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
在剧中,有好几处都讲述了毛泽东读书的情景。一处是毛泽东本是去买鞋的,可是当他一见到书店,便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虽然当时他穿的鞋子已经烂得不能补了,最后却毫不犹豫地把那本关于伦理学的书买了下来,而买鞋的事却早已抛到脑后。
看到这一幕,我不由暗暗地想,是什么让毛泽东不惜花掉身上仅有的钱去买书呢?也许正是他那种对书的热爱和渴望吧!书自有一种引人的魅力,这是多么美妙啊!毛泽东读书是非常勤奋的,后来有一次,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借给他一部伦理学手稿,他为了及早把手稿还给老师,竟然一个星期晚上不睡觉,把几十万字的手稿抄了下来。在那漆黑的夜里,有一个年轻人,在闪烁着一点光亮的房间中聚精会神地读书抄书,那画面多令人感动啊!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今天,想到了自己。今天,有很多人只读到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有的人从不从不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学习机会,把大好的读书时光白白地浪费掉了,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个。虽然我也是学生,是读书人,但读书的热情却远不及毛泽东。为什么毛泽东在那样差的条件下仍如此努力学习?为什么在现今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中,我们却不能像毛泽东那样努力学习?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毛泽东心怀国家,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怎样通过读书,来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让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正是这种伟大的理想,一直激发着他努力学习!看�
电视剧中,还有一个片段,说的是毛泽 看到这里,我深感惭愧。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没有像毛泽东那样节俭。在我眼里,一个作业本只不过是三毛钱,值什么钱呢。所以,我经常换用新的作业本,每一本只写一半就扔了。想到自己的行为,我真想痛揍自己一顿。我是那样的可恶,三毛钱难道就不是钱吗?要砍掉多少树木才能做成一个作业本啊?过去,我从不思考这些问题。但现在我会考虑了,从毛主席的言行中,我深刻地明白到,无论在多富裕的条件中,我们都应节约资源,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最终解决问题。
这部电视剧主要讲了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雨等一代国家领导人的少年生活。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就有
远大的抱负。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毛泽东。我被他勤学苦读的精神及惊人的气魄深深的感染了。
毛泽东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他为了买书省吃俭用,有一次杨老师看见他的鞋漏脚趾头了,就给他一元钱对他
说“买书是好事,但是你也不能不顾及自己的穿戴呀!”谁知毛泽东又买成了书。他因买不起书,还经常借书看,但有同学不想借给他,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书一旦借给他,就不是书了,他在书上批注的字比书上的字还要多。
毛泽东不仅自己爱读书,还成立了一个读书会,讨论国家大事,学习课本学不到的知识。
毛泽东机智勇敢,他曾经带领一二百学生军战胜了拥有一二千人的付良左军阀,当时,学生军只有木棒和鞭炮,敌军有真枪实弹,正因为毛泽东浑身是胆,头脑中盛满智慧,敌军才乖乖的缴枪投降。毛泽 这部电视剧对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子有良好的教育意义。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成为伟人,但我们可以学习伟人身上优秀品质,使自己趋向完美。
学习的启示。杨昌济教授主张大学要做好修学储能工作,既要踏踏实实的学习知识,又要储备能力,提升说话办事能力,修学储能要均衡发展。读书要博采众长,先博后渊,只有博采百家之长,才能提炼出更新的观点。喜欢社会科学的,要广泛涉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不要囿之一隅。即使确定了理想的职业,也不要囿之一隅。学习知识是分门别类学的,具体运用时是综合性的,要运用各种知识来解决问题。当众诵读是训练注意力的好方法,这是闹中取静啊,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蕴。互帮互助是学习的好方法,竞争也是。互帮互助和竞争也是做人的原则。在竞争中生存,在生存中竞争。人在社会关系中生存,需要各种利益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这就需要与他人发生关系,需要与他人合作。人的社会性就说明人天然具有竞争性与合作性。竞争性与合作性是人的社会性的基本标志。人与人之间没有竞争性与合作性,那么社会性就无从体现。
生活上的启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有奋斗精神。个人奋斗原则在坚忍,坚如磐石,坚定不移,矢志不渝,韧如蒲苇,百折不挠,柔而坚韧。坚忍也就是方圆相济,刚柔并济。要时刻注重提高精神境界,不可过分注重物质享受。人需要物质财富,更需要精神财富,在当前物欲横流的形势下,各种物质诱惑时时出现,作为大学生一定要提高精神境界,增强抵抗诱惑的能力,使自己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不要对社会有害。生活上亦要乐于助人,助人为乐。我们要关心家人,体谅家人,时常给家人打个电话,让家人知道你是牵
