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的诗句古诗大全三年级_【7篇】

杏花是十分美丽的',那么在我国的古代的文人赏杏之后,都有做怎样的诗句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细致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杏花的诗句古诗大全三年级_【7篇】,仅供借鉴。

含有杏花的诗句 篇1

关键词: 《清明》 文化 美感 对应 六个译本

《清明》是著名诗人杜牧的作品,短短的四句就描绘出一幅浪漫唯美,让人心碎又心醉的美景,朦胧在绵绵细雨中的山路和隐约浮在山雾雨帘中的村落,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郁郁阴雨,衬托的是一种让人断肠的悲戚。而杏花绽放,又给人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诗中所描述的“清明”、“牧童”、“酒家”和“杏花村”等意象包含着深层的中国文化内涵,让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人感同身受。而把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翻译成英文时,如何在实现美感和信息功能对等的前提下,传达相关的文化内涵也就成了译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照《唐诗鉴赏辞典》,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杜牧的这首诗歌:

信息功能:

清明时节,绵绵细雨纷纷扬扬。在山路上赶路祭拜先人的行人悲痛断肠。

欲借酒消哀愁,酒家何处有,牧童指着遥远的杏花村,酒家花中求。

表情功能:

在细雨纷飞的上路上,赶路的行人心情悲苦,惆怅。当远处的笼罩在杏花烂漫中的酒家却又给了凄苦的行人一个安慰,让人心安。根据《唐诗鉴赏辞典》,清明那天,诗人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杜牧出门求官,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平添了一层愁绪(贾晓庆,2007)。这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凄苦心情促使杜牧写下了这首诗,所以这里在体现了作者的哀愁的同时,又渲染了作者当时悲凉心境里的一丝希望。

美感功能:

1.简约

短短的七言四句就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清新淡雅的场景。

2.押韵

诗中“纷”对“魂”全诗韵格为aabc。

要忠实地重现原文的风貌译文,就要尽最大努力实现以上提到的三个功能。本文选择了杨宪益(以下简称杨戴译),许渊冲(以下简称许译),吴均陶(以下简称吴译),蔡廷干(以下简称蔡译),孙大雨(以下简称孙译)和万昌盛王中(以下简称万王译)的译文。六个译文各有千秋,但个别译文在选词上并不能传达诗歌原本的文化内涵,还有个别译文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对称而造成了信息的流失。希望能通过对比各译本的得失,综合各译本的优点,找出更妥当的译文,以下是这首诗歌的六篇译文: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Tr.杨宪益,戴乃迭)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mid apricot flowers.

(The Mourning Day,Tr.许渊冲译 韵式aabb)

It drizzles thick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cowboy?”

He points at Apricot Bloom Village faraway.

(The Pure Brightness Day,吴均陶译 韵式aaba)

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 on All Souls’ Day,

The men and women sadly move along the way.

They ask where wineshops can be found or where to rest ――

And there the hereboy’s fingers Almond-Town suggest.

(All Souls’ Day,蔡廷干英译,韵式aabb)

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the rain drizzleth down in spray.

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in gloom are pinning away.

When asked "Where a tavern fair for rest,is hereabouts to be found",

The shepherd boy the Apricot Bloom Vill,doth point to afar and say.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孙大雨译 韵式aaba)

The ceaseless drizzle drips all the dismal day,

So broken-hearted fares the traveler on the way.

When asked where could be found a tavern bower,

A cowboy points to yonder village of the apricot flower.

