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优秀10篇】

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 篇1

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013-02

我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在次贷危机到来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应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持续下调经济利率,对经济秩序造成了影响,发生了世界范围的金融经济危机。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制度进行创新,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根据次贷危机影响的规律和特点,制定适应次贷危机下商业银行发展的金融产品风险防范制度,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我国的经济损失,避免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不良影响。

1 简述次贷危机和商业银行

1.1 次贷危机

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次危机主要是美国的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造成的。产生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级住房按揭贷款,产生了一定的次级债务,美国政府为了调节经济,持续地进行利率下调,引发了经济的动乱。次贷危机产生,可以说是经济杠杆效应的失常、过分的证券化和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影响范围极广,很快地从单一的证券市场波动到整个金融市场,对全球范围的金融经济都造成了影响。

1.2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主要的经营业务是进行工商业的存款和放款,主要的经营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相比较其他的银行来说,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主要是货币和货币资本这两种特殊的经济商品,主要的经营对象是金融的资产和负债;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还体现在经营业务上,跟一般的银行和专业的银行相比,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范围更加广泛,种类更加全面。例如,商业银行有门市服务,可以进行零售的金融业务经营,还可以进行大额信贷。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占了重大的比例。实现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创新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害,保护我国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

2 从金融产品的角度分析次贷危机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角度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和影响。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通常是指货币和货币资本,虽然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济收益,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次级贷款存在一定的问题,充分体现了资产的不稳定性。风险投资是一些资产投资人员,重新整合存在问题的资产,获取新的经济效益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一些存在问题的资产,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风险防范,与时俱进地对风险防范制度进行创新,才能在次贷危机中降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风险。

次贷危机产生的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分散抵押贷款机构的信用和流动风险过高。这个因素,出现了美国的证券化现象,主要表现是美国投资银行,把和次级贷款性质相同的按揭贷款,在次级债市场通过债券的形式进行出售。美国次贷危机金融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债务抵押证券,是以次级按揭的按揭支持证券作为基础,进行资产的重新整合,然后发行的一种新的证券化产品。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证券化过程中,实现了信用风险到债务抵押证券投资者的转移。因为信用风险程度的不同,所以转移的过程中,也会按照实际的风险情况,转移给不同档次的债务抵押证券投资者。在风险转移过程中,信用违约互换类别的金融产品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信用违约互换可以增强高级档债务抵押证券的信用程度,实现信用风险的转移;信用违约互换还可以构造风险较高的合成债务抵押证券,通过对次级按揭风险的承担,获取经济效益。金融产品实现了风险转移的市场化,扩散范围广泛,可以有效地降低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经济影响。

金融产品是次贷危机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条件,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承担量,可以有效地实现信用风险的转移,降低次贷危机对金融经济的影响。所以,对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风险防范制度进行创新,可以在次贷危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我国金融经济的稳定性。

3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风险防范的创新

3.1 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

次贷危机下,避免大范围的金融经济冲击,降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可以对风险防范制度进行创新。实现风险防范的创新,可以从商业银行本身的管理制度进行。例如,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主要的资产是金融产品,最大的影响就是银行的信用风险。因为银行的业务经营、经济效益的提高,都需要具备自身良好的信用程度和信誉水平。拥有良好的信用,可以让客户放心地办理银行业务,有利于银行工作业务的实施,可以减少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降低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

3.2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在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管理过程中,创新风险防范制度,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根据风险管理制度,在银行中全面地实施风险管理,可以对金融经济风险进行统一的测量,有效地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对风险防范制度的创新,要求商业银行与时俱进地进行风险制度的完善。例如,在次贷危机中,结合我国的金融经济管理制度和政策,根据商业银行实际的发展情况,通过新的风险测量模型的应用,针对风险管理的问题,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保证风险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有效性,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次贷危机的影响,减少经济损失。

3.3 提高风险防范的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企业竞争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商业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次贷危机下,提高商业银行发展的稳定性,减少经济损失,需要创新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做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风险防范的创新工作,需要提高风险防范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例如,商业银行定期地对风险防范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时刻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经济信息,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模拟可能出现的风险,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哪些影响,分析研究和讨论之后,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不断地进行创新训练,才能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的全面防范。

4 结语

次贷危机下,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管理水平,可以有效地降低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创新风险防范的管理制度,是提高风险防范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经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所以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降低次贷危机造成的影响,可以根据商业银行和次贷危机的特点,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姚良。次贷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防

范[J].上海经济研究,2009,20(10):75-76.

[2] 张西贝。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风险防范[J].时代金

融,2012,25(4):136-137.

[3] 刘诗余,张雪娇。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J].贵阳学院学报,2009,20(1):94-96.

次贷危机 篇2

此次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了的损失,要使我们不重蹈美国的复辙,我们必须了解次贷危机及其产生的后果。这掸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为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何谓次贷危机。所谓次贷危机即次级贷款抵押市场危机是由于美国给那些信用低的客户以住房贷款,由于住房贷款有住房作为抵押,所以一直以来没有被金融机构重视到其隐含的风险。

其次,此次次贷危机缘于美国楼市的高增长及后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在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时期,各方资金纷纷流入楼市,而信贷机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中的风险,为低信用的购房者放出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以至今日房地产市场回暖,所抵押的房产其价值根本无法抵债,便产生大量的呆坏账,此时这些风险仅仅集中于本国的银行业。而一些国际投资基金或金融机构对其次级抵押贷款的投资或买断,将使风险扩散到全球整个金融市场。这也许就是本次危机对全球股市所产生的冲击的一个原因。

再次,此次次贷危机为美国金融机构带来大量的呆坏账,这将直接导致其流动性的严重缺失。流动性的缺失又将对本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

第四,由于次贷危机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巨大损失,欧美各国相关金融机构纷纷裁员以降低成本,这将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虽然数字不时很大,但足以说明此次危机带来的影响之巨大、牵扯面之广。

第五,本次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据美国金融统计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六家银行在此次危机中的直接损失大约49亿元人民币。由于中美两国经济往来密切,经花旗银行测算,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将放缓1.3%。虽然此次危机给中国带来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但当美国经济受挫,也将使得中国经济面临较大损失。

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此次次贷危机所产生的影响与潜在的影响使得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做的不是危机爆发后才对银行进行救助,而应该事前做好准备以防止危机的产生。

第一,美国次贷危机直接起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降温。美国成熟房地产市场都会引发次贷危机,何况我国的新兴市场。目前我国房地产投机行为尤为严重,使得楼市不断飙升,房地产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泡沫。泡沫的产生缘至于投机者没有得到有效的规制,现有的规制对他们投机带来的成本远远小于其将获得的利益。长此以往,也许数年后等到泡沫破灭的时候,受害的讲是广大有房贷的市民。由于我国抗危机的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因此危机的爆发不论在我国经济上还是在社会稳定上所产生的影响程度都将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我们不论是出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出于防止类似危机在我国爆发的目的,我们都应该防止房地产市场巨大泡沫的产生。

第二,由于我国贷款主要来自商业银行,我们应加强商业银行对住房贷款申请者信用和还贷能力的审核。建立信用评审机制并非一朝一夕的问题,在我国个人消费信用评价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个人信用的数据储备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信贷机构应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贷款者的还贷能力的审核。而在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占有很大比例,银行业也必然想从中分享利益。这就需要尽量避免商业银行或信贷机构因为利益的驱使而放松借款者的资格标准,或对其有可能虚假的信息不进行必要的审核。甚至有职员为了业绩的提高,帮助那些条件不合格的申请者伪造信息或想办法规避银行现行的规制。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职员职业操守的培养,从前台开始培养风险的防范意识。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建立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给商业银行评价消费者信用提供一个合理的依据。

