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优秀8篇)

天上揉碎的云飘下来就是冬天的雪花,雪是冬的天使,也是冬的精灵,她以曼妙的舞姿,洋洋洒洒,飞树穿花。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第一场雪(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场雪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有关冬雪的录相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看录相,导入  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录相,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大雪纷飞时的景象)。的确,在我国的北方,每当冬季来临,那漫天的飞雪,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无限的喜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后的的,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2.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呢?

学生甲:我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关资料。峻青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1960年—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困难。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秋色赋》中。

二、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组词。

3.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自己试着解决。

三、交流自学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灯片投影,指名带读。

jí      qīn    sù sù        rōng      diān

即将    侵入     簌  簌地    毛茸茸      沉甸甸

2.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茸:本音读“róng”,在“毛茸茸”中读“rōng”。指又短又密又软的毛发。

甸:本音读“diàn”。在“沉甸甸”中读“diān”。

骤然:突然,忽然。

凛冽:刺骨的寒冷。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几个方面来写这场雪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是从四个方面来描写这场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

(2)你能试着分段吗?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后(4、5自然段)]

联想(6、7自然段)

3.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你的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雪后美景。

2.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

1.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还记得吗?

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雪前

(1)学生甲: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

(2)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

①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

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

②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风很刺骨。呼呼地刮着。

(3)教师小结: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变化:阴——风——雪。

(4)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请学生练读后汇报读。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

学生甲: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3)谈重点句的体会。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4)教师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

(5)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景色壮丽

(2)大家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作出记号,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3)学生自学。

(4)讨论后交流。

①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粉妆玉砌,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这里,说明雪后世界变成了白色,非常壮丽。

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这句话作者用了比喻,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描写出了雪后树木的形态、十分好看。

③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这里作者写出了两种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阳光和雪花互相辉映所产生的瑰丽色彩。

(5)教师小结:作者即写出了雪后的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那么,雪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欢乐。孩子在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使我们体会到人们的欢乐。)

4.看到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瑞雪兆丰年”。)

5.什么是“瑞雪兆丰年”?这么说有根据吗?请同学们把有关的语句划在书中,再作交流。

6.学生汇报。

学生甲:“瑞雪兆丰年”指的是这场雪下得正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学生乙: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积雪可以冻死害虫,雪化后可以促进庄稼的生长。

学生丙:农民们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积雪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

7.作者由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表达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

学生乙:表现了作者的满腹喜悦。因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连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企盼着丰收。看到这场瑞雪,人们必然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所以人们的心情万分激动、欣喜。作者正表达了这种情感。

8.带着这样的情感,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了出来。)

2.你认为文章的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儿?

3.围绕重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序:按时间的顺序,按下雪的过程写。

(2)有物:从写景到写人,再联想到来年的粮食丰收。

(3)有情: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的丰收而喜悦。

四、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看录相资料,再次领略雪的美丽壮观。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业

1.读课文。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附:板书设计

场雪 篇2

第一场雪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

生说出风霜雨雪四种自然现象中最喜欢的现象及喜欢的原因,导入  新课。

二、自学预习,感知本课学习任务。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这场雪有什么特点?

四、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如何抓特点表达思想感情。

1、看录相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部分,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原因。

2、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相互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做好汇报准备。

4、学生汇报。

5、学生讲述自己所见过的最大的雪,谈谈当时的感受。

6、分析雪的作用及本课中作者的联想。

五、激发情感,结束全文。

【板书设计 】

21  第一场雪

雪前  骤然变冷

雪中  鹅毛般  一会儿  积雪压枝

雪后  景美  人欢

联想:瑞雪兆丰年

场雪 篇3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抓住特点写景物,通过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抒发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下雪场景

师生边欣赏画面边背诵第三自然段

过渡语: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整整下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天放晴了,当作者推开门的时候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

(二)教学第四、五自然段

1、师:请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雪后”,(生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把你找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部分学生上台写,其余学生交流)

2、师:粉妆玉砌本来是什么意思?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播放“粉妆玉砌”多媒体。)

(学生欣赏图片后,有感情地朗读“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看一看这“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3、品味“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多媒体出示:毛茸茸、亮晶晶、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雪球儿

指名读这些词语,然后请学生点评。

师:怎样才能读出味道来呢?请同学们边观赏录相边读读这些词语,看是不是更有感悟呢?

