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优秀12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细心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12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1

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把《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看完,很有感慨,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围绕如何面对孤独、找回自我而展开思考的书,采用实虚两条线交织写作,现实与虚幻相结合。有些章节看不大懂,可不管如何,该书主人公15岁找回了自我,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书中对图书馆的描述、音乐的`诠释和对自然的向往,是我尤其喜欢的。作者花了一些笔墨写图书馆,那真是令人向往的地方,那么静谧。我想像中的图书馆就是这样的美好,也是我长期寻求的场所。看到这段描述后,我居然做梦也去了这样的地方,徜徉在村上所描述的图书馆中,时而看书,时而弹钢琴,时而喝喝咖啡……

作者对音乐的诠释也是喜欢得不得了的地方,如写到贝多芬的巅峰之作《大公三重奏》,据说该曲子是当年贝多芬为自己的挚友而作。书中的小人物星野,一个无所世事不求上进的小青年偶然听到这首曲子,给他一生带来很大影响,从此决定洗心革面,找回自我,足见音乐的力量相当强大。

最想提及的是,15岁的少年田君卡夫卡,很坚强很勇敢。虽是离家出走,但终归还是找到自我,追求到自己所想要的强壮——那不是一争胜负的强壮,不是用于反击外力的强壮,而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强壮,是能够静静地忍受不公平、不走运、不理解和悲伤等等种种情况的强壮。而我在这点上是相当欠缺的,也是需要好好培养、历炼。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2

村上春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人,他的作品在全球都非常畅销。《海边的卡夫》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趁着休息我打开了这部作品。

《海边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小说作品,小说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是一个从小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于是他做了很多同龄人都没有做的事情——离家出走。15岁离家,他自称乌鸦少年,想要打破诅咒,他拥有冷静的心理,和坚强的性格,他锻炼身体,举止成熟,考虑周全,俨然一副早熟的少年模样。他在甲村图书馆找到自己的生母,走入神奇森林之后又回到现实世界。

我们看到卡夫卡从逃避到挣扎再到认识自我,似乎也看到自己的影子。小说是荒诞的,根本无法用逻辑去解释;而现实是冰冷而荒诞的,不是吗?许多多初入社会的少年不就是经历无数的挫折与荒诞逐渐成长的吗?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村上先生奇特的想象力非常令人敬佩。《海边的卡夫卡》虽然是在交代一个少年的故事,但是,有好多的`含义是读者需要意会的,村上的语言需要读者拐着弯来理解与思索。自日本乌鸦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鸟。然而田村去没有那么幸运。田村卡夫卡最终无法躲避诅咒的宿命,历经重重,那个恶毒的诅咒还是验证了。

我感到命运真的就是那样令人畏惧,令人无法抗拒。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3

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地躺在床上,看完了这本三十万字的小说。

坦白地说,我是没看懂的,这本小说不仅篇幅长,而且其中的隐喻,魔幻成分之多远远超出《舞舞舞》,《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作品。因此在读时总有些茫然无措,无法理解。

然而读的过程还是十分流畅,一如村上其他的小说一样,总有一种“不明觉爽”的**。正因如此,虽然我并未充分理解,仍想试着写一些评价。难免有错,希望大家指正。

一如其他几本长篇,小说的结构依然是村上标志性的双线叙事。奇数章节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十五岁少年离家出走二十余日内的故事。他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实现了父亲的邪恶预言,一度进入了无始无终的“理想乡”却又退了出来,决定回到现实,接受自己的人生。

偶数章节的主人公是一位老伯,这位名叫中田的老者虽不认字,却有着能与猫说话的神奇能力。他在中野区杀死了一个名为琼尼·沃克的杀猫人,接着便在神秘力量的诱使下前往四国寻找“某样东西”。期间结识了名为星野的卡车司机,这位星野甚至还与肯德基的山德士上校有过交流。最终,中田完成了打开“入口石”的心愿而死去,嘴中冒出白色的怪兽并被星野杀死。

相信若是没看过这本书的人看了我上文的概述,一定会如坠五里云中,大呼“这都什么跟什么”。即便是看完了的我仍是心中疑云重重,久久不散。不过我还是姑且搞懂了几件事的:

第一,卡夫卡的故事是有关成长的故事。他一出身父亲便向他施加了俄狄浦斯式的诅(甚至更为严重),并在他的成长中向他不断重复灌输这个概念。最终导致他为了逃避这宿命而离家出走。然而,正如叫乌鸦的少年说的那般,命运之所以被称之为命运,就是因为它不可避免。

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的什么地方的两部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唯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暴在高空盘旋。

