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名人名言大全(精彩19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你了解孟子吗?

《孟子》名言警句 1

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其进锐者,其退速。

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6)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0)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1)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3)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4)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6)尽信书,不如无书。

1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8)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19)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1)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3)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2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5)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26)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2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9)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0)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31)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2)养心莫善于寡欲。

33)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3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5)人皆可以为尧舜。

36)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3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0)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4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2)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43)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44)仁则荣,不仁则辱。

4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7)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48)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49)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50)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1)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5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5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55)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5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7)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5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的语录 2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如千乘夺取万乘,百乘夺取千乘,然後为饱足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sha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5.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6.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0.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孟子的语录 3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5、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7、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8、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9、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3、人皆可以为尧舜。

1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孟子的名言 4

1、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2、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4、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5、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6、其进锐者,其退速。

7、以五十步笑百步。

8、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9、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10、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的名言 5

1、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3、保民而王,莫之能于御也。

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5、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6、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8、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9、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10、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孟子名言警句 6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3、定天下者,在乎仁政为一者也。

4、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5、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7、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8、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众。

9、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1、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12、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13、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14、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1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18、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19、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20、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2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22、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23、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24、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25、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26、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7、仁则荣,不仁则辱。

28、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2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3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32、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3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3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5、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犹此也,王虽有移民转粟之善政,其好战残民与邻国同,而独望民之多,何异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36、 ”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又多乖异不同。

37、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3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9、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1、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42、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43、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着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

44、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45、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46、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48、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49、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50、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5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5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53、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55、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56、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5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8、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59、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60、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孟子的名言 7

1、仁人无敌于天下。

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3、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4、国人皆曰可杀。

5、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8、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9、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10、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有关孟子的励志名言警句大全 8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尽信书、不如无书。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的名言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语录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名言

8、仁者无敌。——孟子名言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8、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9、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1、其进锐者、其退速。

2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0、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孟子的语录 9

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

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朱熹《中庸章句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而子思受学于曾子。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也未尝不可。

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 《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 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理想的一个轮廓。

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

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这样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承袭下来的。不过,到了孟子,更为强烈。《尽心下》甚至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认为民贵君轻,社稷也可变置。这是新的观念,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这比《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又进一步。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是前人所不曾说,后人也不敢说的。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

《孟子》很有自己的特点。

1

善于论辩。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2

极有气势。这也和时代有关。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国,也不免要游说的。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3

富于形象。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

孟子名言警句 10

1、争地以战,人盈野;争城以战,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2、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3、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4、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6、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7、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8、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9、其进锐者,其退速。

10、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孟子的名人名言 11

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0、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的名言 12

1、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2、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5、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7、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8、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9、胸中正,则眸子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

10、居移气,养移体。

孟子的名言 13

1、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3、仁则荣,不仁则辱。

4、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6、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7、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8、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9、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0、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3、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14、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5、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1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1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9、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0、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4、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25、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6、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2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28、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29、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30、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3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5、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7、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38、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39、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40、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4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3、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4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46、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48、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4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的语录 14

一、按原文填空

鱼,(),熊掌,();二者(),舍()而取()者也。(),亦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者也。

二、解释词语

欲亦可得兼舍生义

三、用现代汉语来讲述课文

四、这段故事就形成了后来的成语(),请解释成语意思。

五、回答问题

这段话的作者是(),()时期()国人。()家学派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著有《》一书。你还知道哪些孟子名言?

孟子的语录 15

1、彼一时,此一时也。

2、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5、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6、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7、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8、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9、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10、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1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3、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4、人皆可以为尧舜。

15、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1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18、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9、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20、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2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2、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4、其进锐者,其退速。

25、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26、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27、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2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9、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0、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33、志,气之帅也。

3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6、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37、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9、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40、食色,性也。

41、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42、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43、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44、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5、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4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48、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49、胸中正,则眸子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

5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5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2、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53、仁人无敌于天下。

54、居移气,养移体。

55、国人皆曰可杀。

56、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5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0、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61、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62、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6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64、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65、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6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7、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68、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6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2、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73、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74、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75、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76、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7、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78、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的语录 16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小题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两个倒装句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

小题2: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以上摘录的语录分条简要阐述。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句子,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对身体衰老,身心疲惫的感叹,对周公的崇敬,对西周社会的向往,对现实中礼崩乐乱的无奈。

小题2:①孔子主张“非礼勿言”,人的行为规范要合乎“礼”。子路出语不恭,不合“礼”; ②孔子认为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应存疑。不要妄加评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③孔子认为“言顺、事成、兴乐礼、中刑罚、百姓有所适从”,都是建立在合乎“礼”的“名分”的基础上的,所以若要管理卫国,应从正名分入手。子路对“正名分”不以为然 ,因此孔子批评他。

