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初二的学生必须掌握这篇课文的翻译以及赏析。
1、《湖心亭看雪》赏析大集合
2、《湖心亭看雪》作品赏析
3、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更定指几点?
4、《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本
5、《湖心亭看雪》优秀导学案设计
6、读《湖心亭看雪》有感
7、《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8、解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9、张岱的《龙山雪》《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练习题答案及翻译
10、张岱《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字词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5.【拏(na)】即“拿,“持 ,引申为撑、划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8.【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惟】只有
9.【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0.【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10.【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1.【强(qiǎng)饮】尽力地喝。强:尽力。勉强
12.【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3.【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4.【及】到……时
15.【舟子】船夫。
16.【喃】象声词。
17.【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
18.【更】还。
19.【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20.【绝】断绝,消失。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已经接连下了好几天了,湖中行人,各种飞鸟的声音也都消散了。 这一天晚上的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砀沆(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拿一小船 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①完了,结束 ②消失 ③撑,划 ④鸟兽的细毛 ⑤独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⑨客居 ⑩等到)
3.填空。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 张岱字 宗子,号陶庵 , 明末清初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4.用文中词语填空。
(1)看雪的时间:凌晨
(2)看雪的地点: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
(4)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
(6)看到的雪景:白茫茫一片
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余挐一小舟( ) ②雾凇沆砀 ( )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④客此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上下一白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①上下一白 ②及下船
C.①是日更定矣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千山鸟飞绝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参考答案:
1.①通“桡”,撑(船)。②白气弥漫的样子。③尽力 ④客居
2. D
3.①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 一样痴的人呢!
4.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明主题,突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独、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二、自主预习
1. 背景资料
张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更( 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
(2)词语释义
绝: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3)一词多义
①是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②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③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④大: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
⑤余: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4)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③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④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5)古今异义
①白 古义:杯。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白色。
②更 古义: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例:是日更定也。
今义:更加。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答案示例: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答案示例: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答案示例: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答案示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2.写法探究
(1)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 15 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三、课堂小结
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让我们一起背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作者简介
