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为您整理了电力系统环境保护(最新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创新技术
把握重点事项,对继电保护技术与创新的工作掌控起来,为电力系统的全面健康的运行工作打好基础,不断完善基础性的细节,并且将原有技术中问题进行有效阐述,对创新实施标准认识清楚,才能真正将自身的目标认识清楚,使全面的建设环境能够完善建立,将整体的技术效果进行融合,取得完善的进步。
1.继电保护重点事项研究
继电保护装置及全面的技术创新实施,是比较完善的一个项目,结合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关系,找到相应的突破口,使更加创新设计及操作方案能够呈现出来。
1.1继电保护概念研究
继电保护就是将电力系统内部的元件、设备或者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能够将原有的功能保持住或提升上去。在继电保护过程中面对元件实效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与处理,真正将融合性、可靠性、经济性的基础建设事项关注起来,将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进行运用,把握较好的继电保护装置使用准则,使电力系统内部的各项功能都能够完善提升上来,使整体的建设效果不断完善呈现。
1.2继电保护关键环节分析
继电保护装置起到的关键技术事项是比较重要的,按照继电保护工作范围及效果进行详细的特征分类,可分为选择性、快速性、灵敏性、可靠性,将这几个重点的事项掌握起来,将安全运行与保护措施重视起来。
首先,当供电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继电保护装置要进行选择性地修复,将重点的事故段切除掉,将距离问题出现的点最近的开关设备关注起来,保证供电系统其他部位正常运行;其次,继电保护装置将障碍部分快速进行阻止,真正将配电装置中的薄弱环节关注起来,但是快速性又与选择性是相矛盾的,在进行长期的总结过程中,将整体性的建设标准提升上来,就要将双向调节的技术进行协调性的使用,找到相应的切入点与实施点,才能真正将自身的技术能力提升上来;另外,继电保护装置将保护范围内部发生问题和不正常的环境进行灵敏反应,找到正确的灵敏系数进行完善的衡量;继电保护装置必须将运行效率可靠性提升上来,使其实施的准确度能够顺利巩固起来,把握技术的实施力度的正确完善的呈现能力的渗透。
2.继电保护发展的现状研究
继电保护技术在目前来看,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上的各种特征的配合事项上,把握重点事项,我们对这些环节做了以下总结:
2.1可靠性问题存在
一般来说,继电保护装置的技术供应与全面的巩固事项都是将问题发生点进行全面关注的,但是由于在测试与标准性的通信信号进行相应的总结,找到相应的事故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在相应的技术配合过程中,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出现,使保护装置在进行全面的捕捉过程中,出现失误性的状态;把握基础性的实施点,不断将内部与外部的环境进行联系起来考虑,才能将技术性的办法阐述出来,但是在可靠性的技术实施过程中,往往忽略掉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相应配合,抓不住重点,就会使自身的建设捕捉能力降下来,这样的技术的供应就不会又更加出色的控制实施准确性存在。
2.2快速反应的技术事项问题存在
上面已经介绍过,在进行全面的技术供应的过程中,对其中的细节性的内容进行关注起来,但是由于中间环节出现障碍,就会使自身的技术性的能力出现相应的故障,在进行全面的建设标准的协调过程中,就会使保护装置的信号出现偏差,不就能在短时间内作出相应的技术的处理办法的出台,不利于进行快速反应,也会使整体得建设效果呈现出来;在人为因素与计算机软件的控制实效之后,就不会又更多的技术性的反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不利于整体的掌控与协调。
2.3继电保护系统硬件装置问题存在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继电保护装置的硬件设施还是比较欠缺全面整合性的协调的,继电保护装置与计算机的全面系统进行结合反应,把握较好的建设标准,使硬件设施与全面的连接性建设事项进行研究,才能使继电保护装置运转正常。
但是在进行硬件设施的掌控中,出现不同的状况,对于现场的自动化连接的运行状况也是比较紊乱的,导致系统的安全、稳定、有效的正常运行失效;由于在进行全面的技术供应过程中,没有将独立性与联合性的硬件设施的供应事项进行完善关注,就不能真正将运行的整体配合事项重视起来,不能使自身的能力掌控起来。
2.4计算机保护装置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计算机与继电保护装置的全面联合事项是比较连贯的一种状态,计算机将各种数据进行有效控制,在把握较好的建设控制过程中,如果没有将计算机的控制事项重视起来,计算机设备的接入与电网运行的正常状况不能进行联系,不能将数据综合研究水平提升上来,使独立性的运行状况的呈现力度稳固不起来,使自身的技术能力与计算机的优良管理状况不能完善实施起来。
3.继电保护创新技术发展分析
继电保护创新技术就是将检修与维护的工作进行渗透,使继电保护装置与电力系统的整体事项都关注起来,真正将自身的技术提升上来。
3.1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维护技术研究
运行人员将继电保护系统的整体效果关注起来,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加以重视,将二次回路进行定期的巡视与检测,真正将内部的各项值认识清楚,使不明显的建设渗透环节关注起来;监督检查交流电压回路,将保护装置的电压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对相应的电气设备等进行相应的关注,真正对保护装置的整体线路的关注起来,使电气设备与相应的建设标准能够提升上来。
3.2二次设备状态与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提升
将二次设备状态的全面事项都掌握起来,找到相应的建设标准,进行相应的检测,将保护装置的设备进行关注,对全面的二次回路装置的建设标准呈现出来,在检测过程中,掌握较好的技术手段,使自身能力能够提升,将设备诊断、检修决策事项能够完善地进行下去;将设备管理的整体信息系统重视起来,把握较好的实施标准,使更加创新的技术进行运用,使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建设能力体现出来,使继电设备能够更加完善提升上来。
3.3计算机技术的渗透提升
将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应的渗透运用,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环境进行联系起来,使计算机控制数据的技术能力提升上来,把握较好的实施技术,真正将计算机的云计算进行运行,使整体的技术能够完善建设出来。
关键词:电力工业,环境保护,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电力的发展是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力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对环境进行保护。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电力行业环保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电力环保管理面临的内部问题分析电力行业内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力环保管理的内部方面
在输变电建设阶段,出现电厂废弃物的处理不当,排污到河流导致水资源变质,影响生物的繁殖,进而影响下游的环境,主要属于常规型环保问题。就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对输变电建设项目的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服务意识和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意识不强;二是对输变电工程的环保内容、范围、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片面性。
在电力运√★√营阶段,往往分不清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出现管理无法参照合适的标准,或者不执行相关的标准。这其中原因有三:一是公司还没有成熟的电网环保管理模式,无论从电网环保管理的执行层面还是监督层面,都还需加强管理;二是支撑公司电网环保管理工作的各项工作机制有待改善;三是电网环保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紧缺,由于技术手段缺失,无法实施标准化的成本管理。
电力企业经营多种业务,有的辅助业务与主业并不一定相关,导致出现使用电力行业流程管理非电力行业业务,电力主辅业务还没有完全分离。原因在于电网资产的管理流程和实际的业务流程往往不符。电力行业生产供应链条长,造成“牛鞭”效应,决策失效。
2、电力行业环保管理面临的外部问题分析
(一)、来自政策制度的环保问题分析。
