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
我精心挑选了十六个汉字。
排成短信,
发送给,
十个住在我手机里的人。
直到那天黄昏,
没见一个汉字归来。
今天我突然想到,
就象我那天吃掉的粽子,
直到现在,
还没有被排泄出来。
十二、《今年的端午节》火火
明天就是了端午节了,
今天就嚼一只粽子。
电视里正讨论着,
塑化剂的风暴。
而岳阳楼仍在,
洞庭湖却已口舌生烟。
就这样到来。
在我口袋开始干涸的时候,
在楼价无论怎样调整还如不倒翁的时候。
来了,艳阳高照。
来了,梦如火烧。
来了,端午节的绿。
在硫酸铜的颜色里。
淡淡的苦涩,
在蒸煮翠绿的粽子之后。
翻江倒海,胃肠贴地。
在看到那翠绿是硫酸铜的渲染之后。
而大地张着干渴的大口,
没有了淋漓的风貌。
天空拧着枯竭的奶罩,
无力偿还大地的泪泡。
后来,梦的汛期就决堤了。
电视新闻说:南方旱区大部降雨。
张了几个月的大口弥合了,
过于狂喜就咬断了好几处路桥。
洞庭湖又开始荡漾,
岳阳楼又开始笙响。
我嚼着那只翠绿的粽子,
对端午对明天又有了渺想。
想那蜡的味道,
想假我如蜡,内心的温热应该可以煨干几个五月?
十三、《五月端午节》雪域野子
一壶雄黄酒,
一碗浓浓的熬茶。
带有草芽香的,
手把羊肉。
香柴花的芳香中,
悠然地醉去,
这就是草原人的端午节。
五月的草原,
是少女圆润的乳房。
山花烂漫,
情歌翻飞。
蓄势而发的骚动,
被动情的云雀衔起。
季节合欢的序幕便,
被轻轻拉开……
公牦牛,
剑一样刺穿了远山的沉郁。
咂足奶水的羔羊,
惬意的睡在了山坳间。
布谷鸟发酵千年的伤感,
催动着疯长的庄稼。
只是一点雨珠,
击伤了农妇坚实的守护。
不觉处,
那是熬煎身心的思念。
五月,
每一块河石,
都锈满了绿苔。
翡翠与珍珠铺就的河道,
舞动着,
山溪优美的锅庄舞。
五月,
有一中力量。
在骨骼间传动。
有一中诱惑,
牵引着登高的欲望。
真愿登临那最高的冰峰,
好吮尽江南的粽子,
那绵绵悠长的甜香。
十四、《端午情》沙尘
是谁打翻了桌上的雄黄酒,
浇湿了整片大地。
白娘子的哭泣,
在山谷回荡。
锅里,
喧腾一片。
棕儿不因沸水而散落,
只因心中那怀念而奉献,
粒粒谷香惹人垂涎。
庭外,
欢声一片。
孩童们不因耀阳而惆怅,
只因胸前那香囊而喜悦,
阵阵芳香耐人回味。
门前,
忙碌一片。
菖蒲,艾蒿不因炎热而低头,
只因盼望那游子而等待,
片片青绿述说乡愁。
湖面,
震声一片。
龙舟不因湿漉而停留,
只因追寻那伟大的人儿而奋进,
朵朵浪花激起了爱国的情怀。
十五、《端午情思》江河月
门前菖艾插在两旁,
满街粽子徐徐飘香,
龙舟竞渡的鼓点正在敲打,
今天——又是一个端阳。
艾叶透出的气味,
叩开千家万户的门窗。
横扫着人们心中的尘埃,
展现了一张追的思情网。
粽子那鼓鼓的胸腔,
象沉甸甸的哀思满仓。
人们闻到的不是糯米香气,
而是民族灵魂的张扬。
看江上龙舟竞发,
操橹者个个疯狂。
争先恐后地比拼速度,
为的是抢拈一柱祭香。
滔滔东去的江水,
贮一曲永远的忧伤。
千年风雨洗不去,
爱国气节的显彰。
三闾大夫今何在,
谁曾拷问过楚怀王。
屈子傲骨铸“礼魂”,
灵魂煮沸汨罗江。
不必看“天问”的注脚,
仰古之情早已“涉江”。
《离骚》《九歌》的韵律声里,
文人志士正在深情吟唱。
十六、《端午节》何心雨
是平凡的一天,
一日又一日,
一年又一年,
一直推移到这一天。
没有花开得艳,
没有果结得甜,
没有人问候,
也没有人抱怨。
一忽儿,
火红的樱桃啊,
它玲珑地甜,
酸得你的舌尖直痉挛。
阳光在收割着漂浮的云朵,
又在交织着通透的绿荫,
彩蝶飘舞在光波里,
甜蜜涌溢在心海里。
打成结的'粽子,
被花喜鹊衔着,
飞到高处,
驻了翅羽,
迎着阳光献给你。
艾蒿的香味顺风飘来,
吉祥的气色显耀在门楣,
鸟雀唧唧喳喳的,
在小孩子的腕上一晃又一晃的,
天使在地母的怀里撒娇呢……
十七、《端午节缅怀先人》阿涛
沅湘流水急又深,
一波一涌痛揪心。
屈子抱怨永沉去,