(The Dismal Day,万昌盛、王中译,韵式aabb)

诗歌中“清明”、“牧童”、“酒家”、“杏花村”等具有深刻文化含义的词是体现诗歌信息和意境的关键词汇,是这首诗歌的翻译重点也是难点。要忠实地传达这首诗歌的信息功能和表情功能,对这几个词的译法就要非常谨慎。就“清明”一词,这六个译本就有不同的译法,“清明”是诗的题目又位于句首。说到清明,了解中国文化的人立刻就会想到那种阴雨不断、悲意凄凄、人们纷纷赶赴坟墓地追悼逝去亲人的令人心断肠愁的场面。“清明”是中国二四节气之一,这里的“清明时节”应该是指清明节前后的若干天。“清明”一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而如果直接按拼音译成Qingming,就会让英语读者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六个译本有的采取了意译的方法,有的则采用了英语里与清明意思相关的词。杨译的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把《清明》中描述的时间表达得很到位,让人读了首句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春天的雨景,却丢失了清明相对应的文化内涵。许译的the Mourning Day传达了清明时节扫墓和祭拜先人的含义,但是,在时间上是矛盾的。吴译the Pure Brightness Day与吴景荣和陆镇球主编的新时代汉英大辞典中对清明的解释如出一辙。词典中对清明的解释是 Pure Brightness,5th seasonal division pint,marking the sun’s position at 15’on the ecliptic.这也是国内对清明节一词比较权威的译法,但是对中国文化不理解的人对于Pure Brightness Day还是没什么概念的,所以这里如何有个相应的注释会更好。而蔡译则采取了归化的译法,用All Souls’Day来代替清明节,达到让英文读者体会到诗歌定场景的设定,重现原诗歌的意境。然而,All Soul’s Day指的是西方的“万灵节”,是罗马天主教徒为亡灵祈祷和超度的节日。中国的清明节在农历的三月份,通常是阳历的4月到5月之间,适逢春季,阴雨连连。而All Soul’s Day的时间是11月2号,这时的天气虽然已经有些寒意,但是秋意仍浓,通常是秋高气爽,天气晴朗。这跟后面的雨纷纷难免会矛盾。孙译的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采取了异化的译法,把“清”“明”两字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节”则翻成“feast”,很明显的字字对译,只是后面加上了spring表示时间。但是,这种译法不但会让没有背景知识的读者一头雾水,而且会传达错误的信息,clear和bright两词在英文里的意思是积极的,表达了一种清新明朗的气息,这显然和诗歌中阴郁的意境是不相符的。另外,feast一词的选择十分不恰当,feast一般指的是宗教节日,而且另外较常用的意思是盛宴,用在这里难免会造成读者的误解。所以,综合了意境表达、文化传达和信息吻合等要求,本文认为“清明”一词,当属吴译的Pure Brightness Day最佳,不过要加上注释才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对于“牧童”一词,杨戴译为shepherd boy,许渊冲译为cowherd,吴均陶译为cowboy,蔡廷干译为herdboy,孙大雨译为shepherd boy,万王译为cowboy,一听到“牧童”,大多中国人眼前会浮现出一个倒骑牛背的男孩形象,部分原因是因为骑在牛背上,才看得见远处的酒家、手持短笛、悠闲自得的画面。牧童,也就是放牛的小孩。而这里所选的六个译本都没法把牧童一词的意思重现。根据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的解释,shepherd boy指的是看护羊群的人,这里就会出现一种矛盾,一般放养的地方是在草原,那山上又何来放羊娃呢?许译的cowherd虽然贴切地译出了“放牛者”、“牛倌”的意思,却丢失了“童”的含义,诗歌中牧童不谙世事的形象与感怀伤世的作者之间的对比也消失了。蔡译的herdboy一词显然是作者新造的词汇。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相似的词只有herdsman,herder,意思是牧工、牧人,但用在这里也未尝不可,herdboy一词既译出了“童”,又译出了“放牛的小男孩”的意思。英语读者看到这个词也可以理解这个意象。虽然吴译和万王译都是cowboy,但在吴的译本中,cowboy作为一个呼语出现,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另外,根据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的解释,cowboy指的是在美国南部骑着马照料牛羊群的人,这显然与诗中描述的牛背上的牧童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从正确再现“牧童”这一意象的角度来看,蔡译的herdboy略胜一筹。

