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优秀9篇】

《黑暗中的舞者》从片子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众不同,即以一卷长达3分钟的白色画布为开始,慢慢地画布中有细微斑点跃然其上,长号声恰到好处地响起,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1

最近,看了不少残酷的电影,但是都不如这部《黑暗中的舞者》更为残酷,在悲剧性的故事中,总会有戛然而止的生命,这次,是塞尔玛,一个几近失明的普通移民。影片很残酷,讲述的是一个残酷的故事,拍摄上现实场景用的是很纪实片的手法,塞尔玛幻想的载歌载舞的场面又拍的很幻象,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出幻境,就等着塞尔玛残酷的被唤醒。这是那种如果在影院观看,看后大家一定会默默离场的电影,就如我虽然不是在影院观看,但是,影片结束后,我仍然怔怔的对着屏幕。

这部影片最让我觉得悲剧的地方是,在其中,我找不出一个“恶人”,找不出一个可以让我发泄失望,愤怒情感的对象,只能静静的品味这份现实的残酷,在塞尔玛被绞死的那一刻,为一个无辜逝去的生命和她留下的命运未卜的孩子黯然神伤。谁是我可以谴责的恶人,是那个直接导致塞尔玛“犯罪”的警官比尔吗?可是,在影片开始他也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他与妻子给塞尔玛提供住处,照顾她的孩子,为孩子买下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他也显得那么可怜,那么无助,作为一个男人,为无法挣到可以满足妻子生活的钱而痛苦。所以,我相信他偷走塞尔玛的钱不是一个恶人的罪行,而是在一阵绝望中,一个弱者试图去伤害一个更加弱小的人的残酷的自然反应。甚至当塞尔玛找他要回那笔钱时,他也表现的是无助的恳求,而后他侮蔑塞尔玛偷盗显然是一种冲动下的行为,以至于塞尔玛也在惊惶失措的冲动与绝望中,使得这个令我既怜之又恨之的警察失去了生命。那么是比尔那花钱无度的妻子吗?显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对更舒适生活的向往也似乎无可指摘,何况她起初也表现的那么善良,让人无法对她有丝毫怪罪。其他人就更无法归罪,那个法庭上咄咄逼人的律师?在我们知道了塞尔玛的不幸的前提下,我们会对她充满无限同情,而对那个对塞尔玛一问到底的律师有些反感,可是,他只是履行他的责任,更别提塞尔玛漏洞百出的说辞使得她的获罪看起来那么“自然”。而那拖延她的乐团导演也只是在尽一个公民的责任,那些冷冰冰的行刑者们虽然显得冷酷,但也没有做错什么。那么,谁造成了这一切?谁把一个柔弱善良的女子推入了绝境?或许,我只能说是社会了,可是这个过于抽象的“责任人”无法令人释怀,只能令塞尔玛的死更添悲哀。

这部片子中,不少善良的人还是令人感到一丝温暖,如那个一直帮助塞尔玛的凯西,那个深爱着塞尔玛的杰夫,那个在获知塞尔玛死缓获批后和她相拥而泣的女狱警。但是这些人物和这些温馨的点滴结合塞尔玛的悲剧更令人感叹,悲剧仿佛在无声无息中渐渐降临到了塞尔玛身上,突然之间,一个喜爱歌剧,蹦蹦跳跳的善良女子就一下子滑落到绞刑架下,这样的过程既突兀,又显得那么自然,加上记录片般的拍摄效果,让人感觉到它无比真实,真实的令人心痛。当最后一出塞尔玛的幻觉歌剧中,她一步一步走向死刑室,唱着走向死刑室的步数,这组镜头令我印象深刻,心中竟也随之数数,直到屏幕上,突然数到107步,那死亡的步数。最后那幕行刑的场面更是真实的令人恐惧,我头一次看到了一出现代社会的绞刑过程,看到了那黑色的头套,看到了为防止犯人站不起来而准备的支撑板,看到了死刑居然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更看到了一个人走向死亡时那种惊恐,刚开始,塞尔玛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可是谁不是这样。她只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了治好孩子的病,让他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孙子结婚长大,她从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来到了美国,她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她一直心存感激,但是她一直守住孩子有失明可能的秘密,以至于她甚至无法在孩子生日时给他买件生日礼物,显得那么不近情理。她玩命般的工作,默默的为孩子积攒着治疗费,甚至清楚的记得那十美分,同时她又在心中怀着歌剧的梦想,从生活中的一切声响中去发现音乐的美,即使她陷入失明带来的黑暗,也仍在心中跳起黑暗中的舞蹈。可以说,孩子和音乐就是她的生命,为了孩子,她甚至愿意抛去翻案的机会,去牺牲自己。最后,当她得知孩子得到了治疗时,她终于放心了,用音乐趋散对死亡的恐惧,在我正为她的歌声深深吸引时,她脚下的踏板突然打开,一出悲剧的落幕也显得那么突然,那么残酷。

这部影片,我认为很好,但是我却没有以往那种看到好片要迫不及待推荐给好友看的冲动,因为它好,但是不“好看”,它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没有渲染很多悲剧所特有的那种所谓的悲剧中“美”来。让你看完了,突然像失去了什么,我想是失去了对这个善良女子得到拯救的希望。和任何一部出现不幸者的影片一样,在观看过程中,我一直期待着转机,当那个试图为塞尔玛翻案的律师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接下来会是在一阵媒体的声援中,塞尔玛走出监狱。但是,很快因为不愿将给孩子治病的钱付给律师,这一线曙光马上破灭,那一刻,我不由的怪罪那个律师为什么这么冷酷,不是我们常常听说的那种打抱不平的律师,这个时候,记者哪去了,街头游行哪去了?导演特里尔揭示了生活的最常态,最真实,却让我无法对他产生敬意,无法洒脱的说一句“这就是生活”。我想每个人都在心中怀有对美好生活,美好人性的期待,我不愿这样的期待被特里尔残酷的击碎,所以,看过这个黑暗中的舞者的故事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片子真的很好,但是,我不会去看第二遍。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2