(播放多媒体,学生边看边读边体会)

4、再用“读——欣赏——感悟”的方法体会“玉屑似的雪末儿”、 “五光十色的彩虹”。

5、师:读这一段时,要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这幅美的画面,体会雪景这美。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可大声读,也可默读,可与伙伴读等等)

师:读得不错。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

(多媒体出示:嗬,好大的雪啊!

嗬!好大的雪啊! )

师:读读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师:“嗬!”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师:是又惊又喜,发出赞叹。赞叹什么呢?

(赞叹雪下得大。赞叹雪景非常美。还赞叹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师: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学生自读自评。

6、(多媒体出示“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让学生朗读)

(再次出现这一片段,“落光了叶子的、毛茸茸、亮晶晶、冬夏常青的、蓬松松、沉甸甸、轻轻地、簌簌地、玉屑似的、五光十色”这些词用红色显示,并提醒学生注意,再次让学生朗读)

(多媒体出示“( )柳树上,挂满了( )银条儿;( )松树和柏树,堆满了( )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 )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 )落下来,( )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 )彩虹。”)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觉?

师归纳:我们写文章,如果用上一些恰当的形容词、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会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7、师:当你“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这时,你最想做什么?

学生想象。自由发言。

(播放多媒体。)

师:是呀,在那白茫茫的世界里,我们自由自在的玩耍嘻戏,打雪仗,堆雪人,拍照片,还有什么不高兴呢?那末,作者此时的心情和我们一样吗?请自由读课文。

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作者和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

师:这是什么写法?(夸张的写法。)

师: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现了孩子们玩雪时的欢乐气氛,表达了作者无比欢乐的心情。

师:看到这如画的美景,听着孩子们的叫喊声,作者能不高兴,我们能不高兴。那么请同学再去朗读这一段。

(三)自学第四部分(第6、7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想像当农民看到这一场“瑞雪”,会是怎样的心情吗?

(3)、假如你是农民的孩子(小丰),请你设计一段小丰与爸爸的对话并写下来。

要求:把你读懂的内容与你的想像结合起来。

让学生充分想像,写下来,可同组同学合作,互相听听,看看,评评,然后指名表演。

(四)、总结:

同学们, 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了雪后美景。希望我们今后每个人都能像今天这样用自己的真情,真心感受大自然的美,珍惜大自然的美,创造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美无处不有,校园里到处都是,你们现在就到校园去找找吧。

(五)作业设计: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场雪 篇4

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

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

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雪砌成,形容雪后世界一片白色。

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世界呢?

生:银白色的世界。

生:洁白的银色世界。

生:洁白晶莹的世界。

师:很好。这晶莹世界给了你美感。还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我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品味出美。这些词语写出了雪落在树上以后,树枝的样子和色彩,使我仿佛看到了那“银条儿”和“雪球儿”。

师:说得非常好。“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紧扣特点,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雪球儿”的形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美。

生:我从“玉屑似的雪末儿”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美。

师:“玉屑似的雪末儿”怎么使你感受到美呢?

生:“玉屑似的雪末儿”是说雪末儿像玉石的粉末,在阳光照射下,十分美丽。

师:是啊,玉石既美又珍贵,用它来形容雪,当然让人感到美了。

生:“五光十色的彩虹”使我感到美。雪本来是晶莹透明的,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现出五光十色,像七色彩虹一般,所以很美。

师:理解得好。我也仿佛看到了这彩虹。

生:我从“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两个地方体会到美。因为读到这两个地方我感到雪末在落,在飘,在动,使雪后的画面活起来了。

师:想象得很好。刚才,大家把表现雪后景美的词语都做了分析,理解和体味得好。谁能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在这一段中,我们通过“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雪末、五光十色的彩虹、轻轻摇晃、随风飘扬、簌簌地”这些词语中,品味出美。

师:概括得很全面。读这一段时,要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这幅美的画面,体会雪景这美。请同学们练习读一读。

生:(朗读第三段)

师:读得不错。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有一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哪一句?