第二,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银行的本质是风险经营,要减少危机对银行本身的冲击就必然要求银行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而有效的金融创新已被证明不仅能为银行带来直接的收益,也能为银行化解风险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工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还不成熟,放贷风险基本集中于银行本身,银行应该积极开拓新的金融产品以到达转嫁风险的目的。

第四,完善监管体系。银行经营应保持其安全性、流动性,之后才是盈利性。由于银行本身资产结构的高负债比例,容易使股东或管理者从事高风险业务。为了,保障广大债权所有者的利益,必须对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其从事业务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外部监管应该与银行内部监管部门同心协力,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监管。外部监管体系的完善,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监管机构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应该对银行的高风险业务经营进行有效的约束,而监管机构应该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应有的惩罚。外部监管应该引导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内部监管部门应对本行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客观的风险评估,从根本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第五,培养住房贷款居民的风险意识。不可避免的是有些居民对自己以后的还贷能力没有进行有效的估计,为以后的无力偿债埋下了隐患。在这方面就要求银行职员应该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其中的风险,帮助其分析各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第六,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房地产上市公司市值占我国证券市场很大一部分比重。其股价波动很大程度影响着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房价的飞速增长,将间接拉大了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中获得房地产公司股票价格之间的差距。而这大大增加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风险。

总之,为了预防类似危机在我国爆发,我们应该在各个层面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经济的稳步发展。

次贷危机的形成范文 篇3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次贷危机的解决措施 篇4

美国:银行业问题超乎想像

随着金融行业的巨额亏损曝光,美国金融业正面临新一轮危机冲击的危险。这轮危机一旦形成,将呈现出两个新特点,一是主要受害者将从上轮的投资银行转向商业银行,二是由于美国政府不会让任何对金融行业机构系统威胁的企业破产,结果将会出现更多大型金融机械被政府接管,大量地区性银行和对冲基金破灭。

危机发展到这一步,究其原因是实体经济的衰退反作用于金融业,随着经济形势快速恶化,商业房产抵押贷款以及企业和消费信贷的坏账率激增。在去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随着政府救市举措逐步发挥作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和金融企业债券市场一度有企稳的迹象,但是金融企业账目上的坏账比率并没有根本好转,反而随着实体经济的恶化进一步加剧。据华尔街一位金融从业人员透露,美国主要银行最近披露的亏损数据远小于实际亏损金额,银行业的问题远比目前公之于众的状况严重。

至于美国政府之前投入的3500亿美元救市资金为什么没有起到作用,业界有如下的分析:

首先,由于国会在解决危机上的分歧以及新旧政府交换造成了政府救市行动速度迟缓,而对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坚持和对国有化的恐惧也让政府在很多举措上缩手缩脚、缺乏决断,进而导致问题被拖延得越来越严重。

其次,政府的救市资金在用途上并没有具体要求,政府期望的疏解信贷紧缩的目标并没有实现。金融企业在接受政府救助之后,一方面放缓对不良资产的处理速度,同时出于企业自身利益考虑,对其他企业进行并购,试图为经济好转后布局。为自身安全起见,金融企业又对各类(地产商、企业、个人消费)房贷限制重重,导致房地产市场并没有企稳,信贷市场仍然偏紧。

第三,政府的救市措施属于输血行为,但是对于一些问题严重、经营不善的企业来讲,没有外科手术式的重组,仅仅靠输血来拯救完全不起作用。目前来看,花旗银行极有可能成为新一波冲击中最先倒下的企业,公司除了其出售的所罗门美邦公司尚有盈利之外,其他业务部门全部处于亏损状态。鉴于公司现状,花旗很可能沦为继美国国际集团之后,又一个被政府接管的企业。

目前,还不清楚奥巴马新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拯救金融业,其选择也无非两条,一是将部分金融企业国有化,二是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各家金融企业的坏账。去年9月的金融风暴已经让华尔街千疮百孔,假如第二波金融危机真的来袭,真不知华尔街又将是怎样一番情景。(陈刚)

欧洲:未雨绸缪严防死守

新年伊始,全球经济便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虽经各国大力救市,持续数月的金融危机不仅毫无缓和迹象,近期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头。金融巨头纷纷告亏,知名企业陆续,接连不断的坏消息似乎预示着一场更猛烈的“风暴”即将形成。身为金融危机重灾区的欧洲正在严防“第二波”金融危机来袭。

银行纷纷报亏

当分析人士担心美国新一轮危机正在显现时,大西洋彼岸的欧洲也是形势吃紧。

由于投资者担心金融业亏损继续扩大,导致金融股大幅“跳水”,欧洲股市1月23日收盘时跌至6年来的最低水平。泛欧绩优股指标FTSEurofirst300当天下挫0.3%,是过去13个交易日里第12次收低。其中,英国巴克莱银行重挫13.5%,因为市场愈发担心该行可能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或被国有化。法国巴黎银行、英国渣打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等欧洲金融巨头的股票也都大幅“缩水”。

这只不过是近期欧洲金融市场传出的诸多坏消息之一。德国最大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14日称,受金融危机影响,第四季度亏损可能达到48亿欧元,为5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据报道,作为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前20大银行持有的不良资产将近3000亿欧元,整个德国金融体系持有的不良资产最高达1万亿欧元,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德国银行身陷困境。被迫请求政府救助。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19日也爆出英国企业史上最大年度亏损,亏损额约410亿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正如当初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迅速登陆欧洲一样,基于欧美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一旦美国金融形势急剧恶化,欧洲也势必难逃厄运。

经济深陷衰退

虽然欧盟成员国已运用了上万亿欧元资金用于金融救市计划,其后又纷纷出台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试图遏制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力挽经济狂澜,但迄今却难见收效。

欧盟委员会19日公布的最新预测结果显示,欧盟经济继去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后,今年全年将大幅萎缩1.8%,即使到明年也是增长乏力,这意味着欧洲经济面临的衰退相当严重而持久。就在两个月前,欧盟委员会在秋季经济预测报告中还预计,欧盟经济今年将增长0.2%。如此大的反差足见金融危机对欧盟实体经济侵蚀速度之惊人。

受金融危机影响,推动欧盟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投资、出口和私人消费均已疲软,尤其是投资所受冲击最为严重。截至目前,欧盟各国的数万亿欧元金融救市计划和经济刺激计划并未能明显缓解因金融危机造成的信贷紧缩局面,并且“惜贷”状况已不仅仅局限于金融机构之间,而是向实体经济部门蔓延,导致企业融资和个人信贷受阻,经济陷于危机。

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在日前结束的月度例会上指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大规模救市行动未能促使银行金融机构履行自己的职能,向实体经济部门发放贷款。

再掀救市高潮

为了防御金融危机升级,欧盟国家近期也掀起了第二波的救市高潮。

继去年10月出台总额约为3700亿英镑的金融救市计划后,英国政府1月19日再次推出大规模金融救市计划,为金融机构问题资产提供保险,以鼓励它们恢复放贷,各大媒体估计耗资总额高达2000亿英镑。此外,英国去年11月还宣布了一项总额200亿英镑的经济刺激计划。

德国政府日前则公布了一项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使得该国经济刺激计划总规模达到800亿欧元,是德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刺激行动。据报道,德国政府目前还在考虑一个1000亿欧元的企业信贷支持方案。

法国经济、财政与就业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近日也透露,法国正在准备总额105亿欧元的第二轮救市计划,用于鼓励6家法国金融巨头放贷。

然而,伴随着救市计划不断加码,不少欧盟成员国政府正面临着另一种尴尬,那就是因为债台高筑而遭遇信用危机。由于赤字上升可能引发政府公债违约率上升,标准普尔日前分别下调了对西班牙和希腊两国的债信评级,并对葡萄牙和爱尔兰发出了警告。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在急需资金的当口,发债融资的成本将会增加,可谓进退两难。(尚军)

