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科书 插图
一、小学《语文》S版中课文插图的基本情况
笔者统计的插图来源是新课标小学《语文》S版中的课文插图(含拼音和识字课文),不包括选读课文,一年级上册中不包括入学教育的部分。插图总数是统计小学《语文》S版课文插图的总数量(1-6年级)。从每一册教科书中课文插图的总数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教科书中课文插图的变化。在插图总数的变化上可以反映出小学《语文》S版的插图编排者对插图的分布以及插图的使用数量的设计意图。《语文》S版整套教材一共有393篇课文、790幅插图,平均每篇课文配有的插图数是2.01幅。
此外,插图的基本情况还包括插图的位置和是否为背景图等信息。插图位置主要分为文前、文中、文后。文前和文后是指插图与课文相连的相关插图,中间没有其他的助学文字。文中则包含两种,一种是插图前后都有文字,另一种是课文的背景图。文前的插图可以看出文前图对读者的导读作用;文中的插图则是辅助课文的文字说明;文后的插图是为了弥补课文文字表达的不足。而背景图指的是出现在课文中,占了一整页篇幅的课文的插图,并且插图上必须附有文字。其他没有占整页篇幅而且没有文字附在上面的插图都属于非背景D。背景图是图文同步的表现,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去看文字,在文字上面铺染一种环境的衬托。从背景图和非背景图的分布差异和分布的比例可以看出在课文插图中背景图在各个年级中的需求。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二、小学《语文》S版课文插图设计存在的问题
1.插图位置分布不太合理
图文之间的位置对课文知识的学习以及插图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插图的位置可以分为文前、文中和文后。《语文》S版中关于插图位置的特点十分突出,文中的插图数明显要高于文前和文后。第一册教材中文前插图数量是最高的,第八册和第九册当中没有文前的插图,所有教材中文前的插图数都低于10幅,可见文前的插图数在整个《语文》S版中的数量都很少;第一册、第二册和第七册教材中文中的插图数最高,《语文》S版整套教材中文中的插图数都是在30到75幅之间,可见整套教材中文中的插图数最多;而文后的插图数确实很少,最高的也只有14幅,在第四册中出现,第十册教材中文后的插图为0幅,显然和文前插图相比,文后的插图又多一些,但两者与文中的插图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
2.插图与课文契合度有待提高
插图与课文契合度越高,插图的效果越明显,读者学习的效率也更高。插图与课文的契合度不高可以表现为插图的内容不精准、插图的内容缺失、插图的内容多余、插图没有表现课文等。插图的内容不准确也就是插图错误的表达了课文的内容,例如:六年级下册的第21课《青花》,插图中父亲仍然拿着青花瓷瓶,两鬓并没有斑白的痕迹,而且眼睛没有看着作者,并不是文章中所描述的场景,在这里插图错误地表达了课文内容;又比如有些插图没有表现课文内容,一年级下册第五课《世界多美呀》开头有一幅画,画着两只黄色的小鸟,可是文章全文都在讲述母鸡和小鸡的故事,没有任何文字在讲述小鸟,此图明显的是多余的,而且这幅插图还是文前的插图,在读者还没开始读文章的时候,看到这张图片会误认为是在讲述小鸟,插图与课文的契合度明显不够。
3.插图中人物的性别失衡
我们可以将人物插图分为男性图片和女性图片。对男、女性出现数量对比可以看出,男性图片出现数量明显要高于女性图片。
从表3能够看出,男性在人物图中出现的次数呈现波浪趋势。所有年级的教材中男性人物图出现次数为89幅。其中在第七册教材中男性出现的次数最高,为22幅。只有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和第八册男性图片出现的次数都是10幅以上,其他册数的出现数量均在10幅以下。即三、四年级的教材中男性图片出现的次数最多,要高于其他年级。而在十二册教科书中,只有第五册教科书中女性图片出现的数量要高于男性图片。在课文中,不管是课文内容需要的人物,还是泡泡语的小人,这些人物在比例上都是男性图片要多于女性图片。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13课《我站在祖国地图前》,不管是课文内容的主图,还是泡泡语的小人都是以男性的角度出现的。
4.漫画图数量整体偏少
按插图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实物图和非实物图。实物图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写照、照片、作家作品等等。非实物图可以分为漫画图和手绘图。漫画图和手绘图存在显著差距,手绘图明显要高于漫画图,漫画图在低年级的册数中比较多,而手绘图在所有的册数中都有很大数量。从图1可以看出,漫画图的数量随着年级的上升在不断地减少。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课文插图中非实物图中的漫画图都是50幅,到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时候很明显在减少,到第七册时漫画图的幅数有小幅度增加,第八册的漫画幅数为0,最后几册中漫画图的数量都在10幅上下波动。在语文S版中除了第八册和第十册之外,其他册数中的漫画图几乎都是在10幅以上。
