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技术杂志北大期刊CSCD期刊统计源期刊【通用14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各种岗位职责频频出现,岗位职责是组织考核的依据。制定岗位职责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

电网技术论文 1

智能电网相对于传统的电网技术有着更高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水平,智能电网的独特优势和智能化的功能需要一系列的技术体系进行支撑。本部分从智能电网的发电环节的关键技术、输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变电环节的关键技术、配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及用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五个方面对智能电网的主要技术体系进行阐述。

1.1发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发电环境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指新能源技术,包括新能源安全可靠运行的保障技术和电网大规模的存储技术两大部分。新能源安全可靠运行的保障技术是智能电网中可再生清洁能源电源安全可靠运行必须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首先针对大型的集中的可再生清洁新能源而言,主要研究其出力的随机不确定性和突变等问题对智能电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智能电网构架和电网运行策略等方案;对于分布式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而言,主要研究其并网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对电网接受分布式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能力、分布式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供电可靠性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此来制定配电网可靠性评估体系以及相关的故障检修和运行维护等方案。智能电网的大规模储能新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电网的抽水蓄能技术、锂离子电池储能和超导储能等。

1.2输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输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主要是针对智能电网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的监测技术,该环节的关键技术只要是依靠最近的信息集成技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点需要解决。例如,输电线路由于部分路段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这会造成无限通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点,使得传输线路上的监测数据的传输存在障碍;智能电网传输线路的监测设备通信规则不同意,给累输电线路的监测设备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也会造成能电网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的监测存在一定的困难。

1.3变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智能变电站是构建智能电网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保障。智能变电站相对于传统的变电站而言,有着可靠先进和低碳环保的智能变电设备,同时其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程度高,可以实现电网的自动控制和实时智能决策等高级功能。因此,变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系统分层和智能化的变电组件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智能变电站可以分成相对独立的过程层、间隔层以及站控层三个部分,这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之间应该实现实时的网络共享,实现智能变电站各智能设备之间的畅通无阻的互联互通;变电站中智能变电组件是实现其智能变电功能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测量、控制、状态监测以及相关的计量保护等功能,这些组建要具有数字化的测量、网络化的监控、可视化的运行状态以及信息的互动化等特征。

1.4配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配电环节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配电自动化和智能化、配电网的保护控制以及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等方面,其中配电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该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在配电过程中,依靠最新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智能的控制方式,对配电管理系统进行技术升级,实现配电网的各状态下的保护监测、用电管理和配电管理的自动化。需要注意的是,配电网的保护和控制对智能电网中的配电网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以在不同介质和接口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同时还要求实时监控配电网的各类运行数据。配电网的保护和控制技术要求配网

1.5用电环节的关键技术

用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可以保障用户可以使用智能电网的各项功能,其中主要包括用户的用电信息采集和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用户的信息采集要求可以实时地全面地采集用户的用电信息,同时实现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各种分析和管理;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可以实现用电客户和智能电网之间实时地交互,可以提高智能电网的综合服务质量。

2.结束语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构建智能电网已�

电网技术 2

关键词:智能电网;高级计量构架;智能变电站;自动调压器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064-02

近年来,“智能电网”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从国际到国内都掀起了一股研究智能电网的热潮。现代的电力系统已经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期。打造“电能最优、服务更优”双优电网的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智能电网的研究机构和主管部门,以创建富平全国性电气化示范县为起点,结合富平地区电网的组网和运行情况,全力开展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实践。本文针对在开展智能电网的实践过程中,对建设智能电网的驱动力进行了总结,对配电网中智能电网技术的开发应用进行了探讨。

1 智能电网的概述和特征

1.1智能电网的概述

智能电网的核心内涵是,在电力系统的各业务环节,实现新型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集成,促进智能水平的提高,其覆盖范围包括从需求侧设施到广泛分散的分布式发电再到电力市场的整个电力系统和所有相关环节。

埃森哲公司认为智能电网是利用传感器,嵌入式处理,数字化通信和IT技术,将电网信息集成到电力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系统中,使电网实现可观测(能够监测电网所有元件状态)、可控制(能够控制电网所有元件的状态)和自动化(可适应并实现自愈),同时有效支撑电力传输效率、资产管理水平和用户体验的提升,从而打造更加清洁、高效、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

而后,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多指标,自趋优”的智能电网新概念。意在说明智能电网要满足电网的各项指标,保证电网的健康运行。

1.2智能电网的特征

尽管智能电网尚有待于规范定义,但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的区别,已逐步形成共识。其特征表现在:一方面,智能电网拥有双向流动的电力潮流和数字信息流,是高度自动化的和分布广泛的电能供应网络。另一方面,智能电网要求高效的新能源材料占有的比重不断增大。

2 智能电网驱动力

尽管各国都将智能电网作为其未来电网的发展目标,但是驱动力略有不同。陕西地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发展智能电网的驱动力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这些因素既是智能电网的驱动力,也是智能电网所追求的目标。

2.1落实政府环保要求

能耗和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可见,政府对环保的要求,推动了智能电网的研发。

2.2实现企业内涵式发展

随着特高压工程的运行,电网建设进入了一个规模持续加大、要求不断提高、环境日趋复杂的新阶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现在的既定目标。科技工作重点需要转移到支撑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上来,突出强化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争取在特高压、大电网稳定控制、智能技术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取得一批水平高、价值大的科技成果。

2.3适应农网改造要求

农村电网经常会遇到“低电压”,农业生产供电线路差、电压不稳定等问题。在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发展目标后,加快建设以坚强为基础、智能为特征的新型农网,成为农网与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2.4改善用户体验

对于用户来说,用电费用的降低,获得更好的服务:停电率降低,用电更加可靠,能够获得更快速的响应服务。消费者用电习惯的转型:从被动型用户转向双向选择型。电力公司需要提供如不同时间不同电价等多样化服务,鼓励用户高效地用电和在峰荷期间降低电能消耗。可见,改善用户体验,成为智能电网追求的一个目标。

2.5提升电网控制能力

当代电网的安全控制,紧急状态下的紧急控制主要由“离线整定、实时动作”的继电保护和/或稳定补救装置来实现。这些自动装置除了不具备事态发展的评估能力外,如离线模拟和在实际出入较大时,还可能发生诸如保护动作过慢导致震荡或不必要的解列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加强正常状态下动态安全评估的预防性控制,及时予以修正。智能电网主动灵活分区实现的故障隔离,具有潜在的巨大效益。

2.6提高电网运行效率

智能电网除通过优化运行和资产管理,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运行成本外,还采用高性价比的新技术,如高温超导、储能和电力电子技术等,对传统电网进行改造或适应电网的发展。其中,高温超导(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ng,HTS)技术,可以通过狭窄通道向远方传输大量电力,而网损电压降几乎为零,提高电网的高效运行。

3 配电网中智能电网技术的开发应用

随着我国产业的升级,会有日益增多的数字化企业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电能质量问题多起源于配电网,90%的停电和故障扰动发生在配电网中。大力发展配电系统对提高用户的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保证电能质量、促进技术发展和拉动经济大有好处。表1列出了去年我国某城市35-110kV高压配网线损率和前年线损率的比较。

城网丙配网线损率同比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个别关口计量出现故障,影响高压配网线损下降1.12个百分点,在2011年度一季度予以追补,影响高压配网线损上升0.97个百分点:二是个别线路长,线径细,导致线路损耗增大。图1为该城市2011、2010年高压配网累计线损率各月对比曲线。

为了进一步降低高压配电网的线损率,可望通过催生新的技术来实现。如采用先进的计量基础设施,配电自动化系统,智能变电站的建立。

3.1先进的计量基础设备

包含智能计量系统开发和计量数据管理,支持和用户间的双向潮流,主动交互。目的是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减少电网的高峰负荷。高级计量构架(AMI)是实现智能电网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坚实基础,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3.2配电自动化系统

配电系统中自动化设备的投切可减少运行人员对设备的手动操作,以便及时对网络结构进行修改,适应运行的要求。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具备配电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CADA)系统、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连等功能。

3.3智能变电站

变电站能在必要时通过AVR调整电压的定值来减少线损、稳定电压和提高电能质量。另一个特点是智能检修技术,能够监测变电站设备的状态,如:变压器、避雷器、母线、互感器、隔离开关或断路器等,达到状态检修,降低人力成本和优化资产使用。

电网技术范文 3

关键词 智能电网技术;发展趋势;探讨研究;互动电网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7-0002-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输配电、信息化和数字化等现代技术的升级,为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江苏省无锡的西泾变电站正式投入运� 西泾变电站的设计和建设对我国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然而,我国智能电网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如何安全、可靠地将其应用到现代工业化生产和居民生活领域中还需要进行一个长期地探讨。

1 智能电网的基本内涵

智能电网指的是电网的智能化运作过程。现代电网的发展进程中,各个国家都在结合自身电力工业发展现状,经过屡次地研究和实践,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技术路线。现阶段各种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智能化已�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以电子终端作为信息模式构建平台,实现数据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达到电网的经济、高效、安全运行的目标。现代化电网运行系统必须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国家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我国在电网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投入相关的技术,才能够促进电网智能化的实现。

2 智能电网的结构特征及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电网技术,智能电网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势。

2.1 智能电网的结构特征

从我国现有的智能电网发展情况来看,智能电网的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2.1.1 高效运行和管理

目前,电网在运行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电网需要被动地适应负荷,很多设备和输电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同时,由于许多配电网的使用年限较久,很多设备和运行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智能电网在运行中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其在科学合理规划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了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和监控技术的优势,提高了电网投资的效率,从而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1.2 电力交易的便捷性

电力交易的便捷性要求电网能够在每一个交易机制精确地进行处理。智能电网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智能电网能够营造一个公正、合理、有序的电力市场,并且能够快速、及时地处理各种电力交易。其次,智能电网还能够对各种业务进行快速、简单地结算,提高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然后,智能电网可以根据市场和用户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响应机制和服务平台。最后,智能电网还可以适时地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更新升级,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2.1.3 电网极强的兼容性

传统的电力网络主要是以远端集中式发电方式为主,智能电网则能够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电源及其装置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由于电网涉及的行业领域非常广泛,尤其是发电、环保以及制造等领域,对电网的要求更高。因此,智能电网以一个开放、兼容的网络,促进电网结构的健康发展。

2.1.4 经济清洁

智能电网在电力市场和电力交易的有效执行下,能够极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善各种输电设备和变电站的运行状况。同时,智能电网还能够积极地适应大型且集中式的多种电源设备共同介入。尤其是大型风力发电和太阳光等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在电力生产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以及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满足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 智能电网的结构优势

目前,智能电网的结构能够实现传统配电结构所不能支持的几个基本功能。

1)智能电网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电力调节设备和分布式电源以及用户电量管理系统的特点,从而有效地优化电网系统的整体性能。因此,智能电网不仅能够保障电网运行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极大地提高电力能源的质量。

