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巷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教案 篇1

2  诗两首——雨巷

[教学目标]

一、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二、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三、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象征的用法

二、分析“雨巷”、“我”、 “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人众多,其诗风更是多种多样。哀婉低沉者有之,雄浑豪放者有之。即使同一作家,其诗风也有诸多变化。以浪漫主义大师郭沫若来说,虽然大多是《女神》、《太阳礼赞》等感情奔放的豪迈之作,也有象《天上的街市》这样细腻婉约的诗歌。同样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感情激烈,直接讴歌对祖国的热爱;而《雨巷》则哀怨凄伤,主旨寓于意象之中。

二、作家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三、创作背景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寥的小巷中行走,这首诗既实又虚。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朗读或听录音(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2)学生齐读(学生结合生活阅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并叫一学生到黑板那画出来)。

(3)诗歌可分三个部分:

a、彷徨求索(1—2)——寻找理想。

b、理想出现(3—4)——可望而不可即。

c、距离拉开(5—7)——继续彷徨追求。

《雨巷》写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希望能遇上一个丁香般结着忧愁的姑娘,这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地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诗人的想像似乎变成了一种现实,丁香姑娘真的走近了,飘过了,投出“太息般”“凄婉迷茫”的眼光,最终又消失在雨巷尽头处。诗中塑造了两位彷徨者的形象,他们在彷徨中探寻着,相互走近又相互远离。这是诗人与理想的邂逅,又是诗人与理想的失之交臂。

五、课文分析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1)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幽深潮湿,两边是寂寥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

(2)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瞬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2、“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明确:《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3、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飘”字改成“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4、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

明确:(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2)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5、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明确:不可去掉。“在雨的哀曲里”,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漂亮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样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

6、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因为她最佳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而发出叹息。

六、艺术特点,(先分组讨论,再归纳总结)

(1)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的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2)音节和谐,节奏优雅。

全诗7节,每节6行,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却很鲜明,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3)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反复的手法,回环往复,低吟轻唱,不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同时也美化了声律。

七、拓展研究

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

明确:观点一:此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表达“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苦闷与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诗歌,它就是一首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绝不是“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爱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

观点二:这位姑娘既实又虚。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根本说不出来。这时“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诗中的两个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对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对这首诗有了新的理解。

九、作业设计

以“丁香”“雨巷”等为意象,写一篇关于江南小巷的短文,要求文采丰富,不少于300字。

《雨巷》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2.朗读、背诵全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学习诗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导入】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跟随日本著名作家青冈卓行披文入里,从独特的视角欣赏到了维纳斯雕像的神韵之美,也学会了如何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欣赏艺术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审美眼光,走进戴望舒先生朦胧优美的诗境,沐浴诗的光辉,接受诗歌艺术的陶冶吧!

【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戴望舒

1.请一位同学根据预习简要介绍戴望舒,另一位同学予以适当补充

2.教师精要简评(屏幕显示)

二、走进“雨巷”—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情调,理清思路,

1.教师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重点字音检测(课件展示)

2.个性化朗读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安排两位同学读全诗)

(2)阅读评议学生讨论交流朗读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3)学生在评议感悟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展示阅读。

3.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诗歌

4.交流视听感受,学生结合预习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1)从诗文中看到了什么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

(2)从诗文朗诵及视频画面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调?(朦胧、忧伤、凄婉动人)

(3)理清诗文思路[找出体现思路的语词](教师依次逐步屏显下列内容)

我希望逢着丁香姑娘走近我

(追求)飘过我身旁

到了篱墙

(照应)

走尽雨巷……

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

(继续追求)

思考讨论诗歌意象虚幻性。问题:诗中的情境意象是以怎样德方式出现的?

[学生答问]:

“希望”一词自始至终,表明诗中情境只是作者在迷茫状态下的虚幻追求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小结:诗歌整体特色象征手法,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4)走出影音,诗文留给了你怎样的情绪?(无尽的徜徉与回味)

这首诗何以有如此的魅力让我们回味无穷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文共同探讨吧!(学生齐喊学习口号:奇文共赏,领略风光!)

