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优秀10篇)

《木兰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本文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木兰诗(优秀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 兰 诗 篇1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见A式“解题”②③④⑤条)。

二、正音、解词。

见A式。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点滴认识加以集中,必要时也可作补充。下面是讨论后小结的要点(加点的字可板书),仅供参考。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说明]以上关于修辞的说明,可能有争议,但不宜在课上争论,因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诵和了解民歌叙事的铺排手法,至于属何种修辞,可以放在课下讨论。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说明]这个环节要着眼于诵读,知识不宜细讲,重点是讲铺排,因为它涉及全诗句数之半,熟悉了这些诗句,背诵的速度必能增快。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总提示: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诵读叙事诗应把握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节发展的节奏。关键在于感情的投入,视故事中的种种图景如在眼前。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五、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六、解释诗中的“互文”。

内容见A,可依次提出,让学生作答。

七、留作业 。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木 兰 诗 篇2

备课组初一语文班级层次 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孙清华课题:木兰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适当介绍诗词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加强朗读教学,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与艺术魅力情感与态度学习木兰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重点与难点体会词的意境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 、 方 式学生活动、方式情景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首先我们来学。  教  学  内  容 一:介绍木兰诗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讲卡通电影花木兰的故事后,教师讲述: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诗产生在民间,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二:教学课文1:鼓励学生个别朗读,听的同学字的读音2:自由朗读,了解诗歌主要内容。3:双边互动,讨论诗歌内容:从诗歌开头四句,我们想象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通过问答的形式,第二段点明了什么情节?承接上节的“愿为市鞍马”,第三段写了哪几句?是否一定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买这些东西?第三段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什么内容?用什么修辞手法第四段主要写什么?试逐句分析后再概括内容第五段写木兰回朝,天子对她怎样?她的要求是什么? 贯彻课改精神,提高课堂质量楚州区第四中学备课纸 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方 式学生活动、方式教  学  内  容第六段写木兰回乡写了哪些内容?高潮在哪里?第七段是附文,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用的什么修辞手法?四:互动后明确上述问题五:分散朗读,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六:理解人物: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怎样评价这一人物?1:分组讨论后再交流2:明确:全诗塑造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赞扬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作为一个女子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不被同伴识破,足见其才干非凡。七:分析诗歌写法上的特点1:详略得当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全诗恰当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对偶: 排比: 互文: 附板书:                  木兰诗1:代父从军,征途思亲2:艰苦征战,十年凯旋3:辞官回乡,亲人团聚4:吟唱附文,隐喻赞颂 小结与作业 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叙述的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感悟

《木兰诗》 篇3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 赵怀兵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阿姊

2.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 本上

B.默写

[说课精要]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木 兰 诗 篇4

教案示例

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难点:

诵读指导,并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略)

二、正字音(略)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略)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六、分析第一部分(同时出示幻灯片的画面,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三、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7、总结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教案设计者:天津津沽高中 田克君,收录时略有改动)

设计思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板书设计

板书一:

木兰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板书二: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2、排比反复 购置准备 奔驰遥远战场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排比 功成身退 亲欢友惊复妆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教案点评:

1.该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第 1 2 页

语文《木兰诗》教案大全 篇5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语: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

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谁说女子不如男)恩,大家说得很对,谁说女子不如男啊?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什么“巾帼不让须眉”吗?其实,古今中外,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女中豪杰,你们知道哪些呢?数一数吧?(穆桂英、刘胡兰、江姐、萨切尔夫人、木兰……)?

导入: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刚才有人说到一个人——木兰,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1、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

A认真听读,不出声。?

B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C揣摩读乐府诗的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3、听完了一遍课文,同学们,你们有哪些话想要说呢

4、指名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弄懂意思,整体感受。?

1、导入:好,刚才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好,那现在,老师把时间交给大家,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扫除字词障碍。?

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习情况。?

A字词。?

注音:机杼?军帖?可汗?鞍马?鞍鞯?辔头?鸣溅溅?

鸣啾啾?戎机?金柝?阿姊?著我旧时裳?

B指名分段朗读,正音,学生集体评价。?

3、导入:刚才,老师检查了大家的自学情况,非常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大家分好的组,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把这篇文言翻译成吧。?

第一组:一二段;第二组:三四段,第三组:五七段,第四组:六七段。?

4、指句串讲。适时补充指导。?

5、指名复述故事。?

四、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

导入:《木兰诗》写得很好,同学们都背过了吗?(背过了)那让我们一起背诵《木兰诗》。?

师生一起背诵。?

同学们背得很熟。和同学们一起背诵的时候,老师想起了自己上中学时学习这首诗的情景,认真学习,谁都会被木兰这一这一中国古代巾帼女英雄的形象深深地打动。听同学们背诵得很有情,看出同学们很喜欢这首诗。最喜欢诗的哪一段或哪一部分呢?为什么喜欢?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学生有可能会说:?

