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编辑为大家收集的12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仅供借鉴。
【知识目标】
1.懂得什么是细节描写,在作文中有何作用。
2.学会赏析细节描写的好处。
【能力目标】
掌握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将细节描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之美,激发写作兴趣,学会热爱生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的作用
2.感悟细节,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
教学方法:
感受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米开朗琪罗在雕刻和绘画时速度都很慢,总是花许多时间,在那里沉思、推敲、琢磨,他在完成作品时,连雕像的眼神、肤色和肌肉线条都力求完美。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任何完美都是细节上完美组合而成的。
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首先运用你的想象合理扩展一句话,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她骂他懦夫
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语言)
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动作)
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神态)
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的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心理)
二、感受细节描写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明确: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三、比较品读,感悟方法
既然细节描写能使人物鲜活起来,那么,怎样把这些细节形诸于笔,让他们形象可感呢?接下来一起欣赏几个经典片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他们写得生动,富有感染力的。
方法一精用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段文字摘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写冬天下大雪捕鸟的情景,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的刻画了捕鸟的过程,表现了百草园给“我”带来的乐趣。我们再来看一个片段: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鲁迅《孔乙己》)
这是《孔乙己》中最精彩的细节,“排”字表现出孔乙己的出手阔绰,动作幅度大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有钱,是他虚荣心的体现;而后一个“摸”字则表明他身世的落魄,经济的拮据,即便如此,周围人还是戳他的痛处,表现了世人的麻木不仁。这种表现细节描写的方法是:精用动词。
方法二:巧用修饰语
(过渡)巧用修饰语是塑造人物形象,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好的作品能感人肺腑,它是功不可没的。我们再看一个片段(出示PPT)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3]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摘自张之路《羚羊木雕》)
从“突然”的发问,到我的心“怦怦地”跳、“小声地”回答,到妈妈“严厉”而“坚定”地让我要回羚羊木雕,这一串修饰词生动表现了我的委屈和妈妈的强势。
方法三:巧妙的运用修辞,即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对事物加以淡妆浓抹,能使语言增亮增色,提高文章品味给人以美感。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鲁迅《药》)
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动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现于读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伤心痛心。作者那强烈的愤懑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在这一细节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总之,好的细节描写,就犹如一座座精美的灵魂,有了它才能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今天老师只是抛砖引玉教会大家其中的三点,下课之后大家可以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超越自我。
四、描绘细节,表现亲情
①学生写作:
请以“难忘那一幕”为题写一个片段,抒写你与亲人相处时,最难忘的情景。(注意运用细节描写。)
②修改习作。
细致地对同桌习作进行修改。
③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④(总结):细节描写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就是因为描写特别细腻,能抓住人物的具体特征,把人物最感人的特征表现出来,从而感动读者。
五、结语:
同学们,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一个片段的组合,更是点滴亲情的凝聚,作文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让我们擦亮眼睛,用心捕捉生活中细节,去描摹去刻画,再现原汁原味的生活,让亲情的细节之花在生命中绽放,在笔尖永驻芳华
板书设计:
细节描写
精用动词
巧用修饰语
妙用修辞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题目中的奇趣
这个目不识丁的保姆与一本书,能有什么联系呢?
二、自读课文。老师巡视,发现并帮助解决有关字词问题。
三、整体感知:
1、了解“阿长”的称呼。
是她的姓?是她的名?是形容她生得高大?它的来历究竟如何?
2、阿长与“长妈妈”、“阿妈”
阿长还有两个称呼:母亲称之为?我称之为?
如果说“长妈妈”还略带些敬意,那么阿长呢?
但就是这样一个阿长,为我买回了《山海经》。
3、填空:
__________(身份低微、不受关注)的阿长,买回了让我__________(渴慕已久、朝思暮想、牵肠挂肚)的《山海经》;作者通过这件事,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_________之情。
四、认识人物:
但只写了这一件事么?
作者还讲述了那些事?
那些事是着重记述的?
