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了纸上》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在经过紧张的一番磨课、评课后,现在坐在电脑前的我还无法放松下来。其实磨课已不是第一次了,从一次次的磨课中我感觉自己在慢慢地成长:从最初迷茫地面对课堂到逐步找到了点上课的门道;从被批得体无完肤到渐渐听到了肯定的话音。
也许是我对自己过于自信,这次无论从教案还是上课准备中我都相信自己能把这堂课上出彩。但是在上后感觉没有自己起初预料的那种成功感,留下的是对自己的一点点失望。在上今天这堂课前,我还借班上了一下,而由于怕压力太大,只叫了胡老师来听。在上这堂预演课的时候我觉得很轻松,感觉上得比较好,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无论是朗读能力还是发言时的口头表达能力都让我很惊讶。经过这堂课的热身后我对今天的课可以说是信心满满的。但是在上完今天的课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上前应该听听更多的人的意见,不断改进,害怕压力就是害怕面对自己的不足!
今天的磨课与以往不同的是多了十几个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也许由于外在的压力比较大,整堂课下来学生和我都没能放开胆子。原本我班学生平时上课很活跃,但是今天课堂上的表现不如平常。我觉得这也是我自己应该反思的地方,平时对于锻炼学生胆量的培养还不够重视。话虽如此,但是学生一堂课中的表现跟老师自身问题设计及提出问题方面的表达是息息相关的。针对这堂课上后的效果及其他老师评课的结果,我做出了如下反思:
第一、这堂课中抓住了“游”字作为线索,并从“游”字展开内容,体现主题。(本来教案的设计是这样,但是由于准备的时候没有多加揣摩,再加上课堂发挥不佳,致使后半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点偏离教学主题,致使显得有点散乱。)
第二、上课中对于学生的评价语在经过预设后能够比较完整的表现出来,比之前也娴熟的多了。但是个别评价语还不够精彩,我想这跟平时我积累的不够多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第三、在这堂课中很多环节出现学生冷场,这是由于我提出的问题缺乏一定的鼓动性、启发性。很多问题由于预先设计时还不够多加揣摩,致使造成问题不清晰,学生无从回答。
第三、这堂课中朗读还不够多,还不能做到从读中让学生感悟,做到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主题。(比如文中“青年静静地观鱼”这一场景,我在上课时抓住了“静静”一词,让学生通过换词的方法帮助理解,但是在教学环节中仅仅是做到了“换词感悟”,在学生感悟后未能带领学生回到原句,细细品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我懂,只是在语文教学中我还不能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味,这在我平时教学中做的也还是不够的。
“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教训,尽管是“摸爬带滚”地在前进,但是我相信自己走路的脚步会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自信!
本人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先从课题入手,引出小女孩儿的称赞,进而引入聋哑青年画鱼的细致生动、围观众人的赞誉不绝,随后引出聋哑青年的绘画作品之所以如此逼真,皆因他长时间、全神贯注地观鱼,正所谓:胸有成“鱼”,学生由此真正明白聋哑青年所说的“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这句话的真正意味。
整堂课本人认为较为流畅,但也出现了两处延误时间的环节:
一、一名学生板书“胸有成‘鱼’”这个词语时,该学生解释得很好,但有一笔偏误,随后又由两名学生先后进行更改,方更正。由此也反映出学生确有些紧张。本人若选择一名较仔细的学生进行更改,课堂环节定能紧凑。
二、学生们表达对聋哑青年的敬佩时,一名学生已经说出“自强不息”这个词语时,此表达已很精确。本人希图丰富学生语汇,提出“身残志坚”这个词语,学生未接触过此词,有些不知所谓,以致师生互动缺乏了默契。本人若就“自强不息”作结,师生互动则较为完满。
本人在课堂最后安排学生小练笔的环节,希图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的感悟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树立做事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正确态度。但由于前面授课中两个环节有些耽误时间,以致部分学生在下课铃声响起之时并未完稿。
一、说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 “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魏书生老师的阅读教学注重“科学、民主”。因此这一课的设计理念是:使课堂教学成为多元对话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成功快乐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价值的自然生成的过程。
二、说文本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中的第三篇课文。第七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个道理都明白,但往往在挫折中放弃,因此,要把本文作为一个很好的范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来感受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的品质。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写了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篇课文共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因此,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以及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结合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了两节课的学习目标分别是: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根据学习目标确定两节课的重难点。