生:“嗬!好大的雪啊!”这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

师:对。“嗬!”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惊讶。

生:惊奇。

师:只是惊讶吗?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还有高兴和赞叹。

师:对,是又惊又喜,发出赞叹。赞叹什么呢?

生:赞叹雪下得大。

生:赞叹雪景非常美。

师:还赞叹什么?

生:还赞叹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师:是啊,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生:练习读。

师:除了写景美,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下一节。

生:朗读第七节。

师:这一节主要写什么?

生:这一节主要写小孩子们玩雪。

师:当你踏上这厚厚的积雪,当你和伙伴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时,你有何感受?

生:我非常快乐。

生:我是兴高采烈的。

生:我在雪地里玩的时候,是自由自在的,心里特别愉快。

师:你为什么是兴高采烈的?为什么心里特别舒服?

生:因为我非常喜欢雪,很愿意在雪地里玩耍。

师:那末,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作者也很高兴。我从“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一句中看出来的。

师: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

生:不是真的。这样写主要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了孩子们玩雪时的欢乐气氛,表达了孩子们的欢快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的是孩子们的欢乐,表达的是作者的喜悦心情。

师:好。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的写法。

师:对。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出了孩子们欢乐情绪之高涨,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师: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作者赏雪。

生:雪后美丽的景象。

师:好。你在雪地里只是自由自在地游戏玩耍,而作者见到这场大雪联想到什么?我们接着学习最后一段。请自由读这一段。

(生自由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段写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系。

师:作者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吧!

生齐答:瑞雪兆丰年。

师:什么是“瑞雪兆丰年”?

生:“瑞雪”就是吉祥的及时的雪,“兆”就是预示,“瑞雪兆丰年”就是指吉祥的及时的大雪,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师:对。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生:“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融化成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所以说瑞雪兆丰年。

师:还有补充吗?

生:“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师:两位同学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谁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瑞雪兆丰年”有何科学根据?

生:有三方面的根据:第一,寒冬大雪能冻死害虫;第二,雪水能供应麦子生长;第三,雪是麦子的棉被。

师:归纳得很好。你知道“棉被”起什么作用?

生:“棉被”能保护麦子过冬。

师:从“冻死害虫、供应水分、保护过冬”三方面说明瑞雪兆丰年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同学们,看到雪景美,作者心里充满喜悦,想到来年的丰收,作者心里怎样?

生:作者更加欢喜。

师:这一段写的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想。

师:联想到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

师:好。课文学习完了,你知道作者是谁?

生:作者是峻青。

师:谁能介绍一下峻青的情况?

生:(沉默)

师:同学们不了解,听老师来介绍。峻青是现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本文写于1962年。1960?962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三年间,粮棉欠收,国民经常遭到暂时困难,在这期间,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同学们齐读课题,想一想: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有什么不同?

生:一场雪指的是任何一次,第一场雪指的是第一次下雪。

师:是的。第一场雪强调了“第一”,就本课来说,这的的确确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这是国家战胜三年自然灾害,走出困境的第一个信号。作者见到了这第一场大雪,想到了光明前景,充满了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希望,所以也就倍加喜爱这第一场雪,文章的字里行间才洋溢着这种喜悦感情。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齐答)

师: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你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课文的第三段,雪景描写得很美。有动态描写,有静态描写。“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等是静态描写,“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是动态描写。

师:很好。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给人以幽静秀雅之感,动态描写给人明快热烈之感。这一动一静使景物的特生更加鲜明,使画面更加迷人。

生:我喜欢最后这一段。作者在写景写人时结合写情。例如:“嗬!好大的雪啊!”“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积雪都震落下来”等句子中透露出作者喜悦心情。

师:说得好。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关心农业生产、与农民心心相连的思想感情。

生:我喜欢联想部分。它使我懂得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我原以为不就是下雪吗,有什么可高兴的。读了联想部分,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也不由自主地喜欢这场雪了。

师:这说明通过学习课文,你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你能联系实际,谈得很好。作者不仅写了事物:第一场雪,还写了联想:瑞雪兆丰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点明了喜悦的原因,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也深化了课文的主题。

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请把你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场雪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进行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

2.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句。

(1)俗语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

(2)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2.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按照要求预习课文。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雪吗?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说说自己的经历。

2.播放“下雪”视频和“雪景”视频,谈谈感受。

3.谈话: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4.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多读读,可以在旁边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质疑。

三、检查预习完成情况

1.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读过课文,说一说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对作者所说的“瑞雪兆丰年”你又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四、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按你的想法,如果要写应抓住哪些特点写?作者写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写的?与你的想法有哪些相同和哪些不同?