通过这些事,我们能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
1、几件小事:
①、喜欢絮叨
②、严格管我
③、睡姿不雅
④、规矩繁琐
⑤、讲“长毛”的故事
⑥、谋害隐鼠
⑦、买回《山海经》
2、两个语段指导朗读
设计说明:
模仿与品读,我把这个设计视为本课中极重要的环节。
以往,我们匆匆地从几个事件中“概括”出结论,而实际上,人物形象可能尚未在学生的脑海里鲜活起来,学生还没对人物产生最起码的兴趣,还没对文本产生最起码的好感,这是很成问题的。通过两次朗读指导,部分地解决这个问题。
A、语段一: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提示:
这是一个乡下的粗人、穷苦人,命运的无可把握,使得她们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执拗地相信过年的礼数,都更加虔诚地面对神灵偶像,“图个吉利”的心情极为迫切,语气想必是坚决的。但说出来的东西、强作的要求,往往不可能灵验。下文写她仓促的动作、惶急的神态和她的若有要求状,便体现了这一点。所以,这更像是耳边的叮咛、亲密无间的嘱托。除此之外,还要读出长辈的语气、想望的情态(如,“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注意省略号里的自我陶醉)。
B、语段二: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提示:
注意此段中的提示语:“严肃”。
注意上文中的“那么,你是不要紧的”。
语气很不平、特较真。觉得受了轻视。
所以,
第一,强调阵势——“一排一排”。
第二,强调后果——“就炸了!”
此处应该模仿得夸张些。
3、概括人物个性:
从以上描述中归纳:
多事、粗俗、迷信、爽直……
探究语言点:
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长妈妈身上“可爱”的坏毛病。
正如文中所说的: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只是这段话实在有些啰嗦,最后这句本身也有可疑之处。
——“虽然……但倘使……可只得……”
不便说却还要说,又何必绕这个弯子呢?
结论:
强调了我是个怎样的人——明道德、知廉耻;
可即便是我这样的孩子,都忍受不了长妈妈。
这等于为她的“粗俗”盖棺定论。
补充说明:
至于为什么不直说“讨厌”,而说“实在不大佩服”,验证两点:
第一,和上面的说法相同——“我”是有分寸的。隐忍而委婉。
第二,“我”是有期待的。潜意识里,我还是希望,阿长是个可让我“佩服”的人——就像那位和蔼的叔祖。但她实实在在算不上。这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段话,正有相似之处:“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第二课时
导入:
“但是(一再转折)”里的奥秘:
上课中我们看到了长妈妈的多事、粗俗、迷信、爽直。
但是,文中却用了很多“但是”。
请学生说出文中的一连串转折:
——以“虽然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开头。
大致的情形如: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虽然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但她却懂得许多规矩;可虽然她懂得许多规矩,但这些规矩却繁琐之至,至今想起来都觉得非常麻烦;可虽然她的规矩繁琐之至,但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因为她能对付长毛;可虽然我有一时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这种敬意终于完全消失,因为她谋死了我的隐鼠;可虽然这种敬意完全消失,但我又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她给我买来了朝思暮想的《山海经》。
(这么多的转折,到底说明了什么呢;长妈妈不变,但我对长妈妈的态度在变?)
初解:
我的眼里阿长不同的两面
前半段写缺,后半段写优
“欲扬先抑”的写法特征
深解:
如此说来,唯有最后一事值得怀念;
那么,是不是这样呢?请看《山海经》一事:
1、从“三哼经”说起——
本课第三次朗读指导,模拟长妈妈的语言。(读出成就感)
提问:
早读课的时候,有同学问我“三哼经”是怎么回事,有谁知道?
结论:
“三哼经”、“有画儿”,可见,从书名到内容长妈妈都不甚了解。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识字的长妈妈,就是这样一个对《山海经》缺乏了解的长妈妈,为我买回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完全不可想象!——这就有了当时的“震悚”和事后的感慨: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2、但是,长妈妈的话还是很可疑,因为: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如果你期望别人带给你一本心爱的书,你会怎么介绍?
既然“都对她说了”,为什么长妈妈对书名和内容还是知之甚少?
长妈妈来问我时,我到底说了些什么?
想象训练:写一段阿长与我的对话。
提示摘要: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A、“长妈妈”的称呼略带些客气,“阿长”呢?
B、言语里隐约的意味——随便说说,不抱期望。
C、上文到底写了些什么?(可不可以是种倾诉)
结论:
我根本不可能给阿长这样的“白丁”详细地介绍这本书,
但也绝不像文章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只毫无来由地说说而已。
因为阿长的“保姆”身份,我对于她是有着一份天性的依赖的。
所以我所说的,定是我的渴望、我的急迫、我的无奈、我的烦恼、我的苦楚:
即,我是怎样知晓这本书的,我是如何盼望而不得的,别人对于我的态度等。
我把所有的这些,都对阿长说了。如此看来,
阿长之所以给我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内容丰富吗,是因为它经典独特吗?