而关于手绘图的柱形图明显地反映出,手绘图的幅数要高于漫画图的幅数,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和第八册中手绘图的数量均在50幅以上,第一册的手绘图将近50幅,其他的几乎都在40幅以下。由此可以看出《语文》S版的三年级和四年级中的手绘图最多。
漫画图都是采用各种夸张、比喻的手法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因而一般我们认为低年级的教材中应该多一些漫画,高年级就不需要了。《语文》S版一年级教材中的漫画图有50幅,而高年级的却只有10幅,甚至没有漫画图的出现,而手绘图几乎都在20幅以上。其实高年级的学生仍然处于儿童期,他在内心仍然对漫画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并不是高年级就不需要漫画图。
三、改进插图设计的建议
1.合理地安排插图位置,构建平衡统一的意境
插图的位置要注意与课文的主题结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视觉习惯和阅读习惯还比较简单、单纯,在设计插图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方便学生的阅读,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插图,并进一步理解课文。插图是在文前、文中还是文后,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文前的插图能够引导和影响学生的阅读心向,阅读心向是每一位读者的阅读动机、阅读愿望以及阅读兴趣及意向的准备状态。积极的阅读心向能够引导读者迅速融入文章,感受文章的情境;文中的插图可以及时补充知识信息,再现文章的情境,将文章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文后的插图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化自己对阅读内容的记忆,甚至可以弥补文字的差距[1]。每一个位置的插图都有不同的意义,插图的位置不同决定着其在n文中发挥的作用。合理的插图位置为课文构建了统一的、平衡的意境。插图的作用又在于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课文,插图在传递知识和信息上要比文字更加直接,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合理的位置搭配能够避免学生阅读理解错误的存在,避免错误的干扰,帮助学生巧妙地走进课文。
2.完善插图的内容,达到图文一致
插图是一种视觉媒介,它的生动直观是文字不能代替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抽象能力差,比较善于依靠直觉性来学习的小学生来说[2]。因而插图与文字一定要做到紧密结合才会真正发挥插图本身的效果。当然在依赖文本的情况下,插图的内容也要适当地作创作与想象。教材插图的内容一定要有侧重点,不能盲目选图,要学会有选择性地来设计插图的内容,使插图的内容更加完美,更加贴近课文。在设计插图的时候,一定要先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文字表达不到位的地方要适当地插入插图,利用插图来完善文字不能表达的意思。插图的内容设计一定符合课文的思想,从而达到图文一致的效果。
3.丰富女性图片,使学生获得完整的性别认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要体现时展的的特点以及现代的意识[3]。而语文教材的建设要树立一定的社会意识,其中性别意识就是社会意识的一方面。教材中男女主人公出现的比例、插图的性别比重以及对男女的描写等等都会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中两性的职责,从而实现男女平等的教育。从性别的角度来看,真正理想的教材应该是公平的、多元的[4]。公平也就是不再总是以某一种固定的性别模式来界定男性或者女性应该做什么,应该做到两性平等。所以教材的编排者必须要注意到性别的刻板映像,教科书中的课文插图要注意两性平等,通过插图中的人物来唤醒老师、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只有在课文中不断地丰富女性插图,才会使教科书更加生动灵活。
4.平衡漫画图与手绘图数量,发挥插图的功效
学生是教科书的使用人,因而插图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要求的插图,以促进其进一步的学习[5]。所以在设计插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与发展特点。另一方面须注意小学高年级插图的使用,高年级的学生同样也处于儿童期,因此,在设计插图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到这些,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根据年龄来适当地调整漫画图在各册教科书中的比例,以便发挥插图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淼。语文教材插图效应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05(11).