2)智能电网还能够支持一些比重较高的分布式电源,进而提高电网运行结构的整体性和灵活性。通过集中发点和分散发电模式的结合,以及各种可再生能源的介入,使得整个电网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尤其是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智能电网能够准确地对其进行定位,利用分布式电源进行局域性供电。

3)智能电网技术还能够建立一个可靠的数据信息平台。智能电网在采集数据信息时能够对电源管理各个单元、故障录波数据进行有效地整合。同时,智能电网还能够通过在线决策系统实现主网的自治和自愈。

3 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分析

3.1 基于MAS的分布协调技术

MAS系统主要是包括MAS终端、 MAS服务器和MAS管理平台三个方面。其中MAS终端主要是通过网� 因此,在实际的智能电网建设中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安装客户端。MAS服务器主要是用于用户或者企业内部。通过广域网络以及MAS服务管理平台实现资讯的共享。MAS管理平台则是指内部网络与各大子网络进行交流,从而对信息数据有效地整合。

随着各种智能电子设备的不断发明与应用,智能电网也开始积极地探索。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的应用显示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服务体系结构通过充分地发挥业务、技术和管理三者的优势,对电力企业的应用建立三维模型,从而大大地增强了业务的高效性、技术的灵活性以及管理的有效性。MAS系统在智能电网中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并且为电力系统实现相互操作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而从根本上对用户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因此,相对于传统的电网控制系统,MAS的分布协调能够广泛地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各个层级之间的分布协调控制。

3.2 电力设备相关技术

电力设备是电网运行的有效运作的基础。电网系统运行中的电力设备主要包括输电配电技术、高效能源材料技术以及电子电力技术等。

输电配电技术主要是在电网的建设中不仅需要利用容量较大、距离远、损耗低等输电技术,而且还需要探讨相关的分布功能技术以提高电网整体运行效率。因此,输电配电技术侧重于对微型电网、特高压绝缘等方面。

高效能源材料技术主要是指在智能电网中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优势以及新型技术和工艺的特点,实现清洁、高效、可持续生产。智能电网的发展需要借助先进材料技术作为支撑,提高能源材料的利用效率。

电子电力技术是优化智能电网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电网建设中的电子电力技术主要包括具有耐高压性的电流电力电子器件、动态电压恢复器以及统一潮流控制器等。此外,智能电网作为一个信息化高度集中的系统,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智能电网技术还包括地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维护方面的技术。例如对安全数据和信息的存储和备份功能;网络病毒的维护和查杀功能;网络系统生存性的及时防护等。

3.3 分布式能源的系统集成技术

智能电网中分布式能源主要是指分布式发电和分布式储电以及需求响应资源。智能电网和传统的电网发电具有很大的区别。智能配电网不需要亲自参与发电。智能电网由许多的分布式电机组成,因此在运行中不仅可以和主网相互连接,而且还可以独自运行。在实际电网运行中往往会由于技术因素和自然因素,小型的分布式发电机难以长期地稳定运行。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对微电网进行智能控制。

众所周知,可再生能源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分布式储能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一缺陷。未来的智能电网发展需要在储能技术方面进行积极地研究。例如化学电池盒超大容量的电容器以及燃料电池等,都具有高效和高密度的优势。分布式发电和蓄电池是组成分布式储能的主要部分,因此需要电网从主网和本地微电源上获取功率。因此,随着电网的用户数量不断地增多,智能电网需要安装相关的电能质量调整器。智能电网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需求响应资源的系统集成,从而实现系统的协调运行。因此,智能电网需要对各种辅助设备和供电合同以及现货市场等进行研发和调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网是我国现代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对国民经济各大领域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我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发展智能电网已� 因此,我国在智能电网技术研究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参考文献

电网技术 4

2.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现场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孙竹森,李震宇,SUN Zhu-sen,LI Zhen-yu

3.抑制次同步谐振的可控串补线性最优控制器设计 李伟,李兴源,洪潮,杨煜,LI Wei,LI Xing-yuan,HONG Chao,YANG Yu

4.行业动态

5.提高预处理共轭梯度法计算大型电网潮流时并行性能的方法 丁明,张晋波,汪兴强,DING Ming,ZHANG Jin-bo,WANG Xing-qiang

6.Matlab模型接入PSASP潮流计算模块的方法 李亚楼,吴中习,LI Ya-lou,WU Zhong-xi

7.一种新的求解配电网重构问题的免疫遗传算法 王超学,李昌华,崔杜武,刘健,WANG Chao-xue,LI Chang-hua,CUI Du-wu,LIU Jian

8.汽轮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下的谐波检测 武玉才,李永刚,万书亭,李和明,WU Yu-cai,LI Yong-gang,WAN Shu-ting,LI He-ming

9.基于图论的电网拓扑快速形成与局部修正新方法 梅念,石东源,段献忠,MEI Nian,SHI Dong-yuan,DUAN Xian-zhong

10.用于有源滤波器谐波检测的一种新的自适应算法 曾令全,曾德俊,吴杰,徐攀腾,ZENG Ling-quan,ZENG De-jun,WU Jie,XU Pan-teng

11.矩阵变换器双电压合成控制策略抗电网扰动性能分析 徐志强,李娜,刘彪,刁利军,XU Zhi-qiang,LI Na,LIU Biao,DIAO Li-jun

12.750kV同塔同窗同相序紧凑型输电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龚有军,朱普轩,曾嵘,GONG You-jun,ZHU Pu-xuan,ZENG Rong

13.地区供电公司日前购售电计划的联动优化模型 刘友波,刘俊勇,唐杰明,LIU You-bo,LIU Jun-yong,TANG Jie-ming

14.基于广义学习矢量量化和支持向量机的混合短期负荷预测方法 罗玮,严正,LUO Wei,YAN Zheng

15.计及风电场的发输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刘威,赵渊,周家启,王成亮,胡博,张禄琦,彭鹄,田娟娟,LIU Wei,ZHAO Yuan,ZHOU Jia-qi,WANG Cheng-liang,HU Bo,ZHANG Lu-qi,PENG Hu,TIAN Juan-juan

16.适用机电网的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功率电路及其控制策略 陈东华,纪志成,CHEN Dong-hua,JI Zhi-cheng

17.带有扰动观测器的双模分段风电偏航控制 高文元,井明波,董立志,GAO Wen-yuan,JING Ming-bo,DONG Li-zhi

18.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间隔层保护监控设备硬件设计框架 姚东晓,周有庆,高乐,彭红海,王嗣常,王晓芳,YAO Dong-xiao,ZHOU You-qing,GAO Le,PENG Hong-hai,WANG Si-chang,WANG Xiao-fang

19.基于泄漏电流的选择性水轮发电机定子单相接地保护方案 王媛媛,曾祥君,龙立宏,夏云峰,曾瑛,张平,WANG Yuan-yuan,ZENG Xiang-jun,LONG Li-hong,XIA Yun-feng,ZENG Ying,ZHANG Ping

20.基于马尔可夫状态空间法的超高压电网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 张雪松,王超,程晓东,ZHANG Xue-song,WANG Chao,CHENG Xiao-dong

21.基于多分辨形态梯度的超高压输电线路无通信全线速动保护新方法 张霖,吕艳萍,ZHANG Lin,L(U) Yan-ping

1.1000 kV汉江大跨越特高压输电塔线体系气动弹性模型的设计与风洞试验 李正良,肖正直,韩枫,晏致涛,LI Zheng-liang,XIAO Zheng-zhi,HAN Feng,YAN Zhi-tao

2.行业动态

3.广东-海南500 kV海底电缆输电系统电磁暂态研究 王晓彤,林集明,陈葛松,黄庆宜,陈志刚,左郑敏,李峰,WANG Xiao-tong,LIN Ji-ming,CHEN Ge-song,HUANG Qing-yi,CHEN Zhi-gang,ZUO Zheng-min,LI Feng

4.基于短期振动测量数据的线路振动状态评估方法 王洪,柳亦兵,董玉明,徐鸿,刘胜春,WANG Hong,LIU Yi-bing,DONG Yu-ming,XU Hong,LIU Sheng-chun

5.多馈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逆变站滤波器投切引起的换相失败仿真研究 任景,李兴源,金小明,吴小辰,REN Jing,LI Xing-yuan,JIN Xiao-ming,WU Xiao-chen

6.大型电弧炉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的综合补偿系统 张定华,桂卫华,王卫安,刘连根,ZHANG Ding-hua,GUI Wei-hua,WANG Wei-an,LIU Lian-gen

7.交直流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综述 汪娟娟,张尧,夏成军,谢惠藩,WANG Juan-juan,ZHANG Yao,XIA Cheng-jun,XIE Hui-fan

8.基于改进量子遗传算法的电力系统无功优化 刘红文,张葛祥,LIU Hong-wen,ZHANG Ge-xiang

9.采用H桥级联拓扑结构的大容量异步发电机静止励磁控制方法 徐相行,孙驰,胡安,XU Xiang-xing,SUN Chi,HU An

10.HVDC滤波换相换流器的阻抗频率特性 李季,罗隆福,许加柱,李勇,张杰,刘福生,LI Ji,LUO Long-fu,XU Jia-zhu,LI Yong,ZHANG Jie,LIU Fu-sheng

11.基于小波变换和分形理论的电能质量扰动监控系统 胡为兵,李开成,张明,方聪,赵武智,HU Wei-bing,LI Kai-cheng,ZHANG Ming,FANG Cong,ZHAO Wu-zhi

12.基于相似时间序列检索的超短期负荷预测 张思远,何光宇,梅生伟,王伟,张王俊,ZHANG Si-yuan,HE Guang-yu,MEI Sheng-wei,WANG Wei,ZHANG Wang-jun

13.基于粒子群优化的非线性灰色Bernoulli模型在中长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方仍存,周建中,张勇传,李清清,刘力,FANG Reng-cun,ZHOU Jian-zhong,ZHANG Yong-chuan,LI Qing-qing,LIU Li

14.电力市场环境下的新型负荷频率控制方法 张建武,刘向杰,黄宏清,ZHANG Jian-wu,LIU Xiang-jie,HUANG Hong-qing

15.联网风电机组风速-功率特性曲线的研究 郎斌斌,穆钢,严干贵,崔扬,王晓波,郑太一,LANG Bin-bin,MU Gang,YAN Gan-gui,CUI Yang,WANG Xiao-bo,ZHENG Tai-yi

16.基于自适应滑模控制的燃料电池电站输出波形控制策略 唐朝阳,黄石生,王振民,陈意庭,TANG Zhao-yang,HUANG Shi-sheng,WANG Zhen-min,CHEN Yi-ting

17.含风电场电力系统的负荷裕度概率分析混合方法 周玮,彭昱,孙辉,吴敬坤,樊飞,ZHOU Wei,PENG Yu,SUN Hui,WU Jing-kun,FAN Fei

18.应对电网电压骤降的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Crowbar控制策略 蒋雪冬,赵舫,JIANG Xue-dong,ZHAO Fang

19.确定复杂环网方向保护最小断点集的改进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 陈绩,吕飞鹏,黄姝雅,CHEN Ji,L(U) Fei-peng,HUANG Shu-ya

