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岸的战争优秀5篇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对岸的战争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岸的战争范文 篇1

然而,岸信介,这个货真价实的甲级战犯,仅仅在狱中无所事事地待了三年,最后,竟然逃脱了审判,在东条英机被绞死的第二天,他便被无罪释放了,甚至在9年之后,还成了日本第56、57任首相。

为了个人的前途,岸信介与东条英机沆瀣一气

1936年,刚到40岁的岸信介被调到了中国东北。就在东北,岸信介认识了有着“战争狂人”之称的东条英机。虽然当时东条英机死板教条的样子,让一众官员都看不起,岸信介也深受其害。但是,与其他官员不同,岸信介并没有嘲笑东条英机,他与东条英机的关系,反而越来越亲密。

东条英机没什么钱,每个月只有关东军发的那点工资。但是,认识很多大老板的岸信介不缺钱花,他常常带着没钱的东条英机一起,出入高档酒店,喝酒嫖妓,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岸信介与东条英机交好,并不是他多么喜欢东条英机,而是他的“处心积虑”,在去洲之前,岸信介就已经为自己的仕途规划好了一条路,东条英机只不过是一个跳板。

1937年,一支叫做东乡部队的侵华日军来到了黑龙江平房区,在这里,他们建立了许多实验室和监狱,这支部队就是后来的731部队。而为这些实验室和监狱出钱的,正是当时掌握洲国实业的岸信介。

岸信介出钱给731部队建立了实验室,刚刚升任为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则在东北抓了大批的中国人送往731。两个人一个出钱,一个出力,把这里活生生地搞成了人间地狱。岸信介虽然没有亲手杀过人,但是,这座残存至今,巨大的杀人机器已经向我们证明了,岸信介到中国东北后,已经不再是日本商工省里的一个普通官员,而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杀人凶手了。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挑起了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8月到9月,靠着岸信介在背后的物资支持,东条英机带领东条兵团侵犯察哈尔。在此次战役中,东条英机在察哈尔大开杀戒,所经过的城市,几乎都要进行一次大屠杀。东条英机通过冷酷无情的大肆屠杀,不到两个月便攻陷了察哈尔。东条英机很快因为在察哈尔战役的表现,被调回了东京,担任陆军次官。而他,当然也忘不了那个还在东北的故交岸信介。1939年,东条英机推荐岸信介回国,做了商工次官。1941年,东条英机成为首相之后,岸信介继续做他的左右手,担任商工大臣,后来又担任军需次官。

这就是岸信介,他没有指挥过军队,没有用过一枪一弹,却让整个中国生灵涂炭。而这一切,换来的却是岸信介在仕途上的一路高升。

狡猾的岸信介开始寻找自己的退路

1941年,成为内阁成员的岸信介,44岁,正值不惑,与一众满脸皱纹的同僚相比,还很年轻。中国东北的经历和东条英机的提拔,让岸信介爬到这个位置,仅仅用了5年。

岸信介与东条英机,一个管理后勤,一个指挥枪炮,此时此刻,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这两个臭味相投的恶魔,要把日本变成战争机器。此时,中国战场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扬言三个月内占领中国的口号成了泡影。但是,东条英机不顾日本的实力,瞄准了实力强大的美国,他准备向美国宣战。

岸信介没有反对东条英机的想法,他一直都妄想在日本建立一套战时的经济体制,能够支持日本扩大侵略。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岸信介当然支持。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天,日本天皇便了对美宣战诏书。东条内阁把日本变成了战争机器,日本国内反对东条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东条英机的,只在朝夕之间。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直关系密切的岸信介与东条英机发生了矛盾。

岸信介与东条英机矛盾爆发的起点,就是1944年6月到7月间的塞班岛战役。岸信介早就料到,塞班岛战役如果失败,那么,日本就再也扭转不了战败的命运了。

此时,东条英机仍旧处在战争带给自己的兴奋中,但是他的盟友岸信介,却开始算计着日本战败之后,自己的退路了。

岸信介的判断没错,1944年6月到7月的塞班岛战役,日军仍旧惨败。从此,借着塞班岛的基地,美军飞机经常飞临日本上空狂轰滥炸,日本战败指日可待。岸信介知道,日本战败之日,盟军肯定会逮捕很多战时的官员。如果不抓紧时间为自己脱身,恐怕日本战败之日,就是自己人头落地之时。到了那个时候,一切都晚了。

与东条英机决裂

在日本的政坛,一个首相如果面临下台的危险,他要想继续待在台上,就必须重整内阁。于是,东条英机要岸信介辞职,以方便自己重整内阁。但是,东条英机不知道,他的这一举动,正中了岸信介的套。

面对东条英机的要求,岸信介就是不辞职,他嚷嚷着,要辞也得整个内阁一起辞。岸信介既然坚决不辞职,东条英机就无法重整内阁。所以,1944年7月18日,东条英机带着他的所有内阁成员全部辞职。