[2] 李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内容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3] 杨洁,吕改莲。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映射――对小学语文教材人物的性别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4] 刘霞。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一、认真研读引语内容,明确教学方向
(一)提炼引语中的学习方法,让教学有“度”地把控随着年级的升高,单元引语的内容也逐渐从激发兴趣向传授方法的层面不断实现质的飞跃。在揭示训练重点时,引语也从提醒阅读方法、领悟表达技巧、建议综合实践三个维度进行。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引语中提到:“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与我国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在这则引语中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方法,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扎实贯彻。首先,“想象情境”——本组课文以文艺性说明为主,分别介绍了长城、颐和园以及兵马俑,这一阅读训练则在提醒教师要在文本语言的浸润下明晰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境,感受相关事物的特点,尤其是在文本关键核心语言所营造的磁场中徜徉体验,从而获取自我的价值体验;其次,“留心表达方法”——说明文有着自身的写法特质,四年级学生并非一次接触说明文,内容的获取感受是基础,但不能视为四年级学生的终点,应该将说明文特有的材料选择、说明方法、结构安排等关乎写作技巧的内容通过本组三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拥有初步的感触,更新学生的写作认知体系;最后,“搜集资料”——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书本,而要将视域拓展于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中,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在收集、整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将引语中的教学策略提示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阅读教学才能行走在扎实而有效的教学之路上。
(二)把握引语中的逻辑联系,让教学有“路”可循现行的小学语文12册整套教材都是编者按照科学规律综合考量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编排而成,每个训练点都按螺旋上升的方式置放在不同教材中。因此,教师切不可聚焦教学的一点,而要放眼于整套教材,厘清每个训练点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加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上文提到的“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其实在之前的教学中就能够找到与其相应的源头,如在三年级上册中“我仿佛看到这样的情景”,而在四年级则提出“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的学习方法,到了五年级引语则又提出要“入情入境,体会作者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材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依循一点,不断超越和突破,形成新的要求。依循这样的训练安排,教师只有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每个训练点的基本起点在哪里,应该按照怎样的发展趋势进行,编者这样的设置意图是什么,从而将每一步的训练落实在最佳点上,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度。
二、充分利用引语媒介,深化教学内涵
(一)引语导“学”,唤醒学生学习的欲望我们以三年级下册第四组的引语为例。这组课文以“灿烂童年”为主题,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烂漫。如何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内在沉睡的记忆,让学生随着课文的语言感受童年的丰富多彩呢?引语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出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童年想一条弯弯的小河。本组课文就像小河里翻腾的几朵浪花,有时唱着欢乐的歌,有时倾吐着烦恼,有时……每一朵浪花里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我们用心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1.学生研读引语,试想可以学习到哪些内容?从而强化学生单元的目标意识,有哪些童年故事,这些故事又是按照怎样的方式呈现,凸显了童年怎样的特点。2.教师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补充:你们的童年生活中还有哪些特别值得珍藏的记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学生对童年生活有了基本的认知,形成了最初的价值体验。借助引语,教师将学生思维的触角由课内伸向了课外,引入的导向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二)引语促“练”,扣准语言历练的支点单元引语以极其简练而概括性的语言将原本看似松散的零星文章构建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这种构建的方式源自于引语中的言语信息。