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
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学习用点、线和色彩画感受,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听音乐,画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
三、听记:(简单的旋律)
1=F2/4
1 12┃(32 3)┃5653┃2 —┃
(2532)┃(12 3)┃2161┃5-║
方法:A、师奏F大调音阶(上引、下行)生仔细聆听,并分析拍号。
B、师旋律奏一遍,生随音乐用手指划拍(学生应规定速度)
C、师重复弹,生记下各音
D、师再次弹奏,生同时默唱、校正、纠错
E、将听记内容唱一唱
四、念念拍拍:
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考考大家。
(出示小黑板)
(1)X ┃┃ ┃X-║
(2)XX ┃ X┃ ┃X-║
A、分析拍号后,生自行准备,1-4组第一条,其余的第二条。
B、请个别生念念拍拍,(注意:,较难),后集体评议
C、要求匀速进行节奏练习,整体的可由慢到快。
对照下面三组节奏,按老师所拍的'先后次序,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X-║
()X ┃X X X║
()┃X-║
方法:A、请个别学生上面拍打,其余评议是否正确。
B、生自由练习
C、听老师打节奏,将序号填在相应的小括号中。
D、按序号连起来练习
五、欣赏歌曲《天堂》。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讨论:A、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特色?
B、歌曲曲调由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深情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第二部分高亢、充满激情,表现了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种变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4、第三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用曲线画,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
5、完成17页填空练习,并练习唱一唱。
六、欣赏歌曲《牧民的一天》。方法同上。
七、小结。
教学目标:
1、用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祝福祖国的心愿,激发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2、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3、以班级召开一次“迎新年音乐联欢会”表达同学们对未来的美好祝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年快要到了大家想用怎样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呢?
二、分小组进行准备。
1、看音乐录像,内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2、教师检查学生准备的节目及资料。
3、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把自己准备的节目表演给大家,让小组同学进行审议,评定。
4、学生进行合作排练,教师到各组指导
三、展示活动。
1、请各组同学把自己的节目与大家进行交流。
2、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迎新年音乐联欢会”。
四、教师进行小结
五、根据音乐会顺利进行的情况,评选“组织奖”让学生很有自信的展示自己创作,编导的节目。
这节课安排的是欣赏内容,主要是对一些乐器的听辨。乐器主要是描写清晨日出的景色的音乐。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还是能用比较简单的语言来表达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但是在乐器的听辨这一块上很不理想。大的乐段如管乐还是弦乐学生还是能听辨的,但是到分析具体是哪些管乐,哪些弦乐的时候,学生就变得一问三不知了。分析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听辨乐器的能力没有。学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细化的练习和训练,对乐器的音色很陌生。第二,虽然老师在前面已经复习了乐器的音色,但是由于以前基础薄弱,靠老师课前那一点点复习巩固的时间是远不够的。所以在分辨是哪类乐器的时候经过老师的启发还是能说出来,但是再细点,要说出具体的哪一种乐器又说不上来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本学期五年级的音乐教学能够按照《小学走进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够认真落实《学校音乐工作条例》和《音乐教学计划纲要》;能够在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环境卫生保护的教育。能坚持以“育人第一、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为宗旨,能加强音乐课改教研活动为指导思想,现将本学期对五年级音乐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音乐教学是一种艺术教育,它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途径之一,音乐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认真学习音乐带来的兴趣与收获,能通过学习音乐使学生懂得学生之间是团结合作、团结互助的。
1、音乐组教师共同探讨新课标后新的理念,鼓励老师潜心钻研上好每一节音乐课。能认真讲解好年段的音乐乐理知识,其中包括: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欣赏等等的感情演唱。
2、能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能认真准备课程,能认真写好音乐的教学教案,并做好音乐道具。能不断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3、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文艺活动,寓教于乐,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热衷于音乐。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立创造性的音乐让学生感知。
4、能坚持培养部分音乐方面的特长学生,鼓号队的小指挥手,套笛乐队等等,开发他们的潜力,给他们信心,提高他们的水平,并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本学期,鼓号队的同学基本上都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音乐感觉比较好。
5、音乐教师能够探讨新的`音乐教学方向,以便指导音乐教学。
6、能坚持常规月查,能把课备好、能保证教学高标准的正常进行。
7、在音乐教学中,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如正确的站姿,练声,练耳,视唱,唱歌习惯。
