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性,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多的特点,接下来给大家带来高一化学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从心态上来看,有一种成人感,认为自己长大了,是成年人了。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化学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俗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再加上刚放完假,学生的心态是放松的,认为好不容易中考完了,进入高中可以放松一下了。但是,这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刚好相反,必修1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作为一个和初中教材衔接的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在两个月的大假后把初中的知识捡起来,紧随其后的第二节就是整个高中化学的一个难点——“物质的”,而这一个难点的学习,放在高中一开始,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对化学的畏难情绪,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所以,对于新高一学生的心态的转变,怎样适应高中的学习,掌握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在高一一开始就应该先让同学们有所了解的,心态转变了,方法掌握了才能进入高中学习的角色,将难点一一解决,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激发他们与老师互相交流的热情,以便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性,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多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但是,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样往往超出了新教材预定的课程授课时间,造成课时不够,节奏加快,这样使得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所学知识,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哪能谈得上实际运用于解决相关问题?我认为处理好以上的问题主要在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突出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重点、难点,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最急迫的问题。同时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也是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比如,必修1几种重要的元素化合物中“溴、碘的提取”,如果采用讲授的形式,课程内容较枯燥,不如改成探究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边探究,边对比总结,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化学实验思维,又使得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在公开教学后,效果非常不错,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学生的基础巩固也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加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 我们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到这些问题: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的习惯等。因此,教师何时、如何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巩固等工作也要当作备课重心。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其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课前导学案的制作是至关重要的,导学案教学是我校课改模式的重要部分,它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因材施教,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的变化,及时的改变学习策略,安排课时内容,准备相应的课后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导学案的内容体现为两方面,课上知识点的梳理及课后的巩固练习。导学案的主要任务,第一,帮助同学们预习并理清课堂思路,重难点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在课堂上重点聆听,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第二,在课上,学生只用做重点知识的填写,节省了大量抄笔记的时间,在如今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前提下,能有效地增加每节课的课堂容量,导学案使得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理解而不是抄写;第三,针对当时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课后巩固练习,有的放矢,查漏补缺;最后,导学案还能及时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
通过导学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化学方法,夯实高一学生的化学基础,为高二选课打好铺垫,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认真处理好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对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我认为只要抓住了高一,也就抓住了整个高中。
初中高中课难于衔接是由于教材、学习方法及课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化学用语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的关系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化学计算能力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要求介绍
二、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教改后高中的化学虽然整体内容略有减少,但却更注重实际知识的应用,化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整体难度并没有降低,而是有所增加,尤其是高一年级,新课改后,在高一化学新教材中几乎安排了中学化学中全部的知识模块。
新教材重实验,利于探究性学习,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无高三经验老师因为对旧教材不熟悉,使得他 我个
三、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意识”
探究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方法,与探究式教学方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传统教学方法也不排斥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和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说出现象,做出结论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方法。
在这近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自己深深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双面过程,让学生活动占主导地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帮助。因为现在高一学生学科多,学习负担重,大多数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点和所讲过的典型方法遗忘现象比较严重。例如,高一化学第二次月考,有一道书里四个方程式试题,方程式是课本及练习中常出现的,是送分题,而得分并不高。这说明学生课后没及时巩固,因此要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认真处理好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一味减少知识点,删减有价值的内容,实践教学与专家的设想出现了矛盾,我了解到很多学科存在这个问题,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更有深入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学生的实际。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备课是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用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尽量把一堂课上得充实些。
