品整合,构建完整的APT 治理体系。在第三方安全产品整合与功能联动方面,趋势科技已经通过该平台与HP、IBM、Blue Coat、Palo Alto、HillStone(山石网科)展开了合作,实现联动。
“3C”战略
趋势科技在2012年提出了覆盖“3C领域”的战略布局,这包括:云安全(Cloud And Data Center Security)、全面的用户防护(Complete User Protection)、面向针对性攻击的定制化智能防御(Custom Defense From Targeted Attacks),旨在帮助用户应对APT高级持续性威胁、移动终端及更多的设备在云安全时代面临的挑战。“如今,作为信息安全厂商,必须针对威胁的数量、变化和速度,寻找解决方案,为此趋势科技携手各方力量、加速跨界融合,全面实现了内外部安全产品联动机制,以帮助用户应对今天和未来的威胁变化。”童宁说。
国际石油价格暴涨急跌的罄辑和中国的应对华民 刘佳 吴华丽 (14)
产品内分工视角的中国外贸顺差及其利益分析马野青 (27)
国际货币地位的决定:经济与政治的双重视角分析曹勇 (37)
银行异质性与银行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刘博 邱立成 孙海军 (48)
澳大利亚小麦局出口专营权取消的政治经济分析高瑛 童葶 (58)
我国科技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冯海昱 任立 (68)
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区域中心地位朱听昌 (76)
美国“重返”东南亚对南海安全形势的影响鞠海龙 葛红亮 (87)
五把钥匙解中东——兼评《中东政治与社会》余泳 (98)
世界政治中的伊斯兰国际秩序张燕军 (105)
两岸民意异同与两岸和平发展——从民意比较角度探讨两岸和平发展框架林立辉 (115)
台湾“非政府组织外交”评析徐晓迪 (125)
经济管理学从“边缘”走向“前沿”——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祖强 (137)
国外学术著作对我国政治学研究的影响——基于CSSCI的分析(2000-2007)李志红 (147)
国外学术著作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基于CSSCI的分析(2000-2007)苏震 (160)
大型城市雕塑赏析——江苏淮安市城市标志雕塑《南船北马》 (F0003)
周期与转型的双重过渡:后危机时代经济形势和投资环境前瞻孙建波 黄旭平 (1)
国际太空竞赛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3)
制度因素对中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孙少勤 邱斌 (23)
金融危机视角下转型国家资本流动和外资依赖问题分析——以波兰、捷克、匈牙利为例刘哲 孙熠 (34)
区域生产网络与中韩FTA: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陈丰龙 (45)
后危机时代开发区体制机制研究——基于全球视角沈和 (57)
全球化的多维政治内涵及思考房乐宪 (67)
对世界力量转移的系统分析——理论、历史及其区域效应杨成 (79)
美国世纪的终结?——技术优势与美国霸权合法性刘杨钺 (90)
奥巴马的困境——美国在世界气候变化问题面前的选择于欣佳 (101)
伊朗因素对以色列-海合会国家关系的影响钮松 (111)
执政后的日台关系动向探析王海滨 (120)
ECFA议题下台湾政党互动分析段皎琳 (130)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之历史性考察刘相平 (141)
以规则话语应对国际贸易争端论析陈爱蓓 (153)
国际经验对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机制的启示徐伟 (162)
版画艺术作品赏析——《风景之一》 (F0003)
东亚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基础与理性思维——基于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1)
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路径选择——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和春红 (14)
东亚能源共同体建设的背景、进程与前景——基于《能源条约》的讨论舒小昀 (26)
世界经济未来五年发展前景分析田伯平 李洁 蒋昭乙 季绣宇 (38)
我国出口产品需求弹性分析安礼伟 (51)
从不对称信息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徐清 (63)
国企产权制度变迁中的有组织行动研究——以K市国企MBO为例梁德明 (73)
对当前国际格局与中国对外战略的思考季正明 (85)
从中非合作论坛文件看中国“南南合作”理念的发展吉磊 (97)
小布什时期巴基斯坦与美国的反恐合作评析熊吴 (106)
马六甲海峡安全机制及其特征分析钱忠礼 (118)
中亚安全形势:现实威胁与潜在挑战的交融刘宏周 (126)
政治机会视角下的反全球化组织——以法德ATTAC为例刘颖 (137)
民族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郭锐 凌胜利 (150)
近年来台湾主要政党与青年选民群体的互动分析艾明江 (160)
剪纸艺术作品赏析——《福虎迎春》陈耀 (F0003)
两岸南海政策:历史分析与合作基础冯梁 王维 周亦民 (1)
台湾政治走向的结构分析刘小年 (14)
ECFA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影响:进展与前景盛九元 (25)
大陆政策研究杨泽军 周睿 (35)
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研究——基于WTI的实证分析陈明华 陈蔚 (47)
现阶段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东亚的困境与战略选择李晓 付竞卉 (62)
在相互依赖中促进东亚经济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增长欧定余 陈维涛 (76)
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贸易利益理论研究述评曹晓蕾 (87)
近代西欧历史上的泡沫事件及其经济影响张健 (99)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异质性与路径选择——基于“金砖四国”比较视角的分析张国强 郑江淮 崔恒虎 (110)
俄罗斯与亚太地区的能源合作以及中国的应对方婷婷 (123)
中亚无核武器区的创建及影响杨林坡 (133)
东南亚反恐斗争的困境与出路王利文 (140)
索马里海盗问题的全球治理范式研究——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孙德刚 (151)
八国集团对非援助效果及对策——基于遵约率角度的分析黄梅波 胡建梅 (163)
写意山水艺术作品赏析——《家在青山绿水间》 (F0003)
社会主义中国与世界之关系析论——以世界体系论为视角的历史考察刘相平 (1)
2008年全球安全形势纵论刘强 (12)
2008/2009世界经济形势:全球化的新挑战 (22)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趋势与应对朱乃新 (29)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研究综述——途径、规模和影响因素沈庆劼 林文浩 (34)
大国兴起与国际经济摩擦——兼论中美贸易摩擦王亚飞 (42)
美国跨国公司与东盟五国的经济发展——一个阶段性动态演化分析黄荣斌 (48)
从产品内分工看我国外贸顺差的成因徐毅 (55)
中国对美国思想库的研究陈广猛 (61)
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冯梁 (71)
国家利益:概念的界定及其解读高伟凯 (80)
国际核危机及其控制——国外研究四十年述评程晓勇 (86)
普京的政治理念与俄罗斯的未来发展邱芝 (95)
国际能源机制的理论与中国经验:一个合同执行的分析框架徐斌 (101)
关键词 梅毒 淋病 流行特征
中图分类号:R759.2,R7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9)03-0116-03
淋病和梅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须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据卫生部披露的数据,2008年10月,全国报告梅毒和淋病病例数分别居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的第四和第五位,分别占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病例数的7.5%和3.4%。淋病和梅毒也是上海市报告的主要性病病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关数据表明,2007年度梅毒和淋病报告发病数列法定传染病的前两位,报告梅毒和淋病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的55.2%。本文对2003年至2007年上海市报告淋病和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上海市淋病和梅毒发病的流行特征,为深入开展防治工作和正确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各性病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淋病和梅毒病例后。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2003-2004年期间,由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收集的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上海市性病疫情管理系统,上传至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2007年。各责任报告单位直接将报告卡信息录入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统一的原则对辖区内报告的病例逐一审核、补报和订正。本文分析数据均来自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汇总的疫情报告数据库。
1.2人口数据来源
发病率计算时采用的人口资料,本市户籍人口数为上海市公安局提供的每年平均人口数,外来人口数由上海市统计局提供,采用外来常住人口数。
1.3数据分析
用STATA8.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发病概况
2003年至2007年上海市报告的淋病疫情,除2004年较2003年有所增加外,整体呈现下降态势,2005年报告发病数降幅最大,达30.3%。2007年报告淋病8385例,较2003年报告数(16248例)减少48.4%。
2003年至2007年报告的梅毒疫情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其中2005年上升幅度高达20.0%,为历年增幅之最。2007年报告梅毒12022例,较2003年7045例增加70.6%,2003-2007年报告梅毒病例平均每年增长14.0%(见表1)。
2.2梅毒分期
2003-2007年期间报告的梅毒病例均以二期梅毒、潜伏梅毒和一期梅毒为主,占当年报告梅毒病例的97%。2007年报告梅毒病例中,二期梅毒占34.3%,潜伏梅毒占33.5%,一期梅毒占30.0%。与2003年相比,2007年报告潜伏梅毒增加92.4%,一期和二期梅毒分别增加61.1%和61.3%。
2003-2007年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和潜伏梅毒报告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幅度以二期梅毒(12.0%)最为明显,一期梅毒和潜伏梅毒年均增幅分别为10.9%和9.8%。
2.3性别分布
报告淋病病例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2003-2007年淋病男女发病数比值分别为3.70、3.11、3.15、3.56和4.06。报告梅毒病例中,男性略多于女性,梅毒男女发病数比值分别为1.01、1.02、1.02、1.02和1.04。这5年淋病和梅毒病例男女发病数比值均呈增加态势。
报告淋病病例中,男性和女性发病均呈下降趋势,而报告梅毒病例中,男性和女性发病均呈上升态势;与2003年相比,2007年报告的男性淋病病例减少47.4%,女性淋病病例减少52.1%;报告的男性梅毒病例增加72.4%,女性梅毒病例增加68.8%(见图1)。
2.4年龄分布
2003―2007年期间,报告的淋病和梅毒病例均以20―49岁年龄段为主。2007年报告病例中,79.9%的淋病病例和71.5%的梅毒病例来自该年龄段。
2.5产籍分布
2003-2007年报告的淋病和梅毒病例数均以本市户籍病例为多,5年中报告的本市户籍淋病和梅毒病例占全部病例的72.3%。2006-2007年报告的本市户籍和外地户籍淋病和梅毒发病率大致相当。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近年来上海市报告的淋病疫情呈下降态势,而梅毒发病逐年上升,报告梅毒病例以二期梅毒、一期梅毒和潜伏梅毒为主,二期梅毒的年均增长幅度最快。男性淋病发病显著多于女性,而梅毒发病,男性和女性基本持平。本市和外地户籍的淋病和梅毒发病呈现相似的态势。
全国性病疫情报告系统的资料显示,2007年除福建、青海和外,其余各省、市报告的淋病疫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淋病疫情的增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市淋病发病率的下降可能与病人求� 一方面,部分病人可能不在正规性病门诊就诊,致使报告病人数减少。另一方面,淋病是一种发病快、症状明显、抗生素治疗后可以痊愈的疾病。一些病人在经过数次感染后,对疾病的发生、症状和治疗情况都已熟悉,再次发病后,往往自行在药房购药。而个别医疗机构也存在不规范诊治造成淋病疫情漏报的现象。
自2006年开始,上海市报告梅毒发病超过淋病,发病位次在上海市报告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本市梅毒发病的上升与全国梅毒报告发病情况相一致。2007年全国报告的梅毒病例增加21.2%,除陕西省外,各省报告梅毒疫情均大幅上升。监测资料表明,1993年全国报告的梅毒发病率为0.2/10万,而2005年仅一期和二期梅毒的发病率已高达5.7/10万。
2003-2007年报告的本市户籍病例淋病发病率,除2004年有所上升外,其他年份呈现下降态势,2007年本市户籍发病率较2003年降低47.3%。而本市户籍梅毒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报告发病率2007年较2003年增加70.4%,2003-2007年平均每年增长13.6%。
外地户籍淋病发病率逐年下降,报告发病率2007年较2003年降低54.0%。外地户籍梅毒发病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报告发病率2007年较2003年增加60.2%(见表2)。
关键词:打黑除恶;剖析;对策措施。
自2006年开始,基于形势的要求,“打黑除恶”已经提高到稳定社会及党和国家政治的高度。实施这场专项斗争部署的机构,是包括公检法司等在内的整个政法系统。公安机关是这场专项斗争的主力军。
