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6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2、学习本文在对比中突出北平特点的手法。

3、学习本文语言的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的特色。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和步骤:

1、导入

模仿幸运52,让学生在以下的叙述中推测今天要学的课文的作者:

1953年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得到这个称号的直接原因是他创作了话剧《龙须沟》,他的另一部话剧《茶馆》成了他的话剧代表作,也成了中国当代话剧的经典。他是以写小说为主的,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骆驼祥子》。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他就是“老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想北平》。(顺便介绍一下老舍的原名、字、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2、题解

围绕文题可设计如下问题:

(1)从这个题目,你推测老舍的这篇文章至少是在哪一年之前写的?为什么?(1949年以前写的,因为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为北平)

(2)这篇文章老舍是在北平写的吗?为什么?(不在,如在北平就无需用“想”了)

(3)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写的呢?(1936年写的。老舍1924年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的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南下。由此推断,老舍是在山东写的这篇文章。这时距他离开家乡北平已有12年了,怎能不想家乡呢?)

(4)有人题目中的“想”字似乎太朴素了,你能重换一个字或词吗?(在换词比较中体会老舍用词的通俗而又亲切真诚的特点)

3、朗读全文(可按学号顺序朗读,朗读时完成以下任务:(1)将容易读错的字注音。(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出段意,同时看看作者笔下的北平到底好在哪儿。(3)在文中划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

4、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要求每段的段意用四个字概括,四个字中还要用三个相同的字,那就是“北平”、“真”)

板书:一、(1—3)真爱北平

二、(4—7)北平真好

三、 (8) 真想北平

5、讲析第一段——真爱北平

提问:

(1)文章第一小节老是强调自己知道的北平太少,这与想北平有关系吗?(反衬下文对北平的感情的深)

(2)第一小节中最令人感动的短语是什么?(“我的。北平”)

(3)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对北平的真爱的?(A、多处说自己爱北平而无法用语言说出来;B、将爱北平与爱母亲相提并论;C、写北平赐予“我”知识、性格、脾气)

(4)文章第三小节说“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这句话中的“杜鹃”能不能换成“喜鹊”?为什么?(不能。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因为杜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归家之念。这里要表达的正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用“杜鹃”甚为恰当。喜鹊是报喜的,用在此处不妥)

6、讲析第二段——北平真好

提问:

(1)北平到底好在哪儿?

(2)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北平的好的?(对比)

(3)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北平的好的?

板书:

一好:杂而有边,动中有静(巴黎:旷而太闹)——气氛

二好:匀调自然,不挤不僻(巴黎:好于伦敦、罗马,差于北平)——布局 }(对比)

三好:物产丰富,接近自然(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物产

7、讲析第三段——真想北平

提问:这个结尾仅一行文字,却很打动人,你认为这个结尾好在哪儿?

——照应第二小节的“我要落泪”;直抒胸臆,将感情推向高潮。

8、语言欣赏

前面读课文时要求大家边看边划出你所欣赏的语句,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把你划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欣赏它的理由。

总结老舍本课语言的特点: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板书)

9、20__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北京的符号》欣赏。

10、口头作文:我的家乡真好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 篇2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辜负( gu ) 菜圃( pu ) 粘贴( zhan ) 粘合( nian ) 鲜嫩( xian ) 廿七( nian )   匀调( tiao ) 什刹海( shi )  愧杀( kui ) 悠然( you )

2.文学常识填表空(6分)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__舒庆春______,字___舍予_______, ___满__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__骆驼祥子______》、《  四世同堂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月牙儿______》,短篇小说《___赶集________》,剧本《___龙须沟______》、《茶馆_________》等,老舍写___长篇小说_____和_剧本______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___骆驼祥子_______》、《__四世同堂_______》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创作优秀话剧《__茶馆_______》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3.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答)

答: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

4.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7分)

答:具体指“城墙和积水潭之间的一块石头”。坐在面向积水潭背后有城墙的石头上看水中的小蝌蚪叶上嫩蜻蜓,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一样:安适。

5. 作者写北平,文中为什么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5分)

答:通过比较,历数北平的好处,突出北平虽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的特点。

6.在课文第5自然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7分)

答:①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②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③处处有空儿,处处是美景,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④在街上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

7.第⑷-⑺段,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⑴动中有静

⑵处处有空,接近自然。

8.说说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这句话抒写了自己复杂的感情。这篇散文写于1936所,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扣人心弦。

9.你喜欢作者笔下的北平吗?为什么?

