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教案(优秀1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分数的认识教案 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试用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为什么必须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过程:

引入:

1、同学们都认识什么数?

2、这节课我们来初步认识分数。

3、猜想:这种数为什么会叫分数?

准备:

(一)分与平均分

问题:6个苹果可以怎样分?

方法:对几种平均分的结果提问。

小结:象这样每份同样多的分法是平均分。

(二)分数的产生

问题:3个苹果可以怎样平均分?

平均分成的每份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说明:这就要求产生一种新数----分数。

新课:

(一)认识二分之一和二分之二

1、认识二分之一

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说明:2份中的1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2、认识二分之二

演示:2份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说明:这样的2份是2个1/2,也就是苹果的2/2。

3、强化平均分

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大小不同的2份。

问题:2份中的1份还是这个苹果的1/2?为什么?

说明:只有平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才能用1/2表示。

4、过渡:

学生动手操作:折出图形纸的1/2;

问题:怎样折出图形纸的1/2?

方法:学生演示折纸的方法和结果。

问题:如果大家继续平均分,能得到正方形的1/4吗?

(二)、认识四分之一和四分之几

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展示折纸的结果。

问题:为什么4份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这样的2份,3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方法:指一指哪是正方形的2/4;

闭上眼睛想一想3/4是什么样?

举起正方形的4/4;

问题:为什么4/4是整个的正方形?

2/4,3/4,4/4都和谁有关系?

说明:1/4这样的分数很重要。

过渡:如果继续平均分,还能得到几分之几呢?

(三)、认识三分之一和三分之几

出示:一根钢管

问题:要得到钢管的1/3需要怎样平均分?

出示:一个圆

观察:钢管的1/3和圆的1/3

问题:你又发现什么?

说明:把谁平均分了,得到的。分数就是谁的。

(四)加深理解

出示:花瓣图,看图说分数

小结:1/2,2/2,1/3,2/3,3/3......都是分数;

几分之一都很重要,有这样的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学生举例

(五)看图自学

1,看书:P178页(学生边看边说)

2,说一说:对分数又有了哪些了解?

3,反馈:看图写分数、读分数

(1/9)(5/9)(4/9)(9/9)

巩固练习:

1,判断:图1的红色和绿色部分各是线段的几分之几?

图2中的绿色部分是线段的5/8吗?

2、猜想:出示不平均分的苹果图

问题:每一部分不是苹果的1/2,大概是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准确呢?

学生总结: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学生分析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的分数吗?通过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个分数?

(自由说出已知分数)

师:谁能给老师说说,1/2表示什么?

(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师: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检验呢?

(愿意)

师:好,大家都同意,那么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圆纸片,折出它的1/2。

(动手折纸)

师:谁愿意将你折的展示给大家看呢?

(两名拿有不同大小圆片的同学展示)

师: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他们都正确的折出了自己图形的1/2,可为什么同样是1/2,折后图形的大小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从折出圆片的1/2,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

活动一:拿水笔

师:这儿有三盒水笔,你们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三人拿出的枝数不一样。

师: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都认为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水笔的枝数不同。是不是这样呢?现在请3位同学把盒子里所有的水笔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水笔的总枝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

生a: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6支,全部水笔的1/2是3枝。

生b: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

生c: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

师板书:

6支 1/2 3支

8支 1/2 4支

8支 1/2 4支

师:我们把水笔的总支数叫整体,将取出的1/2叫部分。(补充板书)

师:水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它所对应的部分,1/2的量也就不一样;水笔的总支数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一样,它所对应的部分,1/2的量也就一样。

师:假设共有10枝水笔,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

(集体回答)

小结:总支数相同,1/2所表示的支数相同;总支数不同,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数却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活动二:说一说

师:带着对分数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为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如果是同样的书,书的厚薄相同,也就是总页数相同,两人看的页数就一样多;如果书的厚薄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两人看的页数就不一样多。(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师:(演示课件)现在你觉得谁看的多呢?为什么?这里的1/3是把谁平均分成三份?

师: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分数相同,整体不同(相同),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同(相同)。

设计意图:运用刚刚得出的结论来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游戏:请1名同学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占小组人数、大组人数、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三、巩固练习,反馈分析

画一画:国庆阅兵式上,群众演员在天an门广场排出了各种不同的方阵,现在这个正方形是其中一个方阵的四分之一,你能猜测出这个方阵的完整形状吗?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

(发挥想象,独立创作,板演到黑板)

……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看来下次再有大型的表演,导演一定要来参考咱们的意见呀!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

选一选:根据一根圆木的1/3,判断这根圆木。根据一个圆的1/4,判断这个圆的3/4。(课件示题)

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课件示题,指名回答)

辩一辩: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通过画一画、选一选的练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填一填通过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再一次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辩一辩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同一数量所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分数不同,整体不同,所对应的数量无法比较。在练习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你知道吗?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埃及在3700多年前的“莱茵德纸草书”中就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我国使用分数的时间也很早,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里,就有许多有关分数及其应用的记载。

四、全课总结

师: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总结本课)

大班数学教案《5的加法》 3

一、活动目标:

1、 认识 “+”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学习5以内数的合成型加法。

二、活动准备:

动物图卡若干、纸和笔

三、活动流程:

(一) 教师随意拿几块积木问:刚才我用了几块积木搭这座小房子?

(二)对计数记过进行数的合成练习。

——把积木分给两个小动物,问:小狗和小猫各有几块积木?合起来又是多少块?并摆上正确的数字。

——结合数字卡进行念唱,1和4合起来时5,2和3合起来是5…。.。

(三)游戏考考你:

讲述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理解“+”、“=”的意义。

1、教师:冬天快到了,小燕子美美一家要从北方飞到南方去过冬。美美的爸爸妈妈在前面飞(出示2只燕子),美美跟在后面(再出示1只燕子),一共有几只燕子要到南方去呀?