三、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学生朗读品味诗歌,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意象加以赏析交流

教师明确重点: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一共采用了6个典型意象。

道具背景: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景物)人物形象:我、姑娘

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暮春时节,在悠长的雨巷,撑出一顶油纸伞,为小巷平添了一份寂寥,凄清氛围,也撑起了一个风雨中独立消魂的形象。

雨巷:小巷在长长的青石板路上延伸着,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濛濛的细雨,更是充满了朦胧意蕴之美。它悠长寂寥,牵动起行人的无限忧思,形成一种无尽的绵邈之美。

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一词。在诗人的眼里,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譬如屈原“香草美人式”的比喻一样,诗人为什么要用丁香来修饰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一样的芬芳。)

明确:(分屏展示)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象结,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朦胧却不轻佻,芳香宜人。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往往是美丽、高洁和愁怨彷徨的象征。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十分符合。

篱墙:颓圮衰败,更给人一种哀怨、惆怅的凄凉氛围。

“我”和姑娘:彷徨寂寥、冷漠惆怅、悄然飘然、凄婉迷茫

总结:

诗人选取了一组和谐凄美的意象,贯以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勾画出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涵泳回味,背诵诗文,学生同桌互动

3.诗文朗诵展示

四、走出雨巷,回味思考(探究活动)

1.把握诗歌情感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使作者充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参考背景)

2.富有音乐感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是从诗文的句式结构、修辞、节奏及音韵的方面揣摩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1)《雨巷》的音节特色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妙用复沓句式,节奏整齐和谐,叠词运用富有律动美。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

(3)修辞上用排比的手法,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濛的意境。

(4)《雨巷》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明确:诗歌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五、小结鉴赏诗歌方法

刚才在徜徉雨巷涵泳其中的过程中,我们已一道完成了对该诗的鉴赏,请同学们回味总结一下我们诗歌鉴赏的过程和方法,明确以后再学习鉴赏诗词歌,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探讨后明确: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诗。

2、理解诗歌,在诵读中感悟作品,体会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六、回味文本跟视屏诵读结束语:

同学们,读着优美的诗文,徜徉于文学的殿堂,你的心里是否在涌起几分感动。是呀,人生是坎坷的,但生活是多彩的,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激情吧,只要追求不断,生活的美好便会一直展现,无论坦途还是艰险。

七、课下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并能够默写。

2.学用诗歌的象征手法,选取恰当的意象,试写一首诗歌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感悟诗歌意境

2、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预习要求:结合注释及学案初步理解,熟读课文

《雨巷》教案 篇3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戴望舒的代表作品《雨巷》,初步体会戴望舒诗歌的特点。简单了解现代派诗歌的特点

2、分析《雨巷》所描写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体悟作者的情感。

3、提高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雨巷》中意象的选取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的情感;知人论世,了解时代与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一、导入:

课前放唐磊的《丁香花》

每次听唐磊的《丁香花》这首歌,在它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诗人简介:

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他成名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前期的诗风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的影响,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词语并解释。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寂寥:寂静,空旷。

彳亍:走来走去。

颓圮:坍塌,破败。

四、诵读感知:

1、我们常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现代古人,集体朗读,熟悉诗歌内容。诵读时请大家注意诗行中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2、读完这首诗后,你体会到诗人在诗行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诗中有没有相应的词语?

忧伤、低沉幽怨。

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凄清迷茫。

3、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忧伤、低沉幽怨的感情?

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4、指定学生或要学生推荐同学朗读,教师评点。

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第四节、第五节

-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5、教师范读或听磁带诵读。

6、诗文写作、背诵思路。

① 悠长寂寥的巷子,绵绵不尽的细雨,在灰蒙蒙雨帘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② ③“我” 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究竟是怎样的姑娘?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像诗人一样冷漠、凄清、惆怅。

④终于,诗人期待的姑娘梦幻般地出现,带着太息般的眼光。

⑤⑥姑娘梦幻般地飘逝,走进雨巷。

⑦“我”希望再次遇到丁香般的姑娘。

7、熟读按诗文思路力争课堂背诵。

第二节

一、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写得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许多意象,并感觉那朦胧飘忽的,忧伤、缠绵哀怨的意境。

二、 作者为了能营造“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和人物形象? 意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时的“雨” 应该是怎样的“雨”?当然是细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使人产生伤感。诗中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巷”呢?作者用“悠长、寂寥”来形容“巷”。“悠长”写出了小巷的幽深;“寂寥”表明了这是一条空寂的小巷。小巷里又有“颓圮的篱墙”,“颓圮”写出了小巷的残破;还有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

第三个是丁香: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愁怨,说丁香是愁品。开的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氛围。人物形象:

丁香姑娘:哀愁、淡雅、轻盈、美丽的姑娘

a、作者在诗中如何描绘她?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b、作者为什么反复地用“丁香”来形容修饰姑娘呢?