笔者通过对云南部分市州县公安机关当地“打黑除恶”状况的调研。回看这些已过去两年的报告所折射出的观点,并加以研究,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一、“黑社会”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田少人多,农村富余劳力过剩,形成“饭吃”的局面,导致农村矛盾加剧;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一些人在利益的驱动下,纠集在一起获取非法利益。
(二)社会原因。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基层政权功能弱化,基层基础工作不力,群防群治工作受到影响;社会安置能力有限产生大量闲散失业人员;重点人口管理控制不力。劳释人员增多,社会就业渠道狭窄,迫使他们重操旧业;场所行业漏管失控,为黑恶势力提供滋生土壤;人财物的大流动和防范管理上的漏洞,客观上增加了犯罪的概率和空隙;存在各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公众法律意识淡薄,为黑恶势力滋生提供了外部环境;当前我国法制建设尚不健全,打击恶势力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政法部门有时认识不一致;打黑除恶基础业务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取证难、定性难,导致对黑恶势力打击不力。
(三)文化原因。
受封建传统帮会影响以及外来腐朽文化思潮侵蚀,是黑恶势力滋生、蔓延、发展的思想根源;受多种亚文化的影响,无视法律,使犯罪的意识得到加强;宣传舆论导向出现一些偏差。农村文化娱乐市场的扩大,成为诱发黑恶势力犯罪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误区;从摧毁的农村恶势力犯罪团伙看,成员多为文化水平低、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差的无业青年。
(四)心理因素。
群众法律意识普遍较差,遇事胆小怕事,不敢举报犯罪;恶势力团伙成员绝大多数是只讲意气用事,很少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后果将要受到法律制裁;农民天性善良软弱,逆来顺受,无形之中也助长了农村恶势力分子的嚣张气焰。
应该说,“原因分析”是此次调研中解读农村黑恶势力犯罪滋生、发展现状的重头部分。二、农村黑恶势力现状和特点通过x市和x县农村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总体情况来分析当前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一)x市。
自2006年以来,共查获黑恶势力犯罪团伙xx个,其中涉及农村恶势力团伙xx个、涉黑组织x个。
涉及黑恶势力犯罪的人员构成:13个农村黑恶势力团伙共抓获处理违法犯罪人员135人,其中有前科的9人、农村基层领导6人。
违法犯罪的主要形式:主要涉及敲诈勒索、寻衅滋事、强迫交易、故意伤害、聚众斗殴、等。
规律特点:农村黑恶势力往往以地缘、亲缘为核心,纠集人员成帮结伙,凭借暴力,为非作歹,强取豪夺,欺压群众,称霸一方,甚至把持操纵基层政权组织,对抗政府,对农村稳定构成重大威胁,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这些农村黑恶势力均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有“权威”的核心:以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为首,以当地暴发户为首,以地痞流氓或“两劳”释放人员为首纠合形成。这三种不同核心组成的黑恶势力均有主体成员构成相似的特点:一是本地人多,二是社会闲散人员多,三是年龄结构低,四是文化水平低下者居多,五是有“前科”的人员多。
调查表明,恶势力成员中受过打击处理的人员越多,或恶势力头目的劣根性越重,其恶势力团伙的“恶”性程度越大,社会危害性越严重。
活动的行业或领域及发展趋势。一是在经济相对发展的乡镇、城乡结合部、乡村集贸市场。
二是在饭馆、歌舞厅、网吧、电子游戏室、洗浴及其他娱乐服务等治安复杂场所,这些地方是其侵害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三是矿山、建筑、征地、交通运输及一些季节性的水果、野生菌、蔬菜等行业。四是近年来农村风盛行,窝点相对隐蔽,不易发现和查处,方式多样,流动性大,赌徒利用农村地形隐蔽,易于疏散聚赌人员等条件开设、聚众等,极易滋生黑恶势力犯罪,这种所谓的“流动”带坏了风气,污染了乡村文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五是加之该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些民族与周围的汉族之间,因信仰、习俗、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债务纠纷等各种各样的矛盾引发冲突,以致形成恶势力犯罪团伙,若处理不好各民族之间的问题,极有可能引发更大的。
(二)x县农村黑恶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家族宗派势力逐步蜕变为农村黑恶势力,农村黑恶势力逐步向基层政权渗透。近年来,x县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全面推行村民自治的同时,一些地方的政治治理却发生了令人惊悚的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村官”的黑恶化和黑恶势力的“村官”化。“村官”的黑恶化是指农村党政干部向黑恶势力蜕变,这种蜕变不仅表现为他们作为黑恶势力的背景而存在,而且还表现为他们的施政行为在方式和性质上已具有黑恶势力的基本特征;黑恶势力的“村官”化则主要是指一些农村黑恶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进入村委会获取合法外衣,并运用手中掌握的基层政权从事罪恶勾当。如2010年办理的“谢盛彬黑社会组织犯罪团伙”,便是如此。
黑恶势力成员大多有前科劣迹,其存续时间长短不一,作案区域本地化,有相对固定的“势力范围”。黑恶势力犯罪目的主要是为了攫取非法利益,敛财性明确。
该县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特点:恶势力违法犯罪多发生在县城和经济相对较发达乡镇,雇请恶势力解决项目建设、市场经营中的纠纷和民间矛盾,以攫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向经济领域渗透速度加剧。
恶势力寻衅滋事案件比重较大,暴力插手民间矛盾、经济纠纷特征明显;受雇伤人、强揽工程、暴力拆迁、暴力插手纠纷是恶势力违法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恶势力犯罪职业化、市场化趋势明显。
三、对策措施。
为了有效遏制农村恶势力犯罪活动的滋生和蔓延,维护社会政治、经济、治安秩序稳定。首先,要充分利用工具,继续坚持从重从快的“严打”方针,对各种黑恶势力团伙及其成员,要进行全面梳理,广泛搜集证据,及时打击。其次,要敢于深挖,揪出黑恶势力团伙的“后台老板”及其支持者。坚决取缔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保护伞”,彻底铲除滋生黑恶势力犯罪的土壤,形成打击合力,快速有效地震慑涉恶涉黑犯罪。
(一)打击农村恶势力的对策。
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打早打小;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打击实效,广泛发动群众挖掘犯罪线索,充分发挥派出所的作用,争取各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抓好基础工作,强化情报信息工作。
(二)有效预防和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的对策措施。
必须充分认识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危害性,切实增强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政治责任感,紧紧依靠党委、政府,严格落实打黑除恶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开展基础排查、实施集中打击和重点整治。
必须建立打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打黑除恶工作的积极性,切实落实防控措施。
(三)对策研究。
坚决克服五种错误倾向,统一对打黑除恶工作的思想认识。主要表现在“无黑恶可打”,“无限扩大”,“存在合理”,“独家之事”,“重打轻防”。
着力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源头预防黑恶势力犯罪。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市场、行业场所的日常监管,高危人群的管控和帮教工作,加强司法救济和执行工作,主要解决“不知找谁”,“太麻烦,不愿找”,“不起作用”的问题。
建立健全六项机制,始终保持对黑恶势力的严打态势,全面落实一票否决权制,将打黑除恶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四、公安机关在打黑除恶中的作用由于各地区具体情况的差异,各地公安机关所相应采取对策和措施的思路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指导性策略和方针的贯彻方面,则是高度一致的。
(一)公安机关在“打黑除恶”遇到的困难。
和问题。诸如:
1.侦查阶段遇到的几个困难和问题对黑恶犯罪的定性需要大量证据支撑,实际操作中难于准确把握。调查取证、收集固定证据难。法定期限内难以侦查终结。
2.一个地方社会治安不好、黑恶势力横行,人民群众首先看到想到的是公安机关,黑恶势力犯罪作为社会治安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若对黑恶势力不能尽早发现、尽早打击,老百姓就
3.黑恶犯罪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刑事犯罪问题,由于黑恶犯罪中,合法与非法相融合,保护伞、关系网与犯罪组织相勾结,违法犯罪与腐败共生,因而更是一个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社会“毒瘤”。
(二)公安机关在打黑除恶中的作用。
公安机关对国家和社会所应发挥的效能与作用,体现着国家赋予公安机关的使命和要求。国家以法律确定公安机关的职务责任和职务权限,构成公安工作的法定内容。
2010年1月13日上午,全国“打黑办”副主任、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廖进荣就《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出台的背景接受了记者采访。自1997年刑法增设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规定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分别作出了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对于指导司法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那些有组织犯罪存在历史较长的国家相比,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我国尚属于新生的犯罪类型,发展变化较快、表现形式多样,全面认识其特点、规律尚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此类案件中的事实、证据问题和所涉及法律关系也较为复杂,因此,不同地区、不同职能、不同级别的政法机关在办案时,对于现有法律规定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尽相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借鉴各地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专门召开座谈会分析、研究了当前依法严惩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形势、任务和存在的问题。会议不仅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公安机关继续深入推进打黑除恶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对司法实践中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应如何适用法律也达成了共识。
基于党和国家对的“打黑除恶”的高度重视,仅2010年一年,昆明市就摧毁黑恶团伙27个,抓获团伙成员394人,破获各类黑恶势力犯罪411件,查封、冻结赃款400余万元。
按照“有黑打黑、无黑除恶、无恶治邪、无邪治乱”的原则,2011年全市打黑除恶工作将落实“一月一高潮,一月一重点”要求,紧紧盯住人民群众反映突出和强烈的问题。
在农村,重点打击宗族、流氓恶势力性质组织,以及其他形式的宗霸、乡霸、村霸、地霸、路霸。在城乡结合部,重点打击流动人员中的帮派黑恶势力。在库区、矿区、车站,重点打击侵占矿产、能源行业、国有企业的各类湖霸、库霸、山霸、矿霸、车霸。对各类黑恶势力犯罪及首要、骨干分子,依法从重从快处理。着力打击杀人、绑架、爆炸、“两抢一盗”等严重犯罪行为,决不给黑恶势力任何喘息之机,决不允许黑恶势力有任何容身之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结论。
无论在“打黑除恶”的预防与控制两大环节上怎样强调“主动”和“积极”,但究其社会发展阶段现状及深刻的历史(经济、文化等)原因,这一专项斗争总的来说是被“逼出来的”
(———语)。
可以这样解读:“打黑除恶”是党和政府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公平正义和保卫经济有序发展的高度,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为总方针,以“黑恶必除、除恶务尽”的指导思想及“打早打小、露头就打”为原则,统一部署的专项斗争、长期工作和“规定动作”
(———语)。
参考文献:
[1]何秉松。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2]张德寿。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对策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3]昆明市公安局刑事犯罪侦查支队。昆明市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情况调研[z]。2008.12
按照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和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计划,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全省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培训班。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这次培训班非常重视,专门派出了江克莹处长和丁昆处长莅临培训班,并将对调度快报、事故跟踪新规定和要求、事故统计制度、事故统计软件进行专业培训讲解。在此,我代表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他们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借此机会也向长期以来为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工作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谢意!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调度统计工作,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的科学决策和形势的正确评估提供了可靠依据