8、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可用资源。如:各种音乐器材、多媒体设施等,能充分体现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
9、课余时间对音乐方面有一定天赋的学生进行指导,能让他们沿着自己的特长方向去发展,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进而激起他们的创作火花。
10、在教学竖笛教学方面,每节课能让学生竖笛器乐进课堂,每次就是二十分钟左右的练习。包括基本的音阶、旋律等等。
11、能配吹谱方面统一采用简谱,能让学生看得懂,而且让学生明白歌词里面的意境,能使学生做到吹奏熟练,学生遇到不会吹奏的地方,教师能够立刻解决难点的问题。
12、能够使五年级的学生也坚持必须要带,能做到课堂做音乐笔记乐理知识,能够使学生掌握乐理知识。加强对器乐艺术的理解与审美能力。
13、竖笛吹奏方面能够吹奏C大调和F大调的音乐与基本的歌曲。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歌曲音符跳动稍大,节奏稍难,歌曲较难掌握。如果给学生再多的时间聆听和学唱,掌握就相对简单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静夜思》。
教学目标
1.学唱优美动听的歌曲《静夜思》,感受美。
2.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唐代诗歌,体验美。
3.随着四拍子来进行指挥,能充分地投入到歌曲的韵律中,表现美。
4.欣赏歌曲时能联想到自己学过的古诗,并回忆演唱以前学过的古诗歌曲,欣赏美。
5.除了演唱《静夜思》,还进行了为原旋律填加其他古诗词的创新尝试,创作美。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1.在欢快、节奏感很强的歌曲中走进教室,使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保持着高涨的情绪来上课。
2.欢呼音乐课的开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拉开音乐课的`帷幕。
3.和声练习,虽然只是三度和声,却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合唱能力、创作和感悟和声美的一种方式。
4.师生问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懂得礼貌待人。
二、导入
师:上课一开始,老师要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谜底是一个人物,相信同学们仔细听一定会找到谜底。现在就由老师亲自展示谜面。请听好(老师演唱《但愿人长久》)
生:北宋诗人苏轼。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诗歌很了解,我想同学们一定是通过老师演唱的这首歌曲中的词,很快就猜到了诗词的作者是北宋的诗人——苏轼。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刚刚过去,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景色也特别地迷人。月亮总是会和“浪漫、温馨、迷人、团圆”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古代文人都喜欢借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那么除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你们还知道哪些是以月亮为题材的优秀诗篇呢?
一、教学内容:
欣赏《晨景》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音乐意境认真聆听乐曲为管弦乐曲《晨景》,并能用语言作简单的描述。
2、能认真听赏并跟唱《早晨的歌》,感受歌曲的情绪,体验歌曲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情绪。
三、教学重点:
体会歌曲意境,并用语言讲述《晨景》
四、教学难点:
体会歌曲意境,并用语言讲述《晨景》
五、教学过程:
一、聆听《晨景》:
1.歌曲《清晨》用声乐形式歌唱早晨,器乐又如何表现早晨?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听《晨景》主题。
2.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记录乐谱的形式很多,这三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被广泛动用。专业音乐教育还运用五线谱等等。再听主题并看谱哼唱。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初听的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
(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4.欣赏全曲(时间不够可省略)。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竖笛高音的吹奏
1.高音“”的吹奏练习。
(1)指法位置。
(2)吹奏要领:轻吹。
(3)长音练习。
(4)三度二声部长音联系。
2.八度练习:
3.吹奏《红蜻蜓》。
三、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
(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使用口风琴、竖笛等吹奏乐器,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5.在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7.口风琴伴奏的双音分解和弦有一定难度,并且调是1=G,伴奏谱上“7”出现次数较多,“7”音的音名位置是#F,要对学生讲清楚。
8.打击乐伴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不要包办代替,但要合理合情。
9.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教学目标:
1.通过乐曲欣赏,感受圆舞曲的风格,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舞曲音乐的鉴赏能力。
2.记忆第一圆舞曲主题旋律,模唱主题旋律,了解圆舞曲的速度、旋律特点,体验乐曲充满活力的、抒情优美的情绪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介绍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了解作曲家创作的其他代表作品。
2.感受圆舞曲的。节奏速度特点,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记忆乐曲中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解:
每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新年音乐会的返场节目里都会有一曲蓝色多瑙河。这充分说明
了蓝色多瑙河在奥地利人们的心中,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心中占有相当高的位置,是世界流传的经典名曲。
2.教师讲解乐曲的作者(约翰?施特劳斯简介),并对乐曲进行全面地分析,使学生对乐曲有一定的了解。
3.播放一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视频。
二、欣赏圆舞曲
1.初次聆听乐曲童声合唱《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要求:听辨五个圆舞曲主题旋律,能够分辨乐曲的段落。感受每首圆舞曲的情绪特点。(圆舞曲旋律听辨)
2.复听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师:歌曲是几拍子的?