张岱(15~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3]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被称为“都市诗人”。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作者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4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5拿(rao):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8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9惟:只有。
10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1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12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3强(qiǎng)饮:痛饮。强,尽力。
14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5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6及:到……时。
17舟子:船夫。
18喃:象声词。
19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20更:还。
21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以后,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像米粒一般的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像你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赏析】
《湖心亭看雪》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痴似相公者”,“湖中人鸟声俱绝”仍出来赏雪。“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说明是早有准备,更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痴”。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俱:都。
绝:消失。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独:独自。
拏(ná):同“桡”,牵引。撑(船)。一作“挐”。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而已:罢了。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拉:邀请。
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而:表承接,然后。
是:表判断。
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内容简介:本文是张岱(di)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原文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停止,结束。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陶庵梦忆序》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
《陶庵梦忆序》是明代文学家张岱为《陶庵梦忆》一书所作的序言,是一篇“说梦”的散文佳作。文中描写了张岱在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作者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昔日奢华的果报,并
作品原文
陶庵梦忆序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1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2。作《自挽诗》,每欲引决3,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4人世。然瓶粟屡罄5,不能举火6。始知首阳二老7,直头8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粧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9,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10: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11;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12;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13;以荐14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15;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16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17,夜气方回18。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19,车旋蚁穴20,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21,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22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23。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24,恍然犹意未真25,自啮26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27,犹事雕虫28,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29,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30,漏尽钟鸣31,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32,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33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34,劫火35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词语注释
1.駴駴(hài):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
2.愕窒(êzhì)不敢与接:不敢喘气,害怕接近。愕,陡然一惊的样子。窒,指窒息。接,接近、接触。
3.引决:自裁,自杀。
4.视息:观看和呼吸,即指活着。
5.罄:(qìng),空,净尽。
6.举火:指生火做饭。
7.首阳二老:伯夷、叔齐是商末孤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接受,叔齐也不愿意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8.直头:竟自,一直。
9.生长王谢:这句是说,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望族,他们的生活都很豪华。《南史·侯景传》:“景请婚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求之。’”后世因以代指门高世族。