岸信介的目的达到了,是他的拒不辞职,让东条英机走投无路,被迫选择了辞职,他成为了打倒东条内阁的关键人物。东条英机后,岸信介带着自己的家人,回到了山口县老家,养花植树。不过,他与东条英机决裂的故事还没有完。

从1944年末开始,日本长州番山口县有个防长尊攘同志会,组织者正是岸信介。这是他与当地几个反战人士组织的,当然,那几个反战人士反对的是日本的军国主义,而岸信介和他们不一样,他只是想通过这个组织,跟被盟国恨上的东条英机撇清关系。

岸信介回到山口县老家后不到一年,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选择了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11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公布了第一批甲级战犯的名单,岸信介赫然在列。岸信介被盟军逮捕,送到了横滨监狱,随后又被移交到巢鸭监狱。不过,巢鸭监狱虽然关了很多战犯,但是,谁会最终被审判,谁会免于审判,还是未知数。

此时此刻,美军最恨的人是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东条英机,是准把东条英机弄下了台,自然也会成为他们注意的焦点。不用岸信介自己说,美军就开始了对岸信介的调查。

岸信介在巢鸭监狱的这三年,检查人员曾经无数次地向岸信介的同僚和在老乡询问有关防长尊攘同志会的情况,虽然很多人纳闷,这个同志会根本没成气候,调查它干嘛呢?但是检察当局却很重视这个打着打倒东条旗号的组织,他们一直在找不同人询问关于这个同志会当年的活动。或许,由于岸信介与东条英机曾经亲密的关系,美军在调查过程中,也有所怀疑岸信介组织同志会的用心。然而,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同志会的活动量太少了,美军根本找不到岸信介耍花招的证据。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显然,那个时候的美军是这样认为的,反对美军的仇人东条英机,就是美军的朋友。更何况,从1947年开始,美苏就进入冷战阶段,美国需要复苏日本来帮助他对付苏联,留着岸信介一条命,是有用的。

战后东山再起出任首相,后被迫辞职

1948年12月24日,当昔日亲密的“盟友”东条英机被绞死的第二天,岸信介被释放出狱。1951年9月8日,日本与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签署了所谓的《旧金山和约》,此和约一经生效,那些被禁止踏入政坛的日本右翼分子,再一次堂而皇之地步入日本政坛。岸信介成为了他们的带头人。他与右翼分子鸠山一郎、吉田茂等人组建了自民党,从此,这个党派成为了日本政坛的第一大党,长期霸占着首相之位。1957年,已经61岁的岸信介如愿成为自民党总裁,出任日本首相,曾经的甲级战犯登上了权力顶峰。

1960年,岸信介强行修改了日美安保条约,修改后的新安保条约要求在日本的安全或远东国际和平及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美国从“可以”保卫日本,改成“必须”保卫日本。岸信介的这一行为,遭到了日本民众的反对,在新安保条约通过的当天,日本民众围攻了他的官邸,逼得岸信介不得不辞职。

晚年的岸信介一直没有放弃政治活动,尤其是不放弃对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内容的修改。不过,这个军国主义者修改宪法第九条的主张不得民心,直到他死也没有实现。

对岸的战争范文 篇2

【关键词】 南海争端;海洋强国;海洋权益;两岸合作

一、南海地缘政治形势

1、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

南海位于中国南部,介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是二者的连接地带,地缘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这一海域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战略通道,是西太平洋地区许多重要海空航线的必经之地,是世界海空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西方战略家有人称之为“亚洲的地中海”,更有“边缘地带理论”者们提出了“谁控制了南海,谁就控制了周边重要海峡,谁就控制了整个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大胆论断(见表1)。

表1 太平洋与东南亚沿海海域的主要战略通道

海峡名称 沟通海域 长度(千米) 宽度(千米) 深度(千米)

台湾海峡 东海与南海 370 170 40-80

巴士海峡 东海与菲律宾海 370 185 2000

龙目海峡 巴厘海与印度洋 80.5 35-65 200-1306

巽他海峡 爪哇海与印度洋 120 26-110 70-1759

望加锡海峡 苏拉威西海与爪哇海 约740 120-398 1000

马六甲海峡 南海与印度洋安达曼海 1185 37-370 25-151

资料来源:李兵《国际战略通道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第57页。

南海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更是息息相关,是中国海上石油和贸易的生命线。在中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1]。而中国目前进口原油的80%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南沙群岛周边海域已经成为确保中国能源和贸易安全的生命线所在地,在这个意义上讲,“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遏制住了中国能()源通道”[2]。

同时,南海还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南海海底的岩层中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南沙群岛海域就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为周边国家所高度关注。