孟子的名言 17

食色,性也。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食:食欲。色:性欲。本句大意是:食欲和性欲,这是人的本性。食欲和性欲,是人的生理需求,谁也不可避免,所以说是人的本性。虽然有时人为了更高的道德追求和事业追求,可以从意志上压抑和控制食欲和性欲,但这并不说明人本身没有这种需求。我们可以用这两句阐述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还可以用来引申说明社会应该创造条件,遵循一定的原则,合理地满足人的这种本性要求,还可以用来引申表明人的意志坚强,能够为了更高的道德和理想,抑制和克服这种本性的需求。

《孟子·告子上》

国人皆曰可杀。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王下》。本句大意是:全国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该杀。这句多用于斥责,诅咒那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危害,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叛徒、内奸以及那些严重威胁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犯罪分子。

《孟子·粱惠王下》

志,气之帅也。

王顾左右而言他。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王下》。顾:回头看。他:其它的事情,别的话题。本句大意是:齐宣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这一章全文写:孟子对齐宣王说:“您的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正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接着说:““如果当官的不能管好他的下级,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君不能把国家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意思是说齐宣王先前不知孟子问话的用意,一步步上了孟子的圈套。在孟子逐渐把问题引到他自身的时候,他羞赧、尴尬,无法正面回答,只好环顾左右,改变话题,以掩怖自己羞愧、困窘之态。现在可引用“顾左右而言他”描写有的人为了摆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只好避开原有话题,拉扯别的事情。也可用于形容有些人对别人的问题绕弯抹角,不作正面回答。

《孟子·粱惠王下》

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战场上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其实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孟子·梁惠王上》

居移气,养移体。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这两句天意是:所处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度,所受的奉养可“改变人的体质。作者认为:安居可以改变人奋斗不息的气质,使人变得懒惰,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养尊处优更会使人变得娇贵,经不起风攻雨淋。因而人应不断地奋斗,有所追求,这样才能精力旺盛,自强不息。这两句说明优越的环境和生活条件有时也会给人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人们应当善于利用优越条件,而克服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孟子·尽心上》

登泰山而小天下。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本句大意是: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孟子的原话是:“孔子登东山(指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而小鲁,~,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现在常用这句话比喻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或说明见识多、阅历广的人眼界就高,对一般事物看不上眼。

《孟子·尽心上》

人皆可以为尧舜。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本句大意是: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 这是曹交问孟子的话:“~,有诸?”孟子给予肯定的答复:“然。”众所周知,尧舜一向是儒家尊崇的圣人。《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等句,而孟子却肯定“~”。在这方面表现出孟子的唯物史观和辩证的方法论。孟子认为: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悌而已,人只要努力。说尧舜的话。作尧舜的所作所为,皆可 可以此二句说明只要有坚定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干什幺事都可以成功。

《孟子·告子下》

养心莫善于寡欲。

仁人无敌于天下。

天下殆哉,岌岌乎。

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上》。殆:危险。岌岌:形容危殆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天下岌岌乎危险得很呀!这是孟子的弟子咸丘蒙向孟子请教时转述孔子的两句话,“于斯时也,~!”~实际为“无下岌岌乎殆哉”的倒装。“岌岌”作为状语,表示危殆的程度,成语“岌岌可危”即从此化来。此名句原是形容天下形势的,而“发岌可危”的成语现在既可用来形容政治形势十分危急,又可用来形容高大建筑物快要倒塌的样子,也可用来形容人的极其危险的处境。

《孟子·万章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指浩荡博大。耿直刚强的正气。本句大意是: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可引用“善养路然之气”形容某些杰出的人具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行,耿直的性格,刚强的意志,坚贞的气节等。也可用于表现某些人能坚持正义。决不动摇,面临严峻的考验仍胸怀正气,不可侵犯。

《孟子·公孙丑上》

彼一时,此一时也。

战国·孟轲《孟子》表示时间不同,情况也就不同了。

《孟子》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见《孟子·离娄上》。患·忧患。好(hao号):喜欢。本句大意是:人的忧患就在于喜欢事事做别人的老师。好为人师是一部分人的毛病。此条通过否定这种人的错误行为,阐述人应该谦虚谨慎的道理。一个人即使很有知识,也还是应该坚持谦虚的美德。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永不停步。当一个人自以为很有知识,事事指手画脚、好为人师时,那就意味着他的悲剧的开始。这样一来,不仅反映出他的浅薄与骄傲,而且会贻笑大方,导致他因脱离群众而陷于孤立。因此。这毛病确为“人之患”,应该注意克服避免。

《孟子·离娄上》

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见《孟子·公孙丑上》。本句大意是:别人告诉他有过失他就觉得高兴。这本是孟子称赞孔子弟子子路的话,原文是:“子路~,禹闻善言则拜。”知过才能改过,改过才能免祸,所以当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时,子路觉得高兴。后人把这句话简化为“闻过则喜”,经常引用,可作为自我修养的要求,也可用以赞扬乐于听取批评的人。