…………

而沙尘暴偃旗息鼓之时,你恐怕还不能完全明白自己是如何从中穿过而得以逃生的,甚至它是否远去你大概都无从判断。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是的,这就是所谓沙尘暴的含义。

卡夫卡最终还是杀死了父亲(通过“活灵”的方式,书中曾有所解释),奸污了母亲(佐伯),姐姐(樱花),一字不差地印证了那份诅咒。此后不知所措的卡夫卡本想选择进入森林,进入那片无始无终的世界:

我置身于闭塞的圆圈中。时间在这里并非重要因素。在这里谁都没有名字。只要我需要她就会出现。在这里她十五岁,想必永远十五。而我将如何呢?难道我也要在这里永远十五么?还是说在这里年龄也不是重要因素呢?

就是这样的一片”世外桃源“,想来对一个力求逃避的人,这里一定是绝佳的藏身处了吧。但最终他接受了佐伯的建议(抑或说命令),选择了回到现实。

”再见,田村卡夫卡君。“佐伯说,”回到原来的场所,继续活下去。“

”佐伯女士“

”什么?“

”我不清楚活着的意义。”

她把手从我身上拿开,抬头看我,伸手把手指按在我嘴唇上。“看画!”她静静地说,“像我过去那样看画,经常看。“

当然,在离去之时,村上也没忘记借看门士兵之口教给卡夫卡一些人生建议:

“刺刀的用法别忘了。”高个儿说,“刺中对方后马上用力搅,把肠子搅断,否则你会落得同样下场————这就是外面的世界。”

村上式的对社会的反抗一览无余。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600字作文 篇4

假期里,再次拿起了《海边的卡夫卡》……

与第一次的“读”有所不一样,它触动自我的不仅仅仅是“阅读”一个日本少年的成长,而是合卷后感悟青春期“折腾”。

小说中少年田村卡夫卡纠结于内心的诱惑和罪孽,被冲往世界的尽头的旅途中以自身的力量回到,回到之际的他已不是他,他已进入了人生的下一阶段。高中三年,我的学生们历炼成长的挫折,进入大学领悟的他们在身体走向成熟的同时,精神仍在荒野中摸索自由,仍在困惑和犹豫。

命运就是沙尘暴,咱们无处逃遁,仅有勇敢跨入其中,当我从沙尘暴中逃出,我已经不是跨入时的我了。

职责始于“梦中”。在当今社会,人类最就应做的不是忙着拯救他人,而是及时拯救自我。小说这样写,其实是咱们每个人很好的入世写照。当年的我也是懵懂而莽撞地扎入社会,内心不也是经历过相似的波澜吗虽然不是人选取命运,而是命运选取人,可是只要人没有在命运的旋涡里失去自我本来的面目,仍然坚守自我的位置,一切抗争就都不是毫无好处,尽管在命运面前,它是徒劳的。咱们大多的时候,可是是钟表的摆,按着规定的轨迹运行,无力左右什么。

岁月在流逝,或精彩或平庸咱们都要活着承受,咱们都在持续失去种种宝贵的东西,宝贵的机会和可能性,无法挽回的感情,但在咱们的脑袋里,有一个将这些记忆保存下来的“小空间”。

田村卡夫卡作为未成年人,他的心在期望与绝望之间碰撞,在世界的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在波涛汹涌的世界上,有企图伤害他的力量,也有温存和完美。

好在年轻,我坚信我的学生终能经得住折腾,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还有许多经历需要他们去看,去听,去感知,去体验。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5

讲真,我看到书中百分之八十的时候还是迷迷糊糊,不知道是要讲什么。但我总觉得最后会把中田和卡夫卡串在一起,所以想一直往下看,结局并没有,所以看完又去知乎搜了一遍。明白这是十五岁少年的成长记,但我还是不明白这中间穿插中田和星野发生的玄乎事又为何,云里雾里。

让我较深刻的是中田去四国途中受过的恩惠以及冷漠,这是现实的,最后星野帮助到底,他讲述的自己做司机的经历,累死累活的忙碌,任人指挥,这不免让人心疼。他说自己从请假到无故旷工,肯定会被炒鱿鱼,不过又安慰老伯说,自己那么优秀,再找一份工作肯定容易。星野又是一个怎样善良的人哇。在完成所有事情后,他说中田处事的影子已经成为了他的一部分,他在做事的时候都会想如果是老伯又会怎么说呢?我想被中田影响的是他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即使不明方向仍努力寻找。在这一过程中,星野爱上了《大公三重奏》音乐,了解了贝多芬,他在最后都没有忘记带走光碟,应该音乐也会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这是给人轻松美好的,背景又是艰辛的。