小结:因为是,所以作者抓天气骤然变冷这个特点来写;又写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并对进行了联想议论。

2.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按“下雪前”“雪中”“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下雪前的天气变化。

第二段(3)下雪时的景色。

第三段(4、5)雪后的景象。

第四段(6、7)作者的联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2.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分段朗读课文。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大家思考: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分小组议论。(雪大、雪景美、人欢乐)

(1)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出示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想像后的壮丽景象,学生可边看图边说。

3.课文怎样写孩子们欢乐的心情?“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是什么?

4.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其它几段又写的是什么呢?学习其余几个段落。

三、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句,并在书中勾画出来。

2.全班交流。

3.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顺序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2.用对读的形式进行交流。

3.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写得很细致,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籁籁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所以这段写得有序、有色、有形、有声。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你怎样理解 “瑞雪兆丰年”的?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3.作者由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

1.朗读全文。

2.你认为这篇课文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

3.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2.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

3.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教学过程 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第三段在描写放晴后的雪景时,情景交融,字字句句流露出喜悦之情。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学设计还注意了媒体的使用,注重学生的感受。

探究活动

学会求异思维

要想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人,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求异思维,是与求同思维相对而言。求同思维是寻求唯一的一种答案,而求异思维是在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求答案。像“杯子有什么作用?”芳芳说:“杯子可以用来装水喝。”圆圆说:“杯子可以装上热水当作简易熨斗用,杯子也是工艺品。”显然,芳芳的回答只局限于杯子是盛液体的工具,属于求同思维。而圆圆却指出了杯子的几种特殊用途,属于求异思维的范围。

英国哲学家休漠,曾经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限两分钟内让人作答:“晚年肥胖症使我受了不少苦。我有一位朋友与我恰恰相反,胃有毛病,骨瘦如柴。但我总是看到他到眼科医院去,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下一看,有胃病的人为什么总到眼科医院去呢?似乎没有道理。但是,如果用求异思维方式寻求这个答案,却并不难。

你能用求异思维回答这个问题吗?

答案:

休漠的朋友去眼科医院上班。

场雪 篇6

(第十一册)  执教者: 朱蕴芳

教学目标 :

1、理解生字、新词“辽远、骤然、彤云密布、纷纷扬扬、簌簌地、瑞雪”等。

2、指导读懂课文,能口述下雪前天气的变化,下雪时和下雪后的不同景象。

3、理解课文的中心,使学生懂得写景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

4、朗读课文,背诵第四 ̄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运用准确而优美的词语把雪时、雪后的景象写得细致而具体的。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图片投影1框,文字投影若干。

2、课堂练习卷1张。

3、小卡片3块。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意。读通课文,学习第一段。(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层次。我们先来做道练习题。

(1) 课堂练习卷第五题第2题。

(这篇课文按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描述了胶东半岛的,及作者由此产生的_____。)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雪前  雪时  雪后  联想

(2) 雪前这段景象,上节课已学过。(出示文字投影1 )同学们回忆第一段内容,

回答这道填空题。出示图片投影:

(清早,天气_______,天空_______,

中午,刮起_______,

黄昏,下起_______。

说明这场雪_______。)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骤然变冷  铅云密布

提问:下雪前这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按时间顺序)

二、揭示教学目标 :

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雪时、雪后部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欣赏这场雪,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准确而优美的词语把雪时、雪后的景象写得细致而具体的。

三、讲读第二段。

1、下雪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谁来读读第二段?请你找出这段的中心句。

2、指名回答。(中心句: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

这句话说明雪--(大)。哪个词突出了雪大?(板书:纷纷扬扬)

谁来说说“纷纷扬扬”的意思?(形容大雪漫天飞舞的样子。)出示图片投影。

同学们,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雪下得大的气势呢?(指名读,再齐读。)

3、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具体来写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呢?默看课文第四节,圈出有关词语。

(1)“大片大片”--说明雪下得很大。(练读这句话)

(2)“一会儿”--说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地上就白了。(齐读)

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的。

(3)“簌簌”的意思。(雪花落下时的声音。)

“簌簌”和“咯吱”都是象声词,这声音是很轻微的,作者怎么会听到呢? (说明冬天的山村夜里格外寂静。)

那么我们读时应读出“静”的感觉来。谁来试试看?