《孟子·公孙丑上》

仁者荣,不仁者辱。

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战国·孟轲《孟子·膝文公下》。瞰(kan):窥看。亡:无,此指人不在家,这两句大意是,(孔子)窥探到阳货不在家,才往他家答谢他。阳货想要孔于来看他,又不肯失礼迳行召唤,当时有条礼节,大夫对士有所赏赐,倘若士当时不在家,不能亲自拜谢,过后便得到大夫家里去答谢。于是“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于蒸豚”,即探听到孔子外出时,给他选去一个蒸小猪,借此召孔子来答谢。孔子则以其人之道还冶其人之身,“孔于亦~”,既不失礼,又避免和阳货见面。两个人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虚假地做样子,走过场。成语“瞰亡往拜”,就是形容本来不想见面,但又要走一下前去拜访的过场,以敷衍对方。

《孟子·膝文公下》

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引曾子语。胁屑:耸起肩膀,故作恭敬的样子。谄(chan阐)笑:装出讨好的笑脸。病于:比……更疲惫。复:夏天。酷暑。畦(qi旗):在田间栽种。这两句大意是:耸起肩膀,故作恭敬的样子,满脸堆笑,向人讨好,听这种人说话,比酷热的夏天在田间劳作还要疲惫。是君子就应当堂堂正正,不亢不卑,那种胁肩谄笑,向人讨好的举止,都是小人之行。选两句形象地描绘出讨好者的样子,画出了这种人的媚骨,并以“病于夏畦”的对比,辛辣地对这种人进行了讥讽。可用于讽刺奴颜媚骨者的讨好,也可学习这种议论中加以形象描绘和对比的手法以突出观点。

《孟子·滕文公下》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眼中没有父母、目无君上的人,犹如畜生豺狼。

《孟子·滕文公下》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英才:优秀人才。本句大意是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把他们培养教育成真正的栋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孟子在《尽心》一章中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隙为一乐,天伦之乐;不愧于天,不作于人为二乐,坦诚之乐; 此观点反映出孟子重视教育,重视人生价值的思想,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之一。

《孟子·尽心上》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大乎:大于。与:偕同,跟别人一起。为善:行善,做好事。本句大意是:君子最高的德行莫大于跟别人一起做好事。要“与人为善”,不要“与人为恶”,已成为现在人们的习常口语和道德规范。但现在所说的“与人为善”通常指善意助人,“善”的含义也已和孟子所说的“善”有所不同。

《孟子·公孙丑上》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出:超出。类:同类。拨:超出。乎:于。萃(cuì粹):聚集。这两句大意是:超出它的同类,高出于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孟子》的原文是:“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娄也。~。”孟子的原意是说:孔子是出色的圣人,他对于黎民百姓,就象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一样,远远地超出了他的同类。这两句后被广泛引用并被缩写成“出类拔萃”的成语,用以形容德、才超群出众的人才,也可形容突出地超过一般的事物。

《孟子·公孙丑上》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篇。人穷的时候不丧失道德的标准,而发达的时候也不可以背弃自己做人的原则。

《孟子》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本句大意是:忧愁患难足以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死亡。人生谁不厌忧患而喜安乐?但忧愁患难能磨练人的意志,使人清醒,使人振奋,因而得以在奋斗中求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丧失斗志,使人麻木怠情,因而无力抵御祸患,势必导致死亡。这是古人从丰富的人生阅历中总结出来富于辩证法的经验教训,可用于告诫人们不可耽于安乐,而要具有忧患意识。

《孟子·告子下》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不是无能力做而是不愿去做。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战国·孟轲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

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见《孟子·滕文公下》。无事:不工作。这两句大意是:士大夫不做事情而白吃饭是不行的。儒家主张经世济时,有所作为,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为戒,这种古训对当今反对懒散、怠惰仍有积极意义。

《孟子·滕文公下》

永言孝思,思孝惟则。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

《孟子·梁惠王下》

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违:违背,此指延误、错过。农时:适合于从事各种农活的时令、季节。不可胜食:吃不完。这两句大意是:不错过适宜于从事耕种、收获等农活的时机,粮食就会多得吃不完。在原文中,这两句是孟子告诫统治者不要在农忙时征兵征工去从事徭役苦差,妨碍正常的农业生产时说的话。现在可供论述农民只要不错过各种有利的时机,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就能获得好收成;也可以引申其义,用于说明只有抓住最有利的时机。才能把事情办好。

《孟子·梁惠王上》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家庭一定是自己先破坏,别人才跟着破坏你的家庭。孟子希望天下的家庭要同心同德,和睦相处,这样才能保持家庭的稳定、幸福,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孟子·离娄上》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规,蘸圈舯工具。矩:画方形的`工具。这两旬大意是:不用规和矩。就不能画出标准的宵形和圆形。孟轲在‘离娄卜章中举出两个能工巧匠的例子来避啊为政的道理,“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离娄相传是黄帝时代的人,黄帝丢7玄珠。知道离娄能干百步之外明裳秋毫,于是请他寻找玄珠。然而像他这样以疆明著称的人。也要借助规矩才能找到索求的东西。公输子就是鲁班,中国术工的祖师。像他那佯挂艺超群的^.没有规和矩也做不出艺术精品。推而一之。为师也是一样。赘有一定的规范。就租难培养蹦真正的凡才。社会的“规矩”,必需从教育中柬,在教育中普噩。因此。饔戚社会之“方蹰”,必须重视教育。澄有这个“规矩”。社会不可能健全地发屉。