节能环保调度政策主要针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截止到2011年3月7日,国家环保部通报的各部委环保标准名录达1434种。但是省级单位和下属的地方政府通过控股等形式对电厂进行投资,对于管辖的电厂往往以照顾落后地区、维护安定团结等为由,实施过程中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节能政策难以为继。另外,由于我国电力市场建设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定价机制,导致电力不能市场定价,无法优化配置电力资源,无法保障电力投资回收计划与投资收益,因此实行电力企业节能环保调度受到弱化。同时,我国的电力市场结构基于自然垄断的网省级公司,自然难免出现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二)、环境保护技术监管手段滞后。
由于现有的环保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政策研究阶段,实施过程还需要有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技术监管。但是目前大多执行以往的技术标准,创新的技术匮乏,即便有部分创新,也往往受技术扩散范围的局限,还有对环保技术的保护措施过于谨慎,新的环保技术得不到及时应用,电力监管系统、电力辐射危险废物管理系统、电力排污收费管理系统、环境影响评估系统以及环境污染扩散模型与总量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数据无法及时更新。因此,环保技术监管手段落后呈现常态化。
三、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坚定不移地发展清洁电力,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电力工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1、主打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牌
中国的能源状况一直为国内外所普遍关注。新能源主要界定在两方面。一是关于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二是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对煤炭清洁的高效利用、车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等。
2、调整电力工业结构
目前,中国核电装机仅占电力总装机的1.3%,发展潜力很大。无论是从人才队伍,还是从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看,都具备了加快发展核电的条件。中国水电资源丰富,可开发的资源量约5.4亿千瓦。在科学论证、系统规划、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2020年水电装机规模可望达到3亿千瓦。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源局今年将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今后3年,分别计划关停1300万千瓦、1000万千瓦和800万千瓦,相应建设大型、高效、清洁燃煤机组5000万千瓦。大力推进煤炭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建设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提高大基地煤炭产量比重。
同时,统筹利用境内境外油气资源,建成投产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西段、中哈原油二期工程,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建设。此外,加强能源法制建设。配合国务院法制办进行《能源法(送审稿)》审查,争取早日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快研究出台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煤层气等产业政策。
3、发展洁净煤发电技术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先进清洁发电技术的示范推广是必要的。中国拟开展一些示范项目的建设,比如采用IGCC、循环流化床和碳捕获等技术的电站项目,实现火电的高效发展和清洁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电力布局,鼓励发展热电联产、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余热余压余气发电、低浓度瓦斯发电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电力行业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电力行业应对环保问题治理的一般性原则由于电力企业运营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主体相关性显著、区域市场具有整体性、目标需求差异性明显、电力产品供给具有连续性等特征,使得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除了常规环境问题外,还要注意诸如电磁污染、电网噪声等非常规问题的处理。
预防为主。将预防常规环境问题和非常规环境问题放在主要和优先位置,依据行业自身情况,研究新技术,引进新型预防管理手段,通过各种预防手段的综合运用,防止环境问题的发生。例如火电厂在其电力生产过程中直接从水库抽水并把含热废水排入水库问题,由于水污染影响范围大、影响时间长、影响程度强、致病危害大、污染容易治理难、治理成本高代价大,因此有必要对污染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才能将污染和损害减至最低的程度。
防治结合。既对环境问题事先采取预防措施,也对其产生的问题积极予以治理。电力企业在污染事件发生后,要合理运用多种宣传手段,以一个负责任的大企业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也要组织相应的治理指挥中心,配置一定的应急资源快速反应处理环境问题。
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发生。一旦环境问题发生后,各相关主体应协同作业。在事件发生后,要主动联系相关单位和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以最佳的平衡状态处理好这些环境问题。
以电力企业生命周期为主线,实施全过程技术监管与其他的行业企业相比,电力企业首先具有自然垄断性,资产规模庞大,结构和分类复杂,分布地域广泛,利益主体相关性显著。这造成电力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和电力产品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会面临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与冲突。在承担环保责任时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
电力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环保监管。一是实施环保监管总体策略。资产全生命周期环保监管首要工作是要站在企业的高度,从企业资产角度出发制定出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环保监管的总体策略,并通过对目标、手段和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具体策略分析。一要界定环保对象和目标。运用资产管理对环保对象及目标进行明确,界定利益主体范围,减少因为环境问题引发的纠纷范围扩大化。二要从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过渡。参考全方位的环评体系,建立通畅、统一的信息平台。三要打破条块分割式管理模式,从资产规划、采购设备以及、建设工程到生产运营、报废退役等各环节,建立紧密衔接的全过程、闭环监督管理模式二是实施环保监管细分策略。把电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业务过程分为规划设计、采购设备、建设工程、生产运营及退役报废等五个环节加强监管。电力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需要从这些环节中找到最佳的管理策略。在规划设计管理阶段,电力项目的落实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其评价体系中去,项目方案的选择采取多个利益主体的圆桌协议方式,保证项目群投资组织最优。电网设备的选择要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等理念。建设工程管理要达到过程管理与价值管理的统一,要保证每一步都切实履行企业的环保理念,以实现更高的综合价值。生产运营管理中,通过资产管理优化电力设备的维护与检修,从源头上断绝因为设备故障等而引发的环境突发事件。建立环保管理的标准化流程,以成本精细化管理来管控其流程。退役报废管理环节需对报废设备等合理回收,实现废弃物的效益最大化,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
五、结束语
电力工业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电力发展的同时也要对环境进行保护,只有两种相统一,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冯嘉。关于我国电力改革发展趋势的探讨[J].学术论坛,2011,(l1):41-42.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X82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193-01