卡夫卡出走是因为缺乏家庭的爱,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吧。从他化身乌鸦琢那吹笛子的人就明白了他对父亲是有多恨,虽然是虚幻,也不得不佩服村上的写作手法,对于杀猫片段,就让人感觉身处那血腥画面。卡夫卡是爱母亲的,他渴望得到母亲的爱,但是却遭到了抛弃,最后也没能和佐伯以母子的身份一起生活,这是令人惋惜的。但是卡夫卡有一好习惯便是阅读,无论在什么场所都有写到这个,所有他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在充实经历时也认识自我,面对生活。与其说是因为在虚幻世界里佐伯的话语,倒不如说是卡夫卡自己的思考。

逃避是我们面对糟糕生活的第一反应,但只要你会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状态一定不会一直持续,甚至过早得结束生活,现实会告知你这不是办法。但在醒悟这一过程中,受到善意和爱是很重要的,这是人间值得的唯一说服力。卡夫卡有,他遇到了佐伯,大岛,樱花,还有旅馆前台,大岛哥哥。一点点微弱的星光点亮了少年前行的路。

永远不要放弃,一定有爱你的人。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2500字作文 篇6

读了村上春树的名作《海边的卡夫卡》,对于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从前没有看过,就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也没看过,只是在别人的博客介绍里稍稍晓得一点()皮毛。本以为《海边的卡夫卡》也应当如《挪威的森林》是一同类的作品,在随意的翻阅中,一页一页而过,慢慢却被吸引了,被村上春树的充满魔幻色彩的想象力而深深触动。《海边的卡夫卡》讲的是十五岁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意译——“乌鸦”,乌鸦在当地是一种表示吉祥的鸟,可是乌鸦并没有让十五岁的少年从生下来就很幸运。少年卡夫卡经历的人生有些离奇,自幼生在不幸福的家庭里,他为了逃避诅咒而离家出走,之后父亲又被杀,似乎这一切在冥冥中都是上天注定。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我认为还是相通的,从卡夫卡的身上也映照出好多中国普通阶层生存的一面。对于村上春树充满想象的文字是需要边读边思考的,小说貌似写一个少年的心迹,其实蕴含着很多的东西,卡夫卡充满了哲理的对生命的探索与追问。在这本书中其实没有所谓的小资情调,仅有对自由的向往。要坚强地应对生活。对于村上的书,总是一知半解,写这篇所谓的读后感其实表达也很困难,偏于理解。其实,所谓的隐喻,许多的看者不必须会理解村上所说、所指的是什么,当然也包括我自我。或许仅有在读者遇到某件事后,再来看看此书,不定会发现与所经历的事有某些的契合点,这时会发觉村上书中的睿智,“好像人生过去就过去了,想回头都没有办法。成长的过程都需要自我亲身去体会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职责始于梦中”,喻体的本意是否人生无奈,梦—职责—梦,最终还是职责呢?或许,人在短短的时光里面生存,一如匆忙过客般地在人间完成了他的使命,而恍如这个过程投下的便是人的匆匆一瞥。梦完成与否它的职责,来自职责的外力还是内心?表面还是实质?我想,这世界,有些的梦是虚设,而有些的职责也纯属浮浅。若说职责象奴役一般地实施,感觉到人生似如奴隶,只是在纯属愿意之间服役。小说假说有消极的一面,然而却是有着它的深广的含义。

《宾尼兔》里说:不要把生命看的太重要。你不会活着出去的——其实,宿命,从一开始就明白会结束,对于生命的无力感,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拐点,抑或转角处,也许不是产生在十五岁,或许二十岁,或许在更大、更老时的感触,当你一旦回想起自我的十五岁时,也许会有一种迷惘,抑或已经有了一种重生的感慨。少年卡夫卡所站立的位置,其实亦代表了人的不一样的主角。

书中的田村卡夫卡是一个有着一种被强烈的孤独感所笼罩的人,他一开始就处于俄狄浦斯式预言的压迫之下,潜在的弑父的可能性的罪感长久压抑着他,而呈此刻田村卡夫卡面前的那个世界则给他以梦幻和怪诞。现实生活的真实与虚空在卡夫卡的内心中徘徊,当觉得只是想象之物的时候,却又发现这个世界的信息一切都是千真万确地存在着的。书中有许多的隐喻,对隐喻的解读,在《海边的卡夫卡》各个人物所蕴涵的创作思想上,也许体现了很多现实性的具体指向,并且也颇有说服力。或许隐喻在书中只是形而上的。可是在此书中我喜欢村上春树勾勒的哲学语句,充满了对于人生的说服力。