这天我们又看了一部电影《黑暗中的舞者》,我先说一下我的感想吧。透过连续几次看电影,我发现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才发现自我每次看的电视都好单调无味,没有什么个性的感想和启发。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就应看一下对自我有好处、有感触的那些电影,我当然也不能再沉迷于什么偶像剧了,因为这个档次不一样,不能让自我更加的成熟。

《黑暗中的舞者》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母爱的伟大,一位坚强的母亲为了自我心爱的儿子,宁愿自我失去生命也不愿意让亲爱的孩子和自我一样失去光明。一位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经营着自我的生活,拼命的积攒钱,为的就是给自我的孩子治病—治眼睛。因为这篇电影的主人翁耶莎蔓自我的视力就很差,基本上看不见,生下来的孩子当然遗传了自我的病因,所以极力挣钱,藏钱,为的就是自我的孩子。虽然生活条件很差,但她还是安详坦然的应对生活。直到有一天,当自我发现自我的钱被比尔偷走的时候,那时她的心凉了一下截,那但是她的命根子。她不顾一切的去要回自我的钱,尽管比尔的妻子说话难听,说她勾引自我的丈夫,但她还是跑上楼去找比尔要回自我的钱,但是比尔为了自我的利益极力抢住钱,莎蔓忍无可忍,无奈之下用枪杀死了比尔。

在被绞刑的法庭上,莎蔓一点也不害怕,怕的是自我的孩子不能够完成手术。即使到了最后关头,她也没有说出真相,没有真正的为自我辩护。最后还是出乎意料,吊死了。但她还是很害怕,一向哭,应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当听到自我的孩子完成手术时,她毅然唱起了她最爱的音乐。

比尔和他的妻子无比狠毒,用语言伤人,用卑鄙的手段抢夺别人的钱财,这种可耻的行为,试问谁能够忍受,但是善良的莎蔓死到临头还是维护了比尔的尊严,因为“承诺是金”,这当然就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这篇电影确实感触很多,为这位死去的母亲不值,心里痛恨,痛恨那些卑鄙的小人夺取了她宝贵的生命,心里惋惜。回想到自我的母亲,每年也是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自我的儿女吗?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一向惹自我的父母亲悲哀,一向让他们担心,我们要明白“天下父母心”,在这大好青春的年华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难道不就应体谅一下吗,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要人为父母,更因该能够体会到这种情绪。

在那里我祝愿所有的父母亲身体健康,你们辛苦了。

舞蹈大赛观后感 篇3

舞蹈大赛观后感

5月25日晚,我与同学一同前往本部观看了各大高校首场舞蹈

大赛。本未对舞蹈本身有多大兴趣,可直至真正看到比赛,当舞台灯

光及时亮起,参赛者换好服装化好妆惊艳亮相时,我不得不承认,是

舞蹈自身的独特魅力将我深深吸引了!

由于赶赴本部的时间原因,我们看到的只是周三晚后半场的比赛

了。参赛节目有:《崛起之路》、《绽放》、《情韵》、《女儿花》、《红扇》、《扇》、《迷彩英雄》、《翻身农奴把歌唱》和《鼓舞东方》。下面我主

要针对这几个节目谈一谈自己的观后感想。

比赛过程中,舞台中央是“你方‘舞’罢我登场”:参赛者仿佛道道亮

丽的风景线,层出不穷着;鼓、扇、花篮……一件件道具“争奇斗艳”。

每位参赛者此刻都成为了一名名符其实的舞者,忘却比赛的初衷,一

旦登上舞台,闪光灯打起,便尽情忘我地专注于钟情的舞蹈,只想把

每一个动作表现的恰到好处,每一个表情绽放的浑然天成,每一个舞

姿出落的亭亭玉立……

《崛起之路》是带有革命爱国主义性质的作品。开场时,大片的舞者身着简单飘动的白衣,与这个斑斓艳丽的舞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安静地面向世人阐述那一段真实的历史。《崛起》给人的总体感觉就

是简单,然而简单之中又不乏大气,它的本意就是想以灵动的舞姿唤

起人们的爱国意识。而主角——红衣男子的出现,仿佛将整出舞蹈推

向了高潮,白中一点红,显得尤其突出,也谙合了舞蹈的主题:中国的崛起,正如彤彤红日蒸蒸日上!舞者身形飘逸,举手投足间皆充满力量,最终以展开一面五星红旗结束,实属豹尾,预示着崛起之路虽坎坷,却终于迎来希望的明天。

同类型的作品《鼓舞东方》,不同之处在于它通过声势浩大的鼓声和强大的人数气势展现主题:鼓舞东方、唤醒中国!同样发人深思。而《翻身农奴把歌唱》,反映出了获得自由的农民的欢快心声,其最大的特点便是“翻身”前后的变化:舞者的长袖起舞。记得老师说过,舞台上看似凌乱飘摆的长袖,其实是需要演员舞出很大力量的。所以看着此多舞者“轻松”摆动着白色飘逸的长袖,心里的敬佩又增添了几分。