挂她们的。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父母的钱都是流血流汗挣来的,不可肆意挥霍。勤俭节约既是对父母的体谅,又是修身之本。人人生而平等,平等原则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人与人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之所以会产生这个怪胎,是因为这个怪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具备产生这个怪胎的条件,“孔圣人”把这个怪胎神圣化,作为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基础。共和国时期这种封建制度不存在了,但是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因此在共和国的天空阴魂不散,依然影响着人们。我相信,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最终会在共和国真实地确立,永驻人们的心间。而不是仅仅存在于纸上。大道理还是要讲的,大道理是社会的一面旗帜,是指引社会前进的明灯,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我认为大道理就是所谓的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思想,和有积极意义的社会道德(传统美德)。大道理下出人才,毛泽东和蔡和森等正是在这种这种大道理下成长起来的。人生需要自以为是。适度的自以为是是自信,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自以为是是懦弱,是人云亦云,是随波逐流;过度自以为是是自负,是固执己见,是冥顽不灵。要知错就改。勇敢的承认错误,诚恳的承认错误,勇敢的承担责任,主动的承担责任,不可以争功诿过。在生活上要善于求助他人,求助于他人是对他人能力的肯定,是对他人价值的肯定。生活中要多读书,善读书。读书时要思考,一边读一边思考,可圈点国画一些重点内容,写一些批注。这种读书方法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的读书方法,应该是好的,应该是值得借鉴的。
这部电视剧讲的是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剧中一个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少年,他们有着豪情壮志,发奋图强,立志要报效祖国。
怎样救国救民,这在少年毛泽东的脑海中回荡。少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们勤奋学习,积极交流,开阔视野,关注国事。直至在学生中演变成了如活如荼的最初的革命实践活动:徒步游走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已经给大家立了一个榜样。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郑州卖馒头的张大娘回家吃饭时不用守摊,只需把摊子一撂,放一个公告牌让顾客拿了馒头自己留钱。她留给人们实实在在的温暖和感动。“三鹿奶粉”“红心鸭蛋”“毒西瓜”……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似货、“毒”品。这些现象的存在,极大地伤害了人们对于真的追求。习主席强调依法治国。那些制造假货、“毒”品的人一定会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我们身边的假货、“毒”品也会越来越少。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做一个“真人”,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
17岁的郭秦姐姐家里虽然并不富裕,但她捐款捐物长达10年之久,让我非常感动。她创作的童话,稿费全部捐给孤儿,自己却顾不上打扮。福建省福安市的少年黄李贵,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坚持背生病的同学汤华涛上学,现在他们已经是中学生了。与此同时,有一个热门话题:“老人摔倒了,扶不扶?”有老人不慎摔倒,连忙高喊:“我是自己摔倒的,与你们无关。”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南京彭宇案的负面效应密切相关,让人感觉到比死亡更可怕的一种悲凉和无奈!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冷漠相待,要从自己做起,逐步改变这种现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被称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车祸瞬间挽救学生导致高位截瘫。“最美母亲”吴菊萍徒手接住从10楼坠落的女童被砸晕,左手臂多处骨折,受伤严重。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也夺走了李月的腿。“芭蕾舞公主”李月凭借那颗坚强勇敢、热爱芭蕾舞的心,坚强地活了下来,在鸟巢绚丽的灯光下,她优美的舞姿,感动了多少中国人!她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论你遭遇了什么,决不能轻言放弃,不要放弃对美的追求。
虽然生活中也伴随着假恶丑的现象,但是真善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更应该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不要被假恶丑的現象所迷惑。
剧中众人物,首推润之,歆慕其才,钦羡其智。
1、博闻广识,经纶满腹。众人对此甚有所感。弱冠之年,毛于诗词、伦理、军事、哲、史、时事------其无所不通,无所不精。阅书之时,勤于深思,习性举笔批注,频频见解独到,观点深透。常夙兴夜寐,秉烛夜学,所到之处必随身负笈。频频游走于各书店(平时省吃俭用),屡屡潜身图书馆,好一股力争上学之拼劲,无不令今之学者自愧形秽 !对此,心寒吾辈,习学修文之人,不学则已,既是习学,则应学出真道,习出真学,何必虚废大好韶华?