近年来,在国家安监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各级政府和各级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按照“组织健全、技术先进、运行规范、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工作要求,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调度统计信息
(一)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省安委会、省安委办成员单位和各级安监部门都分别明确了一名领导分管调度统计工作,确定了具体负责人,落实了工作职责,把调度统计工作纳入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范畴,与其它各项工作一起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
二是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云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的相继出台,为强化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三是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工作质量大幅提高。省直有关部门、各级安监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加强了重要时期、重点时段的安全值守,保证了按时限、按规范要求向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安监总局报送各类安全生产信息、报表及安全生产形势分析资料,为各级领导提供了快捷、全面、详实的决策依据。
(二)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及考核体系日趋完善
二是“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已纳入《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约束性指标体系。“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三项相对指标,正在与省发改委协调,争取也纳入《“十一五”规划》。
三是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要求,自2008年起,安全生产四项相对控制指标要纳入我省统计指标体系,并列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的内容之一。
四是考核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将控
(三)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功能进一步延伸扩展
一是由单一的伤亡事故调度向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完成情况、重大未遂伤亡事故调度扩展。二是由事故发生后监管部门直接调度向群众监督举报调度扩展。三是增加了行政执法统计、三项基础工作调查统计、隐患排查治理统计等专项调度统计项目。
(四)调度统计分析为科学决策和重点监管提供了依据
一是《云南安全生产》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较为准确、详实的信息,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是建立了定期分析通报制度。省安委会定期分析通报各地、各行业的安全生产情况和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完成进展情况;通过控制指标监督,促进全省的安全生产工作。
三是有关监管部门根据统计分析建议,加强了对重要时段、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事故多发企业的安全监管,有效地提高了安全监管的针对性。
通过努力,今年1-9月,全省安全生产形势表现出“两个下降、一个稳定、一个较好”的特点。即: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大部分地区安全生产状况较为稳定;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进展较好。全省1-9月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721起,造成1949人死亡。其中:发生一次死亡3-9人的较大事故66起,死亡244人;一次死亡10-29人的重大事故5起,死亡64人。与去年同期对比,各类事故同比减少896起、少死亡302人,分别下降13.5%、13.7%。与国务院下达给我省的控制考核指标进度比较,少死亡358人。16个州、市中,除楚雄州(超2人)、迪庆州(超5人)外,其余14个州、市均未突破省政府分解下达的控制指标进度。
我省的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家安监总局、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全省安全生产的形势任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调度统计职能部门及人员力量整体较弱,装备条件较差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事故信息专报不专,快报不快,跟踪续报不及时,极个别的甚至还有迟报、瞒报的现象;三是部分报表不及时、不规范、缺项、数据失真,统计分析不主动、不及时,离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等。以上问题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与部分地区、单位对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具体工作人员不积极主动,责任心不强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快地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调度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搞好调度统计工作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是各级政府及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安全生产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云南省安全生产条例》,《刑法修正案(六)》均对事故报告的责任单位、报告时限、报告内容以及迟报、瞒报的相关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我们要按照要求,从确保安全发展的大局出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标准地做好调度统计工作。
2、调度统计是评定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的客观要求。要准确把握好各地安全生产的总体形势和发展趋势,必须通过调度统计,集中分析各个地区、各个行业领域的综合指标和诸多个分类指标,进而深入分析和科学判定阶段性的安全生产形势,指导和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3、调度统计是搞好安全监管工作的内在要求。通过调度统计才能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监管工作水平。
4、调度统计是制定安全生产政策的依据。安全生产需要政策支持,这是全社会的共识。因此,科学、及时、准确的调度统计分析始终是为政策制定提供详实、可靠依据的关键。
5、调度统计是加强应急管理的前置性工作。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第一位的是要摸清情况,第一时间按程序作好事故报告,争取应急处置的主动权。
对此,各级地方政府、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尤其是安监部门具体负责调度统计业务的同志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工作不是简单的事故报告和数据统计,而是事关安全生产的大局;是一项法规性、政策性、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性的工作,也是安全监管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自觉地做好这项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
三、明晰思路、强化措施,努力做好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遵循安全发展指导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总体要求,围绕全省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以全面贯彻落实“两个条例”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安监总局提出的“三个提升”(调度功能、统计功能、信息支持功能)的目标,抓好调度统计机构、队伍和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工作质量,为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一)严格执行“两个条例”,做到事故统计及时准确,力争事故统计分析客观全面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云南省安全生产条例》涵盖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原则、制度、机制、程序和法律责任等重大问题,实现了事故报告和处理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各级人民政府、安监部门和负有安监职责的有关部门、同时也是具体负责生产安全事故调度统计分析人员做好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统计分析工作必须严格遵循和充分依托的法律武器。
各级安监部门、负有安监职责的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要严格执行“两个条例”,使事故统计及时准确,力争事故统计分析客观全面,认真做好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工作。一是要及时上报事故信息。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要按照规定及时上报,有关报送内容一时难以填全的,可先上报事故单位、死亡人数、发生时间和发生地点等基本情况,待有关情况查清后,再及时补报。二是月报时间更加严格。各州市、各行业在每月月初准确、及时报送事故报表的同时,还要一并报送事故统计分析材料。事故统计分析主要包含本地区安全生产的主要特点分析;存在的规律性、倾向性和突出性问题及原因分析;对下一阶段安全生产情况的预测;指出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改进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三是在确保数据准确、及时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工作,开展统计数据的挖掘、加工和分析,使事故统计分析更加清晰明了、统计分析更加深入、统计工作更加规范,进一步提高事故统计调度分析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分解考核体系,促进安全生产责任的全面落实
一是各州、市要高度重视,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和做法切实做好安全生产相对控制考核指标的落实工作,确保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逐级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人民政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并列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的内容。
二是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调度统计分析通报制度。定期调度统计分析和通报各地区、各行业指标落实进展情况,认真分析工作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确保指标控制进展顺利。
三是要以落实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任务为中心,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加大控制指标的量化考核比重。对控制指标采取分块分解、综合下达、分头监控、共同考核、统一奖惩原则进行落实。以之进一步推进《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意见》、《云南省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规定》和《云南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的贯彻落实。
(三)认真解决调度统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调度统计工作质量
1、切实提高事故报告的时效性。在接到伤亡事故报告后,要立即按规定的内容、时限、程序逐级向上级安监部门报告。切实解决信息倒流问题,避免工作被动。
2、切实提高事故报告的连续性。要按照规定的内容,及时跟踪续报事故基本情况和抢救进展情况。事故抢救结束后,要将事故的基本原因、应该吸取的教训和已经采取的防范措施一并上报,形成从事发到事终较为完整的事故调度报告。
3、加大对生产安全事故举报信息的调查核实和处理力度。一是各级安监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建立健全举报信息的受理登记、调查核查、情况反馈制度,通过线索寻访、实地调查,现场取证等措施,核实举报内容真相,做到件件有回音。对上级要求调查核实的举报事件,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核实处理并反馈核实情况。二是对瞒报、谎报事故要一查到底,依法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三是要认真履行职责,避免被问责。