实际上,自上世纪60年代在南沙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后,南海地区围绕石油资源的纷争才骤然出现,菲律宾、越南率先发难,分别于1970年和1973年开始军事抢占南沙岛礁,并公开提出对南沙群岛的主张,此后周边国家也纷纷加入瓜分南沙群岛的行列,在“军事占领”得手后,这些国家就开始拉拢域外大国的石油公司参与南沙海底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大肆掠夺南海的资源。南海问题的性质由此发生变化,南海问题也由最初中国与菲律宾和越南的争议扩大到今天“六国七方”(包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的复杂局面。

2、南海地缘政治环境的现状

周边国家对南海岛礁的侵占、海域分割的局面严重。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南海周边国家已将南沙岛礁瓜分完毕。中国大陆自1988年3月开始进驻南沙岛礁,目前有效控制着的岛礁只有9个(渚碧礁、南薰礁、赤瓜礁、永暑礁、东门礁、华阳礁、美济礁、威南礁、信义礁),中国台湾则控制着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太平岛,面积达0.432平方公里。被南海其他周边国家侵占的岛礁则多达43个,其中越南占领了西部、西南部的29个岛礁,菲律宾占领了东北部的9个岛礁,马来西亚控制了南部的5个岛礁。此外,越南等国还通过宣布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割占了属于中国传统海疆线以内的大部分海域。在属于中国传统海疆线以内的260万平方千米的南海海域中,就有154万平方公里(扣除多国重叠部分)被南海周边国家所主张。

周边国家对南海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的掠夺加剧。近年来,越南印尼等五国争相开采南海油气,获得巨大经济利益。一份西方知名石油公司提供的报告显示,越、菲、马、文莱、印尼等五国已经与西方200多家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海域合作钻探了约1380口钻井,年石油产量达5000万吨。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大庆油田最辉煌时期的年开采量。以越南为例,越南曾经是贫油国,现在的石油年产量高达将近2000多万吨,一跃成为了石油出口国。石油已经成为越南出口最多的产品之一,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0%。另外,越、菲、马等南海周边国家还竞相制定海洋渔业的开发战略,掠夺我国南沙海域渔业资源,甚至用野蛮手段驱赶中国在南沙作业的渔船,多次发生抓捕和打死、打伤渔民的事件。台湾渔民在南海捕鱼的风险也十分突出,据台“农委会渔业署”统计,最近十年台湾共有22艘渔船“连船带人”被菲律宾扣押,这是台菲最大争议之处。

以美日为代表的域外大国积极介入南海争端。近年来,特别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实行“重返”东南亚战略,美军也加大了在南海海域的军事活动。在2010年东盟地区论坛区域安全对话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表示,美国政府对围绕着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争端”表示关注,称这一“争端”妨碍了海上贸易的开展,阻碍其他国家进入该地区的所谓“国际性水域”,美国开始公开高调介入南海争端,借机增强其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进而实现遏制中国的战略目的。因此,美国极不愿意看到中国收回南海,希望各国分割南海的局面能长期持续下去。

通过上述对南海地区的战略价值及其地缘政治环境现状的考察,可以看出各种政治力量活动的动机和态势,有利于我们分析和研究解决南海问题的途径。“南海问题”实质上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即“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之间关于南沙部分岛礁和海域的争议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南沙海域海底资源开采和渔业资源捕捞方面的问题”。在“六国七方”中,尽管中国以外的五国在海域划分上有部分重叠交叉,彼此之间矛盾重重,但大多数时候都能够统一立场对付中国;台湾的情况不同,它是特殊的一方,就维护岛礁和海域的以及海洋资源权益而言,中国大陆和台湾拥有更为近似的立场和利益,双方共同面临着南海岛礁被侵占、海域被划分、海洋资源被掠夺、海洋安全受到威胁的局面,在此形势下,海峡两岸合作以维护南海和权益,既符合双方利益,也有现实基础。

二、海峡两岸合作维护南海和权益的可能性

1、两岸南海合作的诱因

(1)从中国大陆和台湾双方共同的基础来看。首先,海峡两岸的南海政策主张有诸多一致之处:均强调“在我”,强调中国(台湾称为“中华民国”)拥有南海;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平利用”,“和平解决”。特别是2008年在台湾重新执政后,面对南海问题的新争议,当局能够明确表明立场,不断重申“中华民国”对南海的与共同开发立场,强调“在我、搁置争议、和平互惠、共同开发”的基本原则,主张与周边国家共同开发南海资源。其次,南海资源丰富,有庞大的渔业资源、油气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等,而两岸在海洋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的开发上严重滞后,共同开发可以满足双方的经济利益。再次,双方在捍卫南海中有过默契,如1988年大陆收复赤瓜礁前,南海舰队经太平岛时,获得台守军的默许提供淡水和食品补给;在海洋石油合作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大陆“中海油”同台湾“中油”就有19年合作的历史,这有助于两岸在南海的油气开发合作。此外,由于太平岛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有淡水资源,完全可以建成军舰或潜艇的重要补给基地。加上太平岛距离大陆军队驻守的西沙群岛岛礁仅410海里,如果两岸联手护卫南海的构想得以实现,便可随时对入侵中国南海海域疯抢资源的周边国家渔船采取行动,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南海资源。