满腔热血淌江中。
“楚辞”激荡浪千层,
“离骚”响彻峰万重。
棕子五月裹信念,
龙舟竞技勉后人。
十八、《端午是一条河》朱文科
端午是一条河,从楚国流过。
两岸荒草凄凄,夕阳也落寞,
无家的人请喝杯雄黄酒壮行,
有家的人请插上菖蒲于门口。
端午是一条河,让菖蒲染过。
忧伤是潮起潮落,碧绿不是过错。
没有爱情的人请捧起诗经,
追逐爱情的人请登上龙舟。
端午是一条河,在龙舟上晃过。
宁静是鸟的翅膀,也有鱼的静默。
爱我的人请接受虔诚的祝福,
恨我的人请倾听河洲的九歌。
端午是一条河,停泊于在河之洲。
有多少疑问要问天,离骚只是传说。
生者请记住这条河的乳名,
逝者请忘掉五月的污浊。
十九、《端午雨魂》榆社王跃东
有一个声音,在轻轻的呼唤着、呼唤着。
这呼唤声,把我从梦中牵到岸边。
听,那天籁之音,从悠远的天边走来。
从群燕环抱的雨帘中的古塔走来,
我睁开眼帘,静静的看着窗外。
一股艾荻的芳香,从门缝中扑面而来。
并携带着清晰的雨气——
我久久的看着窗外,窗外已然亮白。
透过窗帘,依然能看见那阴阴暗暗的光芒。
感到那呼唤声就在身边,就在我心里。
更悠、更长。我轻轻的叫醒妻儿,
撑开伞出了家门。门外到处散发着诱人的艾香。
我很懒,懒的从来没有早早出过家门。
只有端午之魂呼,登古塔、唱大风、云飞扬。
我在雨中寻找着,寻找自己的灵魂,
小雨细细的,我摸着,嗅着,吻着。
已然感到心中振颤的弦律。环抱古塔的小燕子,
随着舞曲在飞翔,就像一只长号而悠长。
我突然停下登梯的脚步,展开双臂拥抱着雨魂,
忽然,一种悟性由心而生。人生如走斜坡,要么滑下去,
要么攀上来,这就是雨魂的呼唤。
二十、《端午》山人
那是从撕裂的肺腑里传出的哀伤,
那是诗魂最后给世人悲壮的吟唱。
在汩罗江边轻身一跃,
却将离骚留给后人长考。
路漫漫乞上下而求索,
舞一曲壮歌长剑,
让楚国百舸争流。
用艾草香熏过的角黍,
伴随着九歌里旋转的韶舞,
汩罗江啊,你是否仍然在沉思。
奔流不息的绿水,
和岸边的萎萎芳草。
穿过时空隧道寄来了汩水上美丽的思情,
包裹着岸边屹立的那颗头颅中的粒粒心事。
那是诗人瑰丽珍奇的琼佩,
雄黄已经发散开浑厚的酒香。
菖蒲把屈原的美德颂扬,
一曲豪壮的悲天悯人的音律,
在中华大地上数千年荡气回肠。
纵是千帆追逐也难以弥补的细节,
就让震耳发聩的鼓声催动龙舟,
让屈子的情感穿越时空。
像是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将我们可爱的中华民族照亮。
听蜀道士琴歌
李宣古
至道不可见,正声难得闻。
忽逢羽客抱绿绮,西别峨嵋峰顶云。
初排□面蹑轻响,似掷细珠鸣玉上。
忽挥素爪画七弦,苍崖劈裂迸碎泉。
愤声高,怨声咽,屈原叫天两妃绝。
朝雉飞,双鹤离,属玉夜啼独鹜悲。
吹我神飞碧霄里,牵我心灵入秋水。
有如驱逐太古来,邪淫辟荡贞心开。
孝为子,忠为臣,不独语言能教人。
前弄啸,后弄,一舒一惨非冬春。
从朝至暮听不足,相将直说瀛洲宿。
更深弹罢背孤灯,窗雪萧萧打寒竹。
人间岂合值仙踪,此别多应不再逢。
抱琴却上瀛洲去,一片白云千万峰。
同州端午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五丝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相和歌辞 江南曲
唐 张籍
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
土地卑湿饶虫蛇,连木为牌入江住。
江村亥�
青莎覆城竹为屋,无井家家饮潮水。
长江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
倡楼两岸悬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
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金缕曲(五日和韵)
