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故事:且以优雅过一生(优秀10篇)

杨绛先生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学: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下面整理了杨绛语录,欢迎阅读!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杨绛的故事:且以优雅过一生(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杨绛被称为先生的原因 篇1

在古代,"先生"这个词主要称呼老师,据史料记载,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也就是说“先生”一词最开始表示对老师的敬称,后来对于身份、知识等达到一定层次的人也都叫做“先生”。而以前的老师大部分为男性,所以“先生”就逐渐就变成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而事实上,一些知识女性也应该属于“先生”之列。

生于民国,大家闺秀,书香门第,德高望重。杨绛被称为“先生”,代表了众人对她最大的敬重。历史上,被称为“先生”的女士也一样矫矫不群,甚至叱咤历史风云。她们抹去了世人的刻板成见,证明了女人,也可以顶半边天。

.《流浪儿》 篇2

我往往“魂不守舍”,嫌舍间昏暗逼仄,常悄悄溜出舍外游玩。

有时候,我凝敛成一颗石子,潜伏涧底。时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淌泻而过,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静止的自己,仿佛在时空之外、无涯无际的大自然里,仅由水面阳光闪烁,或明或暗地照见一个依附于无穷的我。

有时候,我放逸得像倾泻的流泉。数不清的时日是我冲洗下的石子。水沫蹴踏飞溅过颗颗石子,轻轻快快、滑滑溜溜地流。河岸束不住,淤泥拉不住,变云变雾,海阔天空,随着大气飘浮。

有时候,我来个“书遁”,一纳头钻入浩瀚无际的书籍世界,好比孙猴儿驾起跟头云,转瞬间到了十万八千里外。我远远地抛开了家,竟忘了自己何在。

但我毕竟是凡胎俗骨,离不开时空,离不开自己。我只能像个流浪儿,倦游归来,还得回家吃饭睡觉。

我钻入闭塞的舍间。经常没人打扫收拾,墙角已经结上蛛网,满地已蒙上尘埃,窗户在风里拍打,桌上床上什物凌乱。我觉得自己像一团湿泥,封住在此时此地,只有摔不开的自我,过不去的时日。这个逼仄凌乱的家,简直住不得。

我推门眺望,只见四邻家家户户都忙着把自己的屋字粉刷、油漆、装潢、扩建呢。一处处门面辉煌,里面回廊复室,一进又一进,引人入胜。我惊奇地远望着,有时也逼近窥看,有时竟挨进门去。大概因为自己只是个“棚户”,不免有“酸葡萄”感。一个人不论多么高大,也不过八尺九尺之躯。各自的房舍,料想也大小相应。即使凭弹性能膨胀扩大,出掉了气、原形还是相等。屋里曲折愈多,愈加狭隘;门面愈广,内室就愈浅。况且,屋宇虽然都建筑在结结实实的土地上,不是在水上,不是在流沙上,可是结实的土地也在流动,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转啊!上午还在太阳的这一边,下午就流到那一边,然后就流人永恒的长夜了。

好在我也没有“八面光”的屋宇值得留恋。只不过一间破陋的斗室,经不起时光摧残,早晚会门窗倾欹,不蔽风雨。我等着它白天晒进阳光,夜晚透漏星月的光辉,有什么不好呢!反正我也懒得修葺,回舍吃个半饱,打个盹儿,又悄悄溜到外面去。

杨绛是个怎样的人 篇3

第一个方面就是从杨绛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上来判断,杨绛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大多数都是以简洁明了为主,再加上她的很多作品都被纳入了教科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文章其实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因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她的文章会产生不同的感悟,所以说杨绛是一个文学创作巨匠。

从第二个方面来讲,她的爱情观念和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爱情观是不一样的。在很多的访谈中她都提到过她的爱情观,从她的爱情观中可以得出有关于杨绛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的第二个答案,那就是杨绛是一个不因循守旧的人,她觉得爱情不需要门当户对,只要当事人愿意就行。

第三,杨绛还是一个敢于表达自己观念的人,这一点其实从她非常小的时候就能够看出来了,她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街上的女人走路,因为她们都穿着高底儿鞋能看出来。她很喜欢这样的穿着,所以在他的父亲询问她以后要不要这样穿时,她坚定的回答了是。