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教材中的课文与引语中的言语信息有机连接起来,才能找准课文与引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叩问这样几个问题:引语与课文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这些文本依循这样的共性被编者放置在一个单元中?每篇课文又分别是从怎样的侧面凸显了单元的主题。以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物”为例,引语揭示出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不同手法,而教材选用的每篇课文都是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人物刻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以典型的动作描写成功将两个顽童的形象表现出来,《临死前的严监生》则借助细节描写成功地展现了人物的吝啬,其他课文中有的注重侧面,有的强化正面。每篇引入就如同枪支上安装的瞄准器,将阅读教学的焦点和重心置放于整体课文的核心与关键之处。明确了这种认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可以分课文逐个击破,完成教学的突破,更可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比照探析的方式,领悟感受课文不同的描写方法,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语串“教”,把握教材编著的结构有机整体,既要注重细节的描摹与刻画,也要注重整体的策划与回归,写文章是如此,课堂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人教版教材在开篇即以引语的方式统领整组教材,除了课文与之匹配对应之外,习作、口语交际、回归拓展等诸多教材环节都与开篇中的引语息息相关,都成为引语内容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教材形成了前有统领、中有贯彻、后有回顾的总分总有机结构。这样的设置安排也使得教学始终行走在一条鲜明的主线上,强调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其引语就以“当你得到父母疼爱时,是否想到过为他们做点儿什么”作为叩问,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人间真情”,而除了课文与密切相关之外,“口语与交际”中也在“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习作中也要求谢谢“父母对自己的爱,而在“语文园地”中则更将孟郊的《游子吟》列入其中,共同构建了“父母亲情”的感人单元。
一、 模仿句子
低年级孩子生活经验贫乏,语言积累不多,写话比较困难。因此,我从词语造句入手,如:一年级课文《小池塘》一课,文中反复出现 “ 像 ”的句式,因此,我也对学生反复进行句式训练 ,再如结合《探母》一课的学习,可以反复进行“ 一边 ,一边 ”的句式训练。另外,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孩子的发言,比如在评价别人的回答或回答问题时,我会先示范评价几次,然后让孩子模仿我的样子说完整的话,从而达到训练孩子说规范的语言。
二、 模仿片段
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既适合儿童朗读又适合儿童仿写,如第一册教材《东方明珠》《看》《秋姑娘的信》,第二册教材《春笋》《小池塘》《春到梅花山》,第三册教材《秋游》《云房子》《美丽的丹顶鹤》,第四册教材《问银河》……在学了《秋姑娘的信》后,我问孩子们,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信上又会说些什么呢?孩子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接着,我让孩子们用笔把它们写下来。有学生这样写道:“一封写给忙碌的摄影师,让他们用相机把秋天的美景留下。一封写给爸爸妈妈们,让他们赶快帮孩子们准备过冬的棉衣。一封写给勤劳的蚂蚁,让它们快准备好过冬的粮食。一封写给寒号鸟,提醒它们冬天快到了,快快垒窝。” 多么优美的句子,多么丰富的想象!
三、 模仿诗歌
低年级课文有许多节奏明快、意思浅显的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我就利用这些儿歌指导孩子们进行仿写。如第一册的《家》《大海睡了》,第二册的《雨点》《鲜花和星星》,第三册的《乡下孩子》《一株紫丁香》,第四册的《雨后》《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孩子在充分的朗读和背诵后说出了:“沙漠是骆驼的家;沙滩是贝壳的家;垃圾箱是垃圾的家;大树是小鸟的家。”甚至有一个同学说:“妈妈的怀抱就是我的家。”
四、 模仿“说话”
我在教低年级“口语交际”课时,总是先示范,后让学生模仿。在教学中,我一般先讲一个较为简单的故事,让学生认真听,然后四人为一小组,让每个同学都当一次小老师,将刚才老师讲的小故事讲给本组同学听,最后进行“讲”故事比赛。有的孩子在原来我讲的及小组同学讲的基础上又加进自己的想象,使故事更生动有趣,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五、 模仿篇章
在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适合仿写的课文。我在教学《小河与青草》这课后说:“小河离不开青草,因为青草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所以小河的水才清澈无比;青草也离不开小河,因为小河的滋润才使得青草鲜嫩可爱。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觉得还有谁离不开谁?”有的说:“我离不开妈妈,因为妈妈的怀抱让我感到温暖。”有的说:“我离不开爸爸,因为爸爸天天送我去上学。”我说:“其实爸爸妈妈也离不开你,你给了他们太多的快乐!那在自然界中,还有谁离不开谁?”有的说:“种子离不开泥土。”有的说:“鸟儿离不开树林。”有的说:“白云离不开蓝天。”孩子们的热情被激活了,这时我就顺势而上,让孩子模仿这篇文章的结构把自己刚才要说的话写下来。写话时,孩子们很安静。我甚至可以听见笔尖在纸上发出的沙沙的声响。孩子们写得很流畅,也写得很快。