刘辰翁
锦岸吴船鼓。问沙鸥、当日沈湘,是何端午。长恨青青朱门艾,结束腰身似虎。空泪落、婵媛D930女。我醉招累清醒否,算平生、清又醒还误。累笑我,醉中语。
黄头舞棹临江处。向人间、独竞南风,叫云激楚。笑倒两崖人如蚁,不管颓波千屦。忽惊抱、汨罗无柱//闻两日观渡有溺者。乃渔歌斜阳外,几书生、能办投湘赋。歌此恨,泪如缕。
早晨,街头上
卖粽子的叫喊声
很多
比泪滴
更汹涌
比身体里的骨头
坚硬
比我的诗句
更打动人心
中午,街头上
卖蔬菜的叫喊声
很多
仿佛端午节的餐桌上
空空荡荡
是在江水里浸泡了千年的诗人
太饥饿了吗
卖水果的叫喊声
也仿佛比以往多了起来
是不是
都在给诗人传送着祭品
傍晚,街头上
一个个街灯亮起来
一个个窗户亮起来
一个个敞开的大门亮起来
是害怕诗人
从汨罗江里走出来
找不到回家的路吗
听一听路边传出的歌吟
就知道诗人不会来
因为歌吟中的词句
毫无爱国的精神
深夜,街头上
像汨罗江潺潺流动的水流
淹没了诗人的硬骨
才有了隆隆作响的声音
端午节诗歌
《端午日赐衣》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赏析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端午日》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赏析
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竞渡曲》
刘禹锡
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意。事见《图经》。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赏析
刘禹锡这首《竞渡曲》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队龙舟决一胜负。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轻轻心语轻轻淌。
春鸟疏碰花落落,
艾草精心夜长长。
清风拨弄树叶响,
东方不见冉朝阳。
旧屋锁住清凉夏,
不见小荷败叶黄。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
诗词。
现精选一些供朋友欣赏:
诗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
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
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一、《端午节的怀念》佚名
回到吃粽子的家里,
回到挂菖蒲的门前,
回到飘满艾香的城市与乡村,
回到屈原纵身的一跳,
回到诗歌本身。
一条止于湖南的河流,
却流经中国每一个人的心灵。
打捞也罢,求索也罢。
龙舟再快,也不过是,
时间的一枚梭子。
端午节,中国老百姓,
自发地一个节日。
几千年地打捞,
几千年地存在,
应该比什么都重要都深刻。
一个伟大的主题,
一个伟大的身影,
一个痛苦的问号和句号,
一块问路的石头和一颗,
求索的头颅,
至今伫立江边。
汩罗江,一条永远流淌着,
诗歌的光荣与梦想的河流。
二、《在端午,聆听》心曼。墨香
菖蒲行走,艾草联欢。
陈爱,掬捧经年的。
泪。藏进衣角,挂在旧时的月勾。
往事如水,取出,
《离骚》的厚重,在失衡的雨季,
层层叠叠。将无奈引入巢。
五月,一首诗站在门外,
不由自主地昂首。
兴奋粒粒粽香,往下的诗句,
在一段段记忆话潮。
此刻,汨罗江,
被一枚叶子,带进尘世的杯盏。
不用泪,不用愁。
只愿诗意如故,
把苦涩泡淡,枯叶喊绿。
曾经包裹的忧心,经过千年洗礼,
再去聆听,龙舟小调。
画面上早已积满了;幸福。
一个朝代的寒,被另一个朝代暖和,