4、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联席会议和信息共享机制。各级安监部门和负有安监职责的有关部门是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有机整体,是各级安委会的成员单位,也是安全生产调度统计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各级安监局要加强与公安交警、公安消防、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煤监、建筑、技术质量监督、铁路、民航、农业机械等有关主管部门的联系与协调,保证各类事故上报渠道的畅通。各级有关主管部门也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安监局的工作。各级安监局是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监管部门,必须综合调度各口信息后及时、准确地向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尤其在一些上级部门和领导要求的临时性的信息调度上更需要大家的理解、支持、配合。
5、强化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工作。首先要准确分析阶段性安全生产的特点、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另外要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一定要在预见性和前瞻性上下功夫,力求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发展趋势,预见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6、进一步提高各类报表质量。要进一步提高伤亡事故统计、行政执法统计和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调度统计月报、季报、年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坚决消除估计加统计、随意填报、数据失真现象。
7、加强重要时期、重要节假日的安全值守。尤其要保质、按时做好上级有关部门、领导要求的相关信息的调度统计工作。
(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机构队伍及信息网络建设
各级安监局和负有安监职责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调度统计工作,切实加强调度统计机构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建立完善责任明确、职能到位、上下对应、协调统一、运转有序的全省安全生产调度统计组织管理体系,要明确调度统计工作机构和人员。各单位既要对调度统计人员压担子,又要关心他们的成长进�
二是要加强安全生产调度统计技术装备建设。要为调度统计业务人员配备保证工作开展需要的设施、设备,确保调度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推广应用国家安监总局统一开发的调度统计软件,逐步形成语音、数据、传真、视频“四位一体”的安全生产调度统计信息传输网络,提高安全生产调度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三是要加强调度统计信息资料的收集,建立各级安全生产调度统计数据库。要完整地收集历年的伤亡事故资料,建立伤亡事故数据库并实施安全备份,为安全监管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持。
一、本季度社会治安的总体状况是:
1、本季度发生危害国家安全案件 0起。(或:本季度未发生危害国家安全案件)。
2、本季度共立刑事案件 1 起(其中:伤害 起、强奸 起、抢劫 起、盗窃 1起、抢夺 起、诈骗 起、毒品犯罪 起、其他 起),破案 起,逮捕 人,刑拘 人,缴获赃款赃物总价值 万元。
3、本季度共受理违反治安管理案件 9起(其中:扰乱公共秩序 起、妨害公共安全 起、侵犯人身财产权利9 起、妨害社会管理秩序 起),查处 9起,查处违法人员 11人,其中罚款 0人、拘留 0人、其他 9人。
4、本季度共发生火灾事故 0起, 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5、本季度共发生交通事故35起,死 4人,伤 30人,直接经济损失 3万元。
6、本季度发生群体性事件 0起。
二、本季度社会治安的主要特点是:
1、刑事案件上升或下降。本季度刑事案件的立案数较上季度增加或减少 起,上升或下降 %。
2、治安案件上升或下降。本季度治安案件的受理数较上季度增加 2起,上升 29 %。
3、交通事故稳中有升。本季度交通事故的四项指数(发生交通事故 起,死亡 人,受伤 人,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较上季度分别上升5 %、 100%、5 %、5 %。
4、火灾事故上升或下降。本季度火灾事故发生 0起,发生数较上季度增加或减少 起,上升或下降 %,经济损失增加或减少 万元,较上季度上升或下降 %。
5、群体性事件增加、减少或持平。本季度发生群体性事件0 起(或未发生群体性事件),与上季度增加、减少 起(或持平)。
1、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上访事件明显下降。县处理突出问题及联席会议及各专门小组按照上级的部署,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出发点,认真解决突出问题,妥善处理,有效地维护了全县社会政治稳定。1—10月,排查矛盾纠纷*起,调处成功*起,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起,未发生群体性械斗事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0。群体性上访明显下降,1—10月,到市级上访起,与去年相比下降,人数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但民间纠纷呈上升趋势,1—10月共排查民间纠纷*起,同比上升。
2、刑事案件仍在高位运行。1—10月,全县发刑事案件*起,破*起,破案率*,其中立大案*起,破*起,破案率*,立“两抢一盗”案*起,破*起,破案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刑事案件发案上升*,大案上升*,与去年同期相比“两抢一盗”案上升*;发治安案件*起,查处*起,与去年同期相比治安案件下降38.9。立经济案件*起,涉案金额*万元,破*起,挽回经济损失*万元。打掉犯罪团伙*个,成员*人,涉案*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当前社会治安形势非常严峻,特别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高,侵财性案件也比较突出。
二是个别乡镇、单位领导对综治工作、稳定工作及平安建设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三是基层基础工作还不很扎实,发挥作用不够。
四是一些措施还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五是一些矛盾纠纷,特别是农村“三大”纠纷、涉军问题及企业改制问题,反复性较大,一时难以完全解决等。
三、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2、责任追究不到位。近两年来,没有被“否决”评先资格或黄牌警告的乡镇和单位,且真正追究领导责任的一个都没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考核还不够科学合理,难以准确反映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工作的真实情况。很大程度上造成一些单位和部门领导对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工作的精力投入不足,有的干脆以人手少、经费缺、没人听等为理由虚化职能、降低标准,满足于理理台帐、报报数据、应付了事。有的甚至不催不动,工作不主动,导致工作开展缺乏力度,流于形式。
3、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大。近年来,虽然加强了乡镇、村及自然村的综治组织建设,健全了相关机构,但专心抓综治、平安工作的人员较少,作用发挥不大,一些工作基本处于应付式。
4、治安工作缺乏新举措。通过对全县社会治安的形势分析,产生今年1—10月案件多发、打击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一是一些单位疏于防范,治安意识不强。开放式小区增多,有的单位没有内保组织或内保组织形同虚设;有的单位没有门卫,没有完善各项内保措施。二是犯罪分子异地作案。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交通发 达,给犯罪分子流窜作案带来便利,犯罪分子往往甲地作案、乙地藏身,丙地销赃,给我们的摸排、阵地控制和控赃等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三是项目保卫工作牵扯大量警力,造成打防脱节。为确保*高速路、*工业园以及其他项目工作的顺利进行,今年以来我县投入了大量警力参与安全保卫工作,从而削减了打击的力度。四是流动人口增多,出租房屋管理滞后。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相脱节,特别是非法传销人员大量涌入*,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隐患。
四、对策及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深入开展人民内部矛盾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果断处置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确保“五个不发生”(不发生敌对分于滋事捣乱事件,不发生暴力恐怖事件和重大恶性刑事案件,不发生重大,不发生集体上访和其他到*进京滋事事件,不发生群死群伤等重大治安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和实现“三零”目标(无“__功”人员进京滋事,无“__功”人员公开聚集闹事和无“__功”图像插播广播电视),从而达到“三个解决”(即把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单位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保持社会持续稳定,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1、进一步提高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重要性的认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是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做好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各项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因此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和艰巨性,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权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不移地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维护社会稳定。要明确职责和工作目标,切实增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政治意识,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
2、坚持“严打”方针,采取强有力措施,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要进一步加大对杀人、故意伤害、“两抢一盗”等严重刑事犯罪和多发财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主动进攻的高压态势,下大力气把严重刑事案件压下去。坚持内紧外松的原则,加强对重点目标和党政机关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防止发生暴力恐怖事件。采取措施,加大禁毒工作力度,对“__功”等组织要严加防范,加大打击力度,确保“三零”目标的实现。此外,要大力整治治安不好自然村。路段、场所,大力整治治安突出问题,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
4、要加大治安防控力度。一是抓好基层基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和中央编办下发的《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乡镇综治委、办建设,充实领导力量,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和村(居)委会、治保会、调委会、民兵营(连)等基层群众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按照*发[*]*号、*办发[*]*号以及中央、*、*关于开展平安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认真抓好“打防控”体系、“两站一点”等建设。各乡镇在巩固去年所抓点的基础上再增加2个点。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出租房屋、暂住人口、流动人口的监管工作,同时对县城藏污纳垢、容易发生治安案件的场所,特别是网吧、迪吧、游戏机室、发廊、夜市摊点等实行重点清理和整治。二是加强巡逻防范力度。针对盗抢案件高发,特别是集中在县城的特点,要把警力拉上街面,实行全天候不间断巡逻。加大防范工作力度,要在机场路收费站、市郊结合部、大律村等三处进出县城必经路段设立治安巡逻点,震慑违法犯罪分子。三是做好内部防范工作,加大学校、企业、内部单位防范工作力度,做到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条件成熟的单位,今年必须在搞好物防、人防的同时,配合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抓好技防;条件尚未成熟的单位物防、人防必然到位,总之,要采取强有力的防范措施,不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5、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推进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抓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加大青少年维权岗建设力度,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措施。开展中小学生自护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做好村(居)委闲散青 少年的管理、教育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综治委、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关于规范法制副校长职责和选聘管理工作的意见》,增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协调公安、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加强学校内部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整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维护学校治安秩序。