美国作家伯罗蒙塞尔,出生于1942年,死于1999年,写过《自然之道》本篇文章被选于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以及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选入、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五单元第三课,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该书讲述了我和七个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旅游,因救了一只小幼龟而导致一大群幼龟都成了海鸥美餐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上去看,要求小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的阅读中,达到“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正确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大纲的“各年级的具体要求”上去看,对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语文,速度合适,停顿恰当,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②“能背诵指定的课文。”③“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习惯。”④“能体会文章的含义;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能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给课文加小标题。”⑤“练习创造性复述课文。”⑥“养成预习的习惯。”⑦“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大纲为短文命题考查的依据和标准。
再从小语教材中去看,除课文的阅读要求之外,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的阅读短文专门训练,始于小语第五册,一直到小语第十二册,一共有16次。这16次阅读短文的专门训练,为小学生的阅读短文训练,提出了五个基本要求。它是教材为短文命题考查界定的具体标准。我们在小学生毕业的短文命题考查中,应遵循这些基本要求。否则,都是不符合大纲和教材为我们界定的命题标准。
1.给短文分层。这种训练,在小语基础训练中,有三次:①小语第10册基础训练6的第五题,要求学生读了有关橄榄坝人的故事之后,回答“这个故事是分几层意思写的。”②小语第12册基础训练5的第四题,要求学生在读了有关汽车和路面的短文后,“想一想这篇短文一共说了几层意思,可以分成几个自然段。”③小语第12册基础训练8的第四题,要求学生“默读短文,说一说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分几层意思写的。”从这三次训练中,我们可以看出,给短文分层的命题,应遵循这些要求:①所提供的短文的中心思想应该是明确的,或者说比较明确。因为,层次是文章中心思想表达的顺序和区划。如,小语第12册基础训练8第四题给学生所提供的短文,中心思想就比较明确,讲了“学习中爱问、善问、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这个道理。学生明确了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将其分为爱问、善问、学有收获这三层就比较容易了。②所提供的短文的层次应该分明或比较分明。为了做到这一点,所提供的短文,其层次间应以顺承式、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转折式为好,因为这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能力。如,小语第10册基础训练6第五题所提供的短文,从全篇文章去看,是一个因果式的层次结构。学生弄清了因果结构,就可以将这篇短文分成四层了。③如果提供一段话,让学生给段分层,也应做到段意清楚,句间关系分明。如,去年上海市南市区小学升学语文试题的短文阅读,就提供了小语第9册课文《舍身炸暗堡》的第7自然段,让学生给段分层,这段话的段意就很清楚,讲炸暗堡。句间关系也很分明,是个顺承式的自然段:先讲放炸药包的困难;接着讲战斗形势的紧迫;最后讲准备牺牲自己,炸掉暗堡。学生就易于将这段话分成三层。
2.给短文分段,写段意。这种训练在高年级小语课文,中学生经常训练,在基础训练中,作为学生阅读的一种基本功,也多次进行了训练。分段和写段意的命题,应遵循下列要求:①既是短文,文章就不宜长。一般在千字以下为好。②文章思路清晰,段间结构明显或比较明显。因为段是作者思路的反映,是文章结构的反映,是文章内容的表达顺序。如,小语第9册基础训练4的第四题所提供的短文,作者的思路就很清晰。作者先讲动物园展览鳄鱼,围观的人特别多;后讲两条鳄鱼讨论天底下什么动物最美,母鳄鱼认定鳄鱼最美。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也很明显──是因果关系。学生给短文分段,写段意就比较容易。③让学生分段的段落结构,应不超过学生学过的几种段落结构法,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按时间的推移分段,按不同的地点方位分段,按不同的类别分段,按文章的写法分段等为好。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能力。如,小语第8册基础训练8的第六题短文,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时间的推移安排段落的,学生就易于给短文分段。④提供的每个结构段的意思应比较集中,比较明显。如,小语第12册基础训练7第五题的短文,让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其段意各为:第一段简述目前的邮政情况;第二段提出未来将是电子化的邮政;第三段从信件的形式和传递方式上来介绍未来的电气化的邮政。段意就比较集中和明显,符合小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一是现实性——切合语文教学的改革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它积淀着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思维方式;它装载着人类的精神文明。