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最新9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既有千古传唱的唐诗宋词,也有在街头巷尾被人们熟知的打油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打油诗【最新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打油诗 篇1

自醉打油诗

醉态千差万别。明代《解愠编》中有一首题为“酒戒”的打油诗,活化出这样一种自醉的醉鬼形态。诗曰:

一盅笑宴宴,两杯喜沾沾。

三瓯颜色变,四碗发狂癫。

言语无关裹,唠叨有万千。

骂街寻斗殴,挥臂抡双拳。

口嘴尖如钻,腰身软似棉。

行如风摆柳,坐立总蹁跹。

在作者犀利的笔触下,好酒者如何成为醉鬼的过程,乃至醉后近乎于地痞无赖的丑态,被几笔勾勒出来,宛如一幅幅街头漫画,形态逼真。其实,诗人不惜笔墨铺陈渲染,其立意其构思如语法中的半面语一样,就在于“酒戒”。

“醉”人打油诗

有些人醉酒,不限于“骂街寻斗殴,挥臂抡双拳”的“自我游街”状态,还常常去“醉”人。传说生性浪漫的唐伯虎一次去岳母家,醉后倒床便睡。妻妹见姐夫所盖棉被半落于地,便入室为其盖好。这时,迷迷糊糊的唐伯虎伸手便抓,妻妹很是反感,于是写下一首打油诗:

好心给盖被,却来抓我衣,

原道为君子,谁料是赖皮。

―可气!可气!!

次日,唐伯虎醒来,一见这首打油诗,立即想起梦中所为,心中很是懊悔和羞愧,遂也写了一首打油诗,为自己辩解:

酒醉烂如泥,怎辨东与西;

原想拉妻子,不知拽小姨。

―失礼。失礼。

唐伯虎的岳母读了这两首诗,好笑之余,一则深感自己劝酒有责,二为消除姑爷与俩女儿间的误会,仿其模式,也写了一首打油诗:

伯虎拉妻衣,竟误拽小姨:

怪我劝酒多,两两莫相疑。

―正理!正理!!

这三首打油诗,俗言俚语,独具魅力;生活细节,极富情趣。小姨子的恼怒,唐伯虎的尴尬和狼狈,唐伯虎岳母的长者之风,无不跃然纸上,让人在嬉笑打诨中警醒自身。

论酒打油诗

人们对酒历来各执一词。传说宋朝坡和佛印和尚以“酒色财气”为题对诗,各抒己见。

请看佛印和尚的诗: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往墙里藏。

若能跳到墙垛外,

不活百岁寿也长。

再看坡的诗:

饮酒不醉最为高,

见色不迷是英豪;

不义之财切莫取,

和气忍让气自消。

这两首诗风格幽默,语言俏皮,道理彰著,主旨突出。前一首把酒看成洪水猛兽,排为四戒之首,反映了 “人生在世,惟酒色财气最不可沾”的一种偏颇观念。而坡的饮酒观因辩证灵活、切合实际为古今大多数人所赞同。

看,小小的打油诗,也能探讨饮酒与人生的大问题。

节酒打油诗

酒的消费量在古代和年景好坏有直接关系,现代和饮酒人收入密不可分。所以,善饮和好饮者在“手头宽裕”时,亦应“居安思危”,不可“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明日喝谅水”。《古今笑史》里一则题为“荒年戏语”的打油诗,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观点。诗曰:丰年人不觉,家家喜饮酒;荒年要酒吃,除却酒边酉。

这首打油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和拆字的技巧,教育善饮者要防患于未然,否则,将陷入“除却酒边酉”,只能喝水度日的窘境。读后,在玩味其戏言俗趣之余,更应感悟其深刻的思想寓意。

戒贪打油诗

古代酒类打油诗,不仅有对善饮好喝者的,还有对卖酒者的。《世界五千年幽默总集・中国卷》中就有这么一首:

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当酒卖,还说酒无糟。

打油诗 篇2

打油诗说起来朗朗上口,为众人喜爱,广为流传,故又名顺口溜。

到了现代,打油诗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影子,闪现着一

个时代的灵魂,故鄙人叫它做时代歌谣。

山东是齐鲁故地,孔孟家乡。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纷乱无序的历史舞台上,此地曾有两位著名人物异常活跃,各领,那便是前清状元