我最喜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两句诗,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女孩子,因此她下定了替父从军的决心,“从此替爷征”。?

木 兰 诗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自学内容:

1、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熟悉诗歌,把握人物形象。

3、三读诗歌,赏析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

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一、四次挑错

(一)木兰“叹惜”不可爱。(理解人物形象也有一个平常人的情感。)

(二)木兰“买东西”不可爱。(学习互文的修辞)

(三)木兰想家不可爱。

(四)木兰辞官有点傻。(简要了解古代官制及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

二、三次改诗

(一)师改第3段,变详为略。(无法表现出木兰出征前紧张的准备工作)

(二)生改第4段,变略为详。(改变之后的战争血腥场面与全文不协调,也冲淡了木兰的形象。)

(三)生改结尾段,变隐为显。(无法体现出含蓄凝练的语言美。)

三、两次训练

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认为美妙的句子或词,用“       表现了(说明了,看出了)        。”的格式写一句分析评论的话。

2、填空:“木兰,你让我想起了        ;木兰,你让我感到了       。”

一点质疑

问题:学完全文之后,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完全教给学生自己来说、来学、来思考,我设计的几个挑错、改诗,学生对此形式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将平时的老师提问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这是我很欣喜的一点。由这节课,我也想:我们平时备课时需要多动脑子,多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有话可说、积极思考的问题形式,真正将课堂的有效性与有趣性结合起来。这除了我们有灵敏的思维之外,也需要大量的学习。

第三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共五篇课文,其中四篇是现代文,写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和福楼拜。邓稼先是科学家,闻一多是学者、诗人和民主战士,贝多芬是音乐家,福楼拜等四位作家名气和地位都及不上前三位,但这篇文章写的是群像,因此也选作课文。

学习四篇现代文,按照单元教学目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邓稼先》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或者叫前言,作者从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主要贡献,点明邓稼先是“两弹”元勋。第三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进一步突现邓稼先的精神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完全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感情上受到极大震荡的角度,进一步突出邓稼先贡献之巨大、之可贵。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五部分把第二部分写到的邓稼先的能力、精神和品格具体化,文中引用唐代《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歌》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第六部分是前五个部分内容的升华,也是全文的总结。文章相对其他课文来说,长了一些,但思路严密而清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议论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开头两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些都是议论;作为两个部分之间过渡的第七、八两段也是议论。全文结构严谨,思路也很清楚。

《音乐巨人贝多芬》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文章开头,“客人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然后,客人来“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贝多芬这时出现了,客人“默不作声地望着他”;接着,“客人小心翼翼地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说话了,“客人不停地记述下来”;最后,贝多芬留客人吃饭,在餐桌上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话。全文条理清晰。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写的是一次聚会,基本上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文章先简单交代福楼拜家,接着写道“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就描写屠格涅夫;然后写道,“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就描写都德,然后写道,“接着来的是左拉”,就描写左拉;然后写道,“渐渐地,人越来越多”,就描写福楼拜;最后写道,“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陆续走了”,就写福楼拜送客。作者思路十分清楚。

理清思路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中作者思路一旦理清以后,对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和福楼拜等四位作家的理解,肯定会更加深入。反过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更深入的把握,对作者思路的认识也会更加清楚。这是相反相成,互为作用的。

除了达到“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个单元教学目标以外,当然还要让学生把各篇课文的精华学到手。课文精华也许与教学目标一致,也许与教学目标不一致。对后者,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

《邓稼先》一文,要注意作者带着传统意识,全球视野,历史眼光,民族感情来写作本文,因此能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背景上落笔,能把主人公与美国原子武器之父对比着写,能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奋斗史的高度来写。这是大手笔,一般人难以企及。值得学生为之探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要注意作者怎样在一千多字中,突出地表现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上述种种,值得学生好好揣摩。

《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要注意作者怎样通过写一次会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来表现贝多芬“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能抓住特征写,用词精当而生动,值得学生好好学习。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要注意作者怎样通过写一次聚会,通过写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和行动,表现出他们各自的思想性格特点。让学生认真揣摩写人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怎样做到声情并茂,从表情写到内心,怎样在记叙中插入抒情、议论。

文言文《孙权劝学》主要让学生读读背背,了解内容大意。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均不作要求。

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主要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在三项中任选一项。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其次要注意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激励、合作;第三要重过程,每位学生都要参与,参与了就好,只要尽力了,就应给。予适当鼓励。

语文《木兰诗》教案大全 篇7

知识与技能:

疏通文章,积累文言字词。

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初步体会北朝民歌的语言特点。

赏析本文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做一名智勇双全的领导型人才。

重难

点点 1、掌握重要文言词句;

2、体会北朝民歌的语言特点。

3、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关键

问题 1、掌握重要文言词句;

2、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 1、在实现结构化预习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全文,解决生成的主要问题。

