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
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
“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也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我”最终还是离开了,一场宛若樱花般美丽的旅途,一场纯洁而美丽的爱情,还未完就待续……朦朦胧胧的情愫,隔着薄薄的一张纸,却没有捅破,微微透着遗憾和感伤。
你,一个20岁的学生哥,第一次见到舞女熏子,便“慌张地从衣袖里掏出一支香烟”,羞涩的样子浮然在我眼前。第一次,便被舞女的样子所迷心,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注:钟:集中;钟情:爱情专注。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么。当他们这些巡回艺人启程,可想你内心焦躁不安,很想赶上去吧。老太婆的好心送程,却好像成了你的绊脚石,你焦急地走着,在前方望着送你的老太婆吃力地在后面跑着,很郁闷吧。当那汉子要你一同行走时,你“如释重负[注: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宴会的那晚,听到鼓声,你心胸豁然开朗[注: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听到紊乱的脚步声,你又心烦意乱[注:意:心思。心思烦乱,不知怎样才好。]……总之,你的心情牵连着熏子一颦一簇……
熏子,在那个学生哥心中你“简直美丽极了”。在浴场,你一丝不挂地跑出来,伸张双臂,叫喊着什么。看到学生哥,你反而踮起足尖,兴奋愉悦。难以相象,你是有多开心。的确,你更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呢,没有所谓的害羞。和这个你佩服的学生哥在一起,你的脸总是绯红。听到他可以和你同行,你的微笑瞬间绽放;离别之际,你紧闭双唇,想说什么吧,想表达留念之意。我难过你望着船儿离开,始终紧闭双唇。誓[注: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他们只是通过几次回眸,几滴清泪来诠释这若有似无的情愫,于是眼波流转之间,上演了一出青涩而忧郁的如烟似雾的少年情怀。
舞女熏子不但爱好唱歌跳舞,还擅长下棋,棋艺非凡,还热衷诗词文章,纵使艺人在老太婆乃至当时人们眼中是卑微的,是“哪儿有客人就住在哪儿”的低贱之人,但在“我”眼中并不这么认为,她下棋时和听文章时的专注给“我”留了深刻的印象。动身前一天晚上,熏子本想和我一起去看的电影,却得不到阿妈的同意,她显得很淡漠,可以想象她心中有多遗憾,会不会甚至有怨恨。川端康成塑造了一个清纯,可爱的舞女,丰富的内心,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是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
一个害羞的懵懂少年和一个情窦初开[注:指刚刚懂得爱情(多指少女)。]的少女,隔着朦朦胧胧的雾纱,总牵连着那么丝丝缕缕的。熏子和“我”并无世俗之人想象的卿卿我我[注:形容夫妻或相爱的男女十分亲昵。],花前月下[注:本指游乐休息的环境。后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乃至山盟海
《伊豆的舞女》发表于一九二六年,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系根据他十九岁那一年的经历敷演而成,通篇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与少男少女“涓涓细水”般的感情,被誉为青春文学的杰作、“永恒的畅销书”。
“那一年,我二十岁,戴一顶高等学校的学生帽,穿着蓝底碎白花的上衣和裙裤,肩上背着书包,独自个儿在伊豆旅行,已经第四天了”,这是《伊豆的舞女》中的一段原话,年轻的主人公是个孤儿,性格怪癖,想一个人来伊豆旅行、散心,途中与一伙江湖艺人相遇了,也是第一次看到“舞女”。