读选文,回答问题。

⑴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⑵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10.摘出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

11.第一段中的两个破折号的用法是( b )

a、表转折  b、表插说  c、表意思的递进  d、表连接

12.选文第二段介绍了北平的两个特点:⑴书多古物多          ⑵花多菜多果子多

13.说说下列句子包括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这些青菜是直接从城外担来,新鲜、天然,所以很喜欢。

⑵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通过比较,自豪感油然而生。

月光饼

琦君①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中国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注释: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中国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2、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1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月光饼。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中心(结合句意亦可)

14、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15、作者在中国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中国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或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16、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能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17.琦君写吃月光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例: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感。”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 篇3

一、引入

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床前明月光……是的,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在召唤着一个地方,无论你是浪迹天涯的孤独的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故乡,她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有一位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话剧«茶馆»震动欧洲,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谁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

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探究可分为三个层次:与作品对话、与作家对话和与自己对话。欣赏,就是读者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进行交流。要能与作家的心灵交流,首先要与作品对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

二、探究•欣赏•交流

(一)与作品对话,把握文章的内容

首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结构内容。

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 ,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她把老舍的“京味儿”给读出来了。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

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板书:    爱到说不出(第1—3段)    爱的理由(第4—7段)

想得落泪 (第8段)

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    北平的美——爱的表达   想得落泪——爱的极致

教师小结: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1、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写北平重点在写,想北平重点在想)那下面就让我们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2、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齐读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3、讨论、交流:那么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呢?那个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又有哪些特点呢?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下面请大家再读文章,并且以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前四排(左边)的同学讨论: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为什么?后四排的同学讨论: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当然你们感到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可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现在请大家先自由大声地朗读,然后再讨论。

(1)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为什么?

a、第一自然段: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只是牛的一毛。“我的”两个字就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的血液中流淌着北平的细微东西,北平,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作者心中的北平。“我的”两字看似平常,实则深情。

谢谢这一组同学的分享。

b、第二段中: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为儿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与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师补充: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他曾说过:“我一生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c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的浸在自己的血液中,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不是诗人,他是小说家,而诗歌是最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为了传达自己的思念,他愿意成为诗人。 古代有个叫杜宇的国王被人放逐到山中后,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鲜血,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d、“可是,我真爱北平”,为什么后面多次说到这种爱“说不出”?

要点:老舍先生“说不出”——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犹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所说: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甚至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a、特点概括:                  动中有静

(我的)  北平   →   布局匀调

贴近自然

b、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都城相比较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它们都比不上北平?

这是作者以他特别的方式强化他对北平的爱。这种对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老舍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用这种毫不掩饰的执拗的偏爱来表达他对北平的深情。因为它是“我的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所以,我真想念它,想得都要落泪了。

c、你们觉得都已38岁的老舍是不是太矫情了?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

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我们文化的古都可能就要成为侵略者的肥肉,我的北平可能不再属于我了!亦正如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

d、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人人都知道的故宫、圆明园、地坛等,老舍为什么只写“我的北平”? 而多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要点: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切和深刻的。

(三)与自己对话,情感深层熏陶

是啊,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是选择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却写出了如此纯净、亲切、深入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与自己对话,用心品味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的情感。

仿照《想北平》的写法,以《想______ 》为题,写一个片断(200字左右),把你对家或母校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三、小结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 篇4

一、文本分析

《想北平》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板块中的一篇文章,课文通过北平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描写了自己对北平刻骨铭心的喜爱与眷恋之情。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平淡冲和,从小处着眼来刻画一个城市的面貌;多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北平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散文“形散神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初中阶段学习过老舍先生的一些文章,了解了作家的生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笔下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和思念的情感,从而让学生明白好文章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的,平淡朴实的文字同样可以打动读者的内心。

三、目标阐述

知识和能力:

1、能找出文章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并说明表达效果。

2、能说出平淡冲和的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过程和方法:

1、能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咀嚼涵咏的方法,读出课文的韵味和情调,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能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揣摩的方法,品析精彩的语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2、能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找出文章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并说明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能说出平淡冲和的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四、过程设计

1、教师激趣导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它是一个人的出生地,也是一个人生命的最后归宿。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地总会不断勾起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看一看他的故乡情结。

2、初读课文,说感受

初读课文,让学生说说初读文章后的感受和体会。

3、再读课文,说精彩

再读课文之后,最让你心动,写到你心坎里去的语言有哪些?找出来品味品味。为什么这一句、这一段写得好,好在哪里?

4、三读课文,说内容

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城市印记。作者笔下北平的城市印记是什么?北平有着怎么样的城市印记?

明确:“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讲的是北平与巴黎相比,有空寂处,但又是空而不旷;“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动中有静;“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布局合理;北平“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多菜多果子多;“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接近自然。作者从整体结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了北平的好处。

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老舍为什么只写北京的院子、墙根等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人物生活呢?