日本:提前感到第二波冲击

自去年9月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一方面,市场需求不振导致日本出口下降,企业生产下滑,失业人数增加,国民消费紧缩;另一方面,经济急剧恶化导致股市下跌,日元升值,房地产市场低迷,金融机构业绩下滑。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已提前感受到了第二波金融危机的冲击。

日本财务省最新公布的贸易统计快报显示,由于对欧美以及亚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减少,日本2008年的出口7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同比下降3.4%,特别是去年12月份的出口同比骤降35%。当年的贸易盈余降至26年来的最低水平。

外需不振严重影响到日本汽车、钢铁等行业的生产活动,相关企业纷纷采取缩减投资、减产裁员等措施来应对危机。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日本丰田受内外需求下降和日元升值等因素影响,公司2008财年出现1500亿日元的亏损,这是该公司自1941年有年报记录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东京财团研究员关山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世界金融危机的第一波对日本的影响与欧美相比比较轻微,但是第二波冲击对日本的影响非常大。具体来讲,第二波对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国投资者从日本撤资;二是与次级房贷相关的金融商品价格下跌;三是日本的出口急剧下滑。其结果是,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受损,企业的资金周转恶化,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关山健说,近年来,外国投资者拉动了日本的股市和不动产市场,向欧美等最终消费地区的出口增加支撑着日本经济增长。欧美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撤资的结果导致日本股市随之暴跌,各种金融商品价格下跌,日本金融机构自有资本的市价评估缩水。

尽管日本的金融系统在美国次贷危机和第一波金融危机中所受损失不像欧美金融机构那样严重,但是随着金融危机蔓延,股市下跌资产缩水、实体经济恶化,不良债权增加,日本的金融机构的收益下降。《日本经济新闻》最新统计预测说,2008财年前三季度,日本六大银行集团的合计纯利润不足2000亿日元,降幅超过80%。其中,日本最大的银行集团三菱日联集团甚至出现亏损。

另外,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六大都市银行的贷款余额比2007年底时增加了5.2%,增幅为18年来的最高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日本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针对日本目前的经济状况,日本政府和央行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关山健认为,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机构自有资本受损”和“企业资金周转恶化”的问题。对于“金融机构自有资本受损”的问题,日本制定《金融机能强化法》,建立了对受本次危机影响较大的地方银行实施注资的制度;同时,日本央行还决定买进商业银行股票,确保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以促进放贷。对于“企业资金周转恶化”的问题,日本央行决定通过认购企业债券和商业票据来解决,日本政策投资银行还决定对那些因一时经营不善而陷入赤字的企业进行注资,以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对次贷危机的理解范文 篇5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 住房政策 银行业监管

2007年以来因为美国房地产业下跌引发的次贷危机牵动着全球的神经,这一被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之为“百年一遇”的世纪性大危机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作为一名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能为我国以后金融业的发展和银行业的监管提供参考性意见,使我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的次贷危机彻底改变了美国的金融体系构架。这次危机的深入发展可能会导致全球经济秩序的变化,给全球的贸易体系和贸易格局带来深远而不确定的消极影响,美国和世界范围的金融结构、监督体系以及国际间的协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调整适应阶段。

■一、 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

美国的房地产危机逐渐变为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其原因复杂而多样化。根据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可以看出其特有的特点。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法律变更导致金融监管体制失效

金融监管是实现银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管理的内容应该涵盖到所有从业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也包括对市场准入、市场退出的所有业务经营活动的管理,其中最为重要、大量和最主要的是日常经营的规范化和风险性监管。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与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当时的胡佛总统坚持对金融市场实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从而导致此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进一步的扩大,对金融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一万零五百家银行倒闭,占全美银行的49% 。由于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性和对美国经济的巨大打击,以斯蒂格尔众议员和格拉斯参议员为首的众多官员认为加强监管迫在眉睫。于1933年提出并推动通过了银行法。该法律的核心是:严格分离银行业和证券业、并对其进行分业经营。随后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向储户提供存款保障。史上又称“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该法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金融业的贪婪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能,客观上也导致银行的利润下降。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总统卡特、里根执政时期,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增加银行的信贷规模,美国政府分别通过了三个法案,进一步给银行业松绑,这几个法案的公布,为以后次贷危机的爆发扫清了政策和法律上的障碍。这几个法案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1980年颁布了《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允许贷款机构收取更高的利率和费用,令次级贷款的高利率合法化。

第二,1982年的《可选择按揭贷款交易平价法案》规定了两种贷款方式:利率浮动抵押贷款、大额尾付贷款。前者的特点是允许利率浮动。后者则是一种特殊的贷款,它的贷款期限是短期,但允许每期付款金额按长期贷款计算,这样就降低了每期还款数额。

第三,1986年的《税务改革法案》禁止下调消费者贷款利率,但是允许下调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住房利率的降低大大刺激了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需求。

第四,克林顿任期内,于1999年通过了《格雷姆一里奇一巴利雷法》,即《金融服务现代化法》。该法授权美联储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但是证券、期货、保险、银行仍有各自的监管机构。导致金融监管机构形成“双重多头”的体制。

(二)解决住房的政策和制度缺陷导致危机的产生

在解决民生住房这一问题上,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存在着严重的政策缺陷。美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强大、富裕的国家国家,但国富民并不富。国内仍存在着许多没有解决的民生问题。其中解决民生住房的问题是美国历届总统都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之。而且这也是民主政治的需要,只不过他的水准和要求更高。具体的政策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只强调对完全产权的商品化购买,以解决房屋贷款和银行的资金周转问题;忽视低收入者的经济能力,没有配套以政府公租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模式以解决民众住房的需要;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时,一味采取单一的市场化措施鼓励、引导大众采取房贷手段,由于大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各不相同,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三)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导致风险放大

在美国次级房贷的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利用房贷证券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同时有的金融机构,故意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打包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也隐瞒了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而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又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得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特殊影响

从目前来看,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并不大。其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对外汇和对外投资实行较严格的管制,对外投资特别是对高风险资产的投资整体规模较小。2007年中国三大上市银行中报时,对次贷损失估计都颇为乐观。工行披露的次贷规模为12.29亿美元,建行次贷资产总计10.62亿美元,中行受次贷的影响最大,截至2007年中期次贷方面的投资为96.47亿美元。

尽管从目前看次贷对我国银行造成的损失并不大,但这已暴露出我国银行业在信息披露、风险控制、问责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实际上,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还远未结束。2008年1月18日,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公告了扣除次贷拨备后的业绩预增情况。到2007年末,工行提取的次贷拨备比例将提高到约30%,建行约为40%,即分别计提近30亿元。2008年1月22日,中国银行临时停牌,原因是市场传言持有74亿美元次贷产品的中国银行损失惨重。这说明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业的信心已受到影响。从银行评级来看,虽然穆迪、标普等国际评级公司均维持对中行的评级,但也同时强调了前提条件。

在我国银行业日益国际化的情形下,中资银行海外投资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类似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风险对中国银行产生的影响将更加严重和深远。事实上,三大行所获汇金600亿美元的注资不可二次结汇,存在对冲外汇风险的需要。这在客观上给中资银行进行海外投资的压力。中国的银行业只有进一步提高对外投资的经营管理和相应的风险控制水平,才能很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提示

(一) 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的质量和总量

由于房地产的保值增值能力和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比较强,所以历来就是银行放贷的首选,从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来看,我国应该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质量。强化内控建设,加大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不断完善风险管理。

(二) 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监管

银行是储蓄投资转化的中间环节,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主体,坚持谨慎的经营理念,履行好自己的基本职责,把防范银行的信用风险放在首要的位置。贷款前期一定要做细致深入的审查,以保障资金的安全性,保证贷款人的还款能力。