三、《端午》一点尘埃
菖蒲,艾叶,
粽子,雄黄酒。
用一根草绳连着,
牵出一段历史。
屈子、
楚怀王、奸臣。
组合在一起,
就是明星与黑暗的交锋。
时代远了,
汨罗江水浅了,
就是那纵身一跃。
水光照亮后人,
永远记着自己丈量爱国的深度。
四、《品味端午》一个自在人
汨罗江水的呜咽,
已被历史的风雨淹没。
撕开粽叶,
抚摸千年暗伤,
触及不到诗人心跳的律动。
美人,香草。
在岁月的河流中,
与天问一道被渐渐漂白。
自从“江陵端午祭”,
申遗成功,撕开粽叶,
只见一具具空壳。
到处都是新鲜的伤口。
没有滴血。这一天,
我们依然和祖先一样。
包粽子,吃粽子。
但动作越来越迟缓,
越来越无所谓,
离骚已经包进了粽子。
有谁为千年之后,
再纵身一跃。
五、《端午的雨季》鲲鹏紫藤
每年的端午,
总是伴着细雨。
屈原的想念,
三千年,
挥之不去。
汨罗江的水,
流到心底,
都是思索的雨季。
绕过雨季,
一个伟岸背影,
握着求索的冷剑。
回望天际,
倚天,
长啸,
长髯飘飘,
怅然伫立。
良久,
翩然而去。
六、《端午节想你》
一天又一天,
不知不觉的又是端午节,
不知不觉的又是怀念屈原的日子。
采一把艾香抱一包粽子,
艾香浓浓的勾起我对你的爱,
粽子鼓鼓囊囊的包裹着,
我对你深深的情。
远去的是一个节日,
留下的是记忆的爱。
一年又一年,
不变的是一个端午节,
不变的是我对你的思念。
五千年的历史随着我的思念远去,
远去的不是历史,
而是一个民族魂,
一种不屈不挠民族精神。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ex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2、《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
4、《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5、《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6、《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7、《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8、《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9、《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0、《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浇湿了整片大地。
白娘子的哭泣,
在山谷回荡。
锅里,
喧腾一片。
棕儿不因沸水而散落,
只因心中那怀念而奉献,
粒粒谷香惹人垂涎。
庭外,
欢声一片。
孩童们不因耀阳而惆怅,
只因胸前那香囊而喜悦,
阵阵芳香耐人回味。
门前,
忙碌一片。
菖蒲,艾蒿不因炎热而低头,
只因盼望那游子而等待,
片片青绿述说乡愁。
湖面,
震声一片。
龙舟不因湿漉而停留,
只因追寻那伟大的人儿而奋进,
朵朵浪花激起了爱国的情怀。
很多。
比泪滴。
更汹涌。
比身体里的骨头。
坚硬。
比我的诗句。
更打动人心。
中午,街头上。
卖蔬菜的叫喊声。
很多。
空空荡荡。
是在江水里浸泡了千年的诗人。
太饥饿了吗。
卖水果的叫喊声。
也仿佛比以往多了起来。
是不是。
都在给诗人传送着祭品。
傍晚,街头上。
一个个街灯亮起来。
一个个窗户亮起来。
一个个敞开的大门亮起来。
是害怕诗人。
从汨罗江里走出来。
找不到回家的路吗。
听一听路边传出的歌吟。
就知道诗人不会来。
因为歌吟中的词句。
毫无爱国的精神。
深夜,街头上。
像汨罗江潺潺流动的水流。
淹没了诗人的硬骨。
才有了隆隆作响的声音。