很多学生学习后,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知识点不理解,通过批改作业及与个别同学交谈得�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而是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级分化。要通过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如习题课,讲解试卷,练习册等,发现相似,寻找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平时训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本节主要是介绍碳族元素的另外一种代表元素——硅。在新课标当中,有着跟以往教材明显区别的地方,这就是淡化了硅、二氧化硅、硅酸盐等物质的化学性质,仅仅简单的介绍了二氧化硅作为酸性氧化物的共性和特性以及作为硅酸盐的代表——硅酸钠的基本的化学性质。其余更多的篇幅是介绍这些物质在生活上的应用,特别是在今天一些热门的行业以及新兴的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教材知识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体现新课程化学教学理念,用明暗两条线索将整个导学过程(教学过程)有机串联起来,明线是“从生活走进化学,发现并感受化学之美”,与之并行的暗线是“用途反映性质,性质决定应用”,始终将相关二氧化硅、硅酸钠及硅酸知识的学习和各种水平、方法的训练和培养置于由各种素材有机组织起来的优美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除了直观感受图片的美、相关物质的外形之美和实用之美外,通过记一记、想一想、写一写、试一试等教学措施或环节的推动,学生主动构建相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方面的知识,发现并深刻感受到化学物质的形态美、结构美、实用美及化学知识中蕴含的人文之美。整堂课从“探索化学之美”开始,以激励学生创造美结束,首尾呼应,体现化学之美。
本节课还有一些创新的尝试,如以“素材→情境→知识构建”的流程来组织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有翻转课堂的影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行小结,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存有的不足
1.因为是在普通班上课,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估计不足,虽然教材挖掘到位,知识点衔接合理,但是学生的激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导致有些地方启而不发,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一定情境之下的互动,光有精彩的教学设计是不够的,还有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来确定教学内容的多少及深浅、设置教学环节,教师必须在调控课堂节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好的策略和措施。
3.教学互动、时间把握还有欠缺。引导学生、知识过渡不够灵活。只有充分做好“以学定教”,才能教得轻松、学得轻松,才会有教师教得好学生也学得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本课时是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本章位于元素周期律知识之前,是整个高中阶段中较为全面、详细地学习和研究一族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章。因此,这一章是后面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关于卤素性质的内容,是通过氯气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的介绍,及与其它卤素性质与氯气性质的比较,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地、客观地展现这一族元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所以说,氯气的性质和用途是认识卤素性质,进而建立“元素族”这一概念的入口,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生虽然学习了《金属元素》一章,但是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还没有完全形成。学生习惯灌输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注意应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缺乏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加工处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缺乏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不能很好地用联系变化的观点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转眼间20xx-2015学年度上半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这半年工作任务比较重,担任高一四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我在教学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迫使我更认真的去思考如何才能搞好课堂设计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工作上,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心态,我认真地备课,注重了解学生的听课感受,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课堂设计;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跟同事共同商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具体来讲,
一、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
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2、认真积极听课
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有理论知识还不行,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这一点,我尽可能去听课,课后认真总结他们上课的优点和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半学期以来,发现听课后认真总结,对自己的备课、上课有很大的帮助。
3、深入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对原有知
时,学生连一个氧原子有几个电子都不知道,原以为是学生对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掌握得不好;经过了解,才知道初中化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这就能够做到及时补缺、补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将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4、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在高中化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该学生更多的“事实”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来,我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让他们发现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是有气体放出和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从而得出结论:钠不能从硫酸铜
溶液中置换出铜来。这样既使学生走出钠可以置换出任何金属的误区,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早已不再局限于常规的“黑板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各科教学形式极大发展。尤其是我们学校的三人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教学,更是非常的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带动了学习的热情。我紧紧抓住这一变化,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气体摩尔体积》时,我提早准备,制作了一个比较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实施后发现,采取三人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大大增强,进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
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课后的教学答疑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辅导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某个问题被集中地提出,我就会马上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哪个知识点教授得不够清晰,并在下
在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遇到各种疑难,除了自己解决,我还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以求不断进步。但是,我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我一定得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加强优势,改进不足,力争有更大的进步。
