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精选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9篇《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欢迎参考阅读。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中国台湾民居──中国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3.布置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七、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的园林,既是作为一种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又是作为一种艺术的综合体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而出现的,园林建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亲和的思想传统”;我国民居建筑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示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体现“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主要是实用性。

教材中第一段先对中国园林的地位、起源、特征加以概括的说明;第二段对中国园林的分类、设计思想、艺术手法作了介绍;第三段讲的是欣赏方法与欣赏要点;然后是分别介绍拙政园、网师园、圆明园与颐和园。

民居建筑一节,首先强调了其实用性及民居的分类,然后对南、北及少数民族民居分别加以概括的介绍。

对我国园林与民居的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园林、民居建筑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于建筑的审美的提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与民居建筑有基本的了解;

2、通过对园林与民居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3、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园林与民居建筑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

2、初步掌握欣赏园林与民居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体,分析出象征的意义;

3、中国园林艺术对现代环保思想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提问、欣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让学生欣赏一组本地园林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常熟是唯一一座县级市园林城市。

进入课题“园林与民居”。让学生观看短片(苏州园林),针对短片提问:我国园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自然山水风景园

我国园林有哪些主要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

我国的四大名园是什么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对南方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图片进行欣赏,以及北方园林的代表——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欣赏,在欣赏过程中穿插讲解。(或让去过园林的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游园的经历)

(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与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短片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再来看一些有关园林的图片。(显示远香堂图片)取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意,提为远香堂。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其高尚的情操。

(显示“香洲”图片)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显示图片“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古人以虹喻桥。

(显示与谁同坐轩图片)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尊重自然规律,屋内的柱子的朝向按照树木在自然界的状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法则,不要横加干涉自然法则。园林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以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风景园林和城市园林。风景园林是在较广阔的自然环境中点缀少量人工建筑,如,颐和园,而城市园林则是在人工建筑的环境中布置山池、花木等自然景观,如,苏州园林。分的细一点则,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北京颐和园等;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这种园林规模也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这三种类型的园林中以前一、二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但万变不离其中,都是模仿自然,建筑隐于自然山水环境中。)

小组讨论:

我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征南北方园林建筑有哪些区别(提示:都有哪些要素构成建造的目的是什么规模怎样)

我国园林的特征:

1、取法自然,高于自然,容自然美与建筑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

2、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

3、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划分景区和空间,善于“借景”

5、追求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

要素:

园林少不了建筑,建筑在东西放园林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西方古典园林的布局中,建筑占主导,园林是延伸部分,服从于建筑,使园林“建筑化”,建筑是孤立的,无须同园林互相渗透。中国园林的布局中,园林统帅建筑,巧妙地使山石流水,花草树木渗透到建筑中去,迫使建筑园林化,要求建筑随高就低,因山就势,自然敞开,使建筑本身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于一炉,如建筑上的匾额、雕塑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赏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都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

山水地形: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 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

园路建筑:“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园林中的对景和借景:

对景:中国园林讲究的是“步移景异”随着人的走动,景物就不断地变换。在中国园林中,最好的景点往往置于最有利的地势上,而且有最好的自然环境作衬托,在游览路线最适于停留的地方便是赏景的最佳位置,在景点多的园林中,各个景点常互为对景。有时为了强调对景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利用门洞、窗洞或建筑的间隙把对景框起来

借景:把园外的佳境,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扩大空间感。借景有多种形式:

远借如,拙政园“依虹亭”、“菏风四面亭”借园外北寺塔

邻借如,颐和园漏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窗洞,就能“步移景异”地欣赏到一幅不同的画面

仰借、俯借则是观赏的角度不同,如,晴空万里,春江渔火

应时而借,一日之间的疏影移动,晨曦残阳

借景还可引申为借声、借香等等。

园林的景的欣赏

静观(类似欣赏一幅幅图片)

所谓“静观”是庭院中人能够驻足的观赏点,在可停息的小亭里、坐椅上留住人,使人能对四周的景观仔细观赏。因其视点与景物的位置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整个画面就象一幅静态图画,造景就是有意识地安排视线范围内的主景、配景、前景、中景和远景,尽可能使画面向纵横发展。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常常通过各式洞门或通过各式窗户及各种漏窗,透过门框或窗框,透过门,空间相互联系、渗透,使空间感觉更为深远,使画的境界更生动、更深邃,耐看、耐寻思,让人回味。