将相应的数字卡贴在教具下面,引导幼儿说出爸爸妈妈2只,美美1只,合起来时3只。告诉幼儿“合起来”就是“加在一起”的意思,然后将“+”卡放在2和1的中间。再将“=”卡放在1的后面,并告诉幼儿“=”就是相等的意思,等号前面的是一个算式,等号后面的数字就是前面算式的计算结果。

3)通过游戏“小白兔采蘑菇”,进行正确的对应计数,完成加法的计算。教师边操作贴绒小兔边说:小白兔先采了3个蘑菇,小灰兔又帮它采了2个蘑菇,现在小白兔一共有几个蘑菇呢?

活动反思:在这个活动中孩子每一个步骤孩子都能跟着一起操作,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连接比较紧凑,对活动内容基本掌握,都能教熟练地说出5以内的加减法。但整个活动流程不够灵活,都是老师说,孩子答,给孩子探索思考的空间较少。而且在孩子对5的加法比较熟练的情况下,我还是按原来的活动流程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及时作出调整,如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难度,编应用题。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对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不了解,要不就是涉及的内容太难,要不就是涉及的内容太简单。怎样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思考,让孩子在每个活动中有所收获而不会觉得太难或太简单,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

《认识分数》的优秀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有关分数的的教学,教材分成两个学段进行,本册学习的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而在五年级教材学习中将系统地认识分数,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思维接受能力的阶段性,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因此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

对于平均分,学生在学习整数除法时已有过接触;对于分数,大多数学生有所了解,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很清楚,对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认识不清。

三、教学目标:

参照新课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情感与态度: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2、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六、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第一环节:玩中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用鼓掌的次数来表示分的结果,学生在拍完2下、1下后,立刻会产生困惑,半个蛋糕该怎么表示呢?这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自己思考“怎么表示心中的半个”,然后让学生展示在黑板上交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教师在肯定学生创造的基础上,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试试:把一个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涂出长方形纸的1/2。教师在示范两次分数的书写后,让学生说一说分数的书写方法,并试着写一写,教师在明确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时向学生渗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1/2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智慧和创造力的展示提供了舞台。

本节课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做中得。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拓展知识。以游戏和讨论的方式完成。

(二)、探究交流、发展思维。

1、认识1/4

在学生认识了1/2后,我会让学生进行折一折,画一画的游戏: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自己折出1/4,并涂上颜色,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对比。提问学生:大家看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4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让学生观察发现:平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4也相同;平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4也不同。

2、认识其他分数

学生了解了1/4后,我接着提问:同学们认识了分数,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手中的材料把它表示出来呢?学生可以表示出来几分之一,也可能表示出几分之几。

这部分内容我将采用自主创造的方式学习。学生利用学具折叠、涂色等方式,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然后师生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深化分数的含义。接着让学生把表示分数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并写出相对应的分数。

3、练一练:这里设计了两个练习,主要考察学会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课件出示练习内容)

(三)实践理解、深化提高

接着我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国王给他的三个儿子分田地,涂色部分表示三个儿子分得的田地,先不画出等分线,让学生猜是几分之一,猜对后再画出等分线,并比较三块田地的大小。这个游戏练习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同时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3、1/6、1/8和1的关�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总结延伸,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我学会了什么?

2、我体会到了什么?

3、我还有哪些问题想与老师或同学交流?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地方还存在分数,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既做到了梳理新知、反馈评价,有能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良好习惯。

七、教学特色: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学能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能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能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能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能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 5

自9月19日开帖,已一个月了。一个月来,教学之余,就上网看帖、回帖,思考、探索、尝试。虽忙碌着、苦恼着,但却一路收获着,由此也备觉充实开心。首先在这里感谢一直关心我的众网友:春苗、翟玉兰、范苇、郑璘玲、程雯、赵素萍、小江南、辉煌地……感谢桐城基地团队:基地负责人叶群武、汪定斌、刘锦霞、杨敏、程李根,感谢学校数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是他们的热情的鼓舞和细心的指导,才使《分数的再认识》教学一步步趋向成熟,在这里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让我有着拨云见日的顿悟。在这里让我一次次领略了网络教研的无限的魅力。下面就本次活动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方面作一简要的综述。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下《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分数的进一步探索。如何体现“再认识”?这节课的起点在哪里?落脚点又在哪里?是我在最初教学设计时面临的最大困惑。

第一稿——“看山是山”。

在第一稿中,我没有细读教材,就勿勿动手设计,眼里只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用中给出的教学要求。没有考虑知识的前后联系,对本节课的教学起点更是认识不足。

1、在导入部分仅仅为了导入而导入。诚如郑璘玲老师指出的那样: “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这三个成语与本节课的知识有什么关系呢?刘锦霞老师也认为:感觉“激趣设疑,引入新课”这一块有点不大自然,有点为有趣而有趣之感,与本课的衔接不大。其次,“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中的两个活动,我觉得应该更着重第一个活动“拿一拿”,最好不宜平均用力,因为第一个活动是动手操作的,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已经明白“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说一说”只是让学生再加深印象,进行表达出来。