“舞女看上去像有十七岁了,梳了一个大发髻,古色古香,挺特别的。”,“我不时回头张望,萌生了一股天涯羁旅的情怀”。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句叙述,每一位读者都从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主人公估算了艺人们的行进路线,想绕近路赶上去再看一次舞女,不料在半路就遇上了。淳朴热情的艺人们很快与主人公成为了朋友。
黄昏时分,大雨倾盆,艺人们给叫到酒宴上表演去了,主人公听到女人曼声的尖叫,“我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一直敞着门,动也不动地闷坐着”。“每次听到鼓声起(舞女是负责打鼓的),心头就赫然一亮”,“鼓声一停,我就受不了,身心仿佛已沉没于暴雨声中”。“闷坐”、“赫然”等词,把主人公害怕舞女遭人玷污的紧张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细腻、真实。我们仿佛能看见屋外雷雨阵阵,一个男孩子在一片寂然的走廊上,张大眼睛,循着艺人们适才的脚步声悄悄爬去,想要透过黑暗,看个究竟。在这个屋外雨潺潺,屋内隐约传来欢声笑语的夜晚,主人公在倾听着、盼望着、烦忧着,在自己一手创造出来的孤单、阴暗情绪中越陷越深,也初次体会到了“原来感情这么伤”。
第二天,“长空一碧,明媚已极”,卸了妆以后,舞女裸着身子在浴池里嬉戏,主人公这才发现自己有点自作多情了,“我才发现她还是个孩子啊”,“我好开心,爽朗地笑个不停”“仿佛尘心一洗,头脑也清亮起来”,主人公自己也意识到了前一晚的失态,也意识到自己与艺人社会地位的不同,好像是要说服自己,这个女孩并不是他理想的感情对象。可是,这种自我暗示是徒劳的,他依然被舞女深深地吸引了。
她们表演休息的时候,“我和舞女玩起五子棋� 渐渐地,她忘乎所以,专心致志,上身竟遮住了棋盘,那头美得异乎寻常的黑发,简直要碰到我的胸脯。募地,她脸一红,说道:”对不起,要挨骂了。“扔下棋子就跑出去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不只是主人公,舞女也朦胧地感觉到,身为艺人是不能同公子身处一室的。但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两颗年轻的心互相探寻,互相接近。在认真、虔诚的感情面前,世俗的偏见也好、规矩也罢,统统被融化了。
茶馆里有人轻轻拍了拍舞女的肩膀,舞女的监护人,同为艺人的姆妈就凶巴巴地板起脸。当我念故事给她听的时候,她却照旧“痛痛快快地靠近我跟前,我已开始念故事,她就把脸凑过来,都快挨上我的肩膀,表情十分认真,眼睛闪着光芒,聚精会神地盯着我的前额,一眨也不眨”。主人公事实上是深受感动的。因为他是孤儿,向来不喜欢别人对他亲昵,给他温暖,结果愈发抑郁、苦闷不堪。但是舞女给了他真、善、美,主人公在这份幸福与温暖里,看见了自己过往的冷漠与待人接物上的过错。“她又大又黑的明眸,顾盼神飞,是她最美丽动人之处。双眼皮的线条,有说不出的妩媚。”临近旅途终点,听到小舞女说他“是个好人”,一句平平常常的话,对主人公而言,却也意义重大,他好似再一次看到了这一线光亮,一扫长久以来“受人施舍”的屈辱感,内心的苦恼得到苏解。
而主人公呢,却无法为舞女做些什么。这也许是作者回忆往事,无法释怀的地方。
舞女想要去看电影,姆妈不允,有一天,“当我正要离开屋子,舞女便抢先到大门口,给我摆好木屐,自言自语似得悄声说:
”记着领我去看电影啊。“
到了晚上,舞女在楼下同店家的小孩玩,见了”我“,便央求姆妈让她看电影去。”可是,她面无表情,木然走回这边,给我摆好木屐“。”为什么不能带她一个人去呢?我实在纳闷。出了大门,舞女刚好在那里摸小狗的头。脸上冷冷的,我都没法儿跟她搭话。她仿佛连抬头看我一眼的气力也没有了。“
在这个”我“即将回城市的前夜,姆妈的这个决定,意味着很多东西。姆妈似乎可以代表当时的社会舆论,因此,这一决定的首要一点,便是意味着舞女与”我“的感情是不被世俗允许的。
”我一个人孤独地看电影,到了那边便旋即离去了。“
主人公在自己内心的孤寂里,感觉到了舞女的叹息。
”街市黑沉沉的。我觉得,仿佛远处不断传来隐约的鼓声。我无端地扑漱漱地留下了眼泪。
作品的结尾处,是小舞女那欲说还休的依依离情,少年书生“涓涓而流”的感伤泪水。由于作品取材于旅途,在明媚的伊豆风光的衬托下,格外添上了一抹乡愁。
一连看了三篇川端康成的小说也不觉得累。仪式因为篇幅短,二是因为情节很简单。
