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学九年级上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九年级数学上教案(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
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解题步骤。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难点与关键: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
(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4) 4x2+16x=—7
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
x=± 或mx+n=± (p≥0)。
如:4x2+16x+16=(2x+4)2 ,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
二、探索新知
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三个方程的解法呢?
问题2: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
(2)不能。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
x2+6x—16=0移项→x2+6x=16
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 → x2+6x+32=16+9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 → (x+3)2=25 降次→x+3=±5 即 x+3=5或x+3=—5
解一次方程→x1=2,x2= —8
可以验证:x1=2,x2= —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使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m,常为8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x2—8x+1=0 (2)x2—2x— =0
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
解:略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示例一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
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
(2)-4.5+1.8-6.5+3-4;
(3)。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计算:(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十、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 卡片
教学过程
1 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 新知探究
2.1 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 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左图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1m;右图圆的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1m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师:应该怎么计算呢?
归纳总结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r=1时,与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知识应用
70页做一做:
下图是一面我国唐代外圆内方的铜镜。铜镜的直径是600px。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吧。
解:铜镜的半径是300px
5.3 随堂练习
若还有足够时间,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5/6/7题。
(可以邀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
6 小结
1.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今天我们在已知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探索了圆环和“外圆内方”“外方内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不是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而是希望同学们能过明白推导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去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7 板书
例2解答步骤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我校生活数学校本教材“折扣”其中的一课。折扣是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本节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商场商品打折的生活情境引入探究的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总结等学习活动,理解、掌握折扣多少与最终价格之间关系的规律,并借助模拟商场销售等的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
【学情分析】:a类学生:4名。理解能力较强,数学基础好,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收集、整理、归纳总结数学信息的能力较强,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析。本组学生已经掌握将折扣转换成小数的方法,并且会计算折扣后的价格, 100以内整数及小数大小的比较已经掌握。另外,生活中本组学生都有过自己购买商品的经历,也购买过打折商品,但不会比较价格。
b类学生:3名。理解能力稍差,新知识需要时间去消化,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和强化才能够将新知识学会。会将折扣转换成小数,但在计算时时常会出错,需老师提醒。100以内整数及小数大小的不是很熟练,经提示在计算折扣后进行价格的比较,但价格与折扣之间的关系学生掌握不了,学生通常不具备总结、理解规律的能力,所以需在老师的提示下直接使用规律进行比较,新知识还需反复练习、强化。本组学生在生活中自己购买商品的机会较少,没有自己购买过打折商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a组: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运用规律快速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商品,并解决实际问题。
b组: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利用辅助工具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商品,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算,进行比较,找到规律,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收集数学信息,养成比较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
【教学难点】:提取数学信息,总结规律,会运用规律,快速选择低价商品。
【重难点确立依据】:在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物品打折出售,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是学生所需要具有的生活技能之一,所以计算折扣后的物品价格是本节的重点。而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复习折扣与小数的换算,为学习计算打折的。物品价格做铺垫。】
3折=0.3 5折=0.5 8折=0.8 6折=0.6
2.5折=0.25 3.8折=0.38 7.2折=0.72
ab组学生进行折扣与小数的转换。
二、 折扣的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购物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打折物品的价格,为学生学习比较选择价格相同、折扣不同的物品做铺垫。】
1、 计算折扣
棉鞋原价:650元,现4折出售,需要多少元钱?
1折扣换算为小数:4折 = 0.4
2列算式:650×0.4=260 (元)
2、 练一练:
《百科全书》原价150元,现7折出售,需要多少元钱?
老师引导学生做练习。
预设生成:学生列算式时 ,容易直接列成150×7=1050 (元)
解决措施:提示学生计算折扣的步骤:第一步折扣换算为小数。
3、 巩固练习:
登山鞋原价480元,现7.5折出售,需要多少元?
三:折扣的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和提示性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发现折扣数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折扣数越小的,价格越低,越便宜。】
课件展示:老师要买一件羽绒服,相同的羽绒服,原价500元,三个不同的商场有不同的折扣,请同学帮助选择。
羽绒服原价500元
商场一: 商场二: 商场三:
8折 7折 9折
请学生说出列式并快速计算得数。
商场一: 500×0.8=400(元)
商场二: 500×0.7=350(元)
商场三: 500×0.9=450(元)
比较得出最便宜的商场,商场二。
1、折扣是整数的比较:
商场二打7折是最便宜的,哪个商场是最贵的呢?