20.基于过热区域搜索的多电源复杂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 梅念,石东源,段献忠,MEI Nian,SHI Dong-yuan,DUAN Xian-zhong

21.电力线路巡检系统信息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邵志一,韩军,宋海华,SHAO Zhi-yi,HAN Jun,SONG Hai-hua

1.交流线路对平行架设特高压直流线路的影响及限制措施 李新年,蒋卫平,李涛,曾昭华,吴娅妮,LI Xin-nian,JIANG Wei-ping,LI Tao,ZENG Zhao-hua,WU Ya-ni

2.多馈入交直流系统电压稳定性研究 林伟芳,汤涌,卜广全,LIN Wei-fang,TANG Yong,BU Guang-quan

3.直流输电次同步阻尼控制器的设计 张帆,徐政,ZHANG Fan,XU Zheng

4.大容量整流负荷谐波和无功功率综合补偿装置设计 范瑞祥,孙旻,罗安,赵伟,FAN Rui-xiang,SUN Min,LUO An,ZHAO Wei

5.基于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的联络线功率调控方法 朱涛,易善军,于继来,ZHU Tao,YI Shan-jun,YU Ji-lai

6.模糊聚类分析在低频振荡主导模式辨识中的应用 蔡国伟,张涛,孙秋鹏,CAI Guo-wei,ZHANG Tao,SUN Qiu-peng

7.采用实测励磁系统参数提高西北电网输送能力的研究 潘炜,刘文颖,李杨楠,杨以涵,史可琴,范越,PAN Wei,LIU Wen-ying,LI Yang-nan,YANG Yi-han,SHI Ke-qin,FAN Yue

8.基于模糊微分演化算法的配电网综合规划 刘军,张建华,赵江河,LIU Jun,ZHANG Jian-hua,ZHAO Jiang-he

9.基于内点法和改进遗传算法的无功优化组合策略 丁晓群,王艳华,臧玉龙,郝晓强,DING Xiao-qun,WANG Yan-hua,ZANG Yu-long,HAO Xiao-qiang

10.行业动态

11.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变电设备管理 李涛,马薇,黄晓蓓,LI Tao,MA Wei,JANG Xiao-bei

12.750 kV输电线路相差保护中的电容电流补偿问题仿真研究 苗世洪,刘沛,程时杰,孟洛飞,MIAO Shi-hong,LIU Pei,CHENG Shi-jie,MENG Luo-fei

13.电厂电气监控系统组网模式及其与分散控制系统接入方式的研究 师法民,吴伟,张克惠,张一民,SHI Fa-min,WU Wei,ZHANG Ke-hui,ZHANG Yi-min

14.基于多的项目融资租赁信息系统工作流模型 陈栋才,黄文杰,郭晓鹏,江伟,CHEN Dong-cai,HUANG Wen-jie,GUO Xiao-peng,JIANG Wei

15.电网故障下双馈感应式风力发电系统的无功功率控制策略 梁亮,李建林,许洪华,LIANG Liang,LI Jian-lin,XU Hong-hua

16.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可靠性的影响研究 钱科军,袁越,ZHOU Cheng-ke,QIAN Ke-jun,YUAN Yue,ZHOU Cheng-ke

17.计及机组爬坡速率约束的发电商竞价策略 黄大为,韩学山,郭志忠,HUANG Da-wei,HAN Xue-shan,GUO Zhi-zhong

18.在电力市场中引入电力需求弹性的研究 聂江洪,曾伟民,NIE Jiang-hong,ZENG Wei-min

19.基于逆压电效应和模间干涉的电压互感器设计 刘丰,毕卫红,于建云,LIU Feng,BI Wei-hong,YU Jian-yun

20.覆冰XP-160型绝缘子串的操作冲击闪络特性 盛道伟,蒋兴良,苑吉河,孙利朋,黄斌,SHENG Dao-wei,JIANG Xing-liang,YUAN Ji-he,SUN Li-peng,HUANG Bin

21.浙江省雷电活动的特点及其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童杭伟,范国武,王海涛

22.四川电网汶川地震电力设施受灾调研分析 于永清,李光范,,朱全军,袁大陆,王承玉,李金忠,黄璜,李立新,张星海,刘敬民,YU Yong-qing,LI Guang-fan,LI Peng,ZHU Quan-jun,YUAN Da-lu,WANG Cheng-yu,LI Jin-zhong,HUANG Huang,LI Li-xin,ZHANG Xing-hai,LIU Jing-min

1.向家坝-上海±800kV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的低频谐振分析 郭贤珊,马为民,GUO Xian-shan,MA Wei-min

2.多个特高压直流系统送端共用接地极的内过电压研究 呙虎,朱艺颖,杨铭,GUO Hu,ZHU Yi-ying,YANG Ming

3.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的最佳风能跟踪控制 姚骏,廖勇,瞿兴鸿,刘刃,YAO Jun,LIAO Yong,QU Xing-hong,LIU Ren

4.美国电力市场中的金融交易模式 李道强,韩放,LI Dao-qiang,HAN Fang

5.行业动态

6.大用户购电组合策略研究 魏颖莉,周明,李庚银,WEI Ying-li,ZHOU Ming,LI Geng-yin

7.南方电力市场建设和模拟运行 张森林,ZHANG Sen-lin

8.基于CIM XML的电网模型合并方法在北京电力公司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米为民,韦凌霄,钱静,刘润生,潘毅,邹跃中,MI Wei-min,WEI Ling-xiao,QIAN Jing,LIU Run-sheng,PAN Yi,ZOU Yue-zhong

9.35kV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综合定位方法 戚宇林,成艳,杨以涵,QI Yu-lin,CHENG Yan,YANG Yi-han

10.超高压输电线路的自适应保护判据 苗世洪,刘沛,MIAO Shi-hong,LIU Pei

11.风电场穿透功率极限计算方法综述 廖萍,李兴源,LIAO Ping,LI Xing-yuan

12.受端合理配置核电的重要性及其在改善电网运行状态和增强主网架结构中的作用 卫蜀作,蔡邠,WEI Shu-zuo,CAI Bin

13.风电场投切对地区电网电压的影响 席皛,李海燕,孔庆东,XI Xiao,Li Hai-yan,KONG Qing-dong

14.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电能质量扰动检测和定位 王丽霞,何正友,赵静,WANG Li-xia,HE Zheng-you,ZHAO Jing

15.基于实测扰动的励磁系统参数辨识可行性研究 沈峰,贺仁睦,谢永红,SHEN Feng,HE Ren-mu,XIE Yong-hong

16.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和参与因子的可视化方法 王庆红,Thomas J.Overbye,WANG Qing-hong,Thomas J.Overbye

电网技术 5

关键词: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主要是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数据处理的一种方式,成了当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加上工作的需求,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岗位上全都应用到了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也随之突破了自身的发展方式。为了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有更深层次的应用,本文对当前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实践进行分析[1]。

1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

1.1便捷性

电子信息技术巧妙地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即时通信技术结合起来,利用电磁波和光纤,对信息进行传播,通过硬件设备来对信息进行批量处理,不仅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强的便捷性,也给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在过去要对某一事物进行宣传,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在网� 在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处理方式和处理速度也有着质的提升。

1.2信息量大

在如今网�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的工作量极大,所以必须要快速地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以给用户提供服务。电子信息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将会对所有的相关的信息进行搜索。比如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调查时,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可以把所有相关的新闻都调动出来,并从中选取出符合条件的内容提供给用户,信息量大是其最直观的一个特点。

1.3覆盖范围广

电子信息工程的覆盖范围和其他的工程相比较之下更广,由于所涉及的信息量极大,而且其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了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所以必定会涉及各行各业。而且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下,电子信息工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联系到了一起,因此信息资源更加受到重视。并且人们将会利用电子信息工程覆盖范围广这一特点在未来开发出更多的新型技术,为生产生活提供技术保障,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

2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是当展的主要主流,网络技术也在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生活。当然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技术工程中也有其特殊的应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电子信息的资源共享,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改善,因此我国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电子信息在社会实际践行中的应用。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还可以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处理、收集、分析等基础的操作,并对操作内容完成保密处理。这也就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电子信息工程解决一些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有利有弊,计算机网络在给电子信息工程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信工程的安全性。

2.1信息传递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电子信息技术都已经逐渐地融入到了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原有的服务范围都有了相应的扩大,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产生,这些信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播,并且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保障信息的安全性,这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互联网时代就像是萤火虫一样,群体前景光明,个体九死一生。正是因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都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行业里不被淘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建立和发展,这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在这个计算机网络近

2.2开发电子信息设备的联网功能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正在逐�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当中,可以实现电子信息设备与网络连接的功能。应用到这项应用的部门有很多,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存在很多机密文件,这些文件是不可以泄露的,否则会带来严重甚至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就需要构建出政府的内部联网机制,相关部门的信息文件都会一个统一的网络系统中,并且可以对个别人的信息传输进行监控和管理,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信息的外泄和流失。另外还可以用身份认证的方式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以指纹、声音、笔迹等可以证明身份的证物来提供信息传输的权限,记账功能可以根据网络的访问者作出详细的记述,掌握访问人的个人信息来确保身份安全。如今很多新型设备开始逐步的应用到了电子信息工程中,这给电子信息工程的范围带来了不断扩充的机会,并且很多新型的设备都可以联网,在研发的过程中,联网已经成了一个较为关注的功能[3]。

2.3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已经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也是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的焦点,这使得安全问题成了当代的焦点话题。安全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景,一旦信息的安全受到威胁,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安全都会产生影响。但是网络中的安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修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距离的问题。如果一方出现问题,安全管理人员即可通过远程操作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进行治理,可以尽快地降低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就需要维持网络运营的相关人员加强自身的安全管理能力,及时发现问题以及快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

3网络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有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就肆意利用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给社会和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他们还可以将网络中的数据进行修改和破坏,进行网上诈骗。另外,大量不良信息的传播给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影响了他们的当前学业和身体心理健康。计算机网络中的安全问题有很多,网络传输的线路、网络信息系统的漏洞等都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威胁,很多专业的黑客会根据这些漏洞采取手段对电子信息工程进行攻击,黑客的攻击不仅仅会给用户的利益带来影响,还会对信息的传递安全造成影响。这也就使得相应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过硬的高端专业网络技术,来对计算机网络的运营环境进行清理和净化,将那些可能会危害到电子信息工程的因素永久地隔离在工程系统的外面。虽然这都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隐患,但是和其便利相比较,还是较为次要的。在网络技术的应用管理加强之后其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更加地受到人们的欢迎[4]。

4结语

在电子信息技术网络化的条件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计算机网络和电子信息工程相辅相成,并且已经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信息工程以其高效便捷精准的优势占领了市场,而它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在信息系统中信息传递、设备开发、信息维护、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网络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技术人员掌握更加熟练的技术来避免信息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因此人们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史媛芳,张心全。浅析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239.

[2]余露。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探析[J].电子世界,2015(23):143-144.

[3]徐琳博。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5(20):109.