有的作家在发展情节之前喜欢先写写景物,这让许多着急知道故事下文的读者抓耳挠腮。若是看这篇小说,抱着这样的心态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全部小说的情节就是一个学生,赶上了一家在旅行途中的巡回艺人,学生对这家人中的一个女孩儿产生了别样的兴趣。这女孩儿是舞女。路上他们有互动,也许当在温泉学生看到女孩儿裸体的时候他达到了高潮。最后男学生还掉了眼泪,原因是他跟这群巡回艺人分别了。
从情节上来说,这个小说无聊到了一定程度,喜欢金庸或是大仲马的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会在看完5页之后彻底消失;对岛国文化产业有特殊期待的人看完后也许会产生“裤子都脱了你就让我看这个”的感受。
实际上这篇小说,甚至川端康成很大一部分创作都要从细微处去体会。如人物微表情的变化反应的细小情绪的变化,窗外门边不起眼的景物;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绪互动。这些才是《伊豆的舞女》与众不同的地方。
这种描写需要极强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心思。知道现在,这也是日本文化产业的优点,最典型的如艺术家新海诚,其作品的特点便是每一帧的画面都能定格成画。而且其镜头经常给到我们平常都能看到,甚至很美,但却总忽略的地方。比如飘落樱花的肖像,坠满落叶和易拉罐的路边,不断摇摆的咣当作响的火车车厢,雪夜城市斑斓的天空。除此之外,拿捏人物情绪的波动也是新海诚的拿手好戏。他的故事也很简单,如《秒速五厘米》就是两个小学生有朦胧的情感,但随着距离和时间的拉长,慢慢分手的故事。但很多细小的地方,如男生坐在赶往女生所在地的火车上,大雪封路,每站都晚点,男生独白“时间仿佛带有恶意,缓慢地在我身上跨过。”“我突然觉得自己太多渺小,有一种巨大的物体阻隔在我和她之间。”这种程度的剖析,有几分《伊》的味道了。
总的来说,这是部处处有细节的小说,没有哪一处细节惊艳,但所有这些细节却形成了一种很好的氛围,浓浓的挥之不去。至于是什么氛围,在后两篇读后感中,我们再说。
一个青年学生在旅行的途中偶遇了一群流浪艺人并与他们结伴同行,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这里想谈谈作者对舞女形象的塑造。
“舞女看见我呆立不动,马上让出自己的坐垫,把它翻过来,推到里一旁。”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舞女,没有言语,只是呆立不动的低着头,但给我的印象却是美极了。(发型古雅而又奇特,把那鹅蛋型脸旁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正是美极)。
“是在夏天吧?我回头问了一句。”“舞女有点慌张地小声回答:冬天也。”“舞女脸颊绯红,非常认真得轻轻点了点头。”这是第一次与“我”对话,与一个陌生的男人对话,让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感到慌张,羞涩,进而满脸绯红,写出了一个少女羞怯的心理
“她刚在我的面前跪下来,脸就臊红了,手不停的颤抖。茶碗虽没落下,茶却洒了一地。”这是少女与我近距离的接触,因羞涩而脸红,因胆怯而手颤抖,写出了舞女柔媚而羞涩的表情。也许舞女对我有感觉了,亦如阿妈说的“这孩子有恋情了。”
“我一开始朗读,她就立即把脸凑过来,几乎碰到我的肩膀,表情十分认真,眼睛里显出了光彩,全神贯注地凝望着我的额头。”至此,舞女薰子天真柔美的形象,很快的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她笑起来象一朵花”,多天真无邪的舞女啊!单纯得让“我”感动,于是乎瞬间打消了曾经“既然如此,就让那位舞女到我的房间里吧。”的邪念。
“我”的离开,使得对“我”有着朦胧恋情的舞女有着几分失落,一味的低头望着运河入海处,一声不响,对“我”的说话,只顾点头,没说一句话,不知道是想留下“我”,还是要跟“我”走,让读者回味无穷。
“直到船儿远去,舞女才开始挥舞她手中白色的东西”,“我”走了,带走了对舞女的思念。文章最后没有写舞女的表情,我想此刻的她定是眼中噙满泪珠亦或是泪流满面。“白色”,其实是纯洁的象征,象征他们的爱情纯洁,美丽,如天空中的'白云,如春日的雨点。至此,一个活灵灵的腼腆的舞女形象就展现在读者眼前。