这六个译本分别把“酒家”一词译成了tavern(杨戴译),wineshop(许译),public house(吴均陶),wineshop(蔡廷干),tavern(孙大雨),tavern bower(万王译)。在中国古代,“酒家”不仅仅是一个卖酒的地方,店里还会有桌椅提供给客人坐着品酒,有的酒家还会提供小菜供客人下酒。中国古代的酒家通常都是朋友聚会的好场所,三五知己把酒谈心或借酒消愁的好地方。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中tavern的解释是inn or public house客栈、酒店、酒馆,是一个古英语里的词,这个跟“酒家”的意思是十分接近的。而wineshop专指卖酒的地方,失去了酒家的另一层意思。Public house 一词表达的意思是正确的,但是跟tavern相比少了一份古雅,所以把“酒家”译作tavern既清楚地传达了原词的意思,又增添了古雅的韵味。

诗歌中“杏花村”这个意象是有歧义的,到底是一个名叫杏花村的村子,还是坐落在杏花丛中的村落。多年以来读者大都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根据整首诗歌的意境,杏花村应该理解为“坐落在杏花丛中的村落”更贴切。试想茫茫雨雾中遥远的村落,在一片绚烂的杏花丛中若隐若现,会是一幅何等清新隽永的画面。另外,这对烘托作者在穷途末路的凄风苦雨中见到柳暗花明的心情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吴译的Apricot Bloom Village,孙译的the Apricot Bloom Vill和蔡译的Almond-Town都是不贴切的。杨戴、许和万王的译本都把杏花村译成了坐落在杏花丛中的村落,但在个别的选词上有所区别,杨戴译的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把村庄译成较为少见的hamlet,另外加了nestling一词,把杏花环绕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许译则把村庄译成了cottage,为了减少音节被简化成cot,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中cottage的解释是small simple house,especially in the country,也就是说cottage常见的意思是小村舍,坐落在农场或乡间的小房子,似乎难以表达村落的概念。万王译的yonder village of the apricot flower意思也表达得很清楚,但在还原诗歌中的画面美这个方面,杨戴译的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更胜一筹。

除了以上几个深具文化的词外,本诗歌中另一个意思分歧较大的词是“行人”。行人到底是作者本身,路上前往祭祖的赶路人,还是两者皆有呢?诗中没有明确交代。不同的译者就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翻译,杨戴译和吴译都把行人理解为诗人本身,译成了“I”,许译用的是The mourner,明确表达出行人就是路上前往祭祖的赶路人。蔡译是The men and women.下句用they带出“酒家何处有?”这个问句。而孙译的pedestrians一词过于现代,与原诗的时代感不符,而且pedestrians专指在马路和人行道上行走的人,用在这里显然是不妥当的。万王译选择了the traveler,traveler可以理解为在赶路的作者,也可以理解为前往祭祖的人们,还可以理解为作者和前往祭祖的赶路人。虽然意思不如上面几个译本明确,但达到了原诗的效果,原诗中“行人”一词给了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而万王译的the traveler一词亦然。

在风格上,原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六个译文都做到了短小精悍,但在风格对应方面,孙大雨的译本明显不同于其余五个译本。译文中运用了许多古英语中的词,如:upon,drizzleth,hereabouts 和doth等。让人读起来感觉文绉绉的,风格太古且略为难懂,明显不同于原文的通俗和易懂。在押韵方面,原诗韵格为aabc,六个译本没有采取同样的韵格,但除了杨戴译的版本没有押韵外,其余的五个版本均实现了与原诗歌相近的韵格,许译的韵式为aabb,吴译的是aaba,蔡译的aabb,孙译的aaba和万王译的aabb。相同的是前两句押韵,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原诗的音乐美。

结语:中国古代的诗歌犹如中国的水墨画,追求的是意境。要把中国诗歌中意合的语言翻译成在信息、表情和美感等方面俱对应的英语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但是,译者还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表达的内容、文化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仔细的推敲和反复的考量尽量达到翻译的对等效应。这里所选择的六个《清明》的英译本,都算得上是上乘之作,只是在个别选词上忽略了原词所含有的文化信息,没能成功地营造和再现原诗的氛围和情感或为了押韵而丢失了原诗的信息。综合这六个优秀译本的得失,可以为后来的译者指明一条大路,从而寻找到最贴切的译文。

参考文献:

[1]贾晓庆。《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再商榷[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2]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

[3]黄国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J].外语教学,2002(23).