是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直指教学目标,如何改?我在思索着。

2、在教学目标上,也不清晰。范苇老师说:这是五年级的一节课,这节课的起点很低。我想起点低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对分数这个知识点的回忆。毕竟从3年级认识分数之后,就没有关于分数的再学习了。那新的知识生长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程李根老师认为:本节课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关注的焦点是“再”。既是“再认识”,必定不陌生,让我们回到三年级的“分一分(一)”、“分一分(二)”,两课时的学习中,学生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这节课再认识什么呢,研读教材和教参,对照课程标准,不难得出,本节课应突出两点:一、进一步认识分数,感知单位“1”的内涵,二、进一步理解“整体”与 “部分”的关系。

那么,针对本节课内� 2、围绕主题图“拿铅笔”,引导学生活动,进一步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渗透分数单位的意义,为后面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3、在练习这个环节,杨敏教师的评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杨老师说:在“应用练习”中,第2、3题是利用教材原有内容加以改进的,第1、4题则是您自己设计的。不过,我从旁观的角度不妨作一点推敲:

教材p35“练一练”第1、2、3题,是凭借图形的练习,便于直观、形象地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不作安排是否有相应的充足理由?

这些宝贵的建议,为我二稿设计指明了方向。

第二稿——“看山不是山”

看了网友的诸多建议,一些观点在我大脑里发生着剧烈地冲突。这时,叶群武主任给我了8条建议,让我深受启发。经过一周时间的思考,我的第二稿出炉了。在第二稿中,我的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过程也能紧扣教学目标来设计。但从实际试教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1、重新设计了导入。用三幅图片(俄罗斯国旗、三朵红花两朵黄花、平均分成六份的六边形其中三份涂成红色)让学生用什么数来表示其中红色的部分,并说出它具体的意思,旨在让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经历由单个物体到多个物体到抽象图形的过程,了解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起点。但在实际试教中,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因为问题的指向不明,都用整数来表示,让我大伤脑筋。最后不得已直接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自己的设计意图落空了。

2、重新设计了教学情境图。将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的两位男生一位女生拿铅笔,改为两位男生和两位女生拿铅笔。本意是为了更加突出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部分也相同,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部分就不同。但从试教来看,同学们看取男生拿出了相同的枝数,女生也拿出了相同的枝数,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关心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不同。

3、重新设计了练习,并在练习环节上,作了调整。在“活动一”结束后,我加入了一个练习——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这枝削了的铅笔?(8枝铅笔,有5枝红色,3权蓝色,其中蓝色铅笔有一枝被削过),其目的是想通过此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的部分在不同的整体中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以达到即时巩固,即时反馈。但在练习时,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只好老师先开个头做示范,才打开学生的思路。

面对这些问题,我再一次深深地陷入了苦苦地思考之中。是什么原因让我自以为满意的设计面对学生却并不买帐?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真正的读懂教材。二是我没有读懂学生,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1、修改主题情境是一大败笔。两位男生都拿出4枝铅笔,女生拿出3枝铅笔,就能很好说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也能更好将学生从注意“相同”引向对“不同”的注意。而二稿这部分的设计,两位男生拿出相同枝数的铅笔和两位女生拿出相同枝数的铅笔,掩盖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使活动没有很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2、练习设计穿插在活动中,使得教学环节零乱。刘锦霞老师的意见尤为中肯。她认为:

试一试 课件展示,8枝铅笔(五枝红色,三枝蓝色,其中一枝蓝色铅笔是削好了的)

问:你能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这削了的铅笔呢?

生1:是总铅笔枝数的1/8。

生2:是蓝色铅笔枝数的1/3。

生3:是第一横排铅笔枝数的1/4。

生4:是一个竖列铅笔枝数的1/2。

以上“试一试”放在《活动一:拿一拿》里作为活动一的第5个部分,感觉与前面的活动衔接有点突兀,不知开老师这样设计的理由是什么?

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1/4是□ ,(1)画出这个图形,生完成后,用幻灯展示各学生的图形。(2)涂出所画图形的2/4。(3)涂出所画图形的4/4。

这个环节“画一画”为什么也放在《活动二:说一说》的里面 ?

我觉得“试一试”“画一画”还是放在第三部分《三、知识应用,加深体验》里比较合理。因为在学生动手拿过,动嘴说过之后,对分数的再认识有了一些体验,再来“试一试”、“画一画”,就更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安排设计,也就能自然达成本课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了。

杨敏老师对练习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纵观开老师的二稿设计,感觉对于初稿来说,这次的设计成熟了很多,但给我一个最大的感觉是练习难度过大,没有体现练习的坡度与层次性,而一些基础的练习,开老师却舍弃未用(如“练一练”的1、2、3题)。另外,在教学目标1里提到的“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在《分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中出现是否有必要?

3、导入的设计太繁,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

对本节课的导入,叶群武主任和汪定斌校长看了二稿后,一天晚上在qq中讨论到11点多。他们认为,既然新课第一个活动是“拿一拿”,可不将三下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一练每3题加以改造成“老师手中有一把铅笔,你能从中拿出它的1/2吗?应该怎样拿?”然后直接过渡到“活动一”,这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为进一步探索作铺垫。后来杨敏老师提出,直接开门见山,课始就在黑板上呈现“1/2”这个分数,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它的意思,再到实际分一分,拿一拿。这样既简捷明了,又紧扣主题。

三稿——“看山还是山”

带着网友们的建议,和自己的思索,我又进行了第三稿设计。

在这一稿里,我对二稿作了大幅度的修改。

1、导入部分采纳了叶群武主任和杨敏教师的建议,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2、“活动一”重新回到教材主题情境。在教学流程中,我请两位男生先上台来拿出其中的“1/2”,然后再请女生上台拿出“1/2”,在女生拿之前,我有意插入了“猜一猜,她拿出的也会是4枝吗?”