在教学进行到第一学段后,本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了回顾以后,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学生学习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氢气的性质与反应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习,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这一点在这次的考试中有反映,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备课组中各老师早有预计,所以将这次的学段考试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给出,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考试结果在预料之中,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轨道。
3.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有遗忘的情况。考试中,要求学生对课堂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描述、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氯化银沉淀颜色、氯离子的检验等题,这些题在历届的学生考试中属于送分题,但在本次考试中,能答对的同学并不多,这些问题我们还在课前做过提问的,但时间一长学生全忘记了。这可能与一周只两课时教学时间,还常被一些活动冲掉课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习与巩固,反而把时间花在那些形式多样的学习上,如研究性学习、课外调查采访、资料的收集、综合实践、图片的采集等活动。“十一”黄金周过后,我问过一些同学,在那段时间做过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说在做综合实践活动,没怎么学习。
4.学生学习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习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5.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我了解到很多的学科存在这个问题,专家可能 其实这个说法我不赞成,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地方学生的实际。在声音四起时,专家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做出调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参考中有些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有时花三个课时才能完成,还没有加入其他的内容或要求。因为一些内容的教学的实验条件有限,有时实验要几次成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贫乏而无法有效地展开;有的课节,只完成书上提到的实验就下课了,可教材中还围绕这些实验有交流与讨论、有知识拓展、概念的建立、还有探究,我迷惑,这能完成吗?这是有教学经验的人设计的吗?而教学的课时是很紧的,虽然专家都说一线学校不会只开设四十课时给每一个模块,但学校又是在“忠实”于新课程的一切形式,这还有解决的途径吗?我困惑。
以上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教学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
20xx年9月——20xx年7月担任高一年级2个班的化学课。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虽然化学属于理科,但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当前学生因受应试教育的长期约束,课堂上习惯温顺的接受。为了改变现状,国家出台了新一轮的课程标准,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良好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前提。
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不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够有机会创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仍是学科立足的根本!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需要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感受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感觉化学知识点零散、细碎、易学、易懂,但日久易忘,而在探究过程中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又束手无策,这些问题都与各知识点间互相封闭,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有关,也就是说,学生大多没能构建出良好的知识结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中学化学各个知识点间纵横交叉,相互联系;点可连成线,线可连成面,面可结成网,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整体知识结构这一特点,可以使用图示法将零散、细碎的知识有序化、网络化。
我们通过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新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贯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的化学课程力图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倾向,强调科学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新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新栏目,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实验”,“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等。利用一些栏目,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实验探究和合作性学习从三个维度上培养学生发现化学问题,努力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不同问题的侧面和解决途径,对知识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
良好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前提。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问题意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可以从几方面创设展示化学知识形成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面临新的,有待解释的化学现象或事实。:利用生活中熟知的化学现象,鼓励学生分析。通过实验操作中的现象,质疑产生现象的原因。为学生提供似乎无法解释的"两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
[案例]:以苯的结构探究为例
(1)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苯,经过40年的科学探索,才有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苯的结构假说(提供背景材料)。
(2)已知苯分子C6H6,根据C四价原则,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苯的结构假说(基本上是直链状)。
(3)乙烯为什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碳碳双键)
(4)按照同学们设想的C6H6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吗学生实验探究(不能)
(5)那么苯的结构应该怎样(提出"两难"情景)
以上问题环环相扣,台阶明显,使学生不断的产生化学问题,并最终得以解决。
3、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要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打开思路,勤于思考,敢于探索,才能不断发现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
4、汇集身边的化学知识,养成提出化学问题的意识
长时间咀嚼米饭为什么有甜味?煮熟的鸡蛋能溶于水吗?为什么变性了人吃了还能吸收营养?你见过鸡蛋壳里蛋白或者是蛋黄流出吗?你吃过咸鸭(鸡)蛋吗?为什么食盐能进入鸡蛋内?久置的咸猪肉为什么变黄有哈喇味?这些几乎是同学们每天身边都能遇到的化学问题,能提出来并加以解决,再辅以教材上的内容,实际上糖类,蛋白质,油脂的性质就基本上掌握了。
5、发挥化学学科特色,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化学问题意识
戴安邦先生曾经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素质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案例]在一次实验中,某学生做银镜反应实验时,因心急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结果得到黑色沉淀,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一组问题:
1)本反应中起到氧化作用的是什么微粒(Ag+)?