“我”与舞女的邂逅,犹如春日的天空中两朵浮云相遇时,洒落的一场春雨,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伊豆的舞女》中,在作者的且叙且说中,向我们展现出了善良、淳朴的人性,显示出了无比的温馨。
“舞女”是上世纪日本平凡而常见的职业,为社会所鄙视。《伊豆的舞女》中的“舞女”,虽然低微,但依旧在在低微中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在肃杀的晚秋,在乡间旅途的奔波劳累中体会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这些喜怒哀乐中间,更多的是一种远离家乡,生活劳累的辛酸、凄苦。
不难读出,在伊豆岛上独自孑孓旅行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抑郁孤僻的人。当他孤独地在岛上旅行;当他面对着满世界的春华夏英被凄冷的秋风秋雨吹冷成一片凄黄时,他可曾伤悲惆怅?
也许正是因为舞女们地位低微,被社会所鄙,甚至被同是底层人的茶店老板娘所看不起,所以他们更加珍惜旅途中的朋友吧!也许正是因为少有人知道他们的辛酸,倾听他们的辛酸,所以他们才更懂的珍惜名与利、世俗偏见之外的真情吧!
当那阵笑声欢快、笑靥如花以及真诚的舞女,与孤独旅行的大学生“我”相遇时,会使大学生多么开心与慰藉。而舞女的平凡中的真诚正是一种美好的人性美。
同是社会中孤独的人。一个是被社会鄙弃的底层舞女,一个是忍受着孤独抑郁折磨的孤独学生。虽然舞女艺人每天都奔波在乡间小路上,为生活而劳累,但却没有太多的名与利的羁绊。虽然,男主人公“我”,身为大学生,在当时的日本等级严明的时代,等级地位较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像社会一样,对底层的舞女艺人歧视。于是他们便极容易走到一起,于是,两颗心的距离缩短了。于是人性的美,便在平凡的的舞女艺人和抑郁孤独的大学生之间得到了深刻的展现。这种人性美展现在了舞女艺人和大学生身上。
男主人公“我”在文中一出场就没有像世俗那样对舞女怀有偏见之情。世俗把舞女和乞丐相提并论,纸商看不起舞女,甚至连和舞女艺人同处社会底层的差点老板娘也鄙夷舞女艺人。但是,男主人公一开始就关心舞女艺人,担忧舞女艺人晚上住哪里。还想到如果没有地方住,就住到我的房间里来吧。面对舞女艺人时,大学生也没有表现出对他们的歧视,而是和他们同行,与他们聊天。舞女艺人在宴席上演奏时,大学生听到“咚、咚、咚……”的鼓声就感到慰藉。他想的是舞女们是否受玷污。这是大学生的一种纯洁的情怀,一种来自普通生活中平凡的真情和人性美。
正是这种真诚,大学生的人性美,大学生“我”收获了一份纯洁无暇的感动。这感动来自于舞女艺人们的平凡人物身上的人性美。
其实,舞女艺人们身上一直都流露洋溢着这种人性美。他们来自社会底层,性格中有着淳朴与真诚。舞女看见大学生呆立着不动,便马上让出了自己的坐垫;看见大学生的裙子弄脏了,主动地给他拍打干净……这些都体现了舞女们的淳朴善良的人性美。
《伊豆的舞女》中,艺人荣吉特别给人一种感动。其实,感动并不需要非常浮华的言辞,也不需要毫不现实的海誓山盟。荣吉给大学生,给读者的感动来源于长期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真诚和朴实。因为丧子的忧伤,荣吉把大学生作为了倾诉对象。荣吉的言语并不多,但却给萍水相逢的真诚的大学生买船票、买烟,特别是在买柿子时,连吃柿子不会晕船都想到了。
这些都是舞女艺人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小事,但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却真正体现了舞女艺人和大学生“我”的人性美。
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
“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也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我”最终还是离开了,一场宛若樱花般美丽的旅途,一场纯洁而美丽的爱情,还未完就待续……朦朦胧胧的情愫,隔着薄薄的一张纸,却没有捅破,微微透着遗憾和感伤。