第一课时: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课文。感悟“鱼游到了纸上”的内涵。
难点:学习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聪明活泼,思想活跃,敢于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敢于向书本挑战,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中、探究中掌握了知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组织教学,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情境法、演示法、识字法、预习法……再现了文本的情境,集形、情、境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注意力集中而稳定。下面重点谈谈其中的两种教法。
1、情境法
课堂中,我创设了“青年忘我”情境的再现:“全体起立,随着老师的语言想象:你就是这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桌面就是鱼缸、文具就是金鱼,我就是游客和作者。好让我们一起再现这‘呆呆、静静、从来不说一句话’的状态吧!”如果这一情境单独拿出来,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前面已经做了大量的铺垫:演示理解“聋哑”一词、创设“走进玉泉寻找青年看鱼身影” 的情景:……这样学生会在润物无声中走进了文本,走进了青年的内心世界……
2、演示法:演示法教学效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抽象的思维具体化、简单化。如:理解“融为一体”一词。我采用猜一猜方式。我形象的演示:把可乐倒入矿泉水中,“融为一体”很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理解“青年和鱼融为一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说学法
学法,就如同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从学习问题的提出,到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合作性、更深的探究性。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自学督查”中的前半部。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一找、二画、三批注、四读的形式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到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具体表现在“自学督查”中的后半部。学生自主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自主学习后的成果。进一步感知到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具体表现在“合作探究”这… …一环节上,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的点拨。更加深入的感知到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这三种学习方法既独立又互相渗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多方位、多角度、立体的络。
课堂记录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第一次读课题哪个字让你眼前一亮?
2、哪些同学对“游”这个字眼前一亮?
3、这个“游”字太简单了,怎么就让你眼睛为之一亮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文中所有的带“游”字的句子。
2、交流所有带“游”字的句子:共七句。
3、指读;再读:(适时评价)
4、师生合作:共读全文:老师把七句话连起来,串起来。
三、积极引导,由浅入深:
1、他笑了,为什么笑?而且笑得那么甜?
2、读小女孩对她的夸奖
情景读书:分别读,看谁读得最像那个小女孩?
3、品读:听完了,有感觉,这是怎样的叫声?(惊奇,奇怪)。谁来模仿?(指导朗读)
4、假如你在现场,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观看的一员,听到小女孩的叫声,你第一个反映是什么?
(迫不及待,挤过去看)
5:指名扮演小女孩,你们做出第一反应。(离开座位,就去挤了看一下)
6:你的脑海里出现了金鱼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7、这样的画面你们你们看到了吗?(没)你怎么看到了呢?(小女孩的叫声)再读。
(看到了,看到了,我看到了这一切还写在你的脸上!)
8、假如小女孩的话变成了“金鱼画到他的纸上来啦!”你还会有这样的反映吗?(不会)
9:那个青年是怎样画金鱼的呢?(自由轻声读课文)
10、你看到了青年画画了,你的眼睛很特别留意句子中的哪些地方? (一丝不苟 静静)
11、你留意“静静”吗?青年画画是认真吗?为什么说“静”不说认真?
是熟练吗?为什么不说熟练?
12、静静地,我们一起静静地读读这句话。为难大家了!怎么就要读出“静静”的味道和感觉出来呢?这里的静是安静。
13、就在青年画画的过程中,你听到他说过一句话吗?你看到青年伸懒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读课文。
14、请同学们再读,只动嘴,不出声。他画下了哪些金鱼?看到了哪些动态?(摇尾 嬉戏 吐泡)学生读,换词读。(平静)
15、青年画画要用眼睛去看吗?不用!为什么?