《孟子·离娄上》

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摩顶放(fang仿)踵:全身从头顶到脚后跟都因劳累而磨伤。放,到。这两句大意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有利,也干。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孟子评论墨子一贯主张“兼爱”,为了给天下人谋利益,不辞辛苦,四处奔走的。现在可引用“摩顶放踵利天下”形容有些人毫无私念,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也可只用“摩顶放踵”形容某些人为做某些事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

《孟子·尽心上》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这两句大意是:眼睛对于颜色,有共同的美的感受。春花秋月,人所共爱:江山胜景,人所共赏。这种共同的审美情趣,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已经察觉了。讲美感时可以引用。

《孟子·告子上》

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战国·孟轲《孟子》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的话,那就和动物没什么两样了。

《孟子》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见《孟子·尽心下》。指:旨,意义。本句大意是:所说的话虽然很浅近,但意旨深远,这叫做“善言”。言谈、著文,首先要语言通俗浅近,令人易懂。在此基础上又能做到含意丰富深远,就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后来人们多用“言近指远”称赞人们善于言谈。

《孟子·尽心下》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迷两句大意是:拔一根汗毛对整个天下的人都有利,也不干。这里孟子运用丁夸张的手法抨击扬朱的“为我”哲学,今天可引用以讽刺那些特别狭隘、自私、吝啬的利己主义者。

《孟子·尽心上》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枉:曲,不正。这两句大意是:自己不正直的人,从来没有能够使别人正直的。孟子的弟子陈代想谒见诸侯,干一番事业,特向孟子请教。孟子举例子,打比喻,向陈代说明:诸侯若按召唤之礼来招致你,才可以与他合作。假若我们先屈辱自己的志向和主张,而去追随诸侯,那就错了,因为~。这两句现在可以用来说明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己正者才能正人,自己不正则不能正人。

《孟子·滕文公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这两句大意是:“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人以知心相通。作为统治者,为百姓的快乐而快乐,说明他的情感与百姓息息相通,那么百姓也会为他的快乐而快乐。

《孟子·梁惠王下》

保民而王,莫之能于御也。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莫之:没有人。御:抵御。这两句大意是:保护人民而称王的人,没有谁能抵抗住他。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保民爱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所向无敌,殴有谁能够与他相抗衡。这两句是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名言,可用于说明执政者保民爱民的重要性。

《孟子·公孙丑下》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见《孟子·粱惠王下》。这两句大意是:以百姓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爱民利民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他认为:作为统治者,知道爱民,为百姓分忧解愁,当他有了困难时,百姓也会支持他,帮助他解决困难。可用于说明统治者为百姓解忧对于巩固自己统治的重要关系。

《孟子·粱惠王下》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见《孟子·离娄上》。不虞:意料不到。求全:要求完美无缺。这两句大意是:有意料不到的赞美,也有过于苛求的责备。此二句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毁誉的。“不虞之誉”是指自已未曾意料到的赞美,是突如其来的称誉,自然应非常高兴。而“求全之毁”是指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的批评和指责,如言过其实,求全责备,自然令人非常不愉快。孟子在这两种现象前以肯定的语气词“有”暗示人们一各种各样的毁誉都有,应有各种心理准备。可以此二句说明应正确对待毁誉,“有不虞之誉”时,切勿过于兴奋;遇“求全之毁”对,切勿太生气。

《孟子·离娄上》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战国·孟轲《孟子·腺文公上》。上:在上位的人。好(hào号):爱好。这两句大意是:在上位的人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厉害啊。这两句后被概括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用来说明上行下效的道理,强调上层人物对下面的人影响很大,不仅下级会跟着上级学,而且还会层层加码,超过原来的程度。现在可用来说明领导者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下面造成影响,身居领导岗位的人要严于律己,言行都要审慎。

《孟子·腺文公上》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战国·孟轲《孟子·腾文公上》。屦(ju据):鞋。巨屦,指做工精致、质量好的鞋子;小屦,指做工粗糙、质量低劣的鞋子。贾:通“价”。这两句大意是:好鞋、坏鞋卖一样的价钱,人家难道肯干吗?这两句以出售鞋子为比喻,说明了在商品经营中以质论价的原别,可供论述商品生产、销售中质量的重要性时引用,也可引用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不能等量齐观。

《孟子·梁惠王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社稷(jì季):国家。君:冒君。这几句大意是: 这是孟子著名的言论,知名度很高,讲人民、国家和国君三者的价值和地位。人民最为重要,国家次之,君又次之。因为无民即无所谓国,无国也无所谓君。这几句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论述民本思想及孟子思想时常被引用。

《孟子·尽心下》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君子的操行、修养自己开始,从而平治天下。孟子很看轻那些“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放弃自己的田地却去耕耘别人的田地,要求别人的很多,要求自己的很少)的人。孟子认为作为君子,应以“修身为本”,大家都从自己“修其身”做起。这样就可以达到天下平。在“修其身而天下平”这个意义上,孟子奉劝大家从“我”做起,在今天仍很有启迪意义。