公王寿彭和民国军务督办张宗昌。张督办拜王状元为师,王状元食张督办俸禄;张追捧王,必恭必敬;而王追随张,亦步亦趋。二人一文一武

,一雅一俗,可谓反差巨大,对比强烈;却互敬互补,配合默契,故而颇值得一书。

张宗昌(1881—1932)字效坤,山东人莱州。早年曾在东北为匪。辛亥革命爆发,率百余兵马回到山东,任民军团长;不久投靠北洋军阀

冯国璋,因“功”升任副总统侍从武官长;后又转投奉系军阀,升至军长。1925年,以“军务督办”名义盘踞山东,人送绰号“狗肉将

军”。其间与王寿彭合作,创办山东大学;1928年被迫下台,客寓天津。后被军阀韩复榘派人暗杀。清廷退位,世风大转。文人黯淡,武夫称雄。张宗昌之辈如鱼得水,乘时而兴,高调登上历史舞台。然此人虽一介武夫,却颇喜风雅。由

于历史惯性的作用,民国初年的前清翰林尤其是状元公仍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宗昌大权在握后,或是出于心灵深处对拜状元公的崇拜

与钦羡,或是想附庸风雅以博取令名,或是兼而有之,便主动拜寿彭为师,经常吟“诗”作“赋”,还出版了诗集《效坤诗抄》。品味其“作

品”,辄让人忍俊不禁。

“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这是宗昌所作《笑刘邦》。因宗昌总将汉张良引为同宗,所

以才有第三句中“俺家小张良”。张良乃汉代著名谋士,于助刘邦灭项羽功劳最著。宗昌称之为“俺家小张良”,以表明自己是张家老大;后

两句才提到张良功劳,引为本家,是为抬高自己;而刘邦则不足道也,真可谓目空一切。“奶奶的”是山东人嘴边粗话,竟也入诗。

另有一首,题为《改写<大风歌>》:“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以此抒发回家乡当上土皇帝的自得之情。《大风歌》原诗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宗昌增加一句,自封英雄,不可一世,首句匪气十足,乃本色语。末句“扶桑”指日本,表明其对日本侵略者满怀憎恨,爱国之心未泯,是此“诗”值得称道之处。

一次,张宗昌游泰山毕,赋诗一首,命名曰《咏泰山》:“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若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虽粗俗少文,但不乏幽默之感。

一日,一阵电闪雷鸣之后,宗昌顿来灵感,欣然命笔,成《天上闪电》:“忽见天上一火镰,好像玉皇要抽烟。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镰?” 想象奇特,言人之所未言,可见其形象思维十分发达而活跃。

“诗言志”。宗昌上述“作品”,旨在抒发思绪情感,表现自身才华,每首皆与其身份、教养相符,真实自然地表现了一介武夫的内心世

界。只是言辞过于粗鄙直白,简直就是发自心胸之吼叫与呐喊。令人读后印象深刻而难以忘怀

中国不愧是诗词大国,古往今来,上至皇帝后妃,下至市井平民;雅至文人学士、大家闺秀,俗至贩夫走卒、乞丐盗匪,皆能吟诗。当然水平参差不齐,品位更当别论。阳春白雪者为诗人;一塌糊涂者成笑料。宗昌无疑属于后者。据说寿彭经常为这位弟子改诗,上述各“诗”是否真经过状元修改润色,恐只有天公晓得。以作品水准考察,即使有状元公指导,然以宗昌之资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神鬼亦无能为力

打油诗范文 篇3

新课导入通常被称为“导言”“课始”“开讲”“开场白”等,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一环。富有艺术性的新课导入就如说书的开讲,虽寥寥数语,但掷地有声,先声夺人;或似评弹中的开篇,虽闲中有色,但鞭辟入里,引人入胜;也像电影中的序幕,虽短小精悍,但别开生面,扣人心弦。高尔基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新课导入是一种艺术,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不可忽视的首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打油诗来源于生活,又根植于群众土壤中,风格幽默风趣,语言直白,通俗易懂,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充满了生气与智慧,妙趣横生,令人解颐,堪称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反映了人们对某事某物或某人的情感,因此在政治课的导入上用打油诗,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打油诗诙谐幽默、朗朗上口

