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作业
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认真聆听,走入文本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导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
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
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
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
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
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
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展
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
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
学生集体诵读。
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
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
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
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
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
总结课堂,结尾诵读
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
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
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
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蜀相
杜甫
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
1.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 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 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 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
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 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 情。全诗以“愤”为意 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 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探究活动】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教师释疑】
这是 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 》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 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 些区别。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 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对揭示诗歌主旨的作用。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二、我们刚感受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风格,其中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所塑造的华丽神奇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来我将要认识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通过他的作品,去解读他的思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三、确定《蜀相》一诗的形式,七律诗,有八句,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诗歌的学习,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格律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四、诵读指导:如果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读得慢,低沉些,读出点感伤。反之则相反。就如刚刚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要轻快些。
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集体朗读全诗。
五、《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集体朗读。
六、读准了音节后,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感情了
记得在学《威尼斯》的时候,我们重点分析过其中的景色描写,特别这些景色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还记得王国维对此概括的一句话吗在写作中,景色的描写很重要,他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我们写作个简单的练习,大家来写写“雨”。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也十分注意景色的描绘,以此寄托作者的`情。我们说诗歌中寄托了作者感情得景物叫意象,而这些意象所形成的氛围就是意境(以《沁园春长沙》作示范)。所以我们发现要理解一首诗歌对于对于意象的把握很重要。
七、接下来,我们看这首诗,很明显也有景的描写和主旨的揭示,哪几联在写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简要分析,“自”“空”:该怎么理解改为尽,皆有何不同)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八、分析本诗的关键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颈联两句诗中写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2、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3、尾联简要分析,谈谈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4、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九、以此类推,用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的方法,分析两首杜甫其他的两首诗。《春夜喜雨》《春望》
知识目标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学情分析:
有一定的诗歌分析能力,能够自主赏析一些较简单的诗歌,掌握一定基础的写作手法等。
内容分析:
讲解诗歌,感受情感态度,学习炼字题解读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正确把握诗歌情感。
3.情感与态度: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理解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诗歌的“炼字”题型解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朗读法、点拨法
知识点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材,第一单元自主赏析第14页。
教学类型: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一副对联导入课文。
二、知人论世,知世论事。PPT显示知人论世意思,然后出现作者简介,随画面讲解,并介绍写作背景。
三、诵读课文。配音朗读,学生齐读。
四、逐句分析写作手法,情感态度。
首联,丞相——诸葛亮,亲近仰慕之情。锦官城——成都,柏森森,表现出历史的悠久和寂寞荒凉之感。
颔联,两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实现了诗意的逆转。分析“自”和“空”的妙处。自——青草自绿,无人光顾。空——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表现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无处泼洒,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以乐景衬哀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颈联,了解诸葛亮一生功绩。
尾联,抒发主要思想感情,其中的“英雄”指的是千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壮士,尤指如作者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人,隐含了坐着的感时伤乱之情。
五、炼字。将颔联中的两个字提炼出来,重点讲解炼字题的做法,及考试时的应用。
六、总结。总结整首诗歌情感。
七、作业。背诵整首诗歌。
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
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课便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授《蜀相》这首诗时,笔者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单元要求“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采用“提问法”来授课。为此,设计了读、问、背、练这几个环节,力图让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迅速进入诗歌中去,并能从诗歌中读出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重点
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
2、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杜甫。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苍生的博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持着这样的生活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颠沛流离。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飘泊成都期间所写的作品――《蜀相》。
(二)紧扣文本,知人论世
1、诗歌的题目是“蜀相”,所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中说:“子美(杜甫字)流落剑南,拳拳于武侯不忘。”那么,本首诗的哪个句诗,具体描述了诸葛亮的事迹?
明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2、在这几个诗句中,杜甫提及了哪些史实?它可以让我们想起诸葛亮的哪些际遇?
