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美术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3000字大全8篇,欢迎阅读!
美术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感知、审美、创新等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紧靠教师的讲解和培养的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开展鉴赏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出轻松和谐的自主课堂,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去分析、鉴赏和创造,让学生在自主鉴赏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以及接受美术教育的意义,从而对学习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构建美术鉴赏自主课堂的重要性
美术鉴赏课程是高中美术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美术教育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补充,它将具有创造性的思想活动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评价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深刻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魅力,并且能给予西方文化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新课标也在不断强调,教师要多开展与美术鉴赏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和鉴赏,并且能够对鉴赏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和评价,从而获得不同层面的启发和感受。另外,美术鉴赏课程的开展,也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巩固所学到的美术知识和鉴赏技能,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积极的个人情感和价值观。自主课堂的主要学习形式,就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自觉主动的探究学习,从而让学生在轻松、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美术知识。
二、高中美术鉴赏自主课堂的实施策略
1、提高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鉴赏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参与鉴赏活动的关键动力,也是实施自主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鉴赏能力的重要前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要要求,开展不同形式的自主课堂,让学生成为鉴赏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在鉴赏、评价过程中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鉴赏活动中。例如:在带领学生鉴赏印象派作品时,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都是先由教师为学生讲解作品是艺术境界和创作手法,以及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在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欣赏。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积累到丰富的写作手法,但单一鉴赏方式不免会让学生觉得过于枯燥。在开展自主鉴赏课堂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关于印象派代表人物的背景资料和生平事迹,让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再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于作品内容进行自主的鉴赏和评价,之后再给予每位学生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了解作品背景和鉴赏过后的感受和启发,最后再由教师做最终的指导和补充,以及对学生的自主鉴赏结果和方法,给予客观的评价和指导。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从而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启发。另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自主鉴赏课堂,调动学生的鉴赏积极性。例如:在引导学生对陶瓷作品进行鉴赏时,学生对陶瓷的了解都比较少,教师的讲解也无法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在自主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人鬼情未了》中男女主角制作陶瓷作品的片段,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陶瓷产生感性的认识,从而能够带着浓厚的求知欲去进行陶瓷作品的鉴赏,也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情感。这样能够使学生的鉴赏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从而在今后的鉴赏学习中,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鉴赏活动中。也让学生在自主鉴赏、分析、体会过程中,不断拓宽自身艺术视野,自主观察、分析、感知能够也得到不断的提升。
2、开展合作学习,提升自主鉴赏课堂的学习效果
在开展自主鉴赏课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更新学习方式,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高校的自主鉴赏课堂。合作学习法是开展自主鉴赏课堂,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谈及能力的关键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鉴赏学习,使学生通过互相配合、帮助,去共同发现和解决在鉴赏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运用团队的力量为本小组赢得荣誉,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合作鉴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沟通和创新能力[3]。例如:在讲解“图像与眼睛”一课时,可以给个小组分发不同的图像案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图像案例进行分析、对比,并总结出具象、意象和抽象的含义、特征和区别。小组讨论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将讨论结果在班级内部进行共享,在学生陈述结论过程中,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使学生能够对本小组的结论进行不断的完善,对鉴赏内容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印象,从而不断提升自主鉴赏课堂的学习效果。
3、开展课外活动,拓展课堂鉴赏知识