3、练习部分我根据程雯老师和程李根老师的建议,将“会用哪些分数表示那那支‘备受争议的削过的铅笔’”改成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一个分数表示班上的一位同学。

去掉了网友们认为难度较大的“糖果”那一题,同时深入挖掘“为汶川捐款”一题的数学价值。

通过试教,这一次的效果明显优于二稿。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校规模较小,五年级没有平行班,只好借用四年级学生试教第三稿。(会不会是五年级学生因为分数初步认识后丢的时间长了?)

在整个网络教研活动过程中,我对好的建议,能做到从善如流。但我也有我的坚持。不少网友建议,“活动一”要让每个学生都“拿一拿”,至少是分组“拿一拿”。我个 这个环节的拿一拿本身是很简单的,如果分成小组活动,就失去猜测的神秘感,同时也不好组织。但从“拿一拿”结果的不同而引发的思考才是这个活动的目的。让四个同学分成两组上讲台,代表全班同学来拿一拿,其他同学一起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反而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关键点在于教师精心组织,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活动中来。

汪定斌校长也为我的坚持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汪校长认为:

1、“拿”的本身并不难完成,其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拿”的相同与不同的结果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2、从课堂教学组织方面来看,也效为容易。而让每位同学都“拿”显然不合实际,因为每个同学在“拿”的过程中,已然知道整体是多少了(如果在三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这样组织活动较为合适),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分组活动亦然。

3、从教材的情境图来理解编写的意图也是如此。情境图中,有三位同学在“拿”铅笔,其他同学则没有“拿”,而是在思考。

当然,有些活动必须让学生人人都要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如亲手掂一掂感知“1克”“1千克”有多重,亲自动手比一比“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等等。

《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网上研讨部分到此为止将告一段落了,然而它带给我对“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在此,对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深表感谢,再一次感谢和我一起研讨的朋友们。是你们将我引上了一条全新的探索之路,我将沿着这条路坚定的走下去。

《认识分数》的优秀说课稿 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分数》,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第一次在数学课本上接触到分数的认识,对于他们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质的飞跃。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写适合于三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认知规律。力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所以,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

3、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2、学法:

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学研讨法”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通过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数起源于分,为此我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在这里关键强调平均分的概念。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人,每人分得多少?自然引出“一半”。

3、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让学生跟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示课题:认识分数。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体会1/2的含义

结合分苹果的例子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而后全班交流,同时用课件演示,使学生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涂一涂”,了解1/2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的一半。

在已经认识1/2之后,引导学生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教材P53页“涂一涂”中各图的1/2。师有选择性的投影出学生的作品。接着由学生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从而达到引出许多物体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进一步加深对1/2意义的理解。

3、认识1/4

每个人先用自己喜欢的折法折出正方形纸的1/4,再与小组各成员交流不同的折法,并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表示这张纸的1/4。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4、认识其他的四分之几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折出1/4的基础上,引导每个小组在已经折出1/4的几张纸上分别表示出2/4、3/4、4/4。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同时板书1/4、2/4、3/4、4/4。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的能力,突破教学的难点。

5。自学课本,获得知识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出:像1/4、2/4、3/4、4/4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分数。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分数的读写和各部分的名称,以3/4为例进一步巩固分数的读写方法,并渗透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适时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引导者。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

第一关:说一说他们是如何表示几分之几的?

第二关: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综合练习:

第三关:判断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吗?

3、拓展练习:

第四关: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多层次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神。

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7

一、情景导入

1、(动画课件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

2、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下列图案:

两个苹果、1瓶矿泉水、半个蛋糕

3、比较这三个数字,哪个数字比较特别?

4、“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揭示二分之一,写作,读作二分之一。

5、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研究二分之一

1、那么什么样的数是分数呢?

(边说边用动画课件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都是它的。就是分数。

2、你能说说是怎么得来的?(先学生自己说,后指名说。)

3、老师小结,并用课件出示文字,读一读。

三、操作活动,经历二分之一的产生过程

1、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学生动手操作)

2、交流:你是怎么得到二分之一的?

3、小结: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4、这个分数里,1表示什么?横线和横线下面的数又分别表示什么呢?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 ……分子……分数线……分母

5、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四、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1、你觉得还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2、你能用你准备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吗?(学生操作交流)

3、下面的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第99页第1题)

五、比较大小:

1、取出同样的纸片折出的不同分数,直观比较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结(同样的物体,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3、练习:

六、分析判断:

1、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2、观察第99页,第2题,判断,说一说为什么?

3、观察第100页第6题,思考并讨论交流。

七、轻松一刻: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得多?

八、总结:

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

教材首先安排了“拿铅笔”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铅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铅笔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然后,教材又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联系“一本书的1/3”等实际情景展开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方框,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很丰富,而且他们的思维活跃,喜欢挑战自己,对于新知识总喜欢自己探索,并且喜欢寻找与他人不同的看法。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再作一些适当的指导,已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分数相对性是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太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出现“分数相对性”这样的专门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就可以了。例如,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等多个情景活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联系这样的实际情景,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交流。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2.能准确地找出单位“1”,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流程示意

(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一、复习引入: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同时,以活动的形式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增加学习乐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二、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小棒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三、说一说: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四、画一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练一练: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整理所学,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9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3,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

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4页“做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

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 10

教材分析: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我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安排“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等各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而为学习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奠定基础,随之,分数从真分数扩展到假分数、带分数。更为分数的系统学习埋下伏笔。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市郊,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有极强的求知欲,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较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习惯良好。在三年级时,学生对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就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知识的生成、联系及延伸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零”起点,不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猜想,大胆放手,加强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加强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引入新课。

问: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各猜一个数)

(师板书这些数)这些都是什么数?你能举例说说它们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全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有效复习已有的知识,了解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拿一拿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出示三盒铅笔(两盒中装有8枝铅笔,一盒中装有6枝铅笔),请三位同学上来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比一比看谁的动作快?

