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的诗句【最新8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初雪的诗句【最新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雪的诗句 篇1

2、梅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3、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别诗》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8、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9、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卢梅坡《雪梅·其二》

10、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11、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12、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1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初雪的诗句 篇2

笔者认为前者把古诗词教学过于简单化,后者把古诗词教学过于复杂化;前者教学缺少点拨,后者教学讲解过多,两者都各有弊端,不利于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在学生多读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思考、解决疑问,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点播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要因文而异,也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对诗词的内容要适当点拨。诗词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原文,让学生对诗词内容有所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虽有点夸张,但的确有道理,强调了多读就能够理解意思。有的教师爱多讲,占去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教学效果也不佳。应该让学生自己读,自己领悟,遇到学生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可做适当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

其次,要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如学习的《沁园春。雪》一文,可以在学生对照注释读两遍智之后,作如下设计:

师问:“这首词中描写的是什么景色?”生答:“雪景。”

师问:“这是哪个地方的雪景?”生答:“我国的北方的雪景。”

师问:“词人具体描写了北方的哪些地方的雪景?”生答:“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师问:“还写了什么地方的雪景?”生答:“群山、高原。”

师问:“这些地方的雪景各是什么样的?”

生答:“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师问:“这些景色,诗人是通过哪一个字引出来的?”生答:“望”字。

学习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先让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可设计4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诗句的理解:(1)诗中哪句写了“传说”?“传说”有什么作用?生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点拨作用:传说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点拨:寂寞、惆怅之感。)(3)诗人登楼看到了什么景象?(点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流露出诗人什么感情?生答:“思乡之情。”通过这4个问题的设计,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就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其次,诗词的意象需要点拨。诗歌精炼的语言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如学习的《沁园春。雪》,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雪景,再进一步想象雪后天晴、红妆素裹的景象。通过想象理解诗人在景中流出的情感(热爱祖国山河)。

初雪的诗句 篇3

初冬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使得大地一派银妆素裹,心中挂念着初冬尚未凋谢的月季、等花卉以及火棘、枸骨、石楠等观果植物,想象着它们在雪中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于是带上相机,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去“踏雪寻芳”,领略雪中赏花的意趣。

外面早已是一片银白世界,不同的植物在白茫茫的大雪中展示着各自的风采,苍松、翠柏、青竹、枸骨等常青植物在白雪的衬托下更显其苍翠挺拔,而紫荆、合欢、紫薇等落叶植物道劲刚健的枝干上落满了白雪,犹如玉树琼枝,红瑞木那血红色的枝条就像刷上了一层红油漆,红红火火,给人以热情奔放,充满生机的感觉。

终于找到月季花了,白色的花朵上覆盖着白色的雪花,分不出哪是雪花,哪是月季的花瓣,但月季那甘洌的芳香却是白雪所没有的,粉红色的月季花与白雪交相辉映,别有一番特色,可谓“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而鲜红色的月季花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是那么的娇艳,犹如燃烧的火焰,彰显着生命的顽强。、一串红等较为低矮的草本花卉已经彻底被埋藏在雪的下面,难见其踪影,偶尔露出几枝,色彩虽然依旧,但已经被冻僵了。估计雪融化后就会香消玉损,但它们的根部还留在土壤中,等待春季萌发新的生命。

除了雪中尚未凋谢的花朵外,枸骨、火棘等植物的果子虽然不大,却色彩鲜亮,圆润光滑,如同一粒粒红色珠子,在翠叶、白雪的掩映下格外醒目,不时有灰喜鹊等越冬的鸟儿前来啄食,为寂静的雪天增添了几分生趣。

初雪的诗句 篇4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n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虚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人们爱雪,爱她飘舞的身姿,爱她纯洁的品性,爱她祥瑞的征兆。文人墨客更是不甘寂寞,以文学家的眼光描写她,以美学家的标准评价她,以哲学家的睿智审视她,为我们留下了难以尽数的诗文佳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此佳句,我们不难想象严冬时节大雪纷飞的场面,这是对雪意的客观描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整夜的大雪使得千树万树变成了玉树琼枝,仿佛一阵和煦春风的吹过,枝头挂满了洁白的梨花,在诗人驰骋想象的字里行间,其惊喜之情跃然纸上。“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表现了北方雪夜的月明风凄,韵味古朴苍劲。而“燕山雪花大如席”,描写中极尽夸张色彩,却有人称其是写实的范例。