艺术源于生活,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开展紧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美术自主鉴课堂的构建不能局限于学校,还要适当的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不断为学生延伸课外知识,使学生能够不断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受到艺术的熏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欣赏和感受生活中的美,从而构建出生活中的自主鉴赏课堂。例如:在带领学生鉴赏《清明上河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和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风俗习惯,并结合我们现代的实际生活习惯进行鉴赏;在鉴赏《蒙娜丽莎》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从而使学生对作品有更直观的感受。这样使美术鉴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使学生的鉴赏、观察、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结语
美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有着重要意义。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为学生构建自主鉴赏课堂,能够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也能够自由的发表自身对作品的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也有助于提升美术鉴赏课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审美、探究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同时也促进高中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1、形与神在艺术史上的源流。
形与神的关系在美术史上一直是一个连续讨论的问题。关于传神论早在汉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刘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画勿“谨毛而失貌”,而当时著名的画家王延寿则表示作画要“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些说法和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并且为之后的“以形写神”的论点打下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到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由“自发”转向“自觉”,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顾恺之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这些论点无不显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论特色,自此以后,形神合一作为中国美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确定。经历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窑等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整体大兴盛的前提下,艺术下的形神合一体系也到了又一个大总结的时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这样理论的完整化更是让中国的美学“气韵”表现形式更为人们所重“,气韵”也成为一件优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条件。再加上当时儒家内敛化和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气韵”说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们的支持成为之后艺术品的必须要求,甚至于到了后来有“得意忘形”的说法。这些传统的艺术要求对于陶瓷造型同样有效,甚至于其更多的保留在历代陶瓷艺术中,一直到现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审美的基本原则。
2、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现。
陶瓷雕塑其本质是一种三位体系的雕塑艺术。所以体、形是“实”,神是“虚”.对于陶瓷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与形,在现有的技术利用,使外部空间与雕塑实体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合理的嵌入式的艺术,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说。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最后,在外部环境、雕塑实体与内在精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而这些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来,如在临潼的兵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体,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陶俑数量和军阵的.整齐划一的气势进行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再这样契合的情况下,甚至于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用这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雕塑实体的精致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二者以军阵为桥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其单个的军人精神与整体的军阵是精神融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程度结果就是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在显现的过程中又坚持了单个的军人精神。这样作品的神韵就越发强烈。思想性越深刻,主题越明朗,感染力也越大。
3、如何做到陶瓷雕塑造型形神合一。
让雕塑形神合一,不仅是许多陶艺家们的追求与梦想也是很多陶瓷雕塑爱好者们的一致要求,只有形神合一,才能给他们一个好的艺术欣赏体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形神合一,必须找出一个可操作的办法。达到“形具而神生”的地步。但这些情况必须也要建立在造型美观的基础上,唯有如此才能有一个好的精神载体,只有这样的精神载体才能体现形神合一,才能满足其需要。
首先,要有准确且精致的造型,准确且精致的造型是进行形体创作的基本要求。造型的净值与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陶瓷雕塑的好坏程度,一旦造型失范,比例失调的那么造成的结果就是陶瓷雕塑神韵表达缺乏一个好的载体,即使有再好的精神内涵,也会被外部的问题所掩盖。因此,为了使精神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必须重视造型能力,进行一定时间一定量的培训。使创作者的造型能力得到进一步一定提高。
其次,对于一个表达对象来说深入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除非有时为了得意忘形,否则一切的精神创作必须依附于原有表达对象的实际,但是对于这样的一种实际有时候也不能很好地表达所以必须能使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整体思维的方法对艺术形象进行适度的改良和合理的夸张。抓住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本质以及其在现实中的本质,使他们有机地进行结合,并在结合的过程中进行一种社会性的升华,最好有一种高大的人文关怀。