才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我站在街头。
朗诵诗人《离骚》中的诗句。
旁边有人说我是疯子。
我不会和世人计较。
因为我的胸膛里。
跳动着诗人的心。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ex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节要来了,传承千年,我们可否深思过,当年汨罗江边上英魂的情怀。
一、《端午节的怀念》佚名
回到吃粽子的家里,
回到挂菖蒲的门前,
回到飘满艾香的城市与乡村,
回到屈原纵身的一跳,
回到诗歌本身。
一条止于湖南的河流,
却流经中国每一个人的心灵。
打捞也罢,求索也罢。
龙舟再快,也不过是,
时间的一枚梭子。
端午节,中国老百姓,
自发地一个节日。
几千年地打捞,
几千年地存在,
应该比什么都重要都深刻。
一个伟大的主题,
一个伟大的身影,
一个痛苦的问号和句号,
一块问路的石头和一颗,
求索的头颅,
至今伫立江边。
汩罗江,一条永远流淌着,
诗歌的光荣与梦想的河流。
二、《在端午,聆听》心曼。墨香
菖蒲行走,艾草联欢。
陈爱,掬捧经年的。
泪。藏进衣角,挂在旧时的月勾。
往事如水,取出,
《离骚》的厚重,在失衡的雨季,
层层叠叠。将无奈引入巢。
五月,一首诗站在门外,
不由自主地昂首。
兴奋粒粒粽香,往下的诗句,
在一段段记忆话潮。
此刻,汨罗江,
被一枚叶子,带进尘世的杯盏。
不用泪,不用愁。
只愿诗意如故,
把苦涩泡淡,枯叶喊绿。
曾经包裹的忧心,经过千年洗礼,
再去聆听,龙舟小调。
画面上早已积满了;幸福。
一个朝代的寒,被另一个朝代暖和,
三、《端午》一点尘埃
菖蒲,艾叶,
粽子,雄黄酒。
用一根草绳连着,
牵出一段历史。
屈子、
楚怀王、奸臣。
组合在一起,
就是明星与黑暗的交锋。
时代远了,
汨罗江水浅了,
就是那纵身一跃。
水光照亮后人,
永远记着自己丈量爱国的深度。
四、《品味端午》一个自在人
汨罗江水的呜咽,
已被历史的风雨淹没。
撕开粽叶,
抚摸千年暗伤,
触及不到诗人心跳的律动。
美人,香草。
在岁月的河流中,
与天问一道被渐渐漂白。
自从“江陵端午祭”,
申遗成功,撕开粽叶,
只见一具具空壳。
到处都是新鲜的伤口。
没有滴血。这一天,
我们依然和祖先一样。
包粽子,吃粽子。
但动作越来越迟缓,
越来越无所谓,
离骚已经包进了粽子。
有谁为千年之后,
再纵身一跃。
五、《端午的雨季》鲲鹏紫藤
每年的端午,
总是伴着细雨。
屈原的想念,
三千年,
挥之不去。
汨罗江的水,
流到心底,
都是思索的雨季。
绕过雨季,
一个伟岸背影,
握着求索的冷剑。
回望天际,
倚天,
长啸,
长髯飘飘,
怅然伫立。
良久,
翩然而去。
六、《端午节想你》554304175
一天又一天,
不知不觉的又是端午节,
不知不觉的又是怀念屈原的日子。
采一把艾香抱一包粽子,
艾香浓浓的勾起我对你的爱,
粽子鼓鼓囊囊的包裹着,
我对你深深的情。
远去的是一个节日,
留下的是记忆的爱。
一年又一年,
不变的是一个端午节,
不变的是我对你的思念。
五千年的历史随着我的思念远去,
远去的不是历史,
而是一个民族魂,
一种不屈不挠民族精神。
一提端午闻艾香,
心里想着忆屈原,
龙舟赛事湖边起,
粽子情深凝聚愿,
中华传统代代延,
尊老串亲家团圆,
端午节日气氛好,
人情味美尽品尝。
经典端午节诗歌
《思屈原》
曾经以为
你离我很远
你的生死
我毫不在乎
可是
今夜
我感觉到了
你的心跳
复活的你
道出了千年的悲哀
是非成败
荣辱兴衰
误落汨罗江
《回忆痛苦--念屈原》
纵身的一瞬间,五千年后的手在招唤;
是你悲愤沉寂的一颗心,五千年前的手在招唤;
唤着你一身的离骚;
唤着我一生的期待。
在你纵身的一瞬间,你不在回来,
希望在灿烂中死去;
留下几页诗文,而我在逐业中寻找你;
是历史让你活着,是历史让我理解你!
手握长剑,击苍穹,不击苍穹?
脚跨河山,搏不过江山!