明确:
“三顾频繁”、“两朝开济”、“出师未捷”这三个“史实”。
诗句史实际遇
三顾频烦天下计三顾茅庐
定计天下得到用武地
两朝开济老臣心开创蜀汉
济助后主施展个人才华
出师未捷身先死出师未捷
身死前线壮志未酬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包含了作者杜甫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小结1:
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创蜀汉事业,又辅佐刘禅支撑艰难局面,建立了丰功伟业,是个德才兼备的人物。诸葛亮死后,被封为武侯。后人建有武侯祠,用来纪念这位忠心耿耿的旷世英才。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英年早逝,赍志而殁。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长”字,能否改为“常”字?
明确: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长:永远,永恒;毫无例外。常:常常,经常;偶有例外。
6、作者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里的“英雄”,指的是什么样的人?那些“泪满襟”的“英雄”群体之中,是否也应该包括作者本人?
明确:
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人们。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作者从小志存高远,却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
7、既然“英雄”之中,包括杜甫自己,我们就来看看,杜甫为何会为诸葛亮而泪满衣襟。请完成以下表格,比较杜甫和诸葛亮在某些方面的异同。
诸葛亮杜甫
个人抱负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生平经历三顾茅庐
白帝城托孤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遭遇原因得逢明主怀才不遇
命运出师未捷
身先死壮志未酬身已老
小结2:
诸葛亮的抱负,是“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杜甫的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由此可见,天下英雄,往往以天下为己任,抱负相同,使命类似!也正因此,才有这样的说法:“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
8、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为何“英雄”们尤其感到痛心?
提示:历史上“壮志未酬”的“英雄”,还有哪些?请以我们熟悉的诗人和词人为例,说说其事迹和相关的诗句。
明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战国?屈原《离骚》)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南宋?陆游《书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
小结3:
世俗往往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然而,英雄的成功,既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更不可逾越客观环境和条件。这是功利、浅薄的世俗,所不明白的地方。“未捷先死”之身,和诸葛亮的“定计天下”的雄才,所构成的,是一种无法超越的客观矛盾。这种矛盾,是宇宙的久远和人生的短暂之间的矛盾。这是人生诸种矛盾之中最无法逾越的一种。诸葛亮得逢明主,拥有用武之地,尚且赍志而殁。这更令那些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英雄”,断肠恸哭!
后世的英雄,与其说,在为诸葛亮的结局和归宿而流泪,不如说,也是在为自己的命运和遭遇,而流泪!
(三)赏析景物,品味词句
教师过渡语:
这样看来,诗歌好像只要后面的四句,就已经说够了意思。那么,作者为何还要写前面四句呢?让我们再来学习诗歌的首联和颔联(齐读前四句)。
9、前四句,紧紧扣住了哪一个字来写景?这一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寻”:特意去找,急切去找。
“寻”字,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情感――崇敬、仰慕。
祠堂周围都是高大茂盛的柏树,渲染了什么氛围?
明确:庄严肃穆
小结:松柏有万古长青之意,暗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常在。
10、作者在丞相的祠堂,到底“寻”到了什么景?
明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1、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试将这两句诗改动一下,大家对比分析,看原诗句用词之妙处: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明确:
改动之后,境界全变。
改动后的诗句,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景仰蜀相诸葛亮的心境和原意。
而在原诗句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这本是赏心悦目的无限春色,却空空荡荡,无人欣赏。因为“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碧草萋萋,无人欣赏;黄鹂婉啼,无人倾听。因为,人们(也包括作者杜甫自己),景仰蜀相诸葛亮,其他一切,都已弃置一旁,无心问津。衬托手法,乐景衬哀情,十分巧妙。
因此,原句用词,情感极其庄重,手法极其高明。
(四)走近诗人,探究题旨
12、杜甫在《诸葛庙》一诗中这样说:“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很显然“丞相祠堂”,是用不着反复寻找的。那么,作者“屡入”武侯祠,到底是要“寻”什么?