1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推动了我国农业、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就业、国家税收等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以及生物链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由于人工对自然界的改造,造成水体、地质、气候等发生变化,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在利用水利水电工程造福人类的同时,如何减少自然灾害、保护生态平衡,成为水利水电开发研究的重要话题。
2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与功能不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工程建设的方式、规模、组成以及地理环境等不同的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破坏了生态系统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一般都选用天然的河道,工程建设一般都对河流进行截流,会引起河流局部断流的现象。由长时间形成的河道生态系统因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而遭到破坏。尤其是水体中的生物,受截流坝体的影响,洄游性的鱼类将无法回游,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同时,截流之后的河流的含沙量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原有的地质环境产生变化,导致库岸崩塌、地震等地质灾害暴发的因素加大。同时,河道的截流,会引起河道的水质、水温发生变化,截流之后的河道变成了人工湖,使水流速度变缓,水体的稀释能力下降,加重了水体污染物浓度。同时也改变了水体的温度,对鱼类的繁殖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温度跟水污染的加重,河流的自净能力降低,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2 水利水电工程破坏了生物链的连贯性。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会对整个河道的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河道的截流需要大量的土石来筑坝,需要破坏大量的植被满足工程需要的土石。土地是植物与陆地动物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土壤的流失导致生物失去生存的环境,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污染物在处理之后又排入河流之中,对河水造成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了陆地与河流的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动物被迫搬迁,使工程所在地区的生态系统、生物链都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失衡。
2.3 水利水电工程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首先,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一些传染性疾病:血吸虫病、疟疾等直接与人类所处的水文环境有关。其次,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淹没大量的土地,造成人地矛盾紧张,如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就会大片的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如我国的三峡工程,总共移民人数超过110万人,如果处理不恰当,将产生严重的负面社会效应。最后,对文物产生影响,我国历史悠久,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留下许多文物古迹,而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使陆地被淹没,这样一来,就会对该地区的文物古迹造成影响。
3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策略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对生态环境产生一些影响,但我们不会放弃对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要积极探索解决保护生态环境的办法,以确保水利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有序进行。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完善,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相关部门提供法律依据,严格约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现阶段,我国对生态环境破坏缺乏评估标准,我国现行的评估标准也只是对施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粗略的评估,但与工程项目缺乏一致性,因而,我们应加大法律监控范围 ,把环境评定范围扩大,使其包含对整个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评定,才能整体的对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规划,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平衡。
3.2 保持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水电项目开发的高度一致性。一般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总是以追求最高利润为目标,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开发目标,加强环境保护,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能弥补的损失,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3 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第一要务,充分认识工程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在对工程进行设计、规划、施工以及运行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效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工程建设过程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
3.4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根据谁开发、谁受益就谁补偿的原则,构建具有稳定性、合理性、合法性的补偿机制。在对环境影响客观评价的基础之上,通过下放生态基流、鱼类增殖放流、设置鱼类过鱼设施等相应的措施,协调水利水电工程与水生生物的平衡关系。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严格渔政执法等措施,采取人工的增殖放流对水生生物进行补偿,以确保水生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3.5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在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的过程中,要制定科学的运行方案,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确保三者的利益的高度统一。在制定调度方案的过程中,首先满足生活用水,考虑好生态用水,最后兼顾其他用水。以居民生活用水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再展开水资源的调度。同时,河道内也要留有一定的水量,确保农业灌溉、水上运输、小型发电等方面的用水需要。根据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环境保护计划书等要求和调度运行之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对工程建设的科学性提供具有可靠性的数据依据。
3.6 健全移民保护政策。对于淹没了文物、土地和房屋进行评估,同生态环境补偿一起作为股份,一起参与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与建设,使土地流失的移民与开发方形成共同的利益,使其长期享受水利水电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让移民以股东的形式参与到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建设,能有效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统一。
参考文献
[1] 辛玮琰。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其哲学思考[J].天津大学。2011(06).