电网技术 6

关键词:电网;常规测试手段;检修管理模式

Abstract: this paper is how to use the new equipment and new technologies, from conventional test means of establishing equipment stat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realize the state overhaul management mode power grid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nd with a certain reference.

Keywords: grid; Conventional means testing; Maintenance 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通过近几年的电网改造,淮南矿业集团煤矿电网科技含量大大提高,电网结构日趋合理,优化了运行方式,大量的新设备、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这些新设备和在线监测设备的投入,电气设备技术性能及运行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设备状况的预知能力不断增强,大大地减轻了运行维护人员的工作量,为实施状态检修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供电企业状态检修管理工作的发展。

电网的状态检修,就是从电网电气设备实际状况出发,在检修实践中,建立以状态为依据的预知检修制度。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电网状态检修有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程序,各供电企业、用电企业状态检修管理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实施的方式各有特色。由于受电网设备和试验检测设备的限制,很多企业检修管理实行的是以定期检修与状态检修相结合的方式。在定期常规的检修模式下,每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大量的、带有盲目性的检修,同时,检修停电又造成电网局部停电,形成供电损失,增加了供电成本。现在,对电网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的检修管理模式对电网供电可靠性有很大的制约。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的转变,是设备检修策略、制度和方针的重大变革。如何处理好设备检修与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关系,如何建立完善的电网状态检修管理体系,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实施电网状态检修的条件

状态检修的关键在于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识别设备已有的或潜在的劣化状态,这是实施状态检修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做好状态检修的前期工作。

1、 加大电网科技投入,大力推广使用新设备和新材料。如复合型氧化锌避雷器(含在线监测泄漏电流仪)、高频开关电源(含免维护电池)、SF6开关、真空开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绝缘子防污涂料、变电站遥视系统等,这些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能提高增强对电网设备的在线监控能力,提高电网健康水平,运行可靠性更高,减少了检修维护量,节省了大量的检修费用,符合状态检修的要求。近几年的电网改造,电网设备基本实现了更新换代,为实现状态检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大力推广使用在线监测技术,提高设备监控能力。由于在线监测是在运行电压下连续进行的,所以能够比停电测试更有效、更及时地发现设备早期缺陷,了解设备已有的或潜在的问题,掌握检修的时间,减少对设备的损坏。如现在广泛使用的氧化锌避雷器在线监测泄漏电流仪、红外线热成像仪、高压开关在线监测仪、主变泄漏电流和介损在线监测仪、变压器油在线过滤器、蓄电池单体电池实时检测系统等。

二、电网状态检修的实施方案

开展电网状态检修,必须从加强常规测试工作入手。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和继电保护定期检验是我们检修工作中的两个测试内容。

1、 确定较合理的测试周期。此周期不再是原规程所规定的周期,而是根据设备的原始状态、运行环境、历年来状态变化趋势等诸因素确定。对于大多数初始状态良好且运行状态较稳定的设备,应采用较长的测试周期;对于少数运行状态欠佳的设备,则应适当缩短测试周期,增加测试次数;对于个别有明显缺陷的设备,则应跟踪测试。

2、确定被试重点设备。要把电网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设备,如主变、断路器、避雷器、继电保护装置等,以及设备易于出现故障的部位及薄弱环节,如室外操作机构、设备联结点等,列为被试重点。

3、确定重点测试项目。全面掌握设备或装置的工作状态,通常要经过各项测试才能实现。但有的项目能最有效地反映设备主要异常状态,如油色谱试验能最迅速、最灵敏地揭示充油设备主绝缘方面的潜在性故障,是高压充油设备主绝缘的重点测试项目。再如整组试验,是反映继电保护装置四个基本条件,即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最直接的手段。

4、要努力提高设备测试数据的可信度。数据不可信,就会导致误判,其结果可能造成盲目检修,也可能导致失修,造成设备事故。测试数据的可信度常受测试时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电源波形、电磁干扰等,仪器自身性能,测试方法以及测试人员的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5、要综合分析测试数据,对设备状态作出客观的评估。要对所测的数据同规程规定的允许值进行比较,同时还要把各项实测数据同历次相应的测试数据进行纵向比较,以考察设备状态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速率;要与同类型设备的测试数据进行横向比较,以考虑同类设备因结构、制造工艺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还要与历次测试时的环境条件、仪器仪表、测试方法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测试数据的变化。

6、注重感官诊断。目前,设备诊断技术正在日益智能化,但是看、闻、听、触等的感官诊断,以其简便、直观和大众化的特点,在设备巡视检查和日常的维护工作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晚间灭灯巡视检查接头发热异常状态,油位失常,杆塔倾斜等,都离不开感官诊断。所以,要把感官诊断当作参与设备状态检修的一项重要手段。

7、应用数理统计方法预测设备状态变化的趋势和规律。首先要下大力气对有关设备的大量历史资料,包括出厂试验、历次试验,检修与故障记录以及运行状况(过负荷、外部故障短路时的冲击电流)等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通过全面、综合性的统计分析就可以对设备的状态做出正确的评估,对状态的变化趋势或规律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为状态检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实施状态检修的意义

1、能减少停电次数和操作次数。实行状态检修,可以减少电网设备的停电次数,同时也减少了对设备的操作次数,提高了设备的可用率。

2、能减少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开展状态检修,可以减少对用户的停电时间,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能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率。

3、 能降低供电成本。开展状态检修,能避免盲目的检修,降低维护量,节省检修费用,降低供电成本。

4、能提高经济效率。开展状态检修,减少了停电时间,增加供电量,经济效率得到提高。

四、结语

电网技术范文 7

关键字:电网调度 耗损 技术探析

Abstract: electric power project in the country's important energy engineering, and power system in power production and supply process facing greater loss, and too much power to the inevitable loss to the enterprise production benefits reduced. Therefore, in the current energy stress, need to be in power grid scheduling in reducing the loss rate power grid, and realize the economic operation of the power grid.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grid dispatching technical problems and analysis.

Key word: grid dispatching loss analysis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的国内能源相对来说比较紧张,而庞大的社会人口对电力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电力部门又是当前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生产部门,自身耗损较高。合理安排电网调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需要综合考虑电网调度技术以及其电网系统的可行性,在安全约束的基础上,保障电网线路功率和电流的安全限额和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确保在满足安全条件下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电力工程中,电网电能的耗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都有一定的耗损,要降低电网调度中的耗损需要着重从技术上着手,分析其耗损的原因,针对具体的原因进行技术创新,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

降低电网电能耗损的必要性

在我国电网中,电能耗损主要是由于网络和配电网络的耗损点亮而形成的对能源的耗损。在耗损中有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在技术上降低电网电能的耗损需要综合电网中的各元件来进行分析,从可变耗损和固定耗损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而降低电网电能耗损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电费的开支,并提高电网的经济收益,提高配电设备的供电能力,不仅是对电网运行效益的提升,也是国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所以降低电网电能耗损是当前能源使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能较大的节约资金。如果在负荷量为5000000KW的电网系统中耗损功率占15%,按照每千瓦0.56元来计算,在年最大负荷为4000小时的前提下,可以节约16.8亿每年。

二、减少电网调度中电网耗损的举措分析

电网调度法是否科学化是减少电网耗损的关键。在每年电力系统耗损高达3000亿KWh的巨大耗损下,合理安排电网的调度来减少耗损是一种技术性的措施,能够较好的降低耗损。但是在电网调度中需要全方位的考虑。

首先必须要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正常,在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和设备允许参数的范围内,保障线路功率和电流都达到安全的限额,从技术和管理双方面着手实现运行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电网调度要积极与电网生计部门进行配合,利用技术手段对电网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对运行中的设备进行检修,充分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和供电情况,对电网亏损及时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保障其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的双赢。

第一,电网运行方式的合理性

电网运行的合理性是指其运行方式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电能质量的要求,并充分保障其经济性。同时,利用电网中各构成部门的经济特性,保障各部分的经济效益为最佳状态。运行方式虽然对电网的经济运行起决定作用,但是对其降低网内耗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加强对电网电压的管理

优化电网结构也是降低电网耗损的关键。在电网结构中过多的无功输送或者电压过度都会造成电网的耗损,所以加强对无功电压的管理和优化电网结构,也是降低耗损的关键措施。首先,必须要保障电网运行中的状态平衡,充分利用电网结构中的无功补偿和电压调节设备,达到平衡,通过提高用户功率因数来实现降低线路

输送的效果。其次,利用电网中的无功补偿装置减少大容量的无功电网传送,促进

功率平衡,在就地平衡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避免补偿过度。最后,需要全面掌握电网内电压的检测,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保障电压的合理性,并根据电网的实际情况,对无功电压进行改进,优化电网结构,保障耗损的最小化。

第四,有效提高电网的负荷率

在电力系统中电网负荷预测是前提,是保障其电力生产和管理的基本要素,对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合理性都有关键性的影响作用,是供电计划和发电计划的重要影响要素。其预测结构直接关系到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合理的负荷预测能够降低电网运行的成本,更好的保障其经济效益,减低耗损。在降低耗损的举措中,需要合理的安排调度检测计划,安排发电计划,对安全进行分析,调度人员需要根据预测的结构进行电网运行方式和控制路线的安排,及时了解和掌握电网负荷的变化,利用现代化的手段,结合实际的合理运行模式,提供高精度的预测。同时提高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对电网运行中的管理进行安全保障和经济保障,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调度人员积极的进行遥控、遥测,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充分发挥其功能,对电网运行参数进行及时调整,提高自动化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缩短处理时间。

第五,减少变压器的耗损量

降低电网运行中变压器的耗损也是降低电网耗损的重要部分,首先要合理的安排主变数量,同时合理的对变压器的接头进行调节。在电网运行中,当变电站下的带负荷较小的时候,主变并列运行将导致电网系统耗损增大,而当其符合较大的时候,能够相应的降低耗损。因此,调度员需要根据其负荷情况设置其主变运行的调整,合理调整变压器的接头装置,并有效的分区分层。最后,利用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节点数据分析,实现无功补偿设备的投入。

第六,电网调度的自动化运用

在电网调度中,调度人员需要保障电网的安全优质运行,要求其调度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调度人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团结精神,积极发现其电网耗损情况,熟练的掌握调节技术,保障电网耗损的最小化,有效实现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基础上,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三、电网调度中降低电网耗损的技术分析

在当前的电网系统中,进行及时的技术改造能够有效的降低其电网线路耗损,节约成本。及时的更换绝缘破损和漏电导线,改造迂回线路的配电线路,改变导线的横截面大小,分散变压器装置,降低高耗能产品等都能有效的降低耗损。

科学调整电网运行方式

在电网运行中,变压器是长期处于运行状态的,所以长期累积的耗损是电网耗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网调度中药合理的选择变压器,保障其容量和数量合理化的基础上,调整电网运行的方式,全面降低往往运行的电能耗损。一般来说,在电网运行中,运行方式通常是采用环形的供电运行模式,而在环形供电方式中又有闭环线路和开环线路。闭环线路是指将断路器闭合,和开环运行则是将一部分断路器断开,在正常的运行情况下,开环电路使得负荷电流获得备用的电源,在出现一个故障的时候,合上断路器,可以从其他的线路进行运送。在闭合线路中,则需要考虑使用多个方向的受电,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保障电能的质量。