2)银镜反应为什么要配制银氨溶液(Ag(NH3)2OH)?
3)配制银氨溶液时为什么用稀氨水和稀的硝酸银溶液?
4)为什么用热水浴?
5)用酒精灯等加热该反应发生了吗?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交流的学习习惯。
6、遵循教学论原理、控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趣引思。
(1)消除心理障碍、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差生不敢问,因为一旦问了就表示没学会、没听懂,轻则遭到同学讥笑,重则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优等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这样就造成了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向学生做了解释: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你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又可以锻炼你们的求异思维和超前思维。差一点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如果真有问题,没学会,不要有顾虑,人的思维是有差距的,有问题很正常;都没有问题才不正常。
(2)构筑民主平台、开放实验,诱导思维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自圆其说;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复习课上,根据知识点,教师设计一些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诱导思维,培养实验探究能力。例如,设计“鉴定某混合气体由C2H4和SO2组成”、“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是SO2 、CO2 、H2O”等。
(3)巧设错例,引导深思。探究教学中,如果教师精心设计错例,然后公开“诊断”为学生提供一个显示自我价值的舞台,会刺激学生深入思维,找出错误的根源。通过集体讨论,公开“诊断”,获得知识、方法,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浓硫酸、浓硝酸的性质时,教师可提问“稀H2SO4滴在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浓H2SO4 、浓HNO3滴在紫色石蕊试纸也变红?”让学生公开“诊断”,通过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4)以答引问,拓宽思维。因为知识的连续性,一个课题的完成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新问题的开始。教师可以在总结该课题的结论时适时拓展,创设下一个相关问题,从而推动探索教学继续进行。例如,学习完“Al3+ 、AlO2-、Al(OH)3”(铝三角)的相互转化,向学生布置了查寻“铝元素的危害及进入人体的途径”的课题。当师生交流总结该课题后,教师可及时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降低实验室废水中铝元素的含量”。课题从与人密切相关的环保出发,以设问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探索欲望:课题推陈出新,延续了探索活动,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5)以问代答,启迪思维。探究教学法认为,教师职责不仅仅只限于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和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对学生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可通过设计一个相关问题在学生独立完成情爱课题时,问题的答案将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提示作用,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学完浓硫酸后提问学生“如何鉴别一瓶硫酸是浓H2SO4还是稀H2SO4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鉴别方案,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对提出的每一个实验方案进行评价。通过多角度提问和开放性问题启迪了学生地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6)实施成功教学
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纵观国内外的各种探究教学模式,一般可分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可见,发现问题,科学创设问题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要问在有疑之处。“疑”就是对某个问题学生急于要了解它,但用已学知识或在现有思维基础上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现象。“疑”是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内驱力,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能破坏学生心理上的平衡,促使学生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改变,并重新组成认� 此时学生处于求知欲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可在精神上极大地获得满足,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氯气与水的反应》的教学中,可顺着学生心中的疑问设计如下的探究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氯水中何种物质起漂白作用的欲望。教师演示实验:出示一瓶黄绿色的氯水,将红色纸条放入氯水中。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氯气有漂白作用,有的学生说氯水有漂白作用。问:究竟是氯气有漂白作用,还是氯水有漂白作用?试设计实验来说明。学生纷纷提出设计方案。根据学生的设计,教师演示:把一端浸湿的红色纸条放进一瓶干燥氯气中。由实验现象,学生得出结论。问:为何氯气无漂白作用而氯水有漂白作用?学生推理:这说明氯气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氯气与水反应后生成哪些物质?哪种物质具有漂白作用?要求学生在阅读有关材料后,设计一系列实验证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而其具有的漂白作用是由于生成次氯酸的缘故。问:是否所有的氯水都有漂白作用?新制氯水可以,久置氯水不行。为什么?久置氯水无次氯酸存在。问:为何次氯酸有漂白作用而盐酸无此作用(启发学生用氧化还原观点分析其原因)?这种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既能在学生意识中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愿望,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又能在学生思路堵塞时起到点拨的作用。
(2)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冲突,成为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就近启导”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完《化学2》的《有机化合物》之后,要求学生书写CH2=CHCH(OH)CH2COOH与溴水、金属钠、NaOH溶液、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题集烯烃、醇类、羧酸类于一体,综合性强、难度大,学生较难解答。于是我设计如下的铺垫台阶,就近启导。
① CH2=CH2与溴水的反应(加成);
② CH3CH2OH与金属Na的反应;
③ CH3COOH与金属Na、NaOH溶液、Na2CO3溶液的反应。