因为是写少年的经历,作者运用了想象,我喜欢书中人与猫对话中运用的隐喻。“猫”的随性的语言,让猫说人话,体现了作者的仿佛幼稚、仿佛智慧的一种想象、悬念。正因为喜欢,因而对于小说中细致地拟人化地描述猫的片段似乎看得比较详细。作者以猫作为人的写作对象,此技法是村上春树神奇想象力的一种手段,书中人物能够和猫说话,与猫和蔼地相处,如猫一样过着简单的生活。书中把猫划分了种类,认为黑猫是一种很乖巧的、对于人的交流很随意简便的猫,可相处。短毛猫相处默契,能配合,可是在大街上则很少见到短毛猫,因为短毛猫大多是呆在家中的。野猫大多是褐纹猫,并且它的语言波段与交流对不上号,不容易相互间产生交流。作者似在暗示,也许猫与人一样地也有区分的理由。在人与猫的极乐世界周旋,作者的构思很玄幻、隐喻藏有幽默感,人与猫比较丰富的感情跃然在书的章节中。猫其实是具有孤单的品性的,在现实中的猫们像似社会化了的动物,它们也有不一样的交流方式,并且会成群结帮,猫与猫在一齐时常会打架。黑猫是比较聪明的猫,它十分懂人的心理,奇在它的领悟力,能与其它不一样种类的猫和睦相处,温驯而又守法,不犯动物中常常容易犯的到处拉屎尿的错误。短毛的猫大多是家猫,家猫因为好吃,只

只长得肥大,虽然肥大,但总是斗殴可是瘦瘦小巧的褐纹野猫,老是被褐纹野猫欺负,大打斗间打痛爪挖的厉害时,就会听见失败者的撕心裂肺地哀叫和胜利者散出的粗气。有些的失败终导致短毛的家猫只得规规矩矩地在家里呆着了。

《海边的卡夫卡》虽然是在交代一个少年的故事,可是,有好多的含义是读者需要意会的,村上的语言需要读者拐着弯来理解与思索。正如他在序言里写的,“阅读这个故事的时间里,倘若你也能以这样的眼睛观看世界,作为作者将感到无比欣慰。”因时间的限制,书中蕴含着的东西,在一时半会的阅读间,是不能充分感悟的,唯有细心的读,细致的品味,恕我直言,我没有到达作者所期望的,我看书的最大的本事就是只会抓住一个感兴趣的点,比如专喜欢挑选情节类型式的单章节,或伤感,或奇特充满想象的铺排。书中说到了生命的无力感,“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想着自已这个存在,但越想越觉得不具体,甚至觉得自已可是是个毫无意义可言的单纯的附属物。”有人热心为一支棒球队捧场,可是棒球队的赢能使这个人有多少长进?有一个人一向“在门口为大家擦皮鞋,擦了十年,二十年,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或精彩或平庸都要活着承受。”

无论你是如何做的,如何预定某些目标,然而存在的早就存在,它会按照它的目标而实施进行,想后退都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就好比中了诺查丹玛斯一样的人的预言,更好比进入了一个伏击圈。也许“宿命”,也许是命运注定如此。可是,对于人的灵魂来说,我想确实是能够作自我调节的,不要把这个世界看的太透、太糟糕,这样反而不好,对于自我的精神状态会具有必须的影响。村上说,“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能够变得温存与完美。”村上的文字自有他一种委婉的一面,人的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人的精神倒塌了一切也就失去了方向。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7

因为沉迷东叔无法自拔,所以很少读村上的书。

但,不得不说,《海边的卡夫卡》是一本充满魔幻色彩和隐喻的小说,描述精彩,令人回味。

村上春树通过描写一个少年的故事,把那种如此摇摆、蜕变的灵魂细致入微地描绘在(小说)这一容器中。借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形、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我”田村卡夫卡,一个15岁的少年背着父亲“迟早要用你的双手杀死父亲,迟早要与你的母亲和姐姐交合”的诅咒而离家出走的经历;另一条是以中田,一个因意外而失忆从此变得脑子不好使,根据感受做自己也不知道要做的什么事情,却又好像受某种力量驱使要让他走向和田村卡夫卡,去揭示卡夫卡的诅咒之谜。

本书用了很多隐喻和象征性的元素,甚至部分地方有装神弄鬼之嫌。

作为第一大隐喻的“卡夫卡”在捷克语里是“乌鸦”的意思,日本则自古以来视乌鸦为灵鸟,以其叫声占卜吉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乌鸦是一种悖谬的绝妙象征。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卡夫卡是他自己取的名字,卡夫卡,是象征另一自己,象征主人公内心的他,田村卡夫卡,叫乌鸦的少年,刚开始看时觉得有点绕,一度以为是两个人。

也可能是语文学得不好,书中涉及隐喻部分蛮烧脑,反复琢磨后有些仍然不明白,比如:琼尼代表了什么?佐伯代表了什么?

