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考文言文知识点优秀3篇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以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中考必考文言文知识点优秀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初中必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汇总 篇1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重要成语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篇2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中考必考文言文知识点 篇3

1、为学

【常识】

清,彭端淑,选集《白鹤堂集》,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

【主旨】

人贵在立志,事在人为。要树立远大志向还要勇于实践,这样方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核心内容】

本文是彭端淑写给他的子侄辈的,目的是教育他们的子侄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本文通过讲述蜀鄙二僧的故事,形象阐明了难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第一部分(1)以两个设问句式,通过对比阐发了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易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第二部分(2—6)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的结局,证明了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突出了“立志而为”的重要。“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穷和尚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第三部分(7)由故事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

2、天时不如地利

【常识】

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轲,战国思想家。《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中的文章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第五则,第六则。

【主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核心内容】

①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③突出“地利不如人和”。

④紧接前面的“人和”,运用对比的写法,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3、橘逾淮为枳

【常识】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主旨】

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人物形象:

晏子:爱国、机智、善于辞令。

楚王:平庸愚昧,自以为是,自取其辱。

【核心内容】

本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和齐国的诡计;接着写使楚时,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鲜明地展现了晏子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特点。

以“橘逾淮为枳”为比喻,生动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的道理,楚王的平庸愚昧更衬托出了晏子的机智善辩。

①——②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③——⑥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4、伤仲永

【常识】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主旨】

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启示: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核心内容】

①写仲永年幼时显露异才。并通过写他的天赋被挥霍和未能接受后天教育培养的隐患,为后来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

奇异之处: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侧面写出其奇异之处: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泯然众人”的结局。

5、周处

【常识】

选自《世说新语》,为刘义庆编撰、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

【主旨】

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弃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启示: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核心内容】

本文从周处年轻时的凶强侠气一直写到周处终为忠臣的结局,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心弃恶从善,总是可以有所成就的道理。

本文精心选择了“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了周处勇猛无畏、勇于改错的个性。本文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以虎蛟之害、里人相庆来表现周处年少时“为乡里所患”的特点,揭示了“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的道理。

6、小石潭记

【常识】

①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人,文学家。

②在教材中我们还学过柳宗元写的《黔之驴》(寓言)和《捕蛇者说》。

③唐宋八大家:唐朝(韩愈、柳宗元) 宋朝(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主旨】

本文借景抒情,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通过描写小石潭幽美凄清的氛围,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作者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核心内容】

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②写潭中游鱼。

③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

④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⑤交代同游者。

7、卖油翁

【常识】

①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宋代文学家。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文章《醉翁亭记》。

【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康肃公的特点是自矜傲慢;卖油翁的特点是沉稳谦虚。

【核心内容】

①写陈尧咨射箭。

【主旨】

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核心内容】

①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②-⑤以空间为顺序,围绕“奇巧”特点,细致说明核舟船舱,船头,船尾,船背各个部分,其中重点写的是船头。

⑥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赞美雕刻者“技亦灵怪矣哉”(雕刻技艺的高超),与开头呼应。

9、愚公移山

【常识】

本文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他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选自《列子》。

【主旨】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坚毅乐观的精神,也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奋斗的道理。

【核心内容】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

①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②写愚公移山的决定和实际行动,以及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邻里的相助。

③写愚公与智叟的争辩,阐述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道理。

④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最终移山。与开头相照应。

10、口技

【常识】

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是清朝的林嗣环。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与其选自同一本书的课文是《核舟记》。

【主旨】

本文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核心内容】

①写演出前的准备。

②——④写口技艺人精彩逼真的表演。(②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的由衷赞叹。③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变化。④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和动作。)

⑤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11、陋室铭

【常识】

①选自《全唐文》。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②“铭”是古代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称颂功德或警诫自己的文体。

【主旨】

文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核心内容】

①-③句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④-⑦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得的生活,表现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恶,从而最终点明“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

⑧-⑨句含蓄表达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

12、爱莲说

【常识】

选自《周元公集》。作者是北宋的周敦颐,北宋哲学家。文中提到的东晋的陶渊明就是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文章《桃花源记》的作者。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说”有《爱莲说》、《黄生借书说》、《捕蛇者说》。

【主旨】

本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高雅自重的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核心内容】

文中以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作为衬托对象,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通过对比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①表明自己独爱莲花,赞美莲花的品格。