悉心研究,深刻领悟,引领学生热爱它,正确理解和运用它,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漪《本色语文谭丛·总序一》)“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文本,以文本语言为基础,从学生学习的实际与需求出发,有效地进行多样化的语言指导与训练,能不断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和教学过程中“非语文、伪语文甚至去语文”的因素仍然很多,人们对语文教学现状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文本(教材)和执教者(教师)上。因此,语文特级教师杨先国在他的语文名师工作室与一群有志向的优秀的年轻语文教师开展两年多时间“本色语文”研究,《本色语文谭丛》就是他们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探索的一个成果。正如该丛书主编杨先国所指出的:“关于‘本色语文’,我最初的:意识是它的‘回归’,即从对当今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现状不满意,而意识到它的出路应当是‘回归’到传统、‘回归’到本色上去。传统的、本色的语文是从识字、缀词、对对子、诵诗词、读古文一步步走来,选用的课文大多为历经大浪淘沙留下的蒙学、诗词、联语、文章经典本身,教师教、学生学都是从吟读、识记、背诵开始的,强调工具作用而非急功近利,渗透人文教化而非教条说教。”
二是实践性——印证教育理念的源泉
《本色语文谭丛》是来自于第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考。这些年轻语文教师在“本色语文”研究中从“强根基”和“重实践”入手。“强根基”步骤是:一是读书,通过阅读《大学》《论语》《老子》《唐宋诗词》《古今联语汇编》《古文观止》等传统经典,培养读书习惯,提升人文素养;二是习字,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两年内安排一定的课时练习书法;三是写诗,在多读多背古诗词的基础上,研习近体诗词格律知识和楹联撰写规则,学会写诗填词撰联,进而加深对诗词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水平,旨在成为“有底蕴、有水平、有追求”的当代语文教师。“重实践”的步骤是:一是教学实践,要求每一位学员上实践课,专家导师和其他学员听课评课,不断修正改善,积累一批教案和课堂实录,为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积累素材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二是课题研究,遵循“问题一课题—课程”的研究之路,围绕工作室的主课题,要求每一位学员确立有个人特长和学校特色的子课题,结合各自教学工作,边研究边尝试实践,并在工作室内进行交流,把本人和同行的有效经验运用到教改实践之中;三是教学改革,发现不足,寻找突破口,并进行局部的、能够掌控的小环境的改革尝试,进行积极的探索,积少成多,对所在学校乃至全区的语文教改有所影响和推动。旨在把“学以致用”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实践中成长”作为行动指南。应该说,《本色语文谭丛》各个分册不仅洋溢着语文教学改革的生动气息,而且反映着对语文教学的深层思考。正如《晨钟清韵》分册的作者所认为的:“这本书既是对过往的回顾与总结,又是教育征途新的一页的开启。它激励着我不断磨砺锻炼,反思探索,从稚嫩走向成熟。期待自己和风细雨般的师爱能开启‘每个孩子的心扉,能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田;期待自己能逐步形成本色本真的教育教学风格,以提升教育教学本领。”
三是文学性——凸现语文学科的韵昧
就《本色语文谭丛》来说,仅仅看各个分册的书名,例如,《天一生水》《晴空流影》《磊磊蔓蔓》《前程似锦》《白水弦歌》《夏木啭鹂》《四声合律》《临池学书》《九畹芳菲》《晨钟清韵》,就能深深感悟到其中的文学气息。至于各个分册中的那些标题和论述,更是凸现出语文学科的无穷韵味。例如,《天一生水》分册的标题有:“教学设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随笔——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学术论文——开天人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试水作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诗词吟草——纵豆蔻词工,难赋深情”。又如,《白水弦歌》分册的标题有:“三尺讲坛传国粹/廿年粉笔写心声”;“开窗一朵云飞入,下笔千般春涌来”;“至高学问在明德/最好教师是育人”;“身如未正难成教,书若少读愧作师”;“一段云烟挥已去/此身故事说不完”;“白水云山容我隐/古人诗韵伴歌飞”。此外,在该丛书各分册中包括了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实录、语文教学随笔、语文教海拾贝、语文教学札记、语文学术论文、语文习作诗词等。《四声合律》分册的作者就深深地体会到:在“本色语文”研究中,“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有机会再一次回味咀嚼曾经尘埃落定的研究成果……与自己心爱的语文教学作一次深度的心灵沟通”。
四是教育性——彰显教书育人的精神
在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努力反思中以及对教学工作生活的真实记录中,《本色语文谭丛》还彰显了这些年轻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晨钟清韵》分册的作者这样写道:“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晴空流影》分册的作者也写道:“面对鲜活的心灵,在自己的慢慢长大中,坚信并坚持始终用颗赤诚之心,解读关注另一颗。”《九畹芳菲》分册的作者深刻地感悟到:“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科老师——传道授业,也应是德育工作者——解惑,不仅解语文之惑,还要解思想之惑。”《白水弦歌》分册的作者也领悟出:“语文教学可以有很多种方式,选择符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特点的,用纯净的语和文的交流方式实践着教书育人的职业誓言,是我平生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