[4]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80).

[5]陆谷孙。英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6]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第四版)牛津大学出版社。

[7]施菌。《清明》的翻砰与文化探讨[J].双语学习,2007(8).

杏花的诗句古诗大全三年级 篇2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竹外桃花三两只,

春江水暧鸭先知。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竹外桃花三两只,

春江水暧鸭先知。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杏花

清夜怨

【唐】李商隐

绿池荷叶嫩,红砌杏花娇。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桃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中春怀

【唐】齐己

何物不为狼藉境,桃花和雨更霏霏

梅花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梅花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含有杏花的诗句 篇3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日出烟消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经历代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使之带有了诗化的感情和韵味。“渔父”恰是最经常地触发诗人情思的传统文学意象之一。战国以降,中国的士大夫,无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其精神状态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在古代诗文中,渔父即隐者,乘扁舟于水上,披蓑笠于林岩,自由、惬意、无拘无束,令不堪政治纠葛的士人向往,因而诗人骚客多取其意象,不断翻出新作。柳宗元便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的诗句。《渔翁》便是他被贬永州时所作。

这是一首富有奇趣而又颇有争议的七言古诗。

首句先奇,渔翁晚上傍靠岩崖睡着了。写了时间、地点、人物、动作,但也留下了悬念:何以有家不归,要“傍西岩宿”?

“汲清湘燃楚竹”,则又奇了,打水生火做饭本身是凡俗之事,然而柳宗元不说汲“水”燃“薪”,而以“清湘”“楚竹”借代,这一来,诗句的意蕴就不同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当人们由“湘”“楚”而联想到屈原时,“汲清湘”而“燃楚竹”则就更具超凡绝俗之感,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

“日出烟消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就更奇了,诗人笔锋一转,一阵炊烟虚化了主人公,你看,烟也消了,人也没了,只有阳光照耀下的山水一片青绿。渔翁已化入山水之中,青山绿水之间,仿佛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塑造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而又不免孤寂的心境。这种从大实到大虚的变幻写法,确实令人感到突兀、惊奇。

问题在最后两句,它是全诗的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岩上无心云相逐”,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而在艺术构思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坡认为这最后两句“虽不必亦可”。他觉得此诗有奇趣:渔翁在生火煮饭,可饭熟了,烟消了,人却不见了,只听见“乃”一声,那青山却显得更绿了。诗到此处意味无穷,末两句似可不必。

坡也只是说一点体会,不料后人却较真儿了。南宋严羽、明人胡应麟、清人王士祯都认为东坡所说删末两句为好,点到为止,韵味更足。如此看来,末两句便为蛇足。而宋末刘辰翁,明人李东阳、王世贞认为最后这两句点出了作者自诩如清风白云一样高洁,如果删掉,就没这层意思了。

是删还是留,今人还在争议。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周啸天先生认为应该删去这两句比较平淡的尾巴。可在《唐诗三百首新编》中,马茂元、赵昌平先生则认为尾句是画龙点睛。他们认为“回看”“岩”“云”寄托着柳宗元失志后企求超脱的心情和遭贬后对现实的解悟。

两派分歧的根源在于鉴赏的角度不同,或者说主要在于鉴赏者对“奇趣”的看法不同。就诗而言,通过渔家生活的画面,来表达闲情逸趣,前四句已达到了这种境界。坡“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两句,让诗以“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而且“奇趣”更显――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然就作者而言,此篇作于永州。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突现出一种孤标遗世的情绪,写渔夫正摇着船顺流而下,回头看到那白云相逐,则正好寓托柳宗元在激烈的政治漩涡中被冲激出来后企求超脱的心境,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末两句写随流而下的渔翁回头看到那来去无牵挂的岩云,隐然现出作者对这种境界的向往,寂寥而清幽的山水和诗人孤寂清高的心境是多么的一致。“无心云”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的句意,同时,“回”是否有回首人生之意?倘有,那应是柳宗元被贬后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解悟。尊重诗人,不删既无损于艺术,也更了解诗人。