明确:
当时的唐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藩镇割据,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心系国家的诗人杜甫,是多么渴望能有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 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 就在作谏官的头一个月,上疏时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触人民生活。
4、此后杜甫弃官,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最后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全诗对诸葛亮献身于国家统一大业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佩和悼惜。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纠正字音。
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班里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
6、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的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一)、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揣摩词句 研读景情关系
(二)、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谒武侯庙之所见。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
2、第二联中“自”、 “空”如何理解?
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谒武侯庙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3、颔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6、总结拓展 怀古诗的特点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 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 就在作谏官的头一个月,上疏时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触人民生活。
4、此后杜甫弃官,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最后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全诗对诸葛亮献身于国家统一大业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佩和悼惜。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纠正字音。
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班里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
6、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的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一)、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揣摩词句 研读景情关系
(二)、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谒武侯庙之所见。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
2、第二联中“自”、 “空”如何理解?
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谒武侯庙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3、颔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6、总结拓展 怀古诗的特点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附:参考答案
(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浪漫主义,太白,青莲,诗仙,笔落惊风雨)
1、对题目的理解:“蜀相”就是诸葛亮。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
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2、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第二联写祠中之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自”与“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4、这上句实为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的精神。是正面描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的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5、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教学目标
l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l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l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l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l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l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l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l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l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l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l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l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起诗,我们就会想到李白,想到杜甫,李白代表诗歌浪漫主义的高峰,杜甫代表着现实主义的高峰。大家想想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哪些诗篇?记得哪些诗句?(师生共同回顾)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蜀相》。
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广阔社会生活,其诗作被誉为“诗史”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学生自读诗歌。
2、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
4、集体再次齐读。
5、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6、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一位。
7、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学生归纳:“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合作学习 辅以多媒体)
1、我们来看此诗的首联,如果“丞相”换成“蜀相”如何?
明确:丞相是属于国家的,蜀相仅仅属于一个小地方。丞相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祠堂”写起,有何用意? 柏森森有什么深意?
明确: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总写环境,令人肃然起敬。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明确: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
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在士大夫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所以,“自”“空”二字是诗人发出的深沉感慨。
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明确: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诗人借这两句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慕之情。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明确: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6、小结: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五、参照所学,拓展延伸
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顿挫”指诗的结构与语言声律等表现形式。它是为表现“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即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的曲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
一、学习目标
1、鉴赏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李白杜甫所代表的的中国文人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语: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座双子峰,他们就是唐朝李白和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的诗写出了这两位诗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今天,通过解读《蜀道难》《蜀相》,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不同的精彩,感悟他们相同的精神。
2、展示教学目标:鉴赏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理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
3、学习活动一:
诵读感受李白杜甫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请风兮诗社的同学为我们展示两首诗的朗诵要求:随机找同学点评,从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句子轻重缓急的处理、停顿等方面进行点评。
活动预设: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感受乐府诗与律诗的不同诵读方法,学习朗诵的基本方法,停顿、句子的轻重缓急的处理、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体会文字的魅力。
活动设计: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诵比赛,每个小组选出最优的一名与其他小组PK,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进来,要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活动效果: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蜀道难》想象奇特,夸张大胆,多用神话故事入诗,多种修辞手法引发我们对雄奇险峻的蜀道的想象,读来有豪放飘逸之感。《蜀相》以历史人物入诗,引发我们对现实的思考,诵读让人感觉沉郁顿挫。
4、学习活动二:
思考: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要求有理有据,从原文中找出你觉得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赏析:文中写了表达了情感。
活动预设:学生从诗中的重点句子的赏析,理解诗歌的情感。学生从诗歌找出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赏析。
活动设计:上节课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学生1分钟时间准备,1分钟后随机点名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学生要有理有据,不能脱离文本。
活动效果:锻炼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
5、设计追问:这两首诗在情感上有没有相同之处?
活动预设:引导学生找出两位诗人在情感上的相同之处追问:壮志难酬,是什么样的壮志?蜀道艰难,难在哪里?