6、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力度,进一步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避免和杜绝各类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把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一是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管理,不留管理的漏洞、死角和薄弱环节;三要加强督促检查工作,把在安全生产、道路交通管理、消防等方面存在的灾害和事故隐患整治好。
报告全面回顾了去年工作,历程令人难忘,成绩来之不易;报告清醒研判了当前形势,挑战前所未有,信心坚如磐石;报告系统部署了今年工作,措施科学有力,目标催人奋进。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最新两会研讨发言实用经典语句文章,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录一
1.充分展现了运筹帷幄、掌舵领航的雄才大略和高超政治智慧,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2.政治站位“高”、凸显核心,工作回顾“新”、鼓舞人心,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准”、振奋人心,民生保障“实”、温暖人心。
治安形势分析【精选15篇】
4.总结成绩客观实在、振奋精神,分析形势实事求是、直面不足,部署工作脚踏实地、举措明确。
5.是一个坚持人民至上、饱含人民情怀的报告,是一个直面困难挑战、彰显担当作为的报告,是一个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报告。
6.报告着眼全局,政治站位有高度;报告紧扣民生,总结工作有温度;报告立足当前,安排工作有力度。
7.报告为我们增添了底气和信心,报告为我们明确了目标和方向,报告为我们强化了责任和担当。
8.报告中一条条惠民惠企之策,回应关切、直抵人心;报告中一项项改革举措,直面问题、坚定有力。
9.是一份高举旗帜、求真务实、鼓舞人心的好报告,是一个凝心聚力、克难前行、催人奋进的好报告。
10.报告全面回顾了去年工作,历程令人难忘,成绩来之不易;报告清醒研判了当前形势,挑战前所未有,信心坚如磐石;报告系统部署了今年工作,措施科学有力,目标催人奋进。
11.反映了对形势的深刻判断和准确把握,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突出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特点,彰显了深切为民的宗旨情怀。
12.体现了坚定自信的政治气魄,体现了坚如磐石的发展定力,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体现了迎难而上的使命担当。
13.是一个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好报告,是一个直面困难挑战、激励担当作为的好报告。
14.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问题深入透彻,研判形势科学精准,部署工作务实有力。
15.讲政治体现高站位,谋发展体现高质量,做安排体现高标准,转文风体现高水平。
16.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分析问题毫不遮掩,任务目标科学合理,工作措施切实可行。
17.总结成绩实事求是,指出问题坦率深刻,部署工作思路清晰,为民承诺掷地有声。
18.是一个求真务实的报告,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报告,这是一个力保民生的报告。
19.是一个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好报告,是一个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好报告。
20.突出了“实”字当头的务实奋进态度,体现了“干”字为先的扎实苦干作风。
21.科学研判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分析困难挑战,实事求是确定目标任务。
22.是一个顺民心、暖人心的好报告,是一个添动力、聚合力的好报告。
23.政治站位高、总结工作简、研判形势透、部署任务实、政策措施新。
24.目标明确坚定,任务重点突出,政策聚焦关键,措施具体可行。
25.深感成绩来之不易,深感发展刻不容缓,深感部署求真务实。
26.总结成绩客观全面,分析问题深刻透彻,部署工作科学可行。
27.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分析问题不遮不掩,部署工作科学务实。
28.总结成绩倍受鼓舞,部署工作务实精准,保障民生温暖人心。
29.目标任务非常明确,政策措施非常精准,工作部署非常清晰。
30.字字句句彰显自信与责任,事事声声展现初心与担当。
31.是一个高质量的发展报告,是一个高水平的民生报告。
32.说成绩实事求是,定目标切实可行,谈举措精准务实。
33.谈成绩客观实在,谈问题实事求是,谈形势精辟透彻。
34.发展的目标更高,发展的思路更清,发展的举措更实。
35.力度很大,干货很多,含金量很高,举措很具体。
36.字字情真、句句入心,彰显决心、传递信心。
37.站位高远、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38.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求真务实。
39.政治站位高,思想内涵深,工作落点准。
40.立意高远,主题鲜明,务实进取。
心得体会二
2020年,注定不平凡。不仅仅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更是因为在严峻复杂的疫情挑战下,中国誓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不平凡的年份,不平凡的梦想,决定着全国两会的脱贫议题备受瞩目,决定着代表委员的扶贫建言备受期待。
作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脱贫攻坚始终是的心头大事。2019年,在内蒙古代表团嘱咐“打好脱贫攻坚战”,在甘肃代表团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在河南代表团强调“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福建代表团要求“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连续7年在全国两会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那些重要的指示和金句,不 因而,百姓更加期盼今年两会上的重要讲话,为脱贫攻坚决胜决战铺下决心的“压舱石”、夯入信心的“定盘星”。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时间记录着沧海桑田、初心不改,书写着岁月豪迈、硕果累累。目前,全国贫困人口还有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全国贫困县减至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尽管我们已经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但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逍遥文稿公众号整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时间紧迫,形势严峻,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极具挑战,疫情又增加了难度,正如所说要“集中力量啃下脱贫硬骨头,多措并举巩固成果”。全国两会召开,再动员、再部署是题中之义,目的就是要响鼓重锤,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一再强调,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然而,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全国两会既是戮力同心的“议事厅”,又是拼搏奋进的“加油站”。当此之时,代表委员更要以关于脱贫攻坚的指示为指引,认真建言资政,以务实的态度,最大限度汲取民意、提振信心,激发“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的战斗力,为脱贫攻坚凝神聚气。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战贫叠加战“疫”,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最后冲刺、打赢这场硬仗,怎样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又如何在脱贫之后做好乡村振兴的衔接文章,将成为各地民众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共同热议的话题。其中,许多难题亟待扎实研究、理性破解,许多矛盾急需谋划良策、寻找出路。代表委员们中间不乏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更应发挥联系面广、专业性强的优势,扛起“一言兴邦”“一言利民”的担当,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瞻望前路,脱贫攻坚依然任务繁重,所有中华儿女都在期盼,代表委员们议政建言的担子不轻。为了让脱贫摘帽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期待两会会场上传出更多求真务实的好声音。
心得体会三
迎着胜利的曙光,承载人民的期盼,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xx月xx日在北京开幕。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国人大会议将为之贡献怎样的智慧和力量,备受瞩目。
治安形势分析【精选15篇】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全国两会拉开帷幕,体现出战胜疫情风险冲击、克服经济社会发展艰难险阻的信心决心,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强烈信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召开,对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动员全国 冲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征程上,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在党的领导下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必能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特殊节点呼唤特别担当。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的双胜利,需要凝聚共识,需要群策群力,需要拍板定调。今年的人大会议会期有所缩短,但大会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会缩水,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使命任务更加突显。以民主、团结、求实、�
团结就是力量,信心就是力量。精诚团结、坚定信心,是履险如夷、成就伟业的重要保障。我们之所以能在极短时间内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病毒传播,之所以能在极端困难下有效防范经济停摆、社会失序等风险,靠的正是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国一盘棋协作,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和考验。但不论前途是晴是雨,只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增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各方面的团结,维护好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没有什么困难不能攻克,没有什么胜利不可夺取。从全面小康到民族复兴,需要把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在人民民主的旗帜下,为缔造伟业万众一心加油干。
一、指导思想
治安形势分析【精选15篇】
二、工作步骤
(一)精心组织。切实履行村两委、驻村工作对、第一书记工作职责,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结合陈家沟村情实际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会议进行宣传动员,传达各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精神,部署陈家沟村扫黑除恶专项行动。
(二)营造氛围。采取制作宣传专栏、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宣传等形式,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同时将扫黑除恶宣传与法治宣传结合,广泛宣传宪法、刑法、社会治安方面的法规以及与扫黑除恶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形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强大声势。
(三)形成合力。积极承担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职责任务,对陈家沟村的涉黑涉恶总体情况、表现形式及成因等进行全面排查分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检查中发现的涉黑涉恶线索及时向公安机关报送,最大限度挤压黑恶势力滋生空间。
三、工作举措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1、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大力宣传扫黑除恶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村里形成上下一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治宣传工作格局。