第二,升压改造电网缩小变电容量

在电网调度中,降低电网耗损,出了对其运行方式的技术改造,对电网的升压改造也是重要的技术措施。对电压等级进行调整,降低变电容量,可以有效的减少电网电能耗损。因为在电网系统中,线路与变压器都能够对其耗损造成影响。电能耗损的公式:

Wt=ΔPt=3I2Rt×10-3=(RP2t×10-3)/(U2cosФ2)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电能耗损和电压的平方是反比关系,而当电网线路升压之后,电

能耗损就一定程度上降低。即:ΔW=ΔWt1-ΔWt2=ΔWt1(1-Un12/Un22)kW•h

第三,通过无功补偿实现功率因素提高

在电网运行中,提高电网功率因素cosФ也是降低耗损、提高效能的一个重

要技术措施,根据公式:

P=UicosФ

当功率和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功率因素可以有效的降低可使用线路的电流值,从而达到降低电能的效果,有效的减少了电网运行过程中的浪费和耗损。在采取技术措施实现设备负荷量提升的过程中,通过减少无功功率的耗损促进cosФ达到规定的数值,一般来说cosФ数值要求大于或等于0.9,如果达不到要求,则需要进行无功补偿设备来进行功率因素的提高。无功补偿设备是在电网运行中并联电容器和同步补偿的组合设备,在并联电容器中实现的一种无功功率补偿设备。一般来说,在配电线路与用户端上进行电容器的并联安装,可以有效的实现电容设备和感性负荷之间的直接能量变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负荷与电源之间的能量耗损,达到电源供应无功功率的降低,来实现功率因素的提高。

所以说,在电网运行中电网电能的耗损降低是一个技术性工程,从细微处着手,对电网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抓好各个环节的运行效益,通过对运行方式的合理化安排,缩小变电容量来有效的实现电能耗损降低。同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积极运用电网调度公式,通过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调度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通过技术措施的不同数据分析比较,得出最为经济客观的运行数据方式,适当的调节线路方式和电网设备中各组合配件的状体,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设备,实现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结语:总的来说,电网调度中电网耗损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积极的进行电网调度的技术更新,从管理和技术上进行双向管理,在电网运行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提高电网调度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保障其数据的科学合理化,为电网调度改进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从宏观管理上加强对电网调度的综合管理,保障其节能安全和效益的多方整合。毋庸置疑,降低电网电能耗损的技术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针对不同的运行情况,需要根据变量进行不同的方案比较,保障其耗损值得到最小化,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广锋。合理安排电网调度以减少电网损耗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年第19期,2009.

[2]孙琴梅。工厂供配电技术[J].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电网技术论文 8

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应用功能框架,以各大环节具有差异性的� 进一步以每一个阶段所完成功能及支持技术的不同,并考虑到物联网基本网络模型,把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分为三层网络体系构架,这三层网络体系分别为:感知延伸层、网络层及应用层。其中,对于感知延伸层来说,主要的监测目标诸多,涵盖了家具对象、电力对象及智能安防等一系列对象。网络层又细分为接入网与核心网,主要目的是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实现可靠性回传。另外,对于应用层来说,主要是针对智能电网各项业务需求,进一步构建各类电力应用平台,从而到达有效管理及监控的目的。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分析文/罗巧华物联网是一种新型通信网络,具备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及监控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本课题笔者在分析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应用方案进行了探究,希望 摘要

2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应用方案探究

下面笔者从两方面对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应用方案进行探究,一方面为面向智能用电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为面向智能电网生产环节的传感器网络应用方案。

2.1面向智能用电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基于传统模式的用户当中,其智能用电物联网应用主要的连接对象为用户的智能双向电表。对于电网企业来说,主要是以用电性质和场合的差异性为依据,进而选取不同功能的智能双向电表,对用户进行电能计量及有关电能质量的监测等应用。在智能双向电表终端设备的运用下,能够实现对用户用电信息的统一性采集。智能电表是以传感器网络及现场总线等为渠道,然后在传输网及电力接入网的作用下,把电表数据传输到与之相关的应用平台,比如用电信息采集平台等。除此之外,基于智能用电过程中,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该系统的主要应用内容主要体现在:其一,充电站设施的监测部分,涵盖了充电状态检测、视频检测及安防监测等。其二,传感器及RFID系统的设置,通过有效设置,能够对电动汽车运行情况及动力电池使用情况实现实时感知。

2.2面向智能电网生产环节的传感器网络应用方案

对于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应用,主要的目的是使电力系统生成环节的信息化得到有效提高,同时提高自动化程度。要想使此类应用得到有效实现,需要依靠物联网末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场景涵盖了变电站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以及高压输电线路等;在对设备运行情况及相关线路的运行情况进行感知及预测的基础上,使电网的安全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使电网的运行成本降低。如图1所示,为一种适合用在智能电网生产过程环节的传感网络结构。当中,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对感知延伸终端各路信息的充分利用,把采集到的数据汇聚到网关节点上,然后由网关节点把分类预处理之后的数据信息传输到接入网当中,进一步实现进入电力通信核心网的统一性。数据在通过分析处理之后,在ICT平台的基础上,将相关指令发出,并以同样的方法逆向往终端网络节点上传输,从而使对全网的实时监测及故障处理能够得到充分实现。

3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对于面向智能电网的物联网平台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具有很大程度的复杂性及困难性。要想这项工程能够充分做好,需要满足两大条件,其 总之,笔者认为,把物联网与智能电网ICT平台的构建相融合,不但需要与目前我国电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而且还需要满足未来发展前景,这样才能够在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同时,又能够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良性发展。

电网技术范文 9

1.配电网通信系统特点

10kV及以下配用电网通信系统有别于输电网,它的终端数量大,但通道相对较短,而且配网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系统的不同功能对通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为分层、分布式系统,与传统的调度自动化通信系统也有着很大不同。其特点为:

(1)终端节点数量极大;

(2)通信节点分散;

(3)分层多级的通信网络;

(4)单节点信息量小,汇集后信息量很大;

(5)不同类型的设备及数据的实时性要求不同。针对配电网的上述特点,在选择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如下几点要求:

1.1高可靠性。配电系统的通信设备大多处在室外或者开关站内,需承受各种恶劣的自然条件的影响和电磁干扰,同时还要考虑到维护方便,因此要求有高度的可靠性。

1.2良好的性价比。限于配电网一次设备的状况,通信系统的投资不能过大,并要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通信资源;在追求通信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应考虑通信系统的费用,选择费用和功能及技术先进性的最佳组合,追求较佳性能价格比。

1.3实时性。配网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实时监控系统,必须满足实时性要求。在配电网发生故障时,具备快速保护与恢复能力。

1.4低运行维护成本。配电自动化通信终端众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操作维护的方便性,应易于建设、易于使用、易于维护。

1.5结构灵活、扩展方便。通信系统除能满足目前的需要,还应考虑将来扩展的需要。规划时应考虑足够的容量以及系统的开放性要求。

1.6接口规范。通信接口规范,符合开放性原则,以保证不同厂家设备能够方便互连。

2.EPON技术分析

配电网建设中通信是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配网运行的质量和效率。通信网要求能够运行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不受天气、停检修等影响;具有灵活的业务接口和安装方式;可扩展性性强;同时具有较好维护性。由于光纤的价格不断下降,在各种通信方式中采用光纤无疑是首选,因其传输速率高、稳定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延迟小、组网方式灵活。当前,国内配网光纤通信技术主要采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和EPON两种。相对于工业以太网交换机,EPON具有标准完善、产业链广泛、组网方式灵活、应用广泛、且上下行采用单芯波分传输方式节省光纤资源等优势,成为未来电力配用电网的主要通信技术。EPON是一种采用点到多点结构的单纤双向光接入网络。EPON网络可以灵活组成树型、星型、总线型等拓扑结构。EPON系统由网络侧的光线路终端(OLT)、用户侧的光网络单元(ONU)和光分配网络(ODN)组成,如图1所示。传输速率可以达到上下行对称1.25Gbit/s。OLT设备支持以太网/IP业务,并经ODN与ONU通信。ONU设备位于用户侧,为用户提供数据、视频和电话等业务接口。ODN为OLT与ONU之间提供光传输通道,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光信号功率的分配。光分配网络的组成分为光纤光缆、无源光分路器(POS)、光连接器、光衰减器、ODF、光缆交接箱、分支接头盒、分纤盒、用户智能终端盒等。配电网因点多面广,配电房/柜、箱式变电站、柱上开关、集抄数据采集器等终端设备数目庞大且集中和分散的程度不一。EPON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网技术,可以充分发挥EPON技术的点对多点的优势、灵活的组网方式、业务的高QOS保障、良好的升级扩容性,可以实现分布式的以太网功能,同时具有比SDH、工业以太网更低的成本优势,是配电终端接入最经济、最稳定的通信方式。EPON技术的应用主要瓶颈在于光缆的敷设,因此,研究一种经济、可行的光缆敷设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架空线路,OPPC具有与电缆线路同铺设、共运维、安全可靠、经济简单等优势,是配用电网通信方式的有效手段。

3.传输介质分析。电力特种光缆早在我国电力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OPGW和ADSS光缆,已成为全国电力光纤通信网的主要选择方式。由于电力光缆的承载主体离不开各种电压等级的电力线路,而35kV及经下线路一般不设避雷线,所以长期以来只能选择ADSS普通架空光缆等,而且总是架设于相线的下方,也无法选择高可靠的OPGW光缆。不同于架设在地线支架上的OPGW,ADSS由于跨越道路、风摆鞭击或施工等影响,常发生光缆中断事故,对电网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传递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ADSS光缆难以在新线路施工的时候一次完成,由于在配电网中,线路分支复杂、线路繁多,采用ADSS光缆在施工方便性及经济上都有很大的缺点。OPPC是一种新型的电力特种光缆,是在传统导线的结构中嵌入光纤单元的光缆,OPPC兼具导线与通信光缆的双重作用。在10kV及以上的电力交流输电系统中,其输电导线均由三相导线组成。OPPC将替代其中一根相导线(或一根分裂子导线)与其他二相导线组成三相导线输电系统。由于OPPC是三相导线中的一相导线,其物理性能、电气性能要求与另二相导线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OPPC与电力线路相线融为一体,充分利用了电力系统的线路资源。避免了在杆塔计算、路由协调、电磁兼容等方面与外界的矛盾,具有与电力线路相线共有的防雷、防盗、防挂断等高可靠性特点,是用于电力光纤通信网的一种新型特种光缆。