学生听后自由回答。
3.听赏第一圆舞曲。教师出示第一圆舞曲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一圆舞曲音频。
教学要求:记忆第一圆舞曲的旋律,感受圆舞曲节奏、速度、旋律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模唱第一圆舞曲的旋律,说说圆舞曲的速度、节奏和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展,速度轻快……
师:乐曲轻盈优美,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这么的旋律我们来视唱旋律乐谱。
(1)学生随老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记忆第一主题旋律。
(2)学生也可以用口风琴演奏,熟悉这一主题旋律。感受圆舞曲速度、节奏、旋律特点。
4.听赏第二圆舞曲。
教师出示第二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二圆舞曲音频。
教学要求:感受圆舞曲三拍子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感受弱起小节的特点。
师:听辨这段旋律在速度、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表现的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生:情绪热烈、欢快,速度较快。表现了人们在欢快地跳着舞。师指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找出音乐的强拍,讲解弱起小节的特点。
老师指导学生哼唱这段旋律,注意弱拍和连线的拍子要准确,空拍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学生体会演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它是约翰?施特劳斯的最作品。请同学们下课利用网络
教学目标:
1、通过乐曲欣赏,感受圆舞曲的风格,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舞曲音乐的鉴赏能力。
2、记忆第一圆舞曲主题旋律,模唱主题旋律,了解圆舞曲的速度、旋律特点,体验乐曲充满活力的、抒情优美的情绪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介绍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了解作曲家创作的其他代表作品。
2、感受圆舞曲的节奏速度特点,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记忆乐曲中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解:
每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新年音乐会的返场节目里都会有一曲蓝色多瑙河。这充分说明
了蓝色多瑙河在奥地利人们的心中,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心中占有相当高的位置,是世界流传的经典名曲。
2、教师讲解乐曲的作者(约翰?施特劳斯简介),并对乐曲进行全面地分析,使学生对乐曲有一定的了解。
3、播放一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视频。
二、欣赏圆舞曲
1、初次聆听乐曲童声合唱《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要求:听辨五个圆舞曲主题旋律,能够分辨乐曲的段落。感受每首圆舞曲的情绪特点。(圆舞曲旋律听辨)
2、复听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师:歌曲是几拍子的?
学生听后自由回答。
3、听赏第一圆舞曲。教师出示第一圆舞曲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一圆舞曲音频。
教学要求:记忆第一圆舞曲的旋律,感受圆舞曲节奏、速度、旋律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模唱第一圆舞曲的旋律,说说圆舞曲的速度、节奏和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展,速度轻快……
师:乐曲轻盈优美,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这么的旋律我们来视唱旋律乐谱。
(1)学生随老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记忆第一主题旋律。
(2)学生也可以用口风琴演奏,熟悉这一主题旋律。感受圆舞曲速度、节奏、旋律特点。
4、听赏第二圆舞曲。
教师出示第二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二圆舞曲音频。
教学要求:感受圆舞曲三拍子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感受弱起小节的特点。
师:听辨这段旋律在速度、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表现的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生:情绪热烈、欢快,速度较快。表现了人们在欢快地跳着舞。师指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找出音乐的强拍,讲解弱起小节的特点。
老师指导学生哼唱这段旋律,注意弱拍和连线的拍子要准确,空拍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学生体会演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它是约翰?施特劳斯的最作品。请同学们下课利用网络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祖国印象》。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在听赏合唱《我爱我的祖国》时,感受、体验“我”和祖国之间永不分割的真挚情感。