读此书,仿如读一场梦境,似真似幻,似是而非,前因后果不甚分明,不断有疑问被提出解释并推翻,不断有象征的意象浮现又沉没,一切充满了悖论而又仿佛合情合理,却没有最后的标准答案。

沉浸在魔力般的字里行间,自己也仿佛通过小说主人公的“眼睛”观察着世界,渐渐潜入自身的内心深处和潜意识中去,内心的矛盾,疯狂的异想,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欲望……。末了,竟然有种淡淡的`负罪感。

喜欢日本作家的书,其中一点是对酷爱整洁的描写和日常习惯的自律,几乎每部作品都有,比如图书馆规定之一午餐要到临院的长廊享用,临走时不忘拾掇房间、关窗、拉合窗帘、整理剩余食品、洗刷水槽等,这与洁癖症患者的我瞬间便产生共鸣。

而本书对图书馆的描述和对音乐的诠释,也是我尤其喜欢的。作者笔墨下的甲村纪念图书馆:阔阔绰绰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筑,客厅一般优雅的阅览室,人们坐在宽大的沙发上看书。静谧,祥和,美好。真想徜徉在如此仙气的图书馆中,时而看书,时而听琴,时而喝喝咖啡,将芳菲吸入肺腑……

当然,书总是有寓意的,本书也不例外。人要拯救自己,有两件事最重要:坚强与读书,坚强可以使自己活下去,读书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命运难免带给我们很多挫折,世上必然存在各种不公,作为个体,只管认真过好自己的生活,有条不紊,不念不怨,静待花开,即使走不出这片那片荆棘,但至少会心安。

还有一点我很认同:人是可以被另一个人引导着逐渐改变命运的。本书中,有两对引导与被引导者,大岛相对于卡夫卡,中田相对于星野。而中田对星野的引导却是无常命运里的巧合,显得更为珍贵。所以我们才说要行万里路,只有走出去,才会看到一个更宏大的世界里的多元价值观,才能发现世上有人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有着天差地别的观念和价值取向,这样我们才能变得更大更包容。

早听说村上是个写故事的高手,没想到他的文字也如此厚重:简单的黑与白,却奇迹般地,以文字超脱了文字本身,编织了不可思议的世界。

年少果然轻狂,曾梦想一边经营着谋生的职业,一边写小说甚至回忆录。看书越多,越发现自己想多了:这些深厚的文化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积淀,而要试图让沉淀的东西活跃然纸上,更是难上加难。读书过程中通过注释知晓了不少常识,但类似阿道夫艾希曼、卡桑德拉、贝多芬以及俄狄浦斯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深度查询,书中多次提及的源氏物语甚至都让我跃跃欲试了。

嗯。

看画;听风的声音……

看路;听心的声音……

也不错。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8

想象一个15岁的离家出走的少年会有怎样的故事。一个不识字的老伯影子只有一半,却能够和猫们闲谈。人能不能同时爱着15岁的少女和50岁的中年妇女,而且这少女和中年妇女只是不一样时刻域里的同一个人?如此这般,《海边的卡夫卡》给人想要一口气读下去的冲动。

故事固然奇特,但风格却和《挪威的森林》没什么不一样。舒缓淡雅,细节丰富。随便两个人都能够很随意地就人生好处谈论一番,就像你我谈论天气和流行歌曲。我想日本的日常生活也未必如此,村上但是省略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表象,让小说里面的人物直接了当地触及人生这一本体。灵魂是害羞的,在人多的时候,在光天白日之下藏匿在皮囊里面。需要我们营造了氛围,布置了场景,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然后毕恭毕敬地去请它出来。灵魂开始活动的时候,我们直接应对最脆弱的自己、最露的自己、最真实的自己。就是说开始思考生之好处,时光又是什么东西,我们理解什么,摒弃什么,诸如之类的问题。我很是羡慕村上小说里面的人物,田村卡夫卡(《海边的卡夫卡》主人翁)、渡边(《挪威的森林》主人翁、杰(《且听风吟》里的酒吧老板),统统绕过那些琐碎的准备工作,同其他人交流切实的思想。