明确:因为他是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可见,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所以他笔下的北平与众不同: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作者说他爱北平,这种爱是一种近乎对母亲的爱,为什么这么作比?

明确:老舍将自己对北平的爱与对母亲的爱相比,那种爱言语无法表达,母亲生育了我们,母爱亲切、温馨,体现在点点滴滴之中。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深切,爱的真诚。(教师补充材料: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老舍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老师吧,其中又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5、四读课文,说探究

四读课文,请同学们关注下课文的标题,作者为什么以《想北平》为题,而不是以《写北平》为题?

明确:“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最后一段真情告白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怀念北平呀!为什么这么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与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确:文章的最后一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明白如话,不加任何藻饰,因为此时任何修饰都是多余和无力的,只有落泪和深情的呼唤,更加突出了作者对北平的深深眷恋。

是的,他们同样爱得深沉,爱得热烈。

6、五读课文,说背景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想北平》最初发表与于1936年6月16日《宇宙风》第19期。当时老舍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授,从1924年赴英国至1930年回国,期间与故乡只是在梦中,思念故乡、想念亲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深切。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种种迹象表明北平危急,家国之思中还有民族危急存亡关头的民族之忧。

7、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让学生尝试概括老舍散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幽默诙谐,京味十足,通俗易懂,鲜明生动。

8、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后阅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了解北京这个千年文化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 篇5

【一】预习目标

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预习内容

1、资料链接

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

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笔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三、【提出疑惑】

文章的标题是“想北平”,能不能换成“写北平”?为什么?

课内探究学案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资料链接

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

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笔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二)合作探究:

1、文章的标题是“想北平”,能不能换成“写北平”?为什么?

2、老舍先生是怎样来写自己对北平的钟爱的?从文中找出表现这种爱的句子,分析。

3、在这三段中,老舍先生一共说了四次对北平的爱“想说而说不出”,为什么要这么写?

(三)精讲点拨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2、(1)我真爱北平

分析:正面描写,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平特殊的爱。

(2)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分析:爱到深处已无言,更强调爱的真挚深切。

(3)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分析: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正体现一颗赤子之心。

(4)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分析:我和北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已完全融为一体。

3、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作者对北平的爱强烈、深沉、真挚。

(四)反思总结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老舍先生并不是以一个观光客的身份来看北京,北京的点点滴滴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这样选材,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老舍之所以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

【三】课后练习与提高

写一篇怀念家乡的散文,不少于400字,本文的手法至少用两种。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 篇6

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5分)  辜负( gu ) 菜圃( pu ) 粘贴( zhan ) 粘合( nian ) 鲜嫩( xian ) 廿七( nian )   匀调( tiao ) 什刹海( shi )  愧杀( kui ) 悠然( you )  2.文学常识填表空(6分)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__舒庆春______,字___舍予_______, ___满__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__骆驼祥子______》、《  四世同堂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月牙儿______》,短篇小说《___赶集________》,剧本《___龙须沟______》、《茶馆_________》等,老舍写___长篇小说_____和_剧本______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___骆驼祥子_______》、《__四世同堂_______》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创作优秀话剧《__茶馆_______》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3.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答) 答: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 4.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7分)      答:具体指“城墙和积水潭之间的一块石头”。坐在面向积水潭背后有城墙的石头上看水中的小蝌蚪叶上嫩蜻蜓,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一样:安适。 5. 作者写北平,文中为什么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5分)      答:通过比较,历数北平的好处,突出北平虽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的特点。 6.在课文第5自然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7分)      答:①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②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③处处有空儿,处处是美景,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④在街上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 7.第⑷-⑺段,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⑴动中有静 ⑵处处有空,接近自然。 8.说说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这句话抒写了自己复杂的感情。这篇散文写于1936所,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扣人心弦。 9.你喜欢作者笔下的北平吗?为什么?   读选文,回答问题。

⑴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⑵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10.摘出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 11.第一段中的两个破折号的用法是( b ) a、表转折  b、表插说  c、表意思的递进  d、表连接 12.选文第二段介绍了北平的两个特点:⑴书多古物多          ⑵花多菜多果子多 13.说说下列句子包括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这些青菜是直接从城外担来,新鲜、天然,所以很喜欢。 ⑵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通过比较,自豪感油然而生。

月光饼

琦君①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中国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XX年沈阳试题)注释: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中国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2、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1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月光饼。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中心(结合句意亦可) 14、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15、作者在中国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中国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或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16、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能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17.琦君写吃月光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例: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