你,一个20岁的学生哥,第一次见到舞女熏子,便“慌张地从衣袖里掏出一支香烟”,羞涩的样子浮然在我眼前。第一次,便被舞女的样子所迷心,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么。当他们这些巡回艺人启程,可想你内心焦躁不安,很想赶上去吧。老太婆的好心送程,却好像成了你的绊脚石,你焦急地走着,在前方望着送你的老太婆吃力地在后面跑着,很郁闷吧。当那汉子要你一同行走时,你“如释重负”。宴会的那晚,听到鼓声,你心胸豁然开朗;听到紊乱的脚步声,你又心烦意乱……总之,你的心情牵连着熏子一颦一簇……
熏子,在那个学生哥心中你“简直美丽极了”。在浴场,你一丝不挂地跑出来,伸张双臂,叫喊着什么。看到学生哥,你反而踮起足尖,兴奋愉悦。难以相象,你是有多开心。的确,你更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呢,没有所谓的害羞。和这个你佩服的学生哥在一起,你的脸总是绯红。听到他可以和你同行,你的微笑瞬间绽放;离别之际,你紧闭双唇,想说什么吧,想表达留念之意。我难过你望着船儿离开,始终紧闭双唇。
舞女熏子不但爱好唱歌跳舞,还擅长下棋,棋艺非凡,还热衷诗词文章,纵使艺人在老太婆乃至当时人们眼中是卑微的,是“哪儿有客人就住在哪儿”的低贱之人,但在“我”眼中并不这么认为,她下棋时和听文章时的专注给“我”留了深刻的印象。动身前一天晚上,熏子本想和我一起去看的电影,却得不到阿妈的同意,她显得很淡漠,可以想象她心中有多遗憾,会不会甚至有怨恨。川端康成塑造了一个清纯,可爱的舞女,丰富的内心,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是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
一个害羞的懵懂少年和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隔着朦朦胧胧的雾纱,总牵连着那么丝丝缕缕的。熏子和“我”并无世俗之人想象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他们只是通过几次回眸,几滴清泪来诠释这若有似无的情愫,于是眼波流之间,上演了一出青涩而忧郁的如烟似雾的少年情怀。
一直对和日本有关的事物有着某着抵触情结。下意识去排斥相关的一切。
去接触,才发现自己的狭隘,是不了解的偏见。
去接触,才发现其中的一些美好,它们本就存在。
看《非诚勿扰》,我跟朋友说,我可 我还想说,里面清新淡雅的北海道和人物风情,也让我窥见了属于那个隔水相望邻邦的美丽。
我说自己是一个包容的人。
然而,包容不是说到的,包容是去实践,去体验。
包容,不存在任何事先的偏见,它应该是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去了解,去接触,去挖掘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独到之处。
用一双婴儿般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呈现到眼睛里将是不同凡响的惊人美丽。
用一颗柔软的心去体悟,落在心坎上的将是无与伦比的美好感觉。
文字,载着所思所感,更是传递着人世界最美好的人类情感。可以行走世界之前,先去阅读世界。记得老克说,当他越是去到世界更多的地方,越是发现人类的最本质的东西和情感都是一样的。我读川端康成的小说,便体验到了那种于人最本质的纯真和美好。
一个民族于一个时代,有他独有的情感标记。川端将它们植入文字。
《雪国》、《古都》为川端带了诺贝尔奖的荣耀。一种隐忍而美好的人的情感在川端的笔端缓缓流出。风景和人物,一切都给人淡雅而默然温暖的感觉。
相比这两篇,我更喜欢《伊豆的舞女》,篇幅更加短小,却承载了一点也不少的情感。它在我脑海里呈现出了一幅又一幅美好的图画:
在幽谷树木葱茏的山林道上,主人公急匆匆行路去追舞女一行,不为什么,也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简单地被吸引罢了。步履匆匆赶上,不好意思倏然放慢速度,只得保持急速超过,直到被招呼才同行。而步于其后的舞女与同伴开始小声地讨论,是心中欢喜的举动罢了。
那么清新、自然。
……