打油诗的语言通俗易懂,加上合折押韵,文字不多,但很顺口,也很滑稽,因此人们都很爱听,它的效果绝不亚于漫画。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法不可违》中,笔者就运用打油诗:要致富先拦路,竹竿搭个“收费处”。强龙难斗地头蛇,车到“此处”需“买路”。让学生讨论:这种行为是否违法,属于什么违法行为?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摆脱“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师生配合默契,不会出现一言堂或者占用太多时间而打乱教学计划的现象,并且能抓住关键的知识点,的确一举多得。

二、打油诗针砭时弊,寓意深刻

打油诗通常能反映人间百态,特别是对于那些社会丑恶现象能进行深刻揭露,深入浅出,酣畅淋漓。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五课《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教学中,为了弘扬社会主义的传统美德,鼓励公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笔者选了这样的打油诗:“有人笑勇不笑怯,遇事各扫门前雪,袖手旁观最安全,见义勇为白流血。”以及“车内人碰人,乱成一锅粥,趁机好下手。老妇紧捂口,小伙窗外瞅,不偷白不偷。”这两首打油诗承前启后,巧妙地设疑,转移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不自觉去寻求解开疑团的方法。它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上一部分人道德水平低下、袖手旁观,存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而且更加反映了他们法律意识淡薄。通过讨论学生更容易了解到我国目前的教育事业有待于不断完善。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更应该努力学习文化和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平,自觉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弘扬正义,并身体力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积极宣传,使全社会真正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风尚,而且懂得把握个人与他人、社会、集体、国家的关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环境。这样既达到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又树立了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打油诗寓情于字,晓人以理

许多的打油诗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它从侧面鞭挞了各种不正之风、不良行为,表达了人们对此的深恶痛绝,惩恶扬善,也有的打油诗从正面直接抒发了人们的美好情感。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第三课《社会主义中国》中运用:“千里对话可见人,冬暖夏凉四季春,烧饭烧菜柴不用,周游世界不出门。”这首打油诗开门见山,催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由爱家乡升华到爱祖国。它让学生明白: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开放,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生活水平比新中国成立前有了质的飞跃。学生也可以据此讨论得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每个人都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爱国热忱,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和家乡贡献力量。

打油诗范文 篇4

相传宋朝有个凭贿赂中了解元的张安,一次读书时看到书中有“蔡中郎”三字,便破口大骂古人才疏学浅,连“郎中”都弄错了。其实“蔡中郎”指的是汉代的蔡邕,在汉灵帝时做中郎将,而“郎中”是旧时对医生的别称。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嘲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张安:“张安成安张,少见又怪多。改行当郎中,大门挂牌招。如何作元解,归去学潜陶。”作者故意颠倒了“张安”、“多怪”、“中郎”、“招牌”、“解元”、“陶潜”,无情地讥讽了张安的不学无术。

清朝康熙皇帝一次出游,一时兴发,指着路旁的一尊石人问道:“这叫什么名字?”一位翰林学士被皇帝的目光所扫,慌不迭地答道:“回陛下,这叫‘仲翁’。”其实康熙心里明白,这路旁的石刻巨人叫“翁仲”。次日早朝,康熙与群臣议事已毕,起身拂袖回宫,此时皇帝宝座上飘下一张御柬来,近侍拾起,上面写着:“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用功。从今不得为翰林,贬尔江南作判通。”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诗。诗的第一句嘲弄那个翰林学士竟把“翁仲”说成“仲翁”;第二句是责备他往日读书不扎实用功;第三句宣布罢官;第四句给以出路。皇帝手谕圣旨竟用打油诗写出,旷古罕见。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时任《人民日报》总编的某人在一次宴会上与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同席,一见桌上名单,他便打招呼称对方为“夏鼎同志”,弄得场面十分尴尬。此事传出,作家白夜写了首打油诗:“夏鼎同志你可好?夏鼐听了吓一跳,偷我头上一个乃,还来和我打交道!”诗很快传遍北京,几乎家喻户晓。