所以说,尽管杨绛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通过对杨绛的多方面分析,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温婉却坚忍,同时又不因循守旧的一个人。

被称为先生的女性 篇4

百岁才女——杨绛先生

她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让钱钟书发出“见到她之前从没想过结婚”的女子;她是精通英、法、西班牙等多国外语的女子;她是《堂·吉诃德》的中文译者;她是先后送走了自己独女和爱人的女子;她是写作《走到人生边上》的105岁老人——杨绛。作为一个文坛巨匠和百岁才女,她用一生辅佐文化昆仑,独成一派,像世人展现了一个女性传奇而厚重的人生。

民国第一夫人——宋庆龄先生

宋庆龄祖籍广东省文昌县(现属海南省文昌市),1893年1月27日(清光绪十九年)出生。从小家境殷实的她14岁就被送去美国留学,才貌双全。都说宋氏三姐妹每个人都是一段传奇的历史,一个爱钱,一个爱权,一个爱国,她们就如同浓缩的中国现代史。宋庆龄不顾家人反对嫁给孙中山,从此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在近代中国历史与对外关系中,这个女人的力量不可小觑。

世纪老人——冰心先生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她是近现代伟大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出生于1900年的她1999年去世,享年99岁,因此被称为“世纪老人”。在这个世纪里冰心创作了无数佳作,流传至今。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的散文和诗歌一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分别被茅盾称为“繁星体”和“春水体”。“在其《忆读书》中的金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仿佛成为后人纪念她的标志,想必每位读者都不陌生。

著名画家——何香凝先生

何香凝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荔湾区)人,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何香凝的父亲是香港经营茶叶出口和房地产的著名商人何炳桓,从小就家境颇好的她自幼学习,其他富家千金整日热衷打牌穿戴,而她却爱读书绘画,用尽各种办法只为求得看几眼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她的确是个激进者。何香凝是早期宣传妇女解放、倡导女权的杰出代表。同时,她也是一代画师,她的艺术作品透露着她的革命高风亮节。何香凝美术馆1997年4月18日建成开馆。时任中共中央江泽民题写馆名,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

小彩舞——骆玉笙先生

骆玉笙1914年出生在江南,刚刚6个月便被送给江湖艺人天津人骆彩武做养女,“小彩舞”这个艺名最初就是这样得来的。1951年参加天津曲艺团后,不再称艺名,改用本名骆玉笙。她是京韵大鼓的代表人物,唱段以声情激越、昂扬向上著称。1989年,骆玉笙以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获得“建国40周年最令人难忘的歌曲一等奖”。她对京韵大鼓的钻研和传承为世人赞颂,被称之为先生绰绰有余。

三三——张兆和先生

除了宋氏三姐妹的传奇故事外,还有“沈氏四姐妹”的故事。安徽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而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三三”就是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称。张兆和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人物,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对张兆和才女的最深情的告白。

民国才女——林徽因先生

林徽因可说的实在太多,这个传奇的女子让徐志摩神魂颠倒,让金岳霖终生未娶。她不只是个倾国倾城的女子,也是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当时中国没有建筑学这一门学科,是张学良请林徽因执教,才有了建筑系。借用papi酱一句话,林徽因才是“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女子。

逆袭的人生——潘玉良先生

潘玉良早年并不幸福,她原名张玉良,幼年时就成了孤儿,14岁被舅舅卖给了妓院作歌妓,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纳为小妾,改名潘玉良。逆袭的人生就在她身上上演,她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与徐悲鸿同学。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她是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的第一人。这个类似开了外挂的女子告诉我们三个字:“不信命”。

随着这一代代文坛巨匠的离去,我们被称为“先生”的女性貌似越来越少。快餐化、碎片化的文化打造了无数个“直播美女“,却再难塑造一代“女先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拿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年轻人,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是想得太多”。

杨绛人物评价 篇5

“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搜狐网 )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锺书 )

“你们捧钱锺书,我捧杨绛!”( 夏衍 )

“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 卢翎评)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周国平评)

“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作家黎戈评 )