再次,陶瓷雕塑毕竟是由人创造的所以人的因素自然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有他的人际关系圈子,有他的社会经历,他自己的知识范围,这样就会使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真实感受。而这也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作品,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生活的实际又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前提和灵感的来源。一件艺术品,尤其是陶瓷雕塑,其创作出来以后一定会受作者心境的影响,体现作者自身的心灵变化和人格转动。艺术作品的形神合一是作者在一个好的状态下的集合体。所以就要求作者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丰富自己,多进行修身养性的活动,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得到大的提升,使自己的作品与自己心灵的契合。
4、小结。
在进行陶瓷雕塑艺术创作时,最好有一个大的人文关怀。正如黑格尔所说“: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要创造美必须体验美,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独特的精神美,同时也发现艺术原型的精神美,在二者之间寻找一种优秀的中点,在这个中点中以始形至神,意在塑外为美学原则。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唯有自己的艺术意境,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同时也容易使欣赏者产生一种艺术下的心理共鸣,这样大的心理震撼,既是创作者的享受也是欣赏者的享受,还是艺术品自身价值特别是社会价值的体现。而每个雕塑者只有沉下心去,以艺术的眼观察生活,才可以有这样精致的艺术形象。
乡土是一个人出生、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乡土文化即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方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乡土文化大体分为三类,包括自然环境:指乡土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是供应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一切物质;人文环境:指人类在乡土的有形建设,如交通、聚落、经济活动和无形建设如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社会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怀、团结、合作、包容等,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
一、乡土资源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所起的作用
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新课标更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人性理念。充分运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中学美术鉴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爱国爱家乡教育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都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是地方民族文化中最为生动、本原、质朴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地方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传达着民族基本心理意识和美好愿望,凝聚着地方乡民的艺术创造及智慧才能,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作品,是浓浓乡情的最好表达。不仅可以理解地方先民健康、原始、质朴的美学思想,而且可以增加现代人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所以,乡土文化是最好的爱国爱乡教育的素材之一。
2.有利于美术课程改革的推进
任何一个版本的美术课程都不可能全面阐述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历史文化,只有施教者在课程传授中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将美术课与地方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增加对地方历史、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理解,才能将自己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认识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吸取地方现代文化中的精华,合理开发并传播乡土文化,更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
3.有利于师生教与学的融合
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传播乡土文化,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其教育目标;有利于师生共同关注乡土这块文化,使学生早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4.有利于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城市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我们忽视了乡土这块可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致使一些弥足珍贵的乡土艺术及文化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呢?比如贺州市贺街镇的临贺故城及贺州市瑶族民居,起始于西汉时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然而到了近代,这独具特色的地方建筑将面临失传。通过开发与利用,将有利于学生广泛接触地方乡土优秀文化,将美术学习与传统文化资源、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等联系起来,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更热爱自己的家乡,感触身边文化的艺术魅力;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与经济有机的结合,更好地继承和传承。
二、如何有效地利用乡土资源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唾手可得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把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融入校园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需要有载体来实现的,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则是有效的载体。把乡土文化融入校园,使其深入师生的心灵,遍及校园的角落,直至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成为学生耳闻目睹的活生生的题材。
2.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学科中教学
