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课文(3篇)

麋鹿是中国国家濒危物种、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是语文课文中常考的知识点之一。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麋鹿课文(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麋鹿课文范文 篇1

关键词:有效 学习任务设置

任务驱动型学习是强调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呢?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学习任务驱动下的小学生阅读活动的案例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摸索的一些做法。

一、学习任务的设置体现激趣性

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刺激主要来源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要处理好情境与任务的关系,情境要呈现出有效的任务,同时又能支持儿童的语文学习

例如《麋鹿》教学片断:

1、麋鹿还有个名字叫“四不像”,为什么叫它“四不像”呢?

2、大家都觉得右图是麋鹿,可是又没有充分的理由。请同学再读课文第三小节,找出相关的理由。

3、什么是“独一无二”?

4、创设情境:鹿王看到麋鹿长成这个样子有意见了,对它说:“麋鹿啊麋鹿,你看你长成什么样子,除了个鹿角还有哪些地方像鹿啊?快去做个整容手术吧!”

这是六年级《麋鹿》一文中的一个活动设计,教者巧妙的扣住字词的表达效果,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让说明文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有滋有味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任务设计,有效地让学生在愉悦中有所得。如果说明文教学我们都像骆老师那样善于创设一个个巧妙的情境,“诱”孩子去亲近文本、表达文本、超越文本,让教学变得妙趣横生,那还有谁不爱学说明文呢?

二、学习任务的设置体现层次性

设计的任务要有阶梯性,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围绕同样的学习目标可以设置多个不同难度的任务。任务相同、难度不同,这样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就必须进一步分解、细化,从而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兼顾到所有学生。

例如例:二年级语文《云房子》

(1)、出示片段,学生读一读、划一划描写云房子的语句。

(2)、欣赏、品读句子,指导有感情朗读。

(3)、出示视频白云飘飘,让学生欣赏各种白云卡通图片。

(4)、说一说:我看到了 的白云。

(5)、连起来说一段话:天上的白云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

教师在这里设置的学习任务:读一读、划一划、品一品、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通过图片的引入,带学生进入千姿百态的云的世界,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形状不一的白云图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些启示和体验,课文的句式显然给了学生完成句子练习的坡度,让学生有话能说、有话可写。连起来说一段话,对于那些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就有用武之地了。

三、学习任务的设置注重开放性和思考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回归。因此,我们的学习任务设置要重视开放性和思考性,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有意识地增加语文课本内外的联系,加强语文课堂与生活的沟通,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得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

例如《螳螂捕蝉》教学片段:体会感悟少年形象

1、自由读,思考:少年为什么要劝吴王,他怎么想的?

2、指名说少年是什么身份。讲讲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3―11自然段,用心揣摩少年的一言一行。思考: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找出关键词句,写一写你的感受。

4、交流。

5、你能说说少年的劝到底巧在哪里呢?

老师在这里设置的学习任务都是引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设置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探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体现了新教材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总之教师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可以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麋鹿课文范文 篇2

一、富有传奇色彩的神秘历史

麋鹿历史悠久。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鹿科动物,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还是生命力旺盛的标志和升官发财的象征。它仿佛是从神话中走出来的。“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把‘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麋鹿是鹿科动物中比较温顺而又胆小的一种。”古代麋鹿的分布很广,其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汉朝以后逐渐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这不禁让人发问,汉朝以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麋鹿数量逐渐减少乃至销声匿迹了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麋鹿究竟到哪里去了呢?这120头麋鹿又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如此种种疑问,无不给麋鹿增添了神秘色彩。

二、富有传奇色彩的天赋异形

麋鹿的传奇色彩还在于它的天赋异形。“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奇异而不古怪。虽属鹿科,但种种构造都别于其他鹿种。“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他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雌麋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长尾巴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中的生活。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最奇特之处是两个着地蹄之间还有像鸭子蹼一样的瓣膜,只不过较小罢了。这样的蹄子有利于麋鹿在泥沼中行走,不易陷下去。

三、富有传奇色彩的坎坷遭遇

坎坷的遭遇,是麋鹿最大的传奇。1865年发现120头之后,先是陆续被盗运到国外。再后来,八国联军入侵,麋鹿又被杀的杀,运的运,直至在中国几乎绝迹。命运似乎注定麋鹿要背井离乡,颠沛流离。

“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到1967年,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400多头,并向各国输出。”

这要感谢一位使麋鹿绝处逢生的人: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一位酷爱动物,尤其喜爱鹿科动物的人。1898年起,他出重金将原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动物园的麋鹿,共计18头悉数买下,这成为地球上奄奄一息、香火仅存的唯一一群。到1983年底,全世界的麋鹿已达1320头,均为当初18头麋鹿的后代,遍及亚、欧、非、美、澳各洲,但唯独没有回到它们世代生息的故里——中国。

随着祖国的强大,中国许多动物学家呼吁让海外游子麋鹿还家。1986年8月,经多方努力,来自英国的39头麋鹿终于踏上回家的路。“从此,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从此麋鹿不再迷路。

麋鹿,这个被国人喻为吉祥之物的国宝,这个东方世界的滩涂精灵,其生命隐含着无限神秘的宇宙密码,包容了许多深刻的中华文明的内涵。除了它,又有哪一种动物有着这般传奇的经历呢?