是因为她是我的保姆就得处处宠着我、依着我,我要什么她就给什么吗?
不,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阿长她深深地感受到:
这,是我的“最爱”。
3、何以见得是“最爱”?“谁”的最爱?
——谁是“我”?我是“谁”?鲁迅?作者?
学生发言;阅读文段,朗读指导: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料之外的……我惧惮她什么呢”
(关键词: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深不可测、谋害、极严重地诘问)
结论:
这些词语看起来极夸张、极严肃,但在大人们的眼里却童趣无限;无不暗示着,文中的“我”只是一个孩子,我在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阿长给予我的一切。阿长,给了我难忘的童年;而我,给了阿长什么?
给了她纯洁无暇的童心和真心,给了她天真的崇拜和感激。
为什么课文中出现那么多的转折,不正是因为,那是“孩子”吗?(回解“但是”里的奥秘——孩子不可能把所有事情放到一起,对一个人作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评价;因为“孩子”,那就成了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成了怀念中的一幕一幕)
4、用故事里的事,造出美丽与深情的语言:
这是一个(睡觉时会将胳膊搁在我颈子上)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会用她肥胖的身躯在席子上摆“大”字)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过年时会教我许多礼节规矩让我吃福橘)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处处关照我不许我顽皮打我小报告)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善于讲我爱听的长毛故事与美女蛇)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不知道《山海经》为何物却还能给我买来)的长妈妈……
(学生填空)
结论:
这是一个卑微渺小的保姆,这是一个能够贴心贴肺爱我的人,这是善良与仁厚,这是“阿长与《山海经》”(解题:为什么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我们的一生中,这样的人还能有几个!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外公外婆,也许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也许贫穷,也许弱小,他们也许健在,也许死去,但,他们一直与我们同行,一直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成长。如果斯人已逝,请让我们说一声: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他)的魂灵!
(个读、范读、齐读)
5、回解两个文段:
①、长妈妈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吗?
——当然有,这毫无疑问!这个神力就是长妈妈对我的爱。
②、文段: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所谓“疏懒”——
说得含蓄点是“疏懒”,说直接点,是这位和我们相处和睦的老先生也未留心于我的心事、我的需要。
所谓“不肯真实地回答”——
说得好听点是“不肯真实地回答”,说难听点,是没人愿搭理我这个小屁孩的一点点小小的请求。对于《山海经》这孩子的玩物,他们是不屑的,才会故弄玄虚,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然而,阿长却来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描写吃福橘,“‘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到我的嘴里。”这元旦“辟头的磨难”寄托着长妈妈的愿望,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够“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因为福橘是塞在孩子的嘴里。这就是长妈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朴实和善良。写她买来《山海经》时,“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里,不仅看到一个衣着朴素、满脸笑容的劳动妇女的外貌,而且听到他那亲切自然的语言,感受到她为孩子办成一件事后内心的无比喜悦。“三哼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个细节也说明了,为“我”办这件事情的不是学问人,而是连书名都说错的劳动妇女,联系课文的标题可以体会到,作者把阿长同《山海经》连接在一起,表现了设题同构思的新颖和巧妙。
四、教法建议
1、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分析课文。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完成课后练习四。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回应全篇,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以及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体会本文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分析的能力。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使用说明】
1、 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阿长( ) 骇( ) 掳( ) 惶急 ( )
疮疤( ) 诘问( ) 惧惮( ) 霹雳( )( )
粗拙( ) 憎恶( )( )絮说( ) 孤孀( )
2、理解下面词语。
深不可测:
莫名其妙:
震悚:
3、文学常识
(1)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来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散文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记叙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但闻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成分。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即叙写真人真事。
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这种说理长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凝练。
4、相关链接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二、走进长妈妈。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情,重点写的是哪件?
2、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AB层同学必掌握)
3、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刻画阿长时,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AB层同学必掌握)
4、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的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你能总结长妈妈的形象吗?