乡土文化是绘画、设计的原型和起源,并与其他学科互通曲款。而多门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文化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飞檐翘角马头墙,玉题干栏万字窗,素瓦灰墙斜山顶,龙头凤尾伴太阳”的建筑文化特点看似只与书法、绘画、设计、雕刻有关,其实它深深地联系着当地的历史、信仰与民俗。
3.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传承和交流
教育部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搜集、整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美术教育,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4.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审美教育
大工业时代隔绝了泥土芬芳,而乡土文化却与大自然、“活在当下”的日常生活彼此有机相融,因此能增加城市里的学生对朴素自然的美感的认识与体验,回归自然,认同乡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性”教材。学校美术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热爱乡土,建构审美精神。乡土文化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灵性、有活力的美术,其中的生产工具、日用工具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天然朴素的审美追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乡土文化更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现实情境”。
总之,乡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给学校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机会。
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就是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晚近世变多端,人事繁琐,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丧生其人生之常情。于是世间创立“艺术”为专科,而称专长此道者为“艺术家”。盖“艺术”与“艺术家”兴而艺术始衰矣!出“艺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对稚子而教之习艺,执途人而与之论美,谈言微中,亦足以启发其生知之本能,而归复其人生之常情。是则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也皆得为艺术家。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的这段话讲的非常深刻,艺术应该是属于全民的。而现今艺术的创造却被集中在艺术家身上,这并不利于大学生们艺术素质和审美观的提高。普通高校加强美育,主旨是在“育人”,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关于美、审美、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就是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由此可知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程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更应该实现美术鉴赏课程在大学里的普及。这里的普及不能单单只是书本、字面上的普及,而是真正让大学生实现在精神上的普及,真正的了解学习美术鉴赏课程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能真正的看透一些问题。那么以下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学习美术鉴赏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一、美术是一种文化,而我们大学生有发扬这种文化的义务。
大多人以为“美术”就是“画画”,这是一种误解。在“五四”运动前后,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他所说的“美育”,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举凡一切能引起人们审美活动的“术”,都属“美育”范畴,而“美育”中的“美术”还包括了文学、音乐、舞蹈在内。后来美术的概念开始具体而微,一般的研究者把“美术”理解为造型艺术的概括,它包含:绘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现代工业社会中把“工艺美术”和“设计美术”分列为两个不同社会范畴的同一个门类。在中国,又有书法篆刻,同时又把摄影归入“美术”的趋向。由此可见,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美术”概念的内涵也在逐步扩展。蔡元培当年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要求,首先也是因为“宗教”本身就是人类的文化表现形态之一,只是这个形态在蔡元培看来已经不合时宜了,况且,“宗教”中能够引起人们崇敬、畏惧的形式其实还是“美术”的创造,所以“宗教”的文化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术”创造的,举凡宗教绘画、宗教雕刻、宗教建筑、宗教音乐、宗教文学、宗教舞蹈,莫不如此。由此可见,“美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更为严肃的说美术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它表现在以美引善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一。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高校的美术鉴赏课是普通美术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次就是就是表现在以美启真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再次表现为以美怡情美术鉴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
美术鉴赏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所以在美术鉴赏中,广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
总之,美术鉴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关联着素质教育,关联着大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所以我们就要更加强调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程的必要性。主要是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关于美、审美、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就是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初等教育专业美术专修生将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担负着小学美术的教学工作。小学美术教育除培养学生的动手作画能力外,更多的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建立审美意识,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因此,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绘画实践能力,而且更要具有很强的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不断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认识,这一能力的获得就必须要求美术专修生有正确的、全面的、较强的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鉴赏能力。