经过如此多角度、螺旋上升的启导和铺垫后,学生不难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问题要有启发性。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问题意识。启发性问题要有足够的条件,难度要落在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内,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讲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教师如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学生回答难度较大。教师可就这一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②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③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④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⑤综合②和④两点,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这样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强化理解,提高思维能力,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正式在我们省拉开了序幕。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笔者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如:苏教版必修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其延伸内容出现在选修教材《实验化学》。
面对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俗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化学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化学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物质的分散系”一节的新课引入中,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时进行如下设计: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均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
悬浊液:(如:泥水) 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
和学生一起总结: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
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
教师进一步指明: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的分散系作浊液;10-9 ~ 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9 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我们结合我们福建省特别是我们南安地处东南沿海的地理优势,从介绍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入手,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 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 前面提到的,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反思,可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得到有志于钻研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的同行的指点。
第五篇: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在教学进行到第一学段后,本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了回顾以后,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学生学习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氢气的性质与反应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习,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这一点在这次的考试中有反映,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备课组中各老师早有预计,所以将这次的学段考试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给出,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考试结果在预料之中,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轨道。
3.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有遗忘的情况。考试中,要求学生对课堂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描述、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氯化银沉淀颜色、氯离子的检验等题,这些题在历届的学生考试中属于送分题,但在本次考试中,能答对的同学并不多,这些问题我们还在课前做过提问的,但时间一长学生全忘记了。这可能与一周只两课时教学时间,还常被一些活动冲掉课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习与巩固,反而把时间花在那些形式多样的学习上,如研究性学习、课外调查采访、资料的收集、综合实践、图片的采集等活动。“十一”黄金周过后,我问过一些同学,在那段时间做过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说在做综合实践活动,没怎么学习。
4.学生学习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习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5.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我了解到很多的学科存在这个问题,专家可能 其实这个说法我不赞成,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地方学生的实际。在声音四起时,专家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做出调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参考中有些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有时花三个课时才能完成,还没有加入其他的内容或要求。因为一些内容的教学的实验条件有限,有时实验要几次成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贫乏而无法有效地展开;有的课节,只完成书上提到的实验就下课了,可教材中还围绕这些实验有交流与讨论、有知识拓展、概念的建立、还有探究,我迷惑,这能完成吗?这是有教学经验的人设计的吗?而教学的课时是很紧的,虽然专家都说一线学校不会只开设四十课时给每一个模块,但学校又是在“忠实”于新课程的一切形式,这还有解决的途径吗?我困惑。
以上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教学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
20_年9月————20_年7月担任高一年级2个班的化学课。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虽然化学属于理科,但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当前学生因受应试教育的长期约束,课堂上习惯温顺的接受。为了改变现状,国家出台了新一轮的课程标准,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良好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前提。