2、聚焦关键时间、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充分发挥法治宣传功能,广泛宣传国家扫黑除恶的信心和决心,宣传扫黑除恶的目的意义、方式和方法,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家喻户晓,营造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形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强大声势。加强舆论引导,做好法律政策宣讲、解疑释惑等工作,及时发现、封堵、删除有害信息,避免和消除社会误解。
3、将扫黑除恶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活动、作风建设结合起来,突出反腐宣传教育,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营造良好的防范打击黑恶势力的氛围。面对面向基层干部群众讲解扫黑除恶政策要求,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揭发检举“村霸”、宗族恶势力、“保护伞”等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线索。
4、创新宣传载体和形式,大力宣传涉黑涉恶相关法律常识。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大力开展新媒体法制宣传活动,线上线下一体发力,集中开展系统性扫黑除恶法治宣传活动,提升宣传教育的渗透力。
(二)加强线索摸排,全面掌握情况
把排查线索、摸清底数作为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基础,对骗取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格、资金,重点工程违法建设等各项工作涉黑涉恶总体情况、表现形式及成因等进行全面排查分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1、畅通举报途径。村委设立“扫黑除恶”举报箱,每天收集整理举报信息,如有情况及时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深入走访服务。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要深入各自然村开展走访调查,从深恶痛绝的黑恶现象入手,收集涉黑涉恶案件线索。
3、集中研判深挖。协同配合杜村乡乡党委、派出所开展集中研判,对近年来信访案件排查梳理、串并分析,深挖隐藏在幕后的涉黑涉恶线索。
(三)突出重点深挖,依法严厉打击
全方位开展集中排查、滚动排查。对涉黑涉恶总体情况、表现形式及成因等进行全面排查分析,特别是加强对近年来信访举报案件的排查梳理、串并分析,深挖掩藏幕后的涉黑涉恶线索,重点打击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深恶痛绝的十二类涉黑涉恶势力违法犯罪,突出三个重点。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陈家沟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勇于担当、敢于碰硬,旗帜鲜明支持扫黑除恶工作,为政法机关依法办案和有关部门依法履职、深挖彻查“保护伞”排除阻力、提供有力保障。
(二)强化信息报送。严格信息报送及时性,切实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及时掌握和汇总本村的进展情况,一旦发现线索及时上报乡党委政府。
定期分析稳定安全形势分析例会制度 下面是我们提供的制度文章供您参考:
为进一步明确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提高应对各种复杂局势的能力和调处矛盾纠纷、化解不稳定因素的效率,经研究建立定期分析稳定安全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将工作力量下放,构建起定期分析源头信息、全程督导、全程参与维护社会稳定安全的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每季度一次召开社会稳定形势分析例会,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碰头会,对当前政治稳定、社会治安、经济运行秩序和公共安全等总体形势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二是建立不稳定因素定期排摸制度。为保证及时有效地掌握社会稳定形势的源头信息,定期对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不稳定事件进行排查摸底,重点排查社会稳定安全形势的要情信息、重大隐患和突出性问题、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相关材料经收信整理和研究分析后,形成阶段性稳定工作形势报告,提交办党组会议研究讨论。
三是建立不稳定因素整改督促制度。根据办党组会议定期分析研究结果,分解任务,抓好整改,整改执行完成情况以书面形式向办党组进行汇报。
关键词:新媒体 法治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89-02
一、新媒体时代下,纸质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发展现状
报纸,从最初的手抄新闻、新闻书到后来的周报、日报、都市报,作为最有公信力的媒体之一,被受众广泛认可。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新的传媒语境下,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纸媒,读者群流失、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减少,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
根据CTR媒介智讯提供的数据,2012年1月~11月传统媒体广告中,电视增长6.5%,报纸下降7.5%,期刊增长7.5%,广播增长9.6%,户外增长2.0%。由此可见,� 互联网广告的发展,与传统媒体的颓势相比,却是另一番景象。艾瑞资讯的2012年度中国互联网广告核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753.1亿元,较上年增长46.8%。面对纸媒市场的萎缩,不少纸媒纷纷出手寻找转机,有的则不得不选择退出竞争。
面对网络等新媒体的竞争,纸媒应考虑如何充分运用品牌价值资源优势,针对读者群准确定位,开发核心产品品牌市场,让更多的读者获得知识,获得服务,从而壮大纸媒品牌,扩大读者群。纸媒还应学会适应快速变化的媒体市场,通过开办网站、电台,链接社交网络等方式与新媒体进行对接,快速提供并传递新闻信息,加强品牌建设,从而赢得发展空间。
二、法治媒体的发展经历和生存现状
(一)法治媒体的发展经历
法治媒体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重建法治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为宣传党和国家在民主法治领域的方针政策,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法制类报纸相当活跃。极具影响的《法制周报》在当时发行量突破90万份。其他法制报发行量也不低于10万份。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国许多地区党报开设法制栏目。2000年,中国报业进入发展期,都市报主流化,主流媒体市场化,法制报经过调整,每个省份只能保留一份,成为各地政法委的机关报。然而,让法制报真正领略市场和感到危机四伏的是2003年中央有关部门的一纸文件,法制报被完全推向市场。报社不但被断了“奶”,发行优势也荡然无存。
从全国形势看,当时法制报面对市场,运作大致分两种情况,有部分法制报效仿一些都市报,增加投资、缩短周期,加厚报纸,卷入了同质化的都市报大潮,结局可想而知。大多数法制报利用各自背景、特点、环境和方式,谨慎面对市场,寻求生存之道。
面对市场,总体来说,眼下绝大多数的法制报,在多重因素制约下,团队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难以完全转化为竞争优势,在整体舆论环境和媒体市场竞争中不是处于强势地位,甚至存在逐渐被边缘化的可能。
(二)新媒体出现,法治媒体与其他媒体面临不同的境况
但面对市场,与都市报受到的冲击相比,法制报的优势仍然存在。优势之一,法制报有着30年的报龄,在当地政法机关占有新闻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仍然是当地党的政法和综治工作的主要喉舌之一。由于各地政法机关和执法部门的特别爱护,容易获得政法机关和执法部门的信息,这是其他报纸不及的。优势之二,对当地政法机关和执法部门来说,法制报是他们获得各类政法信息的主要渠道。优势之三,对公众而言,由于法制报注重权威性、指导性,常常是公众对法律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的重要依据,有较强的公信力。法制报还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同时,法制报的广告收入来源有异于都市报,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较小。
三、新媒体时代,法治媒体如何打造品牌
党的十报告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为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十特别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法治新闻宣�
面对这一有利时机,作为法治媒体,如何从报纸的定位、内容以及服务方式等方面突出自己的特色,发挥独特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寻找发挥自己优势的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一)整合特有资源,服务核心目标群体
对于一个地方的法治媒体来说,如果没有独特资源,仅仅依靠网络稿件,竞争力就会相对减弱。以《内蒙古法制报》为例,近年来,报社调整办报思路与方向,着重围绕自治区政法各部门的中心工作,做好报道和服务工作,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自治区政法、综治、维稳宣传的主渠道、主阵地,继续扩大在自治区政法部门、政法单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为了整合资源,围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与党委政法委合办栏目,与自治区公安厅合办《交通安全周刊》,与自治区公安厅交管局合办《牵手平安 文明出行》,与自治区高院合办《审判专刊》,与自治区司法厅律公处合办《律公之窗》等栏目。这些专栏、专刊从专业视角,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自治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效,得到了各级政法部门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报社找准基层政法单位的宣传需求,密切与各盟市、旗县政法单位的合作关系,出版平安专刊,以检务公开、法院动态等专栏或系列报道的形式,扩大报纸在系统内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做到以栏目带动项目。
《审判专刊》汇集全区法院系统的工作动态、审判信息、队伍建设以及重大法治新闻,展现全区各级法院依法审判、公正执法的形象。《审判专刊》已成为全区广大法官学习交流、指导工作、提升形象的重要平台,人民陪审员等法院重要改革工作,都可以第一时间在《审判专刊》上看到报道。
(二)在内容的服务性上下功夫
法治媒体报道内容并不完全是大案要案,对受众来说,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恰恰是他们关注的,也应该是法治新闻报道中的主要内容。房产、赡养、夫妻矛盾、邻里纠纷,虽然这些内容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真实地发生在老百姓身上,他们的个体矛盾可能带有某种社会普遍性。
在法制专业性、权威性方面,报社继续做好《法治・服务》《法治・播报》《法治・前沿》等专业版面,使之集新闻报料、投诉维权、法律顾问和公告服务于一身,实现与读者的零距离互动,为读者提供贴心的权威法律服务。在此基础上,周五报增设了《法治・文化》版,重点刊发中国法制史方面的法律知识点和法律典故、古代法制案例等,丰富了法制专题内容,拓展了法制专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通过与首府多家律师事务所合作,汇集全区最顶尖的法律专业团队,为读者提供及时、全面、权威的法律服务。
(三)提升法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相对都市报来说,法治类媒体在时效性、信息量、贴近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但作为法制报,也有都市报没有的专业优势,说到底还是要姓“法”,这不仅是法制�
一是要突出权威性。具体表现在及时当地人大立法机构、政法系统、政府行政执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准确解读法律法规,深刻评述社会热点事件,独家报道重大涉法新闻。
二是要彰显深刻性,即不与都市报拼信息量,而是以深度取胜,通过详尽的评论和专业分析,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也可以通过图表、数据分析等方式,用常识解读新闻,让受众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事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法律问题。
三是要讲求实用性。一方面要为地方党委、政府的民主法治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律舆论氛围,对各级政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要战略、创新举措及时报道;另一方面,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做出通俗解读,对百姓常见法律问题及时准确解答,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维权援助。
(四)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法治类媒体被看作是地方类法制新闻报道的来源。对特定区域的受众来说,无疑是掌握各种法制信息的媒介。面对眼前的生存和发展困境,法治媒体必须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利用业已建立的品牌效应、成熟的新闻队伍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再造。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法治类媒体已经在全媒体和数字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推出了网站、电子报、手机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手机客户端以及户外新闻视频等各种新媒体产品。