二、配电网中EPON通信解决方案

1.EPON通信网络架构

EPON系统具有组网灵活的特性,可基于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和用电信息采集架构,支持星型、链型/双链型、树型、混合型组网等,EPON采用点对多点、单纤双向架构,具备抗单点失效、抗多点失效故障能力。配电自动化组网架构如图3所示。在配电自动化解决方案中,OLT放置于变电站,各个变电站位于SDH/MSTP传输环上,变电站通信层完成通信终端的汇聚并通过SDH/MSTP与主站系统进行通信。OLT可以出2个PON口组成2条链互为备份,各个开闭所、环网柜或柱上开关处的ONU可以通过双PON口分别连接到这2条链上,每条链上的分光器均采用1:2非等分分光器,双PON口可以提供高可靠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可靠性,重要站点还可以采用2个OLT各出1个PON口组成手拉手的2条链的组网方式,各个双PON口ONU分别连接到这2条链上,这样可以实现OLT设备、主干光纤、PON端口、分光器、分支光缆全网的保护,任何1台OLT、任何一个PON口、任何一个分光器、任何一条光缆出现故障都不影响ONU的正常使用。在手拉手保护方式下,切换时间小于50ms。终端信息层采用的ONU可以提供FE、RS232、RS485等接口与RTU、FTU、TTU、DTU等设备互联,并且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主站系统控制层完成信息提取、分析以及优化等各种管理功能,并完成对通信汇聚设备、通信终端设备的管理。

2.OPPC组网原则

2.1在设计通信设备组网拓扑结构时,应遵循优先考虑现有地下光缆的走向情况,同时兼顾一次线路的出线情况,在光缆和一次线路走向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以光缆走向情况为优先考虑。

2.2各开关站在光缆线路满足的条件下,通信部分的组网方式应采用各开关站远端通信设备同时与两个变电所的局端通信设备连接的双总线手拉手全保护组网方式来保障通信的可靠。

2.3各开关站在光缆线路不能满足2.2点所述的组网方式时,应采用双总线类环型拓扑结构组网方式来保障通信的可靠性。

2.4各开关站在光缆线路不能满足2.2、2.3点所述的成环组网方式时,可根据配网节点布置情况选择采用树型结构或总线型结构。

三、项目验证及结论

本文依托实际科技项目,选取220kV北街站至高沙开关站10kV高沙Ⅰ、Ⅱ线作为试点线路,在该配电线路上架设OPPC光纤复合相导线,同时在相关的站点配置EPON设备,以实现配网自动化的通道要求。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OLT设备放置

EPON的核心设备OLT共2台均放置在北街站机房内,两台OLT各出1个PON口。

2.光缆的走向

分别沿10kV高沙Ⅰ、Ⅱ线敷设OPPC(相线复合)光缆,和电缆同径,并形成手拉手环状。

3.ONU设备放置

在高沙开关站和各分场信息点各配置一台ONU设备。ONU设备采用就近放置的原则,有条件的位置(如:环网柜、开闭站、变压器)可以放在终端设备附近,而无条件的位置(如:柱上开关)可以采用添加柱上箱的方式。

4.组网

2台OLT经2个PON口形成1+1主干保护型手拉手环网,而ONU通过并行方式经分光器(POS)设备连接到主干环网上。经项目实际验证,以EPON技术为基础,结合OPPC技术,搭建配网自动化通信通道解决方案,具有施工简单、经济易行、通信网络可靠、操作性良好、通信质量高等优点;表明EPON技术完全能够满足各项配网通信需求,适合在10kV配网通信中的应用,并逐步推广,对解决配网自动化、计量自动化通信通道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电网技术论文范文 10

加快电网加设新技术推广的重要性现阶段,在电力系统的输送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同杆双回紧凑型输电线路、变同杆双回紧缩型输电线路等新技术在大规模且跨越程度较大的电力工程、高海拔电力输送工程、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电力工程从电网规划到运行管理全程的优化设计,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降低了施工成本投入,增加了供电企业的整体效益。

2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的实践技术应用的研究

2.1全面实施重大示范工程在220kV系统国产化可控制串补等新型技术等已经完成的示范工程的前提条件下,全面落实和周密部署其在500kV系统的示范工程,在此过程中以实现国产化和产业化、有效减少电网设备造价和电力工程造价为目标。

2.2充分推广应用适用技术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大面积应用常规串补、可控制串补等新型技术,扩大电力系统的输送容量,提高安全稳定水平;在变电站工程中,全面实施变电站标准化设计,依据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科学推广大容量变压器等新型设备;在电力系统日常生产运行中,大力推广直升机巡线技术、雷电定位联网等新型技术,进而提高电网的生产管理水平。

2.3稳步推进电网第二次大扰动试验进一步研究电力系统计算分析中的负荷模型,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同时在科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有序深入研究其他电网的负荷模型,通过模型研究切实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性能,增加经济效益。

2.4注重对科技项目的后评估为电网建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应对先进的适用技术进行后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安排对同杆双回紧凑型输电、同塔多回、直升机巡线、大截面积导线、常规串补、可控制串补、静止无功补偿等新科技项目的后评估。

3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的实践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

3.1充分推广使用先进适应技术和设备以促进电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中心,在增加运行导线弧垂变化量、加强导线耐温水平、降低运行导线弧垂变化量、缩减塔基面积等方面,充分推广使用先进适应技术和设备。在电网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可结合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使用一部分已经投入运行且有一定运行经验的设备和技术,例如L型绝缘塔型。选择材料时应尽量满足环保要求,保持其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对于山区基础可以采用全方位高低腿设计,对于林区,为降低对地貌现状的破坏程度,可以采用高跨设计。

3.2科学规划电网电网规划指导着电网建设与总体发展方向,它具有系统性强、整体性高的特点,我们应全面、深入做好电网规划这项工作,在满足安全供电的基础上,着重做好电网设施的优化布局工作。及时与城市规划部门沟通交流,将电网规划列入城市综合规划中,并将其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电网建设工作,保证景观协调,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3.3着重谋划特高压落地特高压电网建设在全面实施我国整体能源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项增加社会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特高压落地电网的建设,有助于缩减线路走廊回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制备破坏和水土流失程度,有助于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缩减负荷密集区的污染源。特高压落地电网在促进生态发展、营造电网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电网技术 11

关键词: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去探讨和研究,确保电网稳定运行。

1、智能电网概述

1.1、智能电网的含义

智能电网顾名思义是在传统电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电网系统的体系内部以多处的单独信息模块组成,信息共享能力差,且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而智能电网则可以规避由于信息孤立带来的不便,获取较为完整和联通的信息,使资源配置利益最大化。智能电网利用大型传感设备对电力发起、电力传送、电力分配和电力供给等中间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各种电力设备的使用和工作情况进行实时把控;将以上设备传来的信号与data通过内网或更广泛的网路系统进行收集与整理;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发掘,达到对整个电力体系运行的监管与优化。

1.2、智能电网的特点

智能电网的功能特点主要包括:可视性、可操纵性、可变性、非封闭性、安全性、兼容性、可预防性、高效性、安全互、广度覆盖性、节能性等,有减少电力消费端的用电损耗、实时监控系统能够第一时间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减少电力污染排放、降低耗能损耗、实现电力企业集成管理等优点。

2、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2.1、智能信息技术

如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智能电网关键技术中,就能有效的将电网技术运用到电力企业发展中,该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将企业电网信息资料实现智能信息化,并通过电网发电厂进行输电配送,直至电网终端用电;其中每个环节均要该技术形成一个保障系统,同时采用该项技术在企业智能电网中给予运行的优点较为显著,首先,由于该项技术数据信息量较大,而当前企业智能电网中的数据信息量较低,数据化系统还未获得完善,因此采用这一技术利于为智能电网技术提供一个数据信息保障中,而数据信息量的大小重点在于企业中电网的技术含量。

其次,可以采用SAO对系统中不同数据给予集合操作,并根据信息特点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利于将数据进行分类[4]。最后,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将运营、销售、人力资源、生产等在企业信息实施调节整合,还可以构建信息处理平台,并根据市场需求扩展企业运营量,利于把电力企业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储备,大大提高了系统中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2.2、通信系统与参数量测技术

智能电网实现高效调度依托于双向集成的通信系统,在建立开放的通信架构,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后,智能电子设备、控制中心、传感器、应用系统将会被高效连接实现信息高速传输以及监测与校正。参数量测技术则是将所获取数据转化为数据信息进而提供给智能电网其他部门使用。参数量测技术要开发出新型多功能的表计与软件系统,如智能固态表计取代电磁表计,不仅对电量电费做统计,还进行电力高峰及费率的运算,或开发新的程序与软件系统对相位关系、设备运行参数、线路负荷、线路设备故障等数据进行更为全面的综合分析,推动电力调度工作的高效化、精确化。

2.3、网络拓扑构造技术

计算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充分显示出网络拓扑构造的重要性,电网中运用网络拓扑构造利于加强电网运行操作、建设和发展,是电网运行操作的基础;其重点可以将电网中的在故障因素降至最低限度,并能较快的恢复电力企业电网运行,消除影响电网运行的障碍,保证电网顺利运用。同时网络拓扑构造技术在使用时包含了以下几项内容,如:可采用全新方式重新实现环式降压配电,并同时可以使电网电路间电流的交换,以及使电流形成环形线路。采用此项技术可以全面解决企业中电网障碍,并对障碍进行及时清除补救,防止因此故障因素致使电电网运行受到影响。

2.4、分布式能源智能管理系统

分布式能源(DR)指的是安装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针对用户端的情况,使用一种针对需求是新型能源系统。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WADE对分布式能源定义为:安装在用户端的高效冷/热电联供系统,系统能够在消费地点(或附近)发电,高效利用发电产生的废能--生产热和电;现场端可再生能源系统包括利用现场废气、废热以及多余压差来发电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

2.5、智能监控仪器和辅助决策系统

当前电网大都采用的软件为EMSSCADA系统,这些软件属于西方长期使用的系统,他们在稳定和安全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具有采集速度慢,信息收集有限、分析能力差等,对于出现一些特殊的故障时,这些系统无法能够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智能电网需要全面监控电网的所有相关节点,在出现故障时能够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及时通过各种海量信息、解决方案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提供给运行人员进行决策,从而实现了电网的实时动态管理。

2.6、新型的电网元件技术

新型电网元件是智能电网在硬件上的一个新的发展。通过不断发展的新材料和新科技,新一代的电力电网技术已经不是原先那种简单拉线工程,而是复杂的电力输送、电网控制、节能供电的复杂工程。当前新型的电网元件已经得到了丰富的发展,有:高温超导电缆HTS、故障电流限制器FCL、超导储能装置SMES等。

2.7、电网实时动态监测与预警技术

电网实时动态监测是在全球定位系统的相量测量单元(PMU)的成功研制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的,在电力系统运行工作时应用广域网的动态测量技术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坐标轴收集到大量电力系统准确的动态与稳态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与数据有效地整理与记录再将其传输到下一级数据系统或分析模型中,进行参数辨识、电网扰动分析或低频震荡分析,从而对电网运行状况作出判断。

实现了动态监测,可以再在此基础上运用预警与辅助决策系统将运行状况信息系统发送给相关调度决策人员,完成预警工作,紧急情况下完成控制辅助决策工作。例如在发生严重外部灾害时,可通过研究外部灾害信息,采用调度防御技术进行有效预测与调整,减轻外部灾害对电网运行的影响。2013年1月浙江智能电网电力调度技术就曾经保护浙江电网应对冰雪灾害,智能分析与实时告警推送功能为调度运行人员快速处理电网故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我国智能电网未来发展的建议

(1)发挥整体多向性管理优势,积极有序推行智能电网研究及建设

建议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指导,立足于世界电力发展技术的前端,从我国电力行业实际需要出发,依托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充分调动系统内外资源,形成前瞻研究、试点应用、大范围推广梯级推行机制,建立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贯穿于电力行业全领域、全过程、全寿命的广域全景分布式整体多向性架构,建成符合我国能源战略和企业发展要求的智能电网。

(2)开展我国智能电网架构设计

应该以我国电网自身的特点和现有的信息、控制、管理系统发展为立足点,综合考虑未来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提出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构架和体系,保证我国智能电网具备可靠、灵活、开放的特点,能够同时满足电网规划建设、运行控制、资产管理、用户管理等方面的需要。

(3)形成完整的智能电网规范和标准体系

建立统一的规则和标准体系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智能电网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建议统一部署,通过组织各方面的研究力量集中科研攻关,把电力工业的标准、通信标准集成到电力系统的架构中,形成完整的智能电网规范和标准体系。最终目标是实现从发电到用电各个环节中相关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结束语

虽然智能电网的发展有很多的优势,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还不成熟,智能电网所遇到的问题,主要还是技术问题。我们必须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制定出相应的研究方案,使智能电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添,林俐。浅谈智能电网关键技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6:131-133.