再看《绽放》,可以见名思义,令人联想到花儿的绽放。事实的确如此,一群身穿朴素淡绿色翩翩衣袂的妙龄女子,头上配以红而不显招摇的花儿,只差提着精致的花篮,像每一个江南女子一般,将精致乃至细腻演绎地淋漓尽致。而在我看来,舞台上一大片的绿色仿佛水中含苞待放的绿荷:一开始静悄悄地入场,舞者们安静柔美地舞动着灵动的玉臂,轻展腰肢。让人想起静谧的夏夜,荷塘里星星点点的荷叶蓄势摇摆着,准备着即将到来的华丽绽放。

就当人们将要因这反复不变的舞蹈方式视觉疲惫时,舞曲高潮及时来临!是夜幕中兀然划过的一颗流星,扰破了这一池的宁静。于是花与叶都醒了,明白自身的使命,竞相绽放起来:领舞者在舞台中央连续好几个转圈后平静安稳地落地,而后一个高跳,更加急速飘逸地舞了起来,扭腰、旋转、踢腿……将一朵最先开始的花儿的动态绽放

之姿详细灵动地展现出来,赢得台下观众情不自禁的阵阵掌声。接着,领舞者屈手同邀好姐妹——舞台周围的舞者,而后便是整体的起舞,整个池塘荷叶绽放的声音响亮地划破平寂,不再掩饰,不再低调,因为这是生命怒放的声音:姑娘们三五成群肩对肩,俏皮灵活的伸手投足,互相绽放着青春最美的笑颜,在灯光的映衬之下更显唯美,令人心驰神往。

旋转、奔跑、后退……绽放的过程妙不可言,沉浸在生气盎然的舞蹈之中,直至某个角落的灯光悄然泯灭,高举双手的女子轻柔地缓缓落下双臂,颔首低眉,随着灯光一齐落下帷幕,才明白,绽放过后,一切又趋于宁静……前后呼应,我想这便是《绽放》的精髓所在,收放自如之中翩翩不留痕迹。

而后的作品中,《情韵》与《女儿花》与此类似,都是女子群舞,让我想到:女子天生是最有魅力的舞蹈家,不需要过多装饰与雕琢,只是一个眼波流转,纤腰轻摆,便足以表现出柔美之姿,也不需言传,真正会赏舞者自然意会其中真意。

接下来,我想对比的便是《红扇》与《扇》。看着类似的名称,可舞者却是男女两个群体!《红扇》中,也确实是由姑娘们手持红扇,身着黄色靓丽衣衫翩翩入场。简单高束的马尾和舞者本身俏皮的面部表情,将姑娘们的精神灵气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的是与先前女儿们迥然不同的活泼轻松。而《扇》中是更加干净简单的几名男子,不加过分修饰,以平淡之姿安然入场。

当然,要说的重点自然是“扇”了!两队舞者都在刻意表现“扇”的主题:姑娘们红色的团扇,快速利索地一翕一合,加上自身的灵动之姿,欲将人与扇融为一体;男子则少了几分柔美,平添几分刚阳,普通的扇子,同样不甘示弱地强烈张合着。这两队有一共同特点:努力在音乐间隙时用力地展开或合上扇子,因为那样的一声就更显掷地有声,于整齐之中彰显征服气势!两者区别之处在于:姑娘们具有天生柔美的资质,舞扇之时颇有几分古典美女的味道,然而她们似乎刻意以一些华丽的动作来表现扇,这样就显得有些累赘了;这一点我更欣赏后者,简单大气,配合默契,但最重要的是其有亮点,他们排成一列,将双手持有的短扇合上连接,从上往下看便是一个圆了!独特的形状又赢得了一大片掌声。总体来说,表演扇子的两组队员,都能将主题展现出来,且方式各异,各待斟酌。

其后是《迷彩英雄》,来自警官学院的男生们,在观众即将于“乱花丛中”视觉疲惫时,及时一展雄健之姿,令人眼前一亮!他们较之前面的队伍,没有过多华丽的舞蹈动作,而是以对打、跳跃、过肩摔等有力的特色动作,留给观众整齐嘹亮的气势印象。真正符合了男儿“英雄本色”这一主题,何尝不是一大亮点!警官学校的同学都能如此善舞,可想舞蹈是有多深入人心啊!

以上只是我观看到的少部分作品,针对它们我表达了一些肤浅的想法。然而,经过这一学期的舞蹈鉴赏学习,我自认确实学到了一些鉴赏知识,提升了自身的鉴赏眼光。现在的我,一遇舞蹈,会本能地静下心,凝神观看,仿佛品着一杯意蕴深远的香茗,在安静的鉴赏之中让自己的灵魂升华……2011-5-26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4

心情不是用苦涩可以形容的,象一把喙嘴的铁钳一样紧紧地咬噬着我的灵魂,吞没在泥沼的郁闷与黑暗中,不得呼吸,却可以在劲舞中凄然地洒着泪水,来自天际的空灵而又激情的嗓音竟可以将生活的无奈与悲苦,甚至是希望与美好娓娓道来。