(三) 处理好金融产品创新和银行自身规范、发展的关系

金融产品的创新一定要建立在长期、稳健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上,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按照严格监管标准,确定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承受水平,据此确定业务发展规模,并集中主要资源发展熟悉并具有优势的业务。谨慎进入不熟悉的领域,少接触看不清的业务。推进创新和发展新业务时,打好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架构、信息资源和人员基础。

(四) 认真研究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培养出合格的金融管理人才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篇6

关键词:次贷危机;影响;传导;启示

1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为了刺激经济,连续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措施,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1994年,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年度发行量不过350亿美元,仅占当年贷款发放总额的4.5%,而这一比重在2006年升至20%,次级贷款余额也增至1.3万亿美元,住房私有率高达68.9%。在极低的利率刺激下,大量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市场。许多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利息和扩张业务,也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和“零文件”的贷款方式。贷款人可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只要证明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这就加大了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为了追求风险最小、收益最大化,放贷机构一方面继续大量发放次级贷款,一方面把这些债务进行资产证券化,打包做成各类金融衍生产品,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卖给银行、投资公司、对冲基金及保险公司,以控制风险锁定收益。根据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MBS)、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Debtbligation,CDO)等等。至此,由信贷公司、债权打包服务公司、投资银行、投资基金等构成了一条长长的利益链条。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前几年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17次提高,由1%提高到5.25%,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通过出售或抵押住房再融资也变得十分困难。这就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次级房贷大比例地转化为坏账形成了次贷危机,并且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

2美国次贷危机扩大的原因

2.1投资者难以把握金融创新产品

CDO除了一些传统的品种以外,投资银行家还创造出一系列复杂的衍生品,例如“合成CDO”以及“CDO平方”、“CDO立方”等新产品。BIS统计显示,2006年第4季度新发行了920亿美元的“合成CDO”。衍生品结构趋向复杂化,加上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难以真正把握产品的定价,更无法理性判断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力,出现过于悲观的心理预期,进一步加剧次贷危机的影响。

2.2银行收紧房贷标准,导致流动性不足

本次危机的特征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金融产品违约率上升导致信用危机的普遍蔓延,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拼命收缩信贷和流动性。英国部分房屋按揭服务公司也开始收紧信贷审批,提高相关贷款利率,甚至停止发放贷款;美林旗下按揭部门表示,将提高其按揭利率。次贷危机造成曾经一度广为蔓延的流动性过剩在旦夕之间蜕变为信贷紧缩。银行在信贷危机时期对资金的需求极为迫切。流动性不足使借助高杠杆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融资受到较大的影响。

2.3部分金融机构倒闭,严重打击市场信心

2007年2月,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欧美主要次级债的房贷机构尤其是对冲基金受到冲击。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告濒临破产,次级债危机被引爆。到目前为止,美国五大投资银行高盛、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美林、和贝尔斯登在此次次贷危机中均损失惨重。受到金融机构倒闭消息的影响,股票市场不断下跌,使投资者信心受损,恐慌性抛售金融类股票,甚至并未卷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或者卷入不多的金融机构也未能幸免。

3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的传导

3.1购买美国次级债的国外投资者

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后,最先受到影响的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发展得较为成熟,它们资金实力雄厚,进行跨国投资,在全球配置资产。因为美国金融市场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所以它们在全球资产组合中持有较大比例的美国资产,其中一部分就是以次级贷款抵押发行的衍生品。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直接给这些机构投资者带来损失,另外,美国资产价格下挫也使得这些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其他美国金融资产遭受损失。从2007年4月至12月,日木瑞穗证券公司的亏损额高达1967亿日元。法国最大银行法国巴黎百富勤银行也宣布,由于在信贷资产上冲减了5.89亿欧元(约合8.71亿美元),2007年四季度盈利下降42%。到2007年11月份,德意志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的损失约为36亿美元,英国汇丰集团第二季度在美国的次贷相关业务损失达34亿美元,英国巴克莱银行第二季度损失约为27亿美元。

3.2信用评级机构对风险的重新评估

信用评级机构在整个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中,可以说是起到了放大和传递风险的作用。在房地产经济繁荣时期,评级机构给予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较高的信用评级,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可以顺利发行。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认为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收益很高,而风险并不大,争相追捧;但是当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风险暴露时,则迅速调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信用评级,使得投资者争相抛售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进一步加剧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此次次贷危机发生以后,评级机构马上下调了次级债的信用等级,因为金融资产是按风险来定价的,因此次级债的价格下跌。各国金融市场是紧密相关联的,对次级债评级下调导致全球市场其他一些类似资产的评级相应下调,风险重估,因此,欧洲、日本等市场投资者持有与次级债类似资产的投资者遭受损失,风险迅速传递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上。

3.3实体经济传递和心里预期效应

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在金融层面,但如果危机继续深化使美国实体经济受损的话终将会拖累世界经济。美国次贷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风险主要源于消费缩减,因为美国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而占有重要地位,而其消费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借贷,次贷危机使得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紧缩信贷,减少消费放款。因此,次贷危机将使美国消费缩减和美国经济衰退。美国与欧洲、日本、英国、加拿大和亚太地区的国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贸易往来,美国消费缩减和经济衰退将减少从外部进口商品,从而使得次贷危机的影响传递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当然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多数人对这一问题早有预期,因此,心里预期效应可能提前发挥出作用。次贷危机也使得美元出现持续贬值,美元贬值导致一些用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石油,石油价格持续上扬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美元贬值。高油价将对世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随着美元贬值和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人们对经济前景看淡,减少投资和消费,经济下滑。

4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4.1认识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前景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下去,因为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其生产与生存的成本。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而现代金融活动中资本的杠杆率高、信用链长,因此房贷的风险常常会波及到诸多信贷交易主体。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4.2全面研究,理性对待金融创新产品

在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中,无论是零首付贷款、负摊还贷款还是具有“诱惑”利率的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都属于高风险、高定价的金融产品。这些新产品之所以处于高风险状态是因为其本质都属于过度授信,由于授信额度超过了借款人自身的承受能力,不但为贷款发放机构造成了大量不良贷款,甚至导致其破产,同时也对很多无辜的借款人构成了伤害。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过程中要本着安全至上的原则,本着为客户切实负责的态度,审慎研发推广高风险、高定价的金融创新产品避免过度授信。

4.3强化外汇资金境外运营的风险分析,加快发展海外投资市场,完善海外业务管理体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其对次债的经营和对危机的反应来看,与国际金融业仍有很大的差距,在业务经营、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都亟待提高。因此,必须强化对国际业务的资源配置,加快国际业务发展,进一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投资之前必须进行深入调研,注意控制风险,提取足够的风险损失准备金。同时在对外投资时不应过于看重评级,不要被评级所误导;我国在吸引外资时也应该预料到情况变化时,评级可能会大幅下调,造成资本撤离,必须事前就考虑到这样一个不利的影响。

4.4严格限制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和期货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现代金融体系各市场的相关性日益紧密,风险的跨市场传递也更复杂、更快捷。此次次级债危机就是由信贷市场蔓延到资本市场,又反过来对信贷市场造成重大打击的。所以,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构成威胁。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应谨慎处理混业经营和信贷资金入市的问题,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业务透明度,高度关注信贷资金入市所引发的信贷风险,严格限制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参考文献

[1]饶雨平。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防范房贷金融风险的启示[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2).