动观(类似欣赏短片)

所谓动观,是通过一定的行走的路线,把不同的景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随着人的移布,景色不断地发生变化,因其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犹如观看一幅长卷图画,一景一景不断闯入眼帘,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西方"流动空间"的理论和东方"空间分隔"的理论都异曲同工地创造出庭园步移景异的景色。

尤其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苏州一批面积狭小的私家庭园采用了曲径通幽的表现手法,将动观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庭园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之。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能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庭园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在现代的庭园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引导学生总结: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这些文化遗产,又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中国园林,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与自然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至今仍值得借鉴、继承和发扬。

欣赏了我国的园林建筑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我国的民居建筑(显示一组民居图片),将各地的民居建筑进行对比,概括我国民居建筑的特点:(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平面形式丰富,空间组合多变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造型朴实,群体和谐,环境优美

鲜明的民族特色

(新疆喀什地区天旱少雨,居民喜爱户外生活,院落四周设廊,廊下砌土坑,上铺地毯,是平时待客及家人活动之处。

福建永定县古竹乡圆土楼,为自卫防御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型聚居环形大楼,外墙用土造,厚达一米多,大楼一般为一环,高2~4层,每层16间,多的有32开间,内部各间有回廊相连,外部下层不开窗,第三、四层开小窗。)

北方寒冷,人口相对少——多四合院、三合院,空间大些

南方炎热多雨,人口密集——住宅紧凑,多为楼房

少数民族由于安全因素——以族为单位,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形成各种形状的土搂,便于防御

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大于精神性追求。

课后思考题:

请举例说说中国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及它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

当今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建筑越来越多,他们同园林建筑、民居建筑能不能相融合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来聊聊我国的民居,你们都知道我国都有哪一些有特色的民居呢?(生交流)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孕育五十六个古老民族,织就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特点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快速阅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他们各自的特点。

2、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画出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师:老师在下面看见咱们同学都找得非常好,那你能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客家民居──宏伟壮观世界民居奇葩,那么“奇葩”是什么意思?坚固

傣家竹楼——别致美观绿色之家

同学们掌握得不错,那么,让我们再次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细细地体会他们独特的风格吧!(课件出示民居图片)

三、小组交流了解民居特点

1.老师这里有一些自学的要求,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组活动。(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小记者调查

这是以小记者的身份,来到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做一番调查,调查的内容就是老师发给你的表格(一)小组同学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民居进行讨论交流,并把表格填好,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可以两个都做。

(2)笔者座谈会

这是一篇介绍民居鲜明特色的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作者也用到了很多的说明方法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的,你们可以选择表格(二)来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小导游解说

如果让你来当导游,你会如何向大家介绍呢?“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呢?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好导游词

(4)旅游观光

这是你参观完“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之后,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你们还可以以其它的形式来展示一下他们独特的风格,小组同学任选一种形式学习,老师给你们十五分钟的时间准备,待会儿咱们各小组上台展示一下,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设计得好,展示得好。

2、各小组交流准备

3、全班交流,了解民居的特点。

4、师小结:同学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了解得非常清楚,听了你们的交流,我们真是感受到了走进了客家的历史与生活,走进了风格独特的傣家竹楼。

四、课外延伸

1、其实除了这两个典型的民居外,我国其它地方的特色民居,请同学们仔细来欣赏一下,体会它们的独特之美。(看各种民居展)

2、师小结: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他们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后同学们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民居,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等等,下节课我来一个“观光多姿多彩的民居”综合实践课,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教学反思

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存在了很多的问题:

一、对教材的把握不深入,不熟练

自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不够深入,课文的内容也不是很熟练,以致于在学生进行自学交流展示的时候,学生已经找出了列数字的句子,其实自己的意思是让学生再找出打比方的句子,而说成了是继续找“列数字”的句子,使学生显得很茫然,不知从哪儿入手。一是因为教材不熟练,二是因为紧张吧!