这便是《黑暗中的舞者》给与我的感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片近乎于完美,为上个世纪的电影业作出一个令人发聩的宣言。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作者影片,是与美国娱乐本质的影片有着天壤之别,当然该片的导演可能并不这样认为,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观众对其的认识。我在想,这部影片若是以文字的形式记述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冲击力?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片的拍摄手段有些过于不讲究技法,无论是景别,剪辑,还是转场,都显得有些不合常规,至少是在许多地方有悖于电影制作方面的理论。但这一切却没有影响此片获得的成功,那么它的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此片的故事使我联想到中国影片《漂亮妈妈》,客观地说,两部影片虽然有着近似的故事情节,但确实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原因在于我为国人而惭愧。我之所以拿出来作个比较却也是有一定的原因,关键在于可以更好地说明《黑暗中的舞者》的高明之处。同样的,巩俐与比约克的孩子都有着残疾,她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许多,但问题是在付出的过程中,两人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出现,巩俐的苦大仇深(中国类似题材电影的通病)与比约克的含蓄隐忍形成显明对比,而这绝不是表演的问题,却是剧本已经赋与的人物性格。巩俐的生活与奋斗完全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性格单一,缺乏作为人的一方面的要素,比约克则不一样,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却因为儿子而放弃,这样的处理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更具有人性的闪光点。当然,我们可以有一种并不一定正确的猜测,即中国影片要表现的仅仅是概念化中的社会现象与概念中的善良母亲,完全是一种宣传与赞扬,甚至是乞求怜悯,而至于人的内心世界则无须反映,因为它是独特的而不是社会的,尽管它最伟大却不是必然。

由于剧本赋与了人物极其丰富的人格特点,所以这个角色表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必须感谢导演的选择,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比约克的倾情演出。有趣的是,在人们相继讨论比约克是否为本色演出时,比约克却否认自己的演出,并宣称今后不再参加任何影视的拍摄工作,当然,这当属比约克的性格问题,但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正是由于她的演绎才有了影片巨大的成功。导演在确定剧本后首要的工作便是挑选演员,这显然是很需要一定的功底,但他成功了。比约克将一个外表软弱,内心却极为坚强的女性演绎的淋漓尽致,在天真的,顺其自然的表情中有着无法更改的信念,无论将要承受何等的压力,这信念与这决心都无法更改。然而,仅仅的坚强并不能代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还有那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我想起码在这一点上,比约克是完全的本色演出。而对于影片来说,关于歌舞的陈铺则是影片的精神所在。本片中有大量的歌舞场面,并且都是用非现实的处理手段,这便解决了前面提到过的问题,即此故事只有靠电影的手段展示出来才能有这样巨大的冲击力。可以肯定地说,此片若是没有这六大段歌舞,它仅仅称得上二流电影,在这点上颇有些类似于《杀手里昂》中的那盆花的功效。比约克本人是一名世界知名的歌手,她的歌喉奇特而富有穿透力,她对音乐的理解远远还在导演之上,关于对心灵的歌舞表达形式对于她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主人公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如同《艾美的世界》一样具有震撼灵魂的力度。当一个人内心中最美好的愿望由于现实的羁绊而无法实现时,那么他一定会以一种超出常规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生活,爱情,理解,艺术,公理与生命……

我们知道,本片的影视技法上显得有悖于常规,但并不等于说这样的做法就是错误,显然如上所说的歌舞场面就是依靠影视而达到效果的。这里我还要说的是关于影片的镜头晃动感,在言及这个问题之前,我必须说明此片据说是由DV机拍摄而成的。在丹麦道尔斯电影研究小组中,一些年青人主张用DV机来拍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大概也是在这一主张下诞生的产物。DV机体积小,份量轻,若是没有三角架,它的稳定性很差,因此拍摄出来的画面也不稳定,有一种轻微的抖动与晃动的感觉。但就此片而言,画面的不稳定恰恰影响到观众的观影情绪。晃抖的镜头与主人公的命运非常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观影时的心情也渐颤,渐紧,渐痉挛。其实,这也应当属于电影技法之一。在所有关于电影的技法中,其功能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简单地针对人们感官的需要,如极为流畅的剪辑,另一类便是通过对感官的刺激直接影响到受众的情绪,显然后者对电影艺术的把握更为深刻。本片中的镜头不稳定当属于后者。

从电影诞生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来就不存在完美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也不能例外。我们所说的完美并不是在于它对电影技法的全部使用,而是恰如其份地运用在合理的地方。这部影片几近完美,但它的不足之处却也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为了避免好莱坞式的最后的营救,导演要求主人公死去,即便从影片的力度来说,主人公也应该死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关于最后那两千多元钱的律师费多少显得有些牵强,也许我是从东方人的思维去考虑的,但面对生命,友情竟然是如此不济,的确令我难以置信,难道是导演故意的反讽吗?恐怕于影片来说并无多大用处,若此时用以表现主人公的独立坚强的性格也未免有些固执地可笑了。

无论如何,这部影片注定是两千年最优秀的电影,它的得奖在情理之中,它的震撼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有一点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影片不可多看,更不应读解,让如我一样为事的幼稚的人见鬼去罢!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5

这也正是《黑暗中的舞者》与好莱坞片厂式的豪华歌舞片的本质区别,也正是由于这一区别,本片显得格外让人揪心。看第二遍时,我哭了,第一次带泪看完一部歌舞片。

影片的导演冯。提尔正是电影“十诫”的创始人,而这部影片正是他的实践之作。影片在形式上严格遵守“十诫”提出的要求,使用手提摄像机、彩色、现代环境、无滤镜、非类型电影等等,在拍摄歌舞场面时,冯提尔使用了上百架摄影机,在保证演员表演一气呵成的前提下,为后期剪辑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这一切都成为《黑暗中的舞者》从众多歌舞片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影片一反歌舞片传统,将镜头对准了下层中的下层——一位来自捷克的美国移民单身妈妈,影片中人物面临的困境几乎是无法通过情节的推进来解决的——遗传性的视力丧失;导致影片结果的是好莱坞歌舞片中潜在但从来也不肯明确表现出来的东西——金钱。歌舞主要出现在人物的意识范畴,成为主人公精神生活的最主要内容,塞尔玛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率动,这也正是她生命的率动。在此,已经不是我们在看歌舞片,是我们一起同塞尔玛一起接受歌舞片代给我们的影响。