2、能积极参与二部轮唱,体验轮唱的乐趣;能在音乐活动中将曲子按拍号分类存档。
教学重难点:了解二部轮唱、体验二部轮唱的乐趣;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在每周都要进行升旗活动吗?每当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
2、揭示课题
二、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2、听录音范唱,整体感受歌曲的情境及节拍特点;
3、复习3/8拍子的含义及强弱规律;
4、引导学生说出6/8拍子的含义及强弱规律,并讨论歌曲中几种典型节奏
5、全班随着范唱音乐轻轻划拍,加深对音乐的印象;
6、随琴跟唱歌词三遍,第一遍用“|a”模唱,第二、三遍带词演唱;
7、突破难点,分组划拍演唱;
8、艺术处理: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三、感受《我和我的祖国》
1、初听全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节拍特点;
2、复听全曲,体验“我”和祖国永不分割的情感;
3、再听全曲,表现情感,可跟唱,身势律动等。
四、课堂小结
第四课祖国在我心中
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演唱歌曲《祖国印象》,并随机评价。
二、读谱学唱《美妙的歌声》
1、介绍各种演唱形式;
2、随琴识读乐谱;
3、熟唱歌曲;
4、将全班分成两个轮唱组,并进行轮唱练习
(1)要求:轮唱是不同时开始,但同时结束的演唱形式,结束时两个声部一定要整齐。
(2)方法:当第一声部唱到回时,第二声部从处进入,第一声部将反复一次,以便两个声部同时结束。
5、说说轮唱与齐唱的气份是否一样,轮唱有何特点。
三、给下载的音乐存档
1、学生回忆2/4,3/4拍子的含义及其规律;
2、教师弹奏谱例,学生随及轻轻划拍,辨别拍子;
3、请学生为教师弹奏的谱例存档,将相应的拍子写上序号。
四、课堂小结
得到激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欢乐。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能力目标:
用正确的声音演唱歌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自学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知识目标:
学习弱起小节的含义和他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四三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的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
2、弱起小节的学习;长音的延长时值。
3、歌词的填入,字与音对齐。如:那儿的儿化音和那儿没有儿话音的填入。
教法
听唱和视唱结合;引导与自学结合。
学法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我会用学生自学及让学生当小老师,利用生帮生的方法,让能干的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手风琴
养成教育训练点
在自学中遇到困难时能想办法解决。(如:音不准时借助竖笛练习或者请音准好的同学教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港湾,是我们生活的依托,在自己温暖的家里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
在美国的乡村有个同样温暖的家庭,让我们看看①看他们家到底在哪里?②他们家有什么美景?
观看课件
师生交流。(他们家在草原,他们家有水牛、小鹿、羚羊;那里是快乐的天堂)
这位美国小朋友的家真是快乐的天堂啊!瞧!他们还在小院里唱起了家乡的歌。我们和他们一起学吧!出示课题:牧场上的家
三、新授歌曲
聆听录音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
〈一〉学习曲调
1、观察曲调。向同学提出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弱起小节、连音线、附付点四分音符等)。
讲解不完全小节和弱起小节:第一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小节不完全……)想想这样的小节应该弱唱还是强唱?它的不完全部分上哪儿去了?(末尾)这样的小节就叫弱起小节。
2、想想以前我们在音乐课中唱过或听过的歌曲、乐曲有哪些是从“弱起小节”开始的?举几个例子。如:(本期的〈晚风〉)
3、先学第一部分。
(1)听琴、划拍、自学曲调。
(2)老师有重点地辅导。
(3)听一遍唱一遍。第一遍:听琴、划拍、心里唱;第二遍:听琴、划拍、唱出声。(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以听促唱)。
(4)完整唱一遍。
4、学第二部分。用同样方法学习。
5、完整、准确唱全曲。
〈二〉歌词教学
1、全班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思考:歌词表达了美国小朋友对自己家的怎样的感情?(对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填入歌词。要求:①歌词要与音对准。②不要忘记曲调。先填第二段。解决那儿的儿化唱法。再加第一段歌词。
3、完整、准确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
1、启发学生: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达小朋友们对牧场上的家的热爱呢?你能边唱边想象歌中描绘的美丽牧场上的家吗?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好吗?