无形的心被撕去,
你的灵魂在反抗你的躯体。
渐渐的安静下来,
阵阵的思念剐走你的肉。
淡淡的回想,
那只是意识裹住了切心之痛击荡祖国四壁的回荡。
你在那里,
搜寻着你的肌肤,我的祖国;
掳走了我的祖国,掳走了我的心;
心归大海,心归河山;
宽大的心,宽大的我;
伴着我的祖国,请我的子孙为我祭奠,
我的心粘满了每处土地。
静静的,只听到你潺潺的哭泣声,
不必悲伤,这是你痛楚的力量,
只有柔弱的笔尖,
告诉你们祖国几千年的声音。
失去了,我的所以存在的表象,
化成肉粽,在你嘴中,
咀爵成你心中的屈原,
那就是你为我立起的墓,
只愿留下我的离骚,
深埋在我的墓下,等你们来挖!
来吧!
《端午》
为了纪念一个远古的英雄
先民们创造出了这个节日
还发明了棕子
那棕子里包裹着岁月人生
让我们品味
有时候会怀念那个赛龙舟的时候
一伙人站在高墙上
看着河道中百舟竞渡
每家门前依旧悬着菖蒲
依旧挂着艾草
耳朵脑门上依旧会被涂上了雄黄
可是有些习俗我们只是变的习惯
那远古的传说还有谁记住?
棕子还是那么香甜,这节日还是飘散着五味草的味道
记忆悠悠的回到童年
脖子上挂着一串网兜
网中挂着一串蛋。
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
初三吃螺,
初四插艾挂蒲,
初五抹雄黄
也许远古那旧日的传说已经暗淡的时候
在沿海一个我的家乡
还保留着所有古时的习俗
一些东西经过岁月沉淀
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
端午是为了纪念一个楚国人
也是为了纪念一种不屈
现在这种精神渐渐少了
我们也会渐渐的忘记了节日本身的味道
只记得那种闹热了。
《端午节想你》
一天又一天
不知不觉的又是端午节
不知不觉的又是怀念屈原的`日子
采一把艾香抱一包粽子
艾香浓浓的勾起我对你的爱
粽子鼓鼓囊囊的包裹着
我对你深深的情
远去的是一个节日
留下的是记忆的爱
一年又一年
不变的是一个端午节
不变的是我对你的思念
五千年的历史随着我的思念远去
远去的不是历史
而是一个民族魂
一种不屈不挠民族精神
端午节想你
我把一首诗歌鸣唱
我把一个故事传诵
有水的地方就有古乐龙舟
有人地方就有醉人的艾香
就有甜蜜的粽子
你一口我一口
甜了我饱了你远离了他
篇六:端午节遐思
作者:秋野居士
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水
谁清谁浊
只放一个个清脆的粽子
看能否与世沉浮
汨罗江畔 长影枯槁
早在文字里凝固
女人与水都在沸腾 一唱三叹
而你 渔夫敲碎过的灵魂
湿漉漉 曝晒在江边
搁置千年
惟有石头 你怀中唯一的厚重
以最顽劣的姿势
日夜守望 在秭归的梦里
听江风号叫 千帆竞争
只等一张炽热的网
打捞 在这黑了又黑的夜空
在这日夜奔腾的江面
为语言作一次清洗
为目光作一次长久的铺垫
端午节诗歌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
《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EX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民俗专家、青海省社科院院长赵宗福建议,每年端午节期间可设立全国性的“诗歌节”,以此提升端午节小长假的文化品位,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赵宗福说,端午节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岁时节日,重要性仅次于春节,与清明、中秋并列。与后两者不同,“端午节所纪念的
屈原并非虚幻,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可以说,屈原投江殉国的传说赋予端午节独特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他说,端午节曾被定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40年端午节前,著名诗人郭沫若发出倡议,从次年开始,将端午节定为纪念屈原的“诗人节”,得到重庆文艺界积极响应。但由于国民政府阻挠,公开纪念活动只在1941年首次举行,之后只能悄悄进行。