2、习学之余,砺炼身骨。尤风雨雷电交加之际,喜旷地淋雨,狂奔野林,倍增其炼身之心志。毛深信:炼就铮铮铁骨乃康健之基,革命之本。故其能游渡湘江与长江便不足为奇,更为其跋涉万里长征奠立坚实之基。据此,今之吾辈可扪心自问:此炼身之事犹反掌之易,伸手之便,吾辈何尝付之而行?纵便稍许偶炼亦可,不求横渡千米长江,不求跋涉万里长征,无求朗朗硬气,无求铮铮铁骨,惟求炼就一副康健之身够去病远祸即可。诸君试想:虚体弱骨,奚以事成?
3、请错至真至诚。某日课堂上,毛因不满袁(仲谦)老对其文章评分,当庭与师争辩,袁一气之下,怒颜遣毛出室。经杨(昌济)耳提面命,毛深知己错,于当晚赴袁家,立于门庭,请错于袁,然袁闭门不见。倏然雷电交加,风雨降至,毛无为之所动,巍巍然犹盘石矗立,虚无风雨,直至平明。袁卒为之所撼,敞门迎之,授其古文书籍,一番苦心教诲,毛甚为感激。 毛之雨中请错毫不亚于远古负荆请罪,此至诚请错能振天撼地,岂不感动诸君乎?诸君可掏心自问:吾辈可至此?纵毫末之过,俯首鞠躬,道错一声即可?不然,如今众青年之士,十有五六可谓礼教丧尽,道德沦丧,庸讵不令人痛矣?!
4、初显军事才能、领袖风范。习学于长沙师范之时,一次军阀欲攻长沙,毛审时度势,欲施计降敌,于是率蔡(和森)、萧(子升)二人诳谖与之谈判,矫桂军之命,逼敌自降。以区区二百徒手学子缴得三千枪械,可谓智也,谋也,勇也!如此一来,免得一场长沙浩劫,其军事才能锋芒初露。弱冠前后,却胆识过人,深谋远虑,佩之!不求今人领军将才,但求稍具遐思远虑、智勇兼备之能,善审时度势,方可便于立身闯世。
5、以天下为己任。乱世民国,乌烟瘴气,举国动荡,民不聊生。生于乱时,活于动荡,青年毛氏则身怀鸿鹄之志,志在救中国、救天下,何其壮哉!年齿不高,尚为学子便以天下为己任,推古至今诚难能可贵。相形之下,今之青年何如?诸君可熟“孔孟老庄”乎?诸君可知“九一八”乎?诸君可记“八荣八耻”乎?-------无求诸君时时炎黄、处处中华,只愿心存家国,所思所为不损国害民即可。请诸君再三深思!
相形毛氏,反比吾侪,犹之乎溪壑比形于浩海,亦似小石小木之存乎大山!弗不有退避三舍之慨,愧矣!
