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课后教学反思优秀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女娲补天》课后教学反思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篇1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陷”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因此我出示配了声音的'图片,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这节课的遗憾之处是因为赶时间,给学生的练读时间较少,学生的朗读感情不够。如在学生朗读描写灾难的句子时运用赛读的方式,并及时进行评价,孩子们的朗读会更好些,也不用浪费那么长的时间。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给学生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篇2

《女娲补天》是一篇自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能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婚。三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思路

一、导入

通过复习第四单元前三课神话故事,导入新课《女娲补天》。

二、新授

解决会认字问题。先学生自读,接着以“开火车”的形式展示,最后去掉拼音集体认读。

根据“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方法来简单概括课文。

分析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进入课文并从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析女娲的人物形象。

三、总结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女娲不顾危险补天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女娲具有不怕危险、为民造福、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

课后反思

在授课后,我已经找出了我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在生字词解决上。当处理完会认字之后,应紧接着处理词语及成语的释义,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接着对于课文内容的讲解,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大多数学生不能直接回答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设置问题太多,而给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的时间太短,因此导致课堂上学生回答不出问题,课堂氛围不活跃的现象。最后,在讲解“天塌前”与“天塌后”的区别时,课件出示“对比”修辞手法,但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及时让学生思考,体会使用对比手法的好处。在这个环节应细致地处理句子的对比手法。

经过这次公开课以及课后听课教师评课活动,我受益匪浅。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抓住重点,同时掌握教学方法,迈向名师。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篇3

《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大胆的想像,同学们不但喜欢读,而且在课堂上还就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习,学习气氛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小组互学环节当中,有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就故事内容提出问题。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小展示进行的扎实有效,并且最后把学习成果和问题展示了出来。

在大展示环节当中,水仙组提出的问题是:“女娲补天用的是五块不同颜色的石头,还是许许多多块不同颜色的石头?”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五块颜色不同的石头,根据是课本的插图女娲手中拿的是五块石头;有的同学却有不同的看法,说女娲补天找了许许多多五种颜色的石头,依据是课文中第三段的句子:“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这句话中说的是“缺少一种”而不是缺少“一块”纯青石。同学们就这样的想法相互质疑,相互补充。其实我知道在神话故事中,这样的争论意义不大,而且我的看法倾向于是许多块石头。但是这样的想法我在课堂上丝毫没有暗示引导,目的就是让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课文自圆其说,培养大家探讨、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玫瑰组的问题是:“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yě)炼(liàn)。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这液体为什么没有渗入土里?针对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说液体太稠了,不能像水那样渗入土里面;有的同学说就像水池里面的水一样,有一部分已经渗下去了,大部分留在池子里面。这些在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解释说明,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学会思考解决问题了,我因此感到十分欣慰、十分高兴。

在展示的成果当中,几个小组都是这样的意思:“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勇敢补天,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学生不但了解了故事情节,还从中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真是难得,这样的成果我以为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故事中大胆丰富的想像手法,这节课讨论中没有涉及,在下一节课的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讨论学习。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神话故事;抓住中年级学生年段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把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课堂重要内容,嵌进教学各个环节,使学生逐步构建起概括、复述等语言交流技能的学习框架。

1、了解神话故事基本特点,构建学生神话故事的基本框架。我根据学生喜欢神话故事的特点,出示一组神话故事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感受、认识传统文化,同时,发现神话故事与一般故事的区别。通过了解女娲一些资料,比如女娲的外形是人头蛇身,会造人和补天,树立女娲神的形象,为体会文本神奇之处做准备。

2、在词语检查的过程中学习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课文内容,构建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把书读厚,由词带出句子;把书读薄,根据句子、段落内容概括出相应的词语。学生在语言的转换中能力得到培养,素养得到提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第一,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出示相应的句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对难读的句子进行了朗读指导。第二,根据句子或段落描写的内容概括出“天崩地裂”、“炼石补天”等词,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锻炼。尝试进行批注,这是很好的学法渗透。第三,根据各自然段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又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跳一跳达到的。

3、学习“天塌地陷”部分,构建中年段学生的读书方法。

我主要是抓住课文两处语言特点,一是文中四个叠词的运用。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这些叠词运用的好处,自然、有效。二是文中有一些同偏旁的词语,其中 “围困和挣扎”比较有代表性,让学生利用这个语言特点去体会语言背后的意思,在老师的范读下,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天塌地裂的可怕。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天塌地陷的可怕。

4、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课文第一部分,构建起学生复述课文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想象,复述第一自然段,描述“可怕”的场景。学生在转换语言的过程中,把神话故事真正读进自己的心灵。为下一节课讲述全篇课文做准备。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不够到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还有待加强。但总体而言,我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并结合八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及教学实践,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获的境界。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篇5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谈话导入后,我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和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先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课文中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鼓励他们先自己解决,弄不懂的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互相讨论弄懂。我发现这是一篇学生非常爱读的神话故事,整个教学中,学生的心都被女娲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等光辉形象深深地牵动着。

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如“天塌地裂”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学生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仍然比较空洞。此时我出示的一组相关的图片和声音,帮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示的句子以及课文人物的情感。再如“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虽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见过,但是感受不深,这时,我搜集并出示“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的图片,学生被美丽的图片迷住了,在一阵阵“哇!“好漂亮啊!”的啧啧赞叹声中,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等词,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为女娲的神力而惊叹,学生就能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读好课文。

此时,学生也能有感情地朗读了。但我总感觉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到位。于是,我顺势而导,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例如:“他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这里的“找啊找啊”蕴藏着女娲寻石的艰辛,可仅凭文字学生无法深刻领会,朗读时也就淡而无味了。我说:“女娲为寻找纯青石爬山涉水、历经艰辛,我们来想象一下,女娲找了哪些地方?到底是怎么找的呢?”接着出示填空练习,让学生填空把女娲找的过程补充完整,丰富女娲的动作,让学生在细节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思考片刻后,一只只小手便纷纷举了起来。

同学们说得很精彩,这一生成让课堂更鲜活。想象说话后再来朗读这句话,那语气中、表情中便渗透着对女娲寻石的艰辛的深入领悟,读得入情入境,别有一翻风味了。看来,适当的补白有助于学生能更深刻的领会其内涵,促使朗读更精彩。

最后,我联系《西门豹》,进行学法总结:“《西门豹》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的品质?而《女娲补天》又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这样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习作中注意细节指导,真正做到从课文阅读习得习作方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