【相关链接】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将这首七绝断读为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甚至将其删成一首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请你鉴赏评价原作、改词、改诗三者意境的高下。

【参考思路】

杜牧诗原作意境优美,状景有声有色,写人形神兼备。江南春季多雨。清明这一天常常下雨。色彩鲜艳明媚的春景,几乎尽被“纷纷”细雨遮住,思亲的行人怎不“欲断魂”?而且“纷纷”既是形容连绵的春雨,也是形容“行人”的情绪。第三句乍看平淡,但与第四句联系起来,情趣顿生。它仿佛让人看到:绵绵春雨中,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指远方:“瞧,那不就是杏花村吗!”

三年级有关杏花的诗句 篇4

优质回答

北周,庾信,杏花: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村坞,灿慢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这首杏花诗,以色彩美见长。春色盈野,翠绿的杏叶托着艳丽的杏花,密密层层,掩映着村落和山城,像仙境般优美。结句言红色玉片似的杏花与金盘交相辉映,更加美妙异常。

北宋,王安石。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此诗借物咏志,可称佳作。一,二句写景,水映花影,花傍水开,花和影占尽春光。三,四句借景抒怀。杏花即使被风吹落清池,也绝胜委身泥淖,遭受践踏。诗人婉转地抒发了自己坚贞不屈的顽强意志,表现了自己不与邪恶势力,共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北宋,欧阳修。和梅圣愈杏花:

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

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

欧阳修,借物发端,以梅花起笔,用形象的思维,赞美了杏花的凌寒怒放,独占春光。前人多把报春之功归于梅花,在此诗人一反旧说,写出了梅迟杏早,读来确使人有新颖别致之感。

古来诗作咏杏花的诗句,可谓多多,不胜枚举,就以白居易的“乱点碎红山杏发。”作个结尾吧!

咏杏花

一丛锦鳞一丛银,

香气飘引细候呻。

纷纷乱阵因风起,

炊烟袅袅刘伶心。

三年级有关杏花的诗句 篇5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北宋·欧阳修《田家》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北宋·李清照《临江仙·梅》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北宋·寇准《柳》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北宋·寇准《江南春》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唐·白居易《南湖早春》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憔悴去。零落不堪。——唐·杜牧《杏园》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唐·李商隐《日日》

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唐·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又作王建诗)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唐·温庭筠《菩萨蛮》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风吹梅蕊闹,雨红杏花香。——宋晏殊《临江仙》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淡红褪白:淡红的花色褪成了浅白色。宋·苏轼《蝶恋花》

疏疏晴雨弄斜阳,凭栏久,墙外杏花香。——宋·曹组《小重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宋·张良臣《偶题》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释志南《绝句》

杏花的诗句古诗大全三年级 篇6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1.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2、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3、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水。半夜鲤鱼来上滩。

14、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5、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6、花影

【宋】谢枋得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17、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9、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0、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1、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2、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4、江畔独步寻花(其一)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5、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6、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7、悯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28、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29、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30、秋日

【宋】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含有杏花的诗句 篇7

[关键词]诗词教学 言语 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69

在这流淌着蓬勃生命力的经典河流中,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教学古诗词时,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激发学生学习经典古诗词的兴趣,本人进行了一些探索。现以《游园不值》为例,谈谈我的教学。

一、为诗配画,了解诗意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从讲台下拿出一枝课前准备的红杏)

生:这是杏花。

师:请你们想象一下,“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们想到的画面用水彩笔画下来。

(学生拿笔画画,教师行间巡视。不到两分钟,学生就全部画好了)

师:同学们都画得不错。请大家一起欣赏这位同学的作品,他的作品立体感更强。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一座古朴的四合院,院墙外,一道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绿意盎然。歪歪的院墙上,伸出了一枝鲜艳的红杏。院墙中有一道不规则的柴门――显然,他把第二句的“柴扉”也画进去了。同学们看了都向这位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

评析:轻松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者从具体事物切入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诗人笔下的春天。这样,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渠道有很多种,自己的双手也可以创造诗词中的意境美,为下文的学习增强了信心。

二、推敲文字,走进意境

师:从同学们的画中我已经知道大家理解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枝红色的杏花从院墙上伸出来了。

师:谁能把“伸出来”换一种更生动的说法?