[2]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

[3]林启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S1).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篇7

【关键词】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 CDO 信用衍生品

1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回顾

1.1次级抵押贷款的内涵

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即“次级按揭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但由于借款者信用记录较差,很多借贷者不需要任何抵押和收入证明就能贷到款,因此次级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其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 %至3 %。

1.2危机爆发的过程

2007年2月末,统计数据显示,次级债贷款违约率正在上升,住宅贷款机构股票大幅下降。全球金融巨头相继对美国次级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大幅增加坏账准备,引起市场不安。

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夏季,大型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的两支对冲基金因大量投资基于次级债的CDO,出现重大损失而陷于破产。

7月中旬,三大评级公司对一千多个住宅贷款MBS调低评级。

这场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市场。欧元区短期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缺,短期市场利率急剧上升。英国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出现了英国近140年来首次“挤兑现象”。

至此,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全面爆发。为防止市场陷入流动性危机,欧、美中央银行积极进行了干预。

10月下旬,欧美大金融机构陆续公布第三季度财务状况,巨额财务损失远远超出市场预期,市场再次出现恐慌。各中央银行不得不再次联手干预救市。

进入2008年,美国大金融机构公布新的季报,损失又一次超过预期。次级债引发信用紧缩对实际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美国年经济增长率在2007年第四季度已经降到0.6%。此外,2008年初的失业率、零售商品指数等主要经济指标开始恶化;IMF在2008年2月初将全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下调了0.5个百分点。

2危机爆发的原因

2.1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制度是形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客观原因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大致可以分为最优贷款市场(Prime Market)、“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三个层次。次级贷款市场面向信用较低的借款人,无需提供任何偿还能力证明。美国次级贷款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房价持续上涨,凭借抵押物剩余价值大于贷款本息规避市场风险,并不依赖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保障市场存续。正是如此,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房价不断攀升,次级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目前全美抵押贷款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次级抵押贷款就达1.5万亿美元左右,已经具备了形成危机的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

2.2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是促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人为原因

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标志着此前扩张性政策的完全逆转。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还款压力大幅度上升,次级贷款的购房投资者,倾向放弃房产,止损出局。不断上升的利率和下降的房价冲垮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

2.3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乐观,使得贷款机构进行恶性竞争,盲目降低贷款条件

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不断冲高,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一些次级贷款公司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s使得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而无须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一些放贷公司甚至编造虚假信息,使不合格借贷人的借贷申请获得通过。

2.4评级机构反应滞后影响市场信心及市场的过度反应

按揭贷款拖欠率从2006 年开始上升,银行界提示过、预警过,但直到2007 年,评级公司才大幅降低了评级,导致了市场的恐慌和抛售。

市场的过度反应和普遍的恐慌情绪,使得这次危机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却远远超过的它本身的能量。当市场出现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借款人增多,导致房地产市场空置现象加剧,市场恐慌情绪加剧,使得贷款机构低价脱手,从而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借款人信用问题进一步加剧,以致更多的抵押品无法赎回。

3信用衍生品――CDO在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的角色

次贷危机的发生反映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信用环境的重要变化,在这次危机中,CDO这种信用衍生产品的作用不可小视。

3.1 CDO的概念

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担保债务凭证,它是市场为了弥补ABS(房产贷款支持证券)的不足,而创造出来的信用产品。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自身结构为自己提供“信用增级”,即通常会有一个次级系列(Subordinated Tranche)或一个股本系列(Equity Tranche or Income Notes),由这些系列来充当缓冲。当CDO 资产出现信用问题时,首先损失的是股本系列和次级系列(股本系列多由发行人自己持有)。

同时,CDO的资产组合十分分散,包括ABS、MBS 等结构性产品、垃圾债券、新兴市场债券、银行贷款等高风险固定收益资产的分散组合,这就保证了在不出现违约时,CDO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3.2 CDO产品的特点

3.2.1 CDO 的“信用分级”技术实际上将资产池中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再分配。这种结构将大量的信用风险集中给予了次级系列和股本系列。如果金融市场存在很大的流动性,使得大量资金投资了次级类型,当CDO 资产池中较大比例的资产发生违约时,投资次级系列的投资者将血本无归。这对金融市场无疑是很大的冲击。而且由于CDO2 产品的存在,使得一份标的资产衍生出的衍生证券有许多份。当标的资产发生信用风险时,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几倍于基本债券数量的衍生债券同时受到损失。

3.2.2 CDO产品几乎没有流动性。CDO 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产品,他们被设计专门满足某个机构的需求。CDO 大多只被设计给“买入持有”型的投资者,比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而这些机构正是看准了这种产品的高收益与高信用评级的特征。低的流动性意味着,一旦这些机构在CDO火爆的时候持有了过多的CDO,以后的转让将十分困难。而市场参与者的同质性又使CDO 的流动性进一步降低。

3.3 CDO在这次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

3.3.1放大器、助推器、加速器的作用

它将实体经济的危机放大到信用衍生品市场、推广到全球金融市场,并加速了危机的蔓延:实体经济的危机被信用衍生品放大和加速,首先传导为CDO 的贬值和整个信用衍生品市场动荡,投资这类衍生证券的对冲基金开始大幅缩水。然后,发行衍生品和管理衍生品的公司股价开始下跌,这又引发投资者对金融类公司的普遍忧虑,进而有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市场的动荡有可能再反过来恶化实体经济,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而导致实体经济衰退。

3.3.2风险的隔离与转嫁的作用

它将银行体系的风险转嫁给了其他的投资者,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等。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放大器同时也是一个警报器、减震器,它使得积累在金融系统中的信用风险能够及时被社会所认知并释放,以避免风险的继续聚集和放大。

4危机的启示

虽然,此次危机暴露出信用衍生品的一系列问题,但次级债及其衍生产品却将信用风险进行了跨国界的分散,使美国独立支撑的金融困境演变成具有扩散及传染效应的系统性难题。为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是人民币债券国际化中心建设的需要。发展信用衍生产品是将我国建设成为人民币债券市场定价中心和交易中心的重要保障,亦有助于我国成为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的一极。其次,是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分散风险的需要。通过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衍生化及使用分层技术,可以使原本单一的信用资产构造出各种不同风险水平的产品及组合,从而满足银行间市场参与者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和避险需要。再次,是跨市场分散风险的需要。通过贷款和债券的信用风险衍生化,可以将原本固定收益市场的风险演化为其他金融市场风险,从而在不同的市场间分散了风险。第四是跨币种分散风险的需要。通过衍生产品技术可以将人民币市场的信用风险演化成美元、欧元等其他币种市场的风险。

但是,信用衍生品产品是衍生品工具中较为复杂的品种,无论在设计上、操作上以及风险管理上均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因此在建设信用衍生品时,必须要有完善的基础市场设施作为保障:

首先,要推动原生产品和基础产品的深度发展,特别是以企业信用为依托的基础产品(如贷款和债券)。其次,要注意存量信贷资产的二级市场流动性安排,使商业银行从过去单纯发放贷款向贷款可交易机制安排上转变。由监管机构统一协调制定标准化的贷款合同,并要求引入外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以保证贷款资产的二级可转让性。再次,文本及基本制度框架要进一步规范,以便为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创造条件。此外,要推动中介机构的发展,以便为衍生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要推动OTC平台的建设,即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统筹市场参与者,以便使产品的供求形成差异化、层次化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次贷危机演变三大深化阶段。金融界,2008-2-22.

[2]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原因分析及启示。金融界,2007-10-8.

[3]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原因问题现状之大观园。中国金融网,2008-1-27.

[4]21世纪经济报道――梅新育:市场反应放大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

[5]资本市场与大国崛起。中国证券报。

[6]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漩涡中心的信用衍生品。中投证券,2007-8-30.

[7]美国次级按揭危机成因分析。金融会计,2007,(11).

[8]次贷危机火了衍生品市场。中金在线,2007-11-23.