在美术教育工作中发现,很多美术专修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技能训练,画面表达能力有较大提升。同时也经常反馈这样的信息:画的真好,某某物体画得真像;也有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给我点评,当我反问学生,你觉得自己的画怎样时,学生就傻了眼,除了对表面的形体、体积、空间的判断,然后就无法深入的思考与认识,当面对梵高的《向日葵》、罗中立的《父亲》等这样的经典作品更是无法鉴赏。教师平时可能一味注重绘画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造成了“眼低手高”的局面,这样下去学生的画面会越来越“匠气”,学生会严重缺乏正确的审美认识与艺术创新意识,也将无法适应美术教育工作。
下面就如何加强学生鉴赏能力培养浅谈我的看法:
一、加强美术理论学习,建立审美体系
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美术史论的教学是相当薄弱的,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教学本身。往往只注重了绘画技能的培训,造成了普遍的“眼低手高”的僵局。
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全面了解中外美术的起源、发展、演变、流派等,让学生建立基本的审美意识和完整的审美体系。当然,这种理论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应当结合当时社会环境、社会反应和社会影响来教学。例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描绘了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风俗;阎立本的《步辇图》描写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这一汉藏两族通婚的史实;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汴京的繁华景象,汴河上下的各种人物、景物等社会生活风貌无不具体而生动、真实地展现给我们,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吴道子所画的人物颇有特色,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他还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叶描”,笔势圆转,衣带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风行一时……徐悲鸿画的马、郑板桥画的竹、李可染画的山等等,除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还让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精神。通过教师将作品、人物、社会背景进行有机结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史论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审美体系。
二、赏析经典作品,强化审美意识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学生阅历、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
于此,教师应经常性赏析一些不同类型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强化审美意识。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父亲耳朵上的笔、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美术作品一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仅讲技法,更要把作者、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交代清楚。例如凡高的《星空》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学生就应该了解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画内画外进行自主思考。
另外,学生受文化修养、社会背景的差异影响,审美需求和角度也不一样。教师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对学生的审美倾向和差异持有正确的态度。
三、提高习作质量,渗透审美情感
在日常的绘画中,不仅是提高绘画表现技法的学习,更是进行审美渗透的好时机。那怕是一个简单的陶罐,一幅普通的风景,也要求学生对客观物象进行概括、提炼,渗透进自己对物象的审美情感,甚至可以通过物象表达对社会状态及人物情绪的表现。通过这种长期的思考与练习,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将绘画练习与审美情感相融合,以此来建立良好的审美认识。
我想,通过以上方法的教学与实践,定会让初等教育美术专修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当学生建立了完备的审美体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后,对画面本身也有大幅的提升。
总之,美术不仅属艺术范畴,它是学术,是社会科学,以学术启发技术,点石成金,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则更易于成为艺术。
通过对茶画艺术与整个美术教学机制之间的本质关联进行全面分析,我们看到,整个茶文化中传达的不仅是一种精神,更重要的是具体的思维体系。所以,应用茶画艺术作为整个美术教学的素材内容,恰恰正是现阶段传承茶文化体系的关键所在,在鉴赏茶画艺术时,我们看到其中,所诠释和彰显的更是审美理念,乃至独立的创作意蕴等等。
1、当前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诉求分析
美术教学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和传递的,不仅仅是系统化的美术元素,同时其中也包含了审美、绘画艺术作品鉴赏等诸多内涵要素,当然,在美术教学活动推进中,其本身所包含和传递的就是一种艺术审美,以及系统化的情景韵味表达。
当然,就当代美术学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状况,我们也可以看到,做好美术教学,不仅需要注重丰富教学素材与内容,同时也要注重精神理念的全面融入和必要表达。在当前美术教育机制不断优化的今天,我们对当前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特点,认知更加全面,尤其是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中,其中所具体承载的不仅是绘画理念上的引导,更是站在时代发展背景下,对整个美术教学机制进行必要完善与优化,因此,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作为当前美术教学活动机制,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极具必要性。
总的来说,任何一种文化应用,都是文化理念和习惯的深层次影响,因此,美术教学过程中,其中所融入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理念的传递,更需要融入美术绘画教育中的技巧和创作理念。
如今,我们在认知,美术教学活动的特点及内涵时,教学课堂其所承担的责任,更多是教学理念的表达,尤其是绘画意识的诠释与文化内涵的表达,因此,需要我们从文化认知角度出发,通过合理融入相应的文化内涵,进而实现美术教学的最佳效果。当然,从审美内涵,诠释文化理念,才是现阶段我们更好实现美术教学活动的本质点。