2、在借助工具书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木兰的优秀品质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三个学习工具单、教具和多媒体呈现图片等。

2、学生上网收集相关资料。 学 习 过 程 设 计(第一课时) 程序(要素)

一、创设情景,呈现目标

二、走进文本、

结构学习

三、完成导读、

合作评价

四、问题生成、

归纳提炼

时间

3分钟

28分钟

5分钟

4分钟

创设情景

创设媒体图片情景

创设自主预习情景

创设预习评价情景

创设问题生成情景 教师行为

[旁白]同学们,从“好”字的结构你发现了什么?对!女子便是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是怎样的一位好女子——花木兰 。

1、媒体呈现图片

2、呈现学习目标

[旁白]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情景,发现问题、评价问题。

1、课前教师要给学生《问题生成-评价单》;

2、教师巡视指导,对白浩翔、赵远志同学进行关注和指导。

[旁白]请同学们在4分钟内自主完成《问题导读-评价单》

[旁白]要求学习小组讨论生成。1、教师引导学生对预习所形成的问题进行整理。

2、教师巡回指导。 期望的学生行为

1、通过视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希望带着情感走近文本。

1、学生结合单上的内容和要求,采取“六动”预习法(查、划、写、记、练、思),进行结构化预习。

1、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希望第六小组及时完成。

2、学科长、小组长检查

1、小组合作交流,对个性问题进行有效评价、答疑解惑、

2、二次生成小组共性问题,由学术助理将问题生成卡返回给老师。 学 习 过 程 设 计(第二课时) 程序

(要素)

一、问题引领,合作学习

二、小组展示,生生质疑

三、师生评价,拓展延伸

四、问题训练,评价指导

五、归纳总结。 时间

5分钟

18分钟

5分钟

10分钟

2分钟 创设情景

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创设展示学习情景

创设评价情景

学情分析 篇8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木兰诗》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的意思。

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出花木兰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概括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巾帼英雄?像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等。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女子,他曾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立下赫赫战功,说到这同学们都已知道这位英雄是花木兰,这节课我们一起近距离的了解她。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值得大家传诵。

二、检查背诵(5分)

1、抽5名同学背前五段,齐背最后两段

(要求:学生听她们有无背错的地方或者读音有误的)

过渡语: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让我们带着一个问题一起翻译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疏通课文,理解文意(小组合作完成)(15分)

要求: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将疑难句子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疑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有的死了,壮士(木兰)征战多年胜利归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军旅生活之苦)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士兵的铠甲上。

古今义区分:阿爷无大儿(爷:古义,父亲 今义,爷爷)

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 今义,常用作姓氏)

一词多义: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 动词

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 通 贴,粘贴)

过渡语:疏通文意之后,大家用自己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分)

2、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离家---从军---立功---拒赏---回家(提示)

过渡语: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那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呢? 让我们从课文中找找。

2、我认为花木兰是一个 的女子,从课文中 可以看出。(5分)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名利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预设:学生质疑

齐背一遍

五、小结

花木兰既是一位平民女子,更是一位巾帼英雄,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虽然低下,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又证明了男子能做到的,女子一样可以做到。

木 兰 诗 篇10

教案示例

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难点:

诵读指导,并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略)

二、正字音(略)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略)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六、分析第一部分(同时出示幻灯片的画面,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三、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7、总结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教案设计者:天津津沽高中 田克君,收录时略有改动)

设计思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板书设计

板书一:

木兰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板书二: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2、排比反复 购置准备 奔驰遥远战场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排比 功成身退 亲欢友惊复妆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教案点评:

1.该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怎样搞好古诗文的背写

诵读是打好文言文坚实基础的好办法。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搞好文言文的诵读,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背诵。要把诵读和对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防止死记硬背。在朗读时要搞好默写,做到读准读熟,并能正确地默写。

有些同学感到背诵古文很难,下面谈一下背诵古文的方法。第一是仔细读。对课文要通篇仔细地读,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对生字、生词和难句更要认真地读。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样才能记得住,记得牢固。第二是理解,要在读的过程当中弄清文中实词、虚词和句子的意义。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揣摩体会,防止不理解而死记硬背,经验证明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第三,要理清结构层次,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长的文章,必须注意文中的层次,段落和段落间的关系,要注意抓住一些起关键作用的词语。第四,翻译和复述,在背诵的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翻译,这样既可以更好地背诵课文,也利于理解课文内容。第五,经常复习,防止遗忘。背过的文章,如果长期不再背诵,就会遗忘。只有经常复习,才能巩固复习效果。因此要经常背诵已经背过的课文。这样,才能提高背诵效率,使记忆牢固。第六,抄写和默写。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对课文,特别是重点词句、重点内容要进行背写练习。写可以使课文背诵得更快,更准确。许多地方的阅卷评分标准上规定:背写中有错别字的句子不得分。一些同学能够背诵,但答题时往往由于错别字失分,这是必须注意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