主人公清早坐船要离开舞女一行,在主人公同送行的伴来到船头,本以为不会来的舞女却已早早地等候在了码头。静静地蹲在那里等着,脸上先一天的浓妆艳抹依然在脸上。到主人公坐上船,那个还是孩子大小的舞女什么也不肯说,什么也没说。无言的分别。船驶离,在船上主人公不顾有旁人在,只是眼泪它来了,他便将它流出来了。故事以分离而告终。
那样简单、美好。
……
嗯,我没读过川端康成。
其一,是我不太喜欢日本作家,除了东野圭吾这种写推理悬疑的作家,读得也很少。风格大多阴郁孤独,问题是我也没看明白到底有什么好孤独的。大概是刻在DNA里的忧伤吧。
其二,翻译腔实在是浓厚。我不否认其实翻译腔就和口音一样,有时候你完全本土化了反而失了趣味。比方一个中国人真要操一口流利纽约口音,也是不能代表国家发言的,没有中国特色。所以翻译中保留了日本文学的语言特色我也并不是特别有意见。只是,着实不喜欢这种风格。
日本文学,喜欢的人就觉得精致又孤独。我这种不喜欢的就不是很能明白到底要干什么,到底在忧郁些什么啊。
《雪国》是没读过的,先读了这本《伊豆的舞女》,其实真的还挺喜欢的。故事是很简单的故事。喜欢那种细腻的感觉,是川端康成爱上了舞女熏子,却不敢靠的太近或者不想靠的太近。有时候你可以解读为这是懦弱和孤独成习惯,但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简单的故事美在那种小心翼翼的触碰。思慕而不追求。是有些怯懦了,但是
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爱你但让别人替我说。差不多是这意思。
这是我第一次读川端康成的作品,之前对他的了解也几乎是零,唯一知道的就是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所以一开卷,我就陷了进去,没想到进入的是这样一个世界,满以为迎接我的是阳光明媚,可一打开门却是阴霾连绵。我一直在这样的郁郁的气氛中读完了整部书。
这部作品选了一篇众所周知的名篇《伊豆的舞女》,其他的各篇也各有特色。虽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叙述人的口气,不同的表达人的性别,但是气氛却始终如一——阴郁。我也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能表达出川端康成作品的特质。
这部集子里的小说,大多是写的女性。不同的女性,女佣、舞女、艺妓,大多是下层的劳动妇女。把这些生活在困苦的中女子的无奈、单纯、心机、小聪明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描写实在是深刻,川端康成是如何把这些各异的女子描绘得微妙微肖,如何把她们的肖像刻画得如此鲜明。他肯定是观察了的,这观察不但用眼,还用了心。他仿佛钻进了这些女子的心里,把她们的看得明白透彻。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叙述从不代入个人的观点。他只是写出了一个个故事和一个个人物,在文字中从不表达个人爱恶。他像是一个冷静、客观、细腻的记录者,用清淡的语言描绘了场景和故事。每看完一篇,我也会试图猜测作者的意图,或者表达的方向,但是无果,作为读者,你做好阅读就好了,不要管其他。
虽然是一篇可以独立成章的小说,但这本选集的前篇,我却恍然间觉得都是同一个男主人公。《十六岁日记》里的那个十六岁的少年,送别了祖父,成为了孤儿。他因参加过多位亲人的葬礼,每次都想起逝去的亲人,所以他在葬礼上表现得庄严与肃穆,成为了“葬礼上的名人”,所以就有了《招魂节一景》。二十岁,他独自旅行,在伊豆遇到了舞女熏子,就是那篇《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的作品里写了哭,也写了笑,但是不管这哭与笑多么热烈,都是极清淡的文字描写,就像隐在一旁画画,寥寥几笔,就看到了全貌。虽然他的文字不能让你直接流下泪来,也不能让你痛快笑出声来,但是这泪却流在心里,笑也隐在了心间。
他的写作又是极克制的,在文字里他从不把感情过分渲染,所以,通篇觉得有些压抑。精简的字句读过后,再回味,却能在舌间品咂良久。
他的文字总能带给我画面感。不管哪篇小说,总觉得在是湿漉漉的雨季,天气阴沉,一行人,或一个人,故事由此展开。《温泉旅馆》里的村子的街道,一定是湿滑的石板路,那些姑娘们的头发也一直是湿漉漉的。我一直在这样的意象里读完了整部书。
读完最后一篇,有点意犹未尽,又找到《伊豆的舞女》读了一遍。二十岁的青年,路遇十四岁的舞女,舞女的鼓声,细碎的谈话,返航的船上他抽泣,对另一个少年说,“我刚同她离别了”,这是不是二十岁的川端康成的心路里程呢?