我们认为美术教学活动中,如果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同时也需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相应的元素内容,尤其是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人文情怀,从而使得,实践认知与文化元素,乃至必要的情感元素,与整个美术教学活动系统化结合,从而实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的优化提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对整个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乃至教学课堂结构的全面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也为美术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2、茶画艺术的内涵及茶画鉴赏实施诉求
结合我国茶文化机制的实际发展状况,可以看到茶画艺术不仅仅是茶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内涵,同时,在整个茶文化机制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其之所以能够实现体系化发展,核心正是在于茶画艺术中有着独立且成熟的精神理念。而对于整个美术教学活动的创新来说,其需要的内容不仅仅是绘画艺术和技巧的诠释,同时更是情感理念的合理表达。因此,结合茶画鉴赏活动的有效融入,其必然能够为当前我们更好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提供重要支撑和铺垫。
当然,在我们将茶画鉴赏系统化融入到整个美术教育活动时,需要对整个茶画艺术中,其具体的艺术内涵和人文情怀,进行必要改造和合理优化,尤其是,要选择合适的茶画艺术,尤其是选择那些能够给与学生直观感知的茶画元素,从而激发学生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理解与实质性感知,确保实现美术教育活动的理想创新。
文化元素与艺术内涵,以及时代元素充分融入,是实现对整个绘画作品鉴赏最佳效果的基础,尤其是结合当前整个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状况和具体诉求,我们应该清楚,我们所想实现的效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掌握更为完善的绘画技巧,同时更要注重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必须充分注重选择合适的绘画素材,特别是选择包含哪些融入绘画技巧,乃至文化元素的艺术体系,进而实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之间的合理效果。而茶画艺术,无疑就是整个茶文化机制中极具绘画艺术色彩的文化元素。因此,茶文化中所包含的茶画元素内容,恰恰为我们创作美术作品以及品读相应的绘画理念提供重要支撑。
3、基于茶画艺术鉴赏探究当前美术教学活动的审美意蕴诠释机制
结合当前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状况,其中所包含的不仅是一种知识,同时更是美术教学思维和文化理念的具体表达,因此,我们创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不仅要注重丰富具体的文化内容,同时也需要从美术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乃至文化应用等多种元素出发,通过深层次探究,茶画艺术中所存在的价值理念和审美内涵,从而为我们更好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提供系统化铺垫。
美术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时,其中所必须关注的内容,不仅仅是素材上的丰富,更是情感上的诠释与表达。实际上,对于整个美术教育活动开展来说,其中所诠释的不仅仅是学生兴趣和关注点,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美术教学活动培养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当前艺术教学机制不断成熟与完善的今天,我们只有充分注重文化理念和精神内涵的深层次融入,才能实现整个茶画的最佳鉴赏。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将茶画鉴赏应用与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之中,那么其必然能够在丰富教学内涵的前提下,创新整美术教学体系,进而满足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诉求。
随着现阶段文化与艺术之间的融合特性不断强化,如今,对于任何一种艺术的表达与展现来说,其中所诠释的不仅是艺术表达方法,更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合理表达。当然,在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元素也极为重要。在我国整个绘画历史中,茶画艺术作品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该艺术作品中所诠释的绘画技巧,乃至系统化的文化理念及艺术审美意境等等,实际上都是我们全面认知绘画作品与美术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当前我们在进行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时,其中不仅要注重创作元素的丰富与完善,更要注重从文化机制中寻找合适的元素,进行吸收、借鉴。实际上,对于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来说,在任何时代的发展历程都必须充分注重,对以往美术艺术创作活动进行有效借鉴和传承,才能在确保其内涵有序传递的同时实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的真正、有效发展。
更为关键的是在当前美术教学活动开展时,所传递和承载的不仅是一种艺术上的表达理念,更是绘画意识上的合理引导,以及绘画习惯上的优化,所以,可以说,如果我们能够将茶画艺术中的情感色彩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使得茶画艺术的人文情怀,能够得到有效诠释和表达。因此,我们认为将茶画艺术作品,合理应用到整个美术教育机制中,所能实现的将不仅是绘画素材和内容上的完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不仅为茶文化的价值展现提供了必要可能,而对于美术教学活动来说,审美情感和价值意蕴恰恰都是我们优化和创新整个美术教学机制的关键所在。
4、结语
结合当前我国美术课程的教学标准及要求看,我们应该清楚,整个美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诠释相应的文化精神,诠释必要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得学生,在参与整个美术教学活动时,要一方面掌握必要的绘画技巧,同时也需要掌握相应的文化素材和精神理念,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绘画艺术中学生情感的实施价值。茶文化机制是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所在,而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视角看,我国的茶文化,始终传递、延续,而且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得到了全面丰富。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已由过去的“小”课程,变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而美术欣赏课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未来人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