2。带着你想象的歌曲描绘的意境,有感情地齐唱《牧场上的家》。
3。创编歌词。同桌同学合作创编一段热爱家乡、歌颂家乡的歌词,使情感得到升华。
附老师自编歌词:我的家在晋城,这里风光秀丽,还有很多的名胜和古迹,还有有名的土特产,还有实验小学,它们都是我们的骄傲。家!晋城——我的家!这有很多的名胜和古迹,有名的土特产,还有实验小学,它们都是我们晋城的骄傲……
四、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五、课堂小结
教学理念:
本教案设计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根据;以审美为核心,教师以情感为切入口,教学注重情感的交流与体验;以兴趣为动力,打破以钢琴为主要伴奏器乐的传统,给音乐伴奏注入新血液,新元素;突出强调“以学生为本”,面对全体学生,重视实践与鼓励创编,人人动手搞创编,为歌曲伴奏,鼓注重个性发展,以个人形式进行表演唱,其中更是包括的学科的综合,突出了学生的本位,强调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基本理念。
教学内容:
《乡间的小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带气息的歌唱和头声。
2、技能目标:尝试头声的练习和带气息的歌唱,学唱《乡间的小路》。学会看指挥歌唱。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多元文化,走进八十年代台湾校园歌曲,并充满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
课件,打击乐,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情境练声中训练呼吸音高
师:听着美妙的音乐感觉不错,如果在一个有晚霞的傍晚,走在乡间的小路更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同学们细想一下,如果是你离开喧闹的城市,来到了乡间的小路上,会看到些什么,有什么感觉?生:晚霞,晚风,小草,漂亮的野花师:让我们来吻一吻小草的清香吧。
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吸气和呼气。(师示范,生一起做,深吸一口气慢慢呼出来)师:在你的左脚边有一朵漂亮的野花,我们来吻一吻。
师:在你的右前方还有一朵更漂亮的小花,我们再来吻一吻。
生:吻花。
师:同学们,唱歌需要有气息的支撑,没有气息的唱歌,声音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而带气息唱歌,就要有正确的呼吸。吸的要深,呼的要慢而均匀。
师:让我们带上气息来唱一唱这条练声曲吧。
3ˇ|2— — || lu lu lu
二、学习歌曲
1、初听歌曲。
师合钢琴伴奏范唱《乡间的小路》。
设置疑问:“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情绪如何?”提问:“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生回答)
师总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对!共三个部分,一三部分旋律相同。” A段悠闲自在;B段激情飞扬。
2、视唱曲谱。
(学生边划节拍边视唱曲谱、老师钢琴轻弹旋律)
3、跟琴学唱歌曲。
(要求:轻松富有弹性的声音和高位置演唱——结尾句处理(渐弱))
师:感觉同学们都有点专业水平了,当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定会感觉很亲切,令你思绪万千。有一段歌词写得很好,恰当的表达了当时的心境。我们来读一下。
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按节奏念歌词。
师:同学们笑意写在脸上了吗?眉毛上扬一点,位置再高一点。(示范)
师:走在这么美的小路上有多少烦恼和不开心都让它随着晚风飘去吧。同学们这段歌词美不美?想唱唱吗?
生:跟琴哼唱一下。(加和弦唱唱)
4、加入打击乐器。
除了可以用手击拍,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打击乐器。(尝试第一部分加入响板、第二部分加入三角铁、碰铃,学生练一练。)
5、歌曲处理。
师:“同学们,《乡间的小路》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回答)
师:“是呀,《乡间的小路》唱的是一幅牧归图。它向我们描绘了浪漫,惬意的夕阳景象。那么运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来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领唱、齐唱、独唱、合唱(轮唱))
师:“同学们说的都可以,那么第一部分就用领唱的形式,谁来领唱呢?”
小组合作:一位学生领唱第一部分,四位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中响板找三位学生、碰铃一位学生),一组学生伴奏型拍手伴奏;第二部分请学生齐唱(其中三角铁和碰铃各找三位学生);第三部分,两组学生用打击乐伴奏,其余的边演唱歌曲边伴奏型伴奏。注意歌曲演唱的顺序。
三、课堂延伸中了解多元文化
1、师:这首歌的作者是谁呀?生:叶佳修
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叶佳修吧。(课件出示叶佳修的简介)我们前面学习了叶佳修的那一首歌曲?生:外婆的澎湖湾教师:一起来演唱一遍?
2、教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小村之恋》,齐读课题首先老师给介绍一下这部作品。.。.。.
A、教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作品,请同学们说出反映了什么内容?学生:恋乡
B、教师:我们再来听一遍,可以轻声跟唱
C、教师:我们听听歌曲分了几个乐段?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吗?学生回答。
D、教师:我们再来跟唱一遍,表达一下恋乡的。情绪,到间奏的独白处,我们自己用语言即兴表达。
3、教师:古往今来,有很多人用唯美的文字描写着自己美丽的家乡,现在我们来欣赏一首诗歌:阿紫的诗歌《故乡》
四、小结:
现在好些美丽的乡间正在遭受破坏,污染。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大自然的义务。请同学们宣传环保,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家园!
执 教 年 级:小学五年级
教学用书:《朝夕》中的聆听内容之一
教学内容:近代筝曲欣赏《渔舟唱晚》
年 级:五年级
[设计思路] 《渔舟唱晚》是一首传统筝曲。筝美妙、韵味浓郁的音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因此,本课从以下三点实施教学:
1.以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了解乐曲的速度等,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2.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3.拓展训练,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古筝独奏曲,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乐曲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是30年代中期古筝家娄树华根据明、清时期的古曲《归去来辞》加以改编而成的,全曲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展示了优美的湖滨晚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第二部分音乐速度加快,形象地表达了渔民们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第三部分音乐活跃欢快,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断加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花指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教学目标]
1、介绍民族乐器——古筝,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它怎样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2、通过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难点] 能根据音乐旋律想象音乐画面并能根据乐曲意境联想与之相应的古诗。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古筝等。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趣导人
1.出示古筝图片以及实物 你知道这件乐器叫什么吗?