[2] 贾硕。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2012(12).
[3] 司源。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人民黄河。2013(20).
关键词:电力监管 协调监管 环境监管
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目的在于引入竞争,以提高资源配置水平和效率。因此,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电力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在没有人对电力 企业污染排放进行监管的情况下,它是不会考虑自身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这样,在对环境的使用问题上就产生了Hardin(1968)所提出的“公共地 悲剧”,即对环境的使用水平,超过了社会最优的水平。为了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包括火电厂在内的工业污染源提 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环保标准的规定,对控制电力行业的环境污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这些手段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命令—— 控制阶段,而基于市场经济的污染控制手段,如排污税和排污权交易的进展并不理想。一方面,中国目前的排污税征收标准过低,如排放每公斤的收费标准为0.6 元,远低于其所造成的环境损害成本,也低于电厂的脱硫成本,严重影响了电厂治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国外被广泛采用的排污权交易手段一直还处在试点阶 段,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实施。另外,电力产业的经济性监管措施中也缺乏对环境因素的统一考虑。主要表现在电力定价机制没有完全考虑污染损害和治理的成 本,这不仅影响了电力市场的公平竞争,更不利于电力产业的环境保护。
1 考虑环境因素的必要性
(1)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均衡。环境利益是指在满足大多数人需要的同时保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保持生态生产力可持续运行的能力,以满足全 人类整体和长远需要的效益。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均为同质同源正当利益,不能轻言环境利益优先或经济利益优先,应当强调两种利益的共生协调。环境监管正是注 意到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冲突的特殊性,通过对环境具有的多样性利益予以确认和平衡,立足于环境利益的维护和增进,成为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
(2)环境改善。通过加强电力监管中的环境监管力度,在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考虑环境因素,即环境监管部门参与制定经济规划目标,能够 对环境进行事前控制,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在近30年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实践中,电力行业的环境保护已经形成了由政策法规、排放标准、管理办法和若 干规定组成的环境管理体系,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同时,电力行业的污染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火电厂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治理技术已经逐步成 熟和完善。(3)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电力部门本身,而且涉及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电力行业的环境监管是 协调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所必须的。
2 计及环境的中国电力协调监管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电力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环境约束,因此,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要充分重视电力产业的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在 对电力产业中的垄断行为进行监管、保证电力市场公平竞争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电力产业的环境监管,以保证电力产业的协调发展。当然,监管的思路要符合中国的 国情和电力产业改革的实际。
2002年,国务院关于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5号文件提出了电力工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就是通过建立竞争性的电力市场来提高电力工业的效率,为国民经济提供经济、可靠的能源供应,并加强环境保护。具体来说,中国电力监管的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大方面。
经济性目标:促进竞争、提高效率。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竞争的电力市场,来促进电力企业提高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能源保障。环境目标:加强环境保护。电力行业作为中国最大的污染行业,应该为加强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国务院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5号文件出发,计及环境的中国电力协调监管应该遵循以下一个基本思路。
(1)通过加强经济性监管来保证电力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电力企业提高效率,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市场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数国家 的电力产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因此,中国应该构建与电力市场条件相适应的电力监管体系,以保证电力市场的公平竞争。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发电商市场力 的监管;二是对电网企业网络接入和普遍服务的监管。
(2)设计与电力市场条件相适应的监管措施,加强电力产业的环境保护,以保证电力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市场化是今后电力产业 发展的方向,加强环境保护应以电力市场竞争为基础,监管措施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市场竞争的需要,不应损害电力产业的经济性。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实现 电力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加强对燃煤火电厂的环境监管,控制其和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监管来降低燃 煤火电在整个发电组合中的比例,优化发电结构。当然,这些监管措施应该与电力市场条件相适应,不要影响市场的公平竞争。另外,经济性监管措施的实施也应该 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特别是在对发电商的市场准入和电网企业的网络接入服务进行监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鼓励清洁能源发展的相关措施。
(3)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协调的电力监管组织框架,以保证电力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考虑到工作的复杂性,电力监管需要有多个不同的监 管机构共同参与。从前面协调理论的观点来看,为了提高电力监管的整体效果,政府不但需要建立起不同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和自我协调机制,还应该建立一个强 有力的协调委员会对各监管机构无法自我协调的问题进行第三方协调。
3 结语
通过对电力行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监管,可以有效避免以往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使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均衡发展。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 电力部门本身,而且涉及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电力行业的环境监管是协调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所必须的。通过加强对电力行业的污染控制,减小和 弱化电力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内部化电力生产和输配的环境成本,实现电力行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任玉珑,甘文媛,唐松林。现代电力监管新视角—— 协调监管[J].科技管理研究,2007(7):54~56.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Z].OECD,1995,Paris.