师(问台上的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

生:我把盒里的铅笔的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两位拿出了4枝铅笔,一位拿出了3枝铅笔。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有什么疑问吗?

2、设疑:三位同学都是拿出铅笔总枝数的1/2,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有的一样多,有的却不一样呢?

请想一想,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3、检验:请三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铅笔盒里的总数是多少枝,拿出它们的1/2又是多少枝?

4、小结: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是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盒中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的一个体验数学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多少不同,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活动二:说一说

1、课件展示小明和小军看课外书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和问题。

问:根据图中的信息,想一想,小明和小军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2、生同桌交流后,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随机追问:他们谁看得多?

3、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大,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大,对应的整体就大;表示具体数量小,对应的整体就小,即分数具有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比较、分析,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三、知识应用,加深体验

1、课件展示,8枝铅笔(五枝红色,三枝蓝色,其中一枝蓝色铅笔是削好了的)

问:你能用什么分数来表示这削了的铅笔呢?

生1:是总铅笔枝数的1/8。

生2:是蓝色铅笔枝数的1/3。

生3:是第一横排铅笔枝数的1/4。

生4:是一个竖列铅笔枝数的1/2。

2、动手画一画:一个图形的1/4是 ,画出这个图形,生完成后,用幻灯展示各学生的图形。(本练习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小明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说明理由。

4、选一选(课件展示)

一堆糖果的2/5是4个,这堆糖果会是下面的哪一堆呢?(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逐步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并让学生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的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34页《分数的再认识》。

2、教材编写特点

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及分母是1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四、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五、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几个圆片,大部分学生每人4个圆片,小部分学生每人6个圆片,极小部分学生每人8个圆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分数的基本知识

1、出示数,同学们,这读作什么?表示什么呢?(引:还可以怎么说?还可以表示一样的物体的一半)。

2、出示,它的是多少?边说边贴:

它的又是多少?

它的呢?

同学们,从这边(指着板书),大家能看出它们相同的地方吗?

不同点呢?(同样是这些圆片的,但它们却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初步感�

(二)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测

师:我们每位同学手上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拿出自己全部圆片的二分之一吗?请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学生拿)

师:你总的有几个圆片?(4个)板书:4 2

你的是几个?(2个)为什么?

跟他一样的同学请举起手来。

刚才我发现你拿的圆片是3个,你总的有几个圆片(6个),那么你的就是3个,为什么?

还有不同的吗?

……

师:刚才,大家都拿出自己总圆片的,可是拿的对吗?这是分数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验证一下,大家拿的是否正确。(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本活动从拿圆片,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三)活动二:探究学习,验证猜测

请大家翻开课本34页,看图1,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幅图讲了什么?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3)你还有哪些问题?

①学生自主探索(看书自学)

②讨论交流:现在把你刚才自己发现到的,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③全班反馈。教师板书:8 4

反馈时,教师及时进行信息收集、整理。

引导讲出:原来他们的铅笔数不一样多,所以拿出的就不一样多,如果原来他们的铅笔数一样多,拿出的就一样多了。

是不是这样呢?大家再通过我们手上的小圆片来验证一下,看看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当总的有4个圆片时,所取出的是2;6个时,它的是3;8个时,它的是4)

4、从板书中,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总数相同,它的就一样多,总数不同时,它的就不同,也就是说,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大小多少不同。然后明确指出: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口算基本练习

出示两本厚度不同的书。

师:昨晚,老师分别阅读了数学和语文这两本课本,每本都阅读了它的,现在我看到的两本书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你能知道我分别阅读到了第几页吗?

2、动手操作(画一画)提高性练习

师:今天大家学习得这么认真,老师有一道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愿意帮助我吗?(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形的是□,边长是3cm,画出这个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

你觉得他们画得对吗?

师:哦,原来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可以了,形状可以不同。你们还有其他画法吗?(再展示)

设计意图: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开放性练习

小明喝了一杯水的,小华喝了一杯水的,他们喝得一样多吗?为什么?

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自我感觉较好的地方在于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化、趣味化,主要体现在“活动一”、“活动二”等几个环节中,但在对于课堂的突发事件,学生完成“画一画”时,出现能力检测偏高时,学生完成较不好时,本身的应对能力不够高,以及快速反应与快捷识别的能力有待提高,应大力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

评课记录:

1、本节课能体现数学的趣味性,注重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动手操作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师生交流融洽,课堂氛围和谐,总之本节课上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2、教学中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注重联系生活实践进行学习,夹生学生的学习印象。

3、以分数教学为主,加深巩固分数的再认识,老师以始至终能根据教材要求和本节课重难点出发,本着对话形式原则与学生互相交流。

4、本节课的最后一道题是练习“一个图形的是□,请画出这个图形”,如果教师先进一步点破,这样学生就会完成得较好,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就发挥得更好。

5、是否应进行概括性的小结出概念。

分数教案设计 12

【教材简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是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第一个层次,呈现学校篮球队三名队员各自的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的统计表,通过“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的大小。第二个层次,让学生把表中的几个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第三个层次,揭示百分数的概念,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法。再通过“试一试、练一练”,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为什么需要产生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并学会将所接收的信息进行交流、表达和比较,从而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意识,培养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及百分数数感的培养;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理念】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的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感受到百分数的独特作用,从而感受到百分数的价值,深刻领会百分数的意义,特别是认识到百分数为何又叫“百分比”和“百分率”,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收集贴近实际的、生动的百分数材料,力求让学生经历生动的、富有现实意义的学习过程,力求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增强学生收集、统计、分析、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享受数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为此我设计了“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自主交流,建构模型-----合作探究,完善认识----拓展应用,加深理解”这样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表格1:姓名投中次数

李星明18

张小华21

吴力军37

师:同学们,元旦节快要到了,学校要在举行投篮比赛,现在这儿有3名篮球爱好者的投篮情况统计表。老师要从中选一名选手参加投篮比赛,你会建议老师选谁去参加比赛呢?