商场三
那么商场三是打几折呢?
9折
比较一下折扣和最后的价格,你会发现什么呢?
结论:相同价格的物品,折扣数越小,价格越低,越便宜。
总结:那么发现了这个规律后,我们再来比较这件羽绒服在三个不同的商场里,哪个商场价格更低呢?(挡住列式计算的部分,让学生直接说出)
预设生成:
a组:不能发现折扣与最终价格之间的关系。
b组:计算后,学生比较不出谁更便宜。
解决措施:
a组:进一步进行提示,把问题提的更具体。
b组:教师帮助学生将数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2、折扣是小数的比较:
【设计意图:两个比较接近的折扣的比较,同时包括小数的比较,运用之前找到的规律找出便宜的商品。】
出示题目:老师在给自己的孩子选书包,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再请同学们帮助老师选择一下。
书包原价100元
商场一: 商场二:
8折 8.8折
谈话:刚刚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在原价相同的情况下,折扣数越小,价格就越低,越便宜的这个规律,那么这次有没有同学能直接告诉老师哪个商场的书包更便宜些呢?
学生回答(a组的学生会很快理解并正确比较,b组的学生可能接受起来会很困难,下面会进行验证,强化这个规律。)
验证:
商场一: 100×0.8=80(元)
商场二: 100×0.88=88(元)
比较总结:通过比较得出商场一的书包便宜,同时也验证了我们刚才的发现:折扣数越小,价格越低。(请a组学生进行总结)
预设生成:
a组:找到的规律不能马上加以应用,不能直接说出哪个商场更便宜。
b组:不理解规律的内容。
解决措施:
a组:老师指出黑板上总结出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提示。
b组:再次进行计算,比较两个商场的价格,然后再次总结这个规律帮助学生记忆。
3、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在课件上进行选择商品,复习本课所涉及的各种不同的折扣的比较,而且渗透选择商品的多种渠道。】
(1)不用计算,说出每组商品中,谁的价格更便宜。
课件展示:1羽毛球原价450元,申格体育7折,前前体育9折。
2保温杯原价120元,大润发6折,沃尔玛6.6折。
3《武器大全》原价25.50元,新华书店:9折,中央书店:8折,当当网:7.2折。
(2)游戏:模拟商店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选购商品,再次强化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课件出示两个商场,同时出示原价相同的几种商品,但折扣不同,发给学生“任务单”,让学生实际来进行选择,选择后说一说选择谁的商品?是怎样选的?
四、 拓展延伸
出示一件毛衣,两个商场的原价不同,折扣数也不同,让学生判断哪家商场棉服的价格便宜。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折扣的计算以及总结归纳的规律,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现在选择商品的渠道有很多,比如我们去商场购买,去超市购买,或者是去网上购买,这样就要求同学们要掌握在相同的商品中选择最便宜的商品的技能,这样我们才不会多花冤枉钱。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一、 折扣的计算 二、折扣的比较
4折=0.4 500×0.8=400(元)
650×0.4=260 (元) 500×0.7=350(元)
500×0.9=4500(元)
相同价格的物品,折扣数小的,价格就低。
家庭指引:
a组:本组学生平时有购买商品的经验,本节课已经掌握运用折扣进行比较,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尽量去应用,购买商品时要精打细算,不花冤枉钱。
b组:本组学生对规律性的认识还不熟练,生活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去比较价格,家长可以通过反复的练习帮助他们强化认识。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3、遇到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用下划线和?标记出来。便于交流时提出。
4、自己的建议、体会、方法可以在旁边作好批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快乐自学
你喜欢运动吗?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根据下面的统计图: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说一说: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我知道这是一幅( )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
3、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 ),它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要想清楚地知道百分比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选用( )统计图。
4、一起来认识扇形统计图吧!自学教材第107页,注意拿笔勾画哦!.
(1)计算出各运动项目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2)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又能获取哪些信息?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扇形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各个数据的?它有什么特点?
1、我发现扇形统计图中的( )代表单位“1”,表示( ),各个扇形面积表示( ),扇形的大小说明了( )。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 )。
3、生活中,你还从()见到过扇形统计图?