《孟子·尽心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见《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劳力者: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做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做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这里的“劳心者”,指的主要是统治阶级,而“劳力者”指的是从事生产的人民。这两句本义是说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地位不同,分工不同,劝导不同地位的人要各司其职,而主要又是劝导统治阶级负起“治人”的责任,其含有抬高统治阶级,睥睨劳动人民的思想。孟子这些话是反驳墨子学派中的许行主张人人应当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国君和人民应当“并耕”的空想主义而说的。从原始公社制发展到奴隶制社会,有了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使少数人有时间从事科学、文化、治理等工作,这是奴隶社会的文化高出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文化的原因之一。孟子主张劳心和劳力的分工,应该说是进步的;而许行人为地否认这种分别,则是倒退的,也是不现实的。几千年来剥削阶级利用孟子这种社会观点,把~作为人剥削人的理论根据,说成劳动人民只能被人统治,使它长期起了反动的影响。

《孟子·滕文公上》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战国·孟轲《孟子·藤文公下》。《春秋》:编年体史书,懦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叙事简赅,寓褒贬,别善恶。这两句大意是:自孔子著成《春秋》,那些乱臣贼子都害怕了。《春秋》叙事,于行文中分别善恶,暗寓褒贬,善者褒之,恶者贬之,人们从中可以吸收经验教训,而那些乱国奸臣,祸民贼子则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心怀畏惧,这两句赞美了孔子的史笔,可用以褒奖正直的史官及其历史著作。

《孟子·藤文公下》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人只有对某些事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如果样样事情都想干,结果什么成就也没有。

《孟子·离娄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品德高尚的人,就是还保持着如小孩子那样至真至纯、一尘不染、善良淳朴、洁白无瑕的心灵的人。大人:品德高尚的人,伟人。赤子:初生的婴儿。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纯洁。赤子之心是指具有婴儿一样的纯洁无瑕的心。

《孟子·离娄下》

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訑訑(yí移):本义是象声词,形容人们不耐烦或不屑于听别人讲话时发出的声音,相当于今天的“啊、啊”或“嗯、嗯”。颜色:指面容,距:同“拒”,推拒。本句大意是:傲慢自大、不屑于听闻的声音和面容,会把别人拒之于千里之外。这句话可化用以表现某些人态度傲慢,不屑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别人讲话时虽“嗯嗯”、“啊啊”勉强应付,实际上很不耐烦的情况。

《孟子·告子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权:称一称。度:量一量。这几句大意是:用秤称一称,然后才知道物体的轻重;用尺量一量,然后才知道物体的长短。这几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不经过实践,单凭主观猜测,连轻重长短这些细小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何况其他重要的事物。这几句说明对事物的认识需要通过实践。

《孟子·梁惠王上》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孟子·尽心上》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见《孟子·滕文公下》。志士:有远大志向和崇高节操的人。不忘:不怕。沟壑(he贺):山沟。元:脑袋。这两句大意是:志士不怕抛尸山野。勇士不怕丢失脑袋。这两句是互文,文意互相补充,说明志士和勇士都不怕牺牲,甘愿“舍身而取义”。可用以赞颂爱国志士的牺牲精神。

《孟子·滕文公下》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地。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见《孟子·离娄上》。獭(tǎ塔):水獭,一种生活在水边的野兽,能游泳,捕鱼为食,皮毛很珍贵。爵:同“雀”。鹤(zhān)毡):古书上说的一种似鹞鹰的猛禽。这几句大意是: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鹞鹰。孟子认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实行仁政的君主得民心,百姓就会归附;而实行暴政的君主失民心,就像驱鱼驱雀的水獭和鹞鹰一样,把老百姓都赶到实行仁政的君主那里去。现在人们常以~比喻由于自己的错误或暴行,替别人做了好事,把人才都赶跑到别人那里去了。

《孟子·离娄上》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君子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时的担心。智慧的人,只有对前途的忧虑,没有对一时一事得失的忧患。目光短浅、斤斤计较眼前利益的人是难以有成就的。

《孟子·离娄下》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这几句大意是: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准呢?孟子一贯积极用世,同时又很自信。这几句集中体现了孟子愿意,而且相信自己有能力辅佐圣主贤君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后世多引用这几句形容某些人踌躇满志,自以为有安世经邦之才;有时也用于讽刺那些目空一切、大言不惭的人。

《孟子·公孙丑下》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见《孟子·公孙丑上》。善:正确的。拜:致札。这两句大意是:子路听到了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高兴,禹听到了善言,就向人致礼。~两句,后浓缩为“闻过刚喜,闻善则拜”的成语,表现一种良好的修养和品德。人们应该书之座右,身体力行,为政者更应如是。