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不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够有机会创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仍是学科立足的根本!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需要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感受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感觉化学知识点零散、细碎、易学、易懂,但日久易忘,而在探究过程中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又束手无策,这些问题都与各知识点间互相封闭,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有关,也就是说,学生大多没能构建出良好的知识结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中学化学各个知识点间纵横交叉,相互联系;点可连成线,线可连成面,面可结成网,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整体知识结构这一特点,可以使用图示法将零散、细碎的知识有序化、网络化。
我们通过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新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
"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贯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的化学课程力图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倾向,强调科学过程与方 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从而促进学 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新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新栏目,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实验”,“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等。利用一些栏目,设置一定的 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实验探究和合作性学习从三个维度上培养学生发现化学问题,努力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不同问题的侧面和解决途径,对知识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
良好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前提。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问题意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可以从几方面创设展示化学知识形成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面临新的,有待解释的化学现象或事实。:利用生活中熟知的化学现象,鼓励学生分析。通过实验操作中的现象,质疑产生现象的原因。为学生提供似乎无法解释的"两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
[案例]:以苯的结构探究为例
(1)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苯,经过40年的科学探索,才有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苯的结构假说(提供背景材料)。
(2)已知苯分子C6H6,根据C四价原则,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苯的结构假说(基本上是直链状)。
(3)乙烯为什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碳碳双键)
(4)按照同学们设想的C6H6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吗 学生实验探究(不能)
(5)那么苯的结构应该怎样 (提出"两难"情景)
以上问题环环相扣,台阶明显,使学生不断的产生化学问题,并最终得以解决。
3、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要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打开思路,勤于思考,敢 于探索,才能不断发现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
4、汇集身边的化学知识,养成提出化学问题的意识
长时间咀嚼米饭为什么有甜味 ?煮熟的鸡蛋能溶于水吗? 为什么变性了人吃了还能吸收营养? 你见过鸡蛋壳里蛋白或者是蛋黄流出吗 ?你吃过咸鸭(鸡)蛋吗? 为什么食盐能进入鸡蛋内 ?久置的咸猪肉为什么变黄有哈喇味 ?这些几乎是同学们每天身边都能遇到的化学问题,能提出来并加以解决,再辅以教材上的内容,实际上糖类,蛋白质,油脂的性质就基本上掌握了。
5、发挥化学学科特色,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化学问题意识
戴安邦先生曾经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素质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案例]在一次实验中,某学生做银镜反应实验时,因心急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结果得到黑色沉淀,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一组问题:
1)本反应中起到氧化作用的是什么微粒 (Ag+)?
2)银镜反应为什么要配制银氨溶液 (Ag(NH3)2OH)?
3)配制银氨溶液时为什么用稀氨水和稀的硝酸银溶液 ?
4)为什么用热水浴 ?
5)用酒精灯等加热该反应发生了吗?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 创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交流的学习习惯。
6、遵循教学论原理、控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趣引思。
(1)。消除心理障碍、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差生不敢问,因为一旦问了就表示没学会、没听 懂,轻则遭到同学讥笑,重则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优等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这样就造成了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 向学生做了解释: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 这样既可以使你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又可以锻炼你们的求异思维和超前思维。差一点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如果真有问题,没学会,不要有顾虑,人的思维是 有差距的,有问题很正常;都没有问题才不正常。
(2)。构筑民主平台、开放实验,诱导思维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 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 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自圆其说;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复习课上,根据知识点,教师设计一些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诱导思维,培养实验探究能力。例如,设计“鉴定某混合气体由C2H4 和SO2组成”、“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是SO2 、CO2 、H2O”等。
