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8篇】

《《那树》教学设计【8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杀人夜辅助】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那树》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掌握词义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情感目标: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说明:学习目标的出示是为了让学生们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有方向性、目的性。而教师可以依据目标进行有力地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突破措施:从分析树的形象入手,感受人类文明飞速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冲突,从中找出解决的途径,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说明: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写作意图,要求同学们理解并形成科学的发展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本单元均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的表达了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有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关于“树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视频资料,再请同学们谈感受。教师导入:但是在今天,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一点点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王鼎钧的《那树》。

说明:视频资料从多种感官角度刺激了学生,“自然和谐美好”的印象先入为主。而绿色的逐渐消失不得不让人为之心痛。从而使学生走入老师的教学环境中。

二、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佝偻(gōu  lóu)  倒坍(dǎo  tān)    荫庇(yìn  bì)

虬须(qiú  xū)   漩涡(xuán  wō)  刽子手(guì zi shǒu)

2.解释词语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等着被杀,指不作抵抗等死

周道如砥: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星临万户:星光照着千家万户

说明:教师的意图是注重基础,对字词注音、解释,有助于疏通文意,把知识落到实处。

三、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学生粗读课文)

1.概述那树的状貌

2.填写那是一棵___________的树,讲述其品质特点。

提示:1.佝偻、老态、坚固稳定、像火焰般茂盛——粗看

霉黑、潮湿、隆起的筋、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细看

2.历史悠久、坚固稳定、大有功德、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拥有爱心

说明:教师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们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整体感知,对文章有着初步的认识,深刻理解树的形象。

四、质疑解惑  品析语言(学生展开讨论)

那树是大自然的强者,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然而,人类是地球的主宰,其他所有生物都要为人类让步,于是在高楼林立,车流汹涌的现代都市里,那树成为交通的障碍,交通专家向它下发了死亡通知书。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精读课文6——11自然段。

1、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提示:①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数量词的重叠使用表现了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铺、架、挨”, “挨”用得好,写出公寓楼房整齐而紧密地特点。整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写出人类文明发展排山倒海般地不断破坏自然环境,富有气势。

②计程车像饥蝗一样来(附:饥蝗拥来的视频资料)。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文明的飞速发展。

比较表达效果: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柏油路铺过来,高压线架过来,公寓楼房挨过来。

计程车像饥蝗一样拥来。

计程车拥来。

2、用波浪线划出表现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源:]

提示:①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②两个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棵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

③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④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作者通过“咬、嚼、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大头颅、割、呻吟、刽子手、屠杀、闷死”等词语描写了一幅惨不忍睹的画面,谴责了人类的残忍,而对树作者又充满了同情。

分析后,学生反复品读。

说明:在第一问中同学们既理解了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程度,又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势必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遣词造句上也会有收获。对于第二小问,是同学们在感性的基础上理性的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体悟了作者写作的意图。

五、欣赏图片

在这一环节进行完后,请学生欣赏一组关于树的图片,配乐:《好大一棵树》

说明:课文内容讲完了,用两分钟的时间请学生欣赏一组配乐图片,一部分是枝繁叶茂的大树,一部分是树木被砍伐,造成土地沙化、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图片,让学生有一种更直观的感受,意识到破坏环境直接受害的是人类自己,应好好保护我们的环境;同时为拓展题高1创设情境。

六、拓展提高

1、想像蚂蚁与那树告别时,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在作者的笔下这棵大树是有灵性的,它预知到自己的结局,它先告知了体内的蚂蚁。请你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什么?

提示:学生自由想象,鼓励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说明:题目的设置,使学生明白动植物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

2、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置那树?

提示: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

通过同学的建议,可以看出当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发生矛盾时,牺牲自然环境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可以用更加文明的方式处理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灾难。

说明:利用提问的设置,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价值观的体现。

七、布置作业

请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500字的练笔,题材不限。

说明:练笔紧密围绕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从头至尾都牢牢贯彻,具有一致性。

八、小结

同学们,人类是善于思考、充满智慧的,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找更多的途径来解决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的矛盾,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那树》教学设计 篇2

从整堂课来看,互动的气氛不是特浓厚,有时还出现冷场的情况,尤其是那种争辩的场面更没有出现。我估计,是学生一下还无法适应这样的转变所致。

学生在话题的讨论中,思维不开阔,发散思维很少,当一个同学说出一个的话题的一种看法时,其他同学除了认同外,很难再出现像上面的另一种看法。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针对一篇课文,哪些问题可以变成话题?话题该如何表述?它和我们平时问题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我总感觉,上面的所谓“话题”和“问题”混淆了。这样的表述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但我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表述方式。你能发表一些看法帮帮我吗?