《孟子·公孙丑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淫:惑乱。移:改变节操。这几句大意是:处于富贵利诱面前不受迷惑,处干贫穷困苦之中不改志节,处于武力威胁面前不能屈服。孟子是战国时的儒学大师,这几句实际上奠定了儒家的基本道德观,讲出了一个正人君子在富贵面前,在穷困面前,在威胁暴力面前应具有的态度和立场。几千年来,无数志士仁人都是按照孟子的道德观去要求自己,孟子这一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也应吸取其精华。为今天的现实服务,可用以劝勉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孟子·滕文公下》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就下:向低处流。走圹(kuàng况):圹同“旷”,向旷野跑。这几句大意是:百姓归向仁德的君主,犹如水向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水向低处流,兽向旷野跑,皆其本性使然;而人民向往仁德明君,也是由其求生存的本性所决定。作为君主,行仁政,爱百姓,那么百姓都会归服他,近处的安于国,远方的前来归服,若行暴政,民不得其安,则必然是为渊驱鱼,使百姓逃亡。几句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政治道理,增强了说服力和感人力。

《孟子·离娄上》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官;官能,功能。这几句大意是:心的功能就是思索考虑,思考就可以获得真知,不思考就什么收获也没有。孟子提出的“心之官则思”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它启迪人们去思考,承认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进步作用。此名句从一正一反两面陈述,对比鲜明,醒人眼目。几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作文章,中心突出,使人对其用意一目了然。

《孟子·告子上》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他以正当的理由送礼,按礼节规定送礼,这样,便是孔子也会接受的。

《孟子·万章》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王上》。油然:指云浓厚地聚拢起来的样子。沛(pèi配)然:充足淋漓的样子。浡(bó勃)然:兴起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天上出现浓厚的云层,哗啦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猛然茂盛地生长起来了。孟子在这篇文章里以旱苗喻百姓,以云雨喻仁政,早苗逢甘雨,便生机勃勃地生长,谁也挡不住;仁政一行,民心所归,国家也就兴旺了。现在描写云起、雨落、万物勃发还常“油然”、“沛然”等形容词,孟子的巧于设喻更值得学习。

《孟子·粱惠王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王上》。老吾老:尊敬我的长辈。及:推及到。幼吾幼:爱护我的子女。这几句大意是:尊敬我的长辈;以这样的心意推及到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以这样的心意推及到别人的子女。这是孟子从道德伦理角度阐发他的仁政爱民思想。尊敬自己的长辈,也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女,也爱护别人的子女。对别人的长辈和子女像对待自己的长辈和子女一样尊敬和爱护。这样的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的君主自然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护。

《孟子·粱惠王上》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见《孟子·告子上》。弈(yī亦):博弈,又称六博,古时一种每方各有六子的棋类游戏。一说弈即围棋。数:《孟子注》说:“数,技也。虽小技,不专心则不得也”。这几句大意是:博弈虽然是一种简单的游戏,如果不专心致志,也就学不到家。此条以下棋为例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弈秋是全国闻名的善弈者,他收了两个徒弟,一个专心致志,不肯遗漏老师教诲的每一个字;另一个虽身在课堂,心里却想着鸿鹄与射猎一类的事。学习的结果,两人迥然不同。因此,孟轲总结说~。这种先对具体事例进行归纳,然后阐明道理的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亦有较强的科学性。可化用以说明学习必须专心。

《孟子·告子上》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上》。文:文字。害:妨碍。辞:词句。志。指作品的原意。意:指读者自己的切身体会。逆:迎,这里是揣度、推测的意思。是:此,指“以意逆志”。得之:指真正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方法。这几句大意是: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个别词句而误解作者完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才是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正确方法。孟子的这段话,原是针对如何正确阋读和理解《诗经》而发的。但可推而广之,作为阅读一切文学作品的正确原则。这几句虽可用其原义,论述不必纠缠个别字句,而应从总体上把握和领会,才能完整、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但更多的时候,是摘引“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用于强调作家进行创作时,不应斤斤计较词藻、语句而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

《孟子·万章上》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苟得:苛且取得,指用不正当的方法去取得。这几句大意是: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所以我决不苟且偷生。孟子在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前一条中的“义”。这几句是对“舍生而取义的正面阐发。

《孟子·告子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见孟子《孟子·梁惠王上》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孟子·梁惠王上》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下》,颂:同“诵”,吟咏。其人:他们(指作者)的人品。是以:因此。世:时代。这几句大意是:吟咏他们作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啊!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必须了解作者的为人;而要了解作者的为人,又必须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因此我们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时,总要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这种方法,就叫“知人论世”,现在“知人论世”已成为人们习用的成语。

《孟子·万章下》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恶(wu务):厌恶。患:祸事,灾难。辟(bi币):通“避”,躲避。这几句大意是:死是我所厌恶的。而还有比死更令我厌恶的东西,所以有些祸患我决不躲避。孟子认为比死还可恶的东西就是“不义”。他决不允许自己陷于不义的境地,为此他宁愿不避祸端。这几句是从反面对“舍生而取义”作进一步阐发。孟子的生死观值得效法。当然,“义”的内涵应该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同。