(3)巧设错例,引导深思。探究教学中,如果教师精心设计错例,然后公开“诊断”为学生提供一个显示自我价值的舞 台,会刺激学生深入思维,找出错误的根源。通过集体讨论,公开“诊断”,获得知识、方法,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学习浓硫酸、浓硝酸的性质时,教师可提问“稀H2SO4 滴在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浓H2SO4 、浓HNO3 滴在紫色石蕊试纸也变红?”让学生公开“诊断”,通过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4)以答引问,拓宽思维。因为知识的连续性,一个课题的完成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新问题的开始。教师可以在总结该课题的结论时适时拓展,创设下一个相关问题,从而推动探索教学继续进行。例如,学习完“Al3+ 、AlO2-、Al(OH)3”(铝 三角)的相互转化,向学生布置了查寻“铝元素的危害及进入人体的途径”的课题。当师生交流总结该课题后,教师可及时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降低实验室废水 中铝元素的含量”。课题从与人密切相关的环保出发,以设问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探索欲望:课题推陈出新,延续了探索活动,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5)以问代答,启迪思维。探究教学法认为,教师职责不仅仅只限于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 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和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对学生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可通过设计一个相关问题在学生独立完成情爱课题时,问 题的答案将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提示作用,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学完浓硫酸后提问学生“如何鉴别一瓶硫酸是浓H2SO4 还是稀H2SO4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鉴别方案,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对提出的每一个实验方案进行评价。通过多角度提问和开放性问题启迪了学生地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6)。实施成功教学
学 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 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 悦。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纵观国内外的各种探究教学模式,一般可分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可见,发现问题,科学创设问题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要问在有疑之处。“疑”就是对某个问题学生急于要了解它,但用已学知识或在现有思维基础上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 理现象。“疑”是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内驱力,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能破坏学生心理上的平衡,促使学生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改变,并 重新组成认� 此时学生处于求知欲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可在精神上极 大地获得满足,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氯气与水的反应》的教学中,可顺着学生心中的疑问设计如下的探究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氯水中何种物质起漂白作用的欲望。教师演示实验:出示一 瓶黄绿色的氯水,将红色纸条放入氯水中。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氯气有漂白作用,有的学生说氯水有漂白作用。问:究竟是氯气有漂白作用,还 是氯水有漂白作用?试设计实验来说明。学生纷纷提出设计方案。根据学生的设计,教师演示:把一端浸湿的红色纸条放进一瓶干燥氯气中。由实验现象,学生得出 结论。问:为何氯气无漂白作用而氯水有漂白作用?学生推理:这说明氯气与水发生化学反 应,产生了新的物质。氯气与水反应后生成哪些物质?哪种物质具有漂白作用?要求学生在阅读有关材料后,设计一系列实验证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而其具有的 漂白作用是由于生成次氯酸的缘故。问:是否所有的氯水都有漂白作用?新制氯水可以,久置氯水不行。为什么?久置氯水无次氯酸存在。问:为何次氯酸有漂白作 用而盐酸无此作用(启发学生用氧化还原观点分析其原因)?这种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既能在学生意识中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愿望,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又能在学生思路堵塞时起到点拨的作用。
(2)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冲突,成为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就近启导”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完《化学2》的《有机化合物》之后,要求学生书写CH2=CHCH(OH)CH2COOH 与溴水、金属钠、NaOH溶液、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题集烯烃、醇类、羧酸类于一体,综合性强、难度大,学生较难解答。于是我设计如下的铺垫台阶,就近启导。① CH2=CH2与溴水的反应(加成);② CH3CH2OH与金属Na的反应;③ CH3COOH与金属Na、NaOH溶液、Na2CO3溶液的反应。
经过如此多角度、螺旋上升的启导和铺垫后,学生不难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问题要有启发性。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问题意识。启发性问题要有足够的条件,难度要落在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内,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讲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教师如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学生回答难度较大。教师可就这一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②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③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⑤综合②和④两点,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这样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强化理解,提高思维能力,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忌将知识灌输 给学生,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由对比可以看出,3、4班明显落后。79分及以下的人数超过了全班人数的一半以上,一班和其他班可比性较小,此处不做讨论。
一、成绩较差的原因分析:
1、学生基础状况差。目前还存在一批学生基础状况确实很差,他们连常见离子是阴是阳都分不清。其他如化合价、方程式的配平更是一塌糊涂,就连初三时已掌握过的知识也忘得一干二净,这可能和他们只擅长“短时记忆”有关。再者,学生对化学兴趣不浓,平时投入精力偏少,导致了成绩较以往有所下滑,加之基本问题不清,欠账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2、第三章知识点多而散乱不易牢固掌握。
本章主要是元素化合物中的金属部分,包括钠、铝、铁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内容多知识点较为零散,难以系统化,需要加大记忆投入。特别是化学方程式较多,这是必须要背下来的。而多数人不以为然,恰好考试中出现了较多的关于化学方程式的题目。
3、还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不论怎样说,高一化学还是比较简单的,也就是说没有多少难以理解的知识。只要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不断坚持,必将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成绩自是水到渠成。当然,主观上要有克难奋进、乐观向上、孜孜以求的精神,如果还是一味地被动学习,推一下滚一下,可想而知:这怎么可能提高得了成绩!