三、学习小结
我们已曾经学过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还有()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们今天又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四 、智勇大闯关,我是小擂主
1、第一关:小练兵。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2、第二关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五、学后反思
1、我的收获:
2、自我评价:我对我的课堂表现( ),因为(
)。
六、作业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课后习题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比的意义,谁能说说
1、什么叫比?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自由发言)我们以前还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课前准备:
同桌互相说一说:
1.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2.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测比的基本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有没有基本性质?如果有,这条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
2、验证猜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汇报(预设):
①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② 0.4:0.5=0.4÷0.5=0.8
0.4×5=2 0.5×5=2.5
2:2.5=2÷2.5=0.8
③ (3/4)÷(5/4)= (3/4)×(4/5)=3/5=0.6
3/4×(2/3)=1/2 4/5×(2/3)=5/6
1/2 :(5/6)=1/2×(5/6)=0.6
……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结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问:为什么0除外?(生自由回答)
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重要?
相同的数可以是什么数?
不可以是什么数?
说一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比的性质的应用
① 最简整数比
师:我们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它化简分数,约分,通分,其实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用来化简比,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知道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吗?(生自由发言)
结论:最简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是1,这就是最简整数比。
讨论:
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小组里议一议。
师小结: 必须是一个比;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前项与后项互质。
② 教学例1:化成最简整数比
课件出示例题,
写出这两面联合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并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课件出示例题的两面旗的图,
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这两个比的前项,后项是怎么变化的,存在着怎样一个变化规律呢?
生独立解决,小组交流汇报方法。
15∶10
15 : 10=(15÷5):(10÷5)=3:2
想:5是15和10的什么数?为什么要除以5?
180 : 120=(15÷___):(10÷___)=3:2
想:除以什么呢?
这两个比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1/6 :2/9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看谁的眼睛看得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各题)
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应用这个性质可以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需要怎样做才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根据?
3、归纳化简比的方法:
(1) 整数比
——比的前后项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最简比。
(2) 小数比
——比的前后项都扩大相同的倍数→整数比→最简比。
(3) 分数比
——比的前后项都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整数比→最简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课后延伸: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
2、知道判定切线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初步掌握方法的选择。
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问题1.怎样过直线l上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问题2.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3.如何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
启发:(1)直线l和⊙o的公共点有几个?
(2)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 如何?
学生答完后,教师强调(2)是判定直线 l是⊙o的切线的常用方法,即: 定理: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oa 等于圆的半 (如图1,投影显示)
再启发:若把距离oa理解为 oa⊥l,oa=r;把点a理解为半径在圆上的端点 ,请同学们试将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写成新的命题,此命题就 是这节课要学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课内容
【学生】命题:经过半径的在圆上的端点且垂直于半 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证明定理:启发学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 知、求证,分析证明思路,阅读课本p60。
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定理的证明:已知: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直线l⊥oa,
求证:直线l是⊙o的切线
证明:略
定理的符号语言:∵直线l⊥oa,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a
∴直线l为⊙o的切线。
是非题:
(1)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
(2)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ab过⊙o上的点c,所以连结oc,只要证明ab⊥oc即可。
证明:连结oc.
∵oa=ob,ca=cb,
∴ab⊥oc
又∵直线ab经过半径oc的外端c
∴直线ab是⊙o的切线。
练习1、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r,直线ab经过⊙o上的点a,并且ab=r,∠oba=45°。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练习2、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cd于点d,ac平分∠bad。
求证:cd是⊙o的切线。
例2、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d在ab的延长线上,且bd=ob,过点d作射线de,使∠ade=30°。
求证:de是⊙o的切线。
思考题:在rt△abc中,∠b=90°,∠a的平分线交bc于d,以d为圆心,bd为半径作圆,问⊙d的切线有几条?是哪几条?为什么?