比较近又想看日本文学了,于是就在网上找川端康成的小说来看。看回《伊豆的舞女》后,发觉自身仍然喜欢这部作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短短几十页,却牵引了多少读者的心!
作品写了作为高中生的“我”到伊豆去旅行,途中偶遇到一家流浪的艺人,便结伴而行。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舞女便是这家流浪的艺人中一员。舞女名叫薰子,一个十四岁的艺妓,天真烂漫,纯真可爱。她朴真、憨厚而娇美,歌声婉转动听,舞步轻盈而优美,对男主人公“我”更是表现出一种温馨的情意,使男主人公内心萌发了一缕缕的真情,以至于主人公“我”对她感到惊奇,并渐渐地产生了邪念,进而由迷惑她的肉体美,到感觉她的心灵美。
日本作品感情很是细腻,简简单单的几句,读来却韵味无穷,川端康成在这方面运用的如鱼得水,不得不让人佩服。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基调始终处于一种淡淡的忧伤美,飘渺的虚幻美之中。无论是对旅途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主人公和舞女之间的感情的描写,甚至是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写,都是处于一种经验之中。小说中所描写出来的环境,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川端康成的作品,可以感染读者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美的言语,而且文章中所表现的人物或景物,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地浮现在读者眼前,叫人回味。就好像川端康成先生把主人公们的第一次见面,少男和少女朦胧而惆怅的情怀写到了,把少年人的情窦初开写的暧昧、灼热而煎迫,这种日系美意境的冷抒情,澄澈如水的诗意语言平添了淡淡的回味。主人公“我”对于舞女薰子似恋非恋的朦胧之情,不能够用成年男子的粗俗情欲来形容,那是一种甜蜜而又烦忧的感觉,既不了解该怎样把握,也不想眼睁睁地让幸福溜走,于是幸福着,也烦忧着。
准确地说这是一篇忘情的故事。邂逅和告别,而告别也便是永别,这中间是一个情窦初开和自持自省的过程,什么都木有开始就结束了,就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这个爱情故事就像日本人心爱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而凄美,正如文章中所说的一样,“轮船开出下田的海面,伊豆半岛南端渐渐在后方消失,我一直凭倚着栏杆,一心一意地眺望着海面上的大岛。我认为跟舞女的离别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船舱的灯光熄灭了。船上载运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愈来愈浓。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开心。”瞬间相识,瞬间离别,我们了解萍聚没有结局,于是哭过、伤心过,还是要笑着回忆,回忆那短暂的幸福。
有种爱情注定不能在真实生活中被寻得,就像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个空灵、静谧、却又弥漫着淡淡哀伤的故事。在这段故事里,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没有缠绵悱恻的长相厮守,甚至于没有一点点的世俗脂粉。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季节,一个就读于大学预科的少年,在一次本该孤独的旅行中邂逅了一位美丽的舞女。到这里,如果按照世俗人的想法,那么接下来便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在这个故事里,少年与舞女却仅仅只是通过几眼凝眸、几句片语来演绎这段青涩而又朦胧的恋情。