更有高手“虚处见功夫,淡中藏美丽”,咏雪别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如简文帝的“晚霞飞银砾,浮云暗未开”,以晚霞为背景,通过烘托手法描绘雪花纷飞的态势,画面层次富于变化,不拘于鲍照“白圭诚自白,不如雪光妍”爱情,折服了司马相如,也折服了后人。有多情者又将这首数字诗加以改写,把十三个数字倒嵌进去:

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倚栏杆,九月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夕银河鹊桥断,六月酷暑别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端阳怕把龙舟看,四月桑芽无心去养蚕,三春风打桃花散,二月风筝线儿断,一片痴心,梦里到关山。可怜我多情白女子,偏遇无情小许官。郎啊郎,下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改写后的这首诗更具体形象,写出了女子的相思之苦、遭弃之恨,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数字诗中的数字有实指,也有虚指,在理解上不能有偏差。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让人心旌摇荡。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何文焕不同意他的说法:“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应于后两句。所以对诗歌中的数字理解切不可拘泥。

总之,数字诗可谓别具一格,魅力无穷。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231600) 和何逊“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等咏雪诗静态化的白色比喻,而将银白色的雪映衬得更加醒目,且呈现出一种变幻的动态美。又如其名句“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不着一“雪”字,回避庸俗的银、玉、白等俗字,而别出心裁地用盐、花、蝶、粉这些新奇意象来描绘,再锤炼推敲出两个动词“乱”和“飘”加以点活,可谓传神写出了白雪纷飞时摇曳多姿的神韵。苏轼的《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与之有同工同趣之妙。

熙宁七年(1074年)十一月,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值寒冬,下了一场大雪,于是他为我们留下了《雪后书北台壁二首》。苏轼的这两首写雪的诗,极为王安石欣赏并有和章。全诗不着一“雪”,而雪景宛然,内蕴深远,确非高手不能为。

第一首诗主要写深夜大雪悄然而至的情景。“夜静无风势转严”,写出了下雪时的氛围,“无风”但却让人更感冬日的寒冷威势。“但觉衾n如泼水”,不知不觉中,雪带来的寒冷已侵入御寒的棉被,搅扰了诗人的暖梦。“不知庭院已堆盐”,化用谢安侄儿的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以盐喻雪,形象地写出了雪的色彩,而一个“堆”字则更生动地点出夜雪之大。显然,才女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用在这儿未必贴切。“五更晓色来虚幌”,黎明时分,“晓色”破窗而入,起床后才发现,原来一夜之间,大雪已覆盖了眼前的一切。“晓色”实际上是窗外的皑皑白雪反射进来,给人造成的错觉。“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站在超然台上眺望马耳山,幸好还没有被完全淹没,两座峰尖还昂然矗立。

综观全诗,不着一“雪”字,而“雪”已赫然降临,令读者如临其境。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其妙”也。

第二首诗则是写雪后观景,并联想到瑞雪兆丰年,有感而发。“城头初日始翻鸦”,大雪初霁,日照后雪开始融化,黑黑的泥土从白雪的覆盖中翻滚而出。而“晴泥已没车”则让人很直观地感觉到了积雪之深,乃至淹没了车轮,使得车难以通行。“冻合玉楼寒起粟”,俗语说,“下雪不冷融雪寒”,道家把肩膀称为“玉楼”,这一句是说人因感受到寒冷,缩起肩膀,即使这样,寒冷还是肆意侵入,让人战栗不已。这是借人的动作、感觉来写冬季雪后的寒冷。“光摇银海眼生花”,经后人考证,觉得“眼”不合诗韵、诗意,因为“银海”在道家思想中即指人的眼睛,和上句对应,这里应该用“眩”字才更合适。雪后银装素裹的世界,在太阳的照射下,满地的雪反射日光,耀人眼目,刺得人眼睛都花了。此二句妙在把前人常用的“玉”“银”这些俗字与道家谜语融合,于描写雪景奇观的同时,将一个紧缩双肩、迷眼品味的赏雪者表现出来。