不管评论家怎么说,也不管导演冯。提尔是如何的叛离好莱坞,我仍感到了冯。提尔在精神上对欢乐的歌舞片的认同,因为塞尔玛站在绞架上的那一刻,鼓舞她的仍然是音乐,是音乐一次次鼓励她站起来。你可以说片厂时期的歌舞片是在粉饰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必须承认,类似于《绿野仙踪》这样的影片在大萧条时期为美国人送上的是温暖,实际上是它们鼓舞了很多人。与其说《黑暗中的舞者》是对片厂歌舞片的反讽,不如说是对理性化人性泯灭的失望。不是“粉饰”毁掉了塞尔玛,而是金钱毁掉了她和她的梦。所以,看到这不影片时,我想到的不是为什么歌舞片这么的不现实,而是为什么生活不能像歌舞片那样。

影片中最感动我的地方就是塞尔玛在女看守的帮助与鼓励下唱着“一百零七步”走到了绞刑台上,与好莱坞最大的区别时,伴着这首完全由数字和节奏组成的音乐,塞尔玛走向的是死亡,而不是成功。这种一反观众习惯的做法将整部影片推向了最悲伤高潮。或许,我们下意识地会像塞尔玛曾经做过地那样,离开电影院,当然,我们离开不是希望电影中的生活继续进行下去,而是希望时间在那一刻中止,中止在歌舞当中……然而,我没有离开,虽然这是一首死亡哀音,但它仍然是一种率动,率动有时可以带来欢乐,有时可以增加勇气,虽然在这里我们无法认同情节的走向,却能够认同塞尔玛突然鼓起的勇气。

影片在塞尔玛的歌声中结束,我不想去形容那是一首怎样的个,因为它尚未完成,现实生硬的截断了理想,截断了美好的结局。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确切的说,是一个美丽的生命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戛然而止,被冰冷的时代截断,被整个国家机器截断(错误在于一个警察,而杀死塞尔玛的也是法律)。

他们说那是最后一首歌

你看,他们不知道我们

那只是最后一首歌

我们能否让它继续……

然而,塞尔玛最终没有唱完……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6

面对苦难,你是抱怨自弃,还是欣然起舞?——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一生”,书的封面这句话使我陷入了深思。我是如何面对苦难的?每个人生命中常常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点缀着。那些在苦难中欢欢喜喜迎接挑战,毫无怨言,甚至献上感恩的满怀信心者一直是我佩服和想成为的对象。当我看完罗伯塔?班迪的《黑暗中的舞者》,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这位伟大的母亲,面对这没有预约的痛苦——先天残疾的婴儿,选择勇敢接受。孩子罗布,他只活了20年7个月零10天,但是他整个生命的过程都在充满爱与希望的环境当中。即使他有严重的智障,只能发现几个有限的声音,右眼失明,左眼的视力也相对微弱,侧凸的脊柱导致驼背,身上所有的关节都严重的错位,有严重的癫痫,经常性的肺炎和呼吸道感染,因此颈椎畸形,头部和脊柱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颈部的肌肉,他更无法独立进食,成天流着口水。当你生下这样一个孩子的时候,你会如何对待呢?在很多家庭当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会选择遗弃,或是送进社会福利机构,毕竟面对这样的孩子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和耐心。而对于孩子父亲和母亲的支撑是他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有力量屹立不倒。绝望使人陷入黑暗,虚无之中,而盼望是信心的一部分,因为相信天父必定有他那美好的旨意。虽然他不能言语,但我们似乎听得到他渴望生存的呐喊。罗布和病魔斗争的情景激励了许许多多的人。

罗布心中的平安使她母亲学会了知足、忍耐、奉献和爱。罗布的病弱使父母亲的婚姻愈发坚固,让他们的爱情愈发深厚。上帝使用罗布的软弱建造他弟弟妹妹们的生命,是他们的心智和理解力都早早成熟。罗布使大家保持了一颗纯洁的心,当电视等媒体的报道中充满物语的时候,让他们不至于变得庸俗和败坏。罗布教会了大家什么叫做感恩,看到生活中原本有那么多的快乐,只是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罢了。罗布成了那么多人的祝福,虽然他的生命那么短暂,20年7个月零10天。他的生命是上帝奇妙爱的彰显。“每一段友谊,每一种经历,似乎都在推动我们接近那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质疑着,思考着,成熟着。上帝轻轻地推着我们前进一小步,这笃定的一小步又给了我们迈出下一步的勇气。他就是这样带领我们一步一步地前进,不徐不急,不紧不慢。”罗布的生命诠释了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的生活如何,而是我们如何生活。

这本《黑暗中的舞者》是罗布的母亲罗伯塔?班迪在罗布离开人世之后写成的一本回忆录,把罗布成长的每一个过程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快乐与悲伤共存,同享生命中每一个感动的瞬间,上帝对每个人并不可能完全的公平,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化解人生路途上的每一个坎坷与挑战。上帝把罗布带到这个家庭,是为了让罗伯塔明白爱与希望同在,领悟感恩的意义。

当我们遇到罗布这样的情况时,我们会像戴维还是像罗伯塔呢?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罗伯塔的感恩与拥有的幸福。罗布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不到30岁的生命却这个庭的每一个成员的心中永远的存在。

舞蹈表扬观后感 篇7

观“舞韵 追梦”有感

——梦的圣殿 爱的天堂

当绚丽的灯光闪耀时,当动人的舞姿翩然而起时,当一首首或清雅或活泼的歌曲响起时,舞蹈的美尽显在我的眼前。在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在新的日历将要翻开时,梦想与爱的大幕也在我的眼前缓缓拉开。