4、是啊,雪下得真大啊。作者在具体描写下雪时的景象时,不仅用词准确,而且很有条理。请同学们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5、引读:

作者看到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不久……,地上……,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

6、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谁来试着不看书描述一下下雪时的景象?其他同学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用一个词概括?

(指名试背、回答。板书:    飞雪压枝)

7、齐背第二段。

8、小结学法:

许多同学学得很认真,已经能把这一段背出来了。那么我们是如何学习才把课文学得又快又好的呢?(学生讨论,老师出示卡片:理清叙述顺序;抓住重点词语。)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文。

9、这场大雪下了多久呢?(齐读第五节)

10、这一夜大雪把大地装扮成什么样儿呢?(引入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读第六节,文中有句话概括地写出了雪后的景色,请你找出来。

2、(出示图片投影:山川、河流。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说明景色怎样?(很美)哪个词突出这一点?(粉妆玉砌)圈出板书。齐读这句话。

3、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的?(出示文字投影)齐读。

4、提问:这段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答,老师圈。)

(1)“银条儿”、“雪球儿”写出了雪后柳树松柏上雪的形态。

(2)“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 沉甸甸”写出了银条儿和雪球儿的质地、形态。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叠词,在这里它们起到什么作用呢?        (表达了作者对雪景的喜爱之情。)

齐读这几句话,它写出了雪后树木的静态美。

(3)“簌簌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看到雪纷纷下落的样子。 )(相同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意思。)

“摇晃”、“随风飘扬”(突出雪后树木的动态美。)

“美丽的”、“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抓住了颜色、形态。

齐读这几句话,它写出了雪后树木的动态美。

指导朗读。齐读第1 ̄3句,女生读静态描写处,男生读动态描写处。

5、假如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象心情怎样?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作者是如何流露出这样的感情呢?(找出有关语句。注意两个感叹号。)

6、小结:

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节作者由整体到部分,具体形象地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这粉妆玉砌的世界的。这么美的世界真令人心弛神往。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美景吗?(板书:银妆素裹)

7、在这银妆素裹的世界里,人们怎样表现的呢?(齐读第七节)

人们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指读)

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8、作者的心情和孩子们一样欢乐,他由雪联想到什么呢?(导入  第四段)

五、学习第四段。

1、默读,思考:作者联想到什么?(板书:瑞雪兆丰年)说说它的意思。

2、为什么说及时的大雪预示这来年小麦的丰收?有几个原因?(四个原因,略)

3、出示卡片: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说说这个谚语的意思。

4、解题,介绍写作背景。(略)

(板书:喜笑颜开)

六、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胶东半岛的,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三幅图。雪前,作者描绘了一幅铅云密布图;雪时,作者描绘了一幅飞雪压枝图;雪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银妆素裹的世界。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赞雪大,叹雪美,舒心欢

的感情。

七、作业 :

1、完成练习卷。

2、背诵课文第四 ̄六节。

附板书:

20、

雪前    骤然变冷      铅云密布

雪时    纷纷扬扬      飞雪压枝

雪后    粉妆玉砌      银妆素裹

联想    瑞雪兆丰年    喜笑颜开

场雪 篇7

济南市纬九路小学 马晓玲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则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如果单纯教字、词、句、篇,师生游离于文章情感之外,则把本来生动感人的课文,讲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

这样的教学,人物的音容笑貌不见了,景物的情趣淡漠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没有了。失去了对感情的体会,也就失去了文章的灵魂。这种只讲其表、不解其里的程式化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后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讲得情景交融,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一、教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内涵是实现“情融融,意切切”的基本条件