关键词:智能电网系统;继电保护;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电网的投资力度,同时在各种先进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智能电网系统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智能电网系统构建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和稳定性,对继电保护装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继电保护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保证智能电网系统电能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 继电保护在智能电网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快了电力系统建设的步伐,在电力系统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需要确保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但在当前一些大城市中,由于人口和工业生产十分密集,这也使电力系统运行结构更加复杂,化,对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较大的威胁。为了有效的提高电网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继电保护技术开始在电网系统保持装置中进行应用,一旦电网系统中设备发生故障或是\行异常,继电保护装置则能够在第一时间切除故障并发出预警,有效的实现对故障的控制,避免故障范围扩大。而且通过发出报警信号来通知相关技术人员及时维护和修复,确保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
2 智能电网系统中继电保护的基本构成
相较于传统电网系统结构形式,智能电网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如分布式的发电系统和交互式的供电系统,有效的强化了智能电网系统的功能化,确保了智能电网系统的运行效率。而且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引入到智能电网系统中并进行有效的运用,不仅能够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而且在继电保护中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对各环节的电气量信息和运行信息进行实时了解,从则提供智能化的技术服务,有效的保证了智能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智能电网环境下继电保护的核心技术
智能电网系统运作过程中,继电保护作为其非常重要的保护系统,通过智能化检测和智能化控制电网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对整个系统给予有效的保护,有效的保证了电能安全稳定的运输和供应。作为保护智能电网系统稳定运行的继电保护,支撑其保护作用发挥的核心技术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3.1 广域保护技术
广域保护技术主要是依托于子集单位电网基础上建立起应用,通过深入分析和处理电网运行中的故障,从而完成收集和整理设备状态信息的任务,同时还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详细、系统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对电网故障位置进行判断,为检修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广域保护技术主要由安全自动控制技术和继电保护技术两部分构成,其中安全自动控制技术主要承担着处理电网故障及为电网故障提供解决措施的作用。而继电保护技术通过对故障进行诊断为检修人员提供参考,从而达到消除故障及提高电网继电保护能力的目标。
3.2 保护重构技术
保护重构技术作为一项全新的继电保护技术,通过在继电保护系统中应用保护重构技术具有较多的优势。不仅能够使继电保护整定值自适应,而且有利于继电保护灵活性的提高,能够适应不同的电网运行方式。而且保护重构技术在继电保护系统中应用后,实现了继电保护系统在线配置和重组,能够更好的适应电网结构的改变。同时还能够实时监测和诊断继电保护装置内部元件,及时找出存在的各种故障,实现系统的自我诊断功能。而且在保护重构技术应用过程中,当继电保护装置出现保护失灵故障时,保护重构技术能够自动为原保护装置找到替代的新装置或系统,恢复继电保护功能,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
3.3 智能传感技术
智能电网系统的构建是对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技术和智能化设备的充分运用,智能化设备可对电网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单元进行实时的智能控制,其中传感技术就是一项重要的应用体现,智能传感技术可实时采集电网系统中各运行单元的运行数据,并通过智能分析系统进行完整的信息数据分析,进而完成对整个电网系统的状态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对电网系统提供技术维修服务,从根本上提升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保护功能。
4 智能电网环境下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数字化
当前智能电网系统中继电保护技术加快了数字化发展进程,特别是在数据测量接口口声和光纤电网信息传输方面数据化程度不断提升,利用电子式互感器与数据测量接口之间有效结合,全面提升了继电保护系统测量数字化的水平。而且利用光纤电网来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全面的提升数据信息传统的质量和传输的速度。
4.2 网络化
当前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已全面普及,通过将网络技术与继电保护技术进行有效融合,依托于网络的优势,不仅信息传递更加安全和快速,而且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效率及运行范围也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和拓展,这对电网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3 整定自动化
当前电网系统中的继电保护更多针对的是运行线路的实时控制和保护,其保护范围还十分有限,而且继电保护整定值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因此需要加快推进继电保护整定自动化的发展进程,通过实现整定自动化能够对整个电网系统的各环节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保护,全面提升电网运行的效率。
4.4 采纳新技术、新原理
近年来,新能源的出现以及对新能源的有效利用对我国的电网系统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挑战。新能源接入主动配电网后,对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将会实现以电子控制技术为基础的电能传输,所以说,对新技术和新原理的应用将会是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
5 结束语
继电保护装置在智能电网系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有效的保障了智能电网系统正常、安全的运行,因此需要针对继电保护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并加快推动继电保护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整定自动化的发展步伐,加快对继电保护技术和原理的更新,全面提高继电保护技术的水平,为智能电网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黄兴平。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继电保护技术[J].科技与创新,2016(15):156.