4、教学没有切合实际落实不到位。首先是将学生高估了,所以课堂教学中速度有点快。重点问题的强调次数偏少,有时学生来不及记笔记。对部分学生而言: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已经开始讲下一个知识点了。由于没听懂,他们逐渐丧失了信心,也失去了兴趣。其次,上课缺乏激情没有活力,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在一种沉闷的气氛下学习,心情难以舒畅,效果打了大大的折扣。还有,平日里与学生交流沟通较少,使得“化学”缺少了“亲切”感,学生索然无味,不愿把时间、精力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来。当然,我自身有懒惰思想作祟,布置的学习任务,没有亲力亲为地“督办”,没有严格要求,不能很好落实,让自觉性差的'学生“自己蒙混自己”过了一天又一天,学习流于形式。
二、应对措施:
1、重视基础。既然高一也是起步阶段,那么就不能追求高难而应该更加重视基础。所以应该减少拓展加深的量而把重点难点再讲细一点、再讲慢一点,个别问题甚至要重三遍四地讲,至少要让大多数学生当堂听懂为止。讲例题时尽量规范解题过程、步骤,给学生以清楚明白的印象。其实,老师的一丝不苟必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多讲一些学习方法。我一直向学生讲的学习方法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四环节”要到位。这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一步一步地进行。当然,这里只有第二环节用时多些,其他如预习也许只要几分钟就够了。只要长期坚持,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的。对于学习态度有问题的学生,还是“攻心为上”多做思想工作,适当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更高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3、落实是关键。一切问题,如果不能落实那就是一句空话。如何落实呢?
第一,作业量要适当,太多了学生头皮发麻干脆照抄了事;太少达不到练习的效果。
第二,严格要求,加大检查力度,不能漏掉一人,教育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少贪玩多学习。
第三,少批评多鼓励,确实要做到不厌其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学习上困难的信心。
第四,多到班上走走转转,多接触学生,平易近人让学生敢于多问,问则细讲,讲则到位。总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
这半年工作任务比较重,担任高一四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我在教学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迫使我更认真的去思考如何才能搞好课堂设计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工作上,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心态,我认真地备课,注重了解学生的听课感受,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课堂设计;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跟同事共同商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具体来讲,
一、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
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2、认真积极听课
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有理论知识还不行,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这一点,我尽可能去听课,课后认真总结他们上课的优点和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半学期以来,发现听课后认真总结,对自己的备课、上课有很大的帮助。
3、深入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对原有知时,学生连一个氧原子有几个电子都不知道,原以为是学生对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掌握得不好;经过了解,才知道初中化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这就能够做到及时补缺、补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将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4、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在高中化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该学生更多的`“事实”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来,我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让他们发现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是有气体放出和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从而得出结论:钠不能从硫酸铜
溶液中置换出铜来。这样既使学生走出钠可以置换出任何金属的误区,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早已不再局限于常规的“黑板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各科教学形式极大发展。尤其是我们学校的三人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教学,更是非常的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带动了学习的热情。我紧紧抓住这一变化,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气体摩尔体积》时,我提早准备,制作了一个比较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实施后发现,采取三人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大大增强,进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
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课后的教学答疑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辅导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某个问题被集中地提出,我就会马上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哪个知识点教授得不够清晰,并在下
在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遇到各种疑难,除了自己解决,我还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以求不断进步。但是,我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我一定得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加强优势,改进不足,力争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