初雪的诗句 篇5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译文

b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写作背景

此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写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崭新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余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余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初雪的诗句 篇6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主要从审美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情景相生,优美与壮美兼具,喜悦与忧郁并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愉悦的氛围。上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旬则以白鹭的灵动之势写自然的生气:淡蓝色的晴空下,一行白鹭振动翅膀,翩翩起舞。一个“上”字,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的意味。诗句有声有色,色彩鲜明而不杂乱,声音圆润而不嘈杂;静中有动,静而有张力,动而不失轻盈幽雅,这正是一种优美的境界。那么,这种优美的境界,能给我们传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愫呢?大自然生机勃发,诗人心有所动,又怎能不颔首微笑,发出愉悦的轻呼呢?

可是不要以为诗人的心情就此定格,且看后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这里,诗人的视角进一步转换: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望见的是否真的“西岭”?也许这并不重要。一说这是写诗人看到窗棂上早春的残雪,联想到西岭上终年难化的积雪。再看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一个“泊”字,写出船此刻停留未开。“东吴”,是指船由东吴来,还是到东吴去呢?这也许并不重要。有论者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蜀中与东吴之间的商船已可通行,也有说东吴是泛指江南一带。在这里,引起我注意的是两个词语:“千秋雪”和“万里船”。“千秋雪”极言积雪之厚,时间之久,千年的积雪,要何时才能融化?“万里船”极言行程之遥远,空间之无限,要想到达心中想望之地,又谈何容易!如果说前面两句诗中,黄鹂、翠柳、白鹭、晴空这一组意象给人的是优美的感受,那么后两句中“千秋雪”“万里船”的意象带给我们的则是崇高感。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上文的“千秋雪”和“万里船”就其本身(作为审美对象)而言,从数量上和空间上具有强大的威力;就审美经验而言,他们带给主体一种“坚冰难化”的痛苦或“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沉重。那么,与前两句相比,这两句里,我们体会到的还只是愉悦和轻松吗?李渔《窥词管见》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旬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在《绝句》(其三)中,诗人着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图,先写黄鹂、翠柳,声色纷呈,相映成趣;次写白鹭、青天,飘逸出尘。然后诗人移步换景,用蒙太奇的手法,先让西岭雪山的千年积雪冲击我们的视觉,震撼我们的心灵,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停靠在浣花溪边的那艘船,让我们去询问它来自哪里,又将去向何方?或者会想起三国时那位奉命出使东吴的费某说过的一句话:“万里之路,始于此桥。”诗人全篇并未有一个字的抒情或议论,但我们分明可以觉出他情思的变化,或惊喜,或微笑,或拈须,或徘徊,或沉吟,或泪下。

这种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传统,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实在杜甫的其他作品里也有这样的手法,如《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旬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杜甫诗歌的抒情方式是多样的,正如梁启超所说,杜甫是一个“情圣”,他可以直抒胸臆,如《望岳》,也可以即景抒情,如《登高》,还可以寓情于景,如《绝句》组诗。在《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用“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写往日的盛会,转而用“又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来写今日的相逢。全篇没有直用“喜怒哀乐”之词,而用“寻常”、“几度”,“又”几个字,寥寥数语,写尽无限的感慨,而“落花”之“好”,正反衬了落魄之人的失意与沧桑。这正是“老年识尽愁滋味,欲语还休,而今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境界啊。

初雪的诗句 篇7

A. 王昌龄 B.王维 C.李白 D.李商隐

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C )

A.岑参 B.白居易 C.韩愈 D.柳宗元

3、主张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家是 ( A )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王安石

4、 下列诗歌中属于绝句的是 ( D )