直至现在,闭上眼睛,我仍可以清晰地看见舞者的每一个动作。她们的舞蹈时动时静,时欢快时忧伤,一举一动就轻易地牵动了你的眼神,带动了你的心。我尤其喜欢“桐花”那个节目。那抹白色的身影,就那么静静的伫立着,就那么慢慢地绽放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只有你,还有那一朵翩然起舞的桐花,心野一片宁静,尘世之间的杂念和欲望,痛苦在那一刻全部被那一抹白色所抹净。

这次舞蹈表演的主题是“五十六个民族 一个中华”,中华是一个神圣,内蕴十足的国家。单凭舞蹈而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姿,互相影响着,互相照应着,有不同也有共通之处。中华的民族文化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拟的,这让我心生自豪,让我更加坚定了热爱祖国的不变信念。

当看完这次表演时,才恍然想起这应该是我们初中以来最后一次的大型活动了,心里突然升起了一种忧伤。初中的三年转瞬即逝,过往的点点滴滴依然清清楚楚地刻在我的心里。老师的关照,同学的关爱,让我不知该如何用什么办法去回报。恍然想起一句话,好的成绩会是最好的报答。心里的希望之火已经开始点燃,昔日的梦想不会是空想,而会是必定的成功。忧伤已经成为坚定的动力,昔日的目标不会只是过往烟云,而会是必定的写照。我想,我会像那些在舞台上舞动的身影一样,终有一天站在属于自己的最高舞台上。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了好多,感慨了好多。就像我们学校的舞蹈演员们一样,舞台上的风光必然会是泪与汗的结果,追梦之旅必定艰辛而坎坷,但这并不会影响我心中那一片属于梦与爱的净土。梦不会变,爱不会悔。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8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唯美的歌舞片。是“良心三部曲”之一,来源于对导演拉斯冯提尔童年影响很深的童话,整体思路可说是一部悲惨童话,童话旨在歌颂,悲惨则是他所要讲的牺牲的母题。

我是被它华丽的片名吸引的——黑暗中的舞者。神秘又浪漫。然而伴随着纸巾一圈一圈的瘦身运动,我感到截然不同的深深的绝望和近在咫尺的死亡的气息……

摇晃的镜头缓慢的节奏将故事慢慢展开,在宁静中暗藏着几分压抑与不安。

主人公莎玛是生活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美国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残酷的命运让她每天都活在苦涩艰难的日子里,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对音乐的`热爱。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幸,她总是一副安详的神态,从表面上丝毫看不出任何的伤感和颓废。似乎就是音乐化解了一切现实中的磨难,让她享受在自己的世界里。可是残酷的命运并没有因为她的纯真和善良而改变,这正是人的渺小与命运不可抗拒性的对比。在灾难突发时人往往是无力的,即使是最后站在被判绞刑的法庭上,她始终坚守着与死者“沉默是金”的诺言没有说出真相,这里的沉默不是金,而是死亡。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尾。

影片中现实世界与主人公臆想的彼岸世界交替出现,并形成鲜明对比。在她的眼中,世界同舞蹈与音乐是一体的,在轰鸣的机器节奏中起舞,在火车的奔驰上起舞,在庄严的法庭上起舞,甚至在无情的断头台上起舞……很多人觉得女主角长得不够漂亮而把影片批的一无是处。我想美与丑并没有什么界限,当她快乐的歌唱,像个精灵一样舞蹈在自己的世界中,那就是最美的天使。在黑暗中起舞,她追求自由,与宿命抗衡。她甚至唱着:“一切我都看过 看过黑暗 还有星火之光 所想所需 我都见过 若还不愿满足 即是贪婪 前世未矣 后事已知 一切都看过 还有什么好戏……”

我始终无法跳出来当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最令我动容的是生命中最后的绝唱。从牢房到绞刑房有107步,107步之后,就是迈入永远的黑暗中,成为一名真正的黑暗中的舞者。我不忍去回忆她死前恐惧而绝望的尖叫与发抖的哭声,还有在突然行刑后的戛然而止的死寂……当死亡赤x裸的展现在眼前,我真正感受到一种无力的悲伤和绝望。

我有时在想到底是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不终的歌剧,这真是讨厌极了。那就提前离场好了,永远听不到最后一首歌,就永远不让它结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9

丹麦著名导演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的电影。这种力量既来自于影片主题中温暖与残酷之间的激烈对抗,也来自于影片视听语言中华丽与质朴之间的强烈对比,还来自于影片超越期待的另类风格。

影片的主人公塞尔玛是一个从捷克移民到美国,在一个乡村工厂工作的单身母亲。她的精神支柱是对音乐的激情,特别是对充满着歌唱、舞蹈的好莱坞音乐喜剧感兴趣。但塞尔玛有一个令她心痛的秘密:她的视力正慢慢地衰退,而且她发现她的儿子因遗传的原因而有同样的疾病。为了使儿子逃脱变瞎的命运,她每天超负荷工作,为儿子做手术存钱。但一开始好心收留他们母子的警官比尔却在后来偷了她要给儿子治病的钱,为了拿回钱,塞尔玛绝望中杀死了比尔。儿子成功地进行了手术,然而她却被处以了绞刑。