16、小结:因为他已经将金鱼刻在了心里!烙在了心上!好一个烙在了心上!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当青年在“静静“的画画的时候,他的心里只有”鱼“他的心里只装着{金鱼!只装着动态,这又是什么静?(宁静)
四、水到渠成,练习背诵:
1、小结,再齐读课文。
2、青年把金鱼游到纸上,你们能不能把把这段文字游到心上,练习背诵。
听后小记:
阳春三月,在浙江工大的礼堂里,举行的是第三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既“亲近母语”国际教育研讨会。一进入会场,浓浓的书味扑鼻而来。在这里,我有幸聆听了窦桂梅、周益民、蒋军晶等名师的精彩教学,这使我的杭州之行收获多多。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尤其让我为之拍案叫绝,课堂里老师语言流畅,积极引导,步步深入,整堂课的环节丝丝相扣,的确精彩。这才知道,鱼能够游到纸上是因为已经游到了心里,那是“功夫”在台下,那是“心”到自然成。这堂课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以“游”为线,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学从课题开始质疑,方法从“游”字入口,从抢眼到说出来,又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将平日里我们常用的“见到了课题,你想问什么?”等无病呻吟的问题变成了带有孩子自主体验和表达的场所。很容易就激起孩子的兴趣。接着,找含有“游”的句子,并将句子串起来读,读的方式是变化的,提出要求,具体又合理的要求,学生完成得不费劲,但有又难度,第一次把握文本的重点,从而也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 紧扣关键词,逐步深入。
王老师在处理那个青年是怎样画金鱼时,抓住“静静”做文章,先是要要读出“静静”的味道和感觉,指出没有说一句话,没有声音是“安静”; 画画时没有说过一句话,身体一动也没动,像一座雕塑,这是“平静”当青年在“静静”地画画时,他的心里只有“鱼”,他的心里只装着“动态”,这是“宁静”!三个“静”就将青年画画时的投入及技艺高超一展无遗。在整个过程中每每遇到问题,学生达不到,王老师不急不躁,就是引领。学生也逐渐被感染,能仔细去体会文意,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三、 贴切的评价,给学生一份轻松的氛围。
听完课时对王老师的“评价”语深感佩服,就是自然、舒适。 就在学生体味文章而又不能达到的情况下,老师语气非常中肯地说:“让同学们为难了!”而且说了三次。后来,在教师毫无痕迹的指导下,学生终于慢慢,自然地走进文本的极至处。无庸致疑,老师的话在盛大公开课的情况下,给了学生理解,信任,更给了学生一种“以退为进”的鼓励。此外,还有“听一听,这么长的句子没有读错一个字,功夫很深!”“好眼力!一口气留意了四个词语!”都给了学生无痕的支持。在平时,当学生没有反映时,我们常常会急躁,甚至带有咄咄逼人的疑问,使得学生没有了宽松的思考环境,束缚了学生,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样,学生不敢尽情思考和表达是属于正常反映的。
《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海尔集团总经理张瑞敏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不简单“。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也是我的座右铭。我虽很难做到,却在努力靠近它。
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曾先后设计了3条线:第一次试教:抓课题“鱼游到了纸上“为主线;第二次试教:抓青年的特别为主线;第三次试教:抓课文的7处带“游“字的句子为主线,最后我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引领学生学习青年看鱼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句子,青年画鱼画得栩栩如生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线,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必须先游到心里。
为了落实《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课文,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课文的`画鱼这一个内容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句式对比、引读、反复强调等方式进行读议结合,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个人也都要有这种敢于自省、自察的勇气,因为“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只有敢于挑战自身的弱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纠正,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生命的质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可能不上公开课,每一次上公开课都是一种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是一次超越,每一次超越都是痛并快乐的成长,而每一点的成长都让你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还是很难做到游刃有余,有太多的束缚,有太多的担心,感叹于自己的卑微,感叹于自己的渺小,然而,卑微不能成为我鼓足不前得理由,渺小不能阻挡我前进的脚步!我将在卑微与渺小中努力做到不卑微、不渺小!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积累材料是以仔细观察作为前提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这一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青年的一举一动,把聋哑青年写“活”的;二是聋哑青年通过仔细观察鱼的每个部位和鱼游动的样子,把鱼画“活”的。
二、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中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格。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学习作者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作文材料的。
四、教具准备: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合作学习。
六、课时分配:二课时。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给课文分段,并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合作学习课文二、三、四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的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合作学习,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2、突破的方法和途径:
(1)、紧扣“游”,渗透整篇文章。
(2)、通过幻灯、质疑、小组讨论、朗读、精心设计练习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读、思、做、议、说的语文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品味课题。
1、板书课题,审题质疑,激发情趣。
引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板书:《鱼游到纸上了》。看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老师归纳梳理,出示两个主要问题:
(1)、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
(2)、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
2、各小组自读课文,体会理解课题中“游”的意思。
(学生答)板书:画
三、品读“勤奋画鱼”。
出示学习提示:A、自由朗读课文:边度边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B、讨论,并完成填空练习;
C、体会理解所填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1 默读课文,划出青年画鱼的句子。板书(画鱼)
2 小组之间按提示要求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推荐代表读 填空练习: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3 小组议说——从所填词语中得到的体会。
师:有不理解的词吗?(用文中的句子理解这两个词。)(用自己的话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师:你能想象青年有多细致吗?画得怎么样?