二、对学生的指导、评价不到位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反思一下自己,我觉得课堂上对学生点得不到位,自学的方式也没有跟学生交代清楚,指导的方法也少,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显得很被动。就是有一些同学交流得不错,自己也没有激励起学生向上的动力,总之,学生的参与不是很积极、主动的、活跃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到没有学生学不好的,只有老师导不好的,教不好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努力弥补自己的这方面的不足。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图表说明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图文并茂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请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

师:播放课件: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

师: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交流,共同完成。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学生说一说。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学生交流、汇报。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介绍傣家竹楼。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6

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难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小小的礼物,那就是一段介绍各地民居的图片。随着图片,我们走进了民居的奇妙世界,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6个民族。有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表现在民居上更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2.师: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

走进文中介绍的傣家竹楼和客家民居中去,看一看两个地方的民居能让我们感受到些什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

3.师: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两个地方的民居给我们留下的初步印象。可以说是零零碎碎的,现在王老师要把大家分成八个小组,如果在相应的时间里面,你们完成了一个民居的介绍,可以接着学习另一个民居。每个组长手里有两张卡,组长负责把你自己读到的关于民居的特点读给成员听,组员交流讨论,然后发挥你们集体的智慧,运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民居的特点,组长负责记录下来。明白了吗?

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4.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师:(材料特点)是的,这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建成的房子非常的坚固,据说,这样的材料建成的房子从来没有坍塌的情况,反而听说地震过后,过一段时间,他们居然自动的弥合了。你们说神奇不神奇?这个特点概括的很好,还有什么特点?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师: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可见,它的悠久历史,这也正是客家土楼坚固的特点。在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出这些特点的?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①列数字-通过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准确)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形象直观)。

无数的游人参观了客家民居之后,他们都说是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一样神奇。

6.客家人如何用民居来反应出他们的地方文化特征呢?(幻灯表格)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师:和睦相处、勤俭持家,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客家民居的体现。这么多人聚居,居然井然有序,毫不混乱。这也是客家先辈对文化的崇尚。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造就了客家民居如此独特的风格。怪不得被誉为是——世界奇葩。

7.师:“奇葩”如何理解,知道“葩”是什么吗?

那么奇葩就是——稀奇的 罕见的

师:那么客家民居就是——罕见的民居,稀奇的民居

<二>、傣家竹楼

1、师:傣家竹楼的研究成果来亮亮相。

环境优美,“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可以看出环境十分优美,看见全部用竹子造成的竹楼看出四周围的环境很优美,一个“绿”字概括了傣家环境的特点。

2.师:不仅仅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在里面也非常的舒适,惬意。

这样的建筑又显示出傣家人怎样的文化特征?

吉祥、平安,家道兴旺。可以看出傣家竹楼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

3.师:哦,文中有一个词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傣家人的文化特征。“一家盖房,全村帮忙”,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傣家竹楼的体现。

师: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大家能从写法上看看作者在描写两个地方的特色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

a、相同点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都采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手法。

2、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

3、两篇短文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b、不同点

1、开头不同,客家民居是写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芭”。而傣家竹楼是写身临其境的感觉。像一位导游,把我们带到了绿色世界之中。

2、民居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客家人是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所以形成了营垒式住宅;傣家人是为了防酷暑和湿气,所以建造了风格别致的傣家竹楼。

3、结构、建筑的材料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

客家民居给人大、坚固,材料独特;傣家竹楼给人清新闲适的感觉。

无论是哪种风俗,都不外乎像文中提到的,“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他们的祖先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幸福。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傣家竹楼和客家民居?

课后自由组团,推举一位导游,相信在你们中间会出现一位:“客家熟,傣家通”的好导游。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初我先问了几个学生,他们快速说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和民风民俗,因此,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了解。

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部分的学习。

首先我让孩子们扫读写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们很迅速找出了“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奇葩”,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接着,我让孩子们围绕“奇”去体味课文。孩子们从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征这几个方面去认真朗读品味了课文。

孩子们的观察比较仔细,介绍某个方面的特点比较具体。但是在孩子们的小练笔中我发现孩子们的介绍比较枯燥,不能应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孩子们的习作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啊!这个任务也是任重而道远啊!