10.罹(lì)此果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罹,到。果报,佛教说法,认为人作了什么样的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称为“果报”,也称“因果报应”。
11.以笠报颅,以篑(kuì)报踵,仇簪履也:这三句话是说,今天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这是报应过去的插簪穿履。下面几句句意相同。笠,草帽。篑,草编的筐子,这里指草鞋。踵,脚跟。仇,报答、报应。
12.以衲(nà)报裘,以苎(zhù)报絺(xì),仇轻暖也:衲,补裰的衣服。裘,皮袍。苎,通“苎”,麻织品。絺,粗葛布。轻暖,轻而温暖,比喻衣服鲜厚。
13.以藿(huì)报肉,以粝(lì)报粻(zhāng),仇甘旨也:藿,一种野菜。粝,粗米。粻,好粮米。甘旨,美叶的食品。
14.荐:草褥子。
15.以绳报枢,以瓮报牖(yǒu),仇爽垲(k?i)也:枢,门轴。牖,窗口。这里说用绳拴门板,用瓦瓮的口作窗户,极言其贫穷之状。爽垲,指明亮干燥的房子。
16.舆从:舆,车、轿。从,随从的人。
17.鸡鸣枕上:在枕上听见鸡叫。
18.夜气方回:夜乞,黎明前的清新之气。《孟子·告子上》:“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孟子认为,人在清明的夜气中一觉醒来,思想未受外界感染,良心易于发现。因此用经比喻人未受物欲影响时的纯洁心境。方回,指思想刚一转动。
19.黍熟黄粱:自己刚从梦中醒来。黄粱,事出唐沈既济作的《枕中记》。大意是说,卢生在邯郸路上遇见道士吕翁,吕翁给他一个磁枕,他枕着入睡,梦见自己一世富贵,梦醒以后,才明白是道士警告他富贵是一场虚空。在他初睡时,旁边正煮着一锅黄黍,醒来时,黄黍还没有熟。
20.车旅蚁穴:自己的车马刚从蚂蚁穴中回来。蚁穴,事见唐李公佐作的《南柯太守传》。大意是说,淳于棼在家中酒醉,梦至“槐安国”,国王以女嫁之,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后与敌战而败,公主亦死,被遣回,梦醒之后,寻找梦里踪迹,见槐树南枝下有蚁穴,即梦中所历。以上两句都是借比自己历经艰难之后的寂寥时刻。
21.不次岁月:不排列年月。
22.志林:书名,后人整理苏轼的笔记,分类编辑而成。这里借指一般分类编排的笔记本。
23.城郭人民,翻用自喜:古代传说汉朝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来变成了一只鹤,飞回家乡辽东,见到人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见《搜神后记》)这两句是说,如同见到了昔日的城郭人民,自己反而能因此高兴。张岱所作《陶庵梦忆》一书,多记明代旧事,所以暗用了这个世典故。
24.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见《新唐书·选举志上》)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称鹿鸣宴。
25.犹意非真:还以为不是真的。
26.啮(niè):咬。
27.大梦将寤:这里指人的一生将尽。佛家常称人生一世为大梦一场。寤,醒。
28.犹事雕虫:这里指写作。雕虫,雕刻此虫,比喻小技巧。
29.慧业文人: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慧业,佛家名词,运用智慧的事业,这里指文事。
30.邯郸梦断:即指前所述的黄粱梦醒。
31.漏尽钟鸣:古代用铜壶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种报晓。漏尽,即指夜尽。钟鸣,即指天明。都是说夜梦该醒的时候。
32.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枕中记》载卢生将殁时上疏,没有“犹思摹榻二王”的事。汤显祖根据同一故事写的戏曲《邯郸记》,在卢生临死时,却说过这样的话:“俺的字是钟繇法贴,皇上最所爱重,俺写下一通,也留与大唐作镇世之宝。”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他们和钟繇都是著名书法家。
33.名根:指产生好名这一思想的根性。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
34.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35.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这里指焚化身体(结束一生)的火。劫,梵语“劫蔌”的略称。动蔌是一在段时间的意思。这里指人的一生。
原文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篑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暧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白话译文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变成了可怕的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哀悼自己的诗,每每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存米的瓶子里常常是空的,不能生火做饭。我这才懂得伯夷、叔齐竟直饿死,(说他们)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在饥饿之余,我还喜欢写些文章。因此想到以前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很享受过豪华的生活,现在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用竹� 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自己应当从黄粱梦、南柯梦中醒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受用?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不用写年份;也不分门别类,以与《志林》相差别。偶尔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却反而自己高兴。这真的可以说是痴人的面前不能提梦啊。
以前有一个西陵的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跤,把酒坛子打破了。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惚惚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害怕那不是梦,一个又害怕那是梦,同样是做梦的人。
我现在一生将尽,但还在从事写作,这又是在说梦话了。因而叹息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难化解,正如黄粱梦醒,时间用尽,在其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榻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一样。因此,他们的一点名根,实在是像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虽然用猛烈的劫火来烧它,也是无法烧尽的。
创作背景
《陶庵梦忆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知识点
1、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饥。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2、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
以竹� 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