[2]杨亮。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及核心标准概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07:179-180.

电网技术 12

关键词:电网 储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 U66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电力需求增加而增加的电力投资日益昂贵,一些欧美国家对此产生新的思考。于是便产生了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DSM)。20世纪90年代以来,DSM在我国也逐步开展起来。作为DSM的一个重要内容,实施削峰填谷对于供电企业意义非凡:可增强电网调峰压力,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损耗,延缓投资,减少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分布式发电、微网以及电动汽车充放的影响对电网产生的冲击等。

在削峰填谷的各种方式上,储能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先进的储能技术可大大减少城市用电的峰谷差,既不用投资再建电厂,也避免了在谷值时系统闲置容量过大所导致的发电机组总体经济性下降、煤耗增加的状况发生,从而科学地达到城市节能减排的最终目标。本文将从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电磁储能三个方面浅议储能技术。

储能电池技术

迄今各国研究的兆瓦级电堆体系有锌-溴电池和全钒液流电池等,主要应用在备用电源、电动汽车和规模储能如电网调峰等方面,技术主要由美、日、加拿大等国的公司掌握。

锌-溴电池

该技术以锌作为负极,溴化物作为正极,并被多孔隔膜分离。它们各自蓄能,并以溴化锌水溶液的形式循环往复。

锌/溴电池在造价上具有较大优势,因为从储能电池的普遍成本看,电解液成本占到总成本的30%,所以电解液成分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池的整体造价。而锌/溴电池的电解液成分为锌和溴,其中锌是一种很常见的金属,容易大量获取而且价格较低,而另一种成分溴更是常见,甚至在污水中就能提取。并且,具有设计使用寿命达20年以上,方便运输和移动;电极为环保材料;电解液溴化锌价格便宜,同时电池能量密度大,占地空间小等诸多优点。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相比其它储能电池,钒液流电池有着很大的优越性:

(1) 额定功率和额定能量是相互独立的,功率大小取决于电池堆,能量的大小取决于电解液。理论上可以通过随意增加电解液的量来达到增加电池容量的目的,能够做成兆瓦级的储能系统;

(2) 电池电解液是循环流动的,电池不存在热失控的问题,同时也减少电化学极化,使得电池能够大电流充放电;

(3) 在充放电期间,钒氧化还原蓄电池只是液相反应,不像普通电池那样有复杂的可引起电池电流中断或短路的固相变化;

(4) 理论上电池的保存期无限,储存寿命长,超过6年。因为电解液是循环使用的,不存在变质问题,只是长期使用后,电池隔膜电阻有所增大;

(5) 能深放电但不会损坏电池,理论上可100%放电;

(6) 可快速进行充放电转换,对功率波动迅速响应;

(7) 温度对钒液流电池的影响程度比对铅蓄电池要小得多,随着温度的恢复,电池性能也完全恢复;

(8) 电池结构简单,材料价格便宜,更换和维修费用低;

(9) 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我们最常见的电化学储能电池,我们手机、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多为锂离子电池。该电池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高能效和电力容量上的优越性也让锂离子电池的市场扩大到交通领域。

小型锂电池的研发和推广已经非常成功,但是,锂电池的大型化却是困难重重,日本研究发现,锂电池规模过大时,在能量控制上非常复杂,面临造价高、运行温度高和易短路等问题。并且,还需要更多研究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电池使用时的安全性及降低材料成本。

对这几种电池技术,进一步研究至关重要,在材料、设计和工程系统上的改进和成本上的降低都很有必要。

物理储能技术

抽水蓄能电站

作为目前最成熟的储能技术,抽水蓄能电站容量可达上万兆瓦时,以其运行方式灵活和反应快速的特点,在电力系统中发挥储能、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和黑启动等多种功能。

抽水蓄能电站不仅启停灵活、反应快速,具有在电力系统中担任紧急事故备用和黑启动等任务的良好动态性能,可有效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而且,跟踪负荷迅速,能适应负荷的急剧变化,是电力系统中灵活可靠的调节频率和稳定电压的电源,可有效地保证和提高电网运行频率、电压质量的稳定性,更好地保障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并且,利用其储能性能可降低系统峰谷差,提高电网运行的平稳性,有效地减少电网拉闸限电次数,提高供电可靠性。

然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周期较长、涉及面积广、环境影响敏感。因此,需兼顾电站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与以建筑学科为主导的园林景区设计、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地理学、旅游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工程设计无缝连接。

压缩空气储能

作为一种基于燃气轮机的储能技术,其原理是将燃气轮机的压缩机和透平分开。在储能时,用电能驱动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并存于储气容器内;在释能时,高压空气从储气室释放,进入燃烧室助燃,燃气膨胀驱动涡轮做功发电。

压缩空气储能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压缩空气储能在上较为成熟;其次,压缩空气储能在装机容量上可达上百兆瓦,规模仅次于抽水蓄能,便于开展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再次,压缩空气储能的能源转化效率较高,一般在75%左右,其中德国一座装机容量为29万千瓦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其能源转化效率高达77%,若再采用先进的材料(如超导热管等),其效率可提升到80%以上。

飞轮储能

飞轮储能系统是一种机电能量转换的储能装置,突破了化学电池的局限,用物理方法实现储能,通过安装在机器回转轴上的具有较大转动惯量的轮状蓄能器储能。

通过电动/发电互逆式双向电机,电能与高速运转飞轮的机械动能之间的相互转换与储存,并通过调频、整流、恒压与不同类型的负载接口。在储能时,电能通过电力转换器变换后驱动电机运行,电机带动飞轮加速转动,飞轮以动能的形式把能量储存起来,完成电能到机械能转换的储存能量过程,能量储存在高速旋转的飞轮体中;之后,电机维持一个恒定的转速,直到接收到一个能量释放的控制信号;释能时,高速旋转的飞轮拖动电机发电,经电力转换器输出适用于负载的电流与电压,完成机械能到电能转换的释放能量过程。目前,美国已将飞轮引入风力发电系统,实现全程调峰,飞轮机组的发电功率为300kW,大容量储能飞轮的储能为277kW每小时。

飞轮储能循环使用寿命长达20年,工作温区为-40~50℃,无噪声,无污染,维护简单,可连续工作。目前难点主要集中在转子强度设计、低功耗磁轴承、安全防护等方面。

电磁储能

超导储能

超导储能系统( SMES)是利用超导线圈将电磁能直接储存起来,需要时再将电磁能返回电网或其它负载的一种电力设施。

由于超导储能系统( SMES)存储的是电磁能,在应用时无需能源形式的转换。因此该技术系统的响应速度极快,这是其他储能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其功率密度极高,这就保证超导储能系统能够非常迅速以大功率形式与电力系统的能量交换。另外,超导储能系统的功率规模和储能规模可做到很大,并具有系统效率高、较简单、没有旋转机械部分、没有动密封问题等优点;不仅可用于降低甚至消除电网的低频功率振荡,还可以调节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对于改善供电品质和提高电网的动态稳定性有巨大的作用。

目前,MJ-MW级小规模的超导储能系统造价约40-60万美元。

超级电容储能

超级电容器,也叫电化学电容器。1957年,由美国的Becker首先提出。超级电容器按储能原理可分为双电层电容器、法拉第准电容器。

双电层电容器利用电极和电解质之间形成的界面双电层来存储能量。当电极和电解液接触时,由于库仑力、分子间力或者原子间力的作用,使固液界面出现稳定的、符号相反的两层电荷,称为界面双电层。该电容器的储能通过使电解质溶液进行电化学极化实现,并没有产生电化学反应,该储能过程是可逆的。

继双电层电容器后,出现了法拉第准电容(简称准电容)。该电容是在电极表面或体相中的二维或准二维空间上,电活性物质进行欠电位沉积,发生高度的化学吸脱附或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与电极充电电位有关的电容。对于法拉第准电容,其储存电荷的过程不仅包括双电层上的存储,还包括电解液中离子在电极活性物质中由于氧化还原反应而将电荷储存于电极中。

作为介于传统物理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一种较佳的储能元件,超级电容具有巨大的优越性:①功率密度高。超级电容器的内阻很小,而且在电极/溶液界面和电极材料本体内均能实现电荷的快速储存和释放。②充放电循环寿命长。超级电容器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化学反应,其循环寿命可达万次以上。③充电时间短。完全充电只需数分钟。④实现高比功率和高比能量输出。⑤储存寿命长。⑥可靠性高。超级电容器工作中没有运动部件,维护工作极少。⑦环境温度对正常使用影响不大。超级电容器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在-35~75℃。⑧可以任意并联使用,增加电容量;若采取均压后,还可串联使用,提高电压等级。

图一:各种储能储存容量及释放时间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各种储能均存在不同的有点和不足,可在不同的领域采用合适的储能。例如,在输电侧,由于电压支持、功率因数改善及增强电网可靠性,在地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抽水蓄能等大容量的储能;在配电侧、用户侧,考虑微电网、可再生能源接入以及用户负荷波动的影响,可采用高功率超级电容、高能量飞轮或储能电池等响应快速的储能。通过各种储能综合应用于电网削峰填谷,将会增强电网调峰压力,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损耗,延缓投资,减少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分布式发电、微网以及电动汽车充放的影响对电网产生的冲击等。从而,为电力客户提供优质电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张琴。储能的节能分析和途径[J].能源工程,1988,(2).

汪卫华,张慧敏等。用储能方法提高供电企业效益的分析[J].电网,2004,(18).