2.认识古筝:听古筝演奏的乐曲。
3.出示课题《渔舟唱晚》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筝曲《渔舟唱晚》,感受渔村晚景。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筝曲,营造学习意境。同时,通过了解古筝的音色,及演奏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二、欣赏筝曲,整体感知
1.聆听古筝弹奏《渔舟唱晚》师生共同欣赏。
2.教师简介筝曲《渔舟唱晚》。
3.出示课题,了解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渔舟唱晚》,使学生对作品写作背景、作者、作品大致有所了解,并能够初步了解古筝这一乐器。
三、分段欣赏,互动体验 这首乐曲一共分了三部分,这三部分所描写的意境不同,我们来一起来分部聆听。
1.欣赏第一部分音乐。感悟音乐特点,让学生谈谈这部分音乐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2.学唱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旋律,回味唱晚的意境 1=D 4/4 3 5 6 2 23 5 3 32 1 1 6 5 5 6156 1 1 6165 3 566 5661 2 3—
设计意图:分段欣赏,分析细节
3.欣赏第二部分音乐
(1)播放课件,感受音乐速度、情绪。
(2)学唱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旋律,体会渔舟渐进,湖面上渔歌四起的动人画面。
1=D 2/4 1 1(.) 1(.) 5 1(.) 1 1(.) 1(.) 5 1(.)1 1(.) 3 1(.) 65 5 5 6 6 1(.) 1(.) 6 1(.) 61(.)654. 1(.)654. 1(.)652. 1(.)6521(.)65 2 44 5 5 (3)讨论:速度、情绪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回答老师的问题了解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4.欣赏第三部分音乐。
(1)播放课件,感受音乐速度、情绪等。
(2)讨论交流:
2(.)1(.)653 56321 1(.)6532 *|55 5*|11 1*|66 6*|22 2*| 11 1*|33 3*|22 2*|55 5 乐曲中的“花指”技巧,它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师小结:花指的弹奏充分发挥了古筝的弦法及音色悠扬的特点模拟出了荡浆、摇橹声和浪花四溅的声音。
(3)反复聆听,感受音乐
5.完整欣赏 箏曲《渔舟唱晚》表现了夕阳西下,湖面上渔歌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现在,我们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乐曲,好好品味乐曲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受吧 设计意图:听音乐并配以生动的语言辅助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 四、拓展体验 除了古筝演奏的《渔舟唱晚》,老师还带来了其他形式演奏或演唱的《渔舟唱晚》,我们一起来欣赏。
1、小提琴《渔舟唱晚》。
2、电子合成《渔舟唱晚》天气预报背景音乐。
3、歌曲《渔舟唱晚》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开阔了眼界。
五、板书设计:
渔 舟 唱 晚 古 筝 第一部分 速度是缓慢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 1=D 4/4 3 5 6 2 23 5 3 32 1 1 6 5 5 6156 1 1 6165 3 566 5661 2 3— 第二部分 速度变快了,情绪更加喜悦了 1=D 2/4 1 1(.) 1(.) 5 1(.) 1 1(.) 1(.) 5 1(.)1 1(.) 3 1(.) 65 5 5 6 6 1(.) 1(.) 6 1(.) 61(.)654. 1(.)654. 1(.)652. 1(.)6521(.)65 2 44 5 5 第三部分 速度更快了,情绪更加热烈 1=D 2/4 2(.)1(.)653 56321 1(.)6532 *|55 5*|11 1*|66 6*|22 2*| 11 1*|33 3*|22 2*|55 5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的古筝曲,它的意境非常优美,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本节课,我一开始就利用古筝导入课堂,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很好的创设了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随后通过采用音画结合,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创造性,在强调欣赏的同时分析乐曲,让学生听、想、说、唱。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参与中,课堂自始至终有很浓的音乐气氛。还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关注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四要素,明白了不同的音乐语言表示不同的情景,同一首乐曲也可以用不同的乐器来表现与演奏,提高了学生音乐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不足之处:依据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教案。但由于本人能力所限,仍存在许多问题: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仍较少。
教学内容:
《卢沟谣》
教材分析:
《卢沟谣》是“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歌曲中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用孩子的视角将卢沟桥见证的民族兴衰与永定河畔的自然美景巧妙地融合起来,以极富画面感地语言将人们带入了过往的历史中。歌曲以朗朗上口的童谣形式表达,即大气深邃又空灵婉转,抒发出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卢沟谣》,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2、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4拍长音,反复记号,把握歌曲的旋律特点。