一次南京某报登载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名单时,把委员朱复误排为“失夏”。朱先生看了哭笑不得,戏作打油诗一首:“铮铮筋骨何曾断,小小头颅尚喜在。从此金陵无酷暑,送春归去便迎秋。”诗的意思是说:你们抽掉了我的脊梁骨(“朱”字抽去了中间的一竖,成了“失”),好在我的头颅还留着(“失”和“朱”上部分相同),从此“三大火炉”之一的南京(金陵)失去了夏天,从春天直接进入秋天,再无酷暑烦人,多美啊。此诗妙趣横生,幽默风趣。

打油诗范文 篇5

戏谑“杨大鼻子”

“杨大鼻子”,是胡适给好友杨杏佛起的外号。某天,胡适去杨宅造访,恰巧主人不在家。性格幽默诙谐的胡适独坐无聊,忽发诗兴,留下了一首打油诗《致杨大鼻子》,诗曰:

“鼻子人人有,唯君大得凶。直悬一宝塔,倒挂两烟筒。亲嘴全无份,闻香大有功。江南一喷嚏,江北雨。”

杨杏佛回家后看到该诗,边读边笑,连呼“好诗!好诗!”

戏谑老外妇女

胡适爱作打油诗是出了名的,朋友们戏称他是“榨(油)机”。

胡适留学美国期间,甚至拿老外也开涮找乐儿。他曾写有一首描绘“西洋相”的《纽约杂诗・新妇女》打油诗。诗曰:

“头上金丝发,一根都不留。无非争口气,不是出风头。生育当裁制,家庭要自由。头衔‘新妇女’,别样也风流。”

白话打油诗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反对文言文,提倡。他写过一首关于文字方面的白话打油诗。

“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不佳,今名又何偿不妙?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这样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地介绍古今文字知识,将文言文与对照,确实妙趣横生。

庐山妙作打油诗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后,和联合邀请全国各界名流学者到江西庐山开谈话会。7月11日谈话会上,与发言后,胡适慷慨激昂,发表了一通抗日救国演讲。在座的胡健中先生听后,即赋诗一首:“溽暑匡庐盛会开,八方名士溯江来。吾家博士真豪健,慷慨陈词又一回!”言词中颇含戏谑之意。

胡适看后,随手写一首白话打油诗回赠。

“哪有猫儿不叫春?哪有蝉儿不鸣夏?哪有蛤蟆不夜鸣?哪有先生不说话?”四句反问,信手拈来,类比生动,饶有风趣,幽默有加。

打油诗范文 篇6

最近,一位在省级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发来条短信,内容是首打油诗:“投身新闻英勇无畏,报道采访貌似高贵,其实生活极其琐碎。为了生计吃苦受累,走乡串巷终日疲惫。片子被毙昏天黑地,加班加点继续卖力,日不能息夜不能寐,领导一叫立即到位,一年到头加班受罪,劳动法规统统作废,身心憔悴暗自流泪。屁大点事反复开会,逢年过节家人难会,分分秒秒不敢离位,节目改版让人崩溃。采访应酬经常喝醉,不伤感情只好伤胃。工资不高自己交税,看望领导还得破费。抛家舍业愧对长辈,身在其中方知其味。记者哪有社会地位,全靠疯疯傻傻自我陶醉。”

笔者看罢,哑然失笑之余,不禁思绪万千。平心而论,虽说诗中不乏调侃乃至消极、偏激的成分,但某些说法也确实令笔者感同身受。回想身为“电视人”的岁月,策划栏目必然通宵达旦,节目改版势必披星戴月,早市散场时才回去休息也不足为奇。再者,由于播出时间的最小单位“帧”于无形中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诸多方面,使得自己难免变得神经兮兮起来:审看节目磁带不亚于鸡蛋里挑骨头,只有等到安全播出后才能暂时享受一下放松的心境。这也说明,新闻工作在承载荣耀与崇高的同时,更蕴含着辛劳与付出、责任与道义。