②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3、王顾左右而言他

【常识】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轲,战国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的文章有《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主旨】

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启示: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地批评比直接的批评有效的多。

【核心内容】

本文记叙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有负朋友托付者,应与之绝交;士师没有管理好下属者,应将其罢免;君王治国无方,陷国于混乱者,应将其废黜。层层深入,步步逼进,从中可见孟子言辞之犀利,思维之缜密。从作者三个角度设问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设问,敢于批评时政的人。

①第一个角度:生活中,对待朋友的委托。

②第二个角度:管理中层,士师管理下属。

③第三个角度: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君治理国家。

人物形象:

孟子:胸有成竹,层层推问,铺垫有序,最终一语中的,警策对手。

齐宣王:有问必答,不知一步步落入陷阱,毫无退路的尴尬,虚伪自大的特点。

14、公输

【常识】

节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墨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家经典著作。

【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反映了墨家反对侵略别国的“非攻”思想,表现了墨子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辞辛劳的可贵精神和善于论辩的政治才能。

【核心内容】

开头:交代故事的起因。

主体: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的经过。

15、曹刿乱战

【常识】

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

【主旨】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技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文,突出地阐明了战胜的原因: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

【核心内容】

①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明白战前准备工作的关键。

②写战争的经过,再次显示了曹刿的远谋。

③写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

人物形象:

曹刿的特点是:有政治远见,善于把握战机,沉着冷静,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鲁庄公的特点是:目光短浅,急躁冒进,虚怀若谷,礼贤下士。

16、邹忌讽齐王纳谏

【常识】

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由西汉的刘向编订而成。邹忌,战国齐人。

【主旨】

文章通过比美小事,联系到治国大事,劝谏齐王不要在赞美声中陶醉,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位高权重者容易受到阿谀和蒙蔽,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并积极地加以改正,才能修明政治。

【核心内容】

①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自信,与后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知之明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原因,由自身想到国家,并想到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②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有自己的生活小事类推到国家大事,说明齐王所受蒙蔽最深,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③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分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齐王纳谏后的巨大成效,写出其深远意义。

人物形象:

邹忌的特点是: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并敢于劝谏。

齐王的特点是:虚心纳谏,勇于实践(积极付诸行动)。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常识】

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孟轲,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本文作者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他被尊为“亚圣”。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思想称为“孔孟之道”。

【主旨】

本文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核心内容】

本文采用列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其中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阐述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入则……出则”阐述了“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此二处在论证思路上形成正反对照,阐明了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18、孔孟论学

【常识】

选自《论语》、《孟子》。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言行主要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关键语句理解】

《论语》

第一则: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学习使人终身受益。

第二则: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学习和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第三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要不断学习,坚持不懈,自强不息。

《孟子》

第一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第二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19、黄生借书说

【常识】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字子才,是清朝进士,文学家。

【主旨】

本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核心内容】

本文主要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说理。

①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②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五段):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遇到肯“公书”的人,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要专,归书要速。勉励他应该珍惜少年时光,勤奋学习。

20、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常识】

选自《板桥家书》。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法家、文学家。文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读《周易》的故事。

【主旨】

本文针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引导家中子弟与读者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深与精)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到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选择精华、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核心内容】

①作者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树起批驳的靶子,表明鲜明的态度。

②作者反对“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深入研究。

③作者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该选择精华。

作者论述思路清晰,在鲜明地表明对“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的态度后,先指出匆匆而读毫无收获,接着列举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事例作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表明“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观点;接者进一步论述“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表明“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的观点。

21、黔之驴

【常识】

①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②“唐宋八大家”中和他同一时代的文学家是韩愈。

【主旨】

描述了虚有其表的驴子最终被老虎所食的故事,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启示:要敢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即由此而来。

【核心内容】

本文通过叙述老虎初见驴子,小心观察、认清驴技,吃掉驴子的内容。(见驴——惧驴——识驴——戏驴——食驴)

①写老虎初见“庞然大物”的驴子,小心谨慎地进行观察

②写老虎通过不断地观察并试探驴的反应,终于认清驴子“技止此耳”,于是吃掉这个“庞然大物”。

22、狼

【常识】

作者是清朝的蒲松龄,选自《聊斋志异》这部短篇文言小说集。

【主旨】

本文写了屠户从遇狼,惧狼,避狼到杀狼的经过,生动地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的本质,细致刻画了屠户由惧狼到杀狼的变化过程,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和勇敢。