进步青年蔡(和森)、萧(子升)二人,德才双馨,举止沉稳,善于深虑远思,大有孔孟遗风。与毛同窗数载,交谊深厚。再有向(警予)、陶(斯咏)、蔡(畅)、杨(开慧)等进步女青年,同为毛之好友,亦交情甚厚。此帮男女,吸受先进思潮,常逆旧制而行,聚而论书,善传新道,广开民智,悉为中华革命史上有为之士。提及这等青年,仅愿今之青年能学其精神,心系炎黄,心怀国民,心爱中华!
孔(昭绶)身为长沙一师一校之长,敢于改旧规立新制,善于因材施教,开教育之新风,立教育之新标,可谓民国教育开明之士!其深知教育乃一国之根本,欲真正改变落伍之旧中国定从教育始。故其允愿并倾力支持学生吸受新思潮,亦不时教之明学习之宗旨、树爱国之情操。(诸君可思当今中国之教育体制,悲乎?)。岂料日后中国之命运果真竟由孔之弟徒(毛、蔡等人)起风云变幻!这不乏孔先生之功德!
杨(昌济),亦民国教育之明士。尤器重毛甚,常为其授道解惑,允其时时可入杨家书屋,圆毛广览群书之愿,可谓毛之幸哉!此可言之,杨乃毛引路之灯、精神将师。杨某善慧眼识得英才,如无杨器重所导引则可无他日之毛,言亦不为过。故杨某深有远略,致信于章士钊荐举毛、蔡二人,曰:“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由此见得,此生遇得杨某,乃毛之万幸!{千里马需遇得伯乐,歌舞者得供之舞场。纵为俊才,苟无展艺施才之地,与匹夫之辈何异?(今之中国大学生众多失业,其身价等同民工,其中亦不乏英才。可谓悲乎!)}
众情节动人处不少,以徐(特立)、蔡(和森)师生二人含泪啃窝头实为最甚。此窝头乃为他人所弃,蔡见之不食可惜,便自食之。岂知弃窝者见之,讥言讽语,无情奚落。蔡木然无语。正逢徐闻见,迈步蔡前,要其窝头,啃之,笑而语蔡:“香矣,汝若不食吾欲全食!”蔡亦笑而啃之,瞬息泪盈四目。感人甚深!谷食乃为农家苦心种作,粒粒皆风雨铸就,盖来之不易!弃之不食,实为不该!要知节俭乃立身之本,故欲立身必得养以节俭之性。(诸君知否尔等十有五六浪费食粮之严重乎?望深思!)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众学子齐诵梁(启超)著《少年中国说》,声雄如钟鼓,山可崩地可裂,好一腔热血,豪气直干云霄!那场景个痛快,可震天动地更可振人心,拳拳爱国之忱油然而起!旧中国之改造可有希望,此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青年,正是救世主!日后革命中国,果真不少英才俊杰出于此等青年(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罗学瓒、周世钊、张昆弟------),苟无此等人士,难言有今日之辉煌中国,幸甚至哉!