正因如此,打油诗中所流露出的记者的倦怠心态,虽在情理之中,却不容“一笑而过”。不言而喻,过度负荷可以导致激情的衰竭、个人成就感的低落等亚健康心理状态,而对于那些年龄小、资历浅的媒体从业人员而言,更容易形成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其实,在时间限制内完成任务、践行社会的期许、应对各界的压力,这些本身就是新闻工作的特质。进而言之,综观采、写、编、评、播、印、发等新闻操作的实务层面,无一不是在多重压力下完成的。所以,认清造成某些记者工作倦怠的因素主要源于长期压力的积累很有必要,如此,他们就可以通过各种缓解压力的行为进行自我调适。当然,这一现象也要求媒体采取更加人性化的“亲情”管理方式、制定更加科学的工作制度。

对于那些正面临职业倦怠危机的记者而言,必须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去正视压力,并且有效地舒缓、释放压力。唯如此,才能以此为契机,在进一步认识自我的同时,重新获得工作的激情与活力,从而迎来事业上新的进步。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

打油诗范文 篇7

万里和风无云烟。

梅花映月诗画意,

酣梦逢仙醉忘还。

诗词鉴赏网权威打油诗:如梦令,更多打油诗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曾记我父田中劳作,荷锄戴月之事,辛劳催人老,岁月无情,刻下数道皱纹于其额,染繁霜于其发。北风凋碧枝,岁月添白发。悲哉!悲哉!但求时光留住,莫使些许黑发成霜。若可以,我愿用青春为筹,代父老去。

农作汉出如洗,归晚草寒凋碧。

辛苦为妻儿,岁未半发霜密。

悲乞!悲乞!留住翠枝儿替。

诗词鉴赏网权威散文诗:成长,更多散文诗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当尘世的喧嚣逐渐看淡

当岁月在我们彼此的身上和心中留下伤痕

当我们逐渐习惯了冷漠

当现实的残酷和无情将我们推向风口浪尖

当我们逐渐适应了虚伪的笑容做作的客套

当我们分明的棱角逐渐打磨光滑

是不是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留有一块单纯的柔软所在

时间将我们雕刻成了另一个摸样

当我们彼此面对时却已认不出曾经的你我

很多东西深埋心底

不经意的拂动就会带来泛滥成灾

在很多很多年以后

打油诗 篇8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汉唐宋清多才子,情之一字谁破看?

红尘一笑烟雨中,不尽忧伤谁人同。可怜擦肩皆过客,孤单自赏淡春风。

夜雨!夜雨!是谁如哭似泣?抱枕听雨难眠,愁到心底伤感。感伤!感伤!鼻酸无泪惆怅!

花红!花红!难逃朝雨夜风。深院门墙幽幽,余香难馨长久。久长!久长!春残枝头独伤。

夜半误入醉梦中,繁华依旧,岁岁人不同。庭前庭后观落日,黑暗袭来转成空。花开花谢会再生,今朝昨日,泪眼泛朦胧。醒来独守那寂寞,雁过无痕淡晚风。

夜半孤灯昏黄,忽隐忽现惆怅,醉梦过后泪成行。独卧钩思绪,点点滴滴藏。繁华落尽风凉,乱奏一曲愁殇,冷冷清清满心房。一杯相思酒,寸寸断肝肠。

独卧帐,赏月光,恨夜长。遥想旧日共风雨,心沧桑。柔情似水无样,醉梦乡,冷冷凉凉。携手天涯古道口,泪成双。

夜夜独卧,憔悴衣衫怎奈何?红烛残泪,粉帐轻纱寒难睡。碧窗月遥,嫦娥把盏醉花雕。桂树依旧,点点星辰尽说愁。

打油诗 篇9

草青无一色,

忘情已无颜。

何故问清影,

似留飞泉音。

落木洞庭下,

萧萧风飘洒。

可惜无一物,

何求碧连天。

登楼

望楼似回心静意,

风动铜铃翠竹音。

登楼忘心无归情,

求得明月似笑怜。

望流

遥望瀑布看奔腾,

飞暴惊起浪千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