当然我不奢望我的生活真能如此,只是期望有小部分的时刻跟一小部分人能淡然地说着话,就像置身在村上的小说里。

15岁的少年背负着父亲对他人生的诅咒,决定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15岁少年。而这诅咒就是他将杀死父亲,和母亲和姐姐。陡然看到这些谁都会觉得难以明白,而作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这样一个违背常理的事情讲得合情合理。整部作品笼罩在一种世界边缘的氛围中,有些地方像极了《罪与罚》里面入骨三分的心理描述。最终作者并没有让法律介入其中,这倒给我一种释然。总觉得法律并不人性,公平大概公平,却不尽合理。人有些时候做出违背心智的行动也是有的,是能够得到原谅的。里面有一段描述琼尼·沃克杀猫的细节,充斥着暴力美学、死亡美学。几欲让人觉得杀猫也能够成为一种艺术。我们的价值观是如此脆弱,过不长时刻就来一个上下颠倒。我继而又想,有太强的价值观定位的人是读不懂这部小说的。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现世世界无可无不可吧。15岁的少年只是在成长,艰难地寻找生活下去的好处。

这样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让人思考生与死的好处,性与爱的关联,时光与记忆的本质,处处有着隐喻。如果我早几年读到就好了--在我16岁的时候,我否认一切童年时代被动灌输的价值观,深深觉得自己孤独--那个时候读到这样一本书,就会释然很多。此刻读也不算晚,促使我对我人生的那一阶段的形状加以深入的认识。

一本书,不坏的故事,同时让人思考很多,继而催使对人生某一阶段的深思。这样一本书,不失为一本好书。

海边的卡夫卡的读后感 篇9

《海边的卡夫卡》是通过分章节两条主线交叉来写,在最后两线合一而结束。开始这两条线给人的感觉毫不相关,随着故事的发展,又若即若离,到最后紧密相连。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

故事是通过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离家出走发生的事情为一条主线,还有一条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一件离奇的事情为背景而展开。故事的发展错综复杂,但基本入情入理,其中有些方面神化了一些事情。在生活中绝无仅有的事情,在书中却起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作用,让故事继续进行下去。

本书中对十五岁少年卡夫卡的描写较多,其中对卡夫卡的日常生活描写比较细腻。生活起居很有规律,即算在山中一个人独居也一样。早上按时起床,晚上准时睡觉,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这很难得。在国内像卡夫卡这样年龄的小孩,在学校生活起居有规律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旦放假回家,就像脱缰的野马,晚上很晚才睡,早上很迟才起床。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5+2=0”或“6+1=0”。在学校的五天或六天的教育,一旦回家所有的作用归结于零。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但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我还比较喜欢书中的卡夫卡的阅读的习惯,同时也呈现出日本与中国的国民的阅读习惯差距。有人做过统计:中国人平均每年只读0。5本,而日本人平均每年读40本。现在中国人普遍不读书,已经很让人忧虑了。那么业余时间中国人在做什么呢?大多数人业余时间在做什么?在打麻将!一个热衷打麻将的民族,怎么可能和热爱读书的民族相抗衡?

书中存在不足之处还是有的,比如佐伯对卡夫卡的母子之爱。即算在卡夫卡四岁时有一万个理由离开自己的儿子,但重逢也不能通过性来补偿。在日本的伦理观念我不了解,但在国内是万万不能接受的。还有书中神化的东西太多,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相距太遥远。

本来想通过自己的阅读与学生分享读书的快乐,但本书中对于性的描写过多,不太适合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故看完此书,立即放回书阁暂时封存。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10

“你做了正确的事情。”叫乌鸦的少年说,“你做了最为正确的事情。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得你那么好。毕竟你是显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可是我还没弄明白活着的意义。”我说

“看画,”他说,“听风的声音。”

我点头。

“这你能办到。”

我点头。

“最好先睡一觉。”叫乌鸦的少年说,“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不久,你睡了。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在村上小说里少有的积极信号,我们感觉得到,卡夫卡的未来即使不是一片光明,却也是充满希望的。

而在这里,“看画”和“且听风声”自然也是一种隐喻。我不敢说它们有唯一的解释,但在我看来,解释应是如此:

”且听风声“是大岛教给卡夫卡的,在他带卡夫卡进山时,曾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

”可在山中我做什么好呢?“

”且听风声。“他说,”我经常那样。”

我就此思索。

大岛伸出手,温柔地放在我手上。

“事情一件接一件。那不是你的责任,也不是我的责任。责任不在预言,不在诅咒,不在DNA,不在非逻辑性,不在结构主义,不在第三次产业革命。我们所以都在毁灭都在丧失,是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建立在毁灭与丧失之上的。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其原理的剪影而已。例如风,既有飞沙走石的狂风,又有舒心惬意的微风,但所有风终究都要消失。风不是物体,而不外乎是空气移动的总称。侧耳倾听,其隐喻即可了然。

我想,这是一种淡然处之的生活态度。飞沙走石也好,舒心惬意也好,我们要做的只是侧耳倾听,如是而已。这也像极了村上一向的“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风格。