展示:李白和杜甫这种自己身处困境依然爱国爱民的情怀,在其他作品也有体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
吴牛喘月时,拖船亦何苦。
李白《丁都护歌》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凤凰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杜甫《岁暮》
相同的文人精神李白出蜀,为的是大济苍生的抱负。尽管经历磨难,深陷困境,却改变不了他的一身傲骨,满腔豪情,消磨不了他的济世壮志,爱国热忱。杜甫入蜀,为的是忠君爱国的理想。一路颠沛流离,几番身陷囹圄,一生贫困潦倒,但仍改变不了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儒家情怀。
人们用“诗仙”“诗圣”来称呼李白、杜甫,除了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仰慕,又何尝不是对他们始终将目光关注在苦难人民身上的一种赞颂。
6、学习活动三:
微写作:结合自己对李白、杜甫所体现的中国文人精神的理解,回顾历史,为你喜欢的历史名人写一段文字。
教师下水文段: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李白、杜甫一样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境遇下仍心怀家国天下的文人。孔子辗转于各国,风餐露宿。遭尽冷眼,难不难?难!可无助的人民,战火狼藉的的国家让他无法停下奔走的脚步苏轼,一位志在辅国济民的文人,却在丑恶的官场倾轧中被一路贬到天之涯的海南,受尽屈辱,难不难?难!可他身上流淌的文人济世报国的血液让他忘记了自己的苦痛,只看到人民的苦难。庚子年初,一场大疫举起了它收个生命的镰刀,病毒未知,感染情况未知,逆行武汉,难不难?难!可惊慌失措的武汉人民,让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在疫情最危急的关头,毅然踏上逆行的列车,在死神的镰刀下抢救生命。
7、布置作业:
(1)必做:修改完善今天所写的文段
(2)选做:文化需要传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
《蜀道难》《蜀相》练习
(1)必做:修改完善今天所写的文段。
(2)选做:文化需要传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
《蜀道难》《蜀相》课后反思本次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任务,学生思考认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多有灵感的火花显现。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
(1)学生诵读时间还是少,探讨层次问题时占用时间较多,可就学生的回答简单提示然后明确即可。
(2)研讨文本时应该提醒学生各组由一个同学主持,其他同学参与意见,避免七嘴八舌乱了章法。今后定当再接再厉,多思考,多学习,在生本方面更进一步。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能体现爱国精神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离骚》。《湘夫人》等篇与屈原爱国的关系,王逸有一些牵强附会之说。但完成加以否认,也不合理。《湘夫人》寄寓了屈原的爱国情感,折身出屈原的身世悲剧,这是客观存在,应实事求是地分析。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与屈原有许多不同,但两人表现在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
陆游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爱国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历程,成为他的诗歌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二、作者生平
杜甫(712-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生于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xx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xx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三、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四、课文诵读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对仗工整,声调和谐。第三句“自”字,第四句“
空”字,是拗格。“自”本为平声,现在作仄声;“空”本为仄声,现在作平声。声调上有一种变换美。此外,与韵字相对的仄脚是“色”“计”“死”三个字,分别是入声、去声、上声,仄声三种俱全,不是一个声调,念起来好听。
(3)学生齐读
五、整体感知
1、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
“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
“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
明确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老杜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一问一答开头,近于乐府民歌,避免了平直。诗的首句中有一“寻”字,用得好,它把开头两句连起来,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
2、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
思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 “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春色虽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候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可见,三、四两句通过对祠堂内的景物的描写,更深刻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3、颈联--写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格。
五、六两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这两句是议论,但这议论富有情韵,因此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饱满。
思考: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来说,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尾联--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
思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明确 “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七、八两句紧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5、此诗写诗人在诸葛亮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亮”,有何深意?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6、内容小结:
《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7、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从全诗看来,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写景是在忆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踪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功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构成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崇高境界。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教学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并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讲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1、有目标就要坚持不懈
2、遇到困难是退缩还是求助他人想办法一起解决
3、一个人要有才能、有本事,才能得到赏识。
诸葛亮在出山前就很有名了,所以刘备才会慕名去请他。所以呢,我们也是一样,不管是学知识,还是学技能本领,都要脚踏实地的去学,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不被淘汰。
那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古诗就和故事中的主人翁有关,请大家打开书39页。
师:之前大家学过李白的诗吗?那李白的诗具有什么风格呢?