初中美术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和最后一单元安排的都是欣赏评述课,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欣赏和评述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要使美术欣赏课发挥其所有的功能,教师就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入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使美术欣赏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美术欣赏课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而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则是提高效率的核心。要让全体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关键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如今,在深入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要求广大美术教师增强对课堂教改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我们的美术教学更富有基础性和创造性,又富于独特性和有效性,从而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如何对学生在美术学科中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初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有效途径
(一)凸显学生在欣赏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感受和知识背景
首先,教师要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在上美术欣赏课时,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作品,并从作品的专业水准上进行分析,教师讲解很专业,但学生根本不知道到这些专业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没有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学生的欣赏水平。美术欣赏应该是一个主客体的统一过程,所以美术欣赏课应该是可以让学生参与的课,让学生自己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教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上好一节欣赏课。
(二)用启发式的提问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我认为美术欣赏课,除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主要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不能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不能像导游一样津津乐道于向周围人讲述预先知道的对事物的固定模式感受,而是要逐一向学生询问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第一感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艺术感悟,始终把握以诱导的提问作为教学前提,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知,然后再讲解。例如,在讲《蒙娜丽莎》一画时,我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问学生:“你们看到这幅画的第一感受(各种感受都可以表达)是什么?跟这幅画有关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学生一看到这么熟悉的作品,兴致马上提起来了,都争着回答。接着我又问:“这幅画美不美?假如美,美在哪里?假如不美,有表现在哪?”有的学生说,人物长得美、面部表情美、双手及身体姿势美、画面整体美……通过以上的问答过程,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形象的诠释能力、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参与分析实际上已经使欣赏课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和目标,即全面掌握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风格。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蒙娜丽莎当时刚刚失去幼子,所以心情非常抑郁,画家为了在画她肖像的时候能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让欢乐的气氛帮她展现笑容。此时的笑容是微弱的,也是古代妇女矜持美的体现,这也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她的姿态极为优美舒展,这也展示出她的性格。最后我做出总结:一个真正称得上美的人必须是内在美与外在美完整统一,所以蒙娜丽莎的美征服了世界上无数的人。
(三)鼓励学生博采众长,积极讨论
教师要查找资料丰富教学语言,也要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收集。在收集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查找自己喜欢的作品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共赏共享。教师还要经常组织课堂活动,比如分组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讨论的结果可由本组组长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也要适时补充,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然后指出不足,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并不易受到打击,下次仍然有积极性。并且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教师要用简单的艺术语言,逐步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运用美术术语来解释美术作品,也可以提前给学生列个提纲,比如先从视觉感受说起,然后逐步深入到构图、色彩、明暗等艺术观念、艺术手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或者愿望。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会形成一种氛围,也就渐渐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了。另外,学生也就会从语言表达能力中反映出自己的艺术素质。
(四)加强美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作为教师,我们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上美术欣赏课更是如此,因此农村学校要加强对美术专业教师的培养,尽可能多地提供培训机会,注重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结语
美术的欣赏课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水平,热爱祖国,扩展知识面以及对学生的成长和将来的社会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让美术欣赏课变得更有实效性,是我们美术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另外,我们还要做到课外和校外的美术教育活动相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内容摘要:
本文讲述了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内容。通过课程教学,提升中职学生的审美、鉴赏等综合能力,它承载着完善教育、培养学生人格的责任,为中职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鉴赏与审美能力教学实践