而“看画”则更复杂一些。我们记得的是书中描写看画最细致的是作为幽灵的少女佐伯,书中有那么一段:

少女不再侧耳,视线又折回《海边的卡夫卡》,仍像刚才那样在桌面上手托下巴,那颗心又回到夏日少年身边。

而这份感情甚至引起了卡夫卡的嫉妒,由此可见这幅画对于少女是多么重要。她是如此思恋这画中的少年,这份对爱和美的希求也许就是“看画”的意味。自然不是说是四十岁佐伯对死去恋人的思念和追忆,而是十五岁情窦初开的少女对情郎的向往和对世界的美的体会。

第二,这部小说让我想起了许多村上之前的作品。比如佐伯的自白:

“我出生于离这里很近的地方,深深爱着这座房子里生活的一个男孩儿,爱得无以复加。他也同样爱着我。我们活在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圈中,一切在圈内自成一体。当然不可能长此以往。我们长大成人,时代即将变迁,圆圈到处破损,外面的东西闯进乐园内测,内侧的东西想跑去外面。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当时的`我无论如何也未能那样认为。为了阻止那样的闯入和闯出,我打开了入口的石头。而那是如何做到的,现在已记不确切了。总之我下定了决心:为了不失去他,为了不让外面的东西破坏我们两人的天地,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要把石头打开。至于那意味着什么,当时的我是无法理解的。不用说,我遭受了报应。“

在我看来,这一段简直像极了《挪威的森林》中直子与木月“两个人赤身裸体在孤岛上”的感觉,同样是在时代洪流中被淹没的少男少女,同样是再也无法重圆的破镜。在《卡》中我再次体会到《挪》里的那份忧伤与悲凉。

另一点则是卡夫卡最终进入的林中世界,由于篇幅太长便不再引用,但读过的人一定会和我一样,重新想起《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那个有着独角兽,古梦与影子的小镇。

第三,这部小说充斥着对文学和音乐作品的评论和感想。譬如大岛一人,就谈论过诸如夏目漱石,舒伯特等等人物。据村上本人而言,这是他在年龄增大后生出的一股“责任感”所致。具体请参考杰·鲁宾教授的《洗耳倾听:村上春树的世界》一书。

至于中田一线,我的体会不多,暂时就不献丑了。

总而言之,《海边的卡夫卡》绝不是一本好懂的读物,但的的确确让人欲罢不能,而且每个人看完之后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所得,我想这便足够了吧。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11

其实书是四月底就读完的,至今才落笔读后感,倒不只是因为懒惰。

更多还是因为刚读完时的感觉,像是播种后还没有发芽的土地,你知道种子在那里,营养和水分也算充足,发芽是迟早的事,只是总是看不到发芽的迹象。所以,也就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感觉下笔。

这几天的某个早上,我昏昏醒醒,电话响了,那个总是让我觉得在用力吸我进去的无底的深渊,再次发出了沉重的呼唤。我所有的坚强和快乐,又一次被这不定时的呼唤,轻易打碎。

我哭了很久,可那些眼泪可以表达的伤感,远不及我心中常年煎熬的万分之一。我再次整日陷入到一种无助的痛苦之中,那些我试图逃脱,却总是如诅咒般纠缠我的,再次将整个的我淹没。

我感觉我所有积极的意志在这无尽的痛苦中,慢慢消散。我像迷失在一片森林里,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如同15岁的卡夫卡,面对他的“诅咒”,也曾试图逃脱,以为远走可以摆脱“诅咒”,但是命运总还是以各种方式,让该来无一例外。

虽是不一样的境遇,却有着同样的痛苦,让我觉得,那个遥远虚幻的卡夫卡,像是另外一个自己。

书中说,“命运就象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当你从沙尘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

我不是跨入时的我,那我该是怎样的我?或者说,我该是怎样的我,才可以从命运的沙尘暴中逃出呢。

大概是成为最勇敢的十五岁少年吧。

即便依旧对生活和命运有很多的不解和不满,但是不会只想着逃跑。不管是主动进入,还是被动被卷入。那些命运非得是要给我们的,那些无法回避的,都要学会勇敢的去面对。当我们看透了命运的把戏后,不管它再施以怎样的暴虐,我们都会觉得,不过如此而已,早就猜到了。那时的我们,就是真正最勇敢的十五岁少年了吧。读后感

在看这本书之前,看到很多网上的读者评论说,从书中得到了很多治愈。我读的时候,还对这些评论产生了疑惑。直至现在,我的“诅咒”来折磨我时,我终于感受到了,来自书中,其他读者说到的那些治愈了。也许往后的很多时刻,我会常想拿出来再读一读,和卡夫卡互相鼓励,一起在命运的沙尘暴里,成长为更加勇敢的自己。