3、通过学唱此歌,用主流文化滋润同学们的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传承民族精神,挖掘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掌握歌曲中的节奏,旋律特点,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教学难点:
歌曲中附点节奏,四拍长音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清点人数
二、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七个基本音级、拍号、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卢沟谣》
三、教学过程:
1、作品简介:
《卢沟谣》是今年“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曲目中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是一首历史童谣,是一首站在卢沟桥头唱中国历史的歌,唱中国精神的歌。
2、节奏练 (掌握四拍长音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
3、旋律练习
⑴音阶练习
1 2 3 4 5 4 3 2 1(用“啊”唱)
⑵歌曲中部分旋律的识谱练习(要求学生划节奏,加强四拍长音
附点音符的掌握)
⑶全曲的识谱练习(根据学生情况教师给予纠正,讲解反复记号)
⑷唱谱后用“啦”哼唱,以此熟悉旋律
4、歌词练习
⑴歌词朗诵
⑵带入歌词反复练习(边唱边纠正学生演唱不足的地方)
⑶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演唱(作者写《卢沟谣》是希望通过它抒发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
一、教学内容
浙江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民族乐器二胡,并了解二胡的形状、音色极其演奏特点。
2、 通过欣赏《赛马》进一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能分辨各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三、教材分析
1、 二胡,民族拉弦乐器的代表乐器,音色柔美,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
2、 《赛马》,黄海怀创作与1959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的新作品。结构是常见的带再现的单三部。它以二胡这种简单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同时也了表达内蒙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此曲中,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拨弦技巧奏出,使该曲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学生听二胡曲《战马奔腾》进教室
2、 谈话引入教学
(二)了解二胡
1、 请一学生实物介绍二胡构造、音色极其演奏特点并作简单的示范演奏
2、 教师小结,学生朗读(大屏幕展示)
(三)欣赏《赛马》
1、 初听乐曲,初步感受曲子热烈欢快的情绪(由学生演奏)
思考:
★曲子把你带到了哪里?
★谁能给这个乐曲取一个名字?
★从音乐中你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的、欢乐的)
★你体会到他们对草原、对生活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无比热爱)
教师简单介绍《赛马》
2、 再听乐曲,给乐曲分段,并分段欣赏
再听乐曲,要求学生分段
分段欣赏:
(1) 细听第一段
★想一想这段音乐表现了赛马比赛的什么阶段?(开始)
★场面怎样?(热闹)
★音乐以坚定有力的强音(唱:突出“6”),还有急促的16分音符
★音乐的情绪怎么样?(紧张、热烈)
★跟着音乐哼唱一遍这个主题
★听第一段音乐,配打击乐
(2) 细听第二段
听下面这段音乐――旋律2
★与第一段比较,这段音乐旋律情绪上有什么变化?(悠扬、舒展)
★音乐刻画的是蒙古族骑手对比赛乐观自信的形象
★指导学生跟着音乐哼唱一遍这个主题
★再听音乐,要求听辩一种特殊的演奏技巧――拨奏,不用拉弓,而是用手指拨,发出马蹄似的声音。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伴奏乐器扬琴演奏旋律(二),而主奏乐器二胡却模仿了马蹄的声音,将赛马比赛中马蹄急驰、你追我赶的`场面刻画得活灵活现,音乐情绪也被烘托得更加欢快热烈。
★第二段音乐的情绪怎么样?(抒情、悠扬)
★再听第二段音乐,配骑马动作
(3) 细听第三段
★听,结尾的音乐和哪一段相似?(第一段)
★哪一段情绪更激烈?(第三段)
★这段音乐结尾时,节奏密集,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了赛马比赛已经进行到什么关键时刻了?(冲刺)
★音乐刻画了赛马比赛最后冲刺时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在最高潮中结束。
★结尾的这段音乐是从一开始情绪就更激烈吗?(不是)
(4) 完整欣赏
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和草原牧民赛马的片段集锦
(四)下课
在激烈奔放的二胡乐曲中,学生走出教室。
一教学内容分配建议表
略。
二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1.通过欣赏歌曲演唱及组织音乐会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从小有爱心,把心中最美好的祝福带给自己的长辈老师和小伙伴。
2.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3.在音乐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组织新年联欢会的活动。
(二)具体要求