段贵恒,使用先进储能实现电力储能〔N〕.中国电力报,2011年3月12日第002版。

王育飞,符杨等。储能电池及其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新进展[J]. 2010年10月

智能电网技术 13

关键词: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去探讨和研究,确保电网稳定运行。

1、智能电网概述

1.1、智能电网的含义

智能电网顾名思义是在传统电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电网系统的体系内部以多处的单独信息模块组成,信息共享能力差,且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而智能电网则可以规避由于信息孤立带来的不便,获取较为完整和联通的信息,使资源配置利益最大化。智能电网利用大型传感设备对电力发起、电力传送、电力分配和电力供给等中间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各种电力设备的使用和工作情况进行实时把控;将以上设备传来的信号与data通过内网或更广泛的网路系统进行收集与整理;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发掘,达到对整个电力体系运行的监管与优化。

1.2、智能电网的特点

智能电网的功能特点主要包括:可视性、可操纵性、可变性、非封闭性、安全性、兼容性、可预防性、高效性、安全互、广度覆盖性、节能性等,有减少电力消费端的用电损耗、实时监控系统能够第一时间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减少电力污染排放、降低耗能损耗、实现电力企业集成管理等优点。

2、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2.1、智能信息技术

如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智能电网关键技术中,就能有效的将电网技术运用到电力企业发展中,该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将企业电网信息资料实现智能信息化,并通过电网发电厂进行输电配送,直至电网终端用电;其中每个环节均要该技术形成一个保障系统,同时采用该项技术在企业智能电网中给予运行的优点较为显著,首先,由于该项技术数据信息量较大,而当前企业智能电网中的数据信息量较低,数据化系统还未获得完善,因此采用这一技术利于为智能电网技术提供一个数据信息保障中,而数据信息量的大小重点在于企业中电网的技术含量。

其次,可以采用SAO对系统中不同数据给予集合操作,并根据信息特点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利于将数据进行分类[4]。最后,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将运营、销售、人力资源、生产等在企业信息实施调节整合,还可以构建信息处理平台,并根据市场需求扩展企业运营量,利于把电力企业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储备,大大提高了系统中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2.2、通信系统与参数量测技术

智能电网实现高效调度依托于双向集成的通信系统,在建立开放的通信架构,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后,智能电子设备、控制中心、传感器、应用系统将会被高效连接实现信息高速传输以及监测与校正。参数量测技术则是将所获取数据转化为数据信息进而提供给智能电网其他部门使用。参数量测技术要开发出新型多功能的表计与软件系统,如智能固态表计取代电磁表计,不仅对电量电费做统计,还进行电力高峰及费率的运算,或开发新的程序与软件系统对相位关系、设备运行参数、线路负荷、线路设备故障等数据进行更为全面的综合分析,推动电力调度工作的高效化、精确化。

2.3、网络拓扑构造技术

计算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充分显示出网络拓扑构造的重要性,电网中运用网络拓扑构造利于加强电网运行操作、建设和发展,是电网运行操作的基础;其重点可以将电网中的在故障因素降至最低限度,并能较快的恢复电力企业电网运行,消除影响电网运行的障碍,保证电网顺利运用。同时网络拓扑构造技术在使用时包含了以下几项内容,如:可采用全新方式重新实现环式降压配电,并同时可以使电网电路间电流的交换,以及使电流形成环形线路。采用此项技术可以全面解决企业中电网障碍,并对障碍进行及时清除补救,防止因此故障因素致使电电网运行受到影响。

2.4、分布式能源智能管理系统

分布式能源(DR)指的是安装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针对用户端的情况,使用一种针对需求是新型能源系统。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WADE对分布式能源定义为:安装在用户端的高效冷/热电联供系统,系统能够在消费地点(或附近)发电,高效利用发电产生的废能--生产热和电;现场端可再生能源系统包括利用现场废气、废热以及多余压差来发电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

2.5、智能监控仪器和辅助决策系统

当前电网大都采用的软件为EMSSCADA系统,这些软件属于西方长期使用的系统,他们在稳定和安全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具有采集速度慢,信息收集有限、分析能力差等,对于出现一些特殊的故障时,这些系统无法能够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智能电网需要全面监控电网的所有相关节点,在出现故障时能够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及时通过各种海量信息、解决方案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提供给运行人员进行决策,从而实现了电网的实时动态管理。

2.6、新型的电网元件技术

新型电网元件是智能电网在硬件上的一个新的发展。通过不断发展的新材料和新科技,新一代的电力电网技术已经不是原先那种简单拉线工程,而是复杂的电力输送、电网控制、节能供电的复杂工程。当前新型的电网元件已经得到了丰富的发展,有:高温超导电缆HTS、故障电流限制器FCL、超导储能装置SMES等。

2.7、电网实时动态监测与预警技术

电网实时动态监测是在全球定位系统的相量测量单元(PMU)的成功研制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的,在电力系统运行工作时应用广域网的动态测量技术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坐标轴收集到大量电力系统准确的动态与稳态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与数据有效地整理与记录再将其传输到下一级数据系统或分析模型中,进行参数辨识、电网扰动分析或低频震荡分析,从而对电网运行状况作出判断。

实现了动态监测,可以再在此基础上运用预警与辅助决策系统将运行状况信息系统发送给相关调度决策人员,完成预警工作,紧急情况下完成控制辅助决策工作。例如在发生严重外部灾害时,可通过研究外部灾害信息,采用调度防御技术进行有效预测与调整,减轻外部灾害对电网运行的影响。2013年1月浙江智能电网电力调度技术就曾经保护浙江电网应对冰雪灾害,智能分析与实时告警推送功能为调度运行人员快速处理电网故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我国智能电网未来发展的建议

(1)发挥整体多向性管理优势,积极有序推行智能电网研究及建设

建议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指导,立足于世界电力发展技术的前端,从我国电力行业实际需要出发,依托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充分调动系统内外资源,形成前瞻研究、试点应用、大范围推广梯级推行机制,建立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贯穿于电力行业全领域、全过程、全寿命的广域全景分布式整体多向性架构,建成符合我国能源战略和企业发展要求的智能电网。

(2)开展我国智能电网架构设计

应该以我国电网自身的特点和现有的信息、控制、管理系统发展为立足点,综合考虑未来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提出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构架和体系,保证我国智能电网具备可靠、灵活、开放的特点,能够同时满足电网规划建设、运行控制、资产管理、用户管理等方面的需要。

(3)形成完整的智能电网规范和标准体系

建立统一的规则和标准体系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智能电网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建议统一部署,通过组织各方面的研究力量集中科研攻关,把电力工业的标准、通信标准集成到电力系统的架构中,形成完整的智能电网规范和标准体系。最终目标是实现从发电到用电各个环节中相关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结束语

虽然智能电网的发展有很多的优势,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还不成熟,智能电网所遇到的问题,主要还是技术问题。我们必须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制定出相应的研究方案,使智能电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添,林俐。浅谈智能电网关键技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6:131-133.

电网技术论文 14

(1)不断改善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游电费价格、停电率、阶梯电价等方面。电力公司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整,用户体验的改善也是智能电网的工作目标。

(2)电网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

当前,我国电网制动装置还未具有评估事态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评估动态安全来做好预防性控制。智能电网正是面临系统故障时,能够将该区域予以隔离,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3)能够切实提高电网运行效率

除去运行优化与资产管理以及降低使用率成本以外,智能电网还通过使用储能、高温超导、电子等新技术对电网进行了改革。以高温超导技术为例,该技术的应用仅通过狭窄通道即可实现电力的大量传输,且电压网损接近零。

2智能电网技术体系主要内容

2.1拓扑结构

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较为传统的放射电网,这样的电网如果发生线路方面的故障,很难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正常供电。由于智能电网中的灵活的拓扑结构是构建智能电网最为基础的物理结构。一旦出现网络方面的故障,拓扑结构可以迅速的将其控制于最小范围内,给快速恢复供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配电体系的侧面发展循环网络,并设置环形总线与微电网。这样才能控制双向流向,并保证电路间的交换功率。

2.2智能电网中的测量及传感技术

该技术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分时段的用户管理。例如:可以对分布式设备进行实时监控,还能及时监控到智能仪表、传感器、测量装置。通过传感器与测量系统的有效结合,可以实现智能控制的目标。智能电网研究中,我

2.3智能电网中的专业芯片技术

该技术是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部位。电网中的芯片升级后可以实现众多功能。智能芯片所包括的主要种类有:通信体系芯片、控制芯片、时间芯片、计量芯片和驱动芯片等等。

2.4智能电网中的通信技术

智能电网正常构建与运行离不开通信技术。双向、高速集成、实时的通信系统是智能电网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通信技术不但能实现信息的双向传输、实现互动,还能应用量测技术进行连续、实时的检测和校正电网中的各项参数。进而使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实现系统内部的自愈目的,并接受更加完整的信息。

2.5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技术

由于智能化电网是科技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系统,其安全内涵较传统电网要高很多。这就对智能电网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倍防范。当前较为常见的安全技术有:新密码技术、实时镜像备用、信息信任体系、病毒防护技术、恶意入侵防御技术、数据存储安全、实时主动防护等等。

2.6智能电网中的智能化设备技术

为提升电力系统的工作性能,我们必须在智能电网中使用最新电子设备。新技术与设备的使用能提高功率密度、成产效率、供电可靠性以及输配电系统性能。此外,我们要在负荷特性与电网间寻找出平衡点来提高电能质量。

(1)电力电子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控制与变换。当前,半导体功率元器件逐渐向大容量、高压化方向发展,很多电力电子产业都以高压变频作为主要的传动技术。同步开端技术的智能开关。新型超高压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交流柔性输电技术。用户用电技术有动态电压恢复器、静止无功发生器。

(2)分布式的能源接入技术。自我调节能力和智能判断基础上的分布式管理与多能源统一入网,是智能电网系统中的核心部位。这个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和监控电网与用户用电信息,以输配电方式为终端输送电能时也是最安全和最经济的。分布式电源(DER)的种类主要有:光伏电源、风力发电、燃料电池、小水电、储能装置能等。通过智能自动化系统,可以将多种分布式电源犹记得并入电网之中,并保证运行有很强的协调性。在提高系统工作效率与可靠性的基础上,节省了大量的输电网方面的投资。有力的支持了峰荷电力与电网紧急功率,进而带来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7发电机功率与预测短期负荷技术

超强的预测力是构建智能电网技术体系的有力保证。实现短期负荷预测和发电机功率预测,必须将只能传感器与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技术支撑。这样才能实现短期的预测和预警。

2.8蓄能技术

不稳定是可再生能源的最大缺点,因此,智能电网的储能技术室很多单元构成的,例如:电容器储能、超导磁储能、化学电池储能和燃料电池储能等多种形式,这些储能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高效、高密度。

2.9电力控制技术

同样,电力控制技术也是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构建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技术可以优化运行系统,很好地完善智能电网体系结构。

3结束语

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相比具有突出的优点。该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创新科技为技术手段,通过技术融合加以实现。智能电网在我国属于开始阶段,各种技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这样才能最终确立相关技术体系标准,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