看来读一本书,和爱上一个人一样,是需要一点点机缘的。早一点,或者晚一点,都有可能会错过对方。只有在合适的时间,恰当的机遇里,你遇见一个人,一本书,他所有的一切,是你觉得刚刚好的,书中一切也是你能真切感受的。那么人和书,就都是对的。

除了故事本身给予的力量和安慰,不得不承认,读村上的书,总能开启音乐的大门。

村上的书,我读的少,加上这本,也才两本。但是每次搜索相关内容时,总能看到来自各方评论中提到村上对音乐的喜爱,并常在作品中运用音乐,来使人物更丰满,亦或推动故事发展。

《海边的卡夫卡》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星野在跟中田去了四国后,在四国高知市的街上乱逛进到了一家咖啡馆,听见了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那是“真正的杰作”,音乐带给了星野感动,他从咖啡馆主人那里知道了鲁道夫大公与贝多芬的关系。

鲁道夫大公既是贝多芬的学生,也是贝多芬的主要赞助者,大公三重奏是贝多芬为感谢鲁道夫大公而写的,也是贝多芬三重奏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一首。

星野为了一个不认识的陌生老头中田来到四国,做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内心其实是有挣扎的。但是“大公三重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星野完成了心理和思想上的一个过渡。

文中说:“全都是伟人、天才,人世间就麻烦了。必须有人四下照看,处理各种现实性问题才行。”这让跟随中田一路前来,陷入迷茫的星野找到了自己方向和如此这般的意义所在。也才有了后边,义无反顾继续帮助中田完成各种奇怪事情的执着。

为着书中这一情节,我特意找来了“大公三重奏”去反复听,确实是好听的曲子,只不过,不懂音乐的我,除了好听,听不出更多。但还是会觉得是一份奇妙的缘分,在文字里认识了一首曲子,又得知到一段有趣的故事。也许也会在我人生迷茫的时刻,给出一些朦胧的建议吧。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一些伤痛的治愈,和一首印象深刻的曲子。上网查找了关于这本书的很多解读,有的说,村上的很多小说都是一种寓言,而“卡夫卡”是关于存在的寓言;有的说,《海边的卡夫卡》这本小说,是村上对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日本国民实施的类似“集体昏睡”的精神催眠,来诱使国民陷入对战争的迷恋的一种隐喻;有的从心理学解读“卡夫卡”,分析村上的“卡夫卡”是对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寓言的一个扩充版解读。

也许吧、也许吧,也许这本有些晦暗的小说里,确实寄托了作者无数的心思和感情。可是我所能感受到的,也仅能是自己有限生活经历的一丝丝共鸣而已。

当这本书读到最后,卡夫卡对那个叫做乌鸦的少年说,

“可是我还没弄明白活着的意义。”

“看画,听风的声音,这你能办到,最好先睡一觉。”叫乌鸦的少年说,“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我想,是这样吧,也许我们也总是感到,即便经历再多,还是觉得眼前的生活一片迷茫。仿佛走出了原来的困境,又好似困境一直都在。

这时就需要想办法在内心存住一个理智的声音来时时提醒我们,真的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前路迷茫也没什么好怕的,做好你可以做好的事情,那些所有经历过的困苦,都会帮助你获取开启更好生活的能力,而你,也会不断成长更好的你自己。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12

今天看完了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

五百多页的书只用了3天的时间就看完,足以看出此书对于我的吸引力、看出我读的是如何如痴如醉。沉醉于一本书,不眠不休地一气读完的行为和感觉于我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10多年了吧?总感觉没时间,总感觉心静不下来。啊,这次终于又体验了一次,感觉真好啊!

之所以看村上春树的作品是因为慕名,慕名而读。阅读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故事按三条线索依次独立展开:15岁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离家出走;山梨县的16名学生在山上离奇昏倒;昏倒后醒来的、变得智障的、能与猫对话的中田聪的故事。

在看的过程中,心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有困惑,为那些不明所以的事件;有思考,如文明始自人类开始建立樊篱时;有恐惧,如逮猫人的残忍行径。感觉作品中有一种强烈的唯心的、宿命的东西,如田村卡夫卡之父的诅咒一一实现、如佐伯的死、如中田聪的预言和死亡等等,一切都摆脱不了宿命的安排。

虽说是本消遣性的小说,但是读书时也需要集中注意力,因为书中到处是隐喻以及充满了哲理的语句,需要用心去思考、理解。读这本书,让人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即村上春树思想的深邃,想象力的丰富、大胆、自由、飘逸。大家真不愧为大家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