生:浪漫主义风格。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板书:《蜀相》杜甫
二、介绍作者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三、全班朗读,整体感悟
《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大家先听老师读一遍,然后大家一起朗读。
1、师:刚才我们一起读过,大家感受一下,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师: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
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还要注意到诗句中的停顿。(师示范)
3、那我们再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 (点评)
刚才,我们诵读了诗歌,并且了解了诗歌的基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
四、分析诗歌
1、这首诗的题目叫《蜀相》,指的是谁?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题目《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2、那诸葛亮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呢?——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有谁了解诸葛亮的一些事迹,大家分享一下?
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4、那作者写的是诸葛亮,是一个过世的人,大家想想这应该属于什么诗?
是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还是送别诗、怀古诗?——怀古诗
5、这首诗是怀古诗,既有写景,又有叙事,哪部份是写景?哪部份是叙事?
——前四句。诗的前两联主要写祠堂从外到内的景色,寄托了诗人无限心事;后两联主要写诸葛丞相的伟绩和后人对他的崇敬。
6、开头以自问引起,丞相祠堂何处寻?“寻”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诗人不知道丞相祠堂在哪儿吗?
特地去找,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路过;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用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
7、那么“丞相祠堂”在哪儿?——锦官城外柏森森。
“锦官城”是什么地方?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
“柏森森”: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柏树衬托诸葛亮的形象,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8、丞相祠外面柏树围绕,那丞相祠的里面又有些什么景色呢?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9、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就像朱自清《荷塘月色》里说的一样:“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10、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这句诗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三顾”,三次拜访,这里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天下计”写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
“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的宏伟业绩。
“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就凝练的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济助后主。
11、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最终却没有实现,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为之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12、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13、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他是想做宰相的,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五、诵读指导,让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1、“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
2、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3、“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长”与“泪”两字应读得重而长。
六、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2、杜甫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一生都痛苦,所以大大的感叹壮志未酬,面对困难、挫折,感叹有用吗?
不要在遗憾、抱怨中生活,这样于事无补,只会徒增悲伤。
3、那你们有什么理想、目标呢?
4、一个人要生存,就要有技能,那该怎么学呢?
我们一定要抓住现在的每一天,努力学习,勇攀高峰,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虚度光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无数个辉煌的昨天,才能没有遗憾,才能不辜负自己,不辜负亲人。
七、板书设计
蜀相杜甫
怀古诗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景仰、壮志未酬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
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
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探究活动】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 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
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
2、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 ,他被后人冠以( 诗圣 )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 “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主义 )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 ” )、( “ 三别 ” )。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难点:"自"和"空"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1、导入
三国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智和忠历来为后人称道,那么,当一代诗圣杜甫路过诸葛亮祠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背景知识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侯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四、诗歌鉴赏
1、师问:诗歌写景的有哪几句?
生答:首联、颔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问:都写到哪些意象(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生答:祠堂、翠柏、碧草、黄鹂,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
师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历来被认为名句,这里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
生答: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生答:"自"和"空"却使诗意陡然逆转,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2、师问:诗歌叙事或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生答:颈联、尾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问:这两联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师问:该怎样来理解这两联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生答: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生答: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我们读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读出了诗人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3、归纳诗歌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
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
(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
然后进入自由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三、赏析指导
(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四、自主赏析《蜀相》
(一)知人论世
(二)自主赏析四问——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代表发言。
1、此诗颔联的诗眼是什么?
2、颈联中诸葛亮形象有何特点?