5、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层同学必掌握)
6.质疑问难: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训练】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说说你的看法。
【自主练习】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问《山海经》时,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答: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3、文段⑤中画线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
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
5、文段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
【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骇( ) 掳( ) 悚( ) 惶急( ) 诘问( ) 保姆( )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
③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 )
④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
3.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
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
4.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学习反思和总结】(提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教学目的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一重点的研读一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或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可怕的美女蛇故事吧?
是啊,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情趣,那么大家还记得讲故事的长妈妈吗?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解决生字词。(将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抄写在黑板上,请学生上来完成。)
疮疤(chu
āngbā) 诘问(jié) 惧惮(dàn) 霹雳(pīlì) 玑(jī)
震悚(sǒng) 骇(hài) 掳(lǔ) 孀(shuāng) 懿(yì)
惶急(huáng) 渴慕(mù) 脐(qǐ) 絮说(xù)
惊骇:(书面语)惊慌,害怕。
震悚:(书面语)因恐惧而颤动。
诘问:(书面语)追问盘问责问。
懿:(书面语)德行美好。
掳去:把人抢走。
惶急:恐惧的意思。。
疮疤:喻痛处、短处和隐私。
粗拙:粗糙,低劣。
玑:不圆的珠子。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化,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这种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讨论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3)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四、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明确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情感 不大佩服——不耐烦——
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阿长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研习课文
(一)、齐读第十八—二十八自然段
1、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学生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方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方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有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他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他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文中写道那位远房叔祖的疏懒,别人又不肯真实的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他说了,就连“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助“我”。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长妈妈的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
3、“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文中用了“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我”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我买《山海经》,也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
4、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这里用了在记叙中抒情的手法。
(二)指导学生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详写“买《山海经》”一事?
设计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白,事件的详略安排是依文章所表现的中心而定的,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例要详写,其他事略写,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敬佩、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理应详写。
(三)指导学生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对看课后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手法 先抑后扬
【思路综述】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鲁迅笔下常常出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逼真,情感真挚深沉,无疑,教学中抓住这些亮点分类突破。
【教学简说】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辟头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评点】此设计以感知人物形象开始,以把握人物性格终结,整体教学过程线条单纯,以一个问题带动全篇的鉴赏性阅读;形式活泼、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容易掀起课堂_。同时,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地研读课文,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最后一个环节的设置,实际上是促使学生回读课文,更深层次地把握人物性格,沟通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使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水乳交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领会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阿长和《山海经》”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_导入
(一)导语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骇掳悚煌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2、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生回答后,师明确: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仪式中,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长的惶急情景,这里只有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将我按住”,再是“摇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你设想一下,阿长心里最想说什么?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七、布置作业《导与学》
八、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事情: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形象特征:饶舌多事不拘小节迷信但真诚、善良无知淳朴关心爱护、热情善良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无知、淳朴,关心爱护我。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齐读第18-28自然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小结: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6、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7、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8、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解决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归纳作答。
明确2、“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4、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6、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7、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