《孟子·告子上》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战国·孟轲《孟子· 离娄上》不孝顺父母的人就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所以仁爱之心必须从爱亲人开始培养,这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孟子·离娄上》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昭昭:明白、明显的样子。昏昏:模糊不清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有才德有知识的人,总是自己首先把问题搞得明明白白,再用清清楚楚的语言使别人明白;现在却有人想用自己模模糊糊时概念,去使别人清清楚楚。孟子在这里阐述了一条教育原则——必须自己昭昭才能使人昭昭。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假如教育者自己对问题一知半解,却不懂装懂,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虽然煞有介事,必然误人子弟。此名句从正反两面立论,述理深刻,给人以警示。即使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应书之座右,铭记于心,真正按“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原则从事教学,切不可“以其昏昏,使^昭昭”。

《孟子·尽心下》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挟:持。超:越过。诚:实在。这几句大意是:若是让你挟持着泰山跨越北海,你告诉人说:“我办不到”,这是实在不能办到的事。~是孟轲劝说齐宣王行王道黜霸道时所打的比喻。泰山、北海是客观事物;人的能动性是主观的东西,让一个人挟持泰山超越北海,大大超过人的主观能力所能办到的范围,因此实在实现不了,而不是主观上不愿去做。后世常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比喻不是主观上不愿去做的事,而是客观上无法办到的事。

《孟子·梁惠王上》

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九轫:同“仞”,古以七或八尺为一仞,此极言深。想有一番作为,就跟挖井一样,你挖到很深的地方就停住,没有打出泉水,那永远是废井一个。这话就是想告诉后人,如果不坚持到底,哪怕只差一点点,还是没用。

《孟子·尽心上》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见《孟子·万章上》。宿怨:把怨恨留在胸里。这几句大意是:仁人对于弟弟有所忿怒。不藏于心中;有所怨恨,不留在胸内。只是亲他爱他罢了。这是孟子回答万章提问的话。万章问孟子说:舜的弟弟象每天以谋杀舜为事。当舜立为天子时却封象于有庳,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万章时说了“~”一番话,意思是舜对待弟弟以德报怨,不记前仇。这对提倡兄弟友爱本有积极意义,但孟子接着又说:“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乎?”意思是说。如果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却仍是一个老百姓,可以说是亲爱吗?可见分封制、家天下是封建杜会的特征,社会生活中的“裙带风”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习,有其源远流长的社会根源。

《孟子·万章上》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敏:同。“序”。这几句大意是,父子之间有骨内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男女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讲的是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用以维系封建的社会秩序,现在人们谈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时,还常常引这几旬概括而又典型的话。

《孟子·滕文公上》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战国·孟轲《孟子》诸侯有三样宝: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错以珍珠美玉为宝,灾祸必定落到他身上。

《孟子》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折枝:为长者折取树枝作手杖。这几句大意是:若是让你折一条树枝给老人作手杖,你告诉人说:“我办不到”,这是你不愿意去干,而不是你的能力办不到的事情。~是孟轲劝说齐宣王行王道黜霸道时所打的比喻。折枝:是客观上一件容易办得到的事情,说“不能”则是因为主观上不愿意去作。因此,后人常以“折枝”之类,比喻人们主观上不愿去干某种事,而不是没有能力去干某种事。

《孟子·梁惠王上》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暴(pù铺):同“曝”,晒。寒:冻。这几句大意是:让太阳晒一天,又叫冻十天,没有什么能生存下去。在原文中,孟子说:“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意思是再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一天,冻十天,也长不起来。草木如此,五谷如此,万物莫不如此。推而广之,以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事,人的学业、事业,如果干一天,停十天,同样不会有成就。“一暴十寒”现已成为习见成语,比喻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间断。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

《孟子·告子上》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王上》。庖(pá0抱):厨唐。厩(jiù旧)马栏。莩(piǎo瞟):通“殍”,饿死的人。率:率领。这几句太意是:厨房中有肥肉,马栏中有肥马,而百姓面露饥饿之色,野外有饿死的人尸,这是君王率领着禽兽吃人啊。~以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拟,揭露统治者“率兽而食人”的本质,表现出孟子主张仁政爱民,反对虐政害民的政治思想,作为传世名言,常为人习诵。

《孟子·粱惠王上》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战国·孟轲《孟子》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

《孟子》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恒:经常。敬:恭敬,敬重。这两句大意是:爱别人的人别人经常爱他,敬重别人的人别人经常敬重他。孟子意在说明君子能居心于仁、礼,和一般人不同。仁人能爱别人,有礼节的人能敬重别人,所以就能得到别人经常的爱和敬重。今天可赋予这几句话以新义:关心爱护别人的人,别人就会经常关心爱护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经常尊重他。

《孟子·离娄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见《孟子·告子上》。鸿鹄:即天鹅。缴(zhuō灼):系着丝线的箭。这几句大意是:一个人心里只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击射它,假使和这样的人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一定不如人家。孟子在这里是举例子说明学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重要性。他说比如下棋,这只是个小技术。奕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圣手。假若让他教两个学生。一个专心致志听讲,另个则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那样后者的成绩肯定不如前者。~几句以反面例证说明学习专心的重要,千百年�

《孟子·告子上》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见《孟子·公孙丑上》。赡:足。诚,真心实意。这几句大意是:以武力征服人,人不是真正心服,而是力量不足,抵抗不住;以恩德服人,人的心中高兴,是真心实意的服从。人心不可欺。谁若以强力征服,那么虽然因一时力量不足,慑于淫威被迫身服,但不会心服。只有以德待人,尊重人,人才会身服心服。这几句可用于说明统抬者不可以力服人,而要以德服人;也可用于说明人与人之间不可以力相欺,而要以诚相待。成语“心悦诚服”来源于此。

《孟子·公孙丑上》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仁者(的行为)就如同射箭一样。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

《孟子·公孙丑上》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比喻仁义。谓以仁居心,以义行事。

《孟子·离娄上》

胸中正,则眸子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古代的人,获得成就,则将恩惠恩泽给老百信,而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则在这个世上继续修身养性。得志显达时就要造福天下苍生,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提升个人修行。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郁闷不得志。善其身,也可理解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情操、人文修养方面更高尚,人生的内涵更为丰富。

《孟子·尽心上》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志,是气的统帅;气充塞在人体全身。志朝向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所以说:“要做到不动心,一定要坚守这个志,同时不要扰乱了气!”

《孟子·公孙丑》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极端真诚而不能使别人感动,这是未曾有过的事;不真诚,是不能感动别人的。

《孟子·离娄上》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大任:重要使命。是人:此人,这个人。心志:思想感情。空乏:指资财缺乏。拂:违背。这几句大意是: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在某个人身上时,必定先要使他心绪苦恼,筋骨劳累,肠胃饥饿,身受贫困,他的每个行动都要受到扰乱而不能如意。这几句以形象化的手法指出凡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必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重重阻力和困难,身心各方面都要经受艰苦的磨练。可供引用勉励青少年在献身重大事业时,要作好充分的精神准备,接受困难的考验,不可侥幸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孟子·告子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他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了“恻隐之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会是冷漠的、自私的、甚至残酷的。

《孟子·公孙丑上》

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

《孟子·离娄上》

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值得喜爱的叫‘善’,自己确实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实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实又有光辉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万物就叫‘圣’,‘圣’到妙不可知就叫‘神’。孟子认为美的人必须具有仁义道德的内在品质,并表现充盈于外在形式。所谓“充实”,指的是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其固有的善良之本性“扩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体之中。“充实”之所以能成为美,在于它能使人的外在形体“生色”,给人以美感。在这里孟子把人格的美看作是个体人格中实现了的善,即人格的美包含着善,又超过了善,从而深刻地发展了孔子的关于美与善的内在一致性的思想。

《孟子·尽心》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尽,完全。信,迷信。书,《尚书》《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孟子·尽心下》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这是用来劝诫人要自觉遵守条例法度。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公输子:即公输班,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六律即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微、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这五音。

《孟子·离娄上》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1)土芥:泥土、草芥;国人:路人;(2)服:名词动化。穿。(3)膏泽;膏:膏脂。泽:润泽;反;通返;三有礼:臣去国之后,君待臣三项礼节。极:穷困之极;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

《孟子·离娄下》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战国·孟轲《孟子·萬章》人在年少的时候,大都恋慕着父母的,逐渐成长知道追求美色后,则转而恋慕他们的伴侣,成家有妻有子了就专注的照护着妻子儿女,为官当差时则把心神放在服侍长官上面。唯有真正孝顺的大孝者,是终其一生都不改衷肠,对父母永远存着照护与孺慕之情。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

《孟子·萬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这几句大意是:生命是我想要的,而义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可兼有,我就舍弃生命去取得义。孟子主张性善说,这是他许多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而“义”正是他性善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他将义”看得比生命还要贵重,情愿舍弃生命而去换取“义”。从此。“舍生取义”成为千古流传的古训,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 诚然。在不同的时代,“义”有不同的内涵,但“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是应该肯定的。今天,我们为了革命事业,更应该有这种高贵的气节。这几句话可作为座右铭。从写作角度看,因“义”是抽象的概念。不易为人所把握,孟子用人人皆知的人生的竹值与“义”的价值作对比,就易于为人把握了。

《孟子·告子上》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故:事故,指灾患病丧。怍(ZUo):惭愧。

《孟子·尽心上》

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说文》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不去打乱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打乱它季节生长的规律,那么数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谨庠序之教:恭恭敬敬地办好学校和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教育子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爱国爱民、兄对弟友爱、弟对兄恭敬。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的名言语录 18

1、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7、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0、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2、其进锐者,其退速。

1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15、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7、仁者无敌。

18、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2、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3、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4、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2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6、人皆可以为尧舜。

27、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8、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29、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0、养心莫善于寡欲。

3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3、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3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5、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6、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37、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8、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39、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40、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的名言 19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8、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0、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6、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2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4、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6、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2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3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36、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37、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39、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0、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