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借助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枣 核【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1、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
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
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投影问题㈠:给加点的自主音。
蹊跷掐玛瑙山坳嫣红萧乾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蹊跷qīqiáo掐qiā玛瑙mǎnǎo山坳shān’ào嫣红yānhóng萧乾xiāoqiàn
●投影问题㈡:了解课文的结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名主题
●投影问题㈢: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
●投影问题㈣: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
●投影问题㈤: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投影问题1:文中的主人公用了哪些方式体现他的爱国之情?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课文除要枣核试种,还在庭院中种杨柳、养睡莲、亲自堆假山“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投影问题2:请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点明主题
●投影问题3:结合课文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看似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平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投影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①指名读好句并试讲明认为好的原因(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②师点评补充。
5、课文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写法小结:以小见大。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全篇。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
6、作业
①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②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语句。
③写读《枣核》一文后的感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勤快能干和机智勇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大红枣的核。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从课件上我们看到了枣核的样子、颜色,它是大红枣的核。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枣核”,课文是要向我们介绍大红枣的核吗?不是。“枣核”是一个小孩的名字,“枣核”生下来就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一点儿也不见长,他的爹娘非常发愁。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主要有:“折、涨”是多音字,也是翘舌音,“涨、牲”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提示读音难点,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枣核是一个很的孩子,他虽然个子小,但什么活都能干。他还是一个的孩子,他凭着自己特殊的身材,大闹衙门,为百姓夺回牲口。(勤快聪明)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长,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生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身材特殊的孩子。
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夫妻两人的心情:叹气—欢喜—愁得慌。板书:人小
(2)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板书:勤劳能干
出示相关句子:
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扶犁赶驴砍柴
(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机智勇敢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4)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
①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②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③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板书:吆喝折腾
(5)枣核是怎样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的?
①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②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蹦大摇大摆
4、小结:枣核为了把乡亲们的牲口夺回来,晚上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着赶牲口,把衙役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他打开大门把牲口赶了回来。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枣核被捉进了县衙,但是他不但躲过了衙役们的拷打,还把县官惩治了,最后安然无恙地走了。枣核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五、回顾课文,复述故事。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枣核是怎样的一个人?(勤劳能干、机智勇敢)
2、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在小组里互讲)
3、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复述课文,续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想象。
内容预览:
6.《枣核》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通过什么来表现?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 (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什么?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折
zhē:折腾、折跟头
zhé:折断、损兵折将
shé:折本、枝折花落
涨
zhàng:涨红、头昏脑涨
zhǎng:涨价、水涨船高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
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明确:
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
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明确: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承诺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明确:
做到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4、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此时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
明确:
有的人可能会想:“人长得小,口气却挺大,真能吹牛!”枣核心里可能想:“此时不和你们争辩,等我牵回了牲口,你们一定无话可说!”
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明确:
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明确:
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
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明确:
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
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
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
②枣核把门打开了。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
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枣核
身世和名字的由来
优秀品质
勤劳:学会很多本领
聪明:智斗县官
人小志气大英雄出少年
设计说明本文讲了一个身体只有枣核那么大的小孩子,帮助父母干活,帮助乡亲们追回牲口、智斗县官的故事,表现了枣核的勤快、聪明。教学时,让学生先读文,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特点。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枣核的勤快和聪明;能复述故事。
学习重点了解枣核的勤快和聪明,能复述故事。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板书课题,谈话揭题。(用时:3分钟)1.教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2、揭示课题的含义。1.师生交流,说说自己由课题想到的。
2、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枣核”在文中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用时: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把句子读通顺。
2、师要求: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学生边读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3、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枣核夫妻扶犁
折腾牲口官府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用时: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枣核的勤快。
2、默读第4~13自然段,了解枣核的聪明。
3、安排学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内容。1.学生相互交流表现枣核勤快的段落。
2、学生默读课文第4~13自然段,抓住枣核的语言、动作,理解枣核智斗县官的经过,体会枣核的聪明。2.枣核的勤快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中的“大摇大摆”写出了枣核的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复述故事。(用时:12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本课的写作顺序。
2、请学生按顺序复述故事。1.学生自读课文,列出本文的写作顺序。
(枣核出生→枣核勤快→枣核帮乡亲们追回牲口→枣核智斗县官)
2、学生按顺序复述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主要抓住了文中的过渡句进行,让学生弄清课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枣核的特点,然后通过读文,学生抓住了重点词句,深入体会到了枣核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复述故事的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