杨绛的资料简介 篇6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荫杭之女。1935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创作的剧本有《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有《洗澡》等。2004年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再版达一百多万册;2013年以102岁的高龄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凌晨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简介 篇7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1923年,随全家迁往苏州,进入振华女校就读。1928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同年前往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了钱锺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1944年,创作的喜剧《弄真成假》在上海公演。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70年7月,下放至“五七干校”。1978年,出版《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的故事 篇8

不打扰父亲午休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里,大气不出,静静地翻,遇到要上厕所,或拿什么东西,也是如小猫行地,寂然无声。父亲一觉醒来,看到小天使般的杨绛默默陪侍在侧,心头一个咯噔,瞬间的温暖,岂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袄”所能比拟!父亲就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从此午休,都要杨绛陪。

勇敢说穿高底鞋

杨绛在北京出生,还不到100天,就跟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岁,随父母重返北京, 起初住在东城,房东是满族,她因此见识了梳“板板头”,穿旗袍,着高底鞋的满族妇女。她们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样嵌在鞋后根,而是位于鞋底正中,俗称“高底鞋”,或依其形状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满族女子穿上这种鞋,不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父亲有一次问杨绛:“你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高底鞋?”杨绛认真思索了一会,答:“要!” 。

懂事捡饭粒

杨绛六岁,进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读书。她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包饭。一天,小学生们正在用午餐,适逢一批客人进来参观,主陪的不是别个,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当时担任女高师的“学监”。贵客驾临,饭厅一片肃然,小学生们埋头吃饭,鸦雀无声。杨绛背对着门,没有看清形势,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饭粒。三姑母见状,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说了一句悄悄话,杨绛省悟,赶紧把饭粒捡起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办。

.《喝茶》 篇9

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以后他们把茶当药,治伤风,清肠胃。

不久,喝茶之风大行,一六六○年的茶叶广告上说:“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制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莱登大学的庞德戈博士(DrCorneliusBontekoe)应东印度公司之请,替茶大做广告,说茶“暖胃,清神,健脑,助长学问,尤能征服人类大敌——睡魔”。他们的'怕睡,正和现代人的怕失眠差不多。怎么从前的睡魔,爱缠住人不放;现代的睡魔,学会了摆架子,请他也不肯光临。传说,茶原是达摩祖师发愿面壁参禅,九年不睡,天把茶赏赐他帮他偿愿的。胡峤《饮茶诗》:“沾牙旧姓余曾氏,破睡当封不夜侯。”汤况《森伯颂》:“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而四肢森然。”可证中外古人对于茶的功效,所见略同。只是茶味的“余甘”,不是喝牛奶红茶者所能领略的。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冽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

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卢同一气喝上七碗的茶,想来是叶少水多,冲淡了的。诗人柯立治的儿子,也是一位诗人,他喝茶论壶不论杯。约翰生博士也是有名的大茶量。不过他们喝的都是甘腴的茶汤。若是苦涩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细细品。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记不起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

而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法国人不爱喝茶。巴尔扎克喝茶,一定要加白兰地。《清异录》载符昭远不喜茶,说“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茶中加酒,使有“和美之态”吧?美国人不讲究喝茶,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不是为了茶叶税么?因为要抵制英国人专利的茶叶进口。美国人把几种树叶,炮制成茶叶的代用品。至今他们茶室里,顾客们吃冰淇淋喝咖啡和别的混合饮料,内行人不要茶;要来的茶,也只是英国人所谓“迷昏了头的水而已。

好些美国留学生讲卫生不喝茶,只喝白开水,说是茶有毒素。代用品茶叶中该没有茶毒。不过对于这种茶,很可以毫无留恋的戒绝。伏尔泰的医生曾劝他戒咖啡,因为“咖啡含有毒素,只是那毒性发作得很慢。”伏尔泰笑说:“对啊,所以我喝了七十年,还没毒死。”唐宣宗时,东都进一僧,年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惟嗜茶”。因赐名茶五十斤。看来茶的毒素,比咖啡的毒素发作得更要慢些。爱喝茶的,不妨多多喝吧。

杨绛的感情生活 篇10

婚姻爱情

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锺书相识。 第一次见面, 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在牛津,杨绛与钱锺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