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故乡》教学设计(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一、教材分析: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
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
(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
(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这是本文的重点。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把握起来还较容易的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难点: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第二,引导学生把握“我”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突破难点时,单纯凭借老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应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确不明白时再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教法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法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四、教学步骤
(一)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
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
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教学总结:
通过学习,学生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
第二课时:唱《如今家乡山连山》;画、写故乡等综合表演。
第三课时:唱《故乡小路》,听《乡间的小路》,“唱唱自己家乡的歌”。
第一课时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听歌曲。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5、复听歌曲。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6、演唱歌曲。
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乡间的小路》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
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4、复听乐曲。
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第二课时
一、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7个生字“圣、诞、驯、橇、附、竖、仍”;积累词语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2、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
2、师:谁能介绍一下画面上的人物?(学生交流,结合简介圣诞节)
板书:圣诞老人
3、出示:第一节自由读
师:谁能用文中的语言来介绍一下圣诞老人?
结合学习:“驯鹿”“雪橇”(通过媒体画面了解)
重点注意驯:字音撬:字形
4、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进行小组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自学生字。
(2)边读边思: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
口头填空:
芬兰的大王告诉孩子们,圣诞老人就住在,它能听到;芬兰还有;如今,圣诞老人用。
2、自学情况交流检查:
(1)出示词语:驯鹿雪橇打扮迎接电脑俄罗斯竖着玛尔库指名读、正音;开火车领读;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3)填空交流:
芬兰的大王告诉孩子们,圣诞老人就住在,它能听到;芬兰还有;如今,圣诞老人用电脑。(交流后示答案齐读)
三、品读课文
1、再读第三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声
2、说话训练:
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会对圣诞老人说些什么呢?他们在信中会写些什么呢?(小组交流、班中交流)
3、创设情境(媒体):小朋友我来啦!你们有什么心愿吗?赶快说给我听听吧!
(学生写写后交流)
师:圣诞老人已经听到了你们的心声,相信他一定会想满足大家美好的愿望。
4、指导朗读第三节
过渡:圣诞老人的故乡究竟是怎样的呢?你们想去看看那神秘的极地世界吗?
想读读那些描述它的充满魅力的文字吗?
5、出示课外补充资料,小组内自由阅读
6、阅读后进行想像说话训练:
芬兰人还选了北极圈附近的一个村庄为圣诞老人村。村口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圣诞老人的故乡”。当我来到圣诞老人村,。
7、师总结,师生合作读第五节。
四、课外
1、请学生来说说你的有关节日的资料。
2、向学生出示几个网站,课后自己去查阅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细雨如丝、贪婪、吮吸、伸展、狭长、端午节、桂圆、触到、细
腻、汁水、甜津津、豆腐、虽然、酸味。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杨梅的特点,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的感情。
4、领悟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住作者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重点留心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提问:这个题目包括几个意思?分别是什么?
(这个题目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我爱故乡”,二是“我爱杨梅”。)
(1)“我爱故乡”主要写什么?(故乡)(2)“我爱杨梅”主要写什么?(杨梅)
(3)“我爱故乡的杨梅”主要写什么?(作者喜爱杨梅,看到杨梅就想起故乡,本文借赞美杨梅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并借助自学生字、词。
1、学生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故乡的杨梅?(课文从杨梅树、杨梅果两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
2、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生字、新词。
3、学生借助认识生字,了解字义。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纠正误读音。
(四)读词语,理解词义。
(五)阅读课文,明思路。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本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先总写“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分别从杨梅树、杨梅果两个方面具体描写杨梅,抒发作者对杨梅的喜爱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哪一部分写得详细?为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作者观察细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描写杨梅果用了四个自然段,从形、色、味三个方面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层次分明,特点准确。
(六)学生再读课文,巩固复习。
(七)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按要求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思考:“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呢?
(“我”的故乡在江南,那里是杨梅生长的地方。“我”看到杨梅便会想到故乡,“我”热爱家乡,所以喜爱杨梅。
作者从杨梅树可爱,杨梅果好吃两个方面介绍了杨梅的可爱之处。)
2、文中写杨梅树和杨梅果两部分,哪一部分内容写得详细。
(写杨梅果。作者从形、色、味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描述,内容十分详细。)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填空练习。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______春天的甘露。它们____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____。
2、填好后让学生朗读。
3、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本段有两句话,第1句写杨梅树需要春天的细雨。第2句写杨梅树生长得茁壮茂盛。
4、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所填写的词语“贪婪地吮吸”、“伸展”、“欢笑”这些词语的意思,想一想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贪婪地吮吸”、“伸展”、“欢笑”本是描写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词语,作者采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雨中
的杨梅树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十分惹人喜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5、应该怎样朗读?
应让学生在朗读中注意采用欣赏、赞美、欢快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朗读后齐读巩固。
(四)学习第3至6自然段。
1、指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果?
2、指名回答:形状、颜色、味道。
3、指读第4自然段,本段有几句话?让学生找出描写杨梅果形状的句子读一读。
4、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练习:
(1)杨梅( ),和( )一样大小,遍身生着( )。
(2)等杨梅( ),刺也( ),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 )杨梅那( ),使人感到( )而且( )。
(3)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填空。
(4)作者是怎样观察杨梅果的形状的?
(看到的:杨梅果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感觉到的:放进嘴里,舌尖感到平滑、细腻。)
(5)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亲自品尝“平滑的刺”和“细腻而且柔软”,这些细致的描写都表现出作者对杨梅果的喜爱之情。)
(6)读课文,体会情感。
(7)小结学法:
读文找句,解词明意。
联系观察,体会情感。
5、杨梅果的颜色是什么样儿的?让学生用以上学法学习第5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
(2)读后完成填空练习。
杨梅先是____,随后变成____,最后____。
(3)讨论“几乎”是什么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几乎”是将近于、接近于的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杨梅果逐渐成熟。
(4)文中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在这句话中作者对果肉、汁水的颜色的描写,流露出了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6、学生自读第6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作者怎样写杨梅的味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2)分组讨论。
(3)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写杨梅果的味道是抓住由生到熟、由“又酸又甜”到“甜津津的”的特点描写的。重点对小时候吃杨梅吃得太多把牙酸倒的事,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使人觉得真实自然、充满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枝条
树 叶子
20 我爱故乡的杨梅 形状
果 颜色
味道
课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