教学过程 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由知识向智能的转化,无不借助于具有动力因素的情感媒介来实现的。为了使学生披文入境,入境动情,教学每篇课文,我都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教材中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是学生的榜样,也是教师的榜样。备课时,自己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使教材中高大的人物形象浮现在自己的眼前,活在自己的心上,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既是教育者又首先是受教育者的位置,产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对于那些描写自然美的课文,则通过语言文字的诵读,想象出一幅幅美丽、鲜明的画面,体会出作者观察事物的准确、细致、深刻,语言之优美贴切,以及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自己先受感染。把握了课文的感情内涵,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讲课时再现出来,力求达到声情并茂。

文章的感情内涵,主要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对重点词句的推敲来把握,有的则要通过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探究。例如写于1962年,正值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粮棉欠收,人民生活遇到了暂时困难。这期间,人们是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与农民一起盼来了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中无比喜悦,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这种喜悦之情,反映了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切,对国民经济复苏的欢欣,对国家走出困境的企盼。联系社会背景,对作者的感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

二、范读课文,指导朗读是传导感情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神态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特别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传导感情。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例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齐唱“小小雨花石”之歌,让歌声把同学们带入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然后,我充满激情地朗读了课文。这一范读,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许多人流下眼泪。此时,课堂上静极了,激情从每个人的心头涌起,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张指导员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同学们,使同学们的心弦受到震颤。再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满怀深情地抒发了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感情,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对这一类课文的教学,要做到少一点分析讲解,多一点有感情地朗读的指导。通过反复诵读,产生对总理强烈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强烈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整个课堂上“情融融,意切切”。

三、品味重点词语是理解感情的重要方法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对于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对雪后景象的描述,从整体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从静态到动态,有声有色有形。教学这一段时,我紧紧围绕“雪美”的词语,引导学生品评体味。读到“嗬!好大的雪啊”时,先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透过一个“嗬”字,品味出作者对大雪的赞叹之情。经过品评,学生悟到,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通过仔细品味,达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效果。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与揣摩,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实现由情到理的过渡。

四、设计深浅适度、能荡起学生思维浪花的问题,是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重要途径教师是脑力劳动的指挥者,学生是思维园地里的劳动者。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享受到思维活动的乐趣和幸福。如果说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提问则是这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例如:教学《冬晚》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旧社会,认识小车夫的品质。同时,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当学生的心被小车夫的品质深深打动之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到这里,你心情怎样?有什么想法?”一个

同学说:“初读课文时,我认为小车夫太傻了,自己家里这么穷,很需要钱,拉车挣钱又那么不容易。作者不坐他的车给他钱,他还不要,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他不要别人施舍的钱,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这是劳动人民具有的人穷志不穷的美德。”另一位同学激动地说:“学到这里,我心情极不平静,我想,假如我是作者,我一定坐上小车夫的车,让他把我送回家,再多付给他车钱,既尊重小车夫的人格,又达到同情他帮助他的目的。”听完这位同学的发言,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掌表示赞许。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谈出了此时此刻的想法。大家的发言,说明同学们理解了小车夫的思想,也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一个问题的讨论,荡起了思维的涟漪,激起了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唤起了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使学生的认识在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得到升华。情感教学,不仅是教育的手段,还应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我们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还要促使学生在教师与教材内容的感召下,引起主体意识的觉醒,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阅读教学中应时时不忘感情熏陶,使经久不衰的情感因素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语文课上情融融,意切切。

教案实录

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

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

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雪砌成,形容雪后世界一片白色。

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世界呢?

生:银白色的世界。

生:洁白的银色世界。

生:洁白晶莹的世界。

师:很好。这晶莹世界给了你美感。还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我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品味出美。这些词语写出了雪落在树上以后,树枝的样子和色彩,使我仿佛看到了那“银条儿”和“雪球儿”。

师:说得非常好。“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紧扣特点,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雪球儿”的形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美。

生:我从“玉屑似的雪末儿”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美。

师:“玉屑似的雪末儿”怎么使你感受到美呢?