启示: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也告诉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核心内容】

①遇狼,惧狼,避狼到杀狼。

狼的狡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的贪婪: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揭示中心。

23、记承天游记

【常识】

本文作者是北宋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此文选自《东坡志林》。

【主旨】

描写承天寺夜游时的月色美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与自我排遣的情怀。

【核心内容】

此文是作者政治上失意,被贬黄州时所作,因此在描写承天寺夜游时的月色美景的同时,抒发了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文中以“积水”喻月色,以“藻荇”喻竹柏之影是全文亮点。

全文分三层,先叙事,继写景,后议论。第一层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及起因。第二层写景,描写月色。第三层议论,以两问一答,诉说“闲人”洒脱中的无奈,其中“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24、岳阳楼记

【常识】

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文学家,此文选自《范文正公集》。

【主旨】

本文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

【核心内容】

本文通过描绘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描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览物之情”,并由此过渡到议论,从而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及旷达胸襟。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25、醉翁亭记

【常识】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此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主旨】

本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核心内容】

本文描写了自然山水之乐、滁人游山之乐、太守宴游之乐、太守与民同乐之乐。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6、陈涉世家

【常识】

选自《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主旨】

文章讲述了陈胜起义的原因与过程,勾勒出一个胸怀大志、具有卓越政治见解、优秀组织领导才能的陈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

【核心内容】

本文按事件发展的顺序,生动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原因(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直接原因:会天大雨,失期当斩)和过程(起义的谋划、发动起义的经过、起义胜利的形势、起义的结果),说明了秦末农民起义是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必然结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

陈胜吴广的特点: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有卓越的政治见解和才能;有杰出的组织领导才能。

陈胜吴广为起义所作的舆论准备: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陈胜吴广为起义所作的军事准备:并杀二尉;设坛而盟。

27、出师表

【常识】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军事家,选自《诸葛亮集》。“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主旨】

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的遗诏,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现出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1—5)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

第二部分(6—7)追述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8—9)总结全文,提出“对己”、“对贤臣”、“对后主”的要求,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最后十二字,表达了出师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28、挑花源记

【常识】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主旨】

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

【核心内容】

本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分为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桃花源,用客观记叙的方式,虚构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宁静优美

桃花源的生活情况:幸福祥和,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桃花源的社会风尚: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第一部分(1)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引发了渔人的好奇心,为下文渔人走访桃花源作铺垫。

第二部分(2—3)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②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况的描写。表现出人民安居乐业,宁静幸福的特点。

③写桃花源中的人的社会风尚,突出了桃花源中的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通过村里人的自述,写出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足为外人道”一句说明他们不愿外人扰乱生活的想法,也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4—5)故事的结局,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含蓄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幻想。

29、捕蛇者说

【常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 ,世称“柳河东”,唐朝文学家。此文选自《柳河东集》。

【主旨】

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赋敛毒于蛇”)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核心内容】

本文运用了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方法来突出主旨。

第一部分(1)交代异蛇的三个特点(外形异、毒性强、药用价值高),引出永州人捕蛇的缘由:捕蛇抵租,冒死捕蛇。暗示:赋敛毒于蛇。

第二部分(2—4)蒋氏坦陈心曲:赋敛是灾难,十室九空。这是全文的重点。

第一层(2)蒋氏三代的悲惨遭遇。

第二层(3—4)借对话表明蒋氏宁愿冒死捕蛇也不愿更改去交税,反映出横征暴敛害民比毒蛇还厉害。

第三部分(5),点明主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乎?

本文处处运用对比(悍吏同乡邻、乡邻同蒋氏、蒋氏三代的遭遇,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中心。

30、登泰山记

【常识】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是姚鼐,清朝桐城派古文家。

【主旨】

文章记叙了作者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核心内容】

本文渲染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是为了衬托登山观日出的游兴之浓。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第二部分简述了登泰山的经过:季节时令、到泰山的路途、登山的同伴、登山的路线和登顶所见之景。第三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写观泰山日出,突出描写色彩,大量运用比喻。第四部分则写了泰山的古迹:祠堂、石刻等。第五部分描写泰山冬天的自然景色,反映出作者登山兴致之浓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