四、小结
1、切线的判定定理。
2、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
①定义: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
②数量关系: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半径(即d = r)。[
③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且与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辅助线和证法规律。
凡是已知公共点(如:直线经过圆上的点;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往往是"连结"圆心和公共点,证明"垂直"(直线和半径);若不知公共点,则过圆心作一条线段垂直于直线,证明所作的线段等于半径。即已知公共点,“连半径,证垂直”;不知公共点,则“作垂直,证半径”。
五、布置作业:略
《切线的判定》教后体会
本课例《切线的判定》作为市考试院调研课型兼区级研讨课,我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二期课改的理念出发,通过学生自我活动得到数学结论作为教学重点,呈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本质的、有效的理解。本节课切实反映了平时的教学情况,为前来调研和研讨的老师提供了真实的样本。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与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一、 教材的二度设计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批学生习惯于单一知识点的学习,即得出一个知识点,必须由浅入深反复进行练习,巩固后方能加以提升与综合,否则就会混淆概念或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导致错误,久之便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本教时课本上将切线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导出作为第一课时,两个定理的运用和切线的两种常用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二课时,学生往往会因第一时间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对定理本质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理解,在运用时抓不住关键,解题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接受能力薄弱的学生更是因知识点多不知所措,在云里雾里。二度设计将切线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切线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定理的综合运用作为第二课时,这样的设计即是对前面所学的“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方法”的复习,又是对后面学习综合运用两个定理,合理选择两种方法判定切线作了铺垫,教学呈现了一个循序渐进、温过知新的过程。从学生的反馈情况判断,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二、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呼应了课改的理念
数感类似与语感、乐感、美感,拥有了感觉,知识便会融会贯通,学习就会轻松。拥有数感,不仅会对数学知识反应灵敏,更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中,两个例题由教师诱导,学生发现完成的,而三个习题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完成,不乏有不会做和做得复杂的学生,但在展示和交流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难以忘怀。让学生尝试总结规律,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辅助线的规律是由学生得出,事实证明,学生有这样的理解、概括和表达能力。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往往是刻骨铭心的,长此以往,对数和形的感觉会越来越好。
不足之处:
一、这节课没有“高潮”,没有让学生特别兴奋激起求知欲的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个平静、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
二、课的引入太直截了当,脱离不了应试教学的味道。
三、教学风格的定势使所授知识不能很合理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宽知识面,努力突破已有的教学形状,适应现代教育,适应现代学生。课堂教学中,敢于实验,舍得放手,尽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现实情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1、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增长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能对方程解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猜想、探讨构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对方程解的合理性解释,培养学习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难点
找等量关系并列出相应方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实际问题引入的基本概念,学习方程的基本解法之后所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最后一节的实践与探索,都是为了给与学生都创造一些探索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学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从实际情景寻找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过程与互动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请同学们回忆并回答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第三步:根据这些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简称关系式),从而列出方程;
第四步: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第五步:在检查求得的答数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后,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步骤一样。
我们先来解一些具体的题目,然后总结一些规律或应注意事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
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
(1)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
1米吗?
(2)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
【答案】①底端将滑动1米多
②提示:先利用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
2、【探究活动】1.某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这两个月的利润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1)学生讨论:怎样计算月利润增长百分率?
【点评】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月利润增长百分率=月增利润/月利润
例8 某商品经过两次降价,每瓶零售价由56元降为31.5元,已知两次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
分析:若一次降价百分率为x,则一次降价后零售价为原来的(1-x)倍,即56(1-x);第二次降价的百分率仍为31.5x,则第二次降价后零售价为原来的56(1-x)的(1-x)倍。
解:设平均降价百分率为x,根据题意,得
56(1-x)2=31.5
解这个方程,得
x 1 = 1.75,x2=0.25
因为降价的百分率不可能大于1,所以x1 = 1.75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要求的是x=0.25=25%
答每次降价百分率为25%。
【跟踪练习】
某药品经两次降价,零售价降为原来的一半。已知两次降价的百分率一样,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精确到0.1%)。
【友情提示】我们要牢牢把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三个重要环节:①整体地,系统地审清问题;②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③正确求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某商品原价200元,连续两次降价a%后售价为148元,下列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
a)200(1+a%)2=148 (b)200(1-a%)2=148
(c)200(1-2a%)=148 (d)200(1-a2%)=148
2、为绿化家乡,某中学在20_年植树400棵,计划到20_年底,使这三年的植树总数达到1324棵,求此校植树平均增长的百分数?
(四)达标测试
1、某超市一月份的营业额为100万元,第一季度的营业额共800万元,如果平均每月增长率为x,则所列方程应为()
a、100(1+x)2=800 b、100+100×2x=800 c、100+100×3x=800 d、100[1+(1+x)+(1+x)2]=800
2、某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两年内植树面积由30万亩增加到42万亩,若设植树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根据题意列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某农场的粮食产量在两年内从3000吨增加到3630吨,平均每年增产的百分率是多少?
4、某小组计划在一季度每月生产100台机器部件,二月份开始每月实际产量都超过前月的产量,结果一季度超产20%,求二,三月份平均每月增长率是多少?(精确到1%)
5、某钢铁厂今年一月份的某种钢产量是5000吨,此后每月比上个月产量提高的百分数相同,且三月份比二月份的产量多1200吨,求这个相同的百分数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