(2)从台湾方面来讲。与大陆合作可避免在东海、南海问题上被孤立或排除在外。如果与大陆合作,可提高台湾在南海问题上的发言权,而且其他国家也会重视台湾的立场和行动;其次,两岸合作共同探勘南海之石油,或开采南海资源,其他声索国对台湾之抗争和压力可能降低。再者,台湾民间也有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合作的呼声,这有助于化解台湾当局的疑虑,增加了未来两岸在南海问题合作的可能性。如台湾退役中将付应川曾表示,“在此复杂的战略环境中,我太平岛已受到来自越南的威胁,由于我海空支援鞭长莫及,驻军维护海疆任务甚为艰巨,除了增强防务,亦需争取联盟合作。由于两岸在南海有共同的战略利益,虽然现今缺乏军事互信,但共军已表态愿意两岸合作,政府应慎重考虑”。

(3)从大陆方面来讲。与台湾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合作,有助于其对台湾之主张,也可影响台湾对美、日的关系,以及疏离台湾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效果。其次,整个南沙群岛分布范围达18万平方公里,实际面积仅有3.1平方英里,与两岸距离均相当遥远,台湾在军事上固然没有捍卫的投射能力,大陆在防卫上同样吃力,虽然大陆自1988年起派兵驻守永暑礁、赤瓜礁、东门礁等岛礁,但兵力薄弱,大陆虽在西沙之永兴岛加强军事设施,期能支援南沙作战,但离南沙仍有一段距离,其他国家侵犯有恃无恐;台湾长期占领和驻守的太平岛,是南沙群岛最大的岛礁,也是唯一有淡水设施的岛屿,目前台湾在岛上建有机场,两岸合作可以获得相互扶持的效果。为此,大陆出于改善两岸关系的政治考量,已明确向台湾传达出合作的意愿,已明确指出“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此中深意当然不排除未来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某些军事合作安排。一些大陆学者也主张,两岸可开启包括军事合作在内的共同捍卫“中华海疆”的合作机制。

2、两岸南海合作的障碍

(1)从内部环境即两岸之间的关系来看。两岸合作议题上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几方面,首要的障碍是政治上的对立和军事上的互信不足。台湾退役将军谢台喜在文章中坦言,“台湾的军队训练长期是以共军为假想敌,纵然两岸关系大幅改善的今天,国军仍然视中共为最大的威胁来源”。在台湾视大陆为最大敌人与对手的情况下,海峡两岸要在南海问题上合作,共同对付台湾的次要敌人与对手(越南、菲律宾等),则是非常困难的。其次,两岸对于“一个中国”的争议没有取得根本性共识。在目前的南海争端中,两岸都坚持了“在我”的中国原则,但这个“我”实质上暗含着两岸之间最根本的立场分歧,也就是谁来代表中国的问题,这个问题目前还难以有共识。第三,台湾在参与南海问题上的角色定位困难。台湾不是一个国家,海峡两岸又未能就台湾参与南海问题做出妥善安排,使得南海问题的讨论与协商常常变为“五国”的主导与博弈,台湾完全边缘化,没有发言权,相对的台湾在南海的权益也受到损害。而台湾在南海问题上的参与,一定程度上也将会提升台湾在南海领域中的政治影响力,这很容易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

(2) 从外部环境来看。两岸的合作也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方面,美国是两岸在南海合作的最大外部障碍。美国对台湾有实质性的军事与政治控制,美国近来高调“重返”东南亚,意在遏制中国大陆海权的扩张,在此背景下,台湾在美国的亚太新战略中角色与地位更加重要,美国是不愿意让台湾与大陆在南海问题上实现合作的。美国政府曾公开表态,不满台湾方面对太平岛及南海诸岛领土的宣誓尤其是不愿台湾在此增强防卫,更不希望海峡两岸合作联手,而且有意纵容东南亚相关国家争夺南海与权益。同时近来种种迹象显示,美国一直关注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也不断或明或暗地对台施压,阻挠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另一方面,台湾一直希望提升其国际地位,在这一点上台湾有求于东南亚各国,加上台湾同这些国家经贸关系密切,台湾当局是不愿意因争端得罪周边邻国的。由于上述原因,面对岛内希望加强南海军备的民意,马当局不敢直接恢复海军陆战队驻守。在处理两岸联手维护南海问题时,也担忧引发美国等外部势力不满,因而明确宣示不与大陆合作。

总体来说,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双方有合作的基础和各自的动因,合作能够为双方带来好处,但也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关键是如何化解困难,实现切实可行的合作,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在当前南海局势没有大的突变的情形下,两岸在南海要实现政治和军事层面的合作困难较大,目前最为可行的途径是先以民间交流为切入点,从较低敏感度的领域建立合作机制,以增进双边的互信,等待时机成熟,再向更高层次的合作过渡,以推动南海问题的解决。

