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精选4篇】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的由来200字 1

端午节到了!人们的心情都特别高兴。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的去了姥姥家。当时,我的心情是多么的兴奋,到了姥姥家网 ,我看见了一盘的粽子,这让我想起了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楚国人,他是左徒,专门提醒楚王的,屈原还被流放了两次,后来,屈原收到了秦国把楚国打败了的消息,屈原很伤心,于是跳下了汨罗江自杀了。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饭团扔下了河,蛟龙把饭团吃掉了,人们把饭团用树叶包起来,再用五彩线把树叶绑了起来,放入河中,蛟龙害怕,没有吃。鱼虾吃了,就不去伤害屈原了。以后就成了包粽子的习俗了。

人们坐上船,去打捞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演义成了赛龙舟。

每年过端午节,我却要想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700字 2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 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在我老家,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花生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包粽子的工序就开始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颗枣、几颗花生米,最后把叶子用桑条皮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你看那又胖又大的粽子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先把它们放在锅里煮三个小时,再捞出来放到盛有冷水的桶或锅里冷却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想过端午节,更想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让先辈的遗愿变成事实在在的现实,让他们的英灵流芳百世、与世长存!

端午节的由来200字 3

作者/王思为

端午节快要到了,你知道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吗?如果不知道,那就让我一一告诉你吧!

公元前三百四十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头投汨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害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人们都用这种方式来祭奠他。

端午节还有三种传统的活动。

第一种是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第二种是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又一传统习俗。

第三种是佩香囊。端午节小孩儿佩香囊,传说有辟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端午节的由来300字 4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生气勃勃的春节,秋意浓浓的中秋节……但是我最喜欢端午节,端午节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向楚国发兵攻打,但是却攻打不下来。就假装发求和信,楚怀王就打算签下求和信。这时,爱国诗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怀王,而受到楚王和众臣的指责,被降职回老家。

就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楚怀王被秦国杀害,楚国就灭亡了,屈原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心如刀绞。最后抱着一块石头,跳进了楚江里,自杀了。这是,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后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把老百姓感动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们都到楚江�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不仅是端午节,还有许多节日值得我们去探索,屈原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