作为拉氏“良心三部曲”之一,塞尔玛即是人类良心和美德的化身。她乐观豁达,孩子般的面孔常常带着微笑,你无法不被这种坚强打动。她对音乐有着天生的痴迷,繁重的劳动之余还参加音乐剧的排演,每当生活中遇到困境,她总能通过幻想中的音乐释怀一切。她的音乐深深地感染了我。她真诚善良,面对司机杰夫的爱,她感动而又坦白相告:“我现在不想要男朋友,我没有时间。你很好,如果我想要一个男朋友的话,那个人一定是你。”法庭审判时,为了维护比尔的尊严,遵守他们保守秘密的誓言,她放弃了为自己辩护的机会。她的善良和真诚令人钦佩更令人心疼。她的身上闪烁着伟大的母性的光辉,当杰夫绝望地质问她为什么明知孩子会有先天性失明遗传还要把他生下来的时候,她泪光闪烁地回答令人动容,“我只想要一个孩子抱在怀里的感觉”。这是一种天然的母爱。她深爱这她的儿子小俊,为了给小俊治眼睛,她离开祖国,超负荷工作,节俭生活,甚至牺牲爱情,最后她终于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小俊的成功手术。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并没有为了赞扬主人公的奉献和母性夸大其的勇敢,他真实地反映了人性。作为一个柔弱的女子,塞尔玛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她也会紧张得不停地弹打手指,害怕得不能站立,痛哭流涕。

塞尔玛这一角色极具真实感,这一方面与导演的意识密不可分,除了用纪录片式拍摄手法,拉氏还提倡即兴表演。“只要演员们高兴,他们就可以在画面中走动,他们从不需要做指定的表演动作。在以后的画面剪接中,我们唯一的想法是增加表演的张力,而无须顾及影像是否聚焦,也不去顾及是否越轴。”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出演这一角色的冰岛流行歌手比约克。对扮演角色一窍不通的她只好让自己成为这个令人痛苦的角色。她还亲自创作并演唱了所有的歌曲,从而达到了歌声与表演,情感与情境的高度统一。

该片的其他角色个性鲜明而丰富。塞尔玛的好友嘉芙很关心朋友,虽然常常说狠话,实际上是嘴硬心软,她常常给予塞尔玛无私的帮助。司机杰夫坚韧、热心,他深深爱着塞尔玛。儿子小俊则和大多数青春期男孩子一样叛逆、厌学,因为眼睛和贫穷的缘故还有点害羞、忧郁。导致塞尔玛走向绝境的房东夫妇,导演并没有对他们进行片面丑化。他们一开始是很同情塞尔玛的,常常给予她一些帮助。但身为警察的丈夫比尔软弱而自私,妻子杰奎琳则爱慕虚荣。比尔在无意中发现了塞尔玛的存钱的地方,于是在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也将塞尔玛拖入了深渊。他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是值得同情的。

塞尔玛的善良,母爱,朋友们的帮助和关心使得这部影片充满了温情。同时,生活的艰难,疾病的困扰,朋友的背叛,法律的局限又使得这部影片残酷不堪。这两者同时存在,同时作用于观众的心灵和情感,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和反差,起到了强化彼此的效果,从而使观众受到了超乎平常的震撼。

这是一部另类的黑色歌舞片。影片中穿插的歌舞场面与非歌舞场面用的是不同的拍摄手法,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一个华丽,一个质朴。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导演对视听语言的娴熟运用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塞尔玛的现实生活的拍摄遵循了“道格玛95”宣言的精神,大胆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视听语言运用的一次拓展)。用手持摄像机实地拍摄,镜头模糊而晃动,以自然光为主,搭配同期声,给人纪录片式的真实感。视点大多时间保持在肩部的高度。画面色彩灰暗,色调偏冷。画面结构随意。多采用类似人眼观看的移动镜头,特写则用变焦镜头。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中脸特别是眼睛的特写分量很重。它起到一种情绪强调和情节暗示的作用。当塞尔玛视力下降,陷入困境时便会出现她眼睛或者厚眼镜的特写,在塞尔玛感到无力绝望的也时候常常出现她的脸部(如法庭宣判时)或者眼睛特写(如杀死比尔后)。这部分影片的剪辑常常不甚连贯。人物对话时大多采用摇镜头而不用正反打镜头,避免了主观镜头,不让观众沉醉在角色中,而是以一个旁观的视角,持一个客观的态度。特写常是慢慢拉近拉清晰,有时出现失焦镜头,模仿人眼观察的习惯。这些做法使影片显得很粗糙,画面美感不足,但有很强的纪实感,故事和角色本身也更加突出。“我的最大目标是要在角色和环境中找出真理。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此目的。”但也有一个例外:在影片最高潮也就是塞尔玛临刑前唱最后一首歌的时候,为了增强感染力,画面罕见地加入了显然不是同期声的心脏跳动声音,也反常地出现了许多角度的特写和较多的剪辑。

还有其他一些地方也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比如当塞尔玛告诉比尔秘密的那一段,采用的俯拍镜头。它暗示了塞尔玛坦白了她最重要的秘密,正使自己出于一种不安全的境地,传达出一种弱小感。再如比尔在警车里向塞尔玛借钱时,运用的是“背后”这一特殊视点,逆光仰角拍摄,人物成了看不清表情的剪影,并且还隔着铁丝网,使主人公仿佛是被窥视的犯罪嫌疑人。整个场面隐秘而压抑。还有塞尔玛与比尔争夺钱包的整个过程,用的多是俯拍镜头和摇镜头。拒绝了一般剧烈肢体冲突会采用的仰拍、大量特写和蒙太奇的处理手法,让观众感到自己仿佛就是站在旁边冷眼旁观着这一切的一个人。