[2]林建业。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继电保护之我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6):33.
1.跨越式发展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扎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出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意见》。开展了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生态功能区划等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形成了《自治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和《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报告》,并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制定了《自治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部署了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二是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突出高原的全球生态战略地位,贯彻落实“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整体推进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形成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合力。三是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截止目前,全区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其中,部级9个、自治区级14个、地县级24个),保护区面积达到40.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7%,有效保护了的重要生态区域和生物多样性。①四是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为有效保护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等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自治区积极开展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截止目前,全区共建立了2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部级1个)、8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地质公园(部级2个),16个风景名胜区(部级3个)。②五是加大对资源开发区的强制性保护力度。六是稳步推进生态补偿研究和试点工作。完成了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其它公益林的界定,启动了第一批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形成了《生态补偿研究报告》,落实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试点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政策,2011年度落实资金规模达到了349114万元。
2.资源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地加快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特别是优势资源,是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青藏高原具有利用水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而这些正是资源产业用武之地。太阳能的应用研究成果在全国尤为突出,在世界上也具一定影响。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的科研项目:“太阳能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已获得国家星火二等奖;“太阳能金属相变蓄热炉”又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通过太阳能开发利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2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4亿千瓦。目前,全区形成了覆盖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林芝5个地(市)的中部电网和昌都、阿里2个地区独立电网,以及农村小水电供电的众多独立小电网和分散的户用系统,构成了大电网供电和分散独立电源供电相结合,多能互补的供电格局。在开发水能资源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了水电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落实好了“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的指导方针,并把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
以上环境保护与资源产业发展的实践结果表明,生态经济其实离我们的生产生活并不遥远,笔者认为经济发展也是生态发展的一部分。“十二五”规划中环境保护依然是重要部分,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安排利用,做到资源利用最优化,节能减排等成为环保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为更进一步达到新形势下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新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条件,在现有成绩基础上丰富、发展资源产业内涵,提升生态经济总效益成为机遇和挑战。
生态经济模式构建探析
1.资源、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分析
资源、生态与经济的三者关系在结构中可以引入生态观概念,生态观即生态哲学,是人类、社会、自然全面关系的一种理论认识,尤其是人类及其生态关系的综合认识,包括了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生态神学等内容。由于人类似乎永无极限的发展与追逐眼前利益的最大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量,影响了自然与生态。因此,生态观关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由片面发展而致人类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以及片面发展而导致三者关系的畸形化、分裂化。它认为,人类社会的有序发展应建立于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互相依赖、联系和作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并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保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谐十分重要。
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和谐地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活动要从环境中索取利益,获取资源。人类的经济活动必然要影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必然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互相促进、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而又统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两者关系处理得当,将能够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协调发展;反之,如果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当,结果会导致互相制约,互相抵触,产生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的生态经济势在必行。
②和谐持续的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将会使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经济良好发展,就可以投入更多资金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可以为改善环境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和物资;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生态环境的改善仅仅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生态环境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内在动力,而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是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所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既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良好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又能创造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物质条件,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设计范畴
①更新经济发展观点。笔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部分学者提出的经济发展应走工业化的道路的观点与新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已产生偏离,以牺牲农牧业支持工业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际上是早已经被发展中国家及中国工业化的历史经验所证明是并不明智的,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走国家提倡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实现现代化,同时又避免走通过高能耗、过度资源浪费来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以及先污染环境再寻求治理等的弯路,就必须走一条既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又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③,这条道路就是生态经济(Eco-economy)发展模式。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建立的前提是必须符合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即有利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对立、分裂,同时又符合人类的本性和人类内在的自然目的。这一发展模式建立于生态观与经济学联姻的重要范畴—生态经济,有其合理的哲学、发展理论、经济学基础。
