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学反思小班简短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我们班孩子在刚开始,感知图形的颜色时候,他们还是区分的比较好的,可是在接下来感知形状的活动中,有许多小朋友把形状和颜色混在一起了,对于图形的形状搞不清了。
我们班的小朋友他们能够分辨清楚圆形和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难一区分,后来我一一给他们讲解,他们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许由于小班幼儿入园才几个月,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还没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所以对于进行游戏活动的材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参加活动,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过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虑不周,而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只是活动的设计上还得动一番脑筋,有待改进。
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经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因天气原因,在晨间活动中,我们安排幼儿进行桌面玩具活动,一开始,大家玩的都很好,每人都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组合拼搭,这时瑞瑞跑过来对我说:"老师,甜甜咬我",我一看,瑞瑞的小脸上被甜甜咬了一个明显的"牙印",对于这样的"投诉"我们也多次和她们的家长进行了交流与沟通,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办法来帮助她们克服身上的不好的习惯。
案例分析:
甜甜属于外向型的小女生,但也特别的喜欢被人宠爱,每天总是抱着老师和妈妈,不肯放手,老师走到哪,就跟到哪,但在活动中,确非常喜欢咬小朋友,对于自己的"东西"格外小心,不许别人碰触。
教育措施(教育效果)
1、与家长沟通,请家长配合我们,在家多督促教育孩子,告知孩子咬人是不对的。
2、告知家长,孩子可能处于"口欲期",可以在家中让幼儿用一些满足咬的替代品,如磨牙棒等。
3、教师应为孩子创设和谐的游戏活动空间,避免孩子情绪太易激动而发生争执咬人事件。
教学反思:
孩子爱"咬人"是二三岁幼儿常有的行为,也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但孩子真的是故意的还是生理上不由自主去"咬",这些都要从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寻找孩子爱"咬人"的根源。
分析孩子爱"咬人的"根源:
从生理上说,孩子在2—3个月时会有一个"口欲期",在这一阶段,孩子会通过口咬去接触外界事物,从而获得一种满足,如果这时,家长阻止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在二三岁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孩子会养成"爱咬人""爱啃指甲"的行为,有时成年后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三岁的幼儿还处于模仿期,情绪很不稳定,易激动,当甜甜与别人挣抢玩具时,自然的就习惯用"咬"去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这类问题时,可以先从分析幼儿生理心理的年龄特征为出发点,再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
《含羞草》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通过含羞草在一年四季中与月季花、荷花、菊花、红梅树的对比,使它从得意到含羞,正确认识了自我,得意草也因此更名为含羞草。作者通过这样的写作方法,同时把月季花、荷花、菊花、红梅树的特征也写得清请楚楚。当然,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也就不写自明了。
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主要抓住字词和阅读教学展开,通过学生朗读体会,语言的训练,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字词教学,各有侧重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习了好多识字的方法,到如今,他们已具备较强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本册教材虽然仍有相当大的识字量,但这种识字与一年级的识字有着本质区别,学生完全可以凭着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和识字能力自主识字。而且,二年级的教学重心已逐步由识字向阅读过渡,识字是为了更好地阅读,所以,本课识字的途径主要通过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把识字与学习课文结合起来,在字音、字形、字义方面各有侧重地展开教学。如:“婀娜多姿”的“婀娜”两字,学生很容易读错,在教学时就注意正音,开一列小火车读一读;“寒碜”的“碜” 单个字读的时候读第三声,而组成词的时候读轻声,说说它的反义词,理解它的意思;“翠”这个字上半部分的羽字头,和“羽毛的羽”写法不一样,因此重点进行书写指导;“色彩斑斓”一词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懂得它写出了花的颜色灿烂多彩; “不畏严寒”则在理解“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解决。
二、朗读中理解与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道德情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引读、总结时的朗读等等。我们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现。通过这样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出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 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重视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我还重视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处的说话练习,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1——5节时,我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含羞草为什么常常自我陶醉、得意洋洋?还要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帮助学生理解之所以称它为 “得意草”的原因;又如:在教学6——9节时,要求学生用“什么季节,得意草和谁相比,觉得怎么样”的句式,感受得意草由得意转变为羞愧的经过;还要学生通过想象说话,理解菊花的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最后要学生利用积累的词语介绍自己喜欢的花。总之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想象、说话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能在课堂中使学生学到一点知识,发展一点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个性、张扬个性。