该段对特殊的声音——无声的使用也很出彩。最后一个场景,随着塞尔玛被绞死歌声也戛然而止,同时一切的环境声都消失了,画面死一般的寂静,这里一反前面的现实主义声音处理方式,反而使观众注意力更加集中,画面冲击力更强,塞尔玛摆动的尸体更加刺目,让观众在惊愕中情感却不可抑止地大喷发。

塞尔玛的华丽绚烂、令人目不暇接的白日梦则是采用经典的歌舞电影拍摄手法,运用了大量技巧拍摄而成。虽然,为了使画面和谐,仍然采用了手提摄像机,但几乎用的全是稳定的固定镜头,拍摄角度也多达一百多个。频繁的俯瞰镜头,使观众感觉仿佛翱翔于场景之上,使舞蹈也具有了一种抽象的几何美感。场面调度别出心裁,物体多位于趣味中心或几何中心。画面结构多变,多数时候比较稳定,但在塞尔玛杀死比尔后发生的那一段幻觉中采用的了反常的倾斜构图,传达出一种危险不安的气氛。画面光线明亮,对比强烈。这部分的色彩十分鲜艳,并以暖色为主。频繁运用蒙太奇,快速而富有节奏的剪辑,大量远景加特写的组合。在塞尔玛将要做白日梦的时候,空灵的音乐前置,连接提示梦境的出现。在第一次白日梦的结尾,运用交叉剪辑,将梦境结束于现实。其他的白日梦结束时常用跳切,给人如梦初醒的突然感。声音部分,除了最后一次白日梦加入了现实生活中的数数声,其他的都采用的是后期制作的音乐和歌曲。

这些歌曲常常是主人公内心和情绪的表达。比如当杰夫难过地问她是否已经看不见时她在火车的节奏下唱的《我已都看过了(Ive seen it all)》:“我已经看到了我的选择并且我已经看到了我想要的,那就足够了,想要更多就是贪心。我已经看到了我是谁,我已经知道我将成为什么,我已都看过了,没有什么再需要我看的了!”这是在回答杰夫,更是在安慰他,这还是主人公知足、平和的心态的直接表达。在塞尔玛杀死比尔后出现的幻觉中,她对比尔唱“天真的人儿在做梦,就像你这个瞌睡虫一样”,这正是她心里期望的表达,她多么期望比尔没有死,只是睡着了而已!接着她对比尔唱到“疼不疼?”“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好像做错了一切”幻觉中比尔回应她“我伤你更深,所以不用担心我“”一切都好好的,所以你要坚强“,这和后来她唱的”我只是做了我必须做的“”一滴泪水掉下的时间,一条蛇蜕皮的时间,宽恕的时间只需那么短“一样,其实是善良的塞尔玛在说服自己接受发生的一切,说服自己原谅自己。有些歌词还起到了解释的作用,比如塞尔玛在杀人之后逃跑的心理动机,就是通过歌词来说明的”他们(指警察)会拿走你的钱。为了你的儿子逃跑吧!“有些歌词看似前后矛盾,其实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心境,比如幻觉中的塞尔玛刚告诉自己比尔只是睡着了,一切都好好的,接着却向比尔的妻子唱“对不起,我杀死了你的丈夫”其实这恰当地表现了塞尔玛在经历了巨大的惊恐和悲伤后半梦半醒、逻辑混乱的状态。歌词还有提示的作用,比如“你(指音乐)总会在那抓住我,当我失足时”暗示了塞尔玛是将音乐作为她的精神寄托和支柱的,也提示我们注意每次音乐响起时,也都是塞尔玛陷入困境时。

这样,他用声像将梦境与现实,华丽与质朴放在一起相互碰撞,居然达到了一种惊人的感染效果。

与经典好莱坞歌舞片相比,《黑暗中的舞者》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另类。开场即不俗。几幅颜色由暖转冷抽象画随着主题音乐逐个叠化,渲染气氛,引发联想,暗示故事的悲剧性结局,同时将观众渐渐带入影片的情绪中。片中歌舞的插入方式也是不同于好莱坞的。在片中杰夫觉得,好莱坞歌舞片脱离现实,令人费解,“我不明白为什么音乐剧中的人会突然载歌载舞,我就不会突然载歌载舞啊!”而本片歌舞场面是作为主人公塞尔玛的幻想场景出现,合理、自然。也正是由于它的幻想性质,使得观众在观看时体验到的完全不同于看好莱坞音乐剧时感到的歌舞升平、欢乐祥和,它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另类的令人心酸的欢乐,观众看着她欢快舞蹈、歌唱的同时是替她揪着一颗心的,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场梦,而梦总是会醒的。另外,演员即兴的表演,比约克特别的声线和饱含深情的歌唱也使得本片具有了一种另类的抒情风格。本片的意识形态也是与好莱坞电影截然不同的。这在一个细节上有很明显的表现:当律师告诉陪审团塞尔玛曾说捷克的共产主义更适合人类的时候,一直比较镇定的陪审员们却开始骚动起来。这是导演对美国民主及其意识形态的一个讽刺。塞尔玛是抱着美好的梦想来到美国的,她勤劳善良,然而她的梦仍然破灭了,甚至连她自己都毁灭了。这是美国无法忍受的逻辑,无法接受的故事,纽约一位著名影评人曾给它“当年最糟糕的电影“的评价,它在奥斯卡遭到的冷遇一点也不奇怪。最后,还有什么比将温暖与残酷、华丽与简朴放在一个歌舞片中更另类、更出人意料吗的做法吗?

特立独行,打破期待,强烈对比,深化主题。这是拉斯·冯·提尔的电影个性,也是《黑暗中的舞者》打开了观众思想大门和感情的闸门的钥匙。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