②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不符合相关规划、产业政策、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功能区划及总量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应严格审批,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产生。③促进产业升级,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目前,区域内企业规模小、分散广,应加大矿产、建材、藏药等资源开发行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行业整合力度。推动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配套为方向、以集群发展为目标的工业园区建设,提高生产要素聚集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发展新型工业,突出产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统一配置、污染集中治理。
④大力发展区域内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对打造“品牌”、提升区内经济“造血”功能、解决就业、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主要是围绕清洁无污染的生态环境资源、农畜土特产品资源、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及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充分结合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发挥其传统文化技术优势、民族特色产品优势,重点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及其相关的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工业、传统民族手工业、民族医药加工业、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旅游业以及商贸、通讯、信息、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是充分发挥气候独特,生物多样性优势,积极推进高原生物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二是发挥好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壮大特色旅游业,形成生态旅游格局,丰富旅游内涵,全方位将打造成世界旅游目的地;三是利用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结合独特的文化要素,打造生态文化,培育文化产业,大力加强文化知识产业的创造与保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功夫熊猫》这部影片实际就是文化元素的现实价值体现,是抽象概念转化为票房现金收入的最直接案例。生态文化发展元素多,魅力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应深入开发;四是大力发展藏药业,把藏药传统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工艺结合起来,把藏药业做大做强、规模化、品牌化,着力挖掘、推向区外市场,使成为全国的藏医藏药科研、生产中心;五是在合理的产业格局、市场竞争前提下,扶持、拓展矿泉水、啤酒等市场,开发、推广具有特色的系列绿色饮料产品;六是在政策允许条件下重点有序地开发市场前景好的矿产资源,规范管理、科学开发,使的矿产业走集约型、集团化发展道路。
总结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保护;广泛使用;服务性能
作者简介:张丽(1979-),女,陕西省西安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陕西西安长庆油田分公司矿区服务事业部兴隆园物业服务处。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要保证智能建筑内部的借助结构稳定、安全,才能使智能建筑的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安全、舒适的使用环境。这些目的想要达成,必须依靠智能建筑的电气系统,只有电气系统正常运行,保证智能建筑中的各个部分在运行时安全,准确,才能为使用者打造良好的生活和办公环境,因此智能建筑的电气保护就非常重要。
1智能建筑概述
对于智能建筑,主要是指在对建筑物进行研究分析之后,针对建筑的内部结构和构成因素,对建筑物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这里所讲的调整和优化具体分为:结构优化、建筑物的系统优化调整、建筑物内部的服务优化、以及管理优化,只有保证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和连接,才能使最终的优化方案在建筑结构优化调整中得到实施,确保智能建筑使用者能够在良好的生活和办公环境中进行工作生活。如果从专业的建业行业角度来进行分析,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是最终朝着科学和智能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和生活环境的要求。
1.1智能建筑的含义
智能建筑的含义主要包括对建筑物的内部结构、系统调整、服务升级,以及管理效率四个方面进行合理的优化升级,通过对着四个方面的优化设计,为智能建筑使用者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办公环境。智能建筑能够为使用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好处,比如,优美的环境、高效安全的设施,以及建筑成本的合理性。智能建筑中包含了高效的服务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安全打好了基础。智能建筑的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楼宇自动化系统;其次,是办公自动化系统,最后,是智能建筑的核心部分,这部分是依靠综合布线系统来实现的,智能建筑通过统一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打造良好的智能建筑,满足了现代人们对生活和办公环境的要求。
1.2智能建筑的关键技术
智能建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1)智能建筑的基础技术是电子技术。电子技术确保了智能建筑的自动化实现。
(2)智能建筑采用了计算机技术。
(3)智能建筑中运用了通信技术。这些技术的使用,使智能建筑的性能更强,为人们的生活、工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智能建筑的楼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核心系统,通过和其他的系统进行网络连接,把其他的系统汇集到自己的系统内部。
2智能建筑的电气保护设计
智能建筑的电器保护设计非常重要,电器保护系统是为整个智能建筑提供电能的部分,智能建筑中对电器的设计关系到供电系统的安全和整个智能建筑的运行,因此,对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的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每个智能建筑对电气系统设计的要求不相同,因此,市场上也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这就决定了,电气系统的设计可以根据智能建筑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充分发挥智能建筑的优势。
2.1电气保护的设计目的
电气保护工程是智能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智能建筑的使用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智能建筑的各种性能正常工作,要在智能建筑内部的施工建设中,要保证智能建筑内部的建筑结构稳定、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使智能建筑的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安全、舒适的使用环境。
2.2电气保护的设计计划
对于智能建筑的电气保护设计计划主要从以下前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2.1是TN-C系统的设计
这个系统虽然在智能建筑的运行会出现一些故障,但是由于应用和连接上非常简单,被广泛使用。
2.2.2是TN-C-S系统设计
这个系统能够保证电气之间的连接,虽然在智能建筑中,通常会出现建筑内部结构的变化,但是这个系统内部基本上是不带电的,系统从而达到了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的目的。如果要引接地线,就要对智能建筑中每个部分的接地系统进行检查,优化调整,保证接地电阻处于电气涉及的正常范围内,保护电气系统安全运行。接下来是TT系统的设计,这类系统在智能建筑中起到的是连接公共电网的作用,这个系统能够有效地保证电气系统在运行时,出现负荷失衡的状况,及时的进行调节,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起到电气保护的作用。由于智能建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电气技术的发展,电气技术在日常的电气系统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超大容量的漏电保护设备和电气保护技术先后出现,为电气系统的运行打好基础。
2.2.3使IT系统的设计
这个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保护接地设备在电流发生故障时,也能够正常工作,为智能建筑的照明部分提供保障。另外,这个系统还具有连接的所有设备,这些设备的外露可以导电的部分,都是经过这些设备各自的接地线进行接地处理。这些设备之间存在无电磁联系,这种设计方式也适用于对智能数据的处理、以及精密供电仪器的检测。
2.3电气保护接地措施
对于电气保护的接地措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是防雷接地措施。因为智能建筑中存在着很多设施设备,这些设备都是与电气相关的,这些设备和设施分布在智能建筑内部的各个地方,因此要加强对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措施的应用。雷对建筑的损害非常大,通过防雷系统可以把雷的电流接入地下,防止对智能建筑造成破坏。
(2)是工作接地,直接把电力系统中的一个点和大地进行连接。
(3)是安全接地。
(4)是防静电接地。
(5)是等电位接地。
3结束语
智能建筑因为具有安全、舒适、高效等特点,以及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强、服务性能好等优势,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智能建筑的优势特点的发挥和电气保护以及接地保护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李巍。浅析智能建筑电气保护与接地的措施[J].建筑与预算,2013,04:37-38.