-----------------
纵观全剧,感慨动人处实为不少,余独拣举数处作如是观,略抒一己之感慨而已。
观毕《恰》剧,感慨颇深:身为韶华之士,首应心系国民;继而惜珍韶光,多览群书:再者应守循礼数,修养品性:末之可多交良师益友,广游神州河川,壮心宽怀------
这本书是一本红色经典青春励志小说,它讲述在二十世纪旧社会时,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优秀青年为国家、为民族,为了理想,为了志向而所做的一切。自己读了《恰同学少年》后,我才真正了解到了伟人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恰同学少年》里有毛泽东与肝胆相照的朋友,风华正茂的进步青年一起抗击旧社会封建恶势力的故事,也让我看到了多面的毛泽东。有理想的毛泽东、有才华的毛泽东、有胆识的毛泽东,越看越觉得全身上下仿佛都洋溢着青春活力。
有理想的毛泽东
在“板仓先生”给毛泽东上的第一课时,问毛泽东的理想,他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这是因为毛泽东有太多的理想和抱负了,也就是这些了理想,这种“鸿浩之志”的理想使他成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
有才华的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一篇《普胜法,毛奇谓当归功于小学教师,其故安在?》让它成为师范大学入学考试第一名。又在《新青年》报上发表,还有那“河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都足以表现毛泽东的才华横溢。
有胆识的毛泽东
我觉得毛泽东的智慧、胆识可与诸葛亮相比。因为在长沙城面临一场军乱时,他能临危不乱并去侦察敌情。特别是在本书结尾的“猴子石之战”中大摆“空城计”,毛泽东以自己过人的胆量与智慧带领二百手无寸铁的学生军与湘军对抗,再用鞭炮丢进洋铁皮桶里,炸出的声音像是枪打的以此虚张声势,吓唬对方。让敌人闻风丧胆,而且他与蔡和森、萧子升三人假装是桂军与敌人进行谈判,当马疤三从城里逃回敌窝汇报情况时,毛泽东以他稳坐泰山之势,使对方对马疤三的话半信半疑。正是由于郭亮的一枪救了毛泽东等人。最终全都机缴枪投降,为长沙城避开了一场血风腥雨。
如果想当一个好学生要学毛泽东,他既肯动脑,又肯动笔墨,所以他看过的书总是批注很多,写满了心得。写批注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又可以帮助消化书上的知识。由于毛泽东不懂就问,所以他成了“时事通”。我今后也如此的学习,养成读书爱批注的习惯。
还记得那位被学生赶走的张干校长吗?还记得他为了学校的经费而努力着,甚至把自己的钱和表拿出来的那一幕吗?为了保护学生,他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可结果呢,却遭受到了学生们的白眼,甚至还沦落到被自己的学生开除。
在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前,张校长不但没有向哪个人抱怨,而且还把办公室里的一桌一椅擦的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当我看到这一刻时,我落泪了,如此一个认真负责的校长怎么会被学生赶走呢?
如何看待“用心良苦”这个词一直是大家该深思的一个问题。就如前几天,正当我看电视看得投入的时候,爸爸却突然厉声厉色地把我叫到房间,“你怎么做事总是拖泥带水的,吩咐了你多少次了,怎么还没有把钥匙拿回爷爷家去,你,现在立刻给我拿过去!”声音如雷贯耳,我吓了一大跳,再看看爸爸发怒的表情,看看时钟上的时针正对着十,我的眼睛模糊了,却又不得不摸黑去爷爷家里。在路上,我不断地在心里骂着爸爸,骂他狠心,一点都不关心我。回到家时,我却看到了爸爸,他正站在家门口等着我回家。第二天,我去学校开散学典礼,回家时,家里没有人,门也照样紧紧地关着,这时,我才知道爸爸为什么让我摸黑,愧疚呀!
“……我们不能凭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这么做常常会有损公允,伤害到别人的。”杨老师的这番话,也就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去对待一个人,一件事了。
即使是让人厌恶的刘俊卿,也值得让大家深思。其实,刘俊卿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他为了能早日出人头地,也是非常拼命地读书。那,是什么让他误入歧途的呢?正是错误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最近,有人在网上说,其实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刘俊卿,没错,小气、只计个人得失、不为他人着想,这些,不也是随便就可以在我们身上找到的缺点吗?我想,编剧是为了我们而塑造这个人物的吧。最后,刘俊卿为了亲情,为了全长沙,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之所以有这份勇气,应该是他已经觉悟了吧。那我们呢?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为他人着想,不再自私自利呢?
最近几个星期,中央一套正在播出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我看完后,深有感触,得到了许多启发。
《恰同学少年》讲的是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在长沙上湖南省第一师范时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的事情。他们有许多同龄人所做不出的。伟大举动:突发奇想—建立读书会;打破陈规—下令赶校长;修身储能—不带一分钱游遍湖南;锻炼身体—创立学生志愿军;扫除文盲—创办免费工人夜学;保卫长沙—赤手空拳战胜三千溃军……他们的事迹看起来可望而不可及,但是他们靠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做到了,还干得非常漂亮,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
其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毛泽东和萧子升结伴游遍湖南的事情。毛泽 最惊人的是,他们没有带一分钱,仅仅带了一把伞和被褥。第一天起程时,毛泽东靠自己的劳动坐了一天“霸王,为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而奋斗吧!