次贷危机 篇8

产生次贷危机,与美国金融市场的环境有十分紧密的练习。从2001年开始,为了不断刺激居民的消费,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从6.5%下调到了1%,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04年6月,在这几年的时间内美国的金融市场一直都保持一种十分宽松的状态,金融市场也十分活跃,其中的房地产以及证券市场的价格大幅度增加,而且当时美国金融市场中对次贷的各种限制措施并没有积极严格的执行,因此很多在银行的信用等级较低的人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贷款,从而在美国有了自己的住房。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的利率也开始逐渐提升,在美国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还不起银行贷款的人,最终也只好将自己的财产抵押给银行,在信贷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银行可以将居民抵押而来的各种财产转变成为基金进行出售,将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转移。但是在信贷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房价会面临下跌的危险,银行要将居民抵押而来的房屋进行转卖是比较困难的。到2006年时,美国的房价开始下跌,购房者的房屋不好出售,也不能通过抵押获得更多的贷款,当这种情况大规模地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次贷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出现,不仅对美国的金融市场带来的了重创,对世界上的很多其他国家的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于美国市场而言,次级抵押贷款机构面临着破产,股市出现了剧烈的振荡,各种投资基金也被迫关闭,对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震荡。美国的次贷危机出现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因此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从中汲取经验,与我国的金融环境发展状况进行结合,加强金融监管。综合分析起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美联储实施了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的利率连续下调,但是投资者的一直保持一种比较乐观的情绪,投资在热情十分高,使得资金的供需之间都十分契合,因此促进了银行的贷款行为的成功。当金融市场中的流动资金开始释放,并且大部分的资金都向房地产市场倾斜时,很多人都开始转而向房地产投资,尽管在当时的环境中看来,低级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水平比优质住房抵押贷款要高出很多,但是当时的美国市场上房价有一直上涨的趋势,投资者也十分看好房价的上涨,因此当时的次贷的拖欠率并不高,美国金融机构一向都十分苛刻,但是在巨额的利润面前还是降低了防范意识,对于原来的一些放贷标准也有所降低,才导致了大规模的次贷危机的出现。另外,由于当时美国市场中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已经出现并且在放贷机构之间流动,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有一定的分担,这也导致了美国金融市场中的信贷规模的扩张。此外,在美国的金融机构方面,也有一定的原因,美国的金融监管部门一开始就对贷款机构的操作行为、贷款质量以及规模的监管力度不够,对贷款机构抵押贷款业务的风险程度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披露以及警示,因此在利益的驱动作用下,放出贷款的机构开始大量放贷,对于一些并不满足信贷标准的客户也进行了放贷,最终导致整个次贷规模出现了非理性增长的问题。在证券市场上,相应的监管部门对于次级抵押贷款证券等次贷产品的约束程度也不够,导致次贷危机在金融市场上不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金融监管部门的失职对于次贷危机的出现有不可避免的责任,如果在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积极加强对金融监管的力度,从而可以加强对各种风险的转移,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过剩以及资产泡沫的发展。次贷危机的出现,正是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中不断累积出来的各种资本泡沫引起的,出现泡沫的源头正是由于资产的流动性过剩。

二、加强我国金融监管的策略探讨

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出现的原因可以看出,金融监管不力是导致次贷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加强金融监管,有助于加强对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的防范,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金融监管观念的转变

加强金融监管时,最重要的是要对金融监管观念进行转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金融行业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时的观念已经不再适用,必须要针对当前的经济环境以及金融监管过程中的风险类型等,对风险进行积极的管理和控制。首先应该要实现从单纯追求成本控制向实现全面内部控制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将成本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的控制固然重要,但是金融行业的内部控制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除了对成本进行控制,还要对现金流、物流、人力等众多方面进行控制,金融行业管理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对于传统的单纯追求成本控制的理念应该要及时转变,以金融行业发展的全局着手,加强内部控制。其次,应该从经验性金融监管决策向科学性金融监管决策转变。在现代经济环境下,金融监管成为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行业的金融监管决策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金融行业的金融监管决策是否合理也会影响金融行业全体人员对金融监管决策的重视程度,从而会影响金融监管决策的有效性,因此在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金融监管传统的依靠经验进行金融监管向科学、客观金融监管决策理念的转变,为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防范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后,还应该要积极加强对监管人才的培养,人才和技术才是促进企业利益累积的重要因素,原有的金融监管观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时展,金融行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降低,现代金融行业进行金融监管时,针对传统的监管方式和理念,应该要向实现综合效益的方向转变,同时加强对各种资本运营的重视程度,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对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次贷危机的出现,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美国的房价持续走低而且美国的利率一直上涨造成的,但是根本原因是美国的资金供应方对于信贷的门槛降低,并且对于风险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一次你导致需求方借贷过度,反复进行各种抵押融资造成的,这种金融危机出现的风险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可以分散,但是这些风险并没有完全消失,一旦外界的条件具备了就有可能会出现风险,而且这种证券化的渠道也变得十分广泛。有学者认为,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如果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较大的逆转,则这种潜在的问题也会暴露出来,我国的很多银行面临的危机会比次贷危机产生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不断完善房地产信贷及其证券化风险的防范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避免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出现与美国市场一样的状况。首先应该要积极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提高住房按揭贷款的各种信用门槛,防止一些不合格的用户进行贷款。我国在2007年时颁布了一部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即《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其中对于购房贷款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加强对住房消费过程中的信贷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控制,表明我国的相关的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风险,监管层也积极加强了信贷风险的管理。其次,在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完善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风险的防范法律制度。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改革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就是金融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对于交易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的防范都有重要的意义,比如交易结构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在监管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对资产证券化的各个参与主体进行统一的管理,对风险管理要求进行确定,从而强调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隔离以及风险揭示问题的处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应该要积极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机制,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建立内部风险机制,可以借鉴国外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对金融金融机构筹资的方式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安排

金融机构筹资过程中,金融机构筹资方式和渠道对金融机构筹资效率有很大影响,如果对于筹资的渠道和方式选择不当,就很可能会带来金融机构筹资风险。一些贷款机构在进行筹资的过程中,要对各种金融机构筹资渠道和方式进行安排,采用适当的金融机构筹资策略,尽量长久地满足的金融机构的资产需求,与此同时,贷款的用户应该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还款计划,保证能按时还款。此外,在各种金融机构筹资的过程中,要先考虑债务金融机构筹资,然后进行股权金融机构筹资,可以保证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防范能力,增强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预防能力,减少企业金融机构筹资过程中的风险。与此同时,还应该要积极提高金融机构的资产的流动性。金融机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要积极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加强对各种资产的管理以及运用,在对各种资产进行周转时应该要尽量缩短周期,提高盈利的水平。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筹资过程中的风险程度。

(四)加强监管成本意识

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之后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时的监管机制实际上是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一种混合,监管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横向与纵向的网状监管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监管工作很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金融监管的各个机构之间的协调。美国的次贷危机给我们很大的警示,即中国必须要加强适合本国国情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立,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立显得十分迫切,应该要加强金融监管的成本意识的建立,考虑到进行金融监管工作时增加的成本费用以及应该要采取何种措施对成本的数量进行控制。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凌驾于“一行三会”之上的机构的建立,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权利对金融监管调谐的职责进行确定,并且对金融机构进行金融监管时的工作进行落实。

三、结语

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 篇9

关键词:形成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互联网技术及其他新兴产物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了。在此一个大的背景下,美国经历其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阶段,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领导地位。但是在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受到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以及恐怖事件袭击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全面萎靡的漩涡之中,市场经济一片萧条。随即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及经济措施救市,银行大幅度降低存息率以及调整基准利率等。国家的强力介入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美国经济开始趋于稳定,房地产行业一片繁荣。然而,从 2004 年开始,美国政府突然调整经济政策,短时间内大额度提高了银行存息利率。这一松一紧的政策对经营房地产借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再加上一些投资机构的盲目介入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局势。先是美国本土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紧接着北美、欧洲、亚洲的各国也受到牵连,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本文将在此大背景下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作出讨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