生:“玉屑似的雪末儿”是说雪末儿像玉石的粉末,在阳光照射下,十分美丽。

师:是啊,玉石既美又珍贵,用它来形容雪,当然让人感到美了。

生:“五光十色的彩虹”使我感到美。雪本来是晶莹透明的,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现出五光十色,像七色彩虹一般,所以很美。

师:理解得好。我也仿佛看到了这彩虹。

生:我从“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两个地方体会到美。因为读到这两个地方我感到雪末在落,在飘,在动,使雪后的画面活起来了。

师:想象得很好。刚才,大家把表现雪后景美的词语都做了分析,理解和体味得好。谁能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在这一段中,我们通过“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雪末、五光十色的彩虹、轻轻摇晃、随风飘扬、簌簌地”这些词语中,品味出美。

师:概括得很全面。读这一段时,要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这幅美的画面,体会雪景这美。请同学们练习读一读。

生:(朗读第三段)

师:读得不错。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有一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哪一句?

生:“嗬!好大的雪啊!”这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

师:对。“嗬!”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惊讶。

生:惊奇。

师:只是惊讶吗?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还有高兴和赞叹。

师:对,是又惊又喜,发出赞叹。赞叹什么呢?

生:赞叹雪下得大。

生:赞叹雪景非常美。

师:还赞叹什么?

生:还赞叹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师:是啊,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生:练习读。

师:除了写景美,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下一节。

生:朗读第七节。

师:这一节主要写什么?

生:这一节主要写小孩子们玩雪。

师:当你踏上这厚厚的积雪,当你和伙伴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时,你有何感受?

生:我非常快乐。

生:我是兴高采烈的。

生:我在雪地里玩的时候,是自由自在的,心里特别愉快。

师:你为什么是兴高采烈的?为什么心里特别舒服?

生:因为我非常喜欢雪,很愿意在雪地里玩耍。

师:那末,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作者也很高兴。我从“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一句中看出来的。

师: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

生:不是真的。这样写主要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了孩子们玩雪时的欢乐气氛,表达了孩子们的欢快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的是孩子们的欢乐,表达的是作者的喜悦心情。

师:好。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的写法。

师:对。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出了孩子们欢乐情绪之高涨,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师: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作者赏雪。

生:雪后美丽的景象。

师:好。你在雪地里只是自由自在地游戏玩耍,而作者见到这场大雪联想到什么?我们接着学习最后一段。请自由读这一段。

(生自由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段写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系。

师:作者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吧!

生齐答:瑞雪兆丰年。

师:什么是“瑞雪兆丰年”?

生:“瑞雪”就是吉祥的及时的雪,“兆”就是预示,“瑞雪兆丰年”就是指吉祥的及时的大雪,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师:对。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生:“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融化成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所以说瑞雪兆丰年。

师:还有补充吗?

生:“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师:两位同学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谁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瑞雪兆丰年”有何科学根据?

生:有三方面的根据:第一,寒冬大雪能冻死害虫;第二,雪水能供应麦子生长;第三,雪是麦子的棉被。

师:归纳得很好。你知道“棉被”起什么作用?

生:“棉被”能保护麦子过冬。

师:从“冻死害虫、供应水分、保护过冬”三方面说明瑞雪兆丰年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同学们,看到雪景美,作者心里充满喜悦,想到来年的丰收,作者心里怎样?

生:作者更加欢喜。

师:这一段写的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想。

师:联想到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

师:好。课文学习完了,你知道作者是谁?

生:作者是峻青。

师:谁能介绍一下峻青的情况?

生:(沉默)

师:同学们不了解,听老师来介绍。峻青是现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本文写于1962年。1960?962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三年间,粮棉欠收,国民经常遭到暂时困难,在这期间,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学们齐读课题,想一想: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有什么不同?

生:一场雪指的是任何一次,第一场雪指的是第一次下雪。

师:是的。第一场雪强调了“第一”,就本课来说,这的的确确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这是国家战胜三年自然灾害,走出困境的第一个信号。作者见到了这第一场大雪,想到了光明前景,充满了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希望,所以也就倍加喜爱这第一场雪,文章的字里行间才洋溢着这种喜悦感情。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齐答)

师: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你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课文的第三段,雪景描写得很美。有动态描写,有静态描写。“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等是静态描写,“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是动态描写。

师:很好。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给人以幽静秀雅之感,动态描写给人明快热烈之感。这一动一静使景物的特生更加鲜明,使画面更加迷人。

生:我喜欢最后这一段。作者在写景写人时结合写情。例如:“嗬!好大的雪啊!”“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积雪都震落下来”等句子中透露出作者喜悦心情。