交流得出:在不知道投篮次数的情况下,仅根据投中次数无法判断谁投得更准。

2、出示:表格2姓名投篮次数投中次数

李星明20xx

张小华2521

吴力军4037

(1)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认为选谁去比赛最好?为什么?

①预设A:看谁失球次数少,李星明只失了2个球,所以李星明投得最准。

师: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李星明失了2个球,张小华失了4个球,吴力军失了3个球,这样看来应该李星明去。同意吗?考虑好了吗?不改了。

师:(如果学生不改)按这样的说法,我如果投篮1个,可没有投中,失球数是1-0=1,最小,那么选我去呀?行不行?

师:这说明如果投篮总数不一样,只看投中次数或者失球数都是不全面、不公平的。那究竟看什么呢?

②预设B:三位同学投篮的总次数不一样,要先算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比较。

师:你考虑得比较全面,在投篮总数不一样的情况下,要比较谁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即投中的比率高,这样的比较既全面又公平。

3、出示:表格3姓名投篮次数投中次数投中次数占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

李星明20xx

张小华2521

吴力军4037

(1)师:会算吗?谁来口答。随着学生的口答,表格依次显示:9/10、21/25、37/40。

(2)师:现在你知道该派谁去呢?自己去比比看。

预设A:化为小数来比较。

预设B:通分来比较。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3)师:老师刚才收集到的只是3个学生的投篮情况,现在老师想挑选得更全面些,让体育委员把其他学生投篮情况也报上来。假如你是老师,你最希望报上来的数据是怎样的?为什么?

生:希望报上来的都是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而且这些分数的分母都相同,这样方便比较。

4、师:是呀,如果这样的话就便于我们比较了。看,体育委员又报了一位同学的数据。

出示表格4

姓名投篮次数投中次数投中次数占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

李星明20189/10

张小华252121/25

吴力军403737/40

陈红华373131/37

(1)师:这时,如果想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的话,你想说什么?

(2)师:是呀,才4个同学呢,况且全班有几十人呢。如果真的让我们通分的话,可行吗?看来问题还是在公分母上。在数学上,为了便于统计与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3)出示表格5

姓名投篮次数投中次数投中次数占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化成分母是

100的分数

李星明20189/10

张小华252121/25

吴力军403737/40

陈红华373131/37

师:把这4个投中的比率(全部变成红色)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看看能不能做到,化的过程要详细,实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同桌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预设A:37/40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分子出现小数行吗?

预设B:31/37的分母与100不是倍数关系怎么化呢?

师:有没有会的?(如果没有,那看老师怎么化的。先把它化成小数,除下来是0.837837……,现在你有办法把它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了吗?

强调:这里要保留三位小数,否则就与张小华的投中的比率一样,都是88/100。

(电脑完善表格,依次出现:90/100、84/100、92.5/1000、83.8/100)

(4)师:现在能不能一眼就看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看来,不管怎样的分数都能化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并且能便于统计与比较。如果公分母不用100,用1000行吗?用10呢?但你觉得在这里,公分母用哪个比较好?

5、揭示“百分数”

(1)师(指着最后一列):这几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几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有什么相同?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百分数,认识百分数。(板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课题:认识百分数。)

(3)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例如:90/100写作90%,读作百分之九十。(板书:90/100写作90%,读作百分之九十)

(4)师:你会像这样表示其它的3个百分数吗?先写一写,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选派谁参加投篮选手”的问题情境,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特别是“增添一位选手的投篮情况”的环节,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通分的局限性,进而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百分数。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与作用,感受到百分数的价值。】

二、自主交流,建构模型

1、师:我们刚才借助百分数,很好地解决了派谁参加投篮比赛的问题,看来百分数是个好助手。你课前收集到了哪些百分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说说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思,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2、学生在组内交流后,推荐代表代实物展示台上交流。

3、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百分数,大家想看吗?电脑出示:

长城干红葡萄酒酒精度:11%

茅台酒酒精度:38%

酒鬼酒酒精度:52%

师:� 如果要你选择一种酒送给你的爸爸,你会选择哪一种?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想一想,为什么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便于统计与分析)

4、学生完成99页的试一试。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把百分数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呢?(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除、相比关系)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以“信息发布会”的形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弄清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关系,逐步构建百分数的认知框架,同时体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又将数学和生活集中在同一平台,让学生体会到两者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也符合新课标中“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大众数学理念。】

三、合作探究,完善认识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百分数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你能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来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都有哪些联系与区别?小组交流一下。

2、预设A:分数与百分数都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倍比关系。

预设B:读法不同。

预设C:写法不同。

预设D:分子不同,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而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与小数。

预设E:意义不同。

3、师:百分数虽然与分数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的意义就完全一样吗?请看这一题。

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几个不能?为什么?

(1)一堆煤97/100吨,运走了它的75/100。

(2)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最后得出: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某个具体数量,不能带单位名称。

4、师:谁来总结一下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本课的难点就在于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百分数和分数都有哪些联系与区别”合作探究,从读法、写法、分子、意义等多个角度,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百分数的特征,通过分析两条信息中的百分数和分数,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深化了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从本质上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从而完善并提升对百分数的认识】

四、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2、写百分数的游戏。

(1)、师:我们来玩个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写10个百分数,既要写得快又要写得工整。如果老师没有叫停,可以继续写。

(2)、老师突然喊停

①师:数一数,你写了几个百分数?