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 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姑娘当然就是哀愁、淡雅、轻盈、美丽的姑娘 。

三、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几种理解? 首先让我们结合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来加深对它的理解。

1、 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雨巷》表达诗人对爱情的追求,而恋爱失败后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

2、 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望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戴望舒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他《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在江苏松江的朋友家中,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一诗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感。

3、 主题的理解:

"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四、 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五、 背诵诗歌

《雨巷》教案 篇4

【案例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教师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起来。设计者以戴望舒《雨巷》为教材,重新认识诗歌阅读欣赏模式的构建。采用“初读、精读、研读”(三读)的方法,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把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延伸、拓展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牢固掌握教材内容,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学习过程】

【走近雨巷】

1.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2.诵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3.讨论明确:

课文悟读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明确:这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知人论世

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课文悟读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明确: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课文悟读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明确:我喜欢“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明确:“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明确:“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

雨巷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熟读,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2、了解作家作品。

3、理解全诗的意象,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难点】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投影几首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些诗有的是大家以前学过的,有的是我们没听说过的,还有我们听说过但还没真正接触的。提起中国的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起这些诗作的作者,郭沫若徐志摩、海子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戴望舒的《雨巷》,说起戴望舒,就会把他和雨巷联系在一起,的确,因为写了《雨巷》,当时年仅22岁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金华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讲述戴望舒的《雨巷》发表的故事,简单介绍诗歌鉴赏的几个方面)

二、课文分析

1、这篇课文大家应该很充分地预习了,那么请大家来说说看,这首诗说了个怎样的故事?

(思考并回答)

(总结回答)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但是大家也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一首诗我们要说出它的内容总是显得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要想说出诗的感情就比较容易了。的确,我们学诗,读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诗的情感基调。

2、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回答)

朦胧 愁怨 凄清的等等。(答案不限)

(引导学生具体地说出这些情感,比如本诗写了怎样的人和事)

3、听歌:《雨巷》(江涛)

注意结合自己的理解,体会诗的感情特征。

4、学生自读划分节奏,可以选择一个小节划分节奏。

5、准备下节课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作者、作品、鉴赏的方法、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

二、检查朗读以及背诵

(每一小组推荐一个人上台表演,教师给予点评,富有情感,声情并茂。)

三、理解诗歌的意象

1、所谓的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诵读中我们能够不断地与作者进行对话,体会作品的情感意味,常读常新,不断获得新的,全面的体验。

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歌学习也是以诵读为主。)

(补充诗歌的音节美,结构美)

2、诗歌除了情感以外,它带给我们的还有许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就构成了我们诗歌的意境,构成了诗歌的情感之美。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感情印记。一句话,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3、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学生回答,点评)

雨巷、丁香: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有很强的视觉冲突,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虚化为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的追求在哪里?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投影图片)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一直以来就是纯洁、高贵的象征,丁香花颜色淡雅但不轻佻,姣好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丁香花倾注了许多情感,但是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看课后的练习四,齐读课后诗与词,明确丁香与愁的关系。在诗歌当中,固定的景物或者事物都有其比较固定的含义,比如梅花象征高洁真情像梅花开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没;松柏竹菊象征坚强;云象征游子;)

4、丁香与姑娘联系,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将姑娘与丁香联系起来呢?丁香般的姑娘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思考,讨论)

联系姑娘和丁香,是因为我心目中的'姑娘具有丁香般的气质,有丁香般的忧郁、高贵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姑娘的象征意义可以有很多理解,可以指现实中的姑娘,她是我邂逅的女子;也可以是我的理想,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1927年张作霖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我的追求。甚至也可以是我自己。

四、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课后练习四,思考并回答问题,这几首关于丁香的诗词有哪些共同及不同之处。预习《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

雨巷:悠长、寂寥、雨的哀曲

丁香:愁怨、(颜色、芬芳、忧愁)、惆怅

姑娘:(颜色、芬芳、忧愁)、哀怨 彷徨、默默、

彳亍、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凄婉、迷茫

我:独自、彷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