1.以赞美感恩的心情,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平安夜》,并了解歌曲的来历。
2.以充满深情的歌声,喜悦的心情演唱歌曲《难忘今宵》。初步了解词曲及演唱者的情况。
3.体验感受民乐《花好月圆》带给人们的欢乐情绪。
4.分组准备新年联欢会。
三教学准备教具
1.钢琴、录音机、录音带、多媒体设备、VCD光盘、录像资料等。
2.沙锤、双响筒、铃鼓、碰钟、响板等打击乐器;口风琴或竖笛。
3.圣诞节的贺卡、圣诞树、圣诞老人。
四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本单元的题目是“美好的祝福”,由于是教材中的最后一个单元,按照时间推算,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就要准备过春节了。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接到来自亲朋好友的最真挚的祝福。本单元收集的三首音乐作品中,合唱歌曲《平安夜》是一首著名的外国歌曲,是西方人过圣诞节时必会听到唱到的。而中国作品《花好月圆》是一首民乐合奏曲,乐曲由衷地表达了人们在节日中喜气洋洋欢乐歌舞的情景。歌曲《难忘今宵》是每年的春节晚会上必会听到的祝福歌曲。由于词曲作者满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曲由心生,歌曲表达了人们希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真情实感。因此这三首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为人们� 学习这三个作品,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优美动听的旋律,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而且可以接触到这些饱含情感的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到这三个作品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对人类美好幸福生活的赞美与憧憬。音乐家们用最朴实无华的音乐语言传达出内心深处对人类的关爱,所以作品才会这样深入人心经久不衰,就像20xx年春节晚会上的舞蹈《千手观音》一样。这些经典作品无不体现着人文主义思想。作品之所以流传至今,正是这种人文关怀的思想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
1.用真挚的情感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难忘今宵》;用和谐优美宁静的声音演唱歌曲《平安夜》,表达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之情。
2.小组合作组织新年音乐会。本单元的'难点:
1.根据音乐的情绪为乐曲《花好月圆》分段。
2.为新年音乐会设计海报节目单等策划活动。
(三)音乐材料分析
1.《平安夜》这首歌曲是奥地利的一个小乡村教会的神父Joseph·Mohr在1816年写的歌词,曲作者Franz·Gruber是当地一位默默无闻的音乐老师。据说当时因为小教堂的管风琴坏了,可恶的老鼠把送风的皮风箱咬出了许多破洞,所以Mohr神父要Gruber先生为他写的这首歌谱上用吉他伴奏的曲子应急。Gruber先生被Mohr神父写的小诗所感动,立刻回家,飞快的记录下他泉涌般的乐思,只用了两个小时,歌曲写好了。神父集合了唱诗班的学生,在吉他的伴奏下,孩子们唱出了沁人心脾的优美旋律。乐谱后来由修管风琴的人带出来,外面的世界才得以知道这首歌曲。这首歌很快就被人们� 今天已经�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旋律动听,歌词优美,音乐语言朴实无华,充满了安祥宁静的感觉。可以想象当年默默无闻的Mohr神父在圣诞节前的晚上,在山坡上望着奥地利乡村月下的景色,遥想圣经中关于耶稣降生的记载,是如何灵感奔涌,写下这首不朽的诗篇。歌曲为降B大调拍,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第一乐句先抑后扬,形成一个大的起伏,歌唱性极强;第二乐句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分句组成,带有叙述性,第三句是歌曲的高潮乐句,旋律在较高音区进行,格外明朗,似心潮澎湃激荡。高潮后的回转,旋律一路下行平稳地落在主音do上,舒展平和地结束了全曲。歌曲的旋律完美地抒发了作者内心对和平与幸福的追求,带给人们祥和与安宁。
2.《花好月圆》(民族管弦乐曲)彭修文根据黄贻钧同名管弦乐曲改编,是一首采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轻音乐作品。ABA结构。全曲在热烈的快板引子中开始。A主题柔和轻盈,先由笛子以明亮音色呈示,然后转入高胡和二胡变化重复,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B主题先在扬琴上出现,轻快活泼;然后经过笛子和二胡高胡的变化重复,通过一个切分节奏的变音“降7”,乐曲由G调转入C调,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有舞蹈性的节奏型,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尽情欢舞的场面。最后,乐队以快速的加花演奏,变化再现A的主题,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彭修文是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曾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指挥。1931出生在湖北武汉,彭修文从小学习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1950年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从事音乐工作。1954年调 单的音乐技能,掌握认识简单的乐谱的能力,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本学期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在歌唱,舞蹈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50%的小朋友还可以,20%的小朋友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较差。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