②师:直接说写了几个百分数,这太简单了,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百分数说一句话,让大家猜一猜你完成的情况。

③师:你完成了百分之几,还差百分之几没有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的设计不是单纯的让学生会写百分数,而是把写百分数与运用百分数结合在了一起,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选择合适的数填在()里。

45%、200%、90%、0.001%、75/100、100%、3.9%、50%

(1)、“十拿九稳”用百分数表示是()。

“平分秋色”用百分数表示是()。

“全心全意”用百分数表示是()。

(4)、“大海捞针”用百分数表示是()。

(2)、一根铁丝长()米。

(3)、一本书已看了全书的(),还剩下全书的55%。

(4)、一辆汽车严重超载,装的货物是限载重的(),这个司机要被吊销驾驶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百分数,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会反思,学会应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其中的“成语猜百分数”,既关注了学科间的整合,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渊源流长。】

4、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数?通过学习,你对百分数都有了哪些认识?百分数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同学们带着对百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到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百分数,让百分数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继续发现百分数,利用好百分数,引导学生树立大课堂观念,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爱因斯坦的名言结束教学,给学生以价值的引领,体会到勤奋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总评:本课设计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在大量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思考问题,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学生学法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意识与创新意识。学生在尝试中创造、在尝试中成功,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认识分数》的优秀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这个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三、说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经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月饼、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喜羊羊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

(1)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2)有2个草莓,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数来描述分的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1个月饼,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学生会说每只羊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

(1)电脑演示,初步认识:

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二分之一 1/2)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的,剩下的那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吗?明白平均分成的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建构1/2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1)猜想: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板书:1/3、1/4、1/5……)

(2)探究: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经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几分之一。

指出:像1/2、1/3、1/4、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比较分数的大小

经过把同样长的绳子反复对折,再比较其中的一份。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习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基本练习:

(1)说出红色小正方形在下图中分别用哪个数表示: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正方形却用不同的数来表示?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下列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正确吗?正确的画√,不正确的画×。

2、提高练习:设计了一道喜羊羊分西瓜的小故事: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拓展练习: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习的内容。这个练习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经过回顾、交流,对情感态度、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展现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逐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谢谢大家!

分数的认识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因此,设计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开始,以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为前提,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情感,促使学生懂得只有平均分才是公平合理的道理。当只有一个东西要平均分时,该怎样表示呢?此时学生感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就要想办法来表示一半。于是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师:在生活中,同学们分过东西吗?现在请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分给两位同学,想一想,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平均分)

(策略建议:课前布置同学每人只能带同一种东西,大小形状要一样的,数量最多不能超过4个;如让学生带各自喜欢的水果、面包、饼干等。)

2、让学生动手分自己带来的东西。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分的结果。(此时,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两个,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一个,还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半个等。)

4、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半个,也就是一个东西的一半吗?

(策略建议:此时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各种各样,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的引导,像你们大家都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固然好,那你们说在数学上如果没有统一的符号将会怎样呢?显然不攻自破。)

5、师:谁知道一半的数学符号是怎样表示的?

6、师:1/2表示一半的意思,它叫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分数。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设计,可提高要求,也可降低要求,只要能达到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数无法表示一半就可以,从而自然地引出新的数分数。)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过程。

(2)让学生做课本第56页的涂一涂。

(3)让学生折一折一个物体的1/2。

(4)指导读写1/2。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应再示范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观察;接着让学生按(2)、(3)、(4)的顺序来学习。)

2、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5)师引导学生小结读写分数的正确方法与分数的意义。

(策略建议:在1、2出现的折一折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折,如纸、手帕、线等。不但丰富了学生探究材料的来源,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

2、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

3、让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策略建议: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时,应注意学生是否理解了分数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也能用于估测图形的面积;对于举例说明的,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先举一个例子供学生参考,然后再让学生举例。)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得怎样?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吗?

(策略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反思课堂中的优缺点,包括老师和同学。)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分数教案设计 15

教学内容:

生活与百分数 教材第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过程。

2、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3、感受理财的生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修改补充

一、复习引入:

同这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利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利息”也是我们的生财问路之一。但是不一样的理财方式,带来的效益是不同的,那么怎样理财才能给我们带来尽可能的回报呢?那就一起来参加今天的活动吧!

二、探索新知

1、活动1

同学们所了解的利率与教材第11页的利率表进行对比,完全相同吗?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组织学生汇报:

a、影响利率的因素非常多,比如通货膨胀、对外贸易、国内经济发展的状况等。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国家一般会实行相应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减少货币的发行提高利率, 这样老百姓会更愿意将资金存入银行;如果对外贸易失衡的话会造成自主货币的贬值或升值,这会影响货币的购买力,通过汇率的改变,相应的会影响利率的走势。

b、从需求的。角度看,降息有利于减少投资成本,有利于降低储蓄意愿,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有助于扩大内需,从供给角度看,降息有利于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防止其利润的进一步恶化 。

c、不同的利率水平代表不同的政策需求,当要求稳健的政策环境时,央行就会适时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减少货币的需求与供给,降低投资和消费需求,抑制需求过热;当要求积极的政策环境时,央行可适时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以促进消费和投资。

2、活动2。

师:我们从宏观上了解了利率也是根据实际需求不断调整的,而具体到我们个人的实际需求,我们选取理财方式时,也要慎重选择。请看下面的普通利率表, 帮李阿姨算一算,如果把准备给儿子的2万元存入银行,供他六年后上大学,哪种方法获得的利息最多? 可以小组合作,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利率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巡视了解情況 。