三、两岸南海合作的模式

南海问题高度复杂,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问题交织其中,海洋战略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自然有不同的立场及观点,难以趋于一致,达成共识,两岸合作只能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双方都可接受的合作模式。

1、合作的思路

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应有两层涵义:一是共同维护中国;二是南海资源的合作开发。在领土层次上,两岸内部在互不否认对方和承认分治现状的前提下,保留关于代表者的分歧,但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以保障南海在归属问题上的对外一致性,即对外坚持南海归属中国。在应对南海危机时,对外宣示必然会涉及彼此政治定位、“一个中国”的含义等敏感的政治议题,两岸如何搁置代表权的分歧,保持对外一致性,需要很大的政治智慧。相比之下,在海洋权益维护的层次上,两岸基于共同的利益,更容易开展合作。因此,两岸南海合作的思路,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步骤,先从学术性、经济性、功能性领域开始,逐步延伸到其他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两岸民间组织、学术单位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2、合作的原则

一是“一个中国”原则,在两岸南海合作的进程中双方要共同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不能造成“”或“两个中国”的局面。

二是搁置争议原则,两岸应当在坚持“九二共识”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础上搁置争议,在南海开展事务性合作时不涉及彼此政治定位、“一个中国”的含义等敏感的政治议题。

三是循序渐进原则,两岸南海合作领域广泛,对此不应操之过急,两岸应该着眼大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从非敏感的功能性、事务性、经济性领域合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敏感程度较高的准军事、军事合作上来。

3、合作的领域

首先,以民间交流为切入点,继续扩大两岸民间学术与智库机构在南海合作问题上的交流,形成海峡两岸民间共同维护南海与权益的广泛社会舆论与氛围。

其次,南海区域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生物资源,同时,也面临海上执法、打击走私、环境保护等问题,当前可在科学考察、海洋环境保护、油气资源开发、海上污染处理、渔业资源养护等方面进行务实合作。

再次,构建两岸南海事务性工作的沟通联络机制,开展海上执法,打击海盗、处理渔业纠纷等,并联手在美济礁、太平岛、东沙岛建立南海航道监测机制,实现资讯共用,互联互通,共同维护南海航道安全,以及加强两岸在南海海上联合搜救方面的合作。

【注 释】

[1] 杜文龙,石志坤。南沙群岛经济地位可观 具有重要军事战略地位。兵器知识,2008.01.

[2] 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194.

对岸的战争范文 篇3

在互信互利基础上通过深化合作发挥优势互补效应,共同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携手提升两岸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将是最有利于增进两岸民众福祉的双赢选择,而继续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产业层面的成功整合是关键。

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是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也是目前两岸经济交流合作范围最广、层次最深的领域,该产业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额和两岸贸易额都遥遥领先于其他产业,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产业合作工作小组推动的8个产业分组中,LED照明、无线城市、显示产业和电子商务4个分组都属于电子信息产业范围。

与此同时,伴随国际市场环境日趋严峻,以及两岸要素禀赋互补性进一步下降,两岸电子信息产业过去自发形成的“欧美技术及市场+台湾资本+祖国大陆劳动力”合作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可以断言,电子信息产业是两岸最有条件也极有必要实现整合的领域。

一、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整合面临的机遇

(一)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初露端倪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主要国家再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期通过打造国家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带动经济复苏。“再工业化”并非简单的回归工业,而是在全球化、电子化、信息化背景下对高端制造业进行再调整再布局。在此背景下,2011年和2012年,美国著名趋势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和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先后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构想,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于2012年2月《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将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德国产业界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2011”提出“工业4.0”概念,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2013”,由官产学界共同组成的“工业4.0工作组”对外《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目前,工业4.0已经成为德国国家战略。英国政府科技办公室于2013年10月推出《英国工业2050战略》。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2015年9月,台湾正式推出《生产力4.0发展方案》。

尽管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所提战略名称有所不同,但主要目的都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发展,其实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初露端倪。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带动全球制造业模式和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现有的地位及利益格局将重新洗牌,也自然会对两岸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由于本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深化和广泛推广应用,且两岸都在积极参与其中,将为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带来新契机。

(二)亚太区域经济整合

近年来,亚太地区各种形式的双多边、次区域、跨区域合作蓬勃发展,如东盟自贸区建设,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的“10+1”和“10+3”合作,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中国推动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FTAAP),以及已经完成谈判的中韩自贸区和正在开展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等,所有这些都表明亚太地区新一轮区域经济整合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亚太区域整合背景下两岸如何融入,这是两岸必须面对和思考的时代课题,也为两岸产业整合提供了新机遇。2013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向中共中央总书记提出,希望两岸共同面对全球经济新局,共同构筑两岸愿景,共同参与区域经济整合。