麋鹿课文 篇3

一、对话互动,让自由在安全氛围中实现

要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互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发表多元理解时,可能会遇到阻力,教师要理解、鼓励、引导他们,为他们营造一种安全、民主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敢想、敢说。对学生而言,营造一种安全、民主的学习氛围,意味着主体的突显,个性的张扬。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独特见解,个性才能在互动中闪光。

二、学会质疑,让自主在问题情境中生发

1.含义深刻处质疑

“含义深刻处”,一般是指概括性强,在文中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质疑,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紧扣重点句质疑,我引导道:“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是否发现文中有一句高度凝练的话能概括这些内容?”学生交流:“她的生命……仙人掌花。”“这是一句总领全文的句子,如果你能在这句话上停留的时间长些,你会有许多有价值的疑问。”学生质疑:“从课文的哪些文字中感受到她生命的艰辛与壮丽?为什么把她比喻成‘仙人掌花’?”我引导学生四人一小组,紧扣夏洛蒂的“艰辛”“奋斗”“成功”进行合作探讨,之后小组上台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补充。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讨,思想碰撞,学生不仅真正感受到夏洛蒂的顽强不屈,更收获了学习的方法与自信。

2.内容矛盾处质疑

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为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让学生紧扣“……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这句话进行体会。目光敏锐的学生有了这样的质疑:“船上不是应该有61人吗?这不和船长说的60人相矛盾吗?船长为什么说60人而不说61人?”我立即肯定了学生的质疑且给予表扬,接着引导学生紧扣船长一系列的语言以及动作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层层感悟分享,学生体会到船长的舍生忘死、忠于职守。这样,就通过课文的矛盾点激发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走向课文纵深处。

3.反复出现处质疑

许多课文中都有反复出现的句段,这些句段体现了作者独具的匠心,为师者,应该敏锐地引导学生捕捉。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根据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具体“好在哪里”这一问题教学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纵观整篇文章的篇章结构质疑:“同学们,这篇课文的学习已接近尾声,在文章的篇章结构上你有什么疑问吗?”之后,学生果然有了质疑:“这篇课文一连出现了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为什么要反复出现四次呢?作者想表达什么?”我引导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探讨,学生有了这样一些深刻的认识:“作者对安塞腰鼓所描写的舞蹈场面、声音、后生们的力量以及舞姿都给予了大力的赞叹!”“作者被安塞腰鼓所展现出的壮阔、磅礴的气势深深地震撼,想通过不断地反复来强调表达自己的叹为观止,正所谓一唱三叹。”

4.貌似无关处质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似和课文主要内容无关、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探究文字描写的用意,体悟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例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在课前导学作业中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几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为什么还要描写麋鹿在大丰自然保护区的美好生活呢?这是否是画蛇添足?”在学完课文重点内容后,我肯定了这个含金量极高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交流补充后,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描写不是画蛇添足,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唤起我们的阅读期待。”“学完整篇课文之后,我猛然发现开头的这段文字是在表达对麋鹿美好的祝福,希望麋鹿在遭遇无数次的坎坷经历之后能自由、平静地生活。”

三、深入探究,让思维在智慧牵引中拔节

1.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例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最后两句话时,我这样引导道:“说明文的基调是朴素理性的,而最后两句话读来又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畅所欲言:“我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已经把麋鹿当作人来写了,从‘漂流不定’‘颠沛流离’这几个词中感受到麋鹿就像是远离祖国的孤儿,经历了多年的沧桑终于能回归故土了,多么美好。”“我感受到作者对麋鹿的回归非常感慨,因为它们常年漂流在外,许多麋鹿因为杀戮而离我们远去。经历了这么多年,还有一些终于能回归故土,很不容易。我读出了作者美好的期盼。”可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课堂就会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2.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地阅读。记得上《船长》一课时,我通过学生导学单上的质疑引导讨论:“如果有男人走在女人前面,船长真的会对男人开枪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学生认为船长会开枪,因为:“在那种嘈杂的情况下,船长一定要有威严,假如一个人违反了命令他没有开枪,所有人都认为他只是吓唬他们而已,便会有再一次的混乱,那时情况不堪设想。”有学生认为船长不会开枪,是因为:“上文讲到船上一共61人,而船长却说60人,他把自己忘了,可见他心中始终装着60名船员,连自己都顾不上的人,怎么会打死其他人呢?”以感悟为灵魂的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他们迸发出个性的智慧。

四、课外阅读,让能力在系列活动中积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