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本页是细心的小编首席给家人们分享的2篇乘法交换律教案。
【关键词】提高;速算;口算
速算也称快速计算,是口算与笔算的完美结合,它具有方便、快速、灵活的优点。小学数学中的速算法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推理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口算氛围,激发学生口算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小学生如果对口算无兴趣,那么任凭老师怎样苦口婆心的讲、说,学生往往无动于衷,教学效果自然低下。反之,如果学生一旦对口算感兴趣,那么它的神奇、内驱动的力量是巨大的。如何让学生感兴趣?通过在教学中实验、探索,总结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口算氛围,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如:在执教两位数的乘法时,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了“15×15、25×25、35×35、45×45、55×55”个位数都是5的5道数学乘法题,然后,问学生谁能在一分钟内说出这5道题的答案,学生们个个眉头紧锁,这时被誉为“数学大王”的同学说:“老师,你这不是闹着玩吗?我们又不是电脑,谁能算得这么快?”我马上说:“老师能”,于是一口气说出了5道题的答案,通过笔算验证,全部正确。
1 打好速算的基本功
口算是速算的基本,要保证速算的准确率,基本口算的教学不可忽视,口算教学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因此,应重视抓好口算基本教学,例如:教学28+21=49时,要从实际操作人手,让学生理解:28=20+8;21=20+1。应把20和20相加,8和1相加。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28+21=49的思维过程图。再让学生交流一下看有没有其他的算法,这样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简缩思维过程,抽象出两位数加法的法则,这样,学生理解了算理,亦就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
2 理解速算的支架
运算定律是速算的支架,是速算的理论依据,定律教学要突出规律、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抓住运算定律的特点,只有突出规律、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抓住运算定律的特点,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思维的灵活性才能得到培养。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时,我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建一个小货柜(货柜里物品要少,价签教师提前备好),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对能导出教学乘法分配律的算式予以板书,让学生对比观察,交流后,提问“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一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再鼓励学生:“能不能想出另外的口算方法呢?”在学生说出几种算法后,归纳出(a+b)×c=a×c+b×c,并要求学生就不同的方法加强说理训练,以提高速算的速度,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多种速算方法
3.1 凑整法:根据式题的特征,应用定律和性质使运算数据“凑整”
(1)连加“凑整”。如:24+48+76=?启发学生想:这几个数有什么特点,那两个数相加比较简便?运用加法交换率解答。如果有几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等等的数,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那几个数计算简便,就把他们利用加法交换率放置在一起进行计算。
(2)连减“凑整”。如:50-13-7,启发学生说出思考过程,说出几种口算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总结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减数的和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把减数先加后再减。这种计算比较简便。
(3)连乘“凑整”。如:25×14×4,25与4的积是100,可利用乘法交换率,交换14与4的位置在计算出结果。
3.2 分解法。如:25×32×125,原式变成(25×4)×(8×125)=100×1000其实,就是把算式中的特殊数“拆开”分别与另外的数运算。
3.3 运用速算技巧
(1)头差1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较大的因数的十位数的平方,减去它的个位数的平方。如:48×52=2500-4=2496。
(2)首同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其中一个十位上的数加1再乘以另一个数的十位数,所得积作两个数相乘积的百位、千位,再用两个数个位上数的积作两个数相乘的积的个位、十位。如:14×16=224(4×6=24作个位、十位、(1+1)×1=2作百位)。如果两个个位乘积不足两位数在十位上补0。
(3)利用“估算平均数”速算。如623+595+602+600+588选择“估算平均值”为600,以600为假定平均数,先把每个数与“假定平均数”的差累计起来,再加上“假定平均数”与算式个数的积。
(4)利用基本性质。例如:两个分母互质数且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减,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把分母的差作分子;两个分母互质数且分子相同,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分母相减的差再乘以分子作分子,等等。
4 熟记常用数据
例如:(1)1~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
(2)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各自的积。
(4)20以内的质数表等。
5 做一些形式多样的的练习
速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避免呆板、单一的练习方法。
(1)分类练习。例如:在连加“凑整”速算练习中,先集中练“凑十”,再集中练习“凑百”,最后集中起来练习,引导学生整理出“凑整”法的算理。
(2)每节课前安排适量练习。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速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文本;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92-1
一、对调教材,凸显结构
目前的课标教材一册的知识点较多,出现了一本教材有十个左右的大小单元,这就使得节与节、章与章知识之间纯数学的联系与综合不强,知识间衔接性差、跳跃性大。那怎样弥补这样的弱点呢?需要我们认真钻研和思考。
1.例题对调
特级教师钱金铎大胆地把加法和乘法交换律整合为同一课时。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之后,教师提出你还能提出哪些猜想?
生1:在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生2:在乘法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
听到孩子们的猜想,我们不禁拍案叫绝。这正是钱老师对调例题的结果,小小动作却折射出钱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智慧。教材编写者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安排在同一课时,因为它们都是加法,有助于我们横向比较。(加法交换律变化的是数字的位置,不变的是运算结果,而加法结合律变化的是运算顺序,不变的是数字的位置和运算结果。)事实上学生无法利用加法交换律类推出加法结合律。当加法交换律验证完之后,再验证加法结合律,这样会使学生潜意识里认为只要老师让我们验证的都会成功。而钱老师把加法和乘法交换律整合为同一课时,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后交流你还能提出哪些猜想,并放手让学生自己验证,这时的验证是孩子真正的内在需要,更重要的是在验证的过程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领悟了数学验证的重要性。
2.单元对调
第七单元重点学习小数乘整数,孩子在学习了小数乘整数时,列竖式计算时许多孩子总是惯性地认为0.8×3的积的小数点是由乘数0.8的这个小数点移下来的(这一方面受小数加减法的负效经验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知识经验的缺失,因为支撑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算理的知识经验是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第八单元则是公顷和平方千米面积单位的学习,在教学中,我跳过面积单位的教学,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后,我引导学生探究小数乘小数,将小数乘整数和小数乘小数糅合在一起观察比较,学生能很好地认识到积的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的位数是紧密联系的。在此基础上利用扩大和缩小的规律,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另外,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规律,这样调整后,孩子学起来省时省力。
二、挖掘教材,彰显细节
不同的人对同一加工内容有着不同的看法,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得以看到不少名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生态课堂。因此,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时,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做了如下的处理。
教师在示范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时,故意把同一组的底和高用了红色标出,另一组的底和高用黄色标出。虽然这个小小动作,却是我细细研究教材的结果。用红、黄两种色标出,出于我这样的三点考虑:1.虽然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但同一组用一种颜色,孩子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它们是一一对应的。2.孩子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有的高是竖着的,有的高是斜着的,但它们都与底互相垂直。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条底以及对应的两条高的长度,学生一眼就看出底长对应的高就短一些,而底短对应的高就长一些。这一反比例关系为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了夯实的基础。这一细节背后的思考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素养。
三、补充教材,突显优势
1.向别人“取经”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除了拥有自己所教版本的教材之外,还应具备人教版、青岛版等多种版本的教材。因为对于同一个内容,各种版本的教材有着独特呈现和处理方式,我们可以集百家之长。更重要的是有的教学内容苏教版没有,但这个内容对孩子的思维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舍取、整合后补进孩子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