《那树》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本文是中国台湾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教学设想】教师在这一节课中试图从字、词、句入手,将那树与人类发展进行对比,以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人与人、人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人类进步应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观念。

3.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所做的贡献,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正确认识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

(2)理解托物寓意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让学生领悟处理人与所处的环境、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查找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并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掌握生字词的读音、释义;借助网络,了解作者王鼎均的有关情况;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

设计意图:“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是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利用网络资源也是新时代学生应该掌握的搜集资料信息的一项能力。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有关具体内容

1.出示预习检测题(学生上黑板听写、注音、释义、朗读):

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让学生介绍有关王鼎均的情况。

3.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教师也展示有关课件。(有关大树的图片)

4.导入:如果这个世界有上帝,那上帝赋予了这些绿色精灵们的使命是什么?王鼎均在《那树》中写到“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屏幕展示)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这一句话,用横线画下来,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并找出那树对人类的贡献和人对树的看法、做法的词语和句子。

设计意图:搜集朗读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朗读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动态检查,也是让学生在真情的读书中理解、感悟、挖掘文本的情感,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细读语文,体会对比和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领悟文意

提出问题:

1.那确是一棵老树,它给世界带来了些什么呢?

(提示研读方法:先找出有关描写大树的语句,再讨论分析)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遮阴、凉爽)

——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休息的方便)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的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快乐)

——于是情侣止步(浪漫)

——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诗意的氛围)

——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神奇的灵性)

——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型的洞里插一炷香呢!(人们精神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扩大积累

(一)展示:

有关资料:

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对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城市里的儿童来说,他们所呼吸的空气相当于一天吸两包香烟。”

——流行病学家戴维斯

(二)讨论:

问题:拯救地球还是拯救人类自己

设计意图:富有哲理性思辨的文字展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我们人类的处境,让学生关注现实,并能对其有自己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懂得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五、家庭作业

1.朗读课文

2.围绕“绿色”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通过写作强化情感,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王鼎钧《那树》阅读答案 篇4

《那树》是中国台湾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王鼎钧,中国台湾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

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

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

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成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四、课堂小结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让我们全体起立,身边的绿色默哀吧!

五、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巨木之死》,比较两文的写法。

巨木之死

佚名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时候,它开始衰老。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让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没有一位数学家能算得出这些年来,它从泥土吸取了多少亿万吨的水,输入树干和树枝。没有一位科学家能说得清楚它如何从土壤里吸取矿物质,把它们变成了树皮、形成层、树心和绿针叶。没有一位工程师能显示这么庞大的树身,怎么能在如此脆弱的树根上,直挺挺地承受了七百年的隆冬寒风和重压的积雪。

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大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又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

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是作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而我们有了,“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

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

板书设计

王鼎钧《那树》阅读答案 篇5

喻屯二中 李迎春

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感知老树形象。

2、品位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一、认读字词:

佝偻   倒坍   踝骨   刽子手   周道如砥  引颈受戮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自己的话讲讲那棵树的故事。

发言要点:

2、以那是一棵------------------的树开头,说一段话,说出对那树的理解和认识。

发言要点:

三、品读精彩句子,体会作者感情。

1、用直线划出反映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句子,体会其含义。

2用曲线划出人类砍伐那树的句子,体会作者感情。

3、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深情朗读,品位含义。

四、展开联想,模拟对话。

蚂蚁和大树告别时会说些什么,两人合作,真情对话。

发言要点:

《那树》教学设计 篇6

二、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四、朗读课文,学生思考(缓慢、沉重)

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五、讨论

明确: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善良、默默无闻、坚固顽强、非常可怜,为什么?

师:刚才,谈到大树的品质,树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是人类的朋友,给人类送来绿荫,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为人类让步,当高楼林立,文明高度发展时,大树成为最大的障碍时,人类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并思考。

六、品味欣赏(讨论)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

明确: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柏油路

哪些词用的好:一里一里铺,架,挨。

为什么好?