表示,两岸可以适时务实探讨经济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和可行途径,为两岸经济合作增添新的活力。2014年2月、6月和2015年5月、10月,分别在江苏南京、台湾桃园、台湾金门、广东广州举行了4次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正式会面,“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是会谈一个重要议题。就经济发展一般性规律而言,两岸以适当方式共同融入亚太区域经济整合是大趋势,使得两岸产业整合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也为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整合发展提供了空间。

(三)祖国大陆对外开放新战略

十八大以来,中央积极布局国家对外开放新战略,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带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的设立与建设。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自贸区设立;2015年3月24日,中央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贸区改革开放方案,形成了从南到北“连点成线”自贸区发展新格局。

二是提出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2013年9月和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为支撑“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又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并设立丝路基金。由57个创始成员国共同筹建的亚投行于2015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于2014年12月29日完成工商注册,并于2015年4月启动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项目,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今后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祖国大陆上述对外开放新的战略布局,不仅为祖国大陆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动力,也为两岸经济更进一步合作创造了新条件,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可以在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进行整合。

二、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整合的潜在挑战

(一)技术层面:核心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

电子信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高度依赖新技术尤其是重大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可以说,谁在技术上拥有明显优势,就拥有整合相关资源和市场的能力。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祖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仍比较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受技术层面制约;台湾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工业技术研究院,曾一度在集成电路领域拥有较强技术优势,但近年来其在该领域的优势也呈相对弱化趋势,尤其面临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强力竞争。

鉴于两岸都比较缺乏电子信息产业重大核心技术的现状,以及重大核心技术研发具有投入资金多、研发周期长、市场风险高等特性,未来两岸业界能否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也给整合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二)经济层面:亚太区域经济整合多轨并行蕴含的不确定性

亚太区域经济整合对于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整合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为两岸电子信息产业的整合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和新空间的同时,也蕴含有潜在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整合的风险和变数。

目前,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呈现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以及东盟与中日韩(10+3)谈判多轨竞争发展态势。祖国大陆力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并倡导以更具包容性的亚太自由贸易区整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融合作为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实现路径;台湾则积极寻求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

两岸成功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两岸合作共同融入亚太区域经济整合奠定了制度基础,但由于后续的两岸服贸协议受阻,客观上增加了双方合作共同应对区域经济整合的难度,迄今两岸仍未能在如何共同融入区域经济问题上达成一致认识或默契。由于美国力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则有望在今年内完成,若两岸短期内不能在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上达成共识,将会对两岸经济合作产生消极影响,也将影响未来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两岸产业整合。

(三)政治层面:台湾岛内政治局势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台湾“九合一”选举和“二合一”选举国民党惨败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新的不确定性。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与国民党的两岸政策有很大差异,尽管民进党主席、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将“维持两岸现状”确立为处理两岸关系的原则,并一再表示在台湾现行“宪政”体制下推动两岸关系,但其始终回避正面回答“九二共识”的态度也表明其试图模糊该核心问题,给自己保留充分大的解释空间。然而,一个中国原则是不容模糊处理的。大体上可以判断,未来民进党两岸政策的调整空间比较有限,两岸经贸交流、产业合作的维持与深化将面临诸多非经济因素造成的困难和障碍,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整合发展也将面临诸多新的不确定性。

三、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整合路径探讨

(一)建立并不断丰富完善产业共通标准

2005年起,由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和台湾华聚产业共同标准推动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和技术标准论坛”在两岸轮流举行,迄今已连续举办12届,累计达成320项共识,39项共通标准(含修正1项)。下一步,在已有成就基础上,应加大协商力度,不断丰富完善两岸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共通标准,并共同努力将两岸产业标准变为国际产业标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话语权。

(二)以资本为纽带形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长期以来,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企业大多采用独资经营形式,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投资也不例外。根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调研分析报告,2013年度受访对祖国大陆电子信息投资的台商企业中,独资比例占87.62%;在以合作形态投资的企业中,也主要是与台湾企业(5.50%)和外商企业(4.13%)合作,与当地私营企业(3.67%)、当地国有企业(1.34%)和当地政府(0.46%)的合作相对较少。这表明两岸电子信息企业之间的合作到目前尚属于松散型。

独资的组织形态能很好适应互补型的市场环境,但却很难适应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正在成为制约台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制度障碍。环境的变化,客观上需要两岸电子信息企业以一种紧密的合作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解决现实的利益冲突,避免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共同提升产业竞争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合资或交叉持股的方式,促使两岸电子信息企业紧密形成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利益共同体,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解决两岸企业利益共享及合理分配方面的机制问题。

(三)进一步密切产业链分工合作

从贸易的视角来考察,过去十多年来两岸电子产品总体上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呈现出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态势。就产业内贸易分工类型而言,考察期内两岸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整体上以台湾占据优势地位的垂直分工为主,但两岸之间水平分工比例有所增加,这意味着两岸电子产品彼此的质量差距有所缩小,也意味着产品竞争性有所增强。