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太集中,对于这种说明性题材的文章,如何能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是我下一个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7

知识与能力:

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各地民居的图片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看图认识各地民居,欣赏民居的多彩。

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合作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2、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1、交流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读课文收获。

三、品读领悟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3、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了解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2、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特点。

3、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阅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并能较准确地加以表达。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做民居资料的收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我国民居的独特魅力。

2、齐读课题。

3、课文由几篇短文组成?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民居?

4、朗读课前导读,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和学习方向。

二、学习第一篇短文《客家民居》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教师做适当引导。

以学定教。从地理位置、独特作用、特殊材料、奇特结构和文化特征五个方面对客家民居的特点加以分析、理解。(表格、重点句子见后)

重点语句:

a、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见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的特点,让读者感到它的壮观。

b、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先祖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特殊的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

奇特的结构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见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三、学习第二篇短文《傣家竹楼》

1、过渡语:我们去云南看看清秀的傣家竹楼。

2、播放课件,学生观看。

3、说说傣家竹楼给你怎样的感觉?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给你怎样的感觉?

4、出示表格,明确学习任务。

5、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全班交流。

重点语句:

a、傣族人家至尽仍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

b、“建造竹楼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展示课件,学生齐读该段。

傣家人是如何建竹楼的?这体现了什么?(先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中柱一般是8根,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前去迎接,并泼水祝福;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成时候,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体现了傣家人企求吉祥、平安、兴旺、和睦的民族心理。)

四、对比两篇短文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篇短文,在描写内容和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异同?

2、学生回答,教师做适当指导。

指导方向:

a、透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独特的魅力。

b、两种民居的地理环境、形成原因、建筑材料和结构都不同,但人们的向往与追求却是相同的。

c、两篇短文都用了一定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

五、课堂延伸

1、请学生将课前搜集到的我国其他民居的资料做简单介绍。

2、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关图片供学生欣赏。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 .读读记记“奇葩 、八卦”

2. 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 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方法,积累语言,领会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领会表达方法。

三、课前准备:      学生:按预习提示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词语“奇葩、八卦、傍水而居、和睦”收集相关民居的资料。

老师: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看图、导入新课。

1. 导语: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具特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齐读课题)

2.出示挂图《客家民居》、《傣家竹楼》让学生说说看图后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分组侧重研讨一种民居。

1. 提出阅读要求,课文向我们介绍的这两种民居,他们各具什么特色,作者用什么体裁介绍?请同学们默读一遍,想想自己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2. 各小组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民居深入地读一读,讨论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

(三)交流“客家民居”的特点。

1.各小组根据交流的内容汇报。(可汇报学习的方法、交流的特点。)

2.根据各小组汇报补充的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出客家民居的特点。

a.位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b.作用: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

c.材料:在材料中摻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粘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d.结构:高,如橘瓣状排列,八卦式布局,宏伟壮观。

e.文化内涵:吉祥、幸福、安宁、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

3.相机引导理解词语“奇葩、八卦”

四:交流“傣家民居”的特点。

1.小组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出竹楼特点。

a.环境:藏在浓绿的竹林中

b.传统习惯: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c.外观特点: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

d.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

e.文化内涵:团结和睦、乐于助人

3.相机理解词语“傍水而居”。

五、学习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划出相应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2.指名回答找到的句子,说说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这样写的好处。

六、比较两篇短文表达方法的异同。

1.导语,通过两小组的合作学习、自学汇报,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了整体的了解,它们真是各具特色。

2.请同学们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读读,说说它们在表达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的。(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3.点名交流,体会异同。

4.小结:每一种民居都有它的特色,在习作中,我们要善于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出事物的鲜明特点。

点评:李老师对教材熟悉,课堂驾驭能力强。教学中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特点、重点,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

亮点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自读自悟归纳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亮点二、教学中能把握教材重点,引导、小结,使学生体会课文所传递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激起学生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

亮点三、教师能把学文和作文指导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受益非浅。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上忽视了朗读的指导,课文内容虽然浅,但安排上如分两课时,课上安排练笔,教学效果将更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