组织学生交流时。重点明确存期六年,需要取出再次存入时,要把上一次的利息作为本金的一部分存入。 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认识到一次性存入的方法比分开来一次又一次地存入所获得的利息多。

师:普通储蓄存款的存期分为不同的种类,选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的利息是不同的;同样,教育

储蓄存款的存期以及国债的期限也分为不同种类。李阿姨理财的方式除了普通储蓄存款以外,还可以选择教育储蓄存款或国债,那么教育储蓄存款中获得利息最多的方式是哪种呢? 利息又是多少呢? 国债呢? 请同学们自己先调査一下教育储蓄存款和国债的利率,课下以小组为単位进行计算,帮李阿姨设计一个合理的存款方業,使六年后的收益最大。

三、课堂小结

问: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问: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百分率,生活中蕴含着 无穷的数学知识,希望同学们关心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积极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同题。

四、课后延伸

小明一家三口,妈妈每月工资1160元,爸爸每月工资2180元(缴纳个人所得税前的工资),家里每月支出项目大约费用如下:

项目衣食娱乐健身水电书报

费用(元)80030012060

再过几年小明就要上大学了,小明一家准备做一个存钱计划,那么一个月存多少钱呢?请你给小明家提一个存钱建议并说明理由。(注:个人收入超过2000元且不超过500元的部分按5%缴纳个人所得税)

分数教案设计 16

教学内容:

P75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 让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按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场景图:小的中国结每个用4分米的彩绳,大的中国结每个用6分米的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后教师小结。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板书,并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2.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想想该怎么算?让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问: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指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一样。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地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何联系?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这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指出: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问: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连在一起,你是怎么处理的?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3.做练习十二第5题

提出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

集体评讲。

4.做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直接写出得数,集体核对。

5.做练习十二第2题的第1竖排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后评讲。

6.做练习十二第3题的第1竖排。

练习后评讲。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做练习十二第2题第2竖排。第3题第2竖排,第4题学生自主完成

后全班交流。

大班数学教案《5的加法》 17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和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学习列出算式。

2、复习5的组成,并知道4 1、3 2及前后位置互换都等于5。

3、进一步认识理解“”、“=”号的含义。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一副,动物卡片若干。

2、教具:数量不等的物体图片,1—5数字,加、减、等号各一个。

3、学具:数量不等的物体图片(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复习5的组成

幼儿人手一份卡片,教师引导一起共同复习5的组成。

(二)学习5的加法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出示背景图,以小动物一起玩游戏的情节进行5的加法:草地上有2只梅花鹿在玩游戏,后来跑来3只小狗,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5只)

2、师生一起共同游戏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水果的卡片,小朋友待会跟着老师一起来玩游戏。妈妈昨天买回4个苹果,爸爸又带回1个苹果,那么家里一共就有5个苹果了。”幼儿一边听老师讲述,一边摆卡片。

3、启发幼儿用一道算式来表示这个游戏中所讲的事情,并说出算式及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1)4_1=5 4表示什么?(4表示妈妈买回的4个苹果)

1表示什么?(1表示爸爸带回的1个苹果)

表示什么?(妈妈和爸爸的苹果合起来)

(2)启发幼儿再用一道算是表示这个游戏。

1_4=5(集体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比较两道算式,说一说它们的异同点

4_1=5和1_4=5,位置换过来了,但是得数是一样的。

(三)幼儿操作,并做记录。

幼儿根据老师说的情节,用卡片摆出算式,并用作业本把算式写下来。

活动评价:

请幼儿相互把算式读一读,体验游戏成功的喜悦。再数一数,黑板上一共记录了几道算式。

活动反思:

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正式接触加法,而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组成知识去做加法。

一、导入凸显分与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义来自于分与合的思想。在教学开始时,以几组变式的分与合作为基础,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今天我们要用分与合来解决新问题。

二、从算理中教学。

在例题教学时,我通过图意变化,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图的意思。(小丑左手拿着3个气球,右手拿着1个气球)。同时以提问的方式出现第三句话:一共有几个气球?给学生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了解看图是要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3 1=4。这部分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把重点放在了算式含义的讲解,计算教学重在算理。我采用了接受式学习方式,“ ”学生已经认识,而是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 ”的意义是合起来,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算式“3 1=4”中“3”、“1”、“4”的意义解释,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来解释,说明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了,学生能够通过分与合的经验说出算式的意义,让学生经历形象——数——符号——语言——初步将意义整合,最后将“3 1=4”意义精简为“3和1合起来是4”。

三、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层次的练习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学生的能力。

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学生能够自己看着图说出算式的意思。

摆一摆、填一填。学生看着梨图,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填空。将摆、写结合,将动作和语言相连接,同时,又是对数形的结合。

直接写出得数,比较“2 1=3”和“1 2=3”之间的规律:加号前后交换位置的得数不变,再通过找到的规律让学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给学生空间拓展能力。

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下面算式的意思。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来表示算式的意思,学生很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图可以用同一个算式来解答。

送信连一连。将连线题和有序的排一排结合在一起,将得数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这部分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上黑板排序、说一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数学思想。

四、总结突出算理。

本节课的总结关键就突出“ ”的含义——合起来。在课的最后再回到导入的铺垫,用分与合的知识解决加法计算。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过语音语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调;在送信环节,学生一开始出现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学生能够根据分与合的联系出现两组算式,让学生认识事物的对比过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教师自主将这一环节延后出现;在教学中还要充分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小百科: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