不能怪他们年少无知,不能怪他们懵懂青涩,这样的悲伤就像是那美丽的相遇,是注定好了的。一个是身世孤苦的少年,一个是辗转漂泊的舞女,或许对他们而言,能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相遇便已是最大的缘分。当旅途结束时,来送他的舞女虽然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但却始终沉默。船开了,舞女的身姿渐渐远去,消隐。少年沮丧地躺在床上,眼泪扑簌扑簌地往下淌。而那个关于冬天里的约定,我们无从知道是否能够实现,或许也只有这样一个无果的结局才能让人感到隽永,才能让人细细回味。
故事读完,突然想起了一段对于伊豆的`评价:伊豆不同于东京,东京的繁华它没有;伊豆不同于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没有;伊豆更不同于京都,京都的古风古韵它也没有。它所拥有的,只是那淡季的忧郁与纯真的自然吧,而这份忧郁与自然又恰恰适合这朦胧的初恋,因此这段故事只有发生在伊豆这种地方才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如同日本这般狭长而美丽:春有樱花树海;夏有野芳佳木;秋有枫叶素潭;冬有雪山温泉。四时不同的美景几乎都可以在这个小岛国里寻得。然而,正是岛国的特性又使得日本人骨子里透露着一丝淡淡的绝望:村上春树如此,山岛由纪夫如此,川端康成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浓郁的日本情调将这牵挂人心的初恋渲染得极具东方美感,那种日本人特有的哀愁、颓废,也让整篇文章充斥着说不出的情调,时而甜蜜,时而哀伤。
川端康成曾写过:“‘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学的源流”;“美与悲是相通的”。物哀,是日本的美学观点,是日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其含义简单说便是触物伤怀,真性流露。大概正是源自于这种观点,日本人遂养成了重生轻死、追求瞬间美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其实不仅仅体现在文学方面,像东山魁夷的画,日本民俗乐器中的尺八,以及多有重复叠唱的日本民谣,这些但凡带有日本特色的东西都有着这种内涵,仿佛天生带来一般。
其实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那种维特式的烦恼我们每个人也都经历过。就设想故事是真实的,少年在和舞女分离后或许便会永不相见,更或许,有那么一天,舞女的声音、笑容、甚至名字都会消失在少年的记忆中,但对少年来说,这段朦胧的初恋是绝不会忘记的。因而对于我们而言,如果遇到过,不管是人还是物,那么就别错过,或许就因为那一瞬间的转身便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读完这个故事,突然想起一句古语:“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或许这便是这个故事结局的最好诠释,没有结局的结局,一切尽在不言中……
不知该如何评价这篇小说。少男少女朦胧的初恋,这怕是人间最美的风景之一了。描述这种情感的文艺作品有很多。但如《伊豆的舞女》这样,将这种情愫描述的如此动人的作品,却是极少的。如果想怀念一下纯真的少年时光,回忆一下某段遗憾错过的情感,就来读这篇小说吧!
其实这篇小说的故事很简单,人物也不多。描述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很普通。但是每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就像在读者眼前一样。这正是作者的厉害之处。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作者并没有描写太多内容,只抓住了旅途中少年少女纯真朦胧的情愫这一点,巧妙再现了这一丝情感,于细微处打动了读者的内心。作品不一定要写的波澜壮阔、结构宏大,细微之处写到极致,一样可成为永恒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