1.相关国家政府机构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够。20年代末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金融行业一片繁荣。在这个大背景下,不断有新的金融辅助工具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这些金融工具就像一个无线的巨大网络把各种金融机构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各行业的划定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势必增加相关机构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无法及时对各类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缺乏了政府机构的监管以及政策指引,无形中扩大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市场风险。因而相关国家政府机构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够,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成了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客观原因。从以前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政府在对市场经济的掌控力度不够,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引导。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重大缺陷。自上世纪90年末,美国的市场经济就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高速发展、各金融行业之间密切关联。但由于美国政府对金融行业是实行的各类型行业分开监督管理的政策。而负责监督管理的各个政府机构基本都是各自执行,行业监管之间配合力度不够,致使在对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出现许多漏洞。对不断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管理不够重视,而且在监管过程中,没有及时丰富监督管理标准与准则,造成监督管理标准过于单一。

2.消费观念问题。在美国,政府是大力提倡民众合理消费的,但由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越来越追求生活享受,过度消费现象日益严重。但由于民众的收入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只能通过抵押房屋建筑及其他物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随着时间推移,需求越来越多,而原有的债务在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的基础上不断添增其他新的债务,再加上美国政府对这种现象没有进行有效的节制,而是通过不断对外向其他国家出售债券,获取大量外贷以满足其国民不断增长的日益消费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发行的外债越来越多,同时国家购买能力与支付水平已经不能持平,造成国家信用不断下降,加快了这场次贷危机的爆发。

3.不合理的货币体制。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新的国际货币体制。开始之初,由于有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这套货币体制在帮助欧洲各国经济复苏以及稳定全球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稳定和多元化发展以及美国经济的衰退,这套体制本身暴露出诸多弊端,也越来越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当前的货币体制制约了全球经济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由小部分发达国家影响着全球经济走向的局面,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全球经济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而那“一小部分国家”多为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现有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存在很大的缺陷,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就是其中一点。在这种背景下,就很容易产生因部分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产生经济危机从而引起区部地区的金融危机进而波及到全球,形成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是这次次贷危机发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而造成这种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制。

4.其他原因。这次因次贷危机而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都产生巨大了冲击,尤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受影响最大。而次贷危机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政府没有通过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的引导,加剧了本国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留下经济隐患。加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应用,虚体经济迅速发展膨胀,形成经济泡沫,大大加剧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

二、影响

次贷危机是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它对国家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经营的影响上。次贷危机对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打乱了原有的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金融行业的混乱,银行倒闭,各投资借贷机构提高投资标准,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纷纷破产,国家外贸和以及出口也是大受打击。市场经济一片萧条,国家经济陷入萎靡状态。与此同时,因为经济问题所衍生出了的其他问题同样可怕,比如就业问题,由于企业大量倒闭,出现了大量人员失业的现象,市场经济不景气,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这些人员便没有经济来源,迫于生活压力,势必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社会治安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国家应加大对市场经济的掌控力度,相关政府机构做好对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各政府机构之间密切配合,做好金融行业的监管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要正确引导民众的消费观念,鼓励合理消费,杜绝过度消费。

参考文献:

次贷危机的解决措施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法规 道德风险 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DF4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7-059-04

一、历次金融危机下金融法律的回应

金融危机是历史的常客。虽然每次危机个性迥异,但还是存在着不少相似点。其中较为常见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存在行为金融学中称之为“羊群行为”的情形,或者叫从众行为(following the trend),即虽然个体是理性的,但往往导致群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非理性。据说这种类似羊群的行为源自信息瀑流(information cascade)我们可以从住宅市场的变迁,1987年的股灾以及外汇市场波动中发现它的身影。

危机常常起源于相对较好的经济形势,是时,人们有大把可支配的收入想寻找投资机会,常常跟风于大众间流行的投资项目。“这种模式意味着,在一定情形下,投资者仅关注羊群性证券,而忽略了其他外生性资产。”以发贷危机为例,我们可以在次贷衍生品的投资狂潮中看到羊群因素。通常,随着羊群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当衍生品复杂到无人能理解该证券的本质时,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企图借机谋利。当危机来临之后,政府就介入以缓解危机的波及面。

这是历史的惊人重现。17世纪荷兰发生过郁金香市场危机,当时在市场泡沫破裂之前,郁金香的价格直逼一幢房屋的价位。政府不得不允诺以10%的价位购买郁金香的期货合约。一个月之后便是赫赫有名的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Ie)事件,当时南海公司不受限制地向贪婪的关系户们发行具有欺诈性的股票认购书。人们狂躁地涌入市场急遽抬升了股价,当众人意识到公司管理层在兜售日益膨胀的股票时,随之便是恐慌性地集体抛售,这导致市场的惨跌。英国政府不得不出手拯救经济,并最终施行了规范股份认购的《泡沫法》。该法规定,未经法律授权或英王特许,发行股票办公司是非法的。

回顾整个20世纪,最令人刻骨铭心的金融危机就是起源于1929年股市危机的经济大萧条,这次危机促成了前所未有的政府管制和1 930年代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当然这些举措并不能有效地运用于1 970年代至1 980年代的储蓄和贷款危机。管制的新形式便是1 980年的《储蓄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制法》(Depos’ltory lnstituions Deregu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该法赋予银行有更多的自由权来选择投资和储蓄。之后,便是1982年12月的《甘恩-圣哲曼储蓄机构法》(Garn-St Germsin Depository Instltut~ons Act),该法旨在赋予金融机构投资多样化的权限。

在起因于储蓄和贷款危机的Un Jted States v. winstar等相关诉讼中,我们可从中获取政府管制措施之外部效应的客观教训,这在Anchor Savings Bank,FSB v United States案中也有迹可循。法院在2008年所作出的判决类似于早年要求美国政府对违约行为担责的裁决。Anchor储蓄银行美国政府,声称1989年的《金融机构改革一恢复一执行法》(FInanclai In-StltUtions Reform,Recovery。and Enforcement Act,以下简称FIRREA)的若干条款――其立法意图旨在补救储蓄和贷款危机的管制问题――危及到现存合约的遵守与否。特别是在1 980年代,在美国监管机构的要求下,Anchor要求众多失意的储户与其协议允许它适用”监管美意(supervisory goodwill)“以满足其资本充足性的条件。FIRREA否决了这种会计报表,Anchor为满足这种资本充足率的新要求,被迫损失以将其所持资产多样化。因此,Anchor和其他银行斥责FIRREA损害了早期的合约义务,法院支持了该诉求。

总之,历史揭示了金融危机的怪圈,即危机过后是管制,管制过后是新的金融危机,然后是新管制,生生不息。然而,就当前而言,相关的事实是危机周期更短了。我们要反思我们可从中学到些什么,进而可阻止或者起码能减轻下一波危机的冲击?我们是否会继续犯同一个错误?

