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40-4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并以此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脑、认真计算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你问我答的数学游戏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技能以及有条里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二、教学过程

1、看一看

仔细看图,你能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自己在下面练习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2、说一说

你根据这幅图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同学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会解答吗?

3、议一议。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大家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过程。

有没有尚未解决的问题?提一提。

4、练习

教师提问,学生看图回答。

同桌两人合作,一问一答。

三、练习

综合练习

写出你知道的5道乘数是4的算式。

3( )=6( ) 5( )=4( ) 5( )=( )5

4( )=38 29=3( ) 1( )=( )1

板书设计:

回家路上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53=15(只)

背书包的小动物有几只? 33=9(只)

船上有几只小动物? 44=16(只)

河里有多少条鱼? 34=12(只)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多花? 26=12(朵)

岸上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33=9(只)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篇2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学习重难点:使学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学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学习过程

一、用学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 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学生是什么动物?

3、 根据学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 学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老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 老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 画学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老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老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学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老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 老师:请学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学生回原位。)

5、请学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学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学生活。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 (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 784÷8=98(元)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认识人币

简单的计算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2(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3、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看书上人民币与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有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

三、换线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个1角

小朋友动手换一换。

四、活动

1、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是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找出哪种方法最简单。

2、选四名售货员,开始下位购买

五、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

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1元=10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4页例题和4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试一试。

(2) 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

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 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4) 师演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 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 师: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 师: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 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师:线段就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5) 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P45第1题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师: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P45第2 题 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2. P45第3题 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 P45第4题

(1)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CAI演示,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2)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4.P45第5题

(1) CAI出现两个点,师: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几条线段?

(2) CAI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 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5.P45第6题

(1) 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

(2) 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6.全课总结: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1页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难点:用户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再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二、新授

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2)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起点,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教学例2

(1)让宝贝量一量准备好的纸,让宝贝说一说怎么量的。

三、作业:

1、填空: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

(2)数学课本长()厘米

(3)铅笔盒长()厘米。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手掌面及数学书封面引出物体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

2、以淘气想加入到同学们当中来,出示课件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二、 初探面积的含义。

1、 感知:

① 寻找身边物体的面积,学生举手回答。

② 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同桌互说并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① 教师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猜测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③ 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④ 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三、 应用。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四、 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

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投影仪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4、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0-30=

90-40=

60-50=

65-20=

37-5=

76-6=

2、笔算下面各题。

54+32=

26+43=

84+3=

17+65=

3、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课本第16页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

(1)、谁来说说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说说你从哪看出北京赢了?

学生:北京得56票,得的票最多。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道减法问题吗?(学生自由发言)

(4)、引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纸条粘贴在黑板上)应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6-22=

(5)、观察算式,引出课题并板书: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主动探索 获得新知

1、教学例1:56-22=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怎样算56 减22?

(2)让学生汇报是怎样算的?鼓励算法多样性?

①口算。

学生1:

50-20=30

6-2=4

30+4=34

学生2:

56-20=36

36-2=34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②摆小棒。(让学生到实物投影机上展示)

生:北京有56票就先摆5捆又6根,多伦多有22票,就从6根里拿走2根,再从5捆里拿走2捆,剩3捆又4根也就是34票。(注意引导学生说话)

③笔算。(让学生说,师板演并强调书写格式)

56-22=34

谁来说说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生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减起。

(4)、摆圆片。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0页的第1题。

提问:这幅图的圆片表示几?划去的圆片有表示几。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懂数位上的圆片分别表示什么数,而划掉的圆片又表示什么数,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竖式计算。)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课件或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断

师:(课件演示)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 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找气球

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1

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2.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3.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别装有相同大小的铁块、木块、棉花。你在看过跷跷板之后,能说出每人的箱子里都装有什么吗?为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