赵宗福说,当年在民族危亡之时,“诗人节”纪念屈原大大鼓舞了广大民众抗日斗志,如今,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伟大复兴,中华文化也需要复兴,端午节更应挖掘内在的历史文化价值。“考虑到‘诗人节’受众面相对较窄,我建议设立‘诗歌节’。”
20篇端午节诗歌
二十篇端午节诗歌
《端午节旧事》
去年端午节的早晨,
我精心挑选了十六个汉字。
排成短信,
发送给,
十个住在我手机里的人。
直到那天黄昏,
没见一个汉字归来。
今天我突然想到,
就象我那天吃掉的粽子,
直到现在,
还没有被排泄出来。
《今年的端午节》
明天就是了端午节了,
今天就嚼一只粽子。
电视里正讨论着,
塑化剂的风暴。
而岳阳楼仍在,
洞庭湖却已口舌生烟。
今年的端午节,
就这样到来。
在我口袋开始干涸的时候,
在楼价无论怎样调整还如不倒翁的时候。
来了,艳阳高照。
来了,梦如火烧。
来了,端午节的绿。
在硫酸铜的颜色里。
淡淡的苦涩,
在蒸煮翠绿的粽子之后。
翻江倒海,胃肠贴地。
在看到那翠绿是硫酸铜的渲染之后。
而大地张着干渴的大口,
没有了淋漓的风貌。
天空拧着枯竭的奶罩,
无力偿还大地的泪泡。
后来,梦的汛期就决堤了。
电视新闻说:南方旱区大部降雨。
张了几个月的大口弥合了,
过于狂喜就咬断了好几处路桥。
洞庭湖又开始荡漾,
岳阳楼又开始笙响。
我嚼着那只翠绿的粽子,
对端午对明天又有了渺想。
想那蜡的味道,
想假我如蜡,内心的温热应该可以煨干几个五月?
《五月端午节》
一壶雄黄酒,
一碗浓浓的熬茶。
带有草芽香的,
手把羊肉。
香柴花的芳香中,
悠然地醉去,
这就是草原人的端午节。
五月的草原,
是少女圆润的乳房。
山花烂漫,
情歌翻飞。
蓄势而发的骚动,
被动情的云雀衔起。
季节合欢的序幕便,
被轻轻拉开……
公牦牛,
剑一样刺穿了远山的沉郁。
咂足奶水的羔羊,
惬意的睡在了山坳间。
布谷鸟发酵千年的伤感,
催动着疯长的庄稼。
只是一点雨珠,
击伤了农妇坚实的守护。
不觉处,
那是熬煎身心的思念。
五月,
每一块河石,
都锈满了绿苔。
翡翠与珍珠铺就的河道,
舞动着,
山溪优美的锅庄舞。
五月,
有一中力量。
在骨骼间传动。
有一中诱惑,
牵引着登高的欲望。
真愿登临那最高的冰峰,
好吮尽江南的粽子,
那绵绵悠长的甜香。
《端午情》
是谁打翻了桌上的雄黄酒,
浇湿了整片大地。
白娘子的哭泣,
在山谷回荡。
锅里,
喧腾一片。
棕儿不因沸水而散落,
只因心中那怀念而奉献,
粒粒谷香惹人垂涎。
庭外,
欢声一片。
孩童们不因耀阳而惆怅,
只因胸前那香囊而喜悦,
阵阵芳香耐人回味。
门前,
忙碌一片。
菖蒲,艾蒿不因炎热而低头,
只因盼望那游子而等待,
片片青绿述说乡愁。
湖面,
震声一片。
龙舟不因湿漉而停留,
只因追寻那伟大的人儿而奋进,
朵朵浪花激起了爱国的情怀。
《端午情思》
门前菖艾插在两旁,
满街粽子徐徐飘香,
龙舟竞渡的鼓点正在敲打,
今天——又是一个端阳。
艾叶透出的气味,
叩开千家万户的门窗。
横扫着人们心中的尘埃,
展现了一张追的思情网。
粽子那鼓鼓的胸腔,
象沉甸甸的哀思满仓。
不知不觉的又是怀念屈原的日子。
采一把艾香抱一包粽子,
艾香浓浓的勾起我对你的爱,
粽子鼓鼓囊囊的包裹着,
我对你深深的情。
远去的'是一个节日,
留下的是记忆的爱。
一年又一年,
不变的是我对你的思念。
五千年的历史随着我的思念远去,
远去的不是历史,
而是一个民族魂,
一种不屈不挠民族精神。
我把一首诗歌鸣唱,
我把一个故事传诵。
有水的地方就有古乐龙舟,
有人地方就有醉人的艾香。
就有甜蜜的粽子,
你一口我一口,
甜了我饱了你远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