师:说得好。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关心农业生产、与农民心心相连的思想感情。

生:我喜欢联想部分。它使我懂得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我原以为不就是下雪吗,有什么可高兴的。读了联想部分,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也不由自主地喜欢这场雪了。

师:这说明通过学习课文,你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你能联系实际,谈得很好。作者不仅写了事物:第一场雪,还写了联想:瑞雪兆丰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点明了喜悦的原因,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也深化了课文的主题。

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请把你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点评

我曾几次听马晓玲老师教这篇课文,那扎实的教学风格,充满情趣的课堂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久久地沉浸在“第一场雪”的情景之中。

冬天下雪,对于北方人来说并不希奇,然而这里的“第一场雪”却非同一般,特别是蕴含在“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却不是见过几场雪、读几遍课文就能理解、体会到的,必须下一番真功夫。马老师深深懂得这一点。她根据这篇文章景中寓情、情中含理、借景抒情、抒情言理的特点,把景、情、理统一起来理解、体会,而又特别注重对“情”的体会,颇有特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马老师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那么教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先得动情。所以,在备课时马老师对“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自己先深入理解体会。也只有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到一定程度,深入体会到一定火候,也就是理解体会到接近或者符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与作者的内心相通了,才会产生“同感”。这种“同感”的产生,说明教师首先受到了教育和感染,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动情”的基础。

对“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看到雪大、雪景美后产生的喜悦心情上,只是停留在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赏雪啊,赞雪啊,就很难达到马老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因为马老师不仅理解体会到了作者流露出的喜悦心情,而且还理解体会到了产生这种喜悦心情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三年自然灾害使国家在经济上遇到了暂时困难)和作者的立场观点棗对农业生产的关切,对群众生活的关切,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相信会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信念,所以,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是’瑞雪兆丰年”,预示着来年农业的大丰收,预示着我们国家将要走出困境,前途更加光明。理解到这样的深度,就贴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育者先受到了教育。

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首先理解体会到,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理解体会到,学生不动情,那就没有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光教师受到教育还不行,还得让学生产生“共鸣”。

马老师在教学当中,满怀激情,着力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其特点是,运用恰当的方法,努力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形象的语言活起来,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的时、空距离。例如,“瑞雪兆丰年”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它概括了许多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

马老师通过前面课文的教学,学生对“瑞雪”已经有了形象的认识,也受到了“喜悦”的感染,讲到这里,着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丰年”的景象加以描绘,使学生在脑子里产生一幅丰年图。在这样的基础上,提问眼下的“瑞雪”为什么会“兆”(预示)来年是“丰年”呢?结合这部分课文内容并联系时代背景加以探究,“共鸣”就容易产生了。再如,“嗬!……”这句话生动形象,马老师就引导学生领会这句话包含着的雪大、雪美、人欢的景象,从而使一幅活灵活现的雪景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喜悦的心情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喜悦心情就有基础了。

这样,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他们形成与作者比较贴近的思想感情,引起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信念、正确的道德的形成。

场雪 篇8

(第一课时

本节课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大和雪后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本节课难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大的,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后美丽的景色的。

本节课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领悟作者善于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下雪景象。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试着背下来。

教学过程 ;

一、 课前谈话

1、你们见过雪吗?雪大吗?雪景美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峻青爷爷写的。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你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1、的时间。2、雪下得大。3、雪后景美。4、大雪引起的联想。)

三、共同探究学生最喜欢的部分。

1、雪下得大。你们从哪些地方知道雪大的?小组协作,找出来读一读。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让学生进入情境。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鹅毛般的大雪”、“一会儿就白了”是从视觉上来写的;“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是从听觉上来写的)。教师就势引导学生,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下了整整的一夜大雪,你们想看看雪后的壮美景色吗?

2、 雪后景美。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临其景,感受大雪之后雪景的美,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地方美。请同学们看书,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从这些句、段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讨论,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适当的点评。(如:“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作者写得是否真实,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的绝妙。)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有感情地朗读,赞一赞雪美,分享作者的喜悦。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作者写大雪之后的美景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如学生在领会的过程中有难度,教师可作一定的引导。)

三、 师生共同小结。在这一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你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