A.陶渊明《饮酒》 B.李白《行路难》

C.王维《山居秋暝》 D.杜牧《泊秦淮》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B )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6.《将进酒》的作者是( C )

11、《行路难》中,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的是( C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反诘与比拟 B.设问与比拟 C.反诘与比喻 D.设问与比喻

13、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 ( B )

A. 欧阳修 B. 苏拭 C 陆游 D、辛弃疾

14、“满地黄花堆积,惟淬损,如今有谁堪摘”诗句的作者是 ( A )

A、李清照 B.李白 C.李煜 D.李商隐

15、“中原干戈古亦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用典 B.比拟 C.暗喻 D.借代

16、在盛唐诗坛上,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B )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 .杜甫

17、下列诗歌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有( D )

A、陶渊明《饮酒》(其五)B、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杜甫《登高》

18、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A )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欧阳修

19、下列诗歌中,属于格律诗的是 ( A )

A.《泊秦淮》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D.《短歌行》(对酒当歌)

20、《蜀相》一诗是一首 ( B )

A、乐府旧题 B、律诗 C、古风 D绝句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李商隐

7、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C )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D )

A.山水诗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9、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C )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0、《前赤壁赋》行文内在情感变化的线索是( C )

初雪的诗句 篇8

恍若诗歌在飘摇;

海把沙滩轻轻拍打,

仿佛诗人在吟唱;

生灵存在的空间,

总有诗歌相萦绕;

我的渴望,

用诗歌唱!

――题记

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间洒到书上,枝叶摇摆,层层叠叠的光斑不停晃动。午后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此:翻着雪莱的诗集,坐在窗口,一边品味激情洋溢的诗句,一边享受柔情似水的阳光,气温舒适得让人产生蒙胧的睡意。四周被静谧的气息包围着,闹钟的滴答声似有似无。

一阵西风吹来,绕着我转了个圈儿,随即又走了开去。冷风刺醒了我,我打了个寒战,继续徒步前行。云雀在鸣叫,悦耳的歌声叫人陶醉。我兴奋得一路小跑,小径的尽头,一个男子正在编织下一部作品……我步入了雪莱的诗境中。

我的名字里有雪莱的影子,父母希望我从小就有一颗勇敢、坚强的心。我感谢父母,感谢他们为我和雪莱结下这不解之缘。最初接触到的雪莱的作品,便是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措辞温柔的诗句背后,我看到一个强有力的灵魂在支撑着它。从此,我对写诗燃起了满腔的热情。我爱诗,就好像天空爱海洋、山林爱大地一般。读诗、品诗、写诗,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曾模仿着写:

我悄悄走入星空,

怕打破柔和的夜曲;

我默默端详浮云,

怕吹散梦的故乡。

轻音乐在空气里弥漫,

如同夜的精灵与我相伴;

凉风在树叶间盘旋,

沙沙声这般和谐。

我不敢与雪莱相媲美,但如今的欠缺又能算什么呢?雪莱在《无常》中提及:“我们的明日从不再像昨天,唉,除了‘无常’一切都不肯停留。”我渴望明日能成为一名诗人,我渴望读遍所有的诗歌,我渴望身边无处不充溢着最美的诗句、最美的心灵。

当和雪莱面对面时,这种感受何止是兴奋和激动?读诗本就是令人十分愉悦的事,而读与自己“同名”的诗人的作品,更是一种近乎于极致的幸福!他带我去感受西风,感受那个世纪冲击腐朽的势力的浩大,感受生命力的顽强;他反复在我的心中诵读“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他带我去听云雀啼叫,听那倾诉衷情的最甜的歌声,看它们从地面一跃而起时鄙弃尘土的样子;他带我去看那朵枯萎的紫罗兰,让我与他一同抽泣……噢,感谢你,雪莱,感谢你带我的思维一起舞蹈,感谢你为我的未来导航……

拾起脚边的叶子,

精心用诗歌缝制。

挂上希望的树枝,

展翅让梦想飞驰。

名师点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