二、次贷危机对法律局限性的拷问

自由市场的历史,一直就是上上下下起伏不定的过程,与此类似的是欧洲市场发行的欧元债券,其在贸易中自由度较高,日渐活跃的金融创新活动并未受政府管制的阻挠,随之市场繁荣。难题在于能否找到这样的一条路径:既能让金融创新不受费力。费钱、费时的复杂管制举措的消极影响,又能保障公众及其投资者免受市场弊病之扰以及暴富梦醒之后羊群行为的冲击。

在过去数年间,我们亲眼目睹了次贷抵押支持证券给金融机构和全球投资者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我们清楚损失的巨大波及面,想找出罪魁祸首,究竟发生了什么,谁又该对此负责呢?在寻找的过程中,脑海中闪现出许多词汇来形容引起此次危机的嫌疑证券――例如掉期,衍生品,担保债务凭证,证券组合和抵押支持证券――以及其他“非常嫌疑犯”――例如投资银行家,抵押经纪人,对冲基金管理人,评级机构和金融工程师,是他们推动了有毒抵押产品。总之,缘由众多,也该有很多人和事被责难。考虑到将来还会出台监管措施来回应这场危机,那就有必要审视这些原因。

市场泡沫开始随着大批金融机构批发的业主抵押贷款出现问题而破裂。这些贷款又被打包成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组合,接着又被重新打包卖给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简言之,监管措施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监管其中的哪些主体?哪种监管措施适当可行?同时,监管体系从一开始就必须对所涉及的金融证券及其衍生品的本质有着准确的定位,还须注意到这些证券日新月异的情形。正如一家法院所指出的,次级抵押就是“因责任标准而不是贷款规模不合规的抵押…在绝大多数情形下,这些风险是有利可图的…因为它们是1 990年代市场中急遽扩张的高收益高利润业务。”

看看这些稀奇古怪的金融工具和酿就此次危机的贪欲,确实很难说不需要某些严格的监管形式。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这个事实,即监管会使得交易更费力费时进而可能伤及现行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转,甚至直接给金融体系带来伤害。而金融法之所以具有规制与监管的性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金融市场失灵和金融业的特殊性。但从实际情形来看,就金融效应而言,在估量是否该监管以及如何监管的问题时,我们可能会“因作为而被责难,也会因不作为而被责难”,这便将金融监管的立法者和执法者推向了两难境地。

我们看到,美国对这场经济危机的最初反应是向这些声名显赫危机重重的金融实体注资,通过前任财长Henry M Paulson力推的保尔森计划,用监管措施来避免或最好能减缓未来的金融危机。通过研究初步发现,保尔森计划和《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具有局限性――显然无法预测也无从保护我们免受未来的金融风暴冲击。因此,我们希望将来的监管体系既能确实触及到根源问题又能有效防止或者缩小未来更复杂的金融危机的影响。

三、金融危机凸显法律局限性的成因

(一)有效市场依赖于充分披露信息的市场自律环境

现代金融的基本原则便是尤金・法玛(Eugene Fama)所讲的“有效市场”理论假设,即“简单来说便是股价能完全反应所有可获取的信息。”法玛最早在1970年提出了该理论,进而在1991年修正并重申了这一原则。该假设的重心及有效市场理论的关键在于信息对公众投资者的可获取性。这似乎与直觉相反,特别是在全球通讯瞬间即达的时代,金融机构和其他复杂衍生品交易的市场主体通常都会各尽其责,避免详尽披露所交易的巨额“虚构衍生品”信息。事实上,直至199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I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启用了一种最低程度的信息披露标准,要求从业者披露其所持衍生品价值,并将其反映在财务报表的资产或者负债一栏。这可以让“所有证券分析者都可以享有平等的信息获取权。面对如此多的信息,从中获利的唯一途径就是如何比其他分析者更好地破译这些信息。”而我们并未向这个市场提供足够的制度安排。

因此,一旦从持续数年之久的金融危机中醒来,问题便接踵而至我们是否需要更多实质性的监管举措,或者我们是否需采取措施要求充分的信息披露并伴以有效的联动实施举措?保尔森计划或者任何其他监管举措是否足以应付得了,或者我们还能创设出一种无需依赖管制的市场自律环境吗?

(二)法律忽视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

从广义上来讲,“道德风险是指当事人因不愿承担其全部行为的后果而表现各异。”问题就在于个人或者机构以为他们不用对其行为担责,因而倾向于表现得不太认真,而让他人承担这种行为的后果。这便可用来解释房利美(Fannie Mae)管理层的疏忽大意,他们以为当灾难来临之际政府会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道德风险也存在于次贷危机中,因为借钱给贷款人的金融机构懂得,只要房地产市场持续走强,他们便可投资获利。通过这种次贷衍生品,他们便将这种风险传递给他人(假定所有人都失利了,他们还可从政府那里获得救援)。

我们所有在场的人都处于道德风险行为链之中,因为不合格的抵押经纪人将风险性抵押产品推向不设防的非适格买家,有风险意识的出借者,将这些抵押物出售给投资银行,他们再将这些抵押物打包成用来对冲和减小风险的衍生证券;各路打包产品的卖家又将其兜售给世界各地的善良投资者。最后,我们可知机构并不乐意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评估这些复杂的证券。直到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一切大白干天下,我们才发现自己身处于全球性金融危机之中。

一言以蔽之,这个道德风险问题是由不端的管理行为造成的。“道德风险”的根源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没有信息披露就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这种行为常常见之于没有机制或动力去推进完全披露信息的环境。有识之士指出,人的道德风险问题是委托理论的主题,因此虽然大家公认次贷衍生品的估价并非易事,但是机构交易商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去做,仿佛不存在任何估价问题。给衍生品资产估价并非易事,但反过来说又有很多金融工具便于做此事,或者起码可以摸索一下。披露这个估价的过程可使尽可能多的公众更加清楚其投资处于风险之中。

有人可能会同情那些急切的业主,因为他们被人劝服后拿到一笔明显不够谨慎又不合适的贷款,还能理解用政府的钱去帮助业主免于损失的必要性。但是,如果做得不到位,这种救助实际上消解了自愿进行风险易的金融机构的责任;虽然一边救助那些即将被赶出家门的业主,但是它也可能救助那些加剧这个问题的金融机构并保护那些因投资失利而购得风险性证券的投资者。

政府在收拾这场金融危机过后的残局时,必须考虑到道德风险在保护未来金融消费者方面所起的作用,必须通过法律来保护消费者而不是仅仅救助那些忽略其义务并继续创设金融工具将风险传递给他人的金融机构。

四、破解金融危机下法律局限性的对策

(一)既要有强制信息披露的制度安排,又要有市场的自律环境

世上并无避免金融危机的良药。一般来讲,自由市场不受政府管制的阻滞。富有活力且发展快。与此同时,自由市场还能生成比被管制市场更高的波动性,以及变动中的均衡,这种波动性就是我们甘愿为经济自由和成长所付出的代价。被严重管制的市场可能波动性较低,但它带有更多的障碍性因素,在发展创新性金融工具方面行动迟缓。解决金融问题的办法不是将我们的资源投资于新的限制性管制体系中,因为其灵活性还不足于跟上复杂多变的全球性金融世界。相反,我们必须推进创设一种向全体市场参与者完全披露信息的市场环境,进而对金融机构,评级机构和相关主体开展严格的监管,以此对违规行为施加严格的法律措施。

如果我们假定完全披露有助于保证金融主体诚实守信,有助于公众投资者获取充分的信息以做出决断,那么我们需创设出一种鼓励披露的管制结构和有助于自律的工具。虽然充分的信息披露要求可以被创设出来,但是更艰巨的任务是创设出一种宁可守法不可违法的环境,这种自律机制要比外部强制机制更加有效。如经常有这种情况,我们既需要胡萝卜,又需要大棒。

(二)须追究金融机构管理层的个人责任

我们在次贷危机中所遇到的问题,正是准备不足,贪腐和缺乏信息披露的直接后果。准备不足是因为设计抵押衍生品的那帮家伙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工具的扩展性,进而无法准确定价。与此同时,评级公司在评定信用级别时既没有充分的信息,也没有足够的技能来准确评估这些工具。只要房地产市场一直往前发展,外加次贷买家的涌入,就有高回报而无风险。接着该问题还因大量低素质的无照抵押经纪人介入而恶化,他们或者并不完全熟悉抵押产品或者在没有充分披露与抵押产品相关信息之际误导世人购买该产品。政府支持抵押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并没有向投资者披露与抵押支持工具相关风险的压力,这便是被掩饰的现象。抵押贷款流看起来更像是知名的金字塔计划(pyramid scheme),即创建者和早期投资者受益,当一切烟消云除时留待我们去收拾这副残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