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地理中考教案【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第二章世界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1)海洋和陆地分布:三分陆七分海(陆地29%,海洋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线:要求通过课本熟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大洲、大洋之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的洲和跨纬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最小的洲(大洋洲)、的洋(太平洋)、最小的洋(北冰洋)
的大陆(亚欧大陆)、的岛屿(格菱兰岛)、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南极洲和北冰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1)地表形态变化:外力作用:风、流水、海浪、生物等的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
(2)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构造学说:A、全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B、板块是运动的;C、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5)解释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的原因: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第三章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要求能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判别)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特点是:时间短、常变化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是:时间长、一般不变化
2、常用 www.gaokaobaba.com 的天气符号:(预报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和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日、月、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年较差,年降水量:(考查计算)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测得的气温值的和÷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和÷该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每月的月平均气温的和÷12
气温的日较差=当日的气温一当日的最低气温(陆地上日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较差=月平均气温的值一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海洋上比陆地上迟一个月,分别为8月和2月。南半球相反)
年降水量=各月降水的总和
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能绘制和读图分析
3、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纬度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冬季相反。
【海陆因素】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0C
【地形因素】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3)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陆因素】
(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教法指导:
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
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
教师:展示课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
(板书)天气的概念:
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同位交流)
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
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
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
(2)讨论
①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②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什么事情必须要在晴天做?(打麦、晒衣、晒被等。)
③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水泥、粮食、棉花、布、衣服,机器等。)
④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牧民必须做什么?
⑤孩子们在雪天喜欢做什么?下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要滑倒、摔伤;不要追跑打闹,要注意交通安全。)
⑥大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大风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⑦大雾、冰雹、雷电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教材分析:
本课是奥运主题综合探索单元的第二个内容,着重向学生介绍一些体育题材的美术作品,并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学生了解人们在体育运动中追求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精神;追求健康美好生活的精神;顽强拼搏,为民族、为国家争取荣誉的精神;使得教学更富有人文性,第十一课:体育题材美术作品与纪念品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美术创作的一般形式。
2.用语言评述一下所欣赏的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传递情感,关心身边的校园活动,关心他人。
4.从体育作品中吸取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设计一件小艺术品,用色彩和形象表情达意。
难点:
要在作品中体现出体育精神。
教学准备:
本课对学习材料不作限定,教师和学生可随意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和形式完成作业。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交流、总结。
教学过程:
教师:学习了《人文奥运》一课以后,同学们知道了不少奥林匹克知识,了解了奥林匹克精神,请同学们想一想、谈一谈,用美术作品能不能表现奥林匹克精神?怎样表现?
学生:看书第9、10俩课,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准备的。资料,如绘画、雕塑、小工艺品、运动服饰、摄影作品等。发言。
教师:同学们谈得很好,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
学生:一位同学总结表现形式,其他学生补充自己的意见。
教师:根据学校条件,教师可选择(1)展示学生带来的资料,(2)赏析课本上的范例,(3)演示课件(4)展示其他班学生作品等形式,启发学生,激发创造欲和灵感。
学生:(1)展示和讲述自己带来的资料。(2)学生分析课本上的作品。(3)欣赏同学作品,畅谈自己的构思,以多种方式酝酿创作构思。
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挖掘作品中体现的体育精神和艺术魅力。
学生:讨论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美感。
教师: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
(1)为校运动会设计奖品和纪念品。
(2)为本班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设计纪念品。
学生:设计、制作。可采取一人单独创作、组合等形式。
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设计上和技术上的困难,展示一些创意好的草图,鼓励学生。
学生:逐步完善设计,实施制作。
教师: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或课件演示等手段,提示学生如何能是一件礼物或奖品更精致、更隆重。
学生:装饰装潢手段可以提高作品的品质,使作品更精致可爱。
教师:小结
学生:品价作品及参与情况。
课后小结
本课关键是要找到学生作品与体育精神、情感表达的挈合点。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材中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美术美术作品的语言、构成要素及不同类型美术作品不同的语言表达,目的是让学生装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开始进入美术鉴赏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美术的语言上有着不同的方式,美术作品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在教材设计中,本课内容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中国古代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为例,说明美术家在美术语言的运用上是有差异的。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首先从三件具体的美术作品——工笔重彩人画、写意人物、抽象的油画开始直接的语言辨析,然后进入概念和知识的解释,说明什么是美术语言、美术语言所包含的内容以及三种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态。
第三部分“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着重对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世术进行具体的辨析,以使学生对这三种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由于本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学生接受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课分为两课时进行。总之,做为美术鉴赏的基础,本课在整个教材中对帮助学生学习美术鉴赏具有指导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由于我们的学生非专业班的学生,绝大部分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美术专业知识,几乎没有艺术实践过,所以学生对于理解美术作品的语言手段方面上具有较大难度,而如何既能使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本课教学重点,又使课堂和谐、轻松、愉快,成为我的教学设计难点,所以我摒弃了大量的理论性语言描述,而是用优秀的`美术作品说服、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本人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及其构成要素和表达的手段、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引起学生关注、探讨、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运用专业角度和眼光去感受艺术作品,并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理解世界多元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不同的美术语言及其在美术作品中不同的呈现
难点:中西艺术的差异。
五、教法:
情景设置、自学—质疑—解决、作品感受、引导探究、对比分析、巩固练习
六、学法:
感知—思考—再感知—探讨—比较—巩固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具运用:
多媒体课件及辅助活动用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分别播放舞蹈、诗歌、乐曲,让同学感受艺术语言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自学:教师提出相关概念问题:
(1)什么叫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2)语言手段是什么?
(3)语言元素是什么?
由学生通过自学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学生总结:
(1)什么叫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2)语言元素是什么?
点、线、面、色
(3)语言手段是什么?(重点讲授)
西方:明暗、空间、肌理、构图等。
中国:笔墨、章法、皴法等。
由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从字面上体会、理解相关概念,从而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快速阅读的能力。
2、质疑: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主要针对美术术语的理解),通过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完备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解决学生的疑问。
3、感受生活美:出示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照片,让学生感受美术中的艺术语言在生活中的体现。
4、探究艺术美:(设置活动)
(1)对对碰:展示美术作品,由学生感受、教师引导,学会分析美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运用和表现。
(2)中西艺术大比拼:通过中西方艺术作品中语言手段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创作,并在活动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三)延伸迁移
展示生活中艺术语言的体现,使学生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生活、艺术美化生活(四)升华结束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导者、艺术的创造者
十、板书设计: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什么叫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2)语言手段是什么?
(3)语言元素是什么?
十一、课后反思:
本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我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学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感知—思考—再感知—探讨—比较—巩固的过程,认识不同的美术语言及其在美术作品中不同的呈现。在课堂设计中,注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基本上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
在活动设计中,为了活跃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的游戏展开教学,设置了“对对碰”、“中西艺术大比拼”这样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本课中我特意设计的“中西艺术大比拼”旨在通过中西艺术作品的比较,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强热爱中国传统艺术。
虽然这节课能体现和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团体合作的学习方式,但还有不足。如何在一节美术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最大限度的掌握一名高中生应具备的美术知识是我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