3、尾联的英雄指谁?有没有包括自己?
4、颈联尾联各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5、把握内容主旨
请同学们齐读此诗,不仅要音读,意读,更要情读,用声音来表达美。
五、总结
千秋诗圣惟子美,亘古男儿一放翁。倡导读其诗,品其文,怀其人!
六、作业
(一)课余熟读《书愤》,背诵《蜀相》。
(二)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的内容和主旨,并比较《临》和《书》在表达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后两题见“巩固练习”。)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通过诸葛亮的英雄事迹,体悟杜甫对诸葛亮懂的仰慕和敬佩之情。
体悟颔联里“自”“空”的涵义,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理解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把握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诵读、品味、鉴赏、探究。
一、知人论世话诗人
1、多媒体出示对联:
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第二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2、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⑴阅读杜甫的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⑵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⑶填空: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歌(“三吏”)(“三别”);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3、根据课本注释和《学法大视野》提供的材料,请学生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二、诵读感悟觅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好字的读音),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4、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因为心思其人,而斯人已逝,所以才要寻访其庙。“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5、小结: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三、探讨交流悟诗情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是标题是“蜀相”,而非“诸葛祠”,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诗人心思其人,才寻访其祠堂,先叙事点明祠堂的位置,表达他的仰慕之情,全景式描述外景,接着又开始描写祠堂春色,我们来分析颔联。
⑴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
明确:自,空。
⑵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自,独自。空———白白地。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萋萋碧草依然映阶,声声黄鹂隔叶啼啭,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就像《荷塘月色》中所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更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这是何等凄凉伤感。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就像《杜诗解》中所说“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景愈美,愈见凄凉。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而作者看眼前景,思祠中人,想到自己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匡扶救国,心中更是涌起无限的落寞与感伤!
⑶这就是高考中常见的炼字题,总结它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释字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绘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有什么艺术效果(点作用);
第四步,分析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析情感)。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中“自和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释字义)。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绘景象)。作者寓情于景,以乐衬哀,(点作用)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情感)。
4、赏析颈联: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⑵以上事迹里作者主要从诸葛亮哪些方面在塑造诸葛亮?
从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⑶对于诸葛亮的一生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作者言语间带有何种情感?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里的英雄指的是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之人,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壮志未酬,鬓已先斑,甚至身已先死。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未能出将入相。如陆游,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只能“塞上长城空自许”,因此必然会“泣泪沾襟”。
杜甫为什么生发这种感情?
诸葛亮杜甫
志向抱负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境遇
刘备三顾茅庐
辅佐两朝,六出祁山,遇到名主,知遇之恩早年仕途坎坷
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命运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6、总结:《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
四、拓展延伸明诗风
1、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顿挫”指诗的结构与语言声律等表现形式。它是为表现“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即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的曲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开头,穿越时空隧道,写一段文字劝慰他。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难点:"自"和"空"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1、导入
三国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智和忠历来为后人称道,那么,当一代诗圣杜甫路过诸葛亮祠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教案《蜀相教案》。
三、背景知识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侯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四、诗歌鉴赏
1.师问:诗歌写景的有哪几句?
生答:首联、颔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问:都写到哪些意象(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生答:祠堂、翠柏、碧草、黄鹂,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
师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历来被认为名句,这里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
生答: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生答:"自"和"空"却使诗意陡然逆转,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2.师问:诗歌叙事或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生答:颈联、尾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问:这两联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师问:该怎样来理解这两联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生答: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生答: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我们读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读出了诗人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3.归纳诗歌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背诵这首诗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古体诗:古诗、乐府诗
古典诗歌
绝句(四句)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自主学习
一、看题目怀古(怀人)诗
二、看作者、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看注释(理解诗意)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思想情感)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四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课后作业)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思想感情)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手法)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课后作业)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诗歌炼字)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 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合作探究
1、诗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蜀相》诗的主旨
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
拓展延伸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抒发情感和表现手法: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