从法治专业媒体的要求和需求上看,媒体融合要以读者、政法单位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为主攻方向,加快多种媒体形式和资源的整合。同时,依托特有资源、政策和市场形态,寻找、发现、培育法治媒体新的特色资源载体服务增值点,把本媒体的本质功能特点,放到为产业链用户提供文化创意服务、产品定向宣传展示服务和信息一对一双向交流服务中去,搭建好报社产业链信息服务和创意营销平台。
立足政法工作大局,充分利用法治媒体资源优势,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提升覆盖率和影响力,实现报纸的品牌效应,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法治媒体的发展步伐才会更加坚定。
参考文献:
[1]新媒体冲击下纸媒发展困境及出路[M].开来出版社,2007.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稳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同志2月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先进理论工作者;6月在新城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的“信合杯”廉政文化工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6月在新城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开展的“支部书记讲党课”教材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8月在廉政文化作品征集展评活动中荣获优秀作品三等奖;7月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新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同志自从事政法综治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以来,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部署,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扎扎实实、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政法委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政法、综治工作之中,协调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基层力量,以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为重点,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综治维护稳定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平安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加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形成群众广泛参与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整体合力。认真分析、研究维稳工作形势,起草综治、维稳工作材料40多篇,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在多年工作实践中,同志深刻认识到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不稳定因素呈多元化,同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维护稳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中央定位如此之高,把刑事犯罪上升到了阶级斗争的高度,也足见当时社会治安已经严峻到了何等严重的“非正常状况”。因此在当时历史背景下除了采取严打方针,动用非常手段,已经别无选择。二是实施严打方针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有些地方刑事犯罪猖獗,已经达到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地步,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阻碍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影响经济基础的巩固。有的地方刑事犯罪活动猖獗,出现好人怕坏人现象,女工不敢单独上班或夜间行走,人民群众普遍缺乏安全感。严打行动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增强安全感的需要。只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扭转社会风气,才能促进社会安定,使人民群众有安全感,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三是实施严打方针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严打《决定》表明,法律本身就包含了宽与严的内容,体现了宽严结合。根据治安形势特点,在刑事犯罪高发的特定历史时期,审时度势,强调坚决惩治犯罪分子正是依法办事的体现。法律要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政法机关同犯罪分子斗争的武器,使人民感到法律是保护自己的,让犯罪分子害怕触犯国家法律。只有这样才能伸张正义,压倒邪气,显示出法治的威力。但民主与法治又是不可分的,只有绝大多数人民享有高度民主,才能健全和完善法治。也只有健全完善的法治,才能充分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民利。实施严打,既是法治的体现,更是保障人民民利的需要。第三,严打方针及其作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采取严打方针具有战略高度,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一是法制本身不健全,为严打方针的制定实施提供了法律空间。从立法角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来看,由于受此前司法实践的限制,当时我国的刑法、刑事诉讼法规范本身并不完善,很多条款规定过于原则,程序规范也不够严密,法律规定有很多漏洞和空白,相关法律规范彼此之间衔接也不够密切。尽管当时提出的是“依法从重从快”,但实际上很多方面都无法可依,这就给严打方针的实施在法律方面留下了灵活运用空间和任意解释的空白,使其获得了在法律上的生存空间。二是顺应了人民群众安全感的需要,有民心和舆论支持基础。群众是刑事犯罪活动的直接受害者,出于对刑事犯罪分子的深恶痛绝、对社会安定的强烈渴盼,哪怕政法公安机关方式手段过火一点,打击处理过分一点,群众也理解政法公安机关的工作,坚决拥护和支持严打方针,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思安的意愿。结语:严打方针是在刑事犯罪特别严重、案件高发、社会治安处于非正常状况的特定时期采取的特殊斗争形式。因此严打方针及其作法是特殊形势下的历史现象,它在当时情况下是应该的和必须的,而且在历史上对我国社会治安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对此必须充分肯定。辩析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评析:取代严打方针的历史必然性,实施这一政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宽严相济原则作为目前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贯穿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的全过程,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在新时期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是司法机关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人民,保障人权,正确实施国家法律的指南,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理性的刑事司法原则,更是社会主义法治逐步健全完善的具体体现。2010年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深刻领会宽严相济的精神实质,切实增强贯彻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自觉性,将这一政策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刑事审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确保裁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宽严相济原则是党中央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势需要提出并正式确定为刑事司法政策。2004年12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严厉打击,绝不手软,同时坚持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势头。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积极推行社区矫正”。
在多年来严打整治成果基础上,近年来我国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调打防并举,并通过平安建设系列活动的推进,着力从源头上消除和化解引发社会治安问题的各种诱发因素,因而社会治安总体上保持平衡态势,发案形势基本稳定,一些严重刑事犯罪得到有效遏制,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再继续坚持严打方针及其作法,则显然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形势,很容易扩大打击面,增加社会对立面,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治安稳定的长远问题。另一方面,对违法犯罪行为实施法律惩处并不是立法的初衷和根本目的,以法律作为底线维护良好社会秩序是法律规范的基本功能。而在严格依法办事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刑事犯罪案件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特点,综合考虑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乃至政治效果的统一,该严的依法坚决严处,对该宽的特别是一些轻微犯罪、偶犯、初犯、胁从犯以及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的一般案件,则依法从宽处置,这样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问题,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二是现代法治理念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司法理念的转变和国际发展趋势的影响,以严打为标志和手段的重刑主义已经不适应国际潮流。二战之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实施了所谓“重重轻轻”的刑事政策,即对严重犯罪特别是严重暴力犯罪处以长刑甚至不可假释和减刑的终身监禁;而对轻微犯罪则给予轻微处罚尤其是非监禁处罚,社区矫正得到了广泛运用,恢复性司法也方兴未艾。国际社会为推动非监禁刑的适用也作出了很大努力,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国际社会负责任一员的中国,受这些国际趋势和司法理念的影响,我国刑法学术理论界许多著名学者近年来都不断倡导转变刑法思路,希望刑事法网“严而不厉”、刑事政策“重重轻轻”的呼吁不断。重刑主义和刑罚恐吓主义并不是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最佳办法,多年来的严打斗争实践充分证明,尽管针对刑事犯罪的严厉打击能够解决面上的治安问题,扭转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局面,但仅仅依靠严打手段并不能解决社会治安的根本问题,更不能确保长治久安。一味的严刑峻法,不仅容易导致打击面过宽,而且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对立面的扩大,这将给社会治安的长期稳定埋下隐患,甚至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严打对于改善社会治安状况有一定效果,特别是能够在短期内显著地降低犯罪率,提高群众对于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但从整体和持续性社会效果看,类似严打作法产生的积极效果十分有限,有时甚至出现负面效果,西方国家在法治化进程中都有类似的教训。刑罚的根本功能并不是以打击惩处为目的,其社会实践价值意义在于,通过刑罚的惩戒功能、教化作用,预防和减少犯罪活动。把犯罪活动降低到最低点,就是刑罚追求的最佳效果,也是刑事立法的初衷。作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立法体现的《刑法修正案(八)》,大大减少了可以适用死刑的罪名,缩小了死刑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还有利于减少非监禁刑的适用。《刑法修正案(八)》对管制、缓刑、假释、罚金等非监禁刑罚和措施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增加法官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罪犯附加禁止性判令的规定以利于预防犯罪;对假释的适用条件作出了基本与缓刑相同的规定。这些立法修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突出了人性化关怀,有利于缩小社会对立面。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需要。打击处理一个人往往还牵涉和影响到他的家人亲属乃至相关社会关系。违法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并不是简单打击处理了就完事。特别是对一些轻微违法犯罪,并非一定要给予打击处理才是最佳效果,在处与不处、此处与彼处、重处和轻处之间应该有更多选项,而这就涉及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司法机关的工作并非打击处理人越多越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逐步进入了一个利益多元、矛盾凸显、犯罪高发和社会管理复杂的社会转型期。犯罪是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如果片面强调打击,就会扩大社会的对立面,增加不利于和谐的消极因素。