假日里,我读了一篇文章叫《顶碗少年》,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不断地去努力,不怕失败,而且还要有一个平稳的心态。读了《顶碗少年》这篇文章,更让我懂得了成功源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顶碗少年》第一次顶碗的时候失败了,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但台上并没有乱,少年只是微笑,重新拿起盘子,但是遗憾的是盘子又掉了下来。第三次,少年终于成功了。这让我真的明白了如果想成功必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才能成功。
读了《顶碗少年》我认识到了我是多么的幸福,我和他比起来我幸福多了。顶碗少年一天吃不好,睡不好,而我呢?一天吃的好睡的香。
但让我更感动的是那些可爱的群众,也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人的宽容。假如观众在看见他第一次失败的时候把他赶下去,他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功。有一次,我把家里最贵的碗摔坏了3个,但是爸爸妈妈并没有说我,而是鼓励我。从此,我也学会了宽容他人。
成功源于自己不断地努力和强大,成功也离不开别人的宽容和理解。面对自己的失败,不灰心便会有机会,面对他人的失败,给予一些宽容,就是对别人最大的帮助。和少年比起来,我们生活在这如此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再也没有为了生活,而去街头卖艺的人了。作为学生,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小小困难以及挫折,这些同顶碗少年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爱作文学校四年级
陪伴我们走过一个半学期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已经看完了。我已经看了两遍,因为我自己私下里看了一遍,又跟着班级看了一遍。所以我对这个电视剧的感触很深。
恰同学少年,时光正好。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多少伟大的历史名人,他们在青春时的经历,在这部电视剧里很精彩的展现出来。风华正茂,渴求干出一番事业的他们,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也有过人的胆识和才华。因为有了他们新中国才得以成立。青年是祖国的栋梁,在这部电视剧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部电视剧里我最欣赏的是毛泽东过人的胆识,在最后溃军进攻长沙时,他领导着湖南一师范的学生军来抵挡住了溃军,并成功地保护了长沙这座古城。没有足够的胆量何来此成功?同时,这也为以后毛泽东领导着中华人民共同奋起斗争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我还欣赏萧子升和蔡和森的沉着冷静和成熟,遇事不慌,并且有一定的规划,不鲁莽行事,这与毛泽东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每个人都各自有优点,我相信萧子升和蔡和森的成熟冷静对于毛泽东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青春正茂,青春期心理的萌动,促使着这些青年都有了各自倾慕之人。我非常羡慕蔡和森和向警予的爱情。他们最后于法国结婚,夫妻俩最后都抗战到底,顽强不屈。他们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他们值得我们钦佩。陶斯咏倾慕的是毛泽东,陶斯咏,虽然是千金小姐,但是她却并没有被那些资本主义的思想而影响。反而追求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这些原因让她与那些进步青年们在一起开会,发表言论,组织工人夜学……陶斯咏与毛泽东之间的友谊,让我羡慕不已。但是到最后,毛泽东却说自己并没有对陶斯咏有男女之情。这让我觉得陶斯咏非常的可悲可怜。与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一辈子只能做朋友,陶斯咏的内心一定很难过。尽管这样,她还是与毛泽东做回了朋友,珍惜他们现有的友谊,并且在物质上帮助毛泽东,她是毛泽东最知心的朋友。最后,陶斯咏以她先进的思想,教书育人,教导出不少的新青年。
恰同学少年,时光正好。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有了这些新青年,新中国才得以成立,才得以崛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树立远大的理想,向他们学习,共同努力,中国梦的实现,舍我其谁?现在,以中考为目标,有了坚实的知识,才可以为国做事,趁着青春年华,拼一把,搏一回,莫要辜负了自己,莫要辜负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