叠词,表现人类文明发展迅速。分析:挨、排排(密、发展迅速)

朗读时注意什么?(重读)学生齐读练习。

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树的命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三处。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在作者笔下人类非常残忍,用咬、嚼这些词,对人类恶狠狠的描写之外,作者把伐木工人称为刽子手,而对树充满无限同情,你怎样体会到的?作者在写树时,只把它当做一棵植物来写吗?读出相关语句(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

学生练习读──评价。

读的很有感情,作者的笔下那树也是感情丰富的,它提前通知了寄生蚂蚁使它们逃离灾难,同位合作。准备。

3、想象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交流学生表达。

4、这么一棵有灵性的大树,难道就不能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吗?死亡、消失是它的唯一结局吗?请大家思考。

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

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

小结: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难有定论,确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与舒适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化工原料和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清水秀,牛羊遍野。从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七、练习

请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题材不限。

八、结语

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文明与自然的思考写下来,同学们,人类是善于思考的,充满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教学反思

通过充分的备课和制作精美的课件,我信心十足的展示了《那树》的教学过程,讲过课之后,和同事们共同讨论,这时我才发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有些是我从来都没有考虑到的。

有的同事说导语有些短,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跟着的字词检查更使学生的注意力松弛;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的时间过短,学生不能认真朗读和思考,有些流于形式,尤其是第二个目标,在本次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的实现,课上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几条建议,而是放在了课后的作业中来完成,使这节课不完整。

有的同事说学生找错字的时间过长,对于学生回答的答案我没有给予明确的肯定或否定,例如倒霉的一棵树这不符合答题的要求,这只是提到树的命运而非品质,我应该给出明确的回答;蚂蚁和树告别时的对话,作为蚂蚁一方的同学根本没有同情的感觉,而是定格在表演,说明学生没有做到人文对话,本节课的教学没有达到感动学生内心世界的效果。

又有的同事指出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做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一个深入的探讨;课堂气氛不活跃。

根据同事们提出的意见,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删去啰嗦的内容,加上了必要的环节,进行了第二次试讲。我做的修改有:

1、学生朗读时,我加强了朗读指导。(缓慢、沉重的语气及重音)

2、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3、把语文教学进行延伸,课后作业改在课上来完成,并要求学生联系周边的生活环境来写。

4、运用优美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通过改进,第二次讲课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流畅。但是,一节课永远也不会十全十美,通过评课讨论,再一次指出了这节课的进步和不足:注重学生的朗读,并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合作的环节也渐渐成熟;学生想像力的培养落实到位;能联系周边环境来谈本文主题,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语言上的衔接比上次有了进步。但其中还有许多不足要改进:

例如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应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进行细化点明;学生对作者的感情的理解不够深入,有些武断;学习方式上教师还是居于主体地位,牵着学生走,学生缺少探究精神,自主学习环节欠缺,应该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才是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缺少板书设计,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不能完全摒弃原来的`教学手段,而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所以板书必不可少;音乐的选择上有些不妥,在结尾时如果配上《好大一棵树》,相信会使学生在音乐声中引起共鸣。

我想,如果我把大家提出的建议和自己的教学感受融合到课堂中进行第三次讲课,一定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会真正的走进课文,走进那棵树,走进大自然。

这次讲课,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一节课,百样讲,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他们想学的,做他们爱做的,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提高兴趣,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那么,接下来我就谈谈本次讲课给我的最大启示: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五年的教学生活并没有使我从内心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重要性,我一直遗传着我的老师教我学习的方法,并且牢牢记在心中,应用于教学。尽管参加了教改培训,但我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总是我站在讲台上来讲,学生在座位上听,延续那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由我带着少数优秀学生学习。我就是认为学生把老师说的重点都会背了,考试时就没问题了,而且仅仅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学习,结果是导致很多学生厌学,甚至辍学,一部分优秀学生也是学习疲劳,毫无兴趣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更加严厉,那么恶性循环就开始形成了。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认识到,要想使学生把这一科学好,首先要让学生爱学这一科。能让学生主动的努力的学,我们为什么非要自己生气挨累逼着学生学呢?看来教学方法非变不可。记得以前上课,我问学生问题,学生也不回答,提示了还是不说,最后只能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现在想起来,我讲的都不是学生想学的,他们怎能爱听呢?而本次讲课尽管还不成熟,但学生却明显的有了兴趣,从学生的目光中,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上看,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这就让我深深的感到,如果我再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不给孩子充分展示的空间,迟早有一天我会被赶下这个讲台。所以我打算先从学习的主体性上转变,我要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在学生学习方法上也尝试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全权代劳。而关于语文学科的价值,以前我的认识也不太完整,经常忽视情感教育,认为那与考试无关,而通过这次讲《那树》,我看到了学生内心掸去灰尘后的纯真,我想这颗无邪的童心如果不经常吹到春风,也终会笼上厚厚的灰尘。