[2]魏平,吴渐嵘,许雪梅。分析智能建筑及其电气保护[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5,07:70-72.
[3]朱春梅。智能建筑电气保护与接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4:141-142.
【关键词】智能电网 继电保护 发展
继电保护是电力运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方式。在当前智能电网逐渐建设的环境下,对相应的继电保护工作进行研究能够配合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力系统工作,为电力工作者提供工作方向和借鉴,因此,本文对继电保护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
1 智能电网建设背景下的继电保护工作研究意义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人口数量大为可观,对用电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居民用户的用电渴求也急剧增加。当前的电力系统运行面临巨大压力,企业为了服务居民,提高供电效率着手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应用,以此提高供电量和供电效率,满足城市用电需求。而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阻碍和缺陷,智能电网的研发需要继电保护工作为其保驾护航,继电保护可以有效防止智能电网出现故障,确保智能电网发展的顺利。
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率依然很高,而继电保护工作就是在智能电网出现故障后及时查找故障设备,对其关闭,并且警报提示工作人员,及时进行解决,提高供电维修效率[1]。继电保护工作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的维护智能电网安全可靠的运行,减少电力企业损失,并确保用户的用电需求。
2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继电保护构成
智能电网的建设对继电保护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继电保护技术的研发逐渐涉及到保护、测量、控制以及数据通信等多个方面的联合发展,其对智能电网的良好运行形成保护,并对当前的电力网络开展监测。
2.1 继电保护保护装置
继电保护能够查找智能电网运行中出现故障的设备,对其进行快速切除,减少电力损失。这之中就需要继电保护技术的保护装置起到作用,而继电保护的保护装置是整个继电保护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装置在应用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全方位的,这意味着其在架设过程中要联系所有的设备运行信息,做到当智能电网出现故障时,可以准确查找故障设备和故障环节,具备所有类型设备的运行信息也标志着当出现多个节点故障时,继电保护也可以做出多个连跳命令,避免大面积停电的发生。
2.2 新的保护原理及技术探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各行各业对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的改革发展做出了贡献,研究出新的技术和材料为继电保护的创新提供新的保护原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电网的建设进一步加深,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智能电网运行方面的创新改革,使得继电保护技术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智能电网正常运行中也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和监测,利用新型传感器可以时刻观察整体的供电系统运行情况,这样就可以将智能电网平时的数据和情况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而一旦出现故障问题时,继电保护技术可以从以往的分析中迅速对智能电网进行修正和保护[2]。
3 智能电网环境下发展继电保护的方向
3.1 数字化发展
电力系统是我国基础运行系统之一,其是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逐渐进行升级创新的,智能网的建设也是随着各种要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改革发展。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是智能电网升级的主选方向之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电网的建设进一步加深,数字接口的研发配合新型电子互感器,可以使电网测量更加精准;未来发展将会以光纤网络的通行为主,这也是数字化技术发展带来的最新变化。
3.2 网络化发展
继电保护的目的要求其与网络技术相融合,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网络技术应用于继电保护也将成为电力系统中的巨大创新。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方便工作人员控制整个智能电网的工作状况,将信息和数据进行及时的公布和共享,这种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继电保护的精准性,能够有效的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
3.3 自动化发展
自动化发展是当前各个行业努力追求的目标。实现继电保护技术自动化方向的发展可以有效实现对供电系统各个线路与环节的保护,降低保护失败率,加强继电保护对整体的智能电网架构体系的控制[3]。并且自动化的发展能够配合网络化的发展,实现继电保护对智能电网中信息和数据的汲取、整理和分析,提高保护效果的实时性。
3.4 广域化发展
广域保护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效果说明了继电保护还应该继续向着其深入发展。广域保护的特点是反应迅速,覆盖面大,对智能电网系统中的故障排除更加全面准确。继电保护向着广域化发展可以提高智能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以,在研究继电保护技术的过程中要将广域保护技术纳入其中,促进其更加深化的探索和发现。
4 结语
继电保护是电力运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加强,对继电保护技术的研发也要同步进行,使其跟上电力系统的发展步伐,能为我国电力系统的良好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薛鹏程。智能电网环境下继电保护的发展现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1: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