稳定发展的两岸产业链和合理的产业分工,有利于两岸产业深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和两岸经济关系健康发展。顺应两岸电子产品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转变,以及产业内水平分工逐步加强态势,未来应推动两岸电子产品从资源互补型分工合作转向功能型分工合作;在两岸水平分工领域,两岸应加大产业协商政策力度,充分挖掘各自特色和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发展局面;两岸也应该共同投入,加大研发和品牌建设力度,同时重视和继续支持台商在祖国大陆发展。

(四)联合研发突破重大核心技术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创新主体开始采用开放式研发创新模式,通过向全球搜寻技术创新源、强化研发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运用风险基金与政府资源等方式,整合利用内部和外部研发资源,从而使研发活动充满并保持活力。两岸电子信息产业相互竞争有利于彼此研发效率的提升,但共同面临“低端锁定”发展瓶颈,有必要通过联合研发实现突破;为促进联合研发,两岸应首先明确研发合作基础,并在研发合作平台上取得更大突破,同时积极创新研发合作模式,开展开放式研发创新合作,共同探索走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四、总结

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整合既面临机遇也存在挑战,就机遇而言,主要包括全面新一轮工业革命初露端倪、亚太区域经济整合以及祖国大陆对外开放新战略;同时也将面临核心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亚太区域经济整合多轨并行所蕴含的不确定性以及岛内政治局势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等诸多挑战。推动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整合,可以继续从建立产业共通标准入手,以资本整合和进一步密切产业链分工合作为基础,以共同研发突破重大核心技术为核心,逐步实现全面整合发展。

对岸的战争范文 篇4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弘扬60年前中国人民和军队浴血奋战所铸造出来的民族精神,给我们的启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的内部团结和力量凝聚是抵抗外辱和实现复兴的基本前提

抗日战争能形成全民族的高度共识和统一,说到底是因为这场战争是国家救亡之战,是民族救亡和民族解放之战。正因为如此,当年抗日之战才成了不分党派、不分海内海外、不分南北地域的全民族抗战。

抗战前,国内派别林立,内战不断,但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捐弃前嫌,从民族大义出发,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国内各族人民、社会各个阶层、各党派和海外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形成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在抗战中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代列强欺凌中国以来国人凝聚的国家民族意识,在抗击日寇入侵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而民族的团结和觉醒又孕育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意识。

这场战争说明,抗日战争是包括共产党和中国在内的全民族的抗战,它的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是全民族空前团结、共御外辱的胜利。同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内部团结和由此激发出的民族凝聚力是最根本的前提。前段时间连战和宋楚瑜先生来访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以及与亲民党达成的重要共识,就是两岸中国人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团结,国家才能强大,民族尊严才能得到维护,也才能抵御住外敌的入侵,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牢记的基本历史经验。

避免两岸重开战火是对抗日先烈最起码的历史交代

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演进中国家的兴衰成败,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民族的强大总是伴随着国家的统一与内部的稳定,而国家的衰弱总是伴随着战争与分裂。

60多年前,日本敢以一个弹丸之地进犯一个泱泱大国,就是他们的军国主义势力判断当时的中国已经四分五裂,地广不足以为大,人多不足以为强,政治、经济、社会落后不堪,国力积贫积弱。而当时愈演愈烈的内战使日本认为中国已经无力抵抗来自外敌的任何入侵。我们可以不去争论、评判当时由于连年的内战,使抗日战争到底多付出了多少惨重代价。但我们不能不去反思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却难以抵御一个小小岛国的侵略与屠杀。

两岸内战因历史原因至今仍未终结,已是中华民族的不幸,如再因岛内“”势力分裂中国而使两岸重开战火,我们将愧对60年前那些浴血奋战的抗日烈士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期盼。而避免战争、维护和平的根本是反对“”,这是有过战争经历的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也应是我们后人面对两岸棘手问题时,应该时时警醒的基本观念。

实现两岸的共荣和最终统一是弘扬抗日精神的集中体现

两岸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弘扬抗战精神时尽管角度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走向强大的动力并转化为行动,实现两岸的共同繁荣与富强,是两岸所有中国人的期盼。“弱小必被人欺、知耻方能后勇”,这是两岸应共同铭记的惨痛教训。屈辱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不能忘记。当前,和平与发展虽然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国际社会也已建立了基本的规则和秩序,但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现象随处可见,弱国的和民族尊严被恣意践踏的例子屡见不鲜。抗日战争使我们重新塑造了民族尊严和自信,但两岸能否最终走向共同的繁荣与发展,决定了我们在这个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横行的世界上能否有效地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的利益。

两岸的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不仅是中华民族维护尊严和争取生存空间的需要,也是两岸民众福祉的客观需求,代表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的共同心声。这就是为什么当两岸面临“”将引发战争危险性不断升高之时,岛内包括、亲民党和新党等那么多的政党和有识之士不再怕被扣上“卖台通共”的帽子,毅然决然来大陆沟通的根本原因。岛内民众在真正意识到“”会给两岸带来灾难性后果后,“”势力也很难再逆民意而动,全面阻挠两岸的各项交流和发展。实现两岸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反对“”、反对战争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是岛内的主流民意所在。