王鼎钧《那树》阅读答案 篇7

《那树》教学设计

设计兼执教者:新安艺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王鼎钧及其创作情况。

2、理解、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发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品格及命运。

2、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师导入课题,并介绍作者。

二、明确教学内容

三、字词积累(幻灯片出示生字词)

四、朗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

1、体味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

2、思考下列问题:(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用“那是一棵         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五、整体感知

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课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2.请你用“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归纳那树具有的高尚品格: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

六、课文分析

1、文中树的命运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在不同的阶段,大树的外型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早期的大树。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特殊的生活环境(2)、奇特的容貌(3)、对人类有功德。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第二部分: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两方面的矛盾:(1)、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2)、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第三部分:现时的大树。这部分着重写了四件事:(1)、醉汉驾车出事;(2)、电锯锯倒树身;(3)、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4)、挖树根、平路面。现时的大树是悲壮之树。)

七、研读赏析

1、找出文中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并体味语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类文明飞速发展,而自然界的生命却生长缓慢,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在人类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暗示着古树的悲惨命运。)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于是这一天来了……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表现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3、作者写了蚂蚁搬家一事有什么用意?那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动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了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

八、拓展延伸

讨论一: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怎么看?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借这棵树的悲剧命运告诫人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讨论二: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又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幻灯片出示相关资料)

九、布置作业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谐相处。

十、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略)

《那树》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看到这幅图片,同学们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对,这就是位于我们家乡彭城的老槐树,据老人们说它已经300多岁了,依然枝繁叶茂。几百年来,人们珍爱它,保护它。树下虽已铺成了柏油路,旁边也已建起了高楼大厦,但它依然宁静而安详地站在繁华的都市里,站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赞歌。这棵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却是另一棵树---那树,让我们走进王鼎钧先生的散文《那树》,共同关注那棵树的命运。出示课题:《那树》

二、走进作者

王鼎钧,山东临沂人。中国台湾当代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等。他的散文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代表性作品《那树》。

三、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四、检查预习

佝偻  ɡōuóu    倒坍tān      荫庇yìn bì     虬qiú须

引颈受戮  lù    周道如砥  dǐ     踝骨huái

五、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那树的故事。

这篇散文叙述了一棵常年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砍倒的故事。

六、再读课文  说出体验

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以“这是一棵       的大树,因为文中第    段这样说        ”的形式说一段话,或以“我喜欢第      段的       这句话,因为它表现了树的     ”的形式说一段话。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棵古老的、这是一棵古老、坚固、茂盛、无私奉献、富有爱心、可怜悲惨的树。

2、我们听了那树的故事,对那棵树会心生什么感情呢?请带着感情把它读出来。

七、研读赏析  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

如:(1)“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2)“两个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棵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

2)你从这几处体会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咬”“嚼”“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等词语描写的多么惨不忍睹啊!在写树的时候作者只是把它当成一棵植物来写的吗?

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树当作生命来看待,细腻而形象地给人以痛苦、悲哀的感受,表达作者对砍树者的憎恨之情,以及对树的同情。

3)那树最后的结局,能引起我们怎样的感情呢?请带着感情把它读出来。

八、拓展延伸  各抒己见

1)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来处置这棵老树?

2)作者通过那树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九、小结

文明是一把双刃箭,“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青水秀。”当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发生矛盾的时候,牺牲环境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让我们留住绿色,留住地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十、角色转换,写出几句心里的话:

如果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吗?

板书设计:

那树

王鼎钧

人--------和谐相处--------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