但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加上自身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也有限,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合理,显得前松后紧,也正基于这个原因,朗读也不够尽兴;另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学的内容过多,也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显得更为紧张。我想,舍得放弃,合理地设计训练点,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等,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生活化,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有益于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洗洗鹌鹑蛋》就取决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正好适合于我们正在开展的主题,鸡蛋是孩子们经常看到的,也经常吃到的,但却很少有机会去真正的观察、了解它。活动中,我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让每位幼儿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观察、尝试等活动,让幼儿感知鸡蛋、鸭蛋、鹌鹑蛋的不同,以及蛋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知道吃蛋对身体有益。在过程中,不仅激发幼儿对探索蛋的兴趣和欲望,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使幼儿的学习性、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能够说出蛋的基本特征、,能够正确区分出鸡蛋、鸭蛋、鹌鹑蛋。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并给鹌鹑蛋洗澡。为此,我首先出示鹌鹑蛋妈妈,为幼儿制造一个情景,鹌鹑蛋妈妈很伤心,自己的宝宝脏脏的,有什么办法能让鹌鹑蛋妈妈开心,让宝宝变的干净一点。为此,孩子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分别说着自己的想法。对啦!给鹌鹑蛋洗澡,孩子们想到了这个办法,于是,我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清水,问问孩子们是否能洗干净,孩子们都说能。随后我请幼儿动手为鹌鹑蛋宝宝洗澡。通过孩子们的清洗,发现并没有洗干净,于是我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白醋,请幼儿闻味道,说说这是什么?这下我问孩子们能不能洗干净,有的小朋友说能,有的还说不能,我就请幼儿再一次进行探索,结果,不出一会儿,就听到有的孩子在说:“老师,我把蛋宝宝洗干净啦!你快来看!”不一会,同样的话又从其他小朋友嘴里传出来。孩子们都兴奋的不得了。通过这几个环节,我想,孩子们已经喜欢上这种探索、发现的科学小实验。既让幼儿增强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也发展了孩子的多种能力。
本次活动,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各个环节从易到难,步步递进。当然,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在为孩子们准备清洗的碗时,由于准备的不充分,导致幼儿5个人一个碗,在洗的过程中,造成了幼儿的拥挤。在引导幼儿对蛋宝宝进行清洗时,没有首先提示幼儿清洗时要小心,轻拿轻放,也导致了幼儿在拿鹌鹑蛋清洗时,直接捏碎了蛋宝宝。这些都是以后要注意的地方,科学活动是非常严谨、认真的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对我有所进步,在今后的科学活动中能够积累经验,继续进步。
今天我在教研组中上了开学以来的第一堂公开课,心里比较激动。由于是借班上课更是让我不知所措。但是我活泼开朗的性格还是让我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了,小5班的小朋友还是比较配合的,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的快乐。就这样我的一节课很顺利的下来了,本来以为小班的音乐课还是很难把握好的,因为幼儿都比较兴奋激动,喜欢乱跑,有时候还要收不回来。还好课很顺利的上下来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我们组的前辈们给我提出了以下几点:
1、《我是棉花糖》是歌唱活动,我的开始部分时间过长了点,侧重点不明显。应该在幼儿学唱歌曲部分适当可以再丰富点!
2、第一部分时,教师在引导幼儿做棉花糖的时候,可以让幼儿适当的学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为下面歌曲内容做铺垫。
3、在唱唱棉花糖部分,教师和幼儿集体唱完一遍后,教师可以适当的请几位能力强的小朋友上来表演。
4、在最后结束处,幼儿变动作时,可以让幼儿定住造型,这样会更加完美。
哈哈!加油相信在前辈们的指导下我会变的越来越棒!
古人强调:[]“善诱者,善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变“学会”为“会学”。是啊,有效地引导宝宝,才会让宝宝更快、更好的接受,学起来也会更顺畅、容易。
午餐的时间到了,每每到了这个时刻,也是教室里比较“热闹”的时刻,只见地上、桌上“种满了”饭粒,老师也在“喂饭”、“打扫”、“维持常规”中忙碌。因此,为了让宝宝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我改变了“策略”。在快要用餐的前5分钟,我便向宝宝们“打预防针”了,提醒宝宝们吃饭时要右手拿勺,左手扶好碗,一口饭一口菜,把饭菜全部吃到肚子里。并告诉宝宝吃饭时,要注意不要把饭菜掉在地上、桌上,做个讲卫生的好宝宝。尽管我天天提醒孩子们正确的做法,但总会有“突发意外”事件,要么这个宝宝不小心把饭翻在了地上,要么有宝宝边吃饭边掉米粒,桌子上面“躺了”好多剩饭剩菜。如何帮助宝宝更好的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呢?我一直在思考,终于,我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那就是在宝宝吃饭时,虽然我一直向宝宝强调如何正确拿勺吃饭以及注意的事项,但总感觉少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椅子往前挪,身体靠近小桌子!”在用餐时,再怎么好好吃饭,身体离桌子很远,也不会使桌上干干净净啊!找到了这个难题根源,接下来就好办了,因为,我发现孩子们对开汽车很感兴趣,在即将用餐的时刻,我会引导宝宝坐上小汽车,并“系好安全带”。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让宝宝能“椅子往前挪,身体靠进小桌子”,同时,我还引导宝宝如果发现饭菜掉在桌上、地上时,赶紧捡起来放在桌子中间的吐司盘中,这样天天引导,在过了几天后,我发现宝宝在用餐方面进步很大,饭粒掉在桌上的现象减少了很多。
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相信,我们宝宝一定会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