但是,两岸的和平、共荣,必须解开一个根本的死结,就是中国不可能永远分裂,如果两岸的和平最终导致了“和平”,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都不会接受这样一个令所有中国人感到耻辱的结果。不管我们需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和需要多长的时间,实现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完全统一和富强,既是抗日先烈们的遗愿,也是当代所有中国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的核心利益

对岸的战争范文 篇5

这一幕是7月9日,全国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北京分营营员、来自台北教育大学的杨同学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北洋海军忠魂碑前诵读祭文时的情景。颐和园:甲午殷鉴

120年前的7月,甲午战败,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

119年前的4月,乙未割台,海峡两岸的“剜心之痛”犹在。

1925年3月,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声泪俱下地替台湾呐喊:“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当台胞青年们充满好奇游走在这座优雅的东方园林中,不时询问导游、大陆青年志愿者关于颐和园的古建及历史,众人依据所知一一作答。或许很多人知道这座昔日的东方园林胜景,是慈禧太后以兴建北洋海军的名义敛财而建,却未知这里亦曾是北洋水师的学堂。1887年1月,清廷皇家海军学校“水师内学堂”正式成立,因其坐落在皇家禁苑昆明湖附近,亦被称为“昆明湖水师学堂”。1889年慈禧太后命李鸿章将部分北洋水师官兵和水师学堂学员调至昆明湖演练实操,意图向世人表明修园并非为己享乐,实为建设大清海军。但甲午中日海战,却也将颐和园与甲午战败、乙未割台连在了一起。如今两个甲子过去了,如镜的昆明湖面上,仿似也折射出昔日中日黄海大战的惊涛骇浪和樯橹灰烟。

甲午战败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伤痛,而隔年乙未割台则带给台胞乡亲深刻的伤痕与历史的悲情。台湾歌手罗大佑曾在歌曲《原乡2》中唱到:“无情无义放撒台湾,全民愤慨直怨叹。”这唱词源自甲午战败日本要求割让台澎二地,李鸿章在呈报奏折曰:“台湾,鸟不语,花不香,男无情,女无义,瘴疠之地,割之可也。”来自台湾的陈老师和我谈及这首歌时说道,甲午战争也是两岸分离的开始。在他看来,“甲午战争前,两岸的历史是一模一样的。但甲午战争后,两岸的历史就产生了断裂。”彼此的交谈中,他数次提及两岸的“疏离感”。

对于两岸同胞而言,无论彼此认知有多少相同、不同。这两甲子走过的光阴,对两岸中国人而言都太不寻常了。甲午战败、乙未割台是一个终结,却也是一个起点,它充溢悲壮,却也蕴藏希望。抗战馆:历史透视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夜战,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进攻宛平城。我守军团长吉星文所部官兵奋起抵抗,八年对日抗战自此开始。史称‘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这是台湾历史教科书中对“七七事变”的描述,其中还描述了事变后的政治局势:“事变发生后,蒋委员长令华北驻军就地抵抗,并调大军北上增援。十七日,在江西庐山发表严正声明:中国希求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不求战。”

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那天,正是7月7日的前一日,馆前悬挂着条幅“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参观中,一位台湾同学叫住我,他和我例举曾听到的说法,“有人讲,当初日本占据台湾是清政府自愿赠送的,台湾人也愿意归属于日本;也有人讲,清政府被迫割台,台湾人誓死不从。”他想听到更有说服力的讲法。我自认年龄阅历并不足够权威到可以为这个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台湾同学解疑释惑。但我知道1895年5月日军开始进攻台北,台湾官绅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动下,组成了“永隶清朝”的“台湾民主国”,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在台北失陷后,台岛军民又推举黑旗军首领刘永福领导全台武装战斗。仅1898年到1905年的7年间,被日本殖民当局杀害的台籍志士多达一万余人。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中,台胞乡亲的反抗更是从未停止。我不知道这样的答案,他是否满意。只是当他看到抗战馆中讲述国共合作的沙盘模型、台湾少数民族赛德克人抵御日军时使用的刀具、台湾民众党党旗时脸上充满惊讶,他说原以为在大陆不会出现这类展品。

两岸间或有不同的观点,有差异自然就有碰撞、有火花。如今两岸间各领域的交流就是为了增进了解的深入,虽然对某些问题尚有不同的见解,但将一如“涓涓细流,终将汇成大海”。

刘公岛:凭吊忠魂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经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等一系列战役后,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昔年,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威海卫》中涕泗横流地呐喊道:“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盛夏中的威海刘公岛,游客云集,除了全国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北京分营的营员们,还有不少来自台湾的游客。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来自两岸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汇集于此。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