在坚持依法办事原则前提下,以和谐理念主导刑事司法工作,针对每个犯罪行为人的具体情况,该严必严,当宽则宽,立足于从教育感化出发,可处可不处的尽量不处,可轻处可重处的尽量轻处,充分体现刑事司法的人性化特点。因此,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和谐社会建设对刑事司法工作的具体要求。结语: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治安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辩析三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取代严打方针定性思考:是现实的需要、历史的选择和法治的必然,是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的必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强调严格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的刑事法律,针对犯罪的不同情况并根据具体情节区别对待,该严则严,当宽则宽;严中有宽,宽中有严;宽严有度,宽严适度,宽严审时,罚当其罪。因此,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变化了的刑事司法形势,不宜再片面强调和运用严打方针,而应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代替,这样更有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体现刑罚理念。而不再坚持单纯严打的作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提法或作法问题,而是刑事司法实践的价值取向和实际工作导向问题。一味坚持严打的片面作法,很容易使刑事司法再度陷入战役打击行动的怪圈而忽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不注重从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情节出发实施人性化执法,也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是严打方针的一些具体作法不再适应新的治安形势和执法形势。由于严打方针在具体作法方面程序上的简略性、方法上的随意性、手段上的强制性,使其在打击刑事犯罪的现实斗争中确实有立竿见影之功效。但严打效果往往是通过强势手段的高压态势产生和形成的,一旦严打高压态势松驰,又没有后续巩固和长效机制的保障,治安形势很容易出现反弹,因而总是时反时复,以致于严打成为一种反复使用的工具,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治安问题。也正由于严打方针呈现出的一时之功效,致使部份同志对这一方针和作法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并将严打方针泛化使用,使之扩大化、常态化,特别在严打方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消失的情况下,仍然继续沿用和坚持严打作法,甚至把严打方针当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之策,不符合社会治安状况的客观实际,而且就此弱化了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致使社会治安稳定缺乏坚实的基础工作支撑。因此,当社会治安非正常状况得到扭转,实施严打的条件消失,严打方针完成其历史使命后,我们就不能再继续笼统的提严打方针,更不能把严打方针始终作为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万能工具和灵丹妙药。同时,新的执法形势对刑事司法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刑事司法政策既要切合现实需要,更要符合法治原则。严打方针在当初实施的时候,很多地方确有过火过头的地方,甚至有的地方具体作法超过了法律原则的规定,刑讯逼供 秉持严打理念,一些地方在具体组织实施的时候,采取的措施和作法,从实体到程序都有突破法律规定的地方,如提前介入、联合办案、不按程序等,这在社会治安处于非正常状况时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社会治安基本稳定、社会主义法治逐步健全完善的今天,就显得没有必要,有的作法明显有违罪行法定原则和刑事诉讼的程序规定。特别在我国明确宣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形势下,废弃严打这种在特定时期和特殊形势下的提法和作法,更加符合当前我国社会治安状况和刑事司法的实际,也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提法和作法更加规范化、法治化。二是简单强调和坚持严打方针,容易诱导公众误判社会治安形势。严打方针很容易唤起群众的历史记忆,使群众把它和社会治安的非正常状况和严峻形势联系在一起,公众可能认为目前我们的社会治安形势仍然很严峻复杂,甚至产生不安全感,这也不符合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形势的实际情况。
严打方针作为一项特殊的刑事政策,它更强调和注重适应特定形势需要,为当时的斗争形势服务,因而总体而言它是失之于宽,容易出现偏激和过度的作法,在打击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上难免失之偏颇,有很强的片面性。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强调根据每个犯罪案件的具体情节和客观情况,追求打击效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在对一般性刑事犯罪强调和注重打击处理“宽”的同时,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治安稳定和群众安全感的严重刑事犯罪特别是涉黑涉恶犯罪、暴力恐怖犯罪等,仍然强调依法严厉打击惩处。因此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视角上,更加符合辩证法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对我们实际工作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意义,也更加符合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追求。结语:实施严打方针的历史背景已经消失,严打行动的作法已不再切合社会治安形势实际,更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要求。宽严相济取代严打�
作者:刘建华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是冬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为了解我市腮腺炎疫情的流行情况,预测流行趋势,制订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发病,现对2007――2011年腮腺炎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流行趋势进行预测预报。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及个案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发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白城市公安局;疫苗使用资料来源于白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出入库系统。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现辖洮北区、洮南市、大安市、通榆县、镇赉县,23个街道办事处,37个镇,36个乡(其中少数民族乡9个),918个村,10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923个自然屯。全市总人口205.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5.55万人,乡村人口60.79万人。
1.2 疫情 2011年我市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412例,均为散发病例,年发病率为,20.03/10万,较2010年有下降14.50/10万,但还处于较高发病趋势。2007――2011年我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354例,无死亡病例,平均年发病率22.89/10万。根据 2007年――2011年腮腺炎发病曲线图显示(见图1),我市腮腺炎发病处于较高发病率水平,且2009年有2起暴发疫情发生。2009年4月22日――7月4日白城市第一中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此次疫情历时77天,累计发病136例。白城市四中自2009年4月20日起,陆续出现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截止到7月1日24时,累计发病55例。白城市疾控中心接到医院首例病例后就对2所学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各项防控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流行势。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地区分布 2011年全市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412例,其中,洮北区发病216例、洮南市63例、大安市发病91例、镇赉县发病24例、通榆县发病108例。洮北区、洮南市、通榆县发病较高;2007――2011年全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354例,其中:洮北区发病1076例、洮南市582例、大安市发病300例、镇赉县发病151例、通榆县发病245例。
2.2 时间分布 2011年全年1――12月份均有发病,共发病412例,其中五月、六月发病较高,分别是25例、53例,占全年发病的12.62%、12.86%;2007――2011年共发病2354例,其中五月、六月发病较高,发病数分别是451例、432例,共发病883例,占发病的37.51%。
2.3 年龄、性别分布 2007――2011年发病最小年龄为7月龄,最大年龄为73岁,发病年龄组集中在4-25岁年龄组,共2106例,占发病总数的89.46%,其中10-2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共1133例,占发病总数的48.13%。 男性发病1090例,女性发病683例,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59:1,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2.4 职业分布 2011年发病以学生为主,发病449例,占发病总数的63.24%;其次托幼儿童128例,占发病总数的18.03%;且聚集性发病人数较多。
综上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的腮腺炎逐年呈上升趋势,但2011年较2010年有所下降,下降了14.50%,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①流动人口将急剧增加,全市还存在数量较大的易感人群,一旦传染源大量进入,有形成流行的可能。不排除个别小医院、诊所、存在医源性感染的现象。②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开展较差,老师、学生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学校校医没有疫情报告观念,诊断出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既不报告,也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加以控制。③腮腺炎疫苗2008年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原来属于二类疫苗,接种率较低,是发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接种的人群初免成功后,由于未加强免疫,疫苗抗体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消退降低,使人群抗体水平下降,建立不了牢固的免疫屏障,接触病毒后易感染发病。
3 结 论
根据我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分析可以预测,2011年我市腮腺炎疫情流行趋势仍会呈现平稳下降态势,防控的重点人群仍以学校、托幼机构及7-30岁人群为主,防控的重点县(市、区)是洮北区、洮南市。
针对腮腺炎发病集中在学校,建议市教育局、各学校主要领导要加强对学校师生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加强疫情报告、疫情搜索工作,开展正常的晨检工作禁止迟报、漏报、瞒报现象发生。确保儿童的高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切断外来传染源,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对发生聚集性的病例要全面开展医学跟踪观察14天,详细记录跟踪对象的各项有关指标,出现异常立即就医诊疗。对患病的学生要从诊断之日起,离校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14天以上,经校医复查确定痊愈后方可返校上课。对发生病例所在班级、宿舍开展全面消毒工作,每天2次,设置专人,保证消毒质量,做好消毒记录,保持室内经常通风。利用广播、板报、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广泛开展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提高广大师生的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在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上要确保儿童的腮腺炎疫苗的高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切断外来传染源,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主动开展病例搜索和监测工作;对报告的病例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加强对临床医务人员业务培训,使临床医生完全掌握诊断标准,杜绝错报、误报、迟报现象的发生。要做好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及其危害,做好相应的防控工作,努力提高免疫人群的接种率,切实将我市的发病率降至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