生:(鳞、鱼眼)
4 出示图片
师:哪张是工笔细描,哪张是速写?为什么?
生:细描(细致)速写(形象生动)
5 师:我们怎样用读来表达青年画鱼的感觉呢?,试着读读吧!
生:自由读
生:评价
师: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吧!齐读
6 品读“鱼游到的纸上”
师:从同学们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一条条鱼游到纸上。当时在场的一个小姑娘怎么说的?
生:指名读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
生:“游”
师:一个人鸟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鸟儿“飞”)
一个人猫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猫儿“跳”)
一个人花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花儿“绽放)”
师:这使我想到平时同学们在写作文要学会用词恰当,词用准确了,也就将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师那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哟。。。。。。啦”
《鱼游到纸上》一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为了落实学习目标,我在课堂上首先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第三,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第四,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第五,围绕单元训练要求进行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作者如何积累材料,指导学生的写作。
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青年的外貌、观鱼、画鱼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再依据这些文字,在空白处作一定的批注,写下一些自己的点滴体会,并谈谈自己通过朗读体会到的人物形象。最后谈对“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探讨、达到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在学文,美读之后,我还引导了学生积累运用文章写作方法,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读写、读思结合。
课后,有老师说:“还行,你的语气改的还行,不过还得再亲切一些。还有就是,上课的提问还不够精炼,要继续训练自己语言的准确行和精炼程度。”徐老师是这么说的:“整体思路还可以,而且重复学生话的那个毛病也改了,但是归到细节还是有不足,比如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学生的。回答,你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回应,就算是表扬,也应该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在这一点上要继续努力。”反思他们的建议,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教师语言的凝练对教学的感染和影响力。同时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准确的点评,抓住课堂上的闪光点和生成点使教学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教学就是遗憾的艺术,在每次尽心尽力之后,心里却总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失落:怎么我能把“活灵活现”写到板书上呢?怎么会在说话训练中的交流做到完美呢?教学中总害怕忘记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总担心学生能否回答老师的问题——真的是很多很多对自己的不满意,但是同时也在不住地安慰自己:下次,一定争取做到万无一失,做到尽善尽美。(虽然我知道这不太可能,但还是这样安慰这自己)反思教学,我给自己定了一些今后的努力方向。勉力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经历了很多次的评教评学,每一次在讲之前都很“发愁”生怕“出丑”,但每一次讲完之后,回过头来再去想时,才发现:自己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多,感受也很多。首先,在对于教材的驾驭和处理上,我渐渐地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对于语言文字的品味上,我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我慢慢地开始走向熟练,在课堂上心理和应变能力的调节上,我也深深地有了一些体会——其次,每次的评教评学都令我感动万分,周围每个人都在全身心地准备着,酝酿着,投入着,并尽量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许这其中有辛勤的汗水,有苦涩的泪水,也有不眠的夜晚——无数次的修改,无数次的斟酌,无数个反复的推敲,有了所有人精美绝伦的课堂,有了孩子们闪闪发亮的眼睛,有了领导们的频频点头——似乎,《鱼游到纸上》这篇文章,看着看着,我们也成了文中的青年,对于我们钟爱的事业如痴如醉,青年笔下的鱼游到了他的纸上,而我们深爱着的教师两个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汇入我们的血液,直到整个生命!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不足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还抠得还不够深,比如说在对"赞叹"进行换词练习时,不要仅仅只是让同学知道可以换为"赞赏","赞美","称赞""赞扬",而应该再往前走一步,为什么用"赞叹",而不用其它的词?从而让学生对这些词的用法有更明确的认识。
在为"一丝不苟"找近义词时,可以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一丝不苟。此外对课文适当进行延伸和扩展效果更好,比如开始教学时对西湖八景作简单的介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学生没放开,老师也没放开,没能达到活而和谐的境界。我想这主要原因在于我的教学思路不够清晰,问题多而乱,使学生回答得也杂而散。如果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紧扣课题,问"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抓住青年画鱼的句子进行感悟,体会到句子意思是说青年鱼画得像真的一样。
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像呢?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青年认真观鱼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这样条理会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学生回答得散乱,师花很多时间去引导了,从而也能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