生:一枝红色的杏花从墙上伸出脑袋来了。

师:用拟人的方法,说得真生动!

生1:一枝红色的杏花嫌院里的天地太小,就爬上了墙头,它要看看外面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生2:主人不在家,客人来访不能进门,红杏从墙头伸出热情的手来代主人向客人打招呼呢!

评析:在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回答的基础上,教者用激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将句子说得具体、生动。这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明白:美的语言能给人予美的享受!

三、发挥想象,感悟诗情

师:哦,说得更生动形象了!大家由这一枝伸出墙头的杏花还想到院内怎样的情景?(教师把“一枝”说得很重)

生1:院内一定有棵杏树。杏树有很多这样的枝条。

生2:杏树上开满了花,整棵杏树红红火火。

生3:整棵杏树生机勃勃,一片火红,让人看上去暖洋洋的。

师:院子里就这么一棵杏树吗?

生:院子里一定还有很多花草树木。

师:请你们闭眼想一想:院子里可能是怎样的情景。把你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学生闭眼想象,练说,一副很陶醉的样子)

师:先请你们告诉老师,院子里是怎样的情景?

生1:院子里一片春色。杏树的一个个枝条上……哦(发现“一个个”说得不当),是一根根枝条上,开满了艳红的小花。整棵树像挂满了一串串长长的鞭炮,整个院子似乎都被它照得红彤彤的。迎春花也不甘示弱,伸展出一根根长长的金条,金条簇拥着,黄灿灿的一片。

生2: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点燃了热情的火焰,洁白的李花捧来了殷切的希望,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芍药花、紫色的月季花,点缀着院子的每个角落,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得生机勃勃。

生3:院子里生机盎然。杏树高高举着鞭炮,喜迎春姑娘的光临。春梅迎风绽放,飘出浓郁的梅香。月季花也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美妙的梦。

师:(深深地嗅一嗅)真美啊,听着你们生动的描述,那幽幽的花香扑鼻而来,真让人入迷啊!

评析:这里,教师先将学生引入一个诗情与画意相融合的情境,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从故事情景转向诗歌的艺术空间,使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在这过程中,学生近距离触摸故事所描写的景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感受诗人内心的美好,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

四、总结提升,体会特色

师: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你们所描述的景象用诗歌中的哪四个字可以概括呢?

生:“春色满园”。

师:作者为什么说“春色满园关不住”呢?朋友家不是有围墙、有柴门吗?

生1:作者的朋友家虽然有围墙,但围墙挡不住茂盛的杏花,杏枝照样能越过围墙伸出来,告诉人们满园春色的喜讯。

生2:作者的朋友家虽然有围墙围着,有柴门关着,但院子里的花香却是封锁不住的。人们从飘出的花香也可以知道主人家一定是春色满园的。

师:你们的理解非常深刻。其实,作者看到一枝杏花后,是会想到办法去看到院里的情况的,他只要――

生:(指着屏幕上的柴门)他只要从柴门的门缝向里面看一看,就知道院里的一切了。

师:对!如果作者把从门缝里看到的景象都写出来,那不是更好吗?

生1:不好!因为诗歌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全写出来就太嗦了。

生2:全写出来,就不能让我们产生美好的想象,诗歌就没有回味的余地了。

师:你们体会得很好!全写出来诗歌就没有余味了,叶绍翁的这首诗就不可能流传千古了。其实,无论写诗,还是写文章,都要尽可能精练,读者能够想象的地方,就留下空间,给读者去想。这种以一写十的技巧(板书:以一写十)很值得我们学习。当然,作者所写的事物要具有引起读者想象的特点――就像这首诗中一枝出墙的红杏,它能够引起我们丰富的想象。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书时也要有想象的习惯和能力。

请大家再把这首诗反复读读,进一步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