近几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简称《教学大纲》),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大纲中将美术和音乐两个学科规定为中职教育必修课程。以艺术教育为载体让学生直接获得美的信息,着重培养道德品质、加深对其的集体精神的塑造,学生的职业潜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中得以挖掘。办好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一、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
艺术专业的课程针对的是专业艺术人才,所设置的课程专业性强,“系统化”教学,课程量多又复杂。但是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侧重点与传统美术课程不同,它的开设面向整个学校的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它的课程内容简单、专业化程度较弱,主要让参加此课程的同学了解美术的基本常识,学习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提升个人的美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设计思路
中职学校的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是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基础模块主要内容覆盖美术与人生、美术表现、中外国美术赏析等,深入了解美术历史,提升美术品味。拓展模块则重于实践能力,内容多为设计基础、设计表现,设计方法等。内外兼修,从内在修养到实际操作,逐渐提升美术能力。以追求生命之美和生活之乐作为出发点,基于美术艺术的'大众审美分析,来确定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将课程目标由六要素组成,即智慧(Intelligence)、交往(In-teraction)、想象(Imagination)、兴趣(Interest)、直觉(Intuition)、理解(Interpretation)。确立“博大”、“高雅”为课程内容设定的原则。区别于传统美术课程,公共艺术美术课程会变得更加具有“丰富性”、“完整性”、“层次性”、“审美性”。
三、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对学生的能力提升
(一)鉴赏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给每一个青少年儿童开设美术课,让学生对美术有了浅显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进行了内容延伸,知识层次更加丰富。主要从“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两方面进行培养。首先可以试图从自然、社会、人文、历史和艺术等多角度进行欣赏比较,正确的引导学生,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文化内涵。在世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的珍宝无数,例如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堪称人类瑰宝,塑造人物生动、造型逼真细腻、构图精妙。其次也可以带学生去博物馆实地参观,多观看关于赏析珍品的视频。再多的教授课程,都是纸上谈兵,不如让学生直接接触获取经验,通过切身感受,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例如:《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更深层次地感悟作者的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
(二)审美能力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和九年义务教育衔接自然。不可太过突兀,也应该给学生慢慢适应的过程,这样做也符合中职学校《教学大纲》要求。与初中阶段的美术课虽然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知识应是相通的[1]。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中需要适当精简知识内容,不要太过细致,简明扼要,并增加《中国美术史》、《美学概论》、《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相关书籍。让学生从书中的内容中了解美术的发展史、不同美术类型的基本分类、艺术表现形式的美学原理、美术的基本表现技法,掌握审美方法、评价方式的同时,又能在书籍中了解每一幅作品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内涵,社会当时的处境、作品背后的故事。综合社会、自然、艺术三要素,更加全面理解艺术美的特征,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5]。
(三)创造美的能力
在知识感知、巩固、积累的基础上发挥美的创造力。在图书馆中增加有关提升创造美能力的书籍,优化教材,增加知识获取途径。例如:《绘画创作》、《简笔画基础》、《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书法基础》等等[3]。以课堂以外的形式,自主学习,在这些书中,找到二维平面作画的技巧,了解三维动画产生的过程,完成简单的艺术表现,找寻学习的自信。
四、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提升能力途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辈出,艺术人才需求量在增加,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发展多条道路以提升学生能力是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主旨。其一,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名人书画展。实践出真理,让学生们在一幅幅实际的真画作品面前,亲身领略艺术的魅力。用眼睛去体会艺术家利用色彩的碰撞。在专业的气氛中,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1]。其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整个中职学校的学习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能力提升。校园是学生时代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圣地、是成长的摇篮、是品质道德养成的场所。营造文化校园是大势所趋。在优美的学校环境里渗透艺术的元素,如名人雕塑、名家作品等,会带给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有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也有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其三,组织学生互动,增加艺术活动。在校内创设活动内容,围绕艺术美术的主题,可举办学生自己的画进行展览评比,收集“民间名画”,让学生们自己对其评价和评比打分,选出“校内之星”。这样既可以在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对作品的评价能力,将课堂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也可以找寻文化企业,协商合作。学生还可以对名画加以临摹或是再创作。模仿大家的色彩,造型和构图,学习到更多。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育理念,要求与中职教育融合,不要求每一名学生必须能够画出名画、得到大众的赏识,培养中职学生的审美理念,陶冶情操,成为高素质教育下的技术型人才,才是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重点。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着重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等综合能力,它承载着完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责任。对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