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作品鉴赏
在此序中作者以雅洁优美散文形象,叙述了作者繁华生活过后最终归于沧桑的经历,作者把今日的饥饿贫穷归于以前奢华生活的报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此序的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是由此而来。
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的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成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须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作者用看似虚化的比喻与其实际状态相连,突出了作者写此序时的”痴“状心态。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的典故;在文中描摹自己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的心理时,联想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的典故;在文末描摹自己写作时“名心难化”、“名根不失”的心理时,再联想到邯郸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张岱(15~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辛卯岁末,应常州好友增红兄之约,两个语文人自驾赴皖,至滁州醉翁亭小游。
我们由苏入皖,从宁到滁,渐近琅琊景区,便不由自主地欣然背起《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车子经琅琊古道,直至山门。只见山门楼牌高耸,飞檐斗角,门楣处有苏轼题写的“琅耶山”三字,遒劲有力,颜色斑驳,苍古深邃,远处琅琊逶迤,层峦叠嶂,寒树丛立,让我油然而添几份肃穆之感。
是日天不晴朗,满目灰暗。走进山门,不见很多游客,少熙攘,少喧哗,偶闻几处鸟鸣,感觉很静。我们很喜欢这样幽静的氛围。
首景即琅琊墨苑。琅琊墨苑建筑为苏州园林风格,亭堂飞檐翘角,色彩淡雅和谐,山上峰峦叠翠,山下亭、台、轩、廊、小桥、假山曲径相通,景色宜人。特别吸引我们的是墨苑碑廊的黑白碑刻,这里有很多关于琅琊山、醉翁亭的墨宝镶刻于此。我与增红选择在文征明书《醉翁亭记》的巨型横式碑刻下以及蔡元培书的“山水清音”碑刻前留影。
离开琅琊墨苑,经醉翁潭,我们到了醉翁亭。只见醉翁亭前横卧一条浅浅的山涧,业已水落石出,一座窄窄的小石桥跨越山涧,联接琅琊古道与醉翁亭。一块巨石上勒刻“千古醉翁亭”五个大字,系李瑞环在醉翁亭千年之庆时所书。跨越石桥,踏四五级石阶,过一道门楣上刻有“醉翁亭”三字的窄窄方门,连过两道砌有三两级石阶的门槛,眼前便是醉翁亭。千年醉翁亭,赫然在眼前。站立在醉翁亭里,四柱之外是粉墙黛瓦的镂空围墙,透过由古图案镂空的墙窗,我看到远山邈邈,古道盘旋,古木幽森,山涧蜿蜒,我忽然有思接千古的感觉,千年之前,欧公就是在此写“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的吧?醉翁亭正是如欧公文章所言“有亭翼然”,我还想,千年前的欧公就是于此亭之上享用“宴酣之乐”“众宾欢也”“太守醉也”的吧? 驻足小坐,忽见几枝腊梅已开出黄灿灿的花来,且香气盈盈,我又在遐想,这香气一定发自千年之前,欧公当年就是在此闻香把盏、作文写诗的。想到此,我不由感动,我与欧公已经有了一回晤面了,我仿佛看到当年“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的情景了。逗留醉翁亭,见亭柱上有两副对联,我很是喜欢,一幅是,“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另一幅是“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谓妙绝。环绕醉翁亭的亭阁不少,比如,二贤堂,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意在亭等,与醉翁亭相映生辉,构成了一组古亭堂斋群,或粉墙相隔,或曲径通联,或拱门相望,别有一番风景。世称醉翁亭为“天下第一亭”,这不仅有史为证,更是以物为证的。
醉翁亭属于千年遗址,欧阳公馆则属于现代建筑。它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叹为观止。欧阳公馆即欧阳修纪念馆,由郭沫若亲笔题写匾额。馆内正中悬有“一代文宗”巨匾,且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充分展示了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以历史本来面貌,将欧阳修的形象再现于广大游人面前。
馆内还陈列着历代收有欧阳修诗文的书籍。馆内没有他人,只有我与增红两人。我们细细阅读三十幅壁画,并站在欧阳修的塑像前,大声诵读由苏轼亲书的《醉翁亭记》,感觉到幽古豪放之气充盈我身。我特别喜欢欧公塑像两侧柱子上的一副对联:“一代文宗建名亭撰名文流芳百世,雨番宰辅树正气立正义旷典千秋”。断句诵读了好几遍以致成诵。一个语文教师,在醉翁亭下,置身欧阳公馆,立于欧公面前,大声诵读由苏轼书写的《醉翁亭记》,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想起了1997年的春天,我在武汉黄鹤楼上面对长江默念《黄鹤楼》,20xx年的夏天,我在岳阳楼上,面对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朗诵《岳阳楼记》的情景。现代与历史一次次地交汇,我与古人一次次地面晤。穿越时空,总会有偶然的相遇。
从欧阳公馆到深秀湖还是有段距离的。用《醉翁亭记》里的句子来说,“峰回路转”,我们“山行六七里”,过“蔚然深秀”门,眼前忽见一泓湖面,四面环山,一湖如镜。深秀湖因“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源自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桥、湖心亭、玉带桥与四周山色相映成趣。我禁不住快步来到湖边,俯首蹲身,用手撩拨湖水,清凉透心,水花飞溅,湖面顿时展开涟漪。
我们到深秀湖已是午后,无奈饥肠辘辘,但是,因为时至岁末,饭馆已都休业,我们只好在湖边一家小店里泡了盒快餐面充饥,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也觉得心满意足,且与增红戏言:面客之意不在面,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面也。临别时,我还买了一把书有《醉翁亭记》的扇面以作纪念。
离开深秀湖,我们又是一路照相,把不少石刻摄进相机,有乔石书的“琅琊山”,沈鹏书的“与民同乐”,欧阳中石书的“千年醉翁”等。
我与增红一路下山一路聊天,慨叹此行无悔,收获颇丰。增红说:“何处无亭?何处无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连声称好。晚上,我们在南京与朋友聚,席间觥筹交错,言谈甚欢,其间我自然少不了讲述小游醉翁亭所见所感,不知不觉酒多兴浓,便随口而出:“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樵夫醉也,樵夫谓谁?昆山老刘也。”
欧公从前建亭撰文雅乎千载,樵夫如今游山抒怀快哉一日。滁州归来,遂写《醉翁亭游记》以述感并备忘。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更定。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 拿:撑,划。
(3)雾凇沆砀。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5)是金陵人,客此。 客:客居。
(6)及下船。 及:等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第l句是正面描写,第2句是侧面烘托。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