“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8、“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
9、画出文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比较前后有什么变化,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感情变化:讨厌--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先抑)(后扬)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可以从描写方法、写作方法、基础知识、情感等方面谈。
2.教师结束语。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六、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写作练习
七、板书设计
感情变化:讨厌--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先抑)(后扬)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几件事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掌握文中一些生动活泼的词语。
4、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积累词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品味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2、感受长妈妈的人品。
3、学习鲁迅从小就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中心选材,选材要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主题;尝试运用本文的写法去写作。
【教学方法】:导读法,品味分析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他童年时期难忘的生活:百草园令人难忘的乐园、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阿长讲的美女蛇故事。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反映他童年值得缅怀与思念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并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有哪些异同。
二、回顾作者常识: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3分钟
三、初步感知内容:默读思考10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的问题
1、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2、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先生对她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
3、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
四、学习字词:2分钟
1、生字正音:
憎恶(zèngwù)疮疤(chuāngbā)
霹雳(pīlì)
震悚(zhènsǒng)诘(jíe)问
2、整体感知内容:20分钟
(1)明确: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外貌及其性格特点。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姓名用了别人名字的保姆,可见其地位是何等卑微。她喜欢切切察察,爱饶舌,睡觉姿势不雅,占床等都是略写。懂得许多规矩,繁琐的礼节,迷信等内容则详写。
第二件事向我讲长毛的故事。写的较详。
第三件事写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这里没有详写长妈妈怎样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本书的,重点写我如何喜欢《山海经》及其他好书。这件事写的详细。
(2)这样安排与什么有关?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成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章内容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长妈妈与《山海经》本无任何关系。看到“我”对《山海经》的念念不忘,就来问是怎么一回事,在“我”看来,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既然问了,也就对她说了。当听到长妈妈说“三哼经”买回来了的时候,“我”全身都震悚起来了。一位没有姓名、满肚子繁琐礼节、大字不识的、连《山海经》都说不准的保姆,居然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又怎能不使“我”对她产生新的敬意,反映了她虽然粗俗却很细心。她给“我”买的《山海经》虽然粗拙,但却是“我”最心爱的宝书,成了“我”喜欢读书的启蒙。
(4)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的词语)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
具体分析过程:
阿长是一个没有姓名的保姆,大家是用别人的名字来称呼她的。
“我”起初对阿长的看法:“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①她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还竖起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点着鼻尖。②向母亲告“我”的状。③她粗俗:睡觉时在床中间摆成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我”所不耐烦的是她懂得许多规矩:除夕夜教“我”新年第一天如何说祝福的话、吃福橘等繁琐的礼节,让“我”如同受磨难一般。还有许多麻烦事如:有关死人、生孩子、拣饭粒、晒裤子的竹竿等。虽然愚昧无知、落后陈腐,但却很善良。
让“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的原因,是她常对“我”讲“长毛”。拿人头当饭吃、拉小孩去当长毛、女人脱裤子敌人的炮就不响了。她肚子里装满了故事,“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却不料她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对幼小的“我”具有很大的诱惑,实在是深不可测。使我对她的感情由厌恶到赞叹。
“我”对《山海经》的渴望,以致于念念不忘,没有人愿意替我买,作为保姆的长妈妈却帮“我”买回来了,满足了孩子内心强烈的愿望。“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发生了大的改变,产生了新的敬意。
四、课堂小结:2分钟
鲁迅认为长妈妈与《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没有长妈妈就没有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经》。作者对长妈妈感情的变化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达到高潮的。
五、课后拓展:
你对本文还有什么疑问或自己的看法?请谈谈。2分钟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相关试题。
B组(中等生):整理笔记,字词小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楷。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没有姓名行为粗俗(不大佩服)
长妈妈
礼节繁琐迷信(不耐烦)
讲长毛的故事(产生敬意)
帮“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
诚挚的感情,对她的思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二、总结人物形象。
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说出理由或结合情节)
1.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2.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不识字,没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几天回家;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
3.是民间文化的载体,知道许多“规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是讲究形象;不说“死掉”而说“老掉了”,是避讳修辞;而关于长毛的传说,则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太平军。
4.是一个倾心关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总是为孩子操心(讨论这一点,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最令人感动的是为“我”买来《山海经》——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而且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此时“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的心理;后来,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即是别人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没有阿长那样热心,而且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别人“不能做”,“她却能够成功”,因此作者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件事,使作者又惊又喜,感激不尽,也令读者为之肃然起敬。
二、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三、体验拓展,内容探究。
(一)体验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1、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的话: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二)理解延伸
1、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延伸:
①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②以《阿长买》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③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④课外可推荐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下面是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附: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靠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农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水是生动,水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的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四、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写一个人物,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特点,标题自拟,字数在400字左右。
B组(中等生):口头作文,说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整体情况,又能鲜明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文中所记事例,掌握了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进行简单陈述。(请一两个同学来讲)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比较本文与《拣麦穗》《雪地贺卡》三篇中大人们对孩子的关爱及《阿长与〈山海经〉》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研讨新课: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明确:
(1)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首先是刻画主人公时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前呼后应。先写阿长的种种缺点令我不满、繁琐的礼节等内容、然后笔锋一转,着重写了给“我”买《山海经》一事。“我”渴望得到《山海经》,可谁也不肯帮“我”,只有阿长主动帮“我”买。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得是那么仔细,对孩子的愿望是那么体贴,满足孩子的愿望是那么认真,郑重其事。
其次,运用多种描写使人物更加生动鲜明。①细节描写。如:她在向别人絮说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指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体现了她质朴的一面。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等动作及“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喜和热情的语言,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还有文章线索明确清楚,详略处理的巧妙
开始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对长妈妈的感情发生大的转变时语言则变得深情了。
(2)本文与《拣麦穗》《雪地贺卡》三篇中大人们对孩子的关爱具体是:卖灶糖老汉明知小女孩不可能做他的媳妇,到死都疼爱小女孩。别人都只拿“我”开玩笑,老汉却满足了“我”的愿望;家里所有的人都知道“我”想要一部绘图《山海经》,但就是没有人帮“我”。每人把它当回事,阿长主动问“我”并帮我买来“我”向往以久的《山海经》;“我”对李小屹美好童心的呵护,李小屹却毫不知情。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比较。
两篇文章的题目都突出了所要写的内容,都能表现出文章结构的特点。
不同的是:前者用了“从…到…”的句式,表明所写内容是要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后者用“…和…”的句式,“和”的前面写人,后面写人和书,都是为突出人物。
两篇文章都写的是少年时期的生活,都是怀念故乡的人或事。前者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后者则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深化中心。
前者在文中只提到了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是为了增加百草园有趣的生活。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后者侧重描写长妈妈的言行,突出人物特点,以达到赞颂祝福长妈妈的目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比较,我们分析了不同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了解掌握了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及材料的详略安排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位你熟悉的人。
B组(中等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梳理知识。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写法:
1、先抑后扬的写法,前呼后应
2、多种描写使人物生动鲜明
(1)细节描写;(2)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3、线索明确清楚,详略处理的巧妙
4、语言幽默,富有情趣
比较:《阿长与〈山海经〉》《拣麦穗》《雪地贺卡》三篇文章都体现了主人公对孩子的关爱。
【导学目标】
1.体会文本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伟大。
3.找出文中的伏笔和照应之处。
4.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管如何,时刻让你的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是选择,我们就应该时刻带好自己的眼睛用它们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不要让它们消沉下去,失去对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__,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这部《三体》,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刘慈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有关“眼睛”的文章。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点缀(zhuì)漫步(màn)迟钝(dùn)闲暇(xiá)
凸现(tū)拍摄(shè)蔚蓝(wèi)合拢(lǒnɡ)
(2)词义
迟钝:指反应迟缓;脑子不灵敏。
闲暇:泛指闲空没有事的时候。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心有灵犀: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2.作者名片
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__年连续五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
3.文体知识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听范读录音,小组互读精彩片段。
2.整体感知
(1)请看标题--《带上她的眼睛》,你能设计几个怎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带上她的眼睛去干嘛?(带上她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交流点拨】①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带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后一次领略地球表面的风光。)
②为什么是最后一次呢?(因为小女孩被困在地心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了。)
③为什么出不来了呢?(因为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飞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
(2)将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连贯起来,写成一段话,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了,领航员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无法看见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步骤三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本文曾获得1999年第11届银河奖一等奖,其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思的巧妙。
【交流点拨】第2段:“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第43段:“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写出了刚刚毕业的小姑娘,花季才刚刚开始啊,就被终身囚禁,太惨了!开头的那句“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是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这样的表现手法叫伏笔。
2.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这样的伏笔还有不少,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运用旁批法来体会其作用。课文中原有一些旁批,找出文中其他地方的伏笔和照应之处,通过旁批的方式,说说这里的伏笔和照应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每个同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旁批,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或疑惑。写完之后交换看,精选最棒的一则旁批交流。邻座的同学互相观摩,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组长负责组织。
(1)“热,热得像--地狱。”小女孩说的这句话非常奇怪,为什么会热呢,因为太空中是很寒冷的,这不合常理。而且还说热得像地狱,这就更加难以理解了。这几处就是埋下的伏笔。
因为“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当然会热得像地狱。
(2)小女孩为什么不想让大家知道她现在的处境呢?不想让文中的“我”知道她是一个被囚禁在地心里再也出不来的人呢?
【交流点拨】小姑娘是想一个人承担这些生命中巨大的苦难,不想朋友们为她担心,这是一个懂事的小姑娘。从反面来说,这也说明这个小姑娘处境实在是太惨了,惨得连她自己都不愿意向别人提起这个事情。
(3)“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这是一处伏笔,照应后文的“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交流点拨】因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没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对这些小花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花--那么脆弱,却又那么顽强。
3.同样的脆弱,同样的悲惨。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样是脆弱的。所以说,文中这么多的伏笔和照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现出小姑娘的处境。小姑娘的处境怎么样?请你设想一下。
【交流点拨】同它对接,在舱门打开的一瞬间,我看到了“落日六号”内整洁的陈设。我走了进去,那个小姑娘同二十年前相比,长高了,这是在失重环境中长期生活的人的通病。她对着我微微一笑,说:“你来了。”这二十年的光阴,就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烟消云散。我带着她回到了地面,她留下的资料果然起了大作用,人类对地心世界的认识更为充分,一个崭新的纪元开始了。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构思巧妙,引人入胜,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无穷魅力。希望本文的学习能够为大家打开一扇阅读科幻作品的大门,领略科幻的神奇。
【交流点拨】今天通过对科幻小说伏笔的旁批与品味,我们不仅读出了构思的精妙,也读出了科学及献身的精神。愿同学们课外读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学上一招。
2.拓展延伸
平时我们接触过不少科幻小说,请展示一下这些科幻小说。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学习文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
2、分析具体事件,把握人物性格;
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
品味课文,感悟平凡人身上蕴含的人格光辉,让学生树立一种平民意识,懂得珍视自己身边的幸福。
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他的人生写照。在他创作的人物画廊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寻常百姓则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通过对他们的刻画,鲁迅先生来感受人间的冷暖,感慨世间的情谊。今天,便让我们来共同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在鲁迅先生诙谐却又不凡深沉的诉说中阿长的平凡与伟大。
二、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些?从这些事情中你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思考品味:
1、以上事件哪些是反映出我对阿长的“敬”,哪些事件反映出我对阿长的“厌”?
2、在课文当中,我对阿长的敬与厌是柔和在一起的,你认为那种感情占了主导的地位?这种创作手法是?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3、放录音,学生听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四、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口头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2、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思路:
1、整体把握——深入了解——讨论课文
2、走近鲁迅——学习鲁迅——反思自己
3、鲁迅的形象:伟大——平凡——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近鲁迅,请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鲁迅。
三、深入研读讨论
1、请大家默读课文,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可以归纳为几类?
明确:共10个6类,分别围绕外貌行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读书写作、休闲娱乐、与青年们交往6类生活场景来描写和塑造鲁迅先生的,使之具体、形象、生动。
2、哪一个片段最能打动你或者你认为写的最好?联系自身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1)、外貌行动
第1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突出其“明朗”的特点;概括写鲁迅先生“走”的情态,突出其“轻捷”的特点。
(2)、待人接物
第2个片段,具体写鲁迅先生对“我”和许广平的衣着批评一事,充分显示出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既严肃批评其缺点,又不倦地给予帮助。
(3)、饮食起居
第3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的饮食情况,喜欢北方饭菜,赞美萧红做的饭菜可口;鲁迅的胃不好。
第7个片段和青年交往中咖啡、可可、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家里“饼干”,“向日葵子”;
第8个片段,鲁迅简易而两用的台灯;
第9个片段,和青年的交往,一次外出吃福建菜,海婴说菜不新鲜,全座的人都不相信,鲁迅确信孩子的判断,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说明鲁迅先生不会轻易抹杀孩子的天性。
(4)、与青年交往
第6个片段,读青年人的来稿,直至深夜
第9个片段,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们一谈就一两个钟头,谈论当时中国的局势,如“伪满洲国”
(5)、休闲娱乐
第7个片段,看电影,介绍“珂勒惠支”的版画,以及史沫特烈援助当时的中国的事情;
(6)、读书工作
第4个片段,帮助瞿秋白先生校订《海上述林》,联系出版社。
第5个片段,与冯雪峰交往,支持革命,热爱祖国;
第8个片段,写先生夜间工作的情景,饱含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敬,感念之情。
第10个片段,详细写鲁迅先生生病的情景,概括写鲁迅先生病中笔耕不辍。
3、请就文中描写的鲁迅背影,写一段你的感悟,80字。
四、小结 :
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教材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是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几乎是按生活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领会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阿长和《山海经》”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骇掳悚煌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2、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生回答后,师明确: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仪式中,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长的惶急情景,这里只有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将我按住”,再是“摇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你设想一下,阿长心里最想说什么?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七、布置作业《导与学》。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无知、淳朴,关心爱护我。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齐读第18-28自然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小结: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6、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7、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8、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解决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归纳作答。
明确2、“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4、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6、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7、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
“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8、“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
9、画出文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比较前后有什么变化,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感情变化:讨厌——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先抑)(后扬)